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布置,晋城市水务局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沁水、阳城、高平、城区、泽州等5个县(市、区),选择提水泵站、自流灌区、设施农业和农业节水园区等农田水利典型地区,对全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农业灌溉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灌溉的现状、存在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全市农田水利基本情况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中发1号)出台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水基础设施投入。2012-2014年,***、省、市三级政府对晋城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0770万元,新建灌溉设施186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9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8.77万亩。建设灌溉末级渠系537公里。截止2014年底,全市拥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2224处,灌溉控制面积67.9万亩,占辖区270万亩耕地总面积的25.1%。
(二)农田水利设施的区域特点
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晋城市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用在县域之间呈现差别化特征。
晋城城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田作物面积逐渐减少,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和经济林灌溉面积有所增加,节水灌溉成为主要方式。
泽州县耕地面积居全市第一,土地规模化种植条件相对较好,灌溉水源充足,是我市主要产粮大县。大田种植和农业园区规模种植同步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分布均匀。全县拥有水浇地面积15.9万亩,节水面积12.3万亩,是农业灌溉发展较好的地区。
高平市是我市第二产粮大县。辖区内农水设施分布较多,全市7个中型灌区有3个在高平,而且全是自流灌区。制约高平市农业灌溉的最大原因是水源匮乏。釜山、丹河、许河灌区因水源问题已经基本失去灌溉功能。近年来通过小水重点县项目和年产粮大县项目的实施,小水终端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灌溉面积增加5万余亩,但由于张峰水库东延工程尚未完工,水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沁水县水源充足,自流灌溉条件好,主要问题是农水工程老化失修,沿河自流支渠全部损毁,通过2011-2013年小水重点县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但还没有完全达产达效。
阳城县主要以山地为主,地高水低,且条块分割,农业生产主要以大田作物为主,灌溉成本较高,辖区内灌区作用不明显。目前农业灌溉方式逐渐向高效节水园区节水灌溉方向发展。
陵川县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且水源分布极不均匀,区域水资源主要用于农村人畜饮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农业种植条件有限,品种单一且大部分为旱作农业,农业灌溉无法形成规模。
(三)农业灌溉模式的转变
1.节水灌溉已成为农业灌溉的主要方式。由于大水漫灌耗水量大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全市农业灌溉方式已逐渐转化为节水灌溉。“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增农水设施基本是管灌、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当前全市35万亩的实际灌溉面积均为节水灌溉面积,大水漫灌仅在抗旱应急时使用。
2.节水灌溉的效果。根据长期实证调查,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方式比较,节水率在40%以上,按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不同,平均增产效益在30%以上。节水灌溉不仅节约水资源,有效提高抵御干旱能力,而且对土壤没有伤害,具有稳定粮食增产和节约用水的双重效果。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无法发挥农灌主力军作用
全市在册7个中型灌区,服役时间均超过35年,老化严重,干渠、支渠、末级渠系损毁达90%以上,加上工业化造成的水资源挤占,灌溉水源逐渐萎缩,灌溉效率和效益大打折扣。全市3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只有5.5万亩来源于灌区灌溉。近年来,通过除险加固工程,全市市管94座水库已经有52座具备蓄水能力,总蓄水库容7000余万方,但受没有配套灌溉设施的制约,蓄水资源无法转化成灌溉能力,基本不产生灌溉效益。
(二)当前条块分割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灌溉模式不匹配,灌溉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农业灌溉效益的发挥取决于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当前,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生产模式,耕地条块分散,农民自发式选择种植品种,使规模灌溉实施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小麦、玉米、谷子等大田作物,农民在种植时基本不选高产、水浇地种子,而是习惯选择低产、耐旱种子,单户产出增值不明显,导致群众对大田作物灌溉的意愿降低,无法调动农民浇地的积极性。
(三)小水设施权属、管理主体不明确,是造成“政府重视、百姓漠视”、重建轻管的内在原因
除水库、灌区以外,以乡(镇)、村为单元分布的小型农水设施,权属、管理和使用主体不明确,这是造成工程建成后期管理效果差的内在原因。近期泽州、高平实施的粮食产能区项目,高平、沁水、泽州的小水重点县项目,工程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成,但是资产交付对象和后期管护责任主体却没有确定。产权归属于谁,资产谁来管理,如何保证工程的后期管护和运行,包括供水水价的确定还处于缺位状态。
(四)节水灌溉落后于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入户调查显示,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相比,亩均灌溉成本最少降低50%以上,但农户长期形成的“靠天吃饭”的思维惯性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并没有那么简单地就可以消除。只有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让节水灌溉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节水灌溉的发展才能产生动力。当前,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加大,以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设施农业园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节水灌溉的需求大有市场。
(五)政府投入和水价瓶颈
虽然国家号召始终要求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在探索管理使用、管护体制机制上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就晋城市来讲,市本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市本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包括末级渠系建设投入2842万元,2013年降至718万元,2014年再降至68万元。造成投入下降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单从水利职能部门来反思,农田水利建设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中长期规划和整体布局,没有针对本市实际抓住重点和重点环节,造成专项投入分散,典型效益不明显。另一方面,全市水管单位农业灌溉基本是政府行为,没有形成灌溉可持续循环机制,灌溉收入长期为零。隶属乡镇和村集体的小型农水设施也基本是义务灌溉,水价和水费在百姓眼里还没有形成概念。
三、方向和措施
结合晋城市农业生产基本特点,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农业灌溉向规模化、效益化的转变是今后农田水利服务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向。
(一)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仍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模式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依照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总体布局和分年度目标和规模,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保证农田水利建设顺利推进。
财政、发改、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职能部门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要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整合行政资源和技术资源,形成合力,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稳定提供保障。
从社会层面讲,通过政府指导和带动,在提高土地规模化生产,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全面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二)科学布局,以发展节水灌溉为重点,逐步推动,全面完成农业灌溉向规模化、效益化的转变
在工程布局上,以设施农业园区为“点”,分批、分步骤稳步发展高效节水园区;以灌区灌溉为“面”,抓住当前国家政策倾斜的有利时机,对灌区进行分批升级改造,同步推进干渠、支渠、末级渠系的配套建设,全面恢复灌区规模化灌溉能力;以主要河流为“线”,利用境内主要河流的灌溉资源,集中建设一批沿河小型农水工程,基本摆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传统局面。
(三)加强工程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管体制机制
通过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维护经费、培育市场主体等改革措施,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创新,破解长期存在的权属不明、体制不顺、建管脱节、权责分离等问题。
(四)积极培育农经市场,逐步建立水价形成机制
通过土地流转和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稳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县级政府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分别公告不同种植作物、不同水源、不同投资构成工程的用水指导价格和用水定额,研究定额内用水的精准补贴办法和超定额累计加价等办法,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荐访问: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建设 调研报告 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汇报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