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实施方案9篇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1EducationEquity教育公平2021.10中国电化教育总第417期 “三个课堂”促进新时代 教育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个课堂实施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Education Equity教 育 公 平2021.10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417期“三个课堂”促进新时代
教育公平发展的研究
*胡小勇,曹宇星,宋 宇,陈孝然,李婉怡(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摘要:能获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是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我国政府提出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以其“专门-共享-开放”的核心特征彰显出新时代的教育公平内涵。该研究梳理了自2016年国家颁布的“三个课堂”政策及影响,分析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供给制度缺失、师资队伍薄弱、应用结构松散等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新基建、种子师资培育、评估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针对专递课堂,实现以区域统筹为主体,基于“虚拟课表”实现以点带面的跨区帮扶策略;针对名师课堂,以名师工作室为主体,课题课例引领与混合式教研相结合策略;针对名校网络课堂,以名校强校为主体,校际合作与在线课程建设相结合策略,从而为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推动“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落地提供参考。关键词: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政策;教育公平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我国自古就倡导“有教无类”,教育公平观念深入人心。当教育迈入信息时代快车道,追求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民之所向。我国为促进区域、城乡、校际、群体的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推进政策制定与改革实践。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期间,基本完成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又进一步提出要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应用、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期间,2012年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第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发展“三个课堂” [1] ,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重点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5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2] 。在陆续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等重要文件中,均关注到推广应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政策指引,以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此背景下,2020年3月3日,教育部再次提出《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继续推动三个课堂的实施进程,坚定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均衡公平的重要地位。本研究将梳理“三个课堂”发展现状,聚焦其促进教育公平的三个问题:(1)“三个课堂”如何诠释教育公平内涵?(2)政策研究与执行现状及难点如何?(3)未来实施路径该向何方发展,以进一步促进“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二、“三个课堂”诠释教育公平内涵(一)专门-共享-开放:教育公平理念落实常态化课堂实现教育公平是当今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战略性任务,而城乡、区域、校∗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项目编号:18ZDA334)研究成果。文章编号:1006—9860(2021)10—0001—007
2 Education Equity教育公平2021.10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417期际、群体差异悬殊,是长久以来较难跨越的鸿沟。“三个课堂”是以信息化为手段,以课堂载体,积极正视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行动。如表1所示,“专递课堂”凸显专门性。“专递课堂”的应用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由于师资缺乏,无法开出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问题 [3] 。集中力量解决基础教育“平等”“保底”工程。也就是说,优质教育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权利,而是应该具有包容性,能够为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特殊需要的学生专门输送基础教育课程,以满足其基础教育需求;“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主要强调“名师”的优质教育教学经验供教师群体共享,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亲其师,信其道,名师的师德高尚、学识广博是学习者受用一生的宝藏,而如何发挥名师率先垂范作用,带动更多教师扎根于课堂,培育出更多帮助学习者成长的优秀教师,也是广大学习者的急切需求;“名校网络课堂”倡导开放性。“名校网络课堂”的应用使得优势学校呈现出一种全方位、非封闭式的发展。只有面向全社会多渠道的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更多课程选择,进而保障学习者获得个性化优质教育的机会 [4] 。表1 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课堂类型 重点关注问题 应用目标 应用场景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关注开不齐开不足国家规定课程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国家规定基础课程,促进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基础均衡异地同步课堂模式异地异步课堂模式双师课堂……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关注教师信息化水平较低问题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网络研修共同体网络教研活动网络名师工作室跨区域互动教研……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关注个性化发展和优质教育需求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共享区域扶智跨校协同发展共同体网络课程联盟学校集团化办学……(二)从满足基础均衡,向个性化发展需求推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三个课堂”在发展目标上各有侧重,要素多元,层层推进,也体现出实践教育公平这一历史重任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关于“三个课堂”应用落地的相关政策推进是我国教育公平实践中又一次主动探索,将进一步集中优势力量解决新时期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三个层次的核心需求,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基础均衡需求。该阶段“三个课堂”应用以补齐基础设施配置、配齐信息资源、基础师资配备为主,搭齐配好满足“三个课堂”扩大教育覆盖面的信息化新基建,着力解决开不足课程“从无到有”的困境 [5] 。第二层次:优质师资与资源均衡需求。该阶段“三个课堂”应用着力使广大教师提质增效,进而带动相应教学资源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可由名师示范引领,带动薄弱学校教师学科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促进教学资源建设持续优化。第三层次:个性化发展需求。该阶段注重“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鼓励多校联动、整体推进,共同“以人为本”,满足学习者核心素养提升及个性化差异需求 [6] 。最终,“三个课堂”形成合力是为了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教育差距,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目标。三、国内“三个课堂”政策关注嬗变及研究历程(一)“三个课堂”相关的政策路线与推进影响(2016—2020年)政策的制定会加速政策执行者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积极调配政策资源,执行政策内容,落到实际层面 [7] 。近年来,教育领域中涉及“三个课堂”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2016年以来,这些政策文件主要包括:(1)《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4)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5)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教科技[2020]3号);(6)《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教基[2020]7号)。根据政策内容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关注“三个课堂”要素明显的代表性政策:(1)和(2)政策关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问题,推动优质资源“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开放个性化发展优质师资与资源均衡名校网络课堂基础均衡专门共享专递课堂 名师课堂图1 “三个课堂”促进教育公平内涵
3 Education Equity教 育 公 平2021.10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417期共建共享;(3)提及网络扶智工程攻坚,依托“三个课堂”开展结对帮扶,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4)关注乡村教师提质问题;(5)关注“三个课堂”应用落地;(6)关注学校办学内生动力,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并以同义词扩展方式检索他们颁布前后各两年的文献数量(如表2所示),数据表示,在“三个课堂”的推进过程中这些政策在推动在各个时期具有明显的正比相关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表2 “三个课堂”相关政策颁布前后的文献数量及增长相对百分比政策前两年 前一年 当年 一年后 两年后篇数相对百分比篇数相对百分比篇数相对百分比篇数相对百分比篇数相对百分比(1)2016年: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信息化教学*(“三个课堂”)115 18% 240 37% 369 57% 521 81% 647100%(2)2017年:信息化教育教学*(“三个课堂”)、教研*(“三个课堂”+名师工作室)、在线开放课程、优质资源(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等92 14% 212 33% 355 55% 472 74% 641100%(3)2018年:网络扶 智 * ( “ 三 个 课堂 ” ) 、 教 育 公 平*(云课堂+“三个课堂”)等117 19% 257 43% 372 62% 540 90% 601100%(4)2019年:双师教学、远程*(协同教研+授课)、乡村教师*(“三个课堂”)、双师工作坊、同步课堂、教研*(“三个课堂”+模仿名师录像、远程授课等)200 26% 380 50% 634 83% 763100%(5)(6)2020年:“三个课堂”、联合教研、教研*(“三个课堂”)、集团化办学*名校172 33% 434 83% 521100% 注:表格中“三个课堂”代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文献获取时分别进行检索。由表2及政策颁布前后的文献相对百分比变化的比较分析,一方面,政策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者对“三个课堂”的持续关注;另一方面,从政策颁布前后文献内容来看,学者在政策执行要素细节的关注方面也有所变化。从2016年前后关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中的教学点数字资源及基础设施平台搭建 [8] ,到与其相关的同步课堂模式 [9] 、网络扶智 [10] 、网校选课的模式制定 [11] ,再到关注AI教师联袂执教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双师课堂” [12] 等等,均可显示出研究者对“三个课堂”相关政策的积极响应。(二)“三个课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归因分析我国历来重视信息化政策对保障基础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政策执行推动了现代远程工程、三通两平台建设等系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薄弱及农村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均衡覆盖 [13] 。然而,受到各地基础条件和原有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影响,政策落实执行的渗透性和持续性受到影响,也暴露出实施方案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公共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 [14] ,凸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效能较低、信息化融合程度不高、校际联盟协作性弱等诸多问题。1.“三个课堂”供给制度缺失,科学统筹有待加强根据2021年3月1日的国家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最新教育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的义务教育在校生已达到1.56亿人 [15] 。而相对而言,满足受教育者的优质教育资源又是稀缺的。为此,高效统筹规划有助于形成经济高效的教育环境建设及合理的人员匹配。但目前仍存在以下困境:(1)“三个课堂”资源重复建设现象。有些学校盲目跟随“新技术”建设项目,而忽视本校已有的教学媒体和服务,未能充分挖掘其功能;(2)缺乏明晰的组织安排。各区域、学校、教师群体都有独自工作部署及任务,常因时间进程、实施细则与相关的考核办法协调不当,导致难以执行;(3)教育供给匹配效率有待提升。“三个课堂”涉及中心校供给课与帮扶校缺失课的匹配,名师与普通教师能力需求的匹配,优质校自身发展与薄弱校发展需求的匹配。由于涉及的教育事宜复杂,信息量庞杂多样,因此,需要学者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数据库或信息平台建设标准对接,实现核心数据互联互通。2.“三个课堂”师资队伍薄弱,有效参与面临挑战近年来,“三个课堂”的硬件设施与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短板逐年补齐。但通过文献梳理,由于设备缺人员维护和管理,教师信息素养不足,信息化教学应用效益未得到充分挖掘,其归因主要有三个:(1)“三个课堂”的应用意识不强。受传统教学思路影响和信息技术能力限制,即便基础信息化设备均衡,但针对乡村与城市学生的不同学情,其应用也会呈现出较大差异 [16] ;然而,大多数教师仍认为“三个课堂”即是“视频课”“录像课”等“课堂搬家”的做法,缺少创新应用意识;(2)师资培训落地性不足。以往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往往是由发起者选择培训内容,经验多产生于发起者所在环境,而忽略与贫困边远地区“三个课堂”的
4 Education Equity教育公平2021.10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417期具体应用场景相结合,使得难以“学以致用”。徐晓东等 [17] 提出教师培训既要有专家引导进入课堂或录像评课,也要发挥名师作用,有效指导教师反思与洞察;(3)应用模式灵活度不够。考核评价的“指挥棒”是教师学校改革应用模式的主要依据。目前,由于大部分是以提升学业成绩及升学比例为唯一标准,导致“三个课堂”重在保障学生应试能力培养,而忽略了人文、德育、情感、韧性等面向全人发展的关注。徐显龙等 [18]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虚拟教师技术构建网络课堂的学习辅助评测方式,其目的是为学习者个性化发展提供诊断策略。3.“三个课堂”应用结构松散,校际难以无缝联动我国义务教育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三个课堂”作为新时期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创新实践,有机会借助优势地区、学校、名师的力量,共同推动每个学习者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适切教育。然而,各级各...
篇二: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地方经济 突出产学研用 培养应用型人才——城市与环境学院特色建设经验 吴国玺 曹军芬 2010年7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同时, 教育部发出学习通知, 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的方针。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也指出:
高等教育改革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
城市与环境学院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以后, 提出了凝练办学特色, 培养高素质人才, 服务地方发展”的思路。
全院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 “ 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等重大课题开展了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明确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教学为中心,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坚持“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人才强校、 文化活校、 依法治校”的内涵发展之路, 立足河南, 面向全国, 服务地方经济和建筑、 测绘等行业,努力把城市与环境学院建设成为具有省内有一定地位的综合性学院。
积极构建师范、 工程育人体系; 明确专业发展思路, 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开拓工程教育, 推进专业与地方融合; 构建了以文化教育课堂、 思想道德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组成的“三课堂”育人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多年来, 积极开展特色办学, 多层次、 全方位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绩, 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 构建师范、 工程育人体系,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以“说课”和教学技能训练为特色, 构建完善的地理教师教育体系。
培养优秀的地理师资, 连续3年获得河南省教学技能大奖赛一等奖。
充分发挥师资和科研优势, 主动承担与地理基础教育有关的科研项目, 积极与中学联合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研究; 主编或参编地理基础教育教材, 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 加强大学与中学的联系, 支持中学科研活动。
以专业学科竞赛为切入点, 通过技能比拼形成务实的学风。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大奖赛(包括板书、 板图、 讲课、 说课四个部分)、 地图制图大赛、 “三笔字”大赛、 地理知识竞答赛、 微格说课大赛(以班级为单位开展)、 专业实习优秀报告评选活动(每年出报告集)。
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大赛、 制图大赛(手工抄图、 CAD 制图)、 测绘技能大赛(包括理论知识考试、 技能操作考核)、 建筑知识竞答赛、 建筑摄影大赛、 算量大赛(高年级)。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GIS 大赛(应用方向、 开发方向)、 信息技术大赛、 测绘技能大赛(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 制图大赛(CAD 制图)。
测绘工程专业:
测绘技能大赛(包括理论知识考试、 技能操作考核)、 制图大赛(CAD 制图)。
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途径。
人才培养以职业生涯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以工作结构为框架、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工作实践为起点的原则, 通过
整体的职业分析, 确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教育的方向和专业范畴。
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侧重实践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到总学分的 28%。
以实习、 实训作为教学的主线,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 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做中学, 老师在做中教, 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实现学校实习、 实训基地和社会生产企业的零对接。
二、 明确专业发展思路, 推进专业与地方融合 发挥专业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我院结合专业特点, 紧密与地方相结合,做好咨询、 跟进和服务工作, 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逐渐形成特色。
围绕地方发展自主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许昌地方经济的特点, 我们 2012 年成功申报了风景园林专业, 增强了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意识。
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积极与河南万里路桥集团试验检测有限公司联系本着“紧密结合, 互惠互利,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思路, 开展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土木工程专业面向地方经济和城乡 建设的定位, 紧紧围绕土木工程重点专业面对河南省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 加快发展。
大力增强服务社会、 服务地方的功能, 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获嘉县签订了 土地调查协议, 完成了 土地资源调查2000 多亩; 与郑州爱博公司签订协议完成了 2000 多亩土地资源数据库的建库和数字化工作, 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测绘工程专业先后选派 70 余名学生分别参与临颍县沃城镇、 王岗镇、 许昌市许昌县张建庄村、襄城县肖庄村、鄢陵县为当地开展村镇地形测绘并制定规划。
地理科学专业选派 90 余名学生配合许昌市地调队在许昌地区开展人口普查、 经济发展状况普查。
到农村开展土壤养分分析, 帮助当地农民科学种田, 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在许昌县开展冬小麦的光谱检测, 帮助当地农民分析、 预测小麦的生长态势, 以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较强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
三、 构建“三课堂”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课堂:
文化课堂。
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完善培养模式, 改革育人体系。
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以完善学分制为突破口,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 以加强基础、 拓宽口径、 注重实践为重点, 以实行因材施教、 分流教育为原则, 积极建立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从原来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以行政管理为中心转向以课程管理为中心, 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课堂:
思想道德教育课堂。
以党校、 团校为阵地,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活跃校园文化; 全面开展思政工作进公寓活动, 加强网络建设, 积极占领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
第三课堂:
社会实践课堂。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结合地方经济,深入社会实践。
密切注意课堂内外密切结合,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促进全面发展 以“思想列车”为抓手,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思想列车”是我院的品
牌节目之一, 从 2005 年至今已经举行了八届, 围绕当前团员青年关注的热点话题, 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 心理学、 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思路汇集——思考辨析——思想交流”, 引导团员青年健康成长。
以人文教育为切入点, 开展“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训练营”系列活动, 创新理工科学生素质养成模式。
紧密结合“分类引导青年”的要求,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开展了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训练营”系列活动, 主要有“提升职业素养, 加强专业能力”、 “大学路上, 与你同行”、 “天才蜜蜂会”、 “小舞台, 大学问”、 “知礼仪, 塑人生”、 “实践天地, 第二课堂”、 “我的未来, 听我的”、 “大工程, 强能力”八大类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人文素养训练,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塑造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 帮助健康人格形成, 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的自觉性、 主动性、 积极性,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竞争实力、 发展潜力。
四、 密切联系学科专业实际, 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 结合学科专业, 培养“双师型”教师。
制定了鼓励在校教师到工程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 考取执业资格的管理办法, 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学院专业教师中具有注册师资格的已占 10%以上, 是学院“双师型”队伍的骨干力量。
动员、 支持博士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以加强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培养。
借助高均昭到许昌大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挂职锻炼平台, 进一步与大成集团在课题联合攻关, 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 聘任兼职教师、建立实习创业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创业基地建设。
通过财政部 300 万元财政支持项目,开展建筑节能实验室和资源开发与生态过程实验室的建设, 努力打造许昌市重点实验室。
积极与万里路桥集团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扩大实验室规模,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积极与中国地质大学“中地数码”公司、 许昌广杰地产集团合作, 创建大学生实习创业基地。
推行“双证书”教育,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工作, 学院把职业资格培训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组织学生在学期间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使学生毕业时尽力拿到 1 个职业资格证书。
发挥专业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结合专业特点, 紧密与地方经济, 做好咨询、 跟进和服务工作, 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逐渐形成特色。
2009 年以来,带领 70 余名学生分别参与临颍县沃城镇、 王岗镇、 许昌市许昌县张建庄村、 襄城县肖庄村、 鄢陵县为当地开展村镇规划, 开展土壤养分分析, 帮助当地农民科学种田, 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在许昌县开展冬小麦的光谱测量, 帮助当地农民普查小麦的生长态势; 选派 90 余名学生配合许昌市地调队在许昌地区开展人口普查、 经济发展状况普查。
以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较强的综合素质服务于社会。
五、 面向社会, 构建四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 面向社会, 优化教学体系。
为贯彻“地方性、 教学型、 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本着能力、 岗位的原则, 面向中小学、 信息、 地产企业, 以技术工作领域对人才
的知识、 能力、 素质的要求确定地理科学、 GIS、 土木工程、 测绘等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
强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紧紧围绕“四能型”(能讲授、能设计、 能操作、 能管理)
培养目标, 打造理论教学体系。
在改革中, 从注重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观点出发, 各专业纵向系列课的龙头课程, 所有纵向系列课的取舍和内容的增删, 都要由龙头课程的教学内容来决定,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加强课件与教学资源库与双语教学建设。
加快校级精品课程及优质课程建设, 促进精品课、 优质课等课程的课件、 相应题库、 教学标准文件全部上网, 实现资源共享。
培训教师, 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加强双语教学建设。
构建四位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
构建了 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两课”、 “职业素养”课、 “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课和岗位技能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即通过“两课”学习培养合格的政治素质; 通过“职业素养”课的学习和训练, 使学生了解建筑工业、 测绘行业知识、 岗位员工行为规范, 通过模拟演练使学生明确岗位习惯性违章及事故原因分析, 从自发到自觉遵守行业岗位行为标准。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技能训练课程的学习和实习、 实训, 培养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 良好的团队精神、 良好的沟通能力、 较强事业心,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 责任心强、 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岗位技能课”引进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 融入生产性实训的各个环节,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踏实的工作态度。
构建 3+3” 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中前 3 个课程模块是课程体系多元整合、 系统优化的“公共必修课程”、“条件选修课程” 和“选修课程”; 后 3 个课程模块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 和“实践类课程” 3 个课程模块。
2005 年以来, 学院实施了 “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开展了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地理科学、 土木工程专业率先与同行共同开发了 3 门明确围绕专项能力培养的新课程, 揭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
同时, 我院参与组织编写土木工程专业 6 门实训课程已作为主干课程列入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 改变了学科教育中用实习大纲、 指导书来规范实践教学的粗放状况。
编写了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材 10 余部, 在全省产生了积极影响。
六、 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 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学院根据工程教育的特点, 坚持至少让学生到施工生产一线去综合实践、 顶岗实习半年, 实施“3.5+0.5”人才培养模式。
开始阶段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友帮助安排学生半年的企业实践, 用亲情启动了这项工作。
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到现场实践的实施管理办法, 建立校企双方共赢的机制, 使这一培养模式坚持多年稳定实施。
许多企业已经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已在校外建有 10 个校外实习、 实训基地, 一半以上学生的企业实践是企业主动向学校提出计划安排的。
随着“3.5+0.5”培养模式的展开, 校企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 内涵不断丰富, 企业已经介入到从设置专业直到毕业就业这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入到校企广泛合作、 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篇三: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即 “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教科技〔202***〕3 号)、《安徽省加强“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皖教秘〔202***〕207 号)、《***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20**年)》等文件精神,针对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结合我市发展现状,现就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以下简称“三个课堂”)应用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智慧学校环境下,加强“三个课堂”应用,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教研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转变,深化我市城乡智慧学校应用成效,在“数字***”整体框架下,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实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到 2022 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城乡中小学的常态化按需应用,以“***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为支撑,充分利用智能化教学环境,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
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学融合创新日益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推动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智慧课堂”主平台,助推“专递课堂”应用常态化 巩固在线课堂应用成效,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应用管理的通知》(皖教电【2017】3 号)、《***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 年)》等文件要求,2022 年全面完成全市教学点在线课堂的智慧化升级改造,增配移动教学终端和智慧教与学系统等,实现师生之间多元互动、作业推送、学情评价,提升智慧课堂远程授课应用时效,解决教学点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程的问题,促进教学点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分类分层、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人员、校长、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强“在线课堂+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系列活动,以活动促进应用,以活动引领应用。
(二)建强“网络研修”主阵地,助推“名师课堂”引领多元化 依托省、市两级资源平台建设“名师课堂”应用中心。按照名师课堂应用要求,将我市现有名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和评价融入名师课堂应用要求。并根据省厅文件要求,由市级教研部门牵头,积极开展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名师工作室团队、网络研修共同体的组建工作,确保学段、学科全覆盖。202***年,完成小学 9 个、初中 14 个、高中 12 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评选和认定。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制定各自工作室创建方案,确定网络教研共同体的组成人员、目标任务、
实施途径等内容,经市级评审后实施,确保各名师工作室网络研修和名师示范能落地、落实。积极组织培训,研究探索网络教研新形式、研修交流新模式、学科专业发展等。以学科为维度,组织和管理线上线下教研活动,通过录课评课,线上主题研讨,可视化交流等形式,实现名师名课引领下的学科研究交流新模式。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直播系列微课程、上传教学日志、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专著及相关课题成果,推动名师课堂应用,提高共同体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提供科学的示范引领。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参与共同体开展的课题研究及主题教研活动,完善教学日志,开展教学反思,参与名师工作站线上互动等活动,提高共同体成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学反思能力。2021~2022 年,各研修共同体组织线上线下教研活动,完成名师课堂教学资源上传工作。2022 年,组织各名师工作室创建方案展评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应用方案展评活动、“名师课堂”建设工作展评活动。全面形成以名师工作室为主渠道的名师课堂常态化应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全方位提升。
(三)优化“网络课程”主渠道,助推“名校网络课堂”普及系统化 根据省名校网络课堂建设规范,结合智慧学校示范校和实验校建设,组织遴选名校网络课堂基地校,依托“***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以促进学生个性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多学科、多门类系列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为核心,创建网络学校,开设名校网络课堂。202***年,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另选 1—2 所优质学校作为名校网络课堂
的基地学校,建设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平台,满足名校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的开设需求。指导基地校制定网络学校、网络课程规划及实施方案,加快名校网络课程建设进度,到 2022 年底,实现网络课程覆盖各学科各年级,并实现优质网络课程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开放。2021年起,每所基地校至少结对帮扶不少于 1 所城乡薄弱学校,制定结对帮扶方案,开展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共享活动,为城乡薄弱学校师生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促进我市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积极探索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和引入第三方机构资金、技术支撑服务的双项保障模式,制定科学的评估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名校网络课堂的应用成效。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切实推动应用普及 依据教育部及我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工作部署,充分调研和梳理我市“三个课堂”应用现状,组织开展“三个课堂”的应用工作。县(区)要根据省、市“三个课堂”相关要求,结合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三年实施方案,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推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加强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向全方位育人拓展,制定“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实施细则,使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有章可循。鼓励特色发展,县(区)和市直学校要因地制宜、创新路径、分类推进,形成区域内、区域间“三个课堂”应用的新形态。
(二)完善制度建设,聚焦激发应用活力 加强组织运行机制,把“三个课堂”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进
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做好不同应用模式下输出端与接收端的规范操作,有效控制输出端辐射范围及接收端数量,加强两端的线下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推进“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的发展。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统筹优化我市教师队伍结构;切实保障教师在“三个课堂”教学工作量,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构建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三个课堂”应用生态。
(三)狠抓研训教研,不断增强应用能力 全面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文件精神,成立***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结合安徽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发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三个课堂”的培训工作,与国培、省培、市县级培训进行有效衔接,按照省级规划、市级统筹、县(区)级组织、学校实施的机制,整校推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及校本应用全员考核工作,增强教师应用的基础能力,提升“三个课堂”应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三个课堂”的培训工作,采取整校推进方式,加强对学校 CIO、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业务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提高“三个课堂”的应用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培训,将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校教师利用“三个课堂”等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补齐系统短板,持续改善应用条件 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服务平台”资源建设,多技术手段补齐“三个课堂”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短板。根据省智慧学校建设标准,合理配备信息化教学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省、市两级平台对“三个课堂”的基础支撑作用广泛开展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加强“三个课堂”与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场景融合,不断增强“三个课堂”的智能化、共享性、互动性。
(五)强化监测评估,全面提升应用效能 加强对“三个课堂”的统筹管理,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确保“三个课堂”教学质量。依托***市智慧教育服务平台,通过对“三个课堂”应用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实现对“三个课堂”应用效果的动态监管,辅助科学决策支撑,精细管理,促进精准教学。通过数据分析和多维对比,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现状,帮助老师针对性教学,帮助管理决策者完成教学教研策略制定和教学质量评估,以及教研指导,提升“三个课堂”应用效率、效果和效益。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体局成立“三个课堂”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市教体局副局长管清华为组长,基教科、教师发展和学生事务中心、教科所、电教馆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推动全市“三个课堂”工作开展,定期组织督导绩效评估,确保总体目标的高质量达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
电教馆。基教科、教师发展和学生事务中心负责“三个课堂”应用的行政统筹指导;教科所负责制订“三个课堂”资源建设学科目标任务并分解各县(区),明确在线教研需求,加强日常应用的教研教学指导,活动开展,在省、市资源平台上传资源的内容审核和应用推广;电教馆负责三个课堂应用日常统筹工作和技术指导,对接省资源平台,搭建市级资源平台,做好平台相关功能的技术实现、运行维护、上传资源的技术审核以及培训和技术推广。各校作为应用主体,应明确校内职责分工,积极完成本校资源建设承担任务,安排专人负责“三个课堂”运行环境和应用服务等的维护管理,保障“三个课堂”稳定运行、迭代升级和有效使用,做好“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组织实施工作。教科所、教师发展和学生事务中心、电教馆等相关部门应从教研指导、教师培训、技术支撑、运行维护、咨询服务等方面,保障“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
(二)强化资金保障。根据省、市各级财政对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市、县(区)教育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三个课堂”输出学校和教师激励政策,在学校设备采购、购买服务、教师培训、考核激励等方面提供经费支持,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结合实际建立三个课堂应用专项考核制度,规范考核程序,完善考核内容,协调市级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给参与学校和教师奖励补助。学校要给予参与教师绩效工资奖励。统筹考虑“三个课堂”建设经费、运维经费、应用经费和培训经费的合理比例,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完善评估体系。成立市级在线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
应用专家团队和技术指导组,动态更新专家成员,做好三个课堂教学教研应用指导和技术支撑服务。县(区)要指导学校抓好三个课堂技术保障等工作,积极开展学校教学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支撑培训和任课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培训,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并将三个课堂教学设备设施的管理、使用、维护和培训等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及常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中。
篇四: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小学 “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实施方案 (2021—2022 年)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支撑构建互联网环境下优质资源共享新生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到 2022 年,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
二、实施办法 (一)统筹规划。按照省、市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区、校建管用职责,着力形成由教学主管部门牵头,教研、师训、电教、装备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创新特色。立足本地本单位实际,聚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和难点,形成具有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课堂”建设与创新应用新形态。
(三)强化应用。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判断“三个课堂”应用的重要标准。加强应用指导,完善我区教研机制,积极探索教研模式改革,在“精准有效可持续”上下功夫。
三、应用模式 (一)专递课堂。“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主要是针对农村薄
—2— 弱学校,利用录播教室、音视频设备和钉钉、企业微信等互动平台,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专递课堂”以城乡教育共同体为依托,由城区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区教体局教育股负责指导和监管。
(二)名师课堂。“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主要针对新教师、农村教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名师工作室或网络集体备课、网络集体教研等方式,带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名师课堂”由区教体局教研室统一组织。
(三)名校网络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名校网络课堂”由鹤壁市教体局组织建设,区教体局配合,区教体局体卫艺站负责指导和监督。
四、重点任务 (一)建设“三个课堂”基础环境 “三个课堂”基础环境是指开展“网络课堂”在线教学的设备和网络,其中设备可分为主讲端和听讲端设备。
区教体局负责统筹各学校的“三个课堂”基础环境建设,选用性能适切且成本优惠的“同步课堂”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和设施。农村学校,按教学需要为每个班级配备听讲端教学设备,或具备交互功能的常态化录播设备。区直学校,按教学需要为普通教室配备主讲端教学设备,或集中建设“三个课堂”专用录播教室。鼓励各学校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录播教室,改造升级后使其具备主讲端功能,避免重复
建设。
(二)建设“三个课堂”管理平台 依托鹤壁市“三个课堂”管理平台,建设淇滨区“三个课堂”管理平台,平台采用基于云计算的开放架构,支持多平台和多终端接入,实现基本信息管理、数据管理、网络巡课、课堂实录、视频存储和点播、质量监测和评价等,以实现对全区“三个课堂”应用效果的动态监管。
(三)推进“三个课堂”教学应用 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互动式、直播式、录播式、研讨式、观摩式等多样化教学应用,形成丰富多彩的“三个课堂”特色模式。
1.区教体局。配合市教体局开展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指导学校依托校本课程或学校优势学科等开展网络课堂建设,汇聚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库,通过直播和点播的方式,在 PC端、移动端或电视端实现多端呈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统一组织本区域内的特级教师、教学名师等,通过名师示范课、名师工作室、网络集体备课等形式,形成名师课堂资源。组织和指导区直学校开展专递课堂建设与应用。名师课堂可利用区域录播平台或参考应用“钉钉”、企业微信等第三方软件,开展线上线下观摩听课、教学研讨、学习研修、协同备课等,带动区域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也可组织开设名师工作室、名师空间等,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2.各中小学。在各级教育部门指导下,积极主动完成“三个课堂”环境建设,配足配齐主讲和听讲端设备,组织教师参与三个课堂应用,完成主讲或听讲任务,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教
—4— 学应用模式。同时,各区直学校要在区教体局统筹规划下,组织开展优质资源的专送专递,指导农村学校根据实际选择“互动课堂”“点播课堂”“双师课堂”等多种开课方式,并充分利用教育课程资源,开展教师培训。
(四)建立“三个课堂”应用考核机制 1.常态化运行机制。局机关相关股室和各学校要把“三个课堂”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纳入教学和教研工作计划、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等,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整合基教、教研、装备、电教等多方力量,明确“网络课堂”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程,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考核激励机制。局机关相关股室和各学校要把教师在“三个课堂”中承担的教学和教研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承担“专递课堂”“名师课堂”主讲任务的教师,其教学工作量计入绩效考核,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评定时予以倾斜;承担“名校网络课堂”的学校,在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履职考评中予以倾斜。
(五)强化教研支撑 发挥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三个课堂”操作和应用能力培训,重点解决在线授课、网络教研、操作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师“三个课堂”应用的基础能力。
教研部门要组织由中小学优秀教师、教研团队等多方联动的“三个课堂”应用能力研训队伍,为“三个课堂”应用提供及时指导。通过开展教学比赛、课题研究、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示活动等方式,宣传推广“三个课堂”应用的先进经验。
五、进度安排 (一)2021 年 2 月底前各学校要成立“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工作方案。将“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情况纳入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与应用成效。
(二)加快“三个课堂”基础环境建设工作。2021 年底前,区直学校主讲端设备配备率达到 80%以上,专用录播教室配备率达到 90%以上,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的听讲端配备率 90%以上,常态化录播设备配备率达到 80%以上。2022 年底前全区中小学基本实现基础环境全覆盖。
(三)2021—2022 年大力组织开展三个课堂应用活动。汇聚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库。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区教体局局长卢静同志任组长的“三个课堂”建用领导小组,由教学主管部门牵头,统筹教研、师训、电教、装备等相关业务部门,建立工作研判和定期会商机制,切实提高“三个课堂”的组织力。按照教育厅文件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出台相关政策,组织制定实施和考核办法,加强对“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指导和评估。各学校也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三个课堂”建用领导小组,切实抓好“三个课堂”的建设、应用工作。
(二)经费保障 机关相关股室要统筹上级补助资金和本级财政教育资金,加强对“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经费投入。对于“提升工程”中
—6— 已明确用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资金,要切实用足用好,严禁挪作他用。对于“提升工程”无法覆盖的学校或仅依托“提升工程”无法达到“三个课堂”应用目标的地区,由区财政或学校自筹资金予以解决。鼓励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公益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三个课堂”应用生态。鼓励采用购买服务方式建立运维服务体系。
(三)安全保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与文件要求,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制度和个人用户信息保护制度,建立应用软件安全评估机制、数据分级保障机制、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三个课堂”网络安全责任。要求“三个课堂”相关服务提供方,规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排查网络安全隐患。加强对“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相关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四)加强质量监测和效果评估 建立“三个课堂”应用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制定评估办法,定期开展测评并发布评估报告,促进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提升“三个课堂”应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篇五: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三个课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主线展开。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 举”,突出因材施教,静心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潜心研究不同学段教育新内涵。笔者基于 传统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比较研究,提出打造“三个课堂”,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CONTENTS三个课堂”的逻辑划分与概念诠释1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2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3
三个课堂”的逻辑划分与概念诠释01
三个课堂”的逻辑划分与概念诠释“三个课堂”,顾名思义是三种形式的课堂,是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智能发展与人格养成的3种类型场所。按照学习内容和时空分布进行划分设置,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课堂,也不全是教师授课的课堂,而是综合课中课后、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内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实施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通过“三个课堂”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课程,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
三个课堂”的逻辑划分与概念诠释具体来说,“第一课堂”是指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主要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在教室上课。“第二课堂”仍是指校内学习场所,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通过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进一步发挥好学校育人和服务功能。“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的课堂。
三个课堂”的逻辑划分与概念诠释“三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课堂”概念,虽定位不同、各有侧重,但相互融合,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课内与课外、师生与社会课堂参与者、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相向而行、共同发力。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很好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传授学生应有知识、深化学生学习内容、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熏陶学生艺术审美、养成学生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02
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A A“三个课堂”按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层次类别、属性侧重点等不同,把国家课程、地方课B B程、校本课程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构,统筹为一个整体。
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三个课堂”定位不同。“第一课堂”主要是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求为目标,立足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第二课堂”主要是深化学生在“第一课堂”所获得的间接认知,立足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活动和课后服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第三课堂”没有固定教材,是学生前期所获取知识经验在生活中的再现与迁移、应用,主要通过学生亲手做、亲眼看、体验和实践来完成。
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三个课堂”特征不同。“第一课堂”强调规范,实施的课程、教材、课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第二课堂”彰显个性,学校和教师可结合地域特点、文化积淀,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和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第三课堂”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整合,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生活,达到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三个课堂”地域不同。“第一课堂”严格限制于校内,由专职教师主导,有严格的教育教学程式和要求。“第二课堂”也是在校内实现,教育教学方式主要由管理实验辅导教师及家长、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共同完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权,充分发挥社团作用,与课后服务密切关联。“第三课堂”的实施地点在校外,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修养提高,让学生在看、学、思和环境情境介入中学习提高。
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三个课堂”主体差异。“第一课堂”教师具有优势主体位置,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占据主要位置。在师生互动中,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得以实现。“第二课堂”更多的是由辅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是学生基于课后作业完成、兴趣爱好培养、技能技术习得、身心健康锻炼而进行的素质拓展。“第三课堂”主要是基地和场馆、社会组织及家长等,学生在参观中学、体验中学。专职教师的组织作用和聘用人员的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统一,师生双主体得以更好体现。
三个课堂”的育人特征与路径选择 “三个课堂”要以大教育理念为主导,突破学科思维,统筹各科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和能力提升,进而实现快乐和健康成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仅是对“第一课堂” 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师生全学段、全领域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的 理解记忆、拓展应用和再现实践中,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衔接,促进了学生发展螺旋式上 升。
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03
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一个全链条的保障体系。就学校教育来说,要通过着力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革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课堂物态形式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第一课堂”物态形式要重视教育教学方式变化,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变革条件下对智能教室和讨论式、探究式学习的需要。“第二课堂”要重视功能部室、室外运动活动场所多样化建设,基于学校地域实际、发展积淀,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化、内涵式发展规划建设。“第三课堂”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要建立预设方案审查制度,采取共建、参建、合建等多种方式,确保环境设施和管理现代化,建设适应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设施条件。
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专兼职教师德才兼备。要巩固原有好的做法,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大学生、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使“第一课堂”专任教师补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对于“第二课堂”指导教师,要挖掘“第一课堂”专任教师潜力,引导自愿承担一定工作,并聘用一批热心、有特长的优秀志愿者。“第三课堂”要造就一批优秀的兼职教师。
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深入开展“课堂革命·陕西行动”,确保基础教育成效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课堂革命,引导每位教师自觉投入教研教改,上好每一节课,打造精品课程、创新一课;通过“第二课堂”打造一批精品优质课后服务项目;通过“第三课堂”打造精品社会实践、多彩社会活动。
构建“三个课堂”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四是深化交流合作与个性化机制建设,实现特色多样化发展新格局。开展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交流合作,共享好的经验,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路径。要充分挖掘各校特色文化,个性化开展“三个课堂”教育教学,在协同发展基础上促进特色提升,实现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感谢您的观看
篇六: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推进“五字教学法”实施方案 (讨论稿)关于推进“五字教学法”实施方案 (讨论稿)为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课堂,深化解决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立足东点实际,以课堂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倡导践行“五字教学法”。
一、“五字教学法”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素质全面的人,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我校尝试实施“五字教学法”。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目标意识、检测意识、反馈意识、主体意识、探究意识,营造道德、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勇于展示自我,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可以说,“五字教学法”是我们二七区在数学教学模式上的新成就,同时也保持了在全国数学教学的先进性和前沿性。“五字教学法”是我们二七区在数学教学模式上的新成就,同时也保持了在全国数学教学的先进性和前沿性。践行五字教学法既符合我区“争第一,做唯一”的,符合教育本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是一种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具有学生观、课程观的教学模式。
二、“五字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五字教学学法:是指课堂教学中的 “引(激趣引入)——研(研究新知)——理(归纳整理)“引(激趣引入)——研(研究新知)——理(归纳整理)—— 测(目标检测)—— 评(评价反思)
五字教学法各环节解读:
1. 引—— 激趣引入 作为教学的开始环节,我们要求教师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应用好一切教学手段,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景,如:讲故事、猜谜语、游戏等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 研—— 研究新知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完认知上的需要,获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因此,要求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对话、研究、合作”的文化,努力做到: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动手做的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应当注意是:合作学习应当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与交流,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合作与交流。
3. 理—— 归纳整理 这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旨在理清思路,理顺知识的脉络,归纳知识要点,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表达、归纳等学习的能力。
4. 测—— 目标检测 学习的最终效果需要通过评价来检测,我们的要求是根据学习目标,巧妙设计检测题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可以是单项与综合、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设计中求趣,在“探索”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检测达标落到实处。
5. 评—— 评价反思 要求把一节课中所感、所悟、所思与所得充分表达出来。这里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知识建构的评价与反思;可以是学习方法、策略的评价与反思;可以是学习文化的评价与反思,例如:在合作学习中是否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是否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方式可以自评、互评、教师评、小组之间评。
三、“五字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支持
1.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适合于 2 人合作小组,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各小组要有激励学习的措施和评价标准,以确保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均衡发展,共同提高。
2. “五字教学法”为新授课课堂教学基本框架。“教有模式”、“教学有法”是“不唯模式”、“教无定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认真研讨,有效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我们东点新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有益的探索。
3.教师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五字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将课堂教学评价合理引入,将学习目标有效落实到每个环节中。要深入理解、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挖掘知识能力间的内在联系,精选开发素材,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要树立“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力求达到“低耗高效、减负增效”,实现“当堂清”目的。
4.本模式还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勇于展示自我;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学会课前有效预习,课堂上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课后归纳整理,延伸拓展等。
四、构建“五字教学法”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落实“五字教学法”,施“专家引领——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形成品牌”的工作思路,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引领指导,骨干教师的带头实践作用,带动东点数学教师人人参与,形成具有我镇特色的课堂教学品牌。
(二)操作步骤
树标—联校实践——辐射带动 1、树标:通过邀请教研员王丽娟老师下校指导引领,实验教师上研讨课等观课活动,推出典型教师优秀课例,在东点对其课堂模式进行评价、推广。
2、联校示范:联校交流“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同课研读,分析总结自己教学的个性特色,反复实践,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
3、辐射带动:开展全员达标课活动,力求做到“大面积”和“大幅度”。所谓“大面积”,指的是全镇数学教师的每节课都达标;“大幅度”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都有显著提高,达到“自觉主动、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目标。
五、推进措施 1、理论先行,转变观念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改革要着眼于改变、整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 “学进去,行动快”。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活跃思维,更新观念。从而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联校示范
在自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示范引领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捷径。为此,刘胡垌小学将组织春晖小学、刘胡垌小学、张寨小学、燕蓉小学的骨干教师,在全镇范围内上示范课、引领课,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典型引路。
3、全面推进
活动推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催化剂。为此,将面向全体教师,分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系列活动:举行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暨教
师论坛系列研讨活动;广泛开展导师制活动;开展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举行全员课堂教学竞赛和优质课评选活动;教学反思论文展评活动等。每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学校都将组织各个层面的教师参加听课评课以此全面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4、落实常规 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月考核制度,教学常规要落实“五抓”,即抓实备课、抓活课堂、抓好辅导、抓精检测、抓细评价。
六、保障机制
为保证方案实施并取得实效,实行以下保障措施:
1、实行领导包靠学科,落实“三看”:看学科教学模式的推出率;看学科教学模式的普及率;看学科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2、加大听评课力度,实施推门听课制度。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中层以上领导每周听课不少于 2 节,听后及时反馈。听课活动不流于形式,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对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的个人,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
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不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部思想状态了解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
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和“二传手”,只传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一线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什么。在基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关心少、关注不够。
六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自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已经能够胜任工作,有自满情绪,缺乏俯下身子、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对待新问题、新情况,习惯于根据简单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创新不足,主观上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三)忧患意识不强。只是片面看到了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缺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冲锋、勇于担当的锐气有所弱化。有做“太平官”的意识,身处领导岗位,求新、求发展意识薄弱,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勤政廉洁意识有所弱化。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约束标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些淡化,对奢靡之风的极端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诚然,造成自身存 在问题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自身的固化思维方式,...
篇七: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汉寨内中心小学 “三个课埻”建设应用实施方案 教育部在 2020 年 3 月发布了《加强“三个课埻”应用的指导意见》,给在疫情情况下的农村薄弱学校送来了及时雨、雪中炭。疫情虽然暂时延缓了学生返校的迚程,却为在
线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教育部
准确把握在线教育发展态势,适时发布《指导意见》,是提
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推劢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
丼措。
《加强“三个课埻”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 速组织教师迚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
网络施教,幵引导学生收看“与递课埻”“名师课埻”“名
校网络课埻”,即:“三个课埻”。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秋季开学后,为了继续实施“三个课埻”, 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劢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特制定了如下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在实施“三个课埻”的基础上,形 成以“导学、研学、促学”为载体的“先学后教,讪练提升”
的课埻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实现“教学合一”,从而调劢
学生的主劢参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
丌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丏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激励教师在
. “与递课埻”“名师课埻”“名校网络课埻”上迚一步更新
教育教学观念,改迚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增强
教科研意识,提高课埻教学效率,促迚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
提高,形成我校课埻教学特艱。
二、正确解读“三个课埻”,促使教师不学生“定位” 我们认为
“三个课埻”,是指“与递课埻”“名师课埻” “名校网络课埻”,虽然都包含“课埻”二字,它幵非传统
意义上的线下课埻,而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网络连接
的“空中课埻”。
1、“与递课埻”有与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
学点缺少师资、开丌出开丌足开丌好国家觃定课程的问题,
采用网上与门开课戒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迚度推
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促迚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名师课埻”有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丌强、 与业发展水平丌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 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劢的新形态,
以优秀教师带劢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迚教师与业发展。
3、“名校网络课埻”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
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巩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
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
. 推劢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戒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
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 教学策略。
我校针对“名师课埻”的共享性,决定重点实施。它对教师教学能力丌强、与业发展水平丌高的问题,通过组建
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
环境下教研活劢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劢普通教师水平提
升,使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迚教师与业发展。
师资水平是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以校为本的读乢、学习、反思、研究是学校提高教师与业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听课、评课、研讨是提高教师与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常觃做法是推荐部分教师现场上示范课、研讨课,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和研讨的样本。然而,受教师课埻教学水平限制,这样的示范课年复一年地开展,在与业上徆容易迚入平台期和倦怠期。通过网络共享“名师课埻”,研究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授课特点,丌仅可以让教师走出“平台期”,
也可以让教师在更高起点觃划自巪的与业发展之路,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在学习幵运用“名师课埻”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
生上好“三个课埻”,注重学生学习收看的全过程,教师引
导学生的自主研学发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师生的互劢交流,实现教不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迚。基本
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埻学习研讨,课内讪练巩固,课后
拓展提升。
1、 课前预习导学。
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不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
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留待
在课埻上不同学合作解决戒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的设计,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
系,要具有引导性、吭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
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难度要适当,量要适中,要能
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2、 收看名师课埻,参不学习研讨。
课埻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教师在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思路,对照名师课埻把握每一课的重点,着重解决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幵借劣名师经验把握问题的变化,促使
学生迚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
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丌
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3、课内讪练巩固。
. “三个课埻”的收看学习,查验教学结果,还要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迚行针对性讪练,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讪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讪练,讪练设计要分层次,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巩异,做到“同时异步”教学,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3、 课后拓展提升。
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讪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 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劣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稿”上填写学后记,总结本课学习的觃徇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课埻上当天的学习内容,没有课外作业,没有作业本。
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采用“四步学习法”。
1、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完成第一步学习。学生在本环节要做到
三点:自觉、主劢、独立。
2、学生带着问题迚入课埻,迚行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完成第二步
. 学习。学生要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觃徇的笔记(用蓝艱戒黑艱
笔作答)。
3、当埻迚行讪练和测试,及时得到反馈,教师综合 评析,丼一反三,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步学习。
4、课后认真做好复习巩固,讪练提升,完成课本后的疑难练习题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预习本的空白处写上“学
后记”,完成第四步学习。
三、成立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在组织上有保证。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各年级班班主仸及仸课教师。
2.建立技术指导组,在实施过程中有技术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韩仓粮(特聘计算机与家)
成员:张晓萍 付色菊 马惠军 蔡燕丽 张色 3.成立“三个课埻”应用指导组,在教研上有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王利峰(数学组长)
孙巧英(语文组长)
李利杭(英语组长)
. 马惠军(思品课组长)
张晓萍(科学组长)
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骨干教师业务素质好、底子厚、悟性高,幵能在丌断的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学习和借鉴先迚教学经
验、迚行课埻教学模式改革,应成为先行者。因此,要充分
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组成教改工作小组,从
而使教改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扎实地开展。
五、建立教师业务发展性评价制度。
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促迚教师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建立教师
业务档案,记录教师常觃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成绩、教科
研方面、班级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由业务骨
干教师帮劣指导和请校外与家指导、外出学习等多种措施,
帮劣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六、加强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各班主仸、科仸老师要切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性教育, 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植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
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参不课埻互劢意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
能力,为课埻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七 、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
. 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座谈会等形式,同家长迚行 有效的沟通,使家长对 “三个课埻”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从而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对子女学习的督促。
八、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确保“三个课埻” 所需的设备、资料、耗材、奖励等资金投入,确保教学改革
的顺利实施。
九、寻求支持。
上好“三个课埻”及课埻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陈腐,又有理论、技术方面的
欠缺;既有大文化环境的污浊,又有经浌条件的制约,种种。
在较短时间内是难以奏效的,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需要上级领导和各届人士的理解、帮劣和支持,需要全体教职工坚定信心,需要学生及家长的认真配合。学校将邀请中心校领导、与家、学生家长给予指导和帮劣,寻求解决阻碍上好“三个课埻”工作顺利推迚的办法。
.
汉寨内中心小学 学校“三个课埻”应用工作开展情况 《加强“三个课埻”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 迅速组织教师迚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
施网络施教,幵引导学生收看“与递课埻”“名师课埻”“名
校网络课埻”,即:“三个课埻”。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策略。
正确引导学生上好“三个课埻”,注重学生学习收看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研学发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
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劢交流,实现教不学的相互结合、
相互促迚。基本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埻学习研讨,课内
讪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
4、 课前预习导学。
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不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
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留待
在课埻上不同学合作解决戒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的设计,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
. 系,要具有引导性、吭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
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难度要适当,量要适中,要能
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5、 收看名师课埻,参不学习研讨。
课埻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教师在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思路,对照名师课埻把握每一课的重点,着重解决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幵借劣名师经验把握问题的变化,促使
学生迚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
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丌
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3、课内讪练巩固。
“三个课埻”的收看学习,查验教学结果,还要从教材 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迚行针对性讪练,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讪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讪练,讪练设计要分层次,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巩异,做到“同时异步”教学,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6、 课后拓展提升。
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讪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
. 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劣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稿”上填写学后记,总结本课学习的觃徇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课埻上当天的学习内容,没有课外作业,没有作业本。
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采用“四步学习法”。
1、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完成第一步学习。学生在本环节要做到
三点:自觉、主劢、独立。
2、学生带着问题迚入课埻,迚行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完成第二步
学习。学生要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觃徇的笔记(用蓝艱戒黑艱
笔作答)。
3、当埻迚行讪练和测试,及时得到反馈,教师综合 评析,丼一反三,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步学习。
4、课后认真做好复习巩固,讪练提升,完成课本后的疑难练习题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预习本的空白处写上“学
后记”,完成第四步学习。
.
汉寨内中心小学 学校“三个课埻”建设情况 《加强“三个课埻”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 迅速组织教师迚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幵引导学生收看“与递课埻”“名师课埻”“名校网络课埻”,即:“三个课埻”。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秋季开学后,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劢实现教育优质发展,决定响应上级号召继续实施“三个课埻”。
一、成立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在组织上有保证。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各年级班班主仸及仸课教师。
2.建立技术指导组,在实施过程中有技术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韩仓粮(特聘计算机与家)
成员:张晓萍 付色菊 马惠军 蔡燕丽 张色
.
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组成教改工作小 组,从而使教改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扎实地开展。
三、 建立教师业务发展性评价制度。
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在实施“三个课埻”及常 觃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成绩、教科研方面、班级及学生管
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由业务骨干教师帮劣指导和请校
外与...
篇八: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62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西南财大路名中的历史
学校将校园内的道路用与学校有关的历史进行了命名并在路牌上镌刻了说明。
以下是路牌上的说明
公学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中国公学中国公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之一1906 年创立于上海孙中山、黄克强、宋教仁、蔡元培、马君武、杨杏佛、于右任等曾任校董著名学者胡适是中国公学第一批学生中国公学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如女英雄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土之一的谬德潘等。中国公学于 1951 年与正阳法商学院等全并为重庆财经学院次年并入西南革大1953 年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求精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求精商学院私立求精商学院原名私立求精商业专科学院创立于 1940 年校址在重庆市曾家岩1947 年商业专科学校升为商学院。该学院由美国教会所办其学院各级负责人均为留美学者学院实行美式教育从成立到结束共毕业学生十届。学院在 1951 并入西南革大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正阳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正阳法商学院其前身为创建于 1946 年的重庆朝阳学院1949 年更名为私立重庆正阳法商学院位于重庆解放东路。当时的院长、院董事长均为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兼职副院长由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次长最高法院院长夏勤担任。聘有当时的国内知名人士作教授如陈豹隐、潘大连、刘觉民等。学院在 1951 与中国公学、相辉文法学院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后并入西南革大1953 年又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相辉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相辉文法学院该学院创建于 1946 年 8 月位于重庆北碚创办时拟办为复旦大学重庆分校校名取自复旦大学创始人原校长马相伯、李登辉两位老先生。开办时设文史、外文、经济、银行、银行会计、农艺五系后增设法律等学院曾有著名红学家吴密、文学家徐德庵等作教授。学院在 1951 与中国公学、正阳法商学院合并为重庆财经学院后并入西南革大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63 1953 年又随西南革大三处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革大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西南革命大学西南革命大学成立于 1950 年校长、副校长分别由刘伯承、张子意兼任总校设在重庆先后招收学员 2 万余人。西南革命大学设四个处一处主管教务二处主管政治课教研三处主管业务课教研四处主管后勤。三处由部分财经系科合并而成直接管理财政、贸易、经济计划、工厂管理四个系及财政、会计两个专修科。西南革大三处各系科一共办了两期1953 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调入四川财经学院。
华西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华西大学华西大学是华西协合大学的简称位于成都华西坝筹建于 1905 年1910 年正式招生。1937 年在社会历史系建立经济学组招收经济学专业学生以后由于要求入学的人数逐年增加1940 年正式成立经济系从 1941 至 1952 年共毕业学生 392 人。1952 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华西大学经济系调入四川财经学院。
光华南北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光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创建于 1925 年 6 月。1925 年 5 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上海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们集会声援抗议活动受到美校方人员的粗暴阻挠悲愤之余数百名爱国师生宣布脱离该校在其它爱国人士的帮助下以这些师生为基础组建了光华大学校名取之于古诗《卿云歌》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句体现了创办者复兴中华、 反对列强的宏愿和光大中华民族的精神。
抗战期间光华大学在四川成都设立分部抗战胜利后 光华大学本部复校。
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 变更为 “私立成华大学” 1952 年 9 月在全国院系调整时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成华路这一路名是为了纪念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院校之一成华大学1937 年 8 月13 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光华大学张寿镛鉴于抗战非短期内可以结束与校董会商定入川设立分校。分校于 1938 年 3 月 1 日正式开学校名定为“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 。1939 年学校由市内王家坝校址迁到到西郊草堂寺迤西此地因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迁入而得名“光华村” 。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本部复校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办。变更为“私立成华大学” 1952 年 9 月在全国院系调整时并入四川财经学院。
金沙路金沙路得名于西南财经大学所在地紧临的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也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文化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住友路住友路得名于紧临该路的住友苑。住友苑由日本住友海上保险公司出资建设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对外合作项目之一。日本住友海上保险公司从 1998 年起每年与我校联合举办一次 “住友海上/西南财经大学研讨会” 邀请国内外保险公司、 保监委 保监办以及保险教育界同行参加。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64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学校校徽和说明 西南财经大学校徽
西南财经大学校徽设计方案自 2001 年 10 月 18 日开始征集以来 陆续收到各方来稿百余件。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和广泛的多方征集意见最后于 2002 年 4 月 25 日定稿具体设计方案见彩图。
创意说明校徽的背景图样“”是一个“S”的变形它既是西南财经大学英文首字母又是西南这一地理位臵的首字母。校徽中间的“ ”图样有三层含义一、它是古代布币的造型说明了西南财经大学的以财经为主的办学性质二、它是西南财经大学标志性建筑“光华楼”的抽象图形明确代表了西南财经大学三、它是一个“人”字形体现了西南财经大学“育人”的宗旨。校徽的颜色采用代表“理性和严谨”的蓝色体现出“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西南财经大学办学理念。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65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校训和大学精神 严谨、勤俭、求实、开拓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精神的内涵 历经坎坷几度辉煌走过半个世纪风雨的西南财大成功地将几代师生通过艰苦创业形成的、具有深厚财经专业底蕴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大学精神不断传承、升华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作为大学精神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是教师和学生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 作为教师风范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阐释为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 作为教育理念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指明了学生成才的根本方向 作为办学宗旨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显示出学校服务于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66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优美的校园环境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67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优美的校园环境
上图为代表着财大精神的光华铁树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68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优美的校园环境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69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学校雕塑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0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学校雕塑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1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学校雕塑
写有名言警句的文化凳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2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文化凳
写有名言警句的文化凳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3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学校雕塑
马克思铜像
亚当斯密铜像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4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学校文化氛围营造
名言警句的宣传牌
文化走廊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5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音乐欣赏
每天有音乐爱好者在文献中心大厅义务演奏深受学生们喜爱
文献中心中的音像视听教室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6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音乐欣赏厅
音乐厅里的设备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7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货币博物馆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8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阅览室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79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电视台和广播站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
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180 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探索有利于“两个转化”实现的实施模式 潜在课堂建设
广播站在繁荣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坚持正确导向
繁荣校园文化 ——“财大之声”广播站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简介
“财大之声”广播站是由党委宣传统战部直接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是党委下属的校内重要宣传媒体。
“财大之声”广播站通过遍布校内的广播设备对全校进行有线广播校广播站从周一到周日均进行播音其中周一到周五播出时间为 1200—123018:00---19:00,周六,周日为中午 12:00---13:00。
“财大之声”广播站是党委的喉舌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直是广播站最首要的任务 “财大之声”广播站在党委宣传部的管理下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成就组织专栏节目向学生详细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解 “七一讲话”等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繁荣校园文化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财大之声”的重要任务。在各类节目中 “财大之声”非常注重文化方面的内容每天都有大量相关的信息被播出 “财大之声”希望通过这些节目来提倡高雅艺术提高学生文化品味繁荣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做文化类节目繁荣校园文化方面 “财大之声”广播站注重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 强调...
篇九:三个课堂实施方案
“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工作实施方案三个课堂”建设是推进教育领域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是缩小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差距,使薄弱学校的学生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
为实现 2022 年“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持续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普遍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鹤壁市按照统筹规划,创新特色,强化应用的方法,就进一步加强“三个课堂”应用进行了专项部署,从基础环境、管理平台、教学应用、考核机制、教研支撑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举措。
《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并引导学生收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即:“三个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秋季开学后,为了继续实施“三个课堂”, 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特制定了如下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在实施“三个课堂”的基础上,形成以“导学、研学、促学”为载体的“先学后教,训练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实现“教学合一”,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激励教师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上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我校课堂教学特色。
二、正确解读“三个课堂”,促使教师与学生“定位” 我们认为 “三个课堂”,是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虽然都包含“课堂”二字,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下课堂,而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网络连接的“空中课堂”。
1、“专递课堂”有专门性,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2、“名师课堂”有共享性,主要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主要针对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 教学策略。
我校针对“名师课堂”的共享性,决定重点实施。它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师资水平是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以校为本的读书、学习、反思、研究是学校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听课、评课、研讨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常规做法是推荐部分教师现场上示范课、研讨课,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和研讨的样本。然而,受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限制,这样的示范课年复一年地开展,在专业上很容易进入平台期和倦怠期。通过网络共享“名师课堂”,研究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授课特点,不仅可以让教师走出“平台期”,也可以让教师在更高起点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在学习并运用“名师课堂”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上好“三个课堂”,注重学生学习收看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研学发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基本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
1、 课前预习导学。
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难度要适当,量要适中,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2、 收看名师课堂,参与学习研讨。
课堂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教师在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照名师课堂把握每一课的重点,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名师经验把握问题的变化,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3、课内训练巩固。
“三个课堂”的收看学习,查验教学结果,还要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设计要分层次,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做到“同时异步”教学,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3、 课后拓展提升。
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稿”上填写学后记,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课堂上当天的学习内容,没有课外作业,没有作业本。
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采用“四步学习法”。
1、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完成第一步学习。学生在本环节要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2、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完成第二步学习。学生要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用蓝色或黑色笔作答)。
3、当堂进行训练和测试,及时得到反馈,教师综合评析,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步学习。
4、课后认真做好复习巩固,训练提升,完成课本后的疑难练习题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预习本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完成第四步学习。
三、成立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在组织上有保证。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各年级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2.建立技术指导组,在实施过程中有技术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韩仓粮(特聘计算机专家)
成员:张晓萍
付艳菊
马惠军
蔡燕丽
张艳 3.成立“三个课堂”应用指导组,在教研上有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王利峰(数学组长)
孙巧英(语文组长)
李利杭(英语组长)
马惠军(思品课组长)
张晓萍(科学组长)
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骨干教师业务素质好、底子厚、悟性高,并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学习和借鉴先进教学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应成为先行者。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组成教改工作小组,从而使教改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扎实地开展。
五、建立教师业务发展性评价制度。
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师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成绩、教科研方面、班级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由业务骨干教师帮助指导和请校外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多种措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六、加强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各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切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性教育,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培植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参与课堂互动意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七 、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
利用《致家长一封信》、座谈会等形式,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家长对 “三个课堂”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从而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对子女学习的督促。
八、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确保“三个课堂”所需的设备、资料、耗材、奖励等资金投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九、寻求支持。
上好“三个课堂”及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陈腐,又有理论、技术方面的欠缺;既有大文化环境的污浊,又有经济条件的制约,种种。在较短时间内是难以奏效的,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上级领导和各届人士的理解、
帮助和支持,需要全体教职工坚定信心,需要学生及家长的认真配合。学校将邀请中心校领导、专家、学生家长给予指导和帮助,寻求解决阻碍上好“三个课堂”工作顺利推进的办法。
学校“三个课堂”应用工作开展情况 《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并引导学生收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即:“三个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策略。
正确引导学生上好“三个课堂”,注重学生学习收看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研学发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基本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
4、 课前预习导学。
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所学内容,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留待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预习导学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体现导学的目的。预习导学要能体现学科特点,难度要适当,量要适中,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5、 收看名师课堂,参与学习研讨。
课堂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教师在通过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照名师课堂把握每一课的重点,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名师经验把握问题的变化,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3、课内训练巩固。
“三个课堂”的收看学习,查验教学结果,还要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设计要分层次,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做到“同时异步”教学,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
6、 课后拓展提升。
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稿”上填写学后记,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课堂上当天的学习内容,没有课外作业,没有作业本。
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采用“四步学习法”。
1、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完成第一步学习。学生在本环节要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
2、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完成第二步学习。学生要注意作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用蓝色或黑色笔作答)。
3、当堂进行训练和测试,及时得到反馈,教师综合评析,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步学习。
4、课后认真做好复习巩固,训练提升,完成课本后的疑难练习题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预习本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完成第四步学习。
汉寨内中心小学 学校“三个课堂”建设情况 《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校迅速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学习、研讨。响应上级号召对学生实施网络施教,并引导学生收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即:“三个课堂”。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秋季开学后,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发展,决定响应上级号召继续实施“三个课堂”。
一、成立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在组织上有保证。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各年级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2.建立技术指导组,在实施过程中有技术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韩仓粮(特聘计算机专家)
成员:张晓萍
付艳菊
马惠军
蔡燕丽
张艳 3.成立“三个课堂”应用指导组,在教研上有保障
组长:张芳强 副组长:孙巧英 成员:王利峰(数学组长)
孙巧英(语文组长)
李利杭(英语组长)
马惠军(思品课组长)
张晓萍(科学组长)
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组成教改工作小组,从而使教改工作由点到面,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