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9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组织部门政治文化,是党的建设和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政治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组织部门政治文化,是党的建设和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干部选拔任用、党员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责,政治属性和职能作用决定了组织部门、组工干部的使命担当、内涵要求和实践方向。“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要履行好组织工作职责,就必须强化组织部门政治文化建设,筑牢堤坝、涵养部风,切实防止“灯下黑”问题产生,打造一支作风硬朗、经得起考验的组工干部队伍。
一、组织部政治文化建设的地区实践和经验
作为县区组织部,我们始终把政治文化建设作为推进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着力打造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
(一)始终坚持公道正派的政治文化选人用人。
1 1 .严格执行选拔程序。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浙江省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五个办法”》,始终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坚持把《条例》作为根本遵循,进一步细化规范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断完善干部人岗相适的选拔理念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信息渠道,优化人岗相适系统。研究制定《稳定乡镇干部队伍的几点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股级干部管理的意见》等人事制度改革意见,以制度建设为前提,配强配优各级领导班子。
2. 构建“三位一体”干部评价模式。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了解和分析评估责任制,建立实施干部“德”的疑点评估和诚信承诺机制。实施干部日常了解分片包干联系制度,有针对性地不定期进行日常了解、专题了解和跟踪了解等,逐步形成经常性考察、定期考核测评和督查实绩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干部评价常态化模式。实施乡镇、县属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加大领导干部“慵懒散”整治力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为官不为”干部及时进行提醒、函询、诫勉,强化跟踪考察和督查工作。
对不在状态、能力较差等各类不符合先进政治文化的对象,及时予以处理。
3. 加大干部政治文化锤炼力度。着眼干部队伍中远期建设配备需要,加大各层次干部的锤炼力度,提高统筹素质。选派干部到基层一线、省市属业务相关单位、县属国有企业和乡镇,以及县三重工作、信访维稳一线等挂职锻炼。同时,采取县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各种全县青年干部培训班,对年轻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强化政治文化教育。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积极开展重点岗位干部和结构性干部适岗比选,以及股级干部跨部门竞岗交流工作,强化干部政治文化淬炼。
4. 从严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加强领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监督机制,实行领导干部任前个人事项公示制度,对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凡提必查”,建立“不守规矩”事项通报机制,加大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力度。加强对因私出国(境)证件的管理,对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全县机关干部违规办理和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情况进行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不得在企业兼(任)职的规定,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出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
(二)塑造更加坚定的信仰文化推动从严治党。
1 1 .推进基层党建制度化建设。全面构建“3+1”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机制。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党委(党组)党建工作季度分析制度、部门党委(党组)定期向上级党委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责任情况制度。全面推广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评议工作,加大党建专项经费以奖代补力度,逐步完善形成述—议—评—奖的工作体系。深化“第一书记”选派工作。选派两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到出生地、成长地基层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创新推出“第一书记”团组工程,面向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层骨干、专业人才,架构起各类服务团组。
2 2 .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稳妥推进渔农村、城市社区换届选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合理配备村委会、股份合作社领导班子。严格落实“五议两公开”民主制度,出台《xx 县渔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及运行规范》,健全两委联席会议、重大事务民主协商等各项管理、决策和监督制度。加强书记能力培育,实施“领雁培育”工程。出台《全县渔农村社区(村)后备干部三年培养计划》,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从严落实党内生活制度,严肃推动基层党组织健全落实“三会一课”,积极推行“党员固定活动日”,开展创意支部生活案例征集。深入开展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建立三级联整联建制度,积极开展渔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工作。
3 3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锤炼,强化严守政治规矩和纪律意识。全面开展党员主题轮训活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三项活动竞赛,推动全县领导干部开展情趣健康、积极向上的业余生活。严把党员发展、处置关口。制定出台《xx 县不合格党员处置实施办法》,注重将不合格党员处置与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相挂钩,提升先锋指数考评的威慑力度。严把党员发展的“政治关、推荐关、培养关”,建立入党积极分子“人才储备库”,并实行入党申请人预审制和入党积极分子公示制。积极开展党组织关系排查和党员档案规范化建设。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出台《xx 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积分制实施办法》,将流动党员纳入各级党组织经常性教育管理,实现党组织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的转变。
。
(三)凸显服务中心大局的政治文化促进人才创业创新。
按照党内政治文化要求招才引智,积极做好人才的吸纳和储备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按照“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吸纳一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医疗、旅游、港口、船舶等
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行干部人才分类分层培训,充分利用上海、杭州、江苏、福建等地高校办学资源优势,建立干部人才体验式教学点,搭建旅游、文创、港口建设等实操平台,提高干部人才培训的实践历练度。实施本土人才定向培养工程,建立现有本土人才成长和发展机制,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适合基层工作的综合性人才。
(四)营造追求卓越健康向上的组工文化氛围。
按照“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要求,坚持完善机关夜学习制度,带头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组织系统“树标杆、补短板、求突破、走前列”行动,进一步深挖细究组织工作短板,完善短板清单和整改清单。深入实施全员联系干部制度,建立部机关干部联系服务基层工作制度,定点联系县属各单位、乡镇社区、企业等,准确把握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动态。深化开展“学习、工作、乐活”三项竞赛活动,进一步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有效推动全县组织工作各项任务落实。推进节约型组织部建设,加大对厉行节约工作的贯彻和监督检查力度,修订完善财务、接待、车辆管理、内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使部内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建立组工干部定期谈话制度、走
访慰问制度等,充分发挥工、青、妇群团组织在机关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共建共享乐和机关的文化氛围。同时,坚决抵御和清除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开展各类反面案例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和廉洁从政意识。
二、县区组织部门政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严守政治纪律有些淡化弱化。一直以来,县区组织部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但与中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从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上缺乏有效措施,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上还不够坚决,对干部平常提醒警示不够常态、态度不够坚决,对干部存在的问题没能严肃指出、督促整改,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晚的现象。
2. 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意识还不强,学习缺乏系统性,没能很好地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习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在基层一线进行党性锤炼比较缺乏,没有形成到社区(村)等基层一线走访了解情况、面对面接触基层的干部群众的常态化。对基层党建和基层政权建设任务布置多,具体指导少。基层党建各项
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党建项目推进、示范点建设等督导还不够有力。
3. 政治文化融入主责主业程度不够。选人用人规范化科学化有待提升,对《干部任用选拔条例》等政策规定的把握上还不够精准,引导干部担当作为的办法还不够,干部的梯次配备不合理,“能上能下”实操办法在具体执行中的科学性还不够。基层组织建设中,党建与发展两张皮现象依旧存在,党组织核心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党务工作者面对党建工作新常态新要求存在“换挡焦虑”现象,抓好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缺乏活水之源。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对人才外流现象缺少有效办法,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瓶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 xx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不够强。接受政治文化熏陶还不够,用新时期的文化思想武装自身比较缺乏,勇于创新、担当实干比较缺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求稳怕乱、瞻前顾后、工作不够紧张等问题。个别同志奋斗干事的激情不足,缺少啃硬骨头的勇气、能力和智慧,担当精神还显不足,遇到实际问题时一定程度上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对政治文化理解不够。理想信念坚定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主心骨。部分组工干部平时在具体事务上投入精力较多,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忽视了政治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忽视了自我修养的提高,不能严格按照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拧紧思想信念这个“总开关”。
2. 对政治文化的应用不够。作为基层的组织部门,还没有完全把党的主张贯彻落实到涉及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去,对群众诉求、群众意见、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等,没有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缺乏谋事创业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没能把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责任扛在肩上,把聚精会神抓党建落实到位,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3. 纪律观念还需进一步提高。纪律意识的强弱反映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定与否,关系到对党的先进性的认同感。在严格执行纪律方面,自觉主动性还不够,带头遵规守纪的意识还不够强,特别是在法治思维和廉洁自律方面,对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认识也还不够深刻。
三、强化政治文化建设防止“灯下黑”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组织部门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 。长期来讲,加强组织部门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党内政治文化融入中国文化体系,构建组织部门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责任体系。中期来讲,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组工干部自觉接受党性锤炼,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近期来讲,就是要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组织生活,落实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各项制度,使广大组工干部在“大熔炉”中淬炼党性、提升境界。
。
(二)以铁的信仰坚定政治方向,做绝对忠诚的表率。
把政治规矩作为一种信仰,讲政治,对党忠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政治立场坚定。
1. 带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先学、深学、细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带头学党章党规,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导实践,做到学而
信、学而用、学而行,自觉地把组织工作融入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之中。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组工干部的政治本色。
2. 带头强化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党员固定活动日”活动,搭建党员政治生活经常化平台。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形式,通过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现场参观学习,联合基层共建等方式开展活动。进一步增强活动的仪式感,在氛围布置、活动程序设计上,突出党建主题元素,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抓牢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规定内容的学习,抓好自觉足额缴纳党费、自觉总结汇报思想工作情况、积极参加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动作。
3. 带头塑造良好组工形象。开展“戴党徽、亮身份、亮承诺”活动,引导机关党员亮出身份,时刻按照合格党员标准规范言行,主动接受干部群众监督,展示组工干部良好形象。带头推行机关党员“一句话承诺”,做好承诺、践诺、评诺工作。鞭策组工党员干部正衣冠、做表率、树形象。进一步完善党员档案,建立“党员政治生日”档案,开展党员政治生日系列活动,引导党员牢记“我是谁”,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
(三)以铁的规矩坚守公道正派,做敢于担当的表率。
组工干部要紧...
篇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日期:2021-01-10基金项目:201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8YJC710027)作者简介:刘迪翔(1992—),男,湖北荆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境与逻辑进路刘迪翔(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既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保障国内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实践要求,又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必然。当前,社会突发状况多发、多元文化并存以及意识形态时代性转化不够,给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可以从理论深度、宣传力度、实践强度、人文温度四个方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73.2021.03.005思想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关注的焦点,而意识形态建设又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和国内各项事业的统筹并进都给党和国家提出了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在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 。基于此,如何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以增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成为值得关切的理论话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尤其是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怎样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等,更迫切需要在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向上不断深化、拓展。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意识形态可以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它既能够为民众提供精神滋养,又能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其功用不容小觑。一般而言,任何一个政党政治信仰和政治主张的集中表达,都需要意识形态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作为观念层面的上层建筑,一方面,政党执政后,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地与国家权力相结合,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志,并且通过国家机器来进行宣传、灌输和渗透,能够逐渐深入民众的心灵和精神活动中,以使民众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甚至是信仰。由此,可以使民众内在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因内在源泉的获得而充实、自信。而反观执政党的各项工作,也会得到永远的支撑和永恒的动力。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撑,成为精神文化生产力。诚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级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 的,而 这 种 共 同 活 动 方 式 本 身 就 是‘生 产力’。”[2] 因此,要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就要求既要抓住物质生产这一“硬实力”,又要善于做好意识形态“软实力”工作。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在于获取民众的认同。一般而言,执政党可以通过利益分配、价值观引领、程序规约等途径让民众自愿自觉、主动地认可与支持。具体而言,其一是利益分配以获得认同。它要求统治者所维护及其所实现的利益要与民众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形成个人与执政者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以此获取民众的认可。这种方式的民众认同往往是通过建立健全分配制度,采用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共享来实现。其二是凝聚共识以达到认· 3 2 ·2021 年 6 月第 42 卷第 3 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Jun.,2021Vol.42 No.3同。它需要借助精神信仰层面的共同价值信仰与追求,尤其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来达到思想引导的功用。其三是聚焦内在心理以促成认同。心理反映了民众对一个政权组织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评价。通过塑造统治者自身如廉洁奉公、励精图治、亲民等形象,来触发民众内心的共鸣,以激发民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其四是制度规范、法律监督以得到认同。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的运行有赖于法律制度、规章条例的有效规约,以此经由程序上的合法、公共权力的监督来建立健全民主法制,维持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常说来,党的执政实效与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呈正比例关系,民众认可程度越高,统治者的执政权威和执政效能也就越能发挥,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也就愈发稳固。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倘使统治者采取暴力压制、恐怖镇压等强制性手段,以强力获得民众服从,这种途径因其强制性特征,并非源于民众发自内心的信服,因此,其结果往往是统治者要么过早陷入执政危机,以致政权危亡;要么进行统治政策的转向,在利益分配、资源配置上向民众倾斜,但其阶级属性、既得利益的本质难以被掩盖,也就不具有长效的执政地位。一言以蔽之,获取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必须贯穿党执政的始终。二、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形势发生了根本的改观,党对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牢固掌握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复杂严峻,意识形态的风险仍然是我们在今天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成因复杂,表现多样。既有内生性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一方面,党员党性意识不强,党的基础理论创新不够、时代性转换不足都会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难题。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状况,以及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也会影响到意识形态建设的进度、深度。这由此也会形成一种趋向,要么有些影响因素以前便已存在,当前和以后在一定时期内也会长期存在;要么有些冲击则隶属于暂时性困扰,在经过人为及时预警、处置和时间的自然沉淀后趋于淡化,甚至走向消亡。(一)进度迟滞:意识形态时代性转换不够影响党的执政效力的充分发挥“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3] ,这是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一大痼疾。究其缘由,一是传统意识形态资源尚未充分有效地挖掘。这既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上,又表现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与党的事业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导致意识形态未能有效地发挥相应功用。二是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过程中,管理、调控的方式方法较为陈旧。这使得面对新形势、新条件下的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冲击时难以为继,既不能满足民众日趋多样、日益丰富的心理与生理发展需要,也不能对新情况及时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还不能为意识形态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持。譬如,意识形态中关于政治理论的内容创新不足,不能对现实政治问题予以更加有力度的解释,以及意识形态资源未能与执政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有机统一,这些都会导致意识形态的社会凝聚功能、思想整合功能弱化,动摇共产党执政基础。内忧外困的窘境,要求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发展,多样化话语表达,还要求必须不断温故革新。(二)程度削弱:社会突发状况多发影响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尤其是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之相应的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冲突和隐性的社会矛盾会层出不穷。而看病难、看病贵,住房紧张,官员腐败,党员党性意识淡薄、党群关系疏离也成为现实困扰。这些负面情况不仅影响了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信任程度,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交互影响。这种冲突势必会带来社会动荡,威胁政治秩序,从而损害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甚至导致社会倒退,其结果必然会折损民众对执政党的信任和信心,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与凝聚力,甚至对执政党的权力来源、行使产生强烈质疑。再加之党员干部对党的意识形态归属感不强、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渗透不够,都会加剧意识形态的现实困境。(三)难度增加:多元文化并存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时代集开放性、信息化、多元化、多样性于一身。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与现代的、国内的与国外的、民族的与世界的价值观念交融程度也会愈发深厚。· 4 2 ·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 6 月(第 42 卷)第 3 期
然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日益频繁,势必会导致各种观念的相互激荡、碰撞。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全面发展后,一些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会通过自媒体等网络媒介广泛传播、交叉渗透乃至最后暗潮涌动。当前,敌对意识形态尤以“淡化意识形态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为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话语打着“价值中立”“超阶级性”“去政治化”的口号,裹挟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法制、人权,如潮水般涤荡我国,不断消解着民众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其本质都在于弱化甚至否定、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纵观这些错误思潮和观念,其背后往往又暗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有力支撑。不良社会思潮以更加灵活、更加隐蔽复杂的形式向国内不断扩张、渗透,极大拓宽了民众接触这些不良言论的渠道和机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肢解、曲解,同时也增添了意识形态工作管理、调控的难度。三、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进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意识形态的叙述内蕴丰富,意蕴深远,不仅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而且重申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要求和工作方向。一方面,强调意识形态建设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歪路;另一方面,又提出要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总而括之,可以从理论深度、宣传力度、实践强度、人文温度四个方面做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一)根植意识形态的理论深度一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地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意识形态资源。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翻译、理论研究,也要在现代转译、时代转换上下足功夫,以此归纳提炼出与时代形势相契合,满足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所需要的主题内容、方式方法、原则规范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4] ,这无疑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理论深度的根植上指明了方向,亦即意识形态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体系建设为枝系脉络,通过理论挖掘、阐释的“深根固柢”,最后促成“枝繁叶茂”。二是积极拓取、主动汲收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内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支持,也需要依托内蕴丰厚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及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不仅内蕴着比较完整的意识形态体系,还曾在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上发挥过相应的实际效用。而国外优秀文化也蕴含着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可资借鉴的要素。因此,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既要一以贯之地吸收、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丰硕成果。三是充分正视、极力支持从历史实践,尤其是党的历史实践中吸纳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理论深度既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也需要历史实践予以滋养。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 。这也就要求,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挖掘能够为之所用的意识形态资源,另一方面还要能够结合时代形势、现实需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立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增强理论厚度、深度。(二)展拓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一是“高举旗帜、导向引领”。宣传导向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趋频繁的时代环境下,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并且以此增强理论宣传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凝聚力。二是弘扬主旋律、注重隐形宣传。这就要求:宣传理念上,紧跟时代步伐,依循世界视野、中国特色、百姓眼光,将意识形态宣传同各个领域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效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宣传方法上,既要把握正面宣传的重要性,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还要结合隐形宣传教育,将宣传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中;宣传范围上,既要规划好顶层设计,还要做好基层工作,紧贴民众生活实际,将意识形态宣传与日常生活紧密契合。三是统筹网上网下、国际国内的宣传格局。一方面,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无序性、随意性和即时性,以及传播内容的稂莠不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提升网络的舆情监控、舆情把握能力,以此做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和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并最终形成· 5 2 ·刘迪翔: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困...
篇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 的困境 及对策建议思考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课题,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中国共产党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的关键举措,是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实践更加科学成熟。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解决全面从严治党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仅可以丰富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还可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学理角度分析和研究党内政治生态的净化问题,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提供理论支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意蕴
加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首先要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内涵。这不仅要梳理政治生态的内涵,还要厘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有着鲜明的价值意蕴,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 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顾名思义,“政治生态”是在政治学和生态学交叉的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具有多学科属性的理论体系。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成为各国政界制定国家战略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此,西方学者率先将生态学引入政治学学科,提出了政治生态学的概念。“领土环境和政治行为”成为西方政治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20 世纪 90 年代,政治生态学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对象。刘京希、王沪宁、陈世香、王邦佐等纷纷著书立说,对政治生态学概念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刘京希认为“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学问”称为政治生态学。虽然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生态学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在基本理念上有共同的看法。学者们认为政治生态学是把政治行为、现象、环境等看作完整生态系统,用生态学和系统思维考察政治发展规律,以期整个政治生态系统在动态中保持良性运行的学科。2013 年,习近平提出了“净化政治生
态”的重要论述,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政治生态”的概念,旨在营造一种政治清明的执政环境。此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热潮,学术界多领域、多维度地对党内政治生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将党内政治生态定义为党的从政环境。虞云耀、熊若愚等学者提出党内政治生态的环境主要包括党性、觉悟、作风等因素。邹国庆、李东明、李辉山等提出,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系统结构,政治主体、规章制度、党内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系统要素。马华、柳宝军等将自然地理环境也纳入到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中。综合学术界的观点,笔者认为,可将党内政治生态看作一个具有结构化系统性特征的“生态环境”,从生态学理论视野考察政党政治活动的社会现象。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党内部的文化环境、政党内部的主体环境等,自然环境包括空间领土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环境等,政党内部环境包括工作作风、个人习气、信仰、觉悟、价值观念等。
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和发展壮大与党内政治生态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党员最多的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始终处于重要地位。自 2013 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政治生态”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过多次重要论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六次全会,十八届
六中全会、七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等重大场合,习近平均强调了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和生死存亡。这是习近平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理想党内政治生态的形态。2015 年,习近平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严惩党内腐败分子,使政治生态“山清水秀”。2016 年,习近平强调,政治阴谋活动仍未归于沉寂,要发挥党的思想建设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环境。
同年 6 月 28 日,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构建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风清气正” “健康洁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理想党内政治生态的高度概括。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提出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实践的成熟。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能够使一个政党始终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并对其成员起到柔性引导效应。
2. 新時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价值意蕴。第一,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本质。可以说,人民性是党性的本质特征,党性是人民性的根本保障,党性寓于人民性中,只有坚持好人民性,才能永葆党性。失去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会完全丧失。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全过程。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针对党内某些作风不纯、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践踏党纪国法、吞噬人民利益、污染党内政治生态的歪风邪气,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反腐,开展了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这使党内政治生态呈现出新气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成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有效措施,使党性和人民性达到高度统一。坚持以问题意识为逻辑导向,是坚持人民性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有效工作方法。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党坚持问政于民、决不漠视群众疾苦、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通过找差距、抓落实等举措,使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利益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党内政治风气得到了有效治理。人民性与党员干部的思想信念、先进性、纯洁性等息息相关。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钙,思想纯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根本。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坚持党的宗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政党如果“脱
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充分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第二,彰显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建党初期,我们党着重从加强政治信仰和密切联系群众两个方面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工作呈现出宽泛性特征,覆盖了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等方面。如,加强思想教育,防止右倾机会主义侵蚀;积极发展壮大党组织,吸收先进分子入党,以期党成为“数量上及质量上有相当的组织”。同时,我们党还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土地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处于理性自觉状态。虽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曾因军事和思想路线的失误出现过短暂的失衡状态,但在遵义会议之后,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工作路线问题,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显示出向好的发展态势。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成为历史性“标杆”。这一时期我们党通过整风运动不仅统一了党内思想,还加强了党内的作风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防止“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并完善党委会议制度。这些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党在全国执政、管理社会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进入新场域,主要通过全面整党、处理阴谋反党、加强
党的团结统一领导等方式严肃党内政治生态。改革开放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经历了重塑和优化两个阶段。我们党重塑党内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运用制度强化党内政治生活,出台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加强干部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文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内出现了理想信念不牢固、贪污腐败、组织涣散等问题。对此,我们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措施主要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出台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党纪法规惩治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历史经验和新的党情、国情,创新和发展了加强党内政治生态的思路方法。新时代我们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提出“党的政治生态”概念,并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凸显了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的统一。从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政治生态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顶层设计。完善和鞏固一种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党内政治生态中各个子系统相互配合,充分保障党的政治生态的系统性、协调性。
这要求政治主体、党内纪律、政党文化、法律制度等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各项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实现整体性的合力效果。当前,实现党的政治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最为迫切的是协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提升为根本性建设,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党中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员思想教育,使党员干部坚决站稳政治立场、执行政治路线。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落实党的领导制度。党的各项制度的完善能够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根本保障。这些重大部署彰显了新时代我们党在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统筹兼顾的思想。
在党的建设工作体系中稳步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还需要厘清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在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下功夫,是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工作的有效方式。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态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的重点和关键环节,“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
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重要作用。如果党内高级干部堕落变质将形成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污染源。营造良好从政环境,就是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带下能有效清除党内政治生态的雾霾,从而起到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效应。因此,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狠抓“关键少数”,体现了重点突破的一面。
第四,呈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系统阐释过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但其相关思想理论零星散落在经典著作中。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坚定政治信仰的重要性。坚定政治信仰是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统一的重要法宝。恩格斯曾提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正是把科学理论作为政治信仰,使马克思恩格斯在与各种形形色色冒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对巴枯宁主义、拉萨尔派分裂势力的胜利,强化了党内思想的统一,进而加强了党内的团结统一。其次,必须牢牢把握党对革命的绝对领导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明确自己的性质,发挥政治领导这一政治优势。“不应当成为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而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它
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最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活状态。比如,遵守党内纪律、坚持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马克思曾提到,“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建设的思想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升华。新时代我们党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零容忍反腐,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重要实践举措,有效治理了“四风”问题,反腐败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党内政治生态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
二、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现实困境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关注的重点工作。整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
篇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明确提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当前学界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热情高涨,其研究成果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和理论启示,但是对提高党内政治文化实效性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基于此,本文从政治社会化视域,深入研究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路径,以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理论阐释:政治社会化与党内政治文化
(一)政治社会化内涵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美国行为主义科学发展,尤其跨学科互相渗透,政治社会化逐渐成为一个研究术语。1958 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最先对政治社会化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1959年,赫伯特·海曼在《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中,首次从政治心理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此后,政治社会化相关研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纳入视野。例如,格林斯泰因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正式负责教育的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习惯的灌输。” KP 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一代向下一代传递其政治文化的方式。”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从中我们发现,西方学者普遍把政治社会化看成人们养成其政治倾向、态度和行为的发展过程,而忽略政治文化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阶级属性。
实际上,“在任何社会,政治社会化过程都是在一定的阶级目的和政治目的的指导下展开的,都是为统治阶级政治统治服务的。”为取得政权地位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秩序需要,均试图通过各种形式把自身特殊利益演绎和提升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
义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普遍化”现象持批判态度,但是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等角度来分析政治社会化问题。因此,用中国话语理解,“政治社会化即是政治教育培训过程,是一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政治文化传授给其社会成员的过程。”总体上讲,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这一过程并不是在某个阶段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贯穿于个体的一生,而且还是一代接一代的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的双向互动过程。就个体成员而言,主要是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政治文化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自己特定的政治观念和情感意识。就政治体系而言,政治社会化则是根据其自身的政治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政治行为,从而贯彻实施自身的政治意图。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第三,从方式上讲,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媒介多样性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有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大众传媒、社会政治组织和其他组织等多种传播媒介。
(二)党内政治文化内涵
政治文化也是伴随美国行为主义科学兴起而发展的产物。1963 年,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对政治
文化作出了界定,认为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所指的就是“特定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体系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在该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政策》一书中,政治文化进一步被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在一定时空范围的民族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继承发展,但是它“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說。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文化形态。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党员如何认识政治起着思想上的规范作用,而且对党员的政治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其次,在较低层面,党内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广大党员对我们党所具有的政治信仰、政治认识和政治情感等。这些政治心理因素影响党员对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的认知。第三,政治思想对政治心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政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强制的规范形式。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
文化,其特质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
(三)政治社会化与党内政治文化的关系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每一个人来说,党内政治文化的获得和政治行为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党员在既有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通过认识和学习而形成的,我们用政治社会化来称呼这一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传播、继承主要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实现。对于我们党来说,能否正确地将党内政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人,保持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党的稳定和发展。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我们现有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正是通过不断对党员个人的灌输、传递,使得党内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延续下去。上一代人通过一定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和媒介,把既有的党内政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经过一定的政治实践,根据世情和时情,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部分地逐渐地改变党内政治文化,从而创造出新的党内政治文化,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的更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
大梦想,对于我们党能否承载起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意义重大。
二、问题与挑战:影响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外部因素 我们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了大量的优秀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态势总体上是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逐渐变化,一些内外部因素制约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
(一)党内政治文化认同感降低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党内政治文化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因而难以及时对这些情况给予有效的解释和回应,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些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与参与,进而有可能对其产生质疑,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伴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党内成员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以前那种易于接受党内政治文化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了。再加上个别领导干部过度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行为,被扭曲的个人意识极度膨胀,在一定范围内和某些方面出现了一种无视党内政治秩序的现象。于
是,各种思想和意识趁虚而入,意图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度逐渐降低,对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构成了威胁。
“曾经被认为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或者被盲目接受的规范和真理,正在受到人们的质疑。这似乎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根据现代的思想和考察,过去曾被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却被人们宣布为需要得到论证和证明。”我们党过去这么多的党内政治文化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满足党员个人的愿望和渴求。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更加多样和丰富,党员个人开始更多地思考、比较与鉴别,仅仅依靠党组织内部单方面的宣传说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党内政治文化要获得高度认同,要让人们接受,就要给党员个体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在利益满足和情感归属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二)党内政治文化传播方式僵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宣传党内政治文化往往过于程式化、八股化,甚至教条化,硬性灌输多、理性分析少,停留在中高层领导干部多、深入到普通党员的层面少,而且讲究形式的多、追求实际效果的少。党内政治文化传播方式僵化,尤其在今天网络传媒比较发达的时代更为明显。党内政治文化应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但继承性和延续性应该体
现在对党内政治文化原则的继承和延续上,而不应当是在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延续上,否则,就容易因宣传话语的僵化而导致党内政治文化本身给人以僵化的印象,致使其影响力大大降低。此外,党内政治文化引导党员的方式和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够满足党员的心理需求。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接受者,党员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来决定的,只有契合党员个人实际需要的信息才会更容易被接受,进而渗透到党员的意识、习惯和日常生活当中。但长期以来,党内宣传机构掌握着话语权,主宰着意识形态话语的产生、传播。在传播政治文化的时候,更多使用的是控制式和劝导式话语,而不是对话式话语。其忽视甚至漠视了普通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解,因而无力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吸引力与渗透力。在宣传传播党内政治文化的时候空话、套话、大话比较多,更多的是以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联系实际情况缺乏,导致党内政治文化传播空泛化。简单的说教宣传会扩大黨内政治文化和党员个人之间的距离,使他们降低对党的政治思想的认同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握住党内政治文化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造成传播效果差;缺乏对党员个体利益诉求的互动沟通,导致影响范围及力度小;对党内政治文化效果的分析与反馈缺乏,严重削弱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力。
(三)经济利益多样化 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利益多元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广阔的前景,同时,转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使党的政治文化建设面临挑战。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最终都要受到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这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撑,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摆脱了地域、身份、血缘等传统政治观念的束缚,增强了人们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处在转型中的社会,其资源配置和流向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等越来越多样化。这些经济基础中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到思想意识中、反映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当中。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公有制“一统天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较小。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极大丰富,却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更为严重的是,党内出现了“钱权交易”及种种权力寻租行为,政治文化领域出现“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有些党员以及领导干部经受不住物质诱惑,把市场经济体制的商品交换原则运用到党内政治生活或工作中来,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党员个体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
正如诺思所说,“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与个人在观察世界时对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对收入分配的‘恰当评价是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平、民主、法治、参与、开放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主体意识渐趋强烈。党员个体不再像以前那样盲从党内政治文化,开始站在个人的立场去评价政治现实,这使得党内政治文化以往强大的“工具”功能和权威性受到削弱。
(四)思想文化多元化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中国社会中,各种思想文化开始浮出水面,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一定群体的特定利益,这些并存的多元文化冲击了党内政治文化的领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引入了大量西方社会科学,从而使现代西方政治文化流入中国,其中像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新左派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影响较大。这些思想部分契合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基础,无论是其中的精华还是糟粕,都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沉淀下来,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寻找继续存在的合法形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内的主导政治文化,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党内政治文化的整
合作用受到了冲击,存在一些非主导的政治文化因素,“在国家权力权威性地配置社会利益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基本态度、信仰和感情等方面,明显同主导政治文化取向有异质性和离心性倾向。”不可否认,政治文化的多样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有助于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部分来完善党内政治文化。然而多元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则动摇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影响了人们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削弱了我们党的政治建设效果。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政治生活中倾向于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盲目崇拜西方所宣扬的价值观念,怀疑和否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严重污染...
篇五: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党史博采》│ 2020 第 02 期党建研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论述关于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时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刻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定位,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解决当前党内政治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不仅有助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而提高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而且对于引领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定位及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铸魂工程,常抓不懈。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包括多个层面,其功能定位则主要体现在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核心、党内政治物质文化是其外在表征、党内政治制度文化是其面对问题及挑战的治本措施、党内政治行为文化是展示党内政治文化的形象保障。其科学内涵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具有政治导向与文化引领、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系统建构与实践发展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定位党内政治文化有四个层面的构成内容,由内而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组成系统。其中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核心,党内政治物质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物质基础,党内政治制度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刚性规定,党内政治行为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规范性要求,其精神引导和刚性约束的范畴逐层延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特有的政治文化体系。其一,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等,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核心。理想信念则是党内政治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最深层次的党内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心理等要素,党员对党和党组织的深厚依托感和归属感的情怀,其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要从思想文化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要从理想信念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永不变色的关键和标志就在于此。其二,党内政治物质文化是维系党内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党的政治象征、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满足党员生活和生存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出来的文化、如党旗党徽、革命旧址、人民英雄纪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魏晓文 申银春(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 ] 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党内政治物质文化、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党内政治行为文化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各自承担着统领地位、外在表征、治本措施、形象保障的功能定位,彰显出政治导向与文化引领相统一、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统一、系统建构与实践发展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着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理想信念有待强化、制度规范意识有待增强、政治行为品格有待提升、自我革命精神有待深入。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抓好价值引领以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严肃纪律强化监督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突出实践实干以提升政治行为品质、直击问题积弊以增强自我革命精神为解决对策。[ 关键词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 作者简介 ] 魏晓文(1955-),女,汉族,吉林大安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研究。申银春(1996-),女,汉族,云南昭通人,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 D261.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6-8031(2020)02-0040-052020 第 02 期 │《党史博采》41党建研究念碑、革命纪念馆等。新时代要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战略定力,挖掘好、利用好、保存好、发扬好党内政治物质文化,用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其三,党内政治制度文化是反映党内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党内制度建设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以党章为根本依据,以准则、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为主要内容,形成党的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系列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其四,党内政治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党“行走的名片”,党性不仅表征于党的价值导向和宣传口号中,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党内政治行为文化通常直接外化为政党意识形态和政党规范,代表党的组织形象。在新时代,党的行为文化建设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地深入学习,进一步增强各种能力。譬如“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都是为了凝聚党内共识,强化党员政治认同,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分别在党性修养、权力行使、行为自律、实事求是以及干事创业等方面对全体党员、干部做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的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内容构成表层 级 内 容 范 畴 定 位I 党内政治精神文化 思想层面 统领地位II 党内政治物质文化 物质层面 外在表征III 党内政治制度文化 法规层面 治本措施IV 党内政治行为文化 纪律层面 形象保障(二)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其一,政治导向与文化引领相统一。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性是指党内政治文化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党内政治实践提供方向依循和文化引领。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内政治文化是以意识形态和理论指导为主要形式,不同的政党具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不同的政治文化产生不同的政治行为,培养造就不同的党员,形成不同的政治实践。党内的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包容的,而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所在,充分发挥党内政治文化作用的党内政治生活才是真实的、规范的政治生活,才能真正发挥党内政治生活在提升党员素质、强化党组织能力方面的作用。党内政治生活之所以能够在党的发展历程中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锤炼和塑造党员党性,纯洁党内风气,党内政治文化的文化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党内政治文化低俗落后,党内政治生态也就腐败恶化;反过来,党内政治生态严重恶化,党内政治文化也不可能风清气正。新时代以来,党强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抓铁有痕的坚强意志,打“虎”拍“蝇”猎“虎”,坚持不懈反“四风”、转作风,使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效。用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将先进健康的良好政治文化用规范有效的政治制度进行规定,成为党员的严于律己的政治品德,指导党员行为的政治准则,推进党永葆先进性的内在精神。其二,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相统一。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重视文化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党历来具有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把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党内政治文化,为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在党内政治文化中承担着思想引导功能,以柔性引导的方式进行思想文化的教育强化,使党在各种挑战面前理想信念不动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对党的政治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反“四风”、转作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柔性引导关键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刚性约束是指用制度的刚性功能深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果,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便会一茬接着一茬。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在巩固中坚持,在坚持中深化,才能在新时代把党内政治文化不断推向深入。2018 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布并实施,旨在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严肃党的纪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外在的强制约束力规范广大党员和干部。用制度规范和约束权力的运行,从而降低腐败风险,控制腐败增量,巩固治标成果。其三,系统建构与实践发展相统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工程,党内政治文化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其构成的四个层级所体现出来的系统性,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党内政治物质文化、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党内政治行为文化,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各自承担着统领地位、外在表征、治本措施、形象保障的功能定位,四个部分支撑着党内政治文化的这一篇大文章的主要脉络,四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随着全面从严治党逐步走向深入,从源头治本、正本清源上集中发力,从实现四个系统的更深层发展和根本上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
42《党史博采》│ 2020 第 02 期党建研究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突出实践发展,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牢记时代使命,凝聚时代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党内政治文化为党员划定“高压线”和打造“铁笼子”,使其遵守法律法规、党纪党规之外,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党员的监督作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场持久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凸显的问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要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固本培元,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二、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伴随着党的成长取得巨大成效,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全党尊崇党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等,党内政治生态总体是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加健全,但是也要看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一些不良现象和突出问题。(一)政治理想信念有待强化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正气之魂。新时代以来,全党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重视抓好集中性党内教育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力求达到让全体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我们从哪里来,根扎在哪里,要走向哪里;明白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从而坚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理念。全党范围内的理论学习就是培养理论认同的过程,理论认同的升华理想信念的基础,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成为党员干部党性的最高和最终信仰。但是,当前党内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同党中央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没有做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部分丧失理想信念的党员、领导干部都是从“思想上的放松”开始的,比如说,一些党员、干部把无神论和辩证唯物论等抛到脑后,特权思想在其任职期间“生根发芽”。理想上的歧途、信念上的动摇、党性上的丢弃、认识上的偏颇、心理上的失衡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和生活上的腐化。理想信念的思想堤坝一旦存在漏洞,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地净化和修正,就会丧失党性原则、丧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资格,还会污染党内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二)制度规范意识有待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范围内强调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了以党章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在全党范围内树立党章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强化监督,从严执纪取得极大成效,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并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这对于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还面临着党内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发挥不得当的情况,其中部分党员干部制度规范意识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部分党员认识和处理问题的依据是上级领导的意志,而不是根据既定的制度和规则,削弱党的制度的权威地位。在执行纪律和监督方面,仍然存在着由于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瞻前顾后,放弃原则,制度意识薄弱而导致查处不力、惩治不严等情况。譬如,一些领导干部,该追究的不追究,该查处的不查处;有的领导干部口头上说要严格执纪,但一涉及具体的人和...
篇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吴庆华(中共天门市委 组织部,湖北 天门 431700)[收稿日期]2017-09-11[作者简介]吴庆华(1975-),男,浙江义乌人,中共天门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天门市委党校校长,天门市直机关工委书记,中共天门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在职博士研究生。[摘 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党内政治生活突出问题、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当前,要破除和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七个有之” “十个主义”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始终把握问题导向,坚持“化之以文” “束之以法” “价值观引领” “率之以行”,着力从文化正本、制度清流、价值引领、实践养成四个层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能力与水平。[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习近平;党内政治文化;党内制度;党的建设[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29(2017)11-0038-07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既是对政党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动员令。实践证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党内政治生活突出问题、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特别策划: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法规建设研究
决策与信息2017年第11期上旬·总第487期举。基层党组织要从政治上深刻认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正本清源,不断纯洁党内政治文化,为推进当代中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复兴梦想提供有力支撑。一、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观念形态的事物,既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存在于政党生活的内部。政治文化是与政治制度并存的政治要素,以社会心理和价值导向表现,更多体现为大众心理层面对政治的认知和评价。政治文化可以促进或者阻碍政治思想统一和政治制度推行。1904年,社会学奠基者之一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从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角度研究政治社会,被称之为政治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上个世纪 4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学派开始探索政治与社会的关系。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首提“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根据他的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是由本民族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行动进程促成的。20世纪 60年代后,政治文化成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政治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同时,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化研究。阿尔蒙德与 S·韦伯合著的《公民文化》(1963)和 L.W.派伊与 S·韦伯合著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中韦伯认为: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经验的信念、表意符号和价值观组成的体系,他规定了政治行为所发生的环境。”这就使得政治文化概念由个人情感与判断上升到集体价值观 [1]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员对党的价值观的认知和内化,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政党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对于政党精神的培育、政党品格的锻造、政党力量的凝聚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世界各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中,可以看出一个政党的涣散,始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涣散;一个政党的腐朽,始于党内政治文化的腐朽;一个政党的没落,始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没落。反过来,一个政党的活力,源自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活力;一个政党的强盛,源自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强盛;一个政党的先进,源自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 [2]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9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民主评议党员、 “三讲”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目的都是抑制乃至清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观念形态的事物,既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存在于政党生活的内部。39
40除不良政治文化,彰显先进政治文化 [3]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党治理规律的把握达到新高度,对执政党政治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达到新境界,为打牢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根基、厚植党内政治文化资源、引领国家文化建设开拓了新视野。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阐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不仅要继续加强“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而且要从根本上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二、当前党内政治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党的长期实践中,党内政治文化状况总体是好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决反“四风”、转作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效。从全党的主体和主流来看,党内政治文化是进步、健康和先进的,但是受外部环境和党内某些复杂因素的影响,在某一局部、某些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党内政治文化中还受到一些庸俗腐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习近平所指出的“七个有之”“十个主义”等问题。结合基层实际来看,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特权意识。某些党员干部以为当官就该享受特殊待遇,在资源配置中捞到好处、攫取各种私利,甚至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错误思想,搞“封妻荫子”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二是官僚习气。有的领导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有的干部调研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有的干部当“三拍干部”,官气十足、独断专行。在反“四风”的大势下,表面上有所收敛,但骨子里官气重、官僚味浓。三是家长心态。某些地方和部门的“一把手”喜欢搞家长制、一言堂,想问题刚愎自用,做决策独断专行,办事情一个人说了算。当了“一把手”就想“一把抓”,不容许别人插足。别人提意见,就认为这是挑战自己的权威;指导工作,没摸清情况就指手画脚。四是圈子文化。有的领导干部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搞山头主义、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习惯拜码头、找靠山,搞人身依附,把对组织的感恩变成对个人的感恩,把党的干部变成某个人的“家臣”。面对上级摆不正心态,喜欢阿谀奉承、逢迎拍马、拉拉扯扯、吹吹拍拍、奴颜婢膝。五是好人主义。有的领导干部搞官场术,当“不倒翁”,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一味充当好人,信奉你好我好大家好,工作中只栽花、不插刺,决不得罪人,拿制度、原则、规矩作交易。六是“两面人”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表里不一、欺上瞒下,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公开场合要党员和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背地里自己特别策划: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法规建设研究
决策与信息2017年第11期上旬·总第487期不敬苍生敬鬼神,笃信风水、迷信“大师”;有的张口“廉洁”、闭口“清正”,私底下却疯狂敛财,成为口是心非的“两面人”。七是潜规则思维。有的地方和部门明规则名存实亡、潜规则大行其道。有的人把规则当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把制度当画墙上挂,不敬畏制度、不遵守制度,信奉只有潜规则才能行得通,总想找关系、走后门。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的,有搞行贿受贿、权钱色交易的,有各管一摊、互不干涉的,有官官相护、包庇纵容的,消解了党内规则规矩、制度纪律,扭曲了党内政治生态 [4]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做到“四个坚持”当前,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 “四种危险”,必须正确看待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文化正本、制度清流、价值引领、实践养成四个层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能力与水平。(一)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化之以文”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习近平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在 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为我们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是党内政治文化最丰富的精神宝库。要坚持以革命文化为“源”。孕育和成长于战争岁月中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的深厚土壤,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化是最可宝贵的精神优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淀下来的诸如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精神,是我们党永不变色的红色基因,也是党内政治文化须臾不可或缺的精气神。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41
42近平强调:
“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长期加以坚持。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贯穿党内政治文化并且进一步发扬光大。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而党内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中的文化反映,加强党内政治文化也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现实参照 [5] 。(二)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束之以法”进一步织密党内制度的笼子。从制度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是文化之核。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从这两个层面同步并举、合力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和条例处于党内法规中仅次于党章的高位阶,对党内政治文化必然起着根本性的制约和引领作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核心就是要加强制度规范、组织原则等建设,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主动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提炼党带领人民在丰富实践中创造的新制度新经验,创造出博采众长、更加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以引领时代潮流的制度创新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推动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通过制度建设,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由一系列规章制度构成的党内政治和组织规范,塑造有序协调、开放创新的党内政治文化,将党内政治文化固化为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约束体系。进一步强化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现有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一是将党内法规制度内化于心。行起于知,知然后行。必须将党内法规制度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学院的必修课,作为党员主题日的重要内容,推动广大党员学习党内法规制度常态化,系统全面地掌握党内法规制度的基本内容,增强敬畏意识。二是将党内法规制度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有了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制度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在贯彻执行法规制度中,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发挥表率作用。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尊规学规、守规用规。发挥好贯彻落实法规制度的主体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级传导压力的示范效应,对执行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形成尊崇法规、遵守法规、捍卫法规的良好氛围。三是严肃党内法规制度的督查。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建立对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常态化机制,将党内法规制度的执特别策划: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法规建设研究
决策与信息2017年第11期上旬·总第487期行情况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开展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加大党内法规制度的公开力度。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关于“党内法规经批准后一般应当公开发布”的规定,保障广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避免法规制度被“锁在抽屉里”,防止法规制度“封闭运行”。(三)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价值观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
“一个...
篇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党建设2019推荐访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党内 文化建设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