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6篇

时间:2022-09-15 08:5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6篇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人才观1.人才观:人是决定性因素——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2.人是决定性因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6篇,供大家参考。

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6篇

篇一: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人才观1. 人才观:人是决定性因素——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2.人是决定性因素——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2. 才德观:当才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就是一个人观察、当才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就是一个人观察、分析 、 解决问题的能力。3.。3. 选才观:不拘一格。4.不拘一格。4. 用人观:

 操守、学识、才具。

 八字方针:●广揽●慎用●广揽●慎用●勤教●严绳●勤教●严绳

 ●广揽曾国藩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国家大计,首重留心人才”,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人才是国家富强的关键所在,而在当今,人才同样是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组成。曾国藩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国家大计,首重留心人才”,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人才是国家富强的关键所在,而在当今,人才同样是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组成。广纳贤才是国家的大计 , 也是成功的领导着所必须的本领。

 曾国藩提出的广揽的原则:▪原则一:不拘一格▪ 原则二:量才适用▪原则三:锲而不舍求才

 ▪原则一:不拘一格曾国藩认为,选拔人 不应该以出身、资历来衡量,他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那便是可用之才。他强调:“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其实,也正是曾国藩,他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那便是可用之才。他强调:“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其实,也正是曾国藩 不拘一格地广揽人才,才使得国家“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毕集”。,才使得国家“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毕集”。所以,企业需要破解对文凭、资历、职称、出身等等的惯性思维,要走出唯文凭、资历招聘的误区,要招聘合适岗位,且有能力胜任的人。惯性思维,要走出唯文凭、资历招聘的误区,要招聘合适岗位,且有能力胜任的人。一个企业团队需要有各种技能的人来充实,而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性格和技能的人来做。一个正真强大的企业团队,一定是一个人物个性多样,技能“多姿多彩”的,决不可千人一面。一个企业团队需要有各种技能的人来充实,而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性格和技能的人来做。一个正真强大的企业团队,一定是一个人物个性多样,技能“多姿多彩”的,决不可千人一面。

 ▪原则二:量才适用曾氏注重人才的适用性,强调用人要因人而异,结合不同人的专长及特征,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专长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这样才能做出不凡的业绩。人才的适用性,强调用人要因人而异,结合不同人的专长及特征,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专长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这样才能做出不凡的业绩。正如他所说:“世人聪明才智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他也指明,正如他所说:“世人聪明才智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他也指明, 虽然有贤才,如果不放在合适的地方,就是浪费人才 。其实,这也是现在的领导者要做到的,不单单要识得人才,还要做到适人适岗。要相信,其实,这也是现在的领导者要做到的,不单单要识得人才,还要做到适人适岗。要相信, 没有庸才,只有放错地方的人才。根据专长的不同安排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做到相得益彰。因为,。根据专长的不同安排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做到相得益彰。因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何根据具体的岗位招聘、采用不同的人才,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前提。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何根据具体的岗位招聘、采用不同的人才,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前提。

 ▪原则三:锲而不舍求才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需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求得贤才。重视人才、寻求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是文件上,要切实去做;发现人才,就要千方百计地揽为己用。并且,要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需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求得贤才。重视人才、寻求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是文件上,要切实去做;发现人才,就要千方百计地揽为己用。并且,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吸引人才,以真诚的态度去吸引人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慎用曾国藩说:“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用人’二字上”。跟随曾国藩从军打仗的人很多,尤其是出谋划策的幕僚和下属都希望得到他的举荐而飞黄腾达,但曾国藩在推荐人才上十分慎重。曾国藩说:“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用人’二字上”。跟随曾国藩从军打仗的人很多,尤其是出谋划策的幕僚和下属都希望得到他的举荐而飞黄腾达,但曾国藩在推荐人才上十分慎重。收之欲其广 , 用之欲其慎 。

 如何对广而招收的人才做到慎用,也是当今领导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曾国藩提出的慎用的原则:▪原则一:知人“” ▪原则二:通晓 知人 技巧▪原则三:恪守“不轻进人”

 ▪原则一:知人曾氏提出:要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用人之前必须做到“知人”。提倡选人“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闻其誉察其品格”。其实要做到的就是要曾氏提出:要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用人之前必须做到“知人”。提倡选人“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闻其誉察其品格”。其实要做到的就是要 全方面的考察选用者的 职业规划 、 专业技能 、 职业道德等 。知人的目的是 杜绝用错人,让真正的人才得以重用,发挥才能。,让真正的人才得以重用,发挥才能。

 ▪原则二:通晓“知人”技巧曾氏认为:掌握考察人才的方法、技巧,做到知人,这对于如何使用其人,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结合自身的实践,从曾氏认为:掌握考察人才的方法、技巧,做到知人,这对于如何使用其人,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结合自身的实践,从 神骨 、 刚柔 、 容貌 、 情态 、 须眉 、声音 、 气色 七个方面创建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式的识人之法。七个方面创建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式的识人之法。现在领导者更要广泛地到各个层面中调查,了解被考察者的品行能力、交友范围,使考察逐步接近客观,真正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广泛地到各个层面中调查,了解被考察者的品行能力、交友范围,使考察逐步接近客观,真正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原则三:恪守“不轻进人”曾国藩认为:考察人是为了更好的任用,尽可能减少关键岗位的人才流失,而且要做到曾国藩认为:考察人是为了更好的任用,尽可能减少关键岗位的人才流失,而且要做到“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选用人才时,仅是凭老板的喜好选人。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选用人才时,仅是凭老板的喜好选人。一 一 用人要凭其才 , 不要轻易的选用 些有名无实之人 。

 应根据岗位需求选拔有真实才干的人,如果轻易进人,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的不和谐,流失有真正才能的人。据岗位需求选拔有真实才干的人,如果轻易进人,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的不和谐,流失有真正才能的人。

 结合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都需要做到曾氏的“慎用”原则。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结合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都需要做到曾氏的“慎用”原则。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的综合考评、笔试、面试、职业背景调查、试用期、岗位考评等等都方面都与曾氏人才慎用原则不谋而合人才的综合考评、笔试、面试、职业背景调查、试用期、岗位考评等等都方面都与曾氏人才慎用原则不谋而合 。, 在 如何正确的使用好人才 , 在今天的所有的管理机构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曾国藩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结为机构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曾国藩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结为“各尽其才”、“量才录用”以及“慎用人才”,“各尽其才”、“量才录用”以及“慎用人才”,由此可做到让人才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但又不会滥用人才。由此可做到让人才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但又不会滥用人才。

 ●勤教曾国藩认为:人才不是天生,人才需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磨练。也就是说要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培训与学习才能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曾国藩提出的勤教的原则:▪原则一:培养、磨练人才▪二:

 原则 掌握磨砺之法

 ▪原则一:培养、磨砺人才求人才不能好高骛远,切忌眼光过高,也不能求全责备,否则发现不了真正的人才;一个适合岗位的人才是需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磨砺。联想的老总柳传志说过: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求人才不能好高骛远,切忌眼光过高,也不能求全责备,否则发现不了真正的人才;一个适合岗位的人才是需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磨砺。联想的老总柳传志说过: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 。

 。

 才是最大的赢家培养人才是一个成功领导者自身必备的能力之一。培养人才是一个成功领导者自身必备的能力之一。那些长青的企业也正是因为成功地培养了各个关键岗位的人才和企业接班人,才使得这些企业在竞争惨烈的市场得以长存。那些长青的企业也正是因为成功地培养了各个关键岗位的人才和企业接班人,才使得这些企业在竞争惨烈的市场得以长存。

 原则二:掌握砺才之法曾氏培养人才有三大秘诀:读书、历练、言传身教。读书读书、历练、言传身教。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拓广知识面,很多的理论知识都要从书中学得。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拓广知识面,很多的理论知识都要从书中学得。历练 :从工作 际 际中进行锻炼,结合书本所得理论知 实识。言传身教: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做到言传身教,既要做到言语的教导,又要用行动来示范,以身作则。: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做到言传身教,既要做到言语的教导,又要用行动来示范,以身作则。

 在科技知识十分发达的今天,培养好人才不仅仅是从他们的专业知识上入手,在科技知识十分发达的今天,培养好人才不仅仅是从他们的专业知识上入手,更为重要的是从小事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更为重要的是从小事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促使他们十分乐意地去完成任务,变“被动”为“主动”,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促使他们十分乐意地去完成任务,变“被动”为“主动”,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严绳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坚决予以执行,规章制度并坚决予以执行, 使人“循循于规矩之中”。

 曾国藩提出严绳的原则▪原则一: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原则二:严绳与鼓励并举

 ●原则一:加强制度建设曾国藩说过:“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其实建立的准绳不仅仅是行为准则,更是一个团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有了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人心、步调一致,才会向内形成向心力,向外形成张力。其实建立的准绳不仅仅是行为准则,更是一个团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有了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人心、步调一致,才会向内形成向心力,向外形成张力。一个团队之所以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就是为了提高团队的战斗力、竞争力。一个团队之所以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就是为了提高团队的战斗力、竞争力。因此,加强团队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的贯彻是重中之重。加强团队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的贯彻是重中之重。每一个好的领导者都应重视制度建设,并且身体力行,实实行之。每一个好的领导者都应重视制度建设,并且身体力行,实实行之。

 原则二:严绳与鼓励并举严绳的目的是:使各个领域的专才能更好的投身到各自的事业中去。而当他们有所成就时,就应加以鼓励与奖励。严绳与奖励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须是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糖果,严绳的目的是:使各个领域的专才能更好的投身到各自的事业中去。而当他们有所成就时,就应加以鼓励与奖励。严绳与奖励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必须是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糖果, 严加管理与奖励安抚并重。“ “ ” ” 并且是 扬善于公庭 , 而规过于私室 。

 正确的管理方法才能让人信服和尊重。

 曾国藩凭借着:大力培养人才、并身体力行、广揽人才、唯贤慎用、勤教历练、严绳共守,大力培养人才、并身体力行、广揽人才、唯贤慎用、勤教历练、严绳共守,笼络了当时国内最为精华的时代精英、组建了庞大的“智囊团”,最终创建了宏图伟业。在如今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的惨烈。而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之争,笼络了当时国内最为精华的时代精英、组建了庞大的“智囊团”,最终创建了宏图伟业。在如今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的惨烈。而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之争, 打造、组建企业核心人才资源库便是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 。因而,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战略眼观,规划切实可行的人才战略,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实行,并不断地改进。因而,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战略眼观,规划切实可行的人才战略,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实行,并不断地改进。

 谢谢观谢观赏

篇二: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标题】

 浅析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作者】

 岑洪均

 【关键词】

 曾国藩; 用人之道; 启示

 【指导老师】

 杨玉兰

 【专业】

 历史学

 【正文】

 引 言 同治中兴, 这是大清在康乾盛世渐渐落下帷幕之后一个有名的“回光返照” , 这和此时的一大批大清官员的努力是离不开的, 如左宗棠李鸿章之贤能之辈, 而提到这些著名的大臣, 都离不开一个人, 那就是曾国藩。

 这些人才, 都是在曾国藩的提拔或者教育之下能够脱颖而出, 为晚清效力的。

 曾国藩此人, 是近现代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过他,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

 ” 蒋介石也曾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

  [1]但是曾国藩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曾剃头” 的恶名。

 对于曾国藩政治上的评价, 历来褒贬不一, 但是对于曾国藩的识才用才这个本事, 倒是一直没有争议的被人所敬仰。

 下面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样识人用人的。

 一、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作为晚清的国之重臣, 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曾国藩一生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使用问题。

 把选拔人才、 培养人才、 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统治危机的很重要的措施。在政治方面曾国藩觉得“国家之强, 以得人为强” , 在军事方面, 他则觉得“用人之道, 在人不在器” 。

 他曾对曾国荃说“攻守之首要, 在人不在兵” , “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义” 。

  [2]曾国藩对人才的使用确实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具体的来说, 包括了以下这些方面。

 (一)

 选择人才上广招贤能 曾国藩选人的途径非常广泛, 广招贤能人士。

 他在社会上广泛的搜罗各种人才, 把他们招募到自己的门下为自己效力, 同时为大清效力。

 而要做到广收, 曾国藩认为必须做到三点, 首先是在选拔人才上, 曾国藩强调要不拘一格,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要尽量做到把有特长的人都笼络到身边来, 不能轻视任何人, 尤其要把那些对当前形势怀有救国之策及有出众之技的人拉拢来, 然后考察录用。

 他手下有一个人别的本事没有但是很会写字, 一天能写一万多字而且不用晚上加班, 曾国藩把他招募到自己手下, 每月开出三十两银子的高薪, 其他人觉得这个光是写字的人一个月都能拿到比写文章的人的薪水都高, 觉得不公平, 曾国藩说没什么不公平的, 我今天需要这个人才。

 因为那个时侯的公文以及奏折每天很多, 就需要这么个写得好又快的人。

 [3]所以在曾国藩的眼里, 他就值这个数。

 由此可见曾国藩不拘一格的录用人才是实实在在的。

 其次是对人要真诚, 以礼相待。

 曾国藩一生信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谚语。他认为追求人才要有诚心以情动人, 这样别人才会对你真诚, 才会真心实意的投奔于你, 才能不余遗力的为你效命。

 曾国藩的结拜兄弟刘蓉就是一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的例子。

 在曾国藩还是个落第书生的时候他对刘蓉就是动之以情, 因为他相信刘蓉以后定会被自己所用。

 他们第一次认识的时候结为兄弟, 道光十九年曾国藩到北京考试失败以后回家就专门去了刘蓉那里, 相互勉励。

 这就增进了感情。

 道光三十年, 曾国藩为隐居的刘蓉做了一篇《养晦堂记》 表达对刘蓉的仰慕之情, 还作诗《怀刘蓉》 , 诗中写道:

 我思竟何蜀? 四海一刘蓉。

 具眼规皇古, 低头拜老农。

 乾坤皆在壁, 霜雪必蟠胸。

 他日余能访, 千山捉卧龙。

 [4]诗歌表达了对刘蓉的才华仰慕以及兄弟间的思念之情。

 到了咸丰五年的时候刘蓉高中皇榜而曾国藩此时在家为母亲服丧, 刘蓉归乡后曾国藩特意又去拜访他, 两人相拥而泣, 感情又拉近了一步。

 后来刘蓉为了报答曾国藩的知遇之恩, 主动投到曾国藩的幕下, 从此为他出力, 做出了很大成绩。

 第三, 注重他人的人才引荐意见。

 曾国藩很看重别人对自己引荐人才, 每次和别人通信, 只要有机会, 曾国藩都会要求对方给自己推荐人才。

 曾国藩曾说:

 “求人之道, 须如白圭之治生, 如鹰隼之击物, 不得不休。

 又如蚨之有母, 雉之有媒, 以类相求, 以气相引, 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 [5]因此, 在曾国藩的幕僚之中, 是通过引荐而来的很多, 其中就包括了方宗诚, 陈艾等。

 其中很著名的包括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刘铭传是因为李鸿章向恩师的推荐而被曾国藩倚重的。

 (二)

 使用人才时用之谨慎 曾国藩用人的态度十分谨慎, 他对人才的使用, 考虑非常周全。

 他一定要给机会让别人把才能发挥到点上, 适合写文章的你不能让他去带兵, 适合当将军的你不能让他去帮忙理政, 要扬起所长避其所短, 这样才能做到物尽其用。

 曾国藩认为办事无非用人, 而用人必先知人。

 他用人谨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完全了解人, 用其所长。

 曾国藩对要用的人, 都要全面的了解, 认真的权衡,做到正确的认识人才以及他的本领。

 曾国藩反对苛刻的求全才的做法, 他说“窃疑古人论将, 神明变换, 不可方物, 几于百长并集, 一短难容, 恐亦史册追崇之辞,初非预订之品要。

 ” [6]也就是说, 衡量人才, 要不拘一格, 不要老是妄想着全才,那样是很苛刻的, 世上哪有这么多全才。

 只要有一方面好的才干, 而且能为我所用,就应该招纳到门下来。

 其次, 判断人的能力, 确定职务。

 曾国藩认为有才之人如果不能使用到正确的岗位上, 那么可能还不如庸庸之辈。

 对于善于治军的人, 一定要安置到军队之中进行历练, 使之成为以后的将才。

 对于善于干综合考察的人, 应该安置到粮台, 转运局,筹饷局这些单位中去, 使他们能够做到筹饷、 理财、 运输等工作。

 对于善于开动脑筋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要把他们分到制造局去, 做造舰造炮的高手。

 对此, 他曾经告诫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如有来者, 请阁下优加礼貌, 先发薪水, 徐察其才大小而位置之” [7]。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

 第三, 别人推荐, 着重自己的考察。

 曾国藩对于别人举荐的人, 都会亲自与他交谈,观察此人面相。

 结合此人的谈吐举止, 精气神, 特别是为人处事, 几方面通过自己的考察综合起来, 再决定给他什么职务。

 有一回, 李鸿章向他举荐了三个年轻人,傍晚的时候, 曾国藩刚回到府邸, 家里人就说李大人举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很久了。

 曾国藩挥了挥手示意家人退下, 自己悄悄的走到庭院旁边暗中观察这三个年轻人, 只见其中一个不停的观察着房屋内的摆设, 而且在思考着什么, 另外一个人规规矩矩的站在那里, 剩下的一个年轻人相貌平庸但是却有点英气逼人, 器宇轩昂,背着双手仰头看天上的浮云。

 曾国藩又看了一会, 那个看云的年轻人仍然气定神闲的看云, 其他两个都有点不耐烦了。

 后来在与这三个人的交谈中, 曾国藩发现那个不停向屋里看的年轻人和自己谈话最为投机, 自己的平时习惯和喜好的东西他都很

 熟悉都很喜欢, 相比于他来说其他两个年轻人就没有那么健谈了。

 不过那个抬头淡看云卷云舒的年轻人虽然口才不是很好但是常常有惊人之言, 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后来曾国藩把这三个人都录用了, 对谈话最为投机的年轻人曾国藩让他做了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 另外一个年轻人做了管理钱财的职务, 那个看云的年轻人被派到军前效力, 而且曾国藩再三叮嘱对这个年轻人要重点培养。

 [8] 李鸿章对这件事不怎么理解, 曾国藩说出了他独特的看人用人的想法:

 那个善于言谈的人善于投人所好, 有才无德, 不足以托付大事, 第二个年轻人谨慎小心却没有魄力, 只能做具体的小事情, 第三个年轻人在等候期间闲庭信步, 淡定的看云, 不骄不躁, 很有大将风度, 更难得的是他在显贵面前能淡定自若不卑不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且想法都很有见地, 这是很难得的。

 那个年轻人果然没有辜负曾国藩的期望, 在后来的一系列战争中迅速的脱颖而出, 受到军界政界的共同关注, 他就是刘铭传。

 由此可见, 曾国藩对于招募来的人才使用得相当谨慎, 在谨慎的使用本国人才的同时, 曾国藩还突破常规, 大胆起用洋人。

 他在开创一系列的现代化工业的时候, 见识到洋人确实有本领。于是大胆的聘请洋人中的人才。具体的来说包括有洋人教习,洋人匠人, 洋人翻译等方面的人才。

 同时也把本国的学生派遣到西方国家或者日本去留学, 学会本领再回国效力。

 这在当时来说是了不起的举措, 是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体现。

 在曾国藩所组建的北洋水师中, 任用了很多的洋人教习, 每只舰艇上都有三到四个洋教习, 曾国藩聘请他们掌管舰艇的走位, 也有叫他们掌控火力, 从而使水兵们能够学习这些技术。

 [9]北洋水师后来成为亚洲第一水师舰队, 和这些洋教习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组建安庆军械所和上海机器局的时候, 最开始全用的是汉人,没有雇佣洋人, 但是曾国藩很快就发现“虽造一小轮船。

 而行驶迟钝, 不甚得法。

 ”一次曾国藩在建立江南制造总局的时候, 虚心的聘请了那些技术贤良特别是能够制造出灵活行驶而且坚固舰艇的洋人工匠。

 并且为他们专门修建了居住的地方, 方便他们的生活, 以达到安全稳定的生产。

 在设立译馆之后, 曾国藩看到国内的翻译人才专业素质不够, 而‘先后订请英国伟烈亚力, 美国传兰雅, 玛高温, 三名, 专择有裨造之书, 详细翻出。

 ’ [10]曾国藩此举, 一方面使得西方的大量科技书籍翻译到国内, 一方面使得西方的新科技能够使国人知之。

 曾国藩在人才使用上一项不拘一格, 在当时能够使用洋人, 不得不说曾国藩之胆识,胸襟实在是宽广。

 曾国藩也注意到, 光是聘请洋匠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在同治十年,曾国藩奏请朝廷在国内挑选聪明的学童奔赴西方学习, 主要学习其国家的军政、 船政、 步算、 制造等。

 这是前无仅有的举措, 从而拉开了官派留学的序幕。

 此举为朝廷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如后来的詹天佑, 竺可桢等。

 (三)

 在管理部下时勤勉教育 曾国藩对部下管理主要采取勤勉教育, 他发现下属的缺点与不足时, 耐心的给予他教诲, 从而帮助他改正错误。

 曾国藩认为, 凡是当官的当领导的, 给予自己的下属都要有教育引导的责任感。

 在他看来, 凡是能成大事的人, 都要给自己找很多的替手, 如果找的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那么就要加以引导和训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为自己所用。

 他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他认为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和磨练, 所以只要有成才的可能, 曾国藩都要加以训练并且使他走到自己所适合的岗位。

 而且无论是决断于军帐中的大事, 还是训练兵勇的小事, 曾国藩都会以身作则, 从而对部下起着无形的教育作用。

 在咸丰十一年的时候, 当时曾国藩正在围剿太平军, 在攻打九江的时候, 李鸿章特

 意从镇江前去投奔他, 可是曾国藩借口军务繁忙而不见他, 甚至在别人面前故意奚落李鸿章。

 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曾国藩看到李鸿章当时心高气傲, 想挫一挫他的锐气, 使他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平心静气的办事, 有所作为而成大事。

 此后曾国藩还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的打磨, 从而使李鸿章成了继他之后的晚清又一重臣。

 (四)

 在待人方面诚恳体贴 曾国藩对部下一向都真诚对待, 特别是对待那些人才; 曾国藩说过, 求贤用能莫大于忠信二字。

 所谓忠者, “不必有过人之才智, 尽吾心而已矣。

 ” [11]所谓信者,真诚的信任他人, 从而为自己办事。

 忠信也就是诚信, 也就是所说的赤待。

 曾国藩曾经谦虚的说道:

 “本部堂德薄能鲜, 独仗忠信二字内行军之本。

 ” [12]待人真诚给曾国藩带来的就是部下也能以诚相待。

 从而使得人才始终围绕在其周围, 而且是忠心耿耿的为其效力。

 曾国藩对于将士们的生活关心的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不管是士卒还是将军, 只要他知道有生病的, 都会对病了的人给予最大的关怀, 照料他们的生活。

 而对死了人的,则给予吊唁, 还要为其家属抚恤。

 这些都能让部下时刻感受到曾国藩对待他们完全是向对待自己的亲人, 因而无怨无悔的为他效命。

 在攻打太平军的时候, 左宗棠部下有一个猛将叫王开化, 此人作战勇猛, 破了太平军李世贤数千人马, 因为作战时期是在大热天, 而且王开化作战太过于猛, 因而中了署, 得了痢疾, 后来医治无效死了。

 曾国藩知道后, 优抚了他的家属, 并上书咸丰帝要为王开化讨个谥号。

 此举感动了很多其他将领。

 曾国藩自己的部将李续宜死后, 曾国藩亲自为他写了一副挽联:

 我悲难弟, 公哭难兄, 旧事说三河, 真诚万古伤情地; 身病在家, 心忧在国, 弥留当十月, 正是两淮平寇时。

 深情的表达了自己的哀痛之情。

 还有一例, 刑部主事柯越的家里人被太平军杀死, 他的母亲, 因大声辱骂太平军而被杀, 曾国藩甚为感动, 曾国藩先是说:

 “一门节烈, 实堪嘉尚。

 ” [16]而对于其母亲的刚烈行为, 曾国藩上书皇帝, 请旨将柯王氏等尊照新章, 建立专坊, 以示旌异。

 这一举措不仅使柯越对他感激涕零, 生死与共, 其他很多部将也看得见听得着,所以其部下都对其敬仰有加, 死心塌地。

  (五) 功过清明惩治适当 功过清明包括委功与揽过。

 委功是指当遇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 更多的把功劳分给别人, 同时对于有功之人及时奖励; 揽过, 是说遇到有麻烦的时候, 更多的把过失揽到自己的头上, 别让部下背着。

 为此曾国藩曾经说过:

 “我要求处处行得通, 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 [13] 在直隶总督的任上, 曾国藩颁布了“奖借人才, 变易风俗” 的条文, 对各种人才进行褒奖[14], 而使得一批批人才蜂拥而至; 在招募乡 勇时, 曾国藩又提出了十三条奖赏办法; 而对于行军打仗, 曾国藩也相对的制定了“营制” 。

 对于军官们以及所有普通的士兵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以及惩罚, 通过这些办法的实施, 不光是士兵们很臣服, 将帅们也很感恩戴德。

 在咸丰帝给曾国藩加衔太子少保时, 他说功劳是大...

篇三: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20年6月3日星期三 商儒干部选学XX0505林 林乾曾国藩修身与用人智慧 慧

  从曾国藩的评价说起

 薛福成:

 持之有恒者,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

 梁启超 :凡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

 毛泽东 :能动其心者,必有大本大源。曾文正有大本大源,其成功非幸运。

 蒋介石 :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足以为吾人之师。

 从曾国藩成功的前半部说起 — 修身关系人生成败

 苟有富必能润屋,苟有德必能润身。凡盛德之君子,必有非常之仪范,是真龙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风。凡修业之大,人必有景从之徒党。斯二者,其几甚微,其效甚著,非实有诸己,乌可幸致哉。

 ---- 曾国藩

 曾国藩的大儒人生

 1, , 奠定基础

  准备阶段, ,1811----1838

 28 年 2, , 平步青云

  积蓄力量, ,1838----1852

 15 年 3, , 艰难成功

  走向颠峰, ,1852----1864

 12 年 4, , 忍辱负重

  曾国藩时代 1864---1872

  7 年

  人生三境说: 少年经不得顺境, 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

 第一讲

 曾国藩 修身十法

 1 、修身底线:清慎勤

  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 《易》: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清

 慎

 勤 : : 做好官的秘诀,做好人的命脉。案无存牍,室无私钱。

 名利两淡 , 寡欲清心;一介不苟 , 鬼伏神钦--- 清 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慎 手眼俱到,心力交瘁;知困勉行,夜以继日--- 勤

 2 、修身目标----- 天地位、万物育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心亦顺焉---- 朱注中庸

 京城“ 圣贤功夫”---- 日课册

  3 、纲领与根本:

 五箴与不忮不求

  立志箴--- 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

  居敬箴--- 天地人乃三才,不苟且、不轻慢。

  主静箴--- 毒蛇猛虎不惊,日对三军不乱。

  谨言箴--- 不巧言、不浮夸、不传言、不讪笑。

 。

  有恒箴--- 日增一黍,久之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 道光二十四年

 4 、修身日课四条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 大学之诚意章 ,两言慎独。能慎独,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药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庄敬日强,安肆日偷,皆自然之征应。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能懈慢 ,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四曰习劳则神钦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故勤则寿,逸则夭; 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钦。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5 、十条常课

  重在坚持

 一、 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 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 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 读书不二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外为人。

 五、 读史 。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六、 谨言 。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 养气 。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

  八、 保身 。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 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 日知所亡 。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 月无忘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6 、降龙伏虎,控制情绪

  雍正与林则徐 --- 制怒

  情商故事

  林则徐:知难而退,此虽保家保身之善谋,然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也!

 柳传志--- 每临大事,燃上一炷香

 7 、修得八德,万事可成

 吾人只有 进德修业 两事靠得住。进德,则 孝悌仁义 是也;修业,则 诗文作字 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 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

 8 、坚忍为意志之本

  坚忍者何?刚强牢固为坚,勇毅强挺为忍。君子持威重,执坚忍,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勋世伟业,非坚忍所不能也。坚忍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外无敌,内大治,厚道载物乎!

  9 、练就耐字诀和悔字工夫

 人生要经得耐字苦况

  耐即等待时机之谓

  耐字乃进境之必由之路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不为上司所器重,耐冷为要。

  庄子曰,美成在久。骤而见信于人者,其相信必不固;骤而得名于时者,其为名必过情。君子无赫赫之称,无骤著之美,犹四时之运,渐成岁功,使人不觉。----- 日记

  10、 、 修养不足而致败

  (1)

 )

 、“ 天道有三恶” : : 盈 、巧 、贰。

 贰者,多猜疑也,不忠诚也,无恒心也。

 ( (2)

 )

 、凉薄之德有三端, , 均足以致败: :

 闻有恶德败行,听之娓娓不倦,妒功忌名,幸灾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

 居卑思尊,日夜自谋,置其身于高明之地,譬如金跃冶而以莫邪干将自命,此凉德之二端也。

 胸包清浊,口不臧否者,圣哲之用心也;强分黑白,过事激扬者,文士轻薄之习、优伶风切之态也。而吾辈不察而效之,动辄区别善恶、品第高下,使优者未必加劝,而劣者几无以自处。此此凉德之三端也。

 ( (3 )名公巨卿之三败:

 长傲、多言、怨天尤人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 曰长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 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讼。静中默省,我之处处获戾,其源不外此二者。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入,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温弟之神气稍有英发之姿,面色间有蛮狠之象,最易凌人。凡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 --- 致二弟

  ( (4 )高官要坚持三不一习

 三不:不与、不胜、不终

 一习:金丹换骨在学习

 一生四部书

 韩愈、孔子

  第二讲

  曾国藩识人与用人理念

 人事决策决定着组织取得成效的能力,他会对一个组织产生持久的影响,而且难以改变

  --- 彼得· 德鲁克 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有百分之十五归结于其专业知识,另外百分之八十五则归结于其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和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

 。

  ----- 戴尔卡耐基

 1 、传统鉴人法

 吕不韦八观六验法

  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 人物志 国藩为人威重, 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 注视移时不语 ,见者竦(音悚)然, 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 清史稿

 2 、曾国藩的识人口诀

 五到:眼到,着意看人,认真看公牍。手到:于人之优劣,事之轻重,随手笔记,以备遗忘。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案例:江忠源

 刘铭传和雕毛扇

  3 、建立人才档案

 先造册,第一项是现任官职,第二项是履历,包括历任官职、所派之差、所游之地,第三项是家世,包括三代脚色、兄弟宗族科名、官阶等内容。曾国藩召见后,在下面填注评语。第一天召见的是三位安徽州县官。曾国藩对三人的表现并不满意。

  4 、理念先导,尤重三缘

  理念---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蒋介石序言 《论语· 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四知之目 ,即《论语》末章之 知命、知礼、知言,而吾更加以 知仁 。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达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 。我欲足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

  重视三缘: 血缘、地缘、业缘

  主要将领182 人,籍贯可考的156 人中,湖南 南130 人,占百分83 ,其中湘乡56 人,占湖南一半。

 5 、用人的四大标准

 分为武职官员和文职官员,各有四项标准

 武职官员的四项标准:

 第一要才堪治民,

 第二要不怕死,

 第三要不急名利,

 第四要耐受辛苦。

  文职:

 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 官气” 即圆滑取巧,心窍太多,敷衍塞责,不能负巨艰,担大难;推崇“ 乡气” ,任用久困场屋,沉沦下僚,有用世心肠而无从致用的人。这种人守着一个“ 拙” 字,遇事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能忍辱负重。

 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胡锦涛七一讲话

 乡气与官气---- 推广四字用人法

 关于基层

 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

 吾欲以“ 劳苦忍辱” 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

 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

  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 工作重心下移, 经常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 ,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

  ---- 胡锦涛七一讲话

  6 、忠义血性是最佳人选

 观察人以朴实廉介为本质,再加上才能,此最可贵。没有品质就是有长处也靠不住。“甘受和,白受采” ,古人所说人无本不立,意义在于此。换句话说,用人以质朴为尚,不应专取才华。虽说用人只是用他的才能,其他根源不需深究,但也必须足以驾驭,才能为我所用,而不致受牵累。人的才品,虽然多有不同,然而最主要的是只有质朴才能长久。探究起来说,以质朴为主而用人的过失不过十之二三,单以才华而用人的过失则常十之八九。

  要求四条都具备,似乎求全责备,但是后面的这一条不具备,是不可以当领导的,这就是忠义血性。一般说来,如果有忠义血性的人,则这四条往往都随之而有,无忠义血性,那就是表面上看好像具备这四条,但最终也不可靠。” 忠义血性,有激情,能担当,讲仗义,有献身精神。--- 案例— 对李家兄弟的评价

 7 、忠诚至上,避免效忠分歧

  罗马法的启示。案例李元度、总兵陈由立— 发配黑龙江

  同治元年, 豫抚调陈, 曾回: 我岂能不顾大局, 吝惜一将? 难以遵从的是, 该镇 起自勇丁, 经过举荐现职 职, 长久隶属鲍超, 待之甚厚, 调河南命下, 正攻青阳 阳, 托病告假, 并将哨弁三十多人带走 。如果仅仅不忠于安徽, 尚能有益于河南, 海内一家, 何妨楚材晋用?但 但 观人者恒在出处进退之际, 选将者最忌浮华取巧之流,以夙昔所依附, 功名所从出, 一旦视若弁髦, 则中道相从者又安能保其晚节不渝? 且近来用兵连十余省,倘 倘 相率效尤, 流弊滋多, 于17 日具疏严劾, 一面函复郑巡抚, 请撤去其募勇差事。

 本讲总结  员工效忠,老板轻松,而赢得效忠的不是手段,而是真诚---- 胡林翼与李家兄弟  单纯用功名利禄驱使人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关键时刻--- 李鸿章用人的评价  以利分众而成功的刘邦与吝赏的项羽

  第三讲

 同僚援手成大事

 要点一:难度指数最高,风险最大。曾国藩说自古以来,同僚之间最为难处。

 要点二:近代以来的竞争证明,在所有要素中,同僚关系成败。

  柳传志总结自己成大事的第二原因是他掌握了以“ 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为主要内容的“ 管理三要素”。

 1 、合作...

篇四: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藩修身与用人智慧主讲人:

 林乾 教授

 1、 传统鉴人法吕不韦八观六验法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人物志国藩为人威重, 美须髯, 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 注视移时不语, 见者竦(音悚)然, 退则记其优劣, 无或爽者。

 俸入悉以养士, 老儒宿学, 群归依之。

 尤知人, 善任使, 所成就荐拔者, 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 悉当。

 ---清史稿

 2、 曾国藩的识人口诀五到:

 眼到, 着意看人, 认真看公牍。

 手到:

 于人之优劣, 事之轻重, 随手笔记, 以备遗忘。邪正看眼鼻, 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 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 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 全在语言中案例:

 江忠源刘铭传和雕毛扇

 3、 建立人才档案先造册, 第一项是现任官职,第二项是履历, 包括历任官职、 所派之差、 所游之地, 第三项是家世, 包括三代脚色、 兄弟宗族科名、官阶等内容。

 曾国藩召见后, 在下面填注评语。

 第一天召见的是三位安徽州县官。

 曾国藩对三人的表现并不满意。

 4、 理念先导, 尤重三缘理念---自立立人, 自达达人---蒋介石序言《论语·雍也》 :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四知之目, 即《论语》 末章之知命、 知礼、 知言, 而吾更加以知仁。

 仁者恕也,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恕道也。

 立者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达不悖, 远近信之, 人心归之。

 我欲足以自立, 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 我欲四达不悖, 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 此立人达人之义也。知此, 则识大、 量大, 不知此则识小、 量小

 重视三缘:血缘、 地缘、 业缘主要将领182人, 籍贯可考的156人中, 湖南130人, 占百分83, 其中湘乡 56人, 占湖南一半。

 5、 用人的四大标准分为武职官员和文职官员, 各有四项标准武职官员的四项标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乡 气与官气----推广四字用人法 关于基层官气多者好讲资格, 好问样子, 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 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

 其失也, 奄奄无气, 凡遇一事, 但凭书办、 家人之口说出, 凭文书写出, 不能身到、 心到、 口到、 眼到, 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

 吾欲以“劳苦忍辱” 四字教人, 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 必取遇事体察、 身到、 心到、口到、 眼到者。

 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好用士人理财, 窃愿师之。

 6、 忠义血性是最佳人选观察人以朴实廉介为本质, 再加上才能,此最可贵。

 没有品质就是有长处也靠不住。

 “甘受和, 白受采” , 古人所说人无本不立, 意义在于此。

 换句话说, 用人以质朴为尚, 不应专取才华。

 虽说用人只是用他的才能, 其他根源不需深究, 但也必须足以驾驭, 才能为我所用, 而不致受牵累。

 人的才品, 虽然多有不同, 然而最主要的是只有质朴才能长久。

 探究起来说, 以质朴为主而用人的过失不过十之二三, 单以才华而用人的过失则常十之八九。

 要求四条都具备, 似乎求全责备,但是后面的这一条不具备, 是不可以当领导的, 这就是忠义血性。

 一般说来,如果有忠义血性的人, 则这四条往往都随之而有, 无忠义血性, 那就是表面上看好像具备这四条, 但最终也不可靠。”忠义血性, 有激情, 能担当, 讲仗义, 有献身精神。

 ---案例—对李家兄弟的评价

 本讲总结

 1、 合作的境界和五个层次《吕氏春秋·应同》 :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贤于同名。帝者同气, 王者同义, 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则薄矣, 亡者同名则觕矣。

 故类同相召, 气同则合, 声比则应。

 领袖四人:曾胡左李吴文镕调胡从贵州而来, 吴死。

 曾上奏:

 胡某之才, 胜臣十倍。胡一直推崇曾, 说自己的皮匠小店, 昔年本钱出于老板, 事曾公弥谨, 每月三万两不可少。财源基础:

 湖北兵源基础:

 湖南曾国藩与赵烈文谈话:

 第一功臣, 安庆功劳, 他人不可攘夺。

 2、 甘为人下, 化解分歧英雄的特点:勇于任事者皆有大欲存焉善于自保与勇于任事的关系

 君子之道, 莫善于能下人, 莫不善于矜。

 ----曾国藩案例:宿松会议敬胜怠、 义胜欲, 知其雄, 守其雌季子敢言高, 与吾意见常相左,藩臣徒误国, 问他经济有何曾?知人之明, 谋国之忠, 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 攻错若石, 相期不负平生

 敬胜怠者, 昌;怠胜敬者, 亡;义胜欲者, 从;欲胜义者, 凶。----武王丹书受戒孟子见梁惠王:

 上下交争利则国危险;不厌不足。司马迁:

 必世乃后仁。

 3、 气类孤则大事不成非刘邦, 三杰皆不杰也, 而非三杰,则刘邦亦非汉高祖矣!

 ----曾国藩案例---胡林翼为曾国藩谋川督

 蜀中之行, 思之甚熟。

 凡治事公则权势, 私则情谊, 二者必须居一 。

 是以依润帅聊相呴濡;润帅近亦不甚适意, 苦心孤诣,未果见亮于人人, 而军事, 吏事二者亦殊丛杂, 弟若与共图皖中军事, 可少商酌也。-----曾国藩致左宗棠

 曾国藩任江督后,对左宗棠如何安排?胡林翼不赞成左入蜀,向曾写信, 提出“办大事以集才、 集气、集势为要, 庄子所谓‘而后乃今培风’ 也。

 丈必以此议为然。

 ”公入蜀则恐气类孤而功不成。

 4、 天朝十误的反证毛泽东致郭沫若信。

 甲申三百年祭李秀成开(前四误为战略):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疑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七,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八,误主不问政事九,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几百个, 王上加三竖十,误国不用贤才曾国藩称滥羊头

 5、 破格提拔领军人物关于机会成本薄一波回忆刘伯承:不因人废言,找替手的做法我们应该效法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 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

 成大事者, 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

 满意之选不可得, 姑且选取那些次一等的人才, 慢慢教育就可以了---曾国藩

 胡林翼告诫不要做谨慎宰相:人生得意时须努力做成一个局面—曾国藩。思拟再四, 竟须放胆放手乃可有济,非加募四万人不为功。

 此时惟有破格请将, 放胆添兵, 倾湘中之农夫以为兵。

 办此等事, 非强拉人不为功, 莫过于慈和也。署理江督:

 试用期---才华展扩张---站住脚跟

 咸丰十年起用沈葆桢:该道器识才略, 实堪大用, 臣目中罕见其匹。

 次年授江西巡抚。胡致信曾:

 左不愿入蜀, 愿依丈而行。

 来信附上。

 季高谋人忠, 用情挚而专一, 其性情偏激处, 如朝有争臣, 室有烈妇。

 平时当小拂意, 临危难乃知其可靠。

 且依丈则季公之功可成。

 湖南提督樊燮案刚结束,咸丰十年举荐左宗棠:虽其求才太急, 或有听言稍偏之时; 措词过峻, 不无令人难堪之处。

 而思力精专, 识量宏远, 于军事实属确有心得。超升浙江巡抚。

 6、 盛时选好接班人接班问题始终是对任何最高管理层和任何机构的最后检验标准。

 --彼得案例:

 通用的经验、 乔布斯与苹果清末学者夏震武:

 “合肥(李鸿章)、 南皮(张之洞)一生所为, 其规模皆不出湘乡 (曾国藩), 数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施行, 无一非湘乡 之政术、 学术也。

 ”领袖人物、 商业故事、 风格、 风气

 举荐李鸿章可担此大任临别赠言, 曾国藩“以深沉二字” 相劝----指南针教父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洋务吏治皆置后图

 来示谓中外倚鄙人为砥柱, 仆实视淮军、 阁下为转移:

 淮军利, 阁下安, 仆则砥柱也; 淮军钝,阁下危, 则仆累卵也。

 1871,11月:

 一是湘军裁撤这件事,当时因为顾虑太多, 压力太大, 竟然全部解散, 无异自毁长城。

 湘军众位将帅飘如秋叶, 自己也成了剪翼之鸟, 以致“剿捻” 无功, 幸赖淮军了此残局。

 他让李鸿章切记, 当今八旗、 绿营已不可恃, 保太后、 皇上之安, 卫神州华夏之固, 全仗淮军。

 今后, 淮军纵有千难万险, 也绝对不能裁撤, 而且只可壮大,不可削弱。

 乱世之中, 手里的军队切不可放松, 于家于国都是如此。

 二是让李鸿章切记, 即数十年办事之难, 难在人心不正, 世风不淳, 而要正人心, 淳世风,委实有赖一二人在前面倡导, 后来者有所遵循。

 希望李鸿章要早些下手, 以一身为天下表率, 多多培养“种子” , 种子绵延不断, 天下应和, 世风自然改变。

 曾国藩强调洋务怎么办都好,但原则还是冯桂芬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曾国藩病卒, 李鸿章写的挽联是:师事近三十年, 薪尽火传, 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 内安外攘, 旷世难逢天下才

 本讲总结

 第四讲 满足下属成长需要

 1、 满足众人之私, 培养更多追随者起兵之初, 不妄保举,不乱用钱, 是以人心不附。资源满足率---人的需要层次论生存---发展---价值刘蓉、 赵烈文的劝谏

 赵烈文上书(1)

 天下分崩, 人志日嚣, 凡其器能略过俦辈, 咸思奋自树立, 四顾以求因依, 真伪虽不一端, 未尝无也。(2)

 是以明君给人之欲, 不失其意, 责人之力, 不求其情, 故人人自以为得君, 顶踵思效,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所以能收效也。(3)

 夫与人共患难之际, 而务慎密于登进, 殆自孤之道也。(4)

 自古英霸之略, 汲汲不遑, 惟有求贤自助而已。曾国藩“揣摩风会, 一变前志”丁日昌事例

 2、 为下属承担责任案例:

 李鸿章在上海; 刘铭传防守沙河之策防守沙河之策, 从前无以此议相告者, 贵军门创建之, 本部堂主持之。

 凡发一谋, 举一事, 必有风波磨折, 必有浮议摇撼, 从前水师之设, 创议于江忠源; 安庆之围, 创议于胡林翼。

 后来本人办水师, 一败于靖江, 再败于湖口, 将领们都希望舍弃水而就陆, 坚忍维持,而后再振; 安庆没有合围之际, 祁门危急, 黄德糜烂, 群议撤安庆之围, 支援两处, 因鄙人坚忍力争, 而后有济。

 至于金陵百里之城, 孤军合围, 群议都恐怕重蹈和、 张之覆辙, 即使我本人也不以为然, 其后坚忍支撑, 竟以地道成功。

 可见天下事, 果能坚忍不懈, 总可有志竟成。

 办捻之法, 马队既不得力, 防河即属善策, 但须以坚忍持之, 假如初次不能办成, 或办成之后, 一处疏防, 敌仍窜过沙河以北, 开、 归、 陈、 徐之民必怨其不能屏蔽, 中外必讥其既不能战,又不能防。

 无论何等风波, 何等浮议,本部堂当一力承担, 不与建议者相干。即有咎豫兵不应株守一隅者, 亦当一力承担, 不与河南巡抚等相干。

 这就是本部堂之贵于坚忍啊!

 游击虽劳而容易见功效, 容易收名誉, 防河虽劳而功不甚显, 名望也会稍减, 统禁旅者不屑为之。

 且汛地太长, 其中必有极难之处。贵军门当为其无名者, 为其极难者, 又况僚属中未必人人谅此苦衷, 识此远谋, 难保不有一二违言, 贵军门当勤勤恳恳, 譬如自家私事一般。

 求人相助, 央人竭力, 久之人人都鉴其诚而服其智, 等到防务办成, 则又让他军接防,而自带铭军游击, 人必更钦其量矣。

 此贵军门之贵于坚忍也。

 若刚受磨折, 或闻浮言, 而意沮而思变计, 则掘井不及泉而止者, 改掘数井, 亦不见泉矣。

 愿与贵军门共勉之。

 3、 领导要有权威和尊严----待下属不可过谦案例:

 与李元度约法五章咸丰十年八月, 李元度即将挂印出征,行前, 曾国藩谆谆教诲, 说“文人好为大言, 毫无实用, 不得与此类人接近”。

 李元度赴徽州, 曾国藩与之约法五章

 第一是戒浮, 文人心多委曲, 又自以为胸中有点墨, 遂认为天下事很容易, 常放言高论, 但多不切实际。第二是戒过谦, 启宠纳侮也第三是戒滥, 谓银钱、 保举宜有限制也,久屈下位者, 一旦权令在手, 往往忘乎所以第四是戒反复, 谓次青好朝令夕改也。第五是戒私, 谓用人当为官择人, 不为人择官也。

 5、 永远不变的激励:

 训导和督责上司与下属, 一言嘉奖, 感而图功;片语责惩, 畏而改过:

 教诲不可缓。荆棘不除, 兰蕙减色; 害马不去,骐骥短气:

 甄别不可缓。人才如禾稼, 上司教诲如同种植,耕耘播撒种子。

 甄别就是去除莠草; 保举如同灌溉。

 最高领导超擢, 如同甘雨时降, 苗勃然而兴。

 上司经常到下属之处, 如同农夫每天在田间, 才能熟悉稼穑之事。

 ---案例:

 会食

 本讲总结

 1、 团队目标---有主义的队伍目标:

 呼吸相顾, 痛痒相关, 赴火同行, 蹈汤同往, 胜则举杯酒以让功, 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太平军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如此, 才可以血战数次, 渐新吾民之耳目而夺敌之魂魄。

 --曾国藩

 当其负羽远征, 乖离骨肉; 或苦战而授命, 或邂逅而戕生; 残骸暴于荒原, 凶问迟而不审;老母寡妇, 望祭宵哭; 可谓极人世之至悲。

 然而前者覆亡, 后者继往, 蹈百死而不辞,困厄无所遇而不悔者, 何哉? 亦由前此死义数君子者为之倡, 忠诚所感, 气机鼓动, 而不能自已也。

 君子之道, 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 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 而无所顾悸。

 由是众人效其所为, 亦皆以苟活为羞, 以避事为耻。

 呜呼!

 吾乡 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 历九州而勘大乱, 非拙且诚之效与? ---湘乡 昭忠祠记

 2、 “以利为义” , 文人领山农湘军之制, 上下相维, 将卒亲睦, 各护其长。

 其将死, 其军散; 其将存, 其军实, 岂所谓以利为义者耶?---王闿运财神庙的武财神—关公现象

 湘军基干的构成:武职人员264名中, 有功名的占百分之11, 211名文职中, 有学历的占208人, 翰林、 进士各24人, 举人33, 秀才23。

 总计参谋人员占三分之一, 156人, 参谋中103人有学历, 翰林17, 进士18, 举人29, 秀才15。

 籍贯, 湖南百分之54,安徽18。

 湖南湘乡 县79人, 合肥40人。

 3、 精神训练, 培养效忠第一大前研一:

 中国是高智商社会吗?带勇之法, 用恩莫如用仁, 用威莫如用礼。

 仁者, 即所谓欲立立人, 欲达达人也。

 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 常望其成立, 望其发达, 则人知恩矣。

 礼者, 即所谓无众寡, 无大小, 无敢慢, 泰而不骄也。

 正其衣冠, 尊其瞻礼, 伊然人望而畏之, 威而不猛也。

 持之以敬, 临之以庄, 无形无声之际, 常有懔然难犯之象, 则人知威矣。

 守此二者, 虽蛮貊之邦行矣, 何兵勇之不可治哉!以礼治军的典范--礼待,礼遇,礼制,礼治

 内容:

 将用于精神教育的伦理纲常写在军规中, 让官兵记诵, 有的编成歌谣, 让官兵传唱。

 如《劝诫浅语十六条》 、 《...

篇五: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藩的用人之道 唐浩明 我也很感谢大家因为今天是一个休息日, 大家放弃了休息到这里来听我演讲。我想今天下午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渡过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下午,我们一起酿造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的氛围。

  在 140 年前的一个晴朗的冬日,安徽省的安庆省城里两江总衙门里,一个来客拜访主人的活动在进行中。当时两江总督这样的活动几乎每天都有过。所以衙门里的上下人员也并没有当成很大的一回事。但是历史却记住了这一天,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特殊人物的首次会晤,这次会晤对于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给后世以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就此在这一刻揭开了序幕。这两个特殊的人,一个就是当时的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藩,一个便是我们珠海的骄傲——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学位的香山容闳。我们黄部长费了很大的心血研究了容闳,而且今天给我赠送了一本很厚的《容闳传》。容闳是我们珠海的骄傲, 也是中国的骄傲。

 主人曾国藩虽然身居高位,却礼贤下士,客人容闳虽然年纪不大却经历丰富。主客之间的会晤让彼此都很欢乐。

 如果说对于曾国藩的政治评价,在 100 多年以来一直有比较大的分歧(的话),那么有一点却无论是他生前还是生后,无论是称赞他的人还是反对他的人,都有着几乎没有分歧的看法。那么这一点容闳晚年所写的他的名著《西学东鉴记》有很好的记述。当年容闳在这个名著里面,记录了他们的首次会晤。他对他当时拜见的主人曾国藩有很高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他认为曾国藩是完全的真君子,是清代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旧教育中的特产的人物。

  而其中最令我们称道的是,容闳在这里面记载了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称赞。他在《西学东鉴记》这部名著里用了整整一段讲述了当时曾国藩身边人才的之多。他说,当时各处的军官寄于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 200 人,大半都是怀着一种目的而来的,而种种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有怀才之志士。凡是法律、算学(数学)、天文、机器等等专家们无不聚集,全国人才的精华都汇集到这里来了。正是因为曾国藩的身边汇集了全国人才的精华。所以当时有这样的说法,曾国藩的身边是中国的第二朝廷,第一朝廷在北京,第二朝廷就在曾国藩的身边。当时湘军的主要将领,比如说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彭玉林、李树斌,曾国荃等人,几乎全都处于曾国藩的门下。或者是他极力地推荐,或者是他的提拔,或者是他的征用,都因为有了曾国藩,他们才成为了军事大臣。这

 些人后来又大部分因为军功而进入政界,成为国家的高级的行政官员。

  比如说左宗棠封大学士、 军机大臣, 彭玉林封兵部尚书,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杨载福、曾国荃都做过总督。

 刚才黄部长跟我讲了, 他说曾国荃还有资料留在广东,因为曾国荃也做过两广总督。江忠源、胡林翼、李书宁(音同)、刘容(音同)等人都做过巡抚,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委书记。但是大批的文化人,因为曾国藩的栽培后来都成为了文化名流。比如说喻渠仁(音同)、张玉昭(音同)、黎苏昌,薛富成(音同)、吴玉仁(音同)等等。

  还有一批科技人才。尤其可贵的是,当时冒出的一批科技人才也因为曾国藩的重用而成为海内的一流科学家、工程师。比如说,李善南(音同)、华恒安(音同)、徐寿等人。曾国藩所识用的人才不仅帮助了他本人成就了一番巨大的事功,同时也在他的身后为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边著名的人物有李鸿章、郭嵩焘、容闳等等这些人。一个并未掌管着全国的政权的政治人物,我们说曾国藩并没有做皇帝,他没有掌管全国的政治大权,(却)能够识别、培养、造就如此大批的人才,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怪不得大家在这一点上都对他很佩服,就连讨厌他的人在这一点上也不能不服气。

 那么,他的身边这样一个宏大的人才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想我今天下午就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简单说一下这个话题。

  第一点,我认为,曾国藩的身上有个很可贵的人格的特征:爱才。就是说我们把他作为一个人的人格的特征来看的话,爱才是他的性格上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我多次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人才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行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没有一个人会说人才不重要,或者说我办事不需要人才,它是在一种实际上你对人才重视不重视,是体现这一点。你是不是苛求人才的共识,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差别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人是在情感上对人才的喜爱程度。造成这种区别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你在情感上对人才是不是喜爱?有的人是真心实意喜欢人才,有的人就不一定是这样,只是嘴巴上说一说而已。

  我认为曾国藩是属于真心实意喜爱人才的这类人物。这很大的原因也有他性格上的原因。他的性格我认为有两点使得他对人才是真正喜爱。

  第一就是他这个人很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人恰好是相反的,他是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看到别人的短处。这个东西是一个人的性格所

 决定,你说这个性格也不是不好的性格,我们很多工作就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样的人能一眼看到别人的短处和缺点。比如说我们坐堂看病的医生,病人来了,我们不希望说病人多么好多么好,而是希望看到他病得有多重。比如我们的文学批评家、古董鉴赏者,也最希望具备这样的特点。他一眼看到这个作品有什么不足,这个古董作弊作在哪个地方。所以性格并不是说(有什么好坏)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只是说你在做什么工作,你的性格适宜做什么。曾国藩做这个工作,他就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与别人就很合拍。就我对他的研究,我感觉这个是他性格的原因。刚才主持人讲我曾经花了十年的时间编辑《曾国藩全集》1500 万字,很多历史研究者、小说家是不会下这个死工夫的,我也不是说就愿意吃这个苦,因为我是编辑。编辑就不同,我编这个书,我每个字都要读。

  我看到他写的文字在提到人的时候,90%以上的几率他都是称赞这个人,说这个人有哪些长处,甚至经常说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

 有人说这是客气, 或者说是处事的一种圆滑。他的奏折和公开的一些文字可能会是这样子,他也有圆滑的一面。那么我们看他的私密性的文字,比如说他的日记,比如说他给他的家人写的那些书信,那些都是私密性很大的东西。那里面也是这样子,也表现着他对于人的长处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他常常不惜用这样的话:此人是美才,此人是奇

 才,此人有哪些哪些地方,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说值得学习的。溢美的词到处可见。而鄙薄的、刻意地讥嘲的文字几乎看不到。我们可以这样说,他这样的东西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第二,他性格上的特点,他乐于广交良友。乐不乐意广泛地结交朋友,这个也是性格使然。有不少人他就不喜欢结交朋友,他们或者是内向、拘谨,或者是清高、孤傲,不愿意把时间与精力花在交朋结友上。

  我们从流传的史料和曾国藩存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我曾经仔细剖析过他的朋友的圈子。他在京师的时候,地位还不是很高。曾国藩是 30岁到北京开始做京官,是一个翰林,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说曾国藩当年是 30 岁的时候,以一个博士后的身份进入中央的文化部门,从一个副处级做起,从七品就是我们今天的副处级,这就是曾国藩进官场的起步点。

 他在北京有十多年的时间,官位很长时间里也不是很高。就是在这个不高的官位上,我发觉很明显的他有三个比较大的朋友圈,一个就是以翰林院詹事府为中心的,京师的那批在文化部门担任官职的一批朋友,比如说唐鉴、倭仁、何绍基、吴廷栋、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父,他跟曾国藩同

 年,在翰林院工作),就是以这批文化官员为主体,他们有过很广泛的这种联谊。

  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籍的,在外省担任大员的朋友圈。他们是湖南人,但不是在北京工作,而是在外省做巡抚,相当于我们今天省委书记,比如说贺长龄、李星沅这批人。曾国藩无论是从年龄、从资历还是从职务来说,跟他们都差了一大截,但是他跟他们有很明确的书信联系。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当时一批出头露脸的名士,他一直跟他们保持着很广泛的联系,比如说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郭嵩焘、刘容这批人,后来这批人都是他湘军的早期骨干。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乐于、而且很善于结交朋友的人,性格上的这两个特点我认为是他识人、用人的基础。

  我们讲性格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说不是你随意可以改变的。但是你要自己看到,自己属于什么方面的性格,你在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你以这种性格出现的时候,你应该做一些调整。我就曾经拿曾国藩的这两点来检验自己,我就觉得我不是一个做官,更不是做领袖的人的性格。我虽然不大善于看到别人的缺点,我也会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但是我这个人不喜欢交朋友,比较拘谨,比较内向,那我在做政治领袖这方面就有很明显的不足。假设我要来做这个工作,我就必须看到自己天生在这方面的缺陷,我

 就要有意识地把它改掉。我讲这点意思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现在在做这种用人、选拔人的工作的话,如果我们的性格方面有什么缺陷的话,我们要加以弥补,要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

  第二点,我觉得曾国藩他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是决定的因素。考察曾国藩的史料,我发现他这一点非常突出,就是他什么时候脑子里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是人才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这一点我们很多朋友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从理论上讲都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上的事都是人办的,人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但是可能具体到了某一件事的时候,或者我们在做某一个工作的时候,往往有时候又会模糊这样的观念。

  曾国藩这一点他非常清晰,他从来不模糊。不止在他后来带兵时,他早期在部院做大臣的时候,他就在为人才的缺乏而担忧了。曾国藩的官做得比较顺利,他 30 岁到北京做官,只用了 7 年就做到了二品大员,也就是部院大臣,就是我们今天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然后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中央的六个部里,他做过五个部的侍郎,也就是五个部的副部长,除户部,财政部没有做过侍郎以外,他在其他的五个部都做过侍郎。可以说明当时的曾国藩是一个被朝廷,最高决策集团所非常看好的一个官员。

 就在那个时候,曾国藩认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着国家很重的担子,应该对国家的行政随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道光三十年,就是道光皇帝刚刚去世,他年轻的儿子 20 岁的咸丰皇帝刚刚登位的时候,这个咸丰皇帝就是慈禧的丈夫。他 20岁的时候继承他父亲的位子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他对 20 岁年轻的皇帝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他说:今日所当讲求者,唯在用人一端耳。就是说,你现在做了皇帝,千头万绪,很多工作,这些东西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用人。

  接下来曾国藩很明确地告诉皇帝,当今的官场是一个没有人才的官场。他曾经用八个字形容当时的官场,他说北京城的京官是“退缩、琐屑”,官场是一片退缩,大家都不负责任,遇事往后退,“琐屑”,都不务大事,不想大局;外官就是地方官员,是“敷衍,颟顸”。“敷衍”就是应付,“颟顸”就是糊涂,今天的官场就这八个字。我们知道在当时的那种社会,所谓人才主要是在官场上出现,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才,各行各业都可以是人才。那个时候考察人才的眼光主要就是官场上。所以他接下来给咸丰皇帝很尖锐地指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他说今后国家一旦遇到有什么艰难的事情的话,你立刻就会感到没有人可用。九个月以后,太平天国起义了,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

 到政府,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对付这场突发性的事件。历史很不幸地验证了曾国藩这一句话。

  直到曾国藩奉命出山以后,从体制以外把当时的人才集聚起来,经过千辛万苦才很勉强地保住了朝廷。他在面对太平军起义,初创大团练的时候,当时已是困难重重。他所办的这个事情是朝廷没有想到,没有一个预先安排的事情,而且他所建立的军队也是一支体制外的军队。没有政府的保障,它没有名字,没有粮食,没有干部队伍,也没有体制上的一种认可。所有这些东西都要他白手起家筹办起来。

  他当时面对这样的困难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无兵不足深忧”,他说无兵我们也永不着很大的担忧;“无饷不足痛哭”,没有银子我们也不必要痛哭流涕;他说现在最缺乏的是没有人才,这个才是现在最大的困难。

  他的弟弟要来带兵了,他跟他弟弟也说过,他说现在你来带兵,带兵第一条就是要体察人才,以体察人才为第一。他说这些年来,我为了去求人才,是作梦也在想这件事情。每天早上给祖宗进香祷告的也是这件事情,没有一刻不想起这件事情。

  他希望他的朋友,尽量给他多推荐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他自己平时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去发现人才,去网

 罗人才。他听说彭玉麟很贤能,但是因为他正在守母丧,不愿意出山。他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跟他共襄大义。后来彭玉麟完全是为他这番情意所感而投奔他。他知道胡林翼带领六百个贵州兵,前去援助武汉。走到湖北和湖南交界的地方时,武汉城已经陷落了,这支部队前进失去了目标,后退又没有盘缠,徘徊在湘鄂之间的时候,曾国藩给朝廷写信,请求朝廷把胡林翼的这支子弟兵留在湖南,请求胡林翼与他共事。而且他在给朝廷写的奏折中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就是胡林翼的才能在我十倍之上。

  他要求朝廷留住胡林翼的心非常的诚恳,不止是对胡林翼这个人,对他手下很多其他...

篇六: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藩修身与用人智慧主讲人:

 林乾主讲人:

 林乾 教授教授

 从曾国藩的评价说起从曾国藩的评价说起薛福成薛福成:

 :

 持之有恒者, 以克己为体, 以进持之有恒者, 以克己为体, 以进贤为用。贤为用。梁启超梁启超:

 凡能成大事者, 必其自胜之力甚:

 凡能成大事者, 必其自胜之力甚强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强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强。

 制之有节, 行之有恒, 实为人生品强。

 制之有节, 行之有恒, 实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格第一大事。毛泽东毛泽东:

 能动其心者, 必有大本大源。

 曾:

 能动其心者, 必有大本大源。

 曾文正有大本大源, 其成功非幸运。文正有大本大源, 其成功非幸运。蒋介石蒋介石:

 苦心毅力, 自立立人, 自达达人:

 苦心毅力, 自立立人, 自达达人之道, 足以为吾人之师。之道, 足以为吾人之师。实为人生品实为人生品

 从曾国藩成功的前半部说起从曾国藩成功的前半部说起—人生成败人生成败苟有富必能润屋, 苟有德必能润身。苟有富必能润屋, 苟有德必能润身。凡盛德之君子, 必有非常之仪范, 是真凡盛德之君子, 必有非常之仪范, 是真龙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风龙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风龙必有云, 是真虎必有风。

 凡修业之大龙必有云, 是真虎必有风。

 凡修业之大, 人必有景从之徒党。

 斯二者, 其几甚, 人必有景从之徒党。

 斯二者, 其几甚微, 其效甚著, 非实有诸己, 乌可幸致微, 其效甚著, 非实有诸己, 乌可幸致哉。哉。

 --------曾国藩曾国藩—修身关系修身关系凡修业之大凡修业之大

 曾国藩的大儒人生曾国藩的大儒人生1 1, , 奠定基础奠定基础 准备阶段2 2, , 平步青云平步青云 积蓄力量3 3, , 艰难成功艰难成功 走向颠峰4 4, , 忍辱负重忍辱负重 曾国藩时代人生三境说人生三境说: :少年经不得顺境少年经不得顺境, ,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老年经不得逆境准备阶段, , 1811积蓄力量, , 1838走向颠峰, , 1852曾国藩时代 18641811--------183818382 28 8年1515年1212年7 7年年年年年1838--------185218521852--------186418641864------18721872中年经不得闲境, ,

 第一讲第一讲1 1、 修身底线:

 清慎勤、 修身底线:

 清慎勤五十而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五十而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曾国藩曾国藩修身十法修身十法---孔子孔子《易》《易》 :

 :

 天之所助者顺也, 人之所助者天之所助者顺也, 人之所助者信《易》《易》 :

 :

 天之所助者顺也, 人之所助者天之所助者顺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也。信信

 清清 慎存牍, 室无私钱。存牍, 室无私钱。名利两淡名利两淡, , 寡欲清心; 一介不苟寡欲清心; 一介不苟, , 鬼伏神钦战战兢兢, 死而后已;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战战兢兢, 死而后已;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手眼俱到心力交瘁; 知困勉行手眼俱到心力交瘁; 知困勉行手眼俱到, 心力交瘁; 知困勉行, 夜以继日手眼俱到, 心力交瘁; 知困勉行, 夜以继日---2 2、 修身目标、 修身目标----------天地位、 万物育天地位、 万物育慎 勤勤: : 做好官的秘诀, 做好人的命脉。

 案无做好官的秘诀, 做好人的命脉。

 案无鬼伏神钦------清---慎---勤清慎勤勤勤夜以继日夜以继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吾之心正, 则天地之心亦正;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吾之心正, 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 则天地之心亦顺焉吾之气顺, 则天地之心亦顺焉----京城“圣贤功夫” --------日课册----朱注中庸朱注中庸京城“圣贤功夫”日课册

 3 3、 纲领与根本:、 纲领与根本:立志箴立志箴------民胞物与之量, 内圣外王之业。民胞物与之量, 内圣外王之业。居敬箴居敬箴------天地人乃三才, 不苟且、 不轻慢。天地人乃三才, 不苟且、 不轻慢。主静箴主静箴------毒蛇猛虎不惊, 日 对三军不乱。毒蛇猛虎不惊, 日 对三军不乱。谨言箴谨言箴------不巧言、 不浮夸、 不传言、 不讪笑。不巧言、 不浮夸、 不传言、 不讪笑。有恒箴有恒箴------日 增一黍, 久之盈斗, 天君司命,日 增一黍, 久之盈斗, 天君司命,敢告马走。敢告马走。------道光二十四年道光二十四年五箴与不忮不求五箴与不忮不求

 4 4、 修身日课四条、 修身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 而不能实用其力, 以为心既知有善知有恶, 而不能实用其力, 以为善去恶, 则谓之自欺。善去恶, 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 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他人所不及知, 而己独知之, 故他人所不及知, 而己独知之, 故大学之诚意章章, 两言慎独。

 能慎独, 可以对天地, 质鬼, 两言慎独。

 能慎独, 可以对天地, 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 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 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 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第一寻药快足宽平, 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第一寻药之方, 守身之先务也。之方, 守身之先务也。方寸之自欺与否, 盖故故大学之诚意大学之诚意大学之诚意

 二曰主敬则身强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 外而整齐严肃, 敬内而专静纯一, 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之工夫也。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敬之气象也。

 修己以安百姓, 笃恭祭, 敬之气象也。

 修己以安百姓, 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而天下平, 敬之效验也。

 庄敬日强, 安而天下平, 敬之效验也。

 庄敬日强, 安肆日偷, 皆自然之征应。肆日偷, 皆自然之征应。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 一一恭敬, 不能懈慢事无大小, 一一恭敬, 不能懈慢, 则身体之强健, 又何疑乎?体之强健, 又何疑乎?庄敬日强庄敬日强若人无众寡,安安, 则身

 三曰求仁则人悦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 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 得天地凡人之生, 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 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之气以成形, 我与民物, 其大本乃同出一源我与民物, 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 而不知仁民爱物, 是于大本一源若但知私己, 而不知仁民爱物, 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之道已悖而失之矣孔门教人孔门教人之道已悖而失之矣。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孔门教人, 莫大于求仁,孔门教人, 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 莫要于“欲立立人, 欲达达人”而其最切者, 莫要于“欲立立人, 欲达达人”数语。

 立者, 自立不惧, 如富人百物有余, 不数语。

 立者, 自立不惧, 如富人百物有余, 不假外求。

 达者, 四达不悖, 如贵人登高一呼,假外求。

 达者, 四达不悖, 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 若能推以立人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 若能推以立人达人, 则与物同春矣。达人, 则与物同春矣。莫大于求仁莫大于求仁

 四曰习劳则神钦四曰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

 人一日 所着之衣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

 人一日 所着之衣, 所进之食, 与一日 所行之事, 所用之力相称, 所进之食, 与一日 所行之事, 所用之力相称, 则旁人韪之, 鬼神许之, 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则旁人韪之, 鬼神许之, 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而富贵之家, 终岁逸乐, 食必珍羞, 衣必锦。

 而富贵之家, 终岁逸乐, 食必珍羞, 衣必锦贵终贵终绣, 酣豢高眠, 一呼百诺, 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绣, 酣豢高眠, 一呼百诺, 此天下最不平之事, 鬼神所不许也!

 其能久乎?, 鬼神所不许也!

 其能久乎? 故勤则寿, 逸则夭;夭; 勤则有材而见用, 逸则无能而见弃; 勤则勤则有材而见用, 逸则无能而见弃; 勤则博济斯民, 而神钦仰; 逸则无补于人, 而神鬼博济斯民, 而神钦仰; 逸则无补于人, 而神鬼不钦。

 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 莫大于习劳不钦。

 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 莫大于习劳也。也。食食珍珍锦锦故勤则寿, 逸则

 5 5、 十条常课、 十条常课 重在坚持一、一、 敬敬。

 整齐严肃, 无时不惧。

 无事时, 心。

 整齐严肃, 无时不惧。

 无事时, 心在腔子里。

 应事时, 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 如在腔子里。

 应事时, 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 如日之升。日之升。二、二、 静坐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 静坐四刻, 体验。

 每日不拘何时, 静坐四刻, 体验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 如鼎之镇。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 如鼎之镇。来复仁位凝命来复仁位凝命三、三、 早起早起。

 黎明即起。

 醒后勿沾恋。。

 黎明即起。

 醒后勿沾恋。四、四、 读书不二读书不二。

 一书未完, 不看他书。

 东翻。

 一书未完, 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 徒外为人。西阅, 徒外为人。五、五、 读史读史。

 丙申年, 购二十三史。

 大人曰尔。

 丙申年, 购二十三史。

 大人曰尔借钱买书, 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

 尔能圈点一借钱买书, 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

 尔能圈点一遍, 则不负我矣。

 嗣后每日圈点十页, 间断不遍, 则不负我矣。

 嗣后每日圈点十页, 间断不孝。孝。重在坚持如鼎如鼎镇镇

 六、六、 谨言七、七、 养气八、八、 保身节欲、 节饮食。

 时时当作养病。

 ”节欲、 节饮食。

 时时当作养病。

 ”九、九、 日知所亡日知所亡。

 每日读书, 记录心得语,。

 每日读书, 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有求深意是徇人有求深意是徇人。有求深意是徇人。十、十、 月无忘所能月无忘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 以验。

 每月作诗文数首, 以验积理之多寡, 养气之盛否。

 可一味耽著, 最积理之多寡, 养气之盛否。

 可一味耽著, 最易溺心丧志易溺心丧志谨言。

 刻刻留心, 第一工夫。。

 刻刻留心, 第一工夫。养气。

 气藏丹田。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气藏丹田。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保身。

 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

 “节劳、。

 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

 “节劳、

 6 6、 降龙伏虎, 控制情绪、 降龙伏虎, 控制情绪雍正与林则徐雍正与林则徐 ------制怒情商故事情商故事林则徐:

 知难而退, 此虽保家保身之林则徐:

 知难而退, 此虽保家保身之善谋, 然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也!善谋, 然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也!柳传志柳传志------每临大事, 燃上一炷香每临大事, 燃上一炷香制怒

 7 7、 修得八德, 万事可成、 修得八德, 万事可成吾人只有吾人只有进德修业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 则德, 则孝悌仁义孝悌仁义是也; 修业, 则是也; 修业, 则诗文作字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 得尺则我之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 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尺也, 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尺也, 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便算积了 一升谷, 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便算积了 一升谷, 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 一文钱。

 德业并增, 则家私日起。

 至了 一文钱。

 德业并增, 则家私日起。

 至于于功名富贵, 悉由命定, 丝毫不能自主功名富贵, 悉由命定, 丝毫不能自主。

 。两事靠得住。

 进诗文作今日进一分德今日进一分德分德分德

 8 8、 坚忍为意志之本、 坚忍为意志之本坚忍者何? 刚强牢固为坚, 勇毅强坚忍者何? 刚强牢固为坚, 勇毅强挺为忍。

 君子持威重, 执坚忍, 临大难挺为忍。

 君子持威重, 执坚忍, 临大难而不惧, 视白刃若无也。

 欲立不世之功而不惧, 视白刃若无也。

 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勋世伟业非坚得成勋世伟业非坚, 得成勋世伟业, 非坚忍所不能也。

 坚, 得成勋世伟业, 非坚忍所不能也。

 坚忍于战则无敌, 于礼则大治; 外无敌,忍于战则无敌, 于礼则大治; 外无敌,内大治, 厚道载物乎内大治, 厚道载物乎! !所不能也所不能也坚坚

 9 9、 练就耐字诀和悔字工夫、 练就耐字诀和悔字工夫人生要经得耐字苦况人生要经得耐字苦况耐即等待时机之谓耐即等待时机之谓耐字乃进境之必由之路耐字乃进境之必由之路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不为上司所器重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不为上司所器重居官以耐烦为第要义; 不为上司所器重,居官以耐烦为第要义; 不为上司所器重,耐冷为要。耐冷为要。庄子曰, 美成在久。

 骤而见信于人者, 其相庄子曰, 美成在久。

 骤而见信于人者, 其相信必不固; 骤而得名于时者, 其为名必过情。信必不固; 骤而得名于时者, 其为名必过情。君子无赫赫之称, 无骤著之美, 犹四时之运,君子无赫赫之称, 无骤著之美, 犹四时之运,渐成岁功, 使人不觉。渐成岁功, 使人不觉。

 ----------日记日记

 1010、 、 修养不足而致败修养不足而致败( (1 1)

 )

 、 、 “ “天道有三恶天道有三恶” ” : : 盈多猜疑也, 不忠诚也, 无恒心也。多猜疑也, 不忠诚也, 无恒心也。( (2 2)

 )

 、 凉薄之德有三端、 凉薄之德有三端,, 均足以致败闻有恶德败行, 听之娓娓不倦, 妒功忌名, 幸灾乐祸,闻有恶德败行, 听之娓娓不倦, 妒功忌名, 幸灾乐祸,闻有恶德败行, 听之娓娓不倦, 妒功忌名, 幸灾乐祸,闻有恶德败行, 听之娓娓不倦, 妒功忌名, 幸灾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此凉德之一端也。居卑思尊, 日夜自谋, 置其身于高明之地, 譬如金跃冶居卑思尊, 日夜自谋, 置其身于高明之地, 譬如金跃冶而以莫邪干将自命, 此凉德之二端也。而以莫邪干将自命, 此凉德之二端也。胸包清浊, 口不臧否者, 圣哲之用心也; 强分黑白, 过胸包清浊, 口不臧否者, 圣哲之用心也; 强分黑白, 过事激扬者, 文士轻薄之习、 优伶风切之态也。

 而吾辈事激扬者, 文士轻薄之习、 优伶风切之态也。

 而吾辈不察而效之, 动辄区别善恶、 品第高下, 使优者未必不察而效之, 动辄区别善恶、 品第高下, 使优者未必加劝, 而劣者几无以自处。

 此此凉德之三端也。加劝, 而劣者几无以自处。

 此此凉德之三端也。盈 、 巧、 巧 、 贰。、 贰。

 贰者,贰者,均足以致败: :

 ( (3 3)

 名公巨卿之三败:)

 名公巨卿之三败:

 长傲、 多言、 怨天尤人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 :曰长傲, 曰多言。丹朱之不肖, 曰傲丹朱之不肖, 曰傲, ,曰嚣讼, 即多言也。

 历观名曰嚣讼, 即多言也。

 历观名公巨卿, 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余生平颇病执公巨卿, 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余生平颇病执拗, 德之傲也; 不甚多言, 而笔下亦略近乎嚣拗, 德之傲也; 不甚多言, 而笔...

推荐访问: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之道 用人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