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6篇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 群文在线2018.01159视频、音频、文档、史料等的下载、上传,感受虚拟与现实的互动情景,同时能够通过二维码扫描的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
在线 2018.01 159视频、音频、文档、史料等的下载、上传,感受虚拟与现实的互动情景,同时能够通过二维码扫描的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和演出信息等,支持场馆内互动产品的参与。互动体验中心能让用户随时随地下载,不受时空限制,达到动动手指便可体验的效果。(4)实现线下体验互动区域资源的有机呈现,结合互动展演设备、虚拟现实设备实现用户良好的交互体验和良好的视觉效果。(5)采用多媒体通信技术,将现实中的教学过程,搬到互联网的直播教学里,为艺术培训机构、网校、名师、群众等受众群体提供远程培训、在线答疑等服务。通过该服务,增加群众文化知识的储备,活跃文化氛围。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文化馆服务职能。2. 宁夏省级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中心建设以宁夏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为内容基础,搭建一站式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依托便携式数字资源服务智能终端(公共文化盒子),开展数字文化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为群众提供精品、精准、均衡、高效、可控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该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区、市、县三级数字资源的发布、分享、数据分析机制。对上,实现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相对接,实现全国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下,实现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层服务落地,贴近民众需求,实现系统和应用多终端化,建设覆盖整个宁夏的数字资源服务网络,全面满足宁夏自治区人民的数字文化资源需求。(四)三个标准建设1. 宁夏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发布标准与规范通过制订《宁夏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发布标准与接口规范》,规范了全区公共文化资源信息的发布标准,解决了跨地区、跨部门、跨机构的公共文化资源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核心问题,为有效地将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市、县文化馆的数字资源集中到宁夏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中心提供基础保障。2. 宁夏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接入标准与接口规范通过制订《宁夏全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接入标准规范》《平台消息规范》《平台数据交换规范》《平台系统建设技术标准》《平台服务信息上报规范》,从顶层设计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依据,有效避免资源分散、信息孤岛等问题。3. 宁夏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标准与接口规范通过制订《宁夏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标准与接口规范》,从设施及利用、资源、服务、内部管理、人员、群众满意度几个方面,提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评估标准规范,有效提高了全区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三、宁夏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发展宁夏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在经费不足、观念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情况下,全馆上下通过举办多次数字化建设培训学习,全区上下 5 市 22 区县的调研摸底,全国几个有特色的数字文化建设单位的走访,坚持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立足自身、不等不靠的原则,率先建设成全国首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实现了西部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弯道超车,努力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互联网 + 省级文化馆建设可复制与推广的参考样本。(作者简介:马慧玲,副研究馆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馆长 ) (责任编辑徐文) 浅谈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应用
——以东莞市数字文化馆为例◎彭蔼莹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变化,数字化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大势所趋。其中文化馆涉及业务广泛、功能多样、运作复杂,如何实现数字化理念技术与文化馆职能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东莞市文化馆是全国第一批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其数字文化馆建设颇具成效,展现了文化馆人创新思维、与时俱进、优化服务的实践与探索。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数字文化馆 东莞市文化馆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和民众生活方式在转变,要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变化,数字化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大势所趋。2012 年,科技部、文化部、财政部颁布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家书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要求。2017年 3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则明确规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承担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责任。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成为国家层面推进的重要任务,在全国各地推广落实。2015 年 4 月,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启动数字文化馆试点单位遴选工作。与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相比,文化馆涉及业务更广泛、功能更多样、运作更复杂,开展数字化建设的难度也更大。如何实现数字化理念技术
群文在线 2018.01 160与文化馆职能的深度融合,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真正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值得研究。本文以东莞市数字文化馆为例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应用进行探讨。一、东莞市数字文化馆建设情况东莞市文化馆是全国第一批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单位,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2017 年 6 月 1日,东莞数字文化馆“文化莞家”正式启用,致力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造公共文化的“零距离”服务,主要开展了“五个化”建设工作。(一)打造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服务便捷化 “文化莞家”的建设重点是线上,它实际包括了网络(网站)和手机终端(微信公众号、东莞文化网络电视 APP)两个平台。两个线上平台一体互联,重点覆盖活动开展、艺术普及、场馆预定、数字资源、非遗传承、团队建设等,旨在强化业务功能线上操作,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或预约文化馆的一站式文化服务。(二)加强线下数字化建设,实现场馆智能化东莞市文化馆注重“两手抓”,在抓线上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建设实体数字文化馆,除了在场馆各处配置数字互动大屏、信息查询一体机、取票机等数字设备外,还专门构建了一个实体数字文化体验空间——“艺塾云”,布置了数字化的摄影、舞蹈、书法等数字互动教室,建设了悠云数字体验空间、当代艺术体验空间、数字钢琴键道区和音乐试听体验区等。这些数字化设施设备具有现代化培训、远程教育、视听互动、休闲娱乐等实用功能,提档升级了文化馆的功能服务。(三)加强数字资源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化“文化莞家”特别注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建设,不断通过征集、整理基层数字文化资源,自主录制精品活动节目资源和慕课课程等方式充实资源库。截至 2017 年 11 月,东莞市文化馆已整理的资源达到 1044 个。此外,东莞市文化馆还与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平台对接,与省级、国家级数字文化资源平台联通,打造了东莞文化网络电视平台,努力让文化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四)构建总分馆数字服务体系,实现覆盖均等化东莞市文化馆同步推进数字文化馆和总分馆制建设,2017年已完成了6个镇街试点分馆的建设,未来将逐步推进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在全市铺开,全力构建新型的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五)运用后台大数据分析,实现供给精准化点单供给、针对性、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东莞市文化馆开展文化服务的“标配”。“文化莞家”配备了后台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从用户数据沉淀到供需信息对接分析,再到服务跟踪、评价反馈信息归集,实现工作服务过程的大数据分析挖掘,文化活动跟群众的需求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对接。二、东莞市数字文化馆应用成效“文化莞家”是东莞市文化馆开展现代型文化馆建设的一项关键性的、变革性的举措,成效显著。截至 2017 年 11 月底,仅 5 个月的时间内,东莞市文化馆“文化莞家”平台线上浏览量累计超过288 万次;推出活动 349 场,网上推出活动票数近4 万张;推出培训 260 场,学位达 1.41 万个。东莞市民通过“文化莞家”数字服务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预定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同时“文化莞家”也深刻改变了文化馆的方方面面。(一)改变了文化馆人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文化馆人树立起数字化工作服务思维,尽可能实现所有活动上线上网,利用数字技术设备简化工作程序;重视运用大数据分析,立足数据进行策划、推广宣传。(二)带来了更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东莞首创非遗季活动,文化馆精心策划了八大系列活动项目,通过“文化莞家”,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其中的“发现东莞非遗之美”2017东莞原创服装设计系列活动,登上了广东时装周,是国内首次非遗项目与服装产业的跨界合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三)吸引了更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莞家 +”首次结合数字文化馆的在线报名系统,让市民足不出户即能报上自己心仪的课程。2017 年的走进艺术活动公益班,1705 个学位在 4分钟之内全部抢完。2017 年,东莞文化四季活动中的青少年艺术季的社会力量参与比 2016 年艺术季翻一倍。(四)发挥了地市级文化龙头馆的作用“文化莞家 +”的建设,立足现代型文化馆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整合资源上加大了对基层的资源倾斜,帮助镇街品牌加速成长,提档升级,使优秀镇街品牌走向全市,走向全国。三、意见和建议数字文化馆是构建高效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手段,需要积极思考,深入开展。从东莞市文化馆的实践和经验,可以总结出数字文化馆建设和应用的几点经验。第一,重视线上建设。与功能单一、价格高昂的线下智能体验设备相比,线上服务平台和资源具有功能便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第二,构建内外联通体系。数字文化馆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强大功能,积极开展资源、服务和管理的内外联通、共建共享工作,真正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建设。第三,数字化工作思维。数字化建设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应付性任务,而是时代趋势下文化馆服务的转型升级。文化馆人应该形成以数字化为核心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思路,将数字化手段融入日常业务、活动策划和宣传的开展,真正实现现代型文化馆的数字化运作。(作品简介:彭蔼莹,女,本科,东莞市文化馆文书,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英奎)
篇二: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
字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思考仇菲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中心、活动中心,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引导社会文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完善的社会互联网和物联网建设,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完成阅读、购物、娱乐、交际等诸多行为。今后的人们将越来越适应这样简洁的生活模式,而我们的公共文化馆建设也势必将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与此相应,《文化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已成为我们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一、数字文化馆的优势所谓数字文化馆。我的理解就是“ 网络文化馆” ,是充分运用数字科技、以互联网为依托建设起来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即在开设文化馆网站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网站建设.通过与民众展开网上互动,提供更加灵活、生动而有效的文化服务。我想,数字文化馆较之传统的实体文化馆,在践行宗旨和发挥职能方面具有以下三方面优势。一是能够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文化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海量高价值文化信息,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发布会、展会、新闻报道等形式向民众发布这些信息,而这些传统的发布形式展示时间相对较短、文化视界受众层面也比较窄,服务效果不佳;数字文化馆则是以长期存在的网站作为平台,存储、处理和发布信息,使民众都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关心的文化资料,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共享。二是能够增进文化交流研究。以网络为平台发布的文化信息,便于为更广泛的人群所获取,尤其一些专业文化领域的高价值信息,容易得到民间或国外文化研究组织的关注,在创造文化交流机会和思考联合研究项目等方面都将不无裨益,在充分吸引各界专家关注的条件下,甚至将有助于失真资料的修订和残缺文献的补缮。三是能够为政府机构电子化运营提供有力借鉴。随着网络对民众生活影响力的不断加深,“ 电子政府” 已成为世界各国行政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政府近年来也致力于电子化运营建设。群众文化工作一方面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同时还与文化艺术产业密切交集,尝试建设数字文化馆,在文化建设和商业管理两方面都能够为电子化行政摸索道路和积累经验。二、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充分发挥专业和职能优势。使数字文化馆建出自身特色。数字文化馆的建设需要依托文化和技术两方面资源作支撑,既需要因地制宜,也需要因势利导。在创办网站之前,首先应该冷静理智地对当地人文环境和本馆技术实力进行分析,制定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建设方针,避免在内容上盲目地求大求全。比如A市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或因拥万方数据人文天下l2015年3月刊l 总第44期有一座宏伟的古建筑,或因诞生过一位圣贤而驰名中外;而B市是一座新兴商业都会,因商务发达、经济繁荣而举世瞩目。那么A市和B市在建设数字艺术馆时,无论是网站的页面风格,还是发布信息的侧重点都应该有着明显的不同。另一方面,数字文化馆收录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并不能仅是简单的堆砌.而是首先需要网站编辑人员对相关文化知识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对既有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加工,使之转化为适应网页表现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有些实体文化馆内部既有专业文化领域“ 带头人” 型的文化精英人才.也有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可以主动结合本馆文化资源。立足自身完成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而有些技术实力较弱或构划水平较低的文化馆则需要请一些相关方向的专家。针对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整体规划、网站建设方针的制定和以及上载资源的选择等具体工作进行指导,保证文化馆的资源能够质量高并且内容丰富。以体现文化馆的内在素质。二是发布内容力求专业详实。切实起到激发文化活力、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大量由政府收藏保护、不易为民众所见的高价值文献或艺术作品是文化馆拥有的优势资源,利用数字文化馆向外界发布信息时,应充分组织和调动这些资源,使网站平台拥有够专业、够丰富的内容,才能吸引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从而切实促进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激活文化探讨和研究的氛围。比如,随着人们对文化信息需求的增加,仅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的二次文献信息的资料已经不能再满足用户需求。而需要尽可能让大家看到原始的、全文的文化资源信息。而文化馆方面可以积极采取措施,组织调用原始全文文献,以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发布在网站上,解决因实体展会组织不足而造成的供需矛盾。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高度刺激了草根阶层的文化话题交流欲望。民众早已不再仅是文化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在制造文化信息。充分激发用户参与网站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丰富网站内容,以促进文化馆的建设。在建设数字文化馆时,应该为用户预留出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比如向用户提供电子邮箱服务、建立微信朋友圈等.让用户能够和网站管理者、文化信息资源的著作者以及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以此提高用户对网站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参与程度。三是调动利用多种社会基础资源。建立完善信息发布网络。数字文化馆完成数字课件、交流信息的编制,就如同走下流水线的产品,而良好的营销策略及出色的市场推广将决定产品的成功销售。所以。数字文化馆信息发布平台的构建、不同服务终端通道的选择、服务终端形式的设定都将直接影响数字文化馆服务的成效。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有线电视、电信等网络通道的传输,实现信息发布的全区域有效覆盖。只有结合各种社会基础资源.在多媒体条件的保障下,数字文化馆才能真正将文化服务模式的便利性推到极致,依托互联网及相关网络,向更广大的人群,更快捷、更直观、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只有在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得到更广泛的整合与利用。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的情况下,政府文化惠民政策才能得以广泛实现。四是建设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主动贴合网络用户需求特点。数字文化馆的概念应时代而生,建设数字文化馆就是为了让民众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实现文化信息共享,享受社会文化服务的权利。因此,文化馆方面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将心比心地去研究、体会用户需求,在信息发布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到灵活生动,便捷贴心。比如,由于时间冲突和空间距离的原因,很多民众想参加某艺术展会,却无法成行。那么我们的数字文化馆可以利用三维建模、360度周拍图片、刊登全文介绍等形式,向他们再现展会的内容和过程,浅到每一件展品的外貌、解说员的讲解词,深到它们的创作渊源,鉴赏方法等,都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在用户们的眼前。再比如。可以在网站设立专门的版面,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说明,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名作欣赏以及名家教学等项目,使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文化馆对中国传统书画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供一些传统书画爱好者学习书画方面的创作技巧;针对京剧爱好者,数字文化馆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定期开展网上授课,或者收集一些专家授课的视频、音频资料供用户在线学习或者下载后学习。还可以让用户通过视频聊万方数据
天、留言等方式与专家进行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交流、讨教。三、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内容构想下面结合自身以往的网站建设经验以及近年来到全国各地文化馆参观见学的经验.举例谈一谈数字文化馆可以收纳哪些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建设和升级文化馆网站.在网页上增设并完善各种主题版面.使之适应数字文化馆建设要求。一是建设完善三种主题版面。第一是开设“ 文化鉴赏” 版块,根据实体文化馆提供的服务内容,建设涵盖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戏曲和曲艺的鉴赏版块,并安排相关业务人员值班管理。在这个“ 鉴赏厅” 内,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和阅读,学习和了解各类艺术的基础知识,对各类艺术的知名作品进行鉴赏,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同时能够通过音频、视频和文字聊天等远程对话方式。与值班的服务人员展开积极地交流互动,就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实感体验中寓教于乐地展开学习。“ 文化鉴赏” 版块的建设要动、静分开。例如:将经典舞蹈的一段教学先呈现给观众,让参与者跟随学习,学习几遍后,利用目前市面上成熟的“ 体感互动” 或者“ 增强现实” 的技术。提供让浏览者按照音乐节奏跳舞的服务,使浏览者能够从自家电脑屏幕上既能看到教学演示,也能看到通过本机摄像头录制的自身舞姿,增强民众的学习和参与兴趣,还可以支持浏览者将自己录制的舞蹈影像上传到网站,并开展比赛评奖等活动,丰富互动内容。第二是建设“ 数字阅览” 版块。数字文化馆的数字阅览版块应该有别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这里主要供浏览者查阅关于文化艺术的信息。同时观看各种艺术的视频。目前我国各地文化馆的主体用户仍为老年人,而大部分老年人的视力不好,阅读不方便。因此数字阅览版块的数据内容应以有声图书等音频资料为主。第三是建设“ 地区文化名人堂”版块。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文化名人,这些艺术家和大师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建设当地的“ 文化名人堂” ,将他文化视界们的简历、取得的成绩和代表作按照文艺的类别进行区分后,专门进行展示,既能弘扬民族文化,又能增进基层民众对于当地文化发展的了解和热爱之情。二是扩大多媒体服务内容。网络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主动解放思想,积极想办法.把更年轻的社会群体吸引到文化馆来。因此,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年轻人的需求和爱好,把文化服务的内容做到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游戏机等多媒体移动终端上。比如对于一些普及价值较高的免费文化展会,文化馆方面可以主动出面,积极谋求与优酷、土豆等网络电视供应商展开合作,由商家派出专业人员对展会全程或关键环节录制成视频,发布到其网站上,由于这些网站在国内影响力较大。相比与单纯发布在数字文化馆网站上.收看者将多得多,普及率也将高得多。再比如,文化馆方面可以主动出面与娱乐公司联系,将京剧脸谱、古玩字画等鉴赏价值较高却又不易辨识的文化艺术作品制作成“ 连连看” 、“ 大家一起来找茬” 等类型的游戏作品。作为网页游戏放在数字文化馆的网站上,让浏览者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艺术知识。同时也在社会年轻人群中增加本馆网站的口碑。综上所述,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符合群众的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既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逐步提升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也能提高民众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使各地文化馆站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国家可以通过网络来整合全国的文化数据库资料,建设整体的文化馆管理平台,对全国的文化数据库进行管理,使数字文化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基层角度来看,建设数字文化馆也是文化馆未来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我们每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解放思想。认真思考,为它的建设摸索科学的道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化馆)97万方数据
篇三: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
大众文艺摘要 :文章以我国数字文化馆试点工作为基础,通过调研发现第一批试点单位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后续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关键词 :公共文化;数字融合;数字文化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于2015年启动了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工作。经过4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全国共有88家文化馆纳入数字文化馆建设,除一家有特殊原因外(甘肃省文化馆),副省级以上文化馆全部启动了数字文化馆建设。并且自2019年开始,开启了市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工作。近期,发展中心组织了4个工作组,对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成果进行了现场调研。将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分享,将有助于各地数字文化馆在今后的建设工作。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对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实地调研的感受和一些思考进行分享:一、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工作亮点(一)部分试点地区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经费保障有力。部分地区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数字文化馆建设,省级财政配套了相关建设资金,保障了项目的进一步推进实施。例如,东莞市文化馆将数字文化馆建设视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契机,连续两年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任务,在中央财政200万元经费的基础上,配套800万元市财政专项经费,并将结合总分馆制建设连续投入。(二)注重线上线下互动服务。例如: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统筹建设“文化莞家”一站式应用平台,结合新媒体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多终端的在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深圳市福田区文文体中心打造了“网站·微信·APP”三驾马车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体验区紧密结合,通过平台开展的直播、公益培训等,方便市民参与。陕西省艺术馆的线下数字体验空间从建到用的过程与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结合,涵盖各艺术门类,服务特色鲜明。克拉玛依市文化馆结合远程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开展了线下书画作品展和线上投票评选的结合互动模式。马鞍山市文化馆开展双线联动“线上发布、线上报名、线上展示、线上投票”“线下对接、线下辅导、线下推广、线下决赛”,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三)资源建设成效显著。部分文化馆高度重视内容建设,充分发掘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资源、旅游资源和红色历史资源等。例如:四川省文化馆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艺术资源,相继完成了《藏羌彝文化走廊》《藏族民居》《技艺巴蜀——四川优秀手工技艺》《文昌祭祀与文昌庙会》等资源建设,成果达22TB。苏州市文化馆整理、收集、存储了45TB的优质文化资源,涵盖了戏曲艺苑、吴地音乐、吴地美术、文华在线、文博家园、吴地非遗、苏州名人、艺苑奇葩、姑苏剧院、文化讲坛、我秀舞台、文化共享大讲堂等方面内容。(四)社会化、新媒体服务初显成效。各试点单位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手段实现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例如:浙江丽水莲都区将符合大赛要求的61个乡村春晚节目视频已经上传至莲都区数字文化馆微信端平台,开通了微信端网络热度评比平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与当地电视台合作,实现了进村入户,四川省艺术馆与中国电信进行了合作。岳阳市群众艺术馆利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在市内的高校、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等建立了一批“岳阳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生产基地”,利用其优势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马鞍山市文化馆与电视合作开办“电视文化馆”,落地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五)数字文化体验区建设初显成效。例如:新疆克拉玛依市打造了西北地区首个数字文化体验馆,为市民提供数字化的艺术教学与普及。湖南省岳阳市群众艺术馆在馆内打造“数字文化体验区”,体验区包括戏曲欣赏、舞蹈体验、虚拟钢琴、美术互动、文化解析、非遗展示、影音播放、电子阅览、文化长廊等十大展项,涵盖涉及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宣传等业务门类。二、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发现的问题总体而言,经过为期3年的建设,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工作成效明显,达到了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少部分省级文化馆和市级文化馆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示范效果和服务效能不显著。极个别试点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还不够重视,基层点建设的力度比较薄弱,向基层延伸辐射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二)有些试点单位没有与国家公共文化云互联互通,大数据分析还比较薄弱,未能做好系统之间数据的整合及大数据的分析应用,未能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数据统计分析机制,不能精准对接和分析群众需求。没有与国家云形成数据对接(包括活动数据、导航数据等各种数据)(三)有些试点单位线上线下互动不紧密,线下体验空间与文化馆核心业务的融合不充分。线下体验空间的利用率有些低下,没有形成长期的公共文化用户黏性。另外,线上线下的结合程度不够,线上和线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使用机制和方法。(四)资源建设力度不足,有些试点单位未能充分发掘本地区潜在的非遗资源、特色资源、旅游资源和红色资源等,未能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找到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路径。特色资源是公共文化内容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基层文化机构和站点,主要需要拍摄各地特色的公共文化资源。(五)有些试点单位的社会化合作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视野需要更加开阔,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力度还需要加强。部分试点单位尚不具备资源制作能力、平台开发能力以及更好的服务推广能力。也没有借助社会力量开展资源制作,尤其是特色资源制作,平台的开发以及服务推广。三、下一步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想法第一,当前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一定要放在公共数字文化工公共数字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发展思考刘 平(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
100000)· 群文论坛 ·
大众文艺14程融合背景下开展。2018年12月,中央深改组提出落实“对现有文化惠民工程进行系统评估、调整归并,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雒树刚部长也作出指示,要求“着力提升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提高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推动工程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效能,以数字化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业态将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在这个背景下,发展中心认真研究,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由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对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进行公共文化工程融合,并统一称谓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其主要任务是:重点将原公共数字文化六级服务网络体系进行融合,建成统一的工程标准规范、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统筹规范、使服务便捷高效,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更加健全,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为保障融合工作的有效开展,发展中心联合国家图书馆组建了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工作组,下设7个小组,并提出了“统一称谓、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界面、统一目录、统一培训、统一推广”等7个“统一”的举措,用以全面整合三大工程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由此,现阶段数字文化馆建设,相比2015年、2016年时期的试点工作,有了很大不同,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首先,数字文化馆建设工作将会站在更高起点上开展。之前数字文化馆试点无经验可取,只能依靠承担单位在建设中不断摸索探寻。现今,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说明确了顶层设计,为今后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提出了总的方向。其次,数字文化馆的标准、平台等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如:标准组在综合各地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正在积极研制出台适用全国的标准规范。平台搭建组积极推动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基础平台--国家数字文化网,以及今后文化馆系统的统一门户网站--国家公共文化云的建设工作等等,这对数字文化馆的各方面建设都有了更清晰的指导。从2018年开始,数字文化馆的各项建设工作都有了经费支持,这些条件是过去所没有的。再次,今后的数字文化馆建设将不再局限于本地本省,要重点实现省级与国家之间、各省文化馆之间、文化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活动、数据、服务等多方面的交流共享。因此,希望文化馆界的同志们能够把握住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背景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大好局面,带领本地文化馆建设,有所发展,有所成绩。第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要以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为根本目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建设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提升服务效能。数字文化馆建设要以全民艺术普及为重点,通过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和线下体验等形式,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活动、创作和远程辅导。通过这些数字化服务,来拓展文化馆的活动影响力,让更多群众了解文化馆的服务内容,走进文化馆、参与文化馆的活动。进一步实现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职能,提高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结合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总结的经验,下一步发展中心将会对数字文化馆建设内容进行压缩。有些好的受欢迎的服务方式要进行推广,例如:1.网络直播。文化馆可以将文化活动、演出、培训、科教等通过互联网直播方式,让更多的群众观看并参与进来。这样,原本一家面积有限的文化馆,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取高质量信息。2.总分馆制的建设。图书馆建设总分馆制因其资源类型等优势,所以起步早,建设快。但文化馆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总分馆制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可以为促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起到良好作用,在资源合理调配、整合、场馆预约和培训工作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参与度,从而提升服务效能,以此为文化馆的工作创新提供强劲的动力。第三,数字文化馆建设要与文化馆的功能定位相匹配,并为文化馆的工作创新提供动力。自2015年中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以来,发展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启动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明确了6项工作内容:1.研究拟订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规范。2.完善数字化服务设施设备。3.整合利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4.搭建文化馆线上数字服务应用平台。5.打造文化馆实体数字体验空间。6.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参与度,提升服务效能。2016年开始,数字文化馆建设单位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以下建设内容:1.围绕文化馆业务职能,提升本馆网站在全省网站集群开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服务,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开展对接。2.配套有关资源加工设备,统一数字资源建设标准,结合本省数字资源特点,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资源共享系统标准,上传、下载数字资源。3.应用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开展网络互动培训体系化服务,配套网络培训设备,组织专业培训人员。相关数据汇总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大数据系统。到2018年,第四批数字文化馆建设时,发展中心结合文旅部最新要求及各地试点成果,对工作任务进行了精减,紧紧围绕文化馆功能定位组织建设,并提出了:1.丰富平台功能,结合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业务职能,提升本馆数字化服务平台。对市、县文化馆开展数字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支持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2.采集整合文化艺术普及数字资源,统一数字资源建设标准。3.与国家文化云开展对接,将本馆的数字文化资源加载到国家公共文化云,并实现本馆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的在线预约服务。4.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网络互动培训服务。这些建设内容,都是围绕着文化馆自身功能进行了匹配,是对文化馆既有业务的助力。在数字文化馆方面我们的工作是在做加法,但总体上,希望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进一步减轻文化馆业务负担,同时提升全民艺术普及的服务效能。第四,数字文化馆建设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任何工作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数字化建设工作也是如此。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发展并不均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偏远农村之间的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要求就不能一概而论,一蹴而就。在融合创新发展大背景下,各单位也要发挥自身优势,本地特点,扬长避短。前段时期,我们在全国文化(群艺)馆、图书馆培训班上开展了一些小调查,人才队伍之间差别比较大,特别是数字化人才在很多文化馆十分稀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有些文化馆的数字化工作经费没有安排(比如:广东省汕尾市文化馆,在职人员8人,其中兼职3人,年运行总经费35万元,数字化工作经费0元;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群艺馆,在职人员33人,其中兼职5人,年运行总经费400万元,数字化工作经费0元)。可见,当前阶段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相较图书馆有些薄弱项:一是数字化人才队伍匮乏、流动性大。二是文化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的不足。缺少原始积累,缺乏业务培训。但是,文化馆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开展活动方面。活动内容接地气,十分受到群众的欢迎。二是组织活动方面。文化馆在组织大型文艺活动方面,特别是现场活动,熟悉活动流程、服务效果把控到位。三是了解群众需求方面。文化馆(文化站)的活动往往都是开在基层,能够及时了解到群众喜好,这样将会促进我们对日后工作的改进。所以,总体来说,文化馆相对图书馆虽有劣势,也有自己的优势及善长。因此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利用数字化建设,发挥优势,弥补劣势。· 群文论坛 ·
篇四: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
述评 •226文 / 刘欣大数据背景下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探索内容摘要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发掘利用大数据的价值提升服务质效,破解传统发展中的痼疾甚至为其带来运营的革新,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大数据的概念和应用实例,对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可行性和前景做一些浅略探索。关键字
文化馆 ; 公共文化服务 ; 大数据 ; 应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大数据”已不仅仅是存在于媒体网络中的热门词汇,它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沃尔玛搜索、滴滴、美团外卖,到“东方祥云”水资源云调度平台、国家电网的企业级电力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大数据裹夹着颠覆之势悄然到来。于此背景下,公共文化领域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发掘利用大数据的价值提升服务质效,破解传统发展中的痼疾甚至为其带来运营的革新,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大数据的概念和应用实例,对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可行性和前景做一些浅略探索。1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的背景在如今科技创新、数据为王的时代,大数据已不单意味着一种技术革新,更逐渐上升为一种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相媲的重要战略资源,其价值受到了政府部门及各领域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数据脉动”计划、美国“大数据”战略、英国“数据权”运动、日本“面向 2020 年的 ICT 综合战略”等大数据战略先后启幕,2015 年我国制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施大数据战略及行动计划。互联网、零售业、医疗、卫生、交通、金融、物流等各行业、领域早已有所行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并已开始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红利。而文化领域也是数据生产规模极大与数据活跃度极高的领域,具备典型的大数据应用潜质。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未来是可期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符号。从政策层面看,《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实施大数据工程,重点围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从而确立了公共文化领域的大数据战略认知与实践思维方式,为文化馆大数据应用指明了方向。2017 年 12 月,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指导、发展中心建设的“国家公共文化云”正式开通,从宏观上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互联互通,资源、服务共建共享,为全国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打造了总平台和主阵地,我国数字公共文化建设迈出标志性的一步。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和数据应用上也进入了新的起跑线。从社会生活层面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带给人们全新的消费体验,人们的生活方式已随之发生深刻改变。工作、社交、文娱、消费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依赖数字媒介,一些体验场所也从实体走向虚拟,比如我们常用的手机、电脑、电视。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产品和服务,而这些行为活动又以数据的形式留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也成为大数据的数据源。同时,很多人已经在使用数据帮助决策、方便生活了,比如“车来了”实时公交查询、“大众点评”推荐附近美食、智能手环指导健康生活等等。可以说,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互发展引发了数据的迅猛增长,而大数据应用又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生活模式。在此环境下,为了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动态转变,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收集、管理、利用好数据资源成为文化馆管理、运营和向现代信息化发展升级的新途径。可以说,文化馆大数据应用是适乎时代潮流、合乎人群需要的。2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的优势与风险2.1
大数据及应用价值大数据,顾名思义,即巨大的、海量的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对“大数据”作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在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对“大数据”的概念有进一步的延伸,不仅指巨量的、多样的数据本身,还阐释为将其进行专业化处理从而发掘、实现其应用价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由此,大数据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大量数据的存储和掌握,更多地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通过新技术,实现新价值。如同“macro-”之于经济,“big data”同样有着宏观的概念,相比于传统的数据分析着力于因果关系,大数据处理更突出关联、归纳法,所用数据量相比传统的数据分析更加庞杂巨大,处理速度更加快速,相对来说也更大程度上地提高了预测的及时性、客观性、精确率。对于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锁定资源,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对于政府部门,可以更好地把握发展现状,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目前,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和价值还在不断挖掘中。2.2
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优势基于上述大数据的概念和技术特征,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2.1
推动管理模式进步大数据应用不仅是一项技术手段,也是一种“用数据说话”和“用数据决策”的现代管理理念,是管理模式从应急式走向预警式,从粗放的感性管理走向精细的量化管理的重要路径。首先,大数据来源于广阔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物联网、各类传感器以及所有社会行为的数据留存,记录了各类社会主体行为活动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广泛、现实地反映了公众需求,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依据;其次,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地将庞杂的非结构化、异构化数据处理成有效信息,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应急能力;第三,大数据分析能揭示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展现的相关关系,同时随着大数据应用对数据需求的本能,将推动各领域各部门打破信息壁垒走向协同决策。这就促使文化馆的管理思维从关注微观开始转向宏观,从“一亩三分地”走向馆际联动、跨域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2.2.2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当今时代,群众的文化需求越发多元化、个性化,传统的靠经验、直觉、主观计划的文化服务、传播方式已与时代脱节,设施利用率不高、群众参与率低、活动宣传不到位是文化馆发。
。. .。
。
• 百家述评227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大数据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用户需求分析,这是一种更基于服务的用户思维。文化馆的“用户”是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相关分析,将文化馆资源、服务与群众需求进行有机串联,对群众需求偏好实行个性化定位,提供导向性服务和信息推送,从而优化文化馆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有效性,推动服务均等化。这类应用在零售业、物流方面较为成熟,例如:淘宝网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行为和购买历史,进行个性化产品推送;物流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预警爆仓、合理分仓、优选线路等;滴滴出行利用大数据分析实时调度各类车辆,同时滴滴司机更多地去接指派任务而不用主动抢客,从而实现交通资源优化。2.3
文化馆大数据应用的风险技术不是一切,大数据应用也不意味着包治百病。文化馆在应用大数据时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数据不足、成本风险、技术风险、存储风险、数据泄露风险以及归属控制风险。首先,各地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很不均衡,普遍来说基础还很薄弱,对数字化建设和基于数据决策的认知不足,大数据人才缺乏,从而导致能采集到的内部基础数据不足;其次,大数据应用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投入和人力成本,因此在文化馆管理中,利用大数据时需要做一个整体的把控,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应用计划,在成本投入、技术推动和需求牵引间寻找平衡;第三,从技术角度来说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是不存在风险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同样存在错用数据导致结论偏差,因数据处理、加工、分析、病毒感染等带来的数据失真等方面的隐患;第四,大数据也存在存储风险,海量数据的存储对存储安全、成本等要求非常高,一旦储存的数据丢失,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此外,如果数据一旦泄露或被非法盗取,也会引发公众对文化馆服务的强烈质疑与不满;与此同时,如果文化馆建设过程中,不能够在一开始就明确数据的归属与控制问题,那么很可能辛辛苦苦采集来的数据也会无法使用。3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策略3.1
数据采集数据的采集是大数据应用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对于文化馆而言,大数据主要来源于群文工作者、群文参与者产生的数据,以及影响文化领域的其他领域所产生的数据,如经济数据、社会舆论数据等,主要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一是内部数据,是文化馆内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能够采集到的数据,主要包括馆内设施、人员、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数据;二是外部数据,包括其他文化场馆的有关数据、社交媒体、文娱消费平台数据等。从运营模式来看,采集数据可采用自营和外包的方式,即文化馆自身去运作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或将数据采集、处理、运维交给专业机构去做。3.2
数据应用3.2.1
群众文化需求分析数据采集完成后,可根据不同数据的特征进行分类,比如情感分析、行为分析、评价分析、线上线下对比分析以及位置、年龄、性别、职业等综合属性分析等,得到公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完成文化馆使用群体的公共文化消费行为画像。也可以精准到就某一个体的行为分析出其个性化需求,并将群体需求与个体需求与文化馆内的资源进行精准匹配,从而为个人或某一特定文化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此外,还可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文化馆会员服务系统,使群众在各文化馆、社区及线上的服务保持连续性。3.2.2
群文活动设计文化馆可以利用馆间数据互通、共享,对已有的群文活动组织开展情况包括活动时间、区域、气候、类型、宣传、方案、参与群众的反馈数据,以及社交媒体评论及各类传感器数据等,进行挖掘分析,将数字勾勒出来的群众偏好转化为活动量化特征,改善活动设计方案。比如:以往文化馆改进群文活动,主要靠人员收集调查问卷、走访调研或上级部门指示、专家指导等,具有时效差、真实性不强、调整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通常一场参与人数为百人的活动,可能只搜集到 80 份调查问卷,而这些问卷又有部分填写情况受到填报人心理等诸多主观因素影响,并不能真实地反馈文化活动举办情况。而使用大数据的方式进行反馈分析,采用的是横向的历史数据和实际行为的关联分析,可以有效地避免填报人心理的影响,更为及时、客观地反馈群众的反应,从而有效地改善活动设计。3.2.3
文化信息推送如何选择文化产品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馆思考的议题。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群众自由地选择喜欢的信息浏览、预约、评价,可通过大数据实时分析群众的历史浏览行为、检索条件,找到当前群众关注热点和兴趣点,进而更新文化产品,同时对文化信息进行个性化显示和推送,不仅节省了群众时间,而且也更有效地满足群众需求。这种模式能够推动文化馆与群众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此外,大数据应用的核心价值即优化资源配置,从宏观意义上讲,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数据的开放,去整合文化馆资源的不均和不对称,从而不断延伸应用。如,通过国家级、省级层面的统筹整合,将现有文化馆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对比,协调城乡、区域间资源力量,为贫困地区、偏远地区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具体还可以应用于文化馆设施建设的选址、开展流动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调配、群众文艺团体辅导、文艺能人培养等。3.3
实施建议文化馆要启用大数据提升服务,可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符合地区实情的执行方案,让“大数据”渗透到文化馆运行的脉络之中。首先,可从应用场景、数据产品、数据模型、数据资产等方面制定应用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其次,搭建有效的大数据团队,做好文化馆大数据队伍人才建设规划,力求形成自上而下的、内外交互的人员团队。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管理领导的数据决策力和数据管理能力,培育和设立属于文化馆的CDO(首席数据官);第三,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现实中数据的开放与大数据应用更多地仍受到固有机制、观念意识、行政壁垒等影响和制约,这就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统筹,建立健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制定有关标准以提供数据保障。综上述,大数据应用在文化馆建设中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结合文化馆实际对大数据技术加以灵活应用,不仅能尝试解决传统发展中的不足,更能为文化馆带来创新发展。对于当前文化馆由传统服务模式向数字化服务模式转变,这是挑战,也是转型过程中需要加以把握的重要路径。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时刻都在发生着变革,量的积累不经意间引发质的巨变。大数据应用的潜力还在不断挖掘,AI 技术已为我们描摹一个智能化未来,唯有不变的是我们探索的心。既有了大数据,何妨畅想“大文化馆”的建成。[ 课题研究:2020 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0-314,课题组成员:高璇、茹子晏、张跃、王佼、石明春。][ 作者简介:刘欣,秦皇岛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 .。
。
篇五: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
17年6月中73青年时代YOUTH
TIMES.
人文社会 .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思考富永军内蒙古自治区群众艺术馆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摘 要:国家设立文化馆,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阵地。关键词:数字文化馆;建设;思考文化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一是抓调研。摸清基层文化现状、家底;二是抓培训。抓好文化馆、站、室业务骨干、文化志愿者、社会文化骨干的培训培养;三是抓特色。研究和培育能够发挥本地最大优势、具有本地浓厚特色的项目;四是抓示范。培育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五是抓交流。通过建立网络、创办刊物、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六是抓社团。不断提高馆办社团质量;七是抓品牌。打造格调高雅、创意新颖、亮点特点突出的文化活动;八是抓制度建设。配合和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规章制度;九是抓规划。配合和协助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方式、手段、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增值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群众的社会生活方式、公共文化环境都面临着被信息技术彻底颠覆和改变的局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由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向数字化服务改变。按照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这些需求变化,建设一个全区文化馆统一使用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加快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基层为重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构建体现时代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现代群艺馆文化馆服务体系,实现我市文化馆服务的均等化和高效化,除了实体场馆和阵地的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后台管理运行维护,才能切实。适应时代的发展,2011年,文化部在第三次评估定级时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列入评估标准;紧接着,在全国示范区建设的“创建标准”中第一次提出“数字化文化馆”的概念。自此开始,蛰伏已久的数字文化馆借助瞬息万变的网络数字力量开始了数字化变革,数字文化馆建设在全国范围各地落地开花,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取得了诸多创新型数字文化成果。作为北疆地区特色文化领航者,时刻保持时代敏感度,我区在2016年3月,快速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指引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改革,提升自我,不断进步。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深刻理解文件精髓,组织调研工作,深挖当前文化服务和工作中遇到的“痛点”。一是缺乏总分馆建设概念;二是馆方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力薄弱;三是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并针对“痛点”进行全方位分析总结。在调研分析为基础,为有效实现我区的全民艺术普及和数字文化服务的全覆盖,达到内蒙古全区数字公共文化馆馆通、站站通、人人通。
为扎实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及“互联网+”思维在文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呈现数字文化服务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式,应尽快启动覆盖全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步骤如下:一是制定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以建立全区性的、标准统一的、覆盖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包括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社会组织和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文化馆服务体系为目标。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选取一家具有过硬资质,业绩良好的软件公司,来设计和制定全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标准工作。文化馆数字化标准是在采集、处理、交换、用户访问、传输过程中的统一规范,是实现全区数字文化馆资源共享和数字化系统得到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国家标准、文化部标准、行业标准等,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和完善全区的各项标准并给出数字化分类编码规格说明书,形成一套符合自治区自身实际的数字化标准。具体的标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标准:包括文化馆数字化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与规范。应用标准:包括文化馆各种体系数字化应用方面的标准,主要有数据元、代码、资源采集和流程控制等方面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包括文化馆各种为体系数字化应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标准。主要有信息交换平台、资源采集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方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数字化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和公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万方数据
2017年6月中74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人文社会 .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为数字化提供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主要有基础通讯平台工程建设标准、网络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标准。
管理标准:包括为数字文化馆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数字化工程验收和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标准。经费预算标准:包括为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采购各类数字化设备、软件、服务等项目中,经费使用的决策、实施、监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和预算管理。二是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完成数字文化馆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总体思路要求,对全区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业务部门进行调研,梳理各项业务工作,设计全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整体框架、技术架构和业务体系,并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各方面专家全面论证,最终落实成一个具有可操作的全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方案。三是选择试点单位进行方案测试。在建设方案的指导下,在全区选取试点单位,在小范围内先建设一个用来测试方案可行性的数字化体系,在不断的运行测试中修改和调整各种设计标准和技术标准。四是推广应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和调整后,各项标准和技术都适合文化馆数字化的要求后,完善全区文化馆数字化实施方案,在全区分层次的在各级文化部门进行推广和应用。项目主要由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数字化体验项目两大部分组成。数字文化馆建设将以“互联网+文化”的方式,尽快启动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公共文化“三个一”建设计划,即一个联盟总平台,一个数字体验中心,一个区级数字资源库”。围绕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活动、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培训、场馆约定、预约点单、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团队与志愿者管理等模块;广泛汇聚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资源,调动所有机构的文化服务力量,实现文化富民,文化育民和文化乐民的宗旨。同时与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有效衔接,采集全民艺术普及作品、课程、活动和展览等内容,建立与艺术普及相关的舞蹈艺术、讲座培训、公共文化资源产品、全民艺术普及师资服务库,形成供需良性循环,达成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受众最大覆盖。职工感觉被理解、受尊重了,感觉到自己实现了价值,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自信心也不断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心甘情愿,才能勇往直前,才能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去做事、去奋斗、去献身;要始终给职工以家人的感觉,让职工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奉献者,这样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战胜不可战胜的困难,创造出不可估量的人间奇迹,在企业发展的舞台上一展风采。三、强化“向心力”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感情和心灵的力量,形成一股“向心力”尤为重要。对于职工而言,亲情、友情、温情、热情都至关重要,要秉持“以人为本、爱心管理、贴心服务”的原则,做到真情、真心、真诚,情相融、心相通、力相合,不断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所话说“职工的心,企业的根”,企业最无价的东西是人心。要多做平衡心理、解疑释惑、温暖人心的工作,给职工鼓气提神,让职工心通气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工作和生产中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职工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工作理念,贴心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真正为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同为职工办实事结合起来,这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要急职工之所急,想职工之所想,职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职工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强化“向心力”,应该立足解决职工的物质、精神、文化等多层次需求。围绕职工最想、最盼、最急的事,重视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始终如一地贴心为职工服务,把关心职工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对不同群体、不同个人具体对待,要多做一些“雨中送伞”、“雪中送炭”的工作。二是要强化“向心力”,必须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贴心教育和服务,关爱职工,尊敬职工,提高职工的觉悟,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单位工作当中。对事关企业、职工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应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对职工反映的实际困难,不管能否解决,都不能回避,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要从“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入手,坚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办了实事又讲道理”,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提升亲和力、增强凝聚力、强化向心力,才能让职工真切感到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诚心诚意为他们办实事,才能够激发他们工作和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才能得民心、顺民意、合民情、讨民喜,才能使职工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投入到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1]王成荣.企业文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3.[2]吴声怡.企业的文化灵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3]崔光明.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郑州大学.2007.5.[4]徐震宇.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刘琼.老字号文化如何续写[J].人民日报,2004.7.(上接第72页)万方数据
篇六: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
学理论 Artistic theory95群艺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优劣势分析□崔玉杰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摘要:当前,全国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正在进行数字馆建设,但在目前的数字化时代条件下,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以下简称群艺馆)在数字化进程中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本文旨在对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为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依据。关键词:群艺馆;数字馆;优劣势一、群艺馆(文化馆)的历史沿袭群艺馆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普遍成立于 1956 年。由于历史原因,名称还没有做到统一。但已经形成覆盖全国的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三级机构体制。再其下则为街乡镇级文化站以及村居级文化室。多年来,各级群艺馆一直把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包括歌咏、合唱、广场舞、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征文等活动均在群艺馆的工作范围之内。群艺馆经历过“以文补文”、经费不足、勉强维持的低谷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群艺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一起被列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部门。2013 年,财政部、(原)文化部下发了《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三馆的日常免费开放的所需经费得到了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每年举办的各类型群文活动费用数以万计,在各地的文化建设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数字馆建设成为目前各级群艺馆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开始对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数字馆建设。原国家文化部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统筹实施重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在具体数字文化馆建设内容中提出“探索建立数字文化馆标准体系,重点开展数字文化馆基础硬件网络支撑环境、业务系统、线上应用服务平台、线下数字艺术体验馆建设。‘十三五’期末,副省级以上文化馆普遍完成数字化建设,50% 以上市县级文化馆提供数字文化馆服务,全民艺术普及云服务基本形成。”相关文化部领导也在工作批示中提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一要内容丰富多彩,二要传输快捷顺畅,三要增加互动性,要政府、社会一起用力,硬件、软件一起抓,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一定要跟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步伐。”自 2014 年至 2017 年,国家文化部分四批对全国副省级以上群众艺术馆数字馆建设进行了经费支持,目前数字馆建设正在向地市级群众艺术馆覆盖。此外,全国相当一部分的地市级、县级文化馆已将或正在将数字馆建设列为近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对各级群艺馆来说,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并且这种趋势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1] 。三、群艺馆进行数字馆建设的优势所在
群艺馆进行数字馆建设的必要性,毋庸赘言。在 5G 时代即将来临之际,任何行业如果不拥抱数字化、接受新技术,将面临被冲击、被淘汰的命运。群艺馆进行数字馆建设有着自身的优势,这是由群艺馆自身特性所带来的。(一)
群艺馆自身的亲民性决定了一旦数字馆建设完成,将会带来巨大的流量自群艺馆、文化馆成立之日起,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就是主要工作任务。无论是群众合唱、广场舞、戏曲、小品小戏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广场舞、合唱都属于参与人数众多的文化项目。相应的广场舞、合唱等项目的赛事展演,在与互联网相结合后,特别是开设了网上投票、人气奖评选等线上线下互动程序后,均会带来巨大的流量。例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 2016 年开设的“欢跃四季”全国广场舞大赛中,仅凭网上人气奖的评选过程,就为担任投票任务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微信端带来数百万级的粉丝量;天津滨海新区“文化随行”App对公众提供服务以来,通过广场舞报名、投票点赞、分享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点击率及粉丝数量突破百万。在 2019 年第 18 届群星奖的评选过程中,通过网上直播,网上观看人数达到了千万级。在全国各省级群众艺术馆的数字馆建设过程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少儿类活动是群文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少儿类的活动,无论是儿童画、少儿歌手、少儿舞蹈,利用互联网的线上线下互动,均能满足家长“秀娃”的心理需求。通过朋友圈的
96艺术家 The artists转发、微博的传播,都能最大限度地扩展活动的影响力,形成对群文活动的互联网再传播。(二)群文活动的广泛性,使数字馆建设的内容得以极大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是指工作范围,并不是指文化艺术项目。因此,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只要是由非专业(职业)人士参与、完成的,都可以归纳为群众文化范围。无论是静态的文学、摄影、美术、书法、手工艺,还是动态活动中的舞蹈、音乐、声乐、戏曲、戏剧等,在群众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具体的活动形式包含了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数字馆的建设也与传统的群文活动相对应,几乎包含了文化艺术的全部形式。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各群艺馆的数字馆内容和参与形式明显多于图书馆、美术馆的数字馆服务内容。这也为公众在使用数字馆的过程中,更容易体验一站式服务[2] 。四、群艺馆进行数字馆建设的劣势所在(一)群众文化活动主流人群与互联网主要服务对象不相符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群多以中老年、少年儿童为主。这种两头化的现象在群众文化领域基本形成共识,社会也对群众文化形成“老年化”的刻板印象。仅以天津的群众文化为例,中老年歌手赛、中老年模特秀、戏曲票友赛、少儿歌手赛、少儿舞蹈赛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8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 8.29 亿,其中 10 ~ 49 岁的中青年群体占 83.4%,将近 7 亿人。群众文化与互联网主力人群不在一个频谱之内,是数字馆建设的第一个困难。改变社会的刻板印象是极为困难的,这也造成了在笔者了解的多个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的已建成数字馆中,粉丝仍然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二)群众文化的“不专业”“不专一”使数字馆内容难以做到专、精、尖群众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是自带的特性之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造成了群众文化的不专业、不专一的问题。群众文化的资源,无论是展览、演出、讲座均缺乏高质量的内容,能够引起热评、热搜的内容就更加缺乏了。以演出为例,以业余演员为演出主力的节目质量,很难与专业演员、职业院团的舞台表演相抗衡。按照互联网“头部优势”的理论,各类文艺类项目其点击量、浏览量必然向高质量、高知名度的演员、院团聚集。笔者对部分公众所进行的调研问卷,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公众对某一艺术形式产生欣赏需求时,如果使用互联网途径,绝大多数倾向于使用百度等商业引擎进行搜索,或者转向各行业内知名专业网站检索,而很少使用群艺馆的数字资源,其他动态类、静态类活动均存在类似问题。这也造成了群艺馆的数字馆使用率不高、搜索热度偏低等问题。(三)互联网的特性使群艺馆数字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互联网的特性使绝大多数网民的信息获得通道趋向于同一化,弥合了公众人群之间的信息鸿沟。在网络畅通的条件下,无论公众所处位置有何不同,其获得的信息基本一致。而同样,群艺馆借助数字馆的建设,冲入互联网大潮后,其身份自带标签,包括“政府背景”等,均被互联网洗刷掉。公众关注、使用某一网站、App、微信、微博的最原生推动力只有一个——服务内容。而这恰是各级群艺馆的短板。仅以广场舞为例,该艺术形式被认为是群众文化特性最鲜明的艺术形式,但与互联网中的广场舞专业网站“糖豆网”相比,各级群艺馆的数字馆,无论是粉丝量、资源量、点击量、下载量均难以望其项背。而其他各艺术门类的专业网站也都对群艺馆的数字馆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近年来,视频网站如西瓜视频、梨视频;短视频网站如抖音、快手等分别兴起。与各类文化艺术相关的内容多如牛毛,其中相当大部分由专业人员、团队制作。在这些领域中,群艺馆无疑是后来者,更是后进者。面对如此多的行业内竞争、跨行业竞争、平台竞争,各级群艺馆数字馆的劣势较为明显。结
语本文对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数字馆建设的优劣势展开分析,是希望全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能对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展的数字馆建设有清醒的认识。只有经过冷静的分析,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建设路径,才能使数字馆充分发挥作用,使群众艺术馆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机构在互联网时代焕发青春。本文仅对数字馆建设进行了初步分析,后续笔者将继续开展相关研究,为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做出贡献。[参考文献][1] 任雅蝉.建立满足群众文化享受的数字艺术大厦——浅谈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J].长江丛刊, 2016(20):155.[2] 屈梅霞.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分析[J].大众文艺,2018, 441(15):28-29.作者简介:崔玉杰(1976),男,河北唐山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群众文化系列副研究馆员,天津市委宣传部“五个一批”青年人才。
推荐访问:数字文化馆运营推广策略 文化馆 运营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