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7篇

时间:2022-09-14 13: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7篇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第33卷第2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33No22017年6月JOURNALOFJIAOZUOTEACHERSCOLLEG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7篇,供大家参考。

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7篇

篇一: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33卷第 2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33No22017年 6月JOURNALOFJIAOZUOTEACHERSCOLLEGE Jun2017  收稿日期:2017-00-00  作者简介:杨帆(1991—),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①本文中所有引用的李商隐诗句均出自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 1998年出版的《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杨 帆(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从李商隐诗歌中常见的雨、月亮、灯烛等意象中,捕捉其诗歌的清冷感。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与个人遭际、性格心态,分析这种清冷感产生的原因,并说明李商隐诗歌清冷感中其实蕴含着执着的深情,这份痴情与深情既是他的宿命,也是他的救赎。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意象;清冷;深情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17)02-0010-04  李商隐(约 813年—约 858年),字义山,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歌美感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人们广为传诵。李商隐诗歌绮密瑰妍、朦胧多义,走进他的诗境,如同雾里看花,似乎很难明晰诗歌具体表达的意思。漫步在李商隐诗歌绮丽斑斓的意象中,又分明感受到诗歌字里行间透出的清凉与寒意。秋阴霜飞,残荷听雨;清宵细长,月露桂香;孤月当空,金烬寂灭;空床素秋,书远梦长;东南细雨,相思成灰;银河吹笙,残烛清霜。在李商隐的笔下,这些意象的清冷情韵愈发深刻突出,成为诗人心境的最佳代言。这种清冷感,也是成就李商隐诗歌独特美感的元素之一。一、阴柔惆怅的清冷意象朱光潜在《诗论》中说道:“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1] 李商隐诗歌具有明显的个人烙印,对心灵世界、感性世界深幽细微的感知和缠绵委曲的表达,是其诗歌最鲜明的特色。李商隐对意象的选取有独特的偏好,在他诗歌中,找不到惊涛骇浪、烈日骄阳等阳刚阔大的自然景观,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壮美气象。他写帘外的细雨、高悬的月亮、枝上的寒蝉、滴泪的蜡烛,这些都具有明显的阴柔气质。李商隐诗歌所写事物多不在明媚的日光下,不见春风送暖、草长莺飞,而是在黄昏里、清冷的月光下、摇曳的烛光中。精细华美,颜色秾丽,但是光线较为暗淡,有一层柔滑的光泽,造成奇异的美感。显然,这种美感并不是明丽的,不是给人带来温暖与热情的,而 是 清 冷孤 寂的,这 恰 恰 是 他阴 郁 心绪的写照。李商隐诗中常常出现雨、夜、月、蝉、蜡烛、黄昏等意象。通常情况下,以上几种意象会相互交织,出现在同一首诗中,造成一种清凉幽冷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 里,所 有的 声音 都 安 静了,思绪 变 得深长悠远。(一)雨的意象雨在李商隐诗歌中构筑了一个迷蒙的意境,他诗中的雨不是磅礴淋漓的,也不是温润明丽的,他写雨,写细雨、夜雨和冷雨,雨中的世界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清幽不胜寒的世界,是诗人伤感心绪的体现。首先,雨洗刷了世俗的热闹,创造了一个远离喧嚣、清新幽冷的自然环境。《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 写道:“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牡丹向来是雍容华贵的象征,然而在这清冷的雨中,牡丹全然摆脱了脂粉气,在冰凉的雨丝中孤芳自赏着,淡雅清疏。其次,雨营造了一个间阻隔离的环境,雨中的情境恍惚迷离、若隐若现、触而不及,正契合了诗人对政治前途和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状态,烟雨升起,悲喜交加。《碧城三首》(其一)写“碧城十二· 0 1 ·万方数据

 杨帆: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这首诗写与女冠的爱情,诗人痴情,思念却鞭长莫及,只能隔着这空阔的雨帘相望,共同看着星星沉入海底。《春雨》是春天雨夜里的怀人之作,“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诗人寻访所爱者不见,隔着迷蒙的细雨,遥望对方住过的红楼,但觉楼空院冷一片凄清的气氛;独归途中,细雨飘洒在手提的灯笼前面,犹如珠帘飘荡。自然界中雨的隔离,升华成为诗人情感世界里惆怅冰冷的隔离。诗人常常将我们带入到夜和雨的情境中去,诗歌中的雨和夜,不会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机,也没有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葱笼明丽和无限追想。同样是春雨,在李商隐的笔下就变成了冰冷寂寞、惆怅寥落。“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细雨》),李商隐诗中雨的凉意渗入肌理,造成丝丝入扣的情感体会。冷雨本身无所谓美,忧伤本身也无所谓美,但是一颗追求美、向往美的心灵,却可以将天象人事,将冷雨忧伤作为心灵的对象来体味。(二)月亮意象皎洁阴柔的月亮总是可以轻易触动诗人的心绪,在诗人阴郁如暗夜的人生境遇里,月亮成为他内心情感的重要寄托。“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2] 李商隐的很多诗歌都是通过月亮的朦胧来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因为月亮具备这一先天性的特质:朦胧、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独立于人类生命主体之外,却又与人类生命主体并存于浩渺的宇宙,我们的情感体验、生命历程都离不开月亮的印证和陪伴。[3] 他的诗歌中的月亮除了轻柔朦胧之外,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冰凉感,这种感觉经过诗人心绪情感的酝酿表达,愈发显得清幽寒凉。作者诗中的月亮总是与冰、水、霜、雪、清露等共生,营造凄美冰凉的意境。“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昨夜》),“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商于》),“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摇落》),“曙霞星斗外,凉月露盘西”(《和孙朴韦蟾孔雀咏》),“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那样带着夜露和清霜的月,仿佛月下人儿的一声叹息,都能迅速地凝结成水汽,消散在冰冰凉凉的空气里。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是人们心中永恒的情结,月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有限而时空无限的感慨,是对人与宇宙关系的理性思考;是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望;是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更是无数游子“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归乡遥想。然而,在李商隐的笔下,月亮更多的是寂寥和孤独,它永恒地高悬于夜空之中,安抚着诗人敏感多愁的心绪。大约是诗人的内心积蓄了太多的压抑愁苦而又无法直接表达,而月亮可以成为他情感的寄托,让诗人产生惺惺相惜之感。他对月怀想身世的坎坷、人生的无常和爱情的渺茫,又不免陷入深深的顾影自怜的情绪中去。正如诗人喜欢将月亮与凉露、清霜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自己就一直生活在一种漂泊寂寥的环境中,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身世感慨投射到月亮上面,“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在所有吟咏月亮的诗句当中,这句诗表现了不同的感情基调,当人们对着月亮寄予美好怀想的时候,李商隐却发出了无奈的叹息。(三)灯烛意象灯烛原本是具有温暖感的,是在暗夜中给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暖的物象,而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意象,理论上它可以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但诗人忧愁的心绪和阴柔的审美倾向却偏偏将笔下的灯烛意象做了“冷”的处理。他诗中有“残灯”“残烛”“烛影”等说法,“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滞雨》),“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用具有消逝寂寥之感的“残”字和飘忽不定之感的“影”字,将读者的感情基调引导向 “冷”的 方 向。“窗 迥 侵 灯 冷,庭 虚 近 水 闻”(《微雨》)则是直接的表达。灯烛意象中流露出来的凉意,与灯烛组合的其他意象有关。无疑,灯烛通常是出现在夜晚,夜晚的温度本身就偏低,而李商隐诗中的夜晚还伴随着雨,也就是说灯烛通常同夜雨相组合,加深了这种凉意的体会。如《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这里的“珠箔”是指雨帘,在这句诗中,“红楼”与“飘灯”摇曳不定的光影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意境。这种灯烛与红楼相结合的意境原本是带有一丝“暖”的色调,然而在雨帘的笼罩下,却让人产生了“冷”的体验,或许因为诗人思念那曾经住在红楼里的人,如今已无法见到,红楼隔雨,象征着诗人与爱人的生死相隔。“独自归”更将这种寂寥孤单向前· 1 1 ·万方数据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推进了一步,进一步强调“冷”的主观感受。在其他诗句中,如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滞雨》),“月榭 故 香 因 雨 发,风 帘 残 烛 隔 霜 清”(《银 河 吹笙》),同样是将残烛与夜雨联系在一起,造成清冷孤寂之感。“炉烟消散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忆匡一师》),“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炉烟消散”和“长河渐落”都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赋予时间以渐进的动态感。室外或有稀疏的星辰,或有纷飞的大雪,都映衬得失眠的诗人那样冷清孤独,透出悲凉意绪。二是与诗人心境相关。灯烛意象是李商隐心底幽深情感的表达。他写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蜡炬成灰,或是凝结成红色的泪水,这样的描写其实正是诗人的情感在蜡烛意象上的具体展现,将内心流淌着的思念比喻成滴落的蜡珠,这样的比喻堪称精妙,“一寸相思一寸灰”是这种深情思念下埋藏的苍凉底色,是诗人深挚情感生发出的动人的悲剧力量,充分体现了诗人情意的沧桑感与深沉感。二、清冷中包蕴的绵邈深情李商隐生活在李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时代,藩镇割据、宦官掌权、政治集团之间相互倾轧,原本就孱弱的统治阶层,早已失去了政治革新的勇气与力量,王朝没落的趋势已无可挽回。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卷入党争,政治上失去一切主动权,无力改变。他的诗歌中有不少批判统治阶层荒淫腐朽的作品,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他的进步性,然而,这并不能改变李商隐卑微的政治处境,他越是愤慨于上层阶级的荒谬,越是担忧于国家暗淡的前途,就越是陷入困顿与挣扎中,无法摆脱。他不会像李白那样高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也不会像苏轼那样低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李商隐仕途的坎坷,爱情的失意,漂泊困顿的身世与敏感被动的心态,共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他多情、敏感、无奈的心绪弥漫在他的诗歌中,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深入骨髓的伤感情绪,才使得李商隐诗歌表现出更为纯粹的美的体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看到了夕阳的美好,感知到的是惆怅没落,美好的事物在诗人心中投射出的却是苍凉之感。悲剧性命运形成悲剧性格与心态,并且经常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从而深刻地影响其文学创作的,在古代作家中,李商隐是最突出、最典型的一个。[4]510 这样的心绪导致其作品中常常透出悲凉清冷之感。当然,在李商隐之前的诗人中也不乏有体现冷感的作品,其中最突出的当数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凄凉栀子落”“山魅食时人森寒”等众多李贺的诗句给人凄厉森冷的感觉。李贺的诗歌构筑了一个光怪陆离、荒诞诡异的世界,总体感受是冷而硬。而李商隐诗歌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总体感受是清冷而阴柔。诗人注重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爱情痛苦而深刻的体验,以真实情感贯穿其中,隐藏在清冷意象下的是诗人隐而不发的执着深情。诗歌中纤柔细小的意象、诗人自身敏感的心绪和悲剧命运、象征性手法的运用,造成飘渺朦胧的意境,给人隐约凄迷之感,最重要的是,诗人将内心缠绵执着、深沉痴顽的感情融入其中。纤柔的意象与绵邈的痴情是相互契合的,如同他偏爱的细雨、月亮、灯烛意象一样幽微孤独,李商隐的“情”不是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的,而是一种说不出、说不得的茫然无措的状态。李商隐的深情内秀不通过外在动作展现,愁苦之时不会举杯浇愁,思念之极也不会眼泪千行,他将忧愁的、思念的、孤独的深情在心底里凝结,在意绪中幻化成苦涩轻烟又将自己重重包围,独自消磨。他的深情像一支蜡烛,而不是绽放的烟花或熊熊燃烧的火焰,不会炽热到让人心潮澎湃,而是一种持久幽深地抒发。这种着重表现深微意绪的纯粹抒情的特点在他的无题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不但写出心虽相同而身不能接的苦闷,而且写出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和寂寞中的慰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不仅书写思之幽长、恨之难已,而且透露出一种即使追求无望也仍然要执着追求的殉情主义精神。[4]516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即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他对爱情痛苦深刻的体验从来没能阻止他追寻的脚步。他的爱情诗表现爱与恨的纠缠、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渗透着一种“美丽的忧伤”“痛苦的甜蜜”,包含着辛酸无奈、惆怅苦涩,流露着一种缺憾。在这种缺憾中,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真、善、美,在滚滚红尘中,我们感到一种不可企及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恋,一种不能圆满而又至死不渝的情感,一种无法言传而又心心相印的思念。[5]李商隐诗歌偏爱清冷的意象,这种清冷正是他· 2 1 ·万方数据

 杨帆:李商隐诗歌意象分析内心对于所处环境的真实反映。尽管他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即便万重阻隔,他也从未真正绝望过,在诗人的心中,总有一束光亮在支撑着他继续等待,继续坚持。这束光亮是李商隐诗歌的核心魅力所在,也就是他隐而不发又不曾熄灭的痴情与深情。对于李商隐来说,这份痴情与深情既是他的宿命,也是他的救赎,使他陷入无尽的凄迷惆怅,又羁绊住他留下了如此美好执着的念想。李商隐“绵邈深情”的艺...

篇二: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iddot;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点·潮汐图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点□ 崔其征 冯树芳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概念,是我国古代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对自然和人事种种现象积累起来的一种人文符号。一些客观事物经过历代诗人摄入作品,内涵不断丰富,最终定型为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当后人运用它们时,有意或无意地将其所蕴含的文化积淀融入作品,因此在简短的形式中能够传达出深广的内容。由此可见,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或社会的客观物象,而是经过人文浸润的客观物象,它既有客观物象的客体特征和属性,更有创作主体赋予的主观特征和属性。具有不同审美理念的创作者,总会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或者说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对意象进行独特的过滤和选择,在承袭民族文化约定俗成的意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凸显它的某一方面的含义。李商隐作为晚唐时代的一个感情细腻的文人,对人生挫折、生死离别、理想破灭等的感受比一般人要深切得多。因此,他诗歌中的意象,体现着他的感性世界,具有奇异的色彩。下面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他诗歌意象的特点。一、轻柔纤细 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义山之诗妙于纤细。”指出李商隐诗歌意象倾向于轻柔纤细。因为身世和气质的原因,诗人特别喜欢身边那些细微纤柔的事物。婀娜的柳枝、仇怨的丁香、飘飞的落花、飒飒东风、绵绵细雨,以及纱窗曲廊、轻帷落幕、画堂阑干、冰簟凉枕等在诗中随处可见。他不断咏叹它们,每一意象都印着作者的影子。动物中,李商隐特别喜欢蝴蝶。这个在大自然中柔弱无依可怜的小生命,特别得到诗人青睐。在他的现存诗作里,以“蝶”为标题的诗就有五首,此外,诗句中涉及蝴蝶的也触目皆是:夭桃唯是笑,舞蝶不空飞。—— — 《即日》屏缘蝶留粉,窗油蜂印黄。—— — 《赠子直花下》空余双蝶舞,竟绝一人来。—— — 《小园独酌》稍稍落蝶粉,斑斑融燕泥。—— — 《细雨成咏献尚书河东公》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 《二月二日》蝶衔花蕊蜂衔粉,共助青楼一日忙。—— — 《春日》忆得鲛丝裁小桌,夹蝶飞回木棉薄。—— — 《河阳诗》蝴蝶不妨看作诗人魂魄的物化、精神的表征或灵性的具象。在现实中飘转展徙的诗人,一生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其地位不正像无依无靠的蝴蝶一样可怜么 ?在一些细柔的事物上寄托自己的感情,或者把自己想象成这些事物,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对待周围的世界,这样营造出来的境界,能够曲折而富有凄美感地传达出诗人精细的内心世界。我们来看他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辉。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首联说客人最终还是走了,一个人时才发现小园里四处乱飞的花。两句巧妙利用客和花先后引起诗人的注意,来传达面对满园落花的迷惘心境。颔联承上“花乱飞”,从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继续写落花纷飞的姿态,诗人伤感的情绪进一步加重。腹联由客体转向主体,写惜花心绪。客、主分写,层次分明。最后,末联总收,将客、主合二为一。在一片花谢花飞和伤春之感中,不知谁是落花,谁是惜花者。全诗物我两忘,融合无间,使物态人情各自得到贴切的表现。二、精美富丽 李商隐特别喜欢“金”、“玉”、“翡翠”等质地坚硬、光洁美奂的意象。据有人统计,在他六百余首诗歌中,“金”字出现一百零三次,“玉”字出现一百四十次。

 ( 董乃斌 《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金茎”、“金斗”、“金井”、“金鼎”、“金莲”、“金屋”、“金翡翠”、“云母屏风”、“玉树”、“玉佩”、“玉壶”、“玉骨”、“玉簟”、“玉漏”等等带有金属质地的意象随处可见。这些意象大都色彩秾丽,在视觉上产生令人目眩却又渺不可即的效果。他喜欢把质地坚硬的物象与自然界中纤柔的事物绾接在一起。例如,他用珠箔来比喻雨:“珠箔飘灯独自归”,即形象描绘出雨点之细密,又将雨点打在身上“冷”和“硬”的感觉鲜明地呈现出来。他用贵重的“金”形容卑污的“泥”,用质感冷寂的“玉”形容胆怯美丽的“兔”。李商隐是唯美主义诗人,却不幸生 81

 ·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点·潮汐图于晚唐那个处处残破的社会。他自知无力与现实作斗争,只好在精神世界寻求寄托。这是他诗歌中大量运用精美意象的一个主要原因。他的《牡丹》诗: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薰。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全诗从各个方面极力描绘了牡丹的美艳绝伦。由初露色相,到风中狂舞,再到光采、芳香,全是铺叙牡丹。诗人用卫夫人形容花萼初绽,用越鄂君形容绿叶重叠,两人都身份高贵,容颜绝美,用在此处恰当地表现出牡丹的雍容华贵。接下来又用雕玉佩、郁金裙形容花被风吹动时的美姿,用石家蜡烛和荀令香来形容花的色和香,可谓琳琅满目,气象精丽。全诗艳事丽语,意象精美,营造出一个风致而雍容的精神世界。三、残缺清冷 哀愁、彷徨、伤感等冷色调的意象,诸如寒月、夕阳、夜雨、残花、秋池、钟漏等等,给人的感觉是凄冷,荒凉,这正契合李商隐的末世心态。非但如此,他还经常用 “残”、“断”、“苦”、“恨”、“孤”、“空”一类意气萧飒的字眼与其他意象搭配,构成浓郁的末世意味的意象,如“残阳”、“孤鸿”、“断肠”、“断雁”、“悲风”、“荒径”等。像“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此声肠斯非今日,委他灯光奈而何”、“回头问残照,残照更虚空”、“离莺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复空”这样的句子在诗中处处可见。李商隐终生漂泊、仕途坎坷、理想破灭,他发泄痛苦的方式既不是狂呼大叫、痛心疾首,也不是一味的悲伤消沉、痛不欲生,而是借助这些有残缺但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意象有限度有理智地把苦痛释放出来。试看他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水水槛清,相思迢迢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仅仅二十八字,却塑造出一个清幽绝尘的世界,蕴含着诗人浓烈的思念。翠竹掩映,临水的亭子清洁无尘,为念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场所。后二句笔锋掉转,从阴云不散的天气入手,拟想一场霖霖的秋雨敲打枯荷来寄托自己绵绵不尽的相思。诗人特意选取竹坞、水槛、秋阴、霜、枯荷、雨声这些冷色调的意象来内敛自己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非现实性 李商隐早年曾在玉阳山隐居学道,对道教典籍和神话传说非常熟悉。他的诗歌从这里面汲取了很多素材,出现了大量非现实性意象。越是在现实世界容易碰壁的人,越是倾心于虚无缥缈的世界,珠宫贝阙成了精神避风港。翻开李商隐诗集,我们恍若进入仙境,一系列耀眼的灵象纷至沓来: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风、灵犀、碧缄、瑶台、灵风、梦雨等,如吉光片羽般异彩纷呈。它们满载着浓郁的主观情思,超越了客体物象和主体意绪的简单结合,是多种人生体验的复合体。一次极为平常的离别,在诗人眼里,也是那么仙气缭绕: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 《板桥晓别》诗写诗人在板桥与情人言别的情景。诗人没有像常人那样,笔触总是拘束在现实的空间,而是独辟蹊径,充分展开想象,把一系列神话诸如牛郎鹊桥、琴高乘鲤、灵芸泣血等融入诗中,读者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幻界。两者水乳交融,使全诗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和童话式的竟境。诗人攫取神话意象入诗并不是为了满足猎艳或搜奇的爱好。它是诗人有意披在身上的一件华丽的袍子,里面沸腾着诗人备受命运折磨的孤独的灵魂。如果仅仅是文字游戏,这类诗就不会引起后人高度赞赏了。在《重过圣女祠》里,诗人写到:白石岩扉碧藓姿,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从诗的表层意义上来看,作者围绕“沦归得迟”这一中心,抒写“圣女”不幸的爱情和人生遭遇。第一句渲染圣祠周围环境,“碧藓姿”表明久无人至,极感荒凉落寞。颔联写圣女的爱情遭逢。飘忽迷蒙、若有若无的梦雨,轻柔得吹不满神旗的灵风,象征圣女无望和失落的爱情。接着又以杜兰香、萼绿华两位仙人来去迅速作反衬,把圣女谪降的悲哀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仅仅看作是写一位圣女的坎坷经历,诗虽生动有姿,但总缺少深沉,给人轻飘飘的感觉。其实,我们只要联系诗人一生的遭遇,就会发现,此诗明赋圣女,实则诗人自己的“沦谪”之慨也隐寓其中。钱咏评道:“作缥缈幽冥之语,而气息自沉,故非鬼派。” ( 《履园谭诗》 ) 正因为其中融有诗人的人生体验,所以在仙境飘渺中透出沉郁的意味,诗的内涵因此充盈丰沛。尾联回忆玉郎助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托寓痕迹更为明显。意象的变幻多姿使诗人表达感情有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以自己的才情任意驱遣各种各样的意象,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切都为情所用。梳理这些意象,探寻诗人隐藏深秘而又备受摧残的灵魂,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理性上的认识,更是艺术上美的享受。(作者单位: ①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 ② 滨北幼儿园)82

篇三: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商隐爱情诗的意象◎闰宏燕(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中文汉语言,辽宁兴城1 25105)摘要: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的杰出代表。李商隐的爱情诗执著深沉、缠绵缝绻,其爱情诗的创作是同诗歌的朦胧意境和悲剧气氛相适应的,旨意隐秘、绮丽精工。李商隐创作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在其爱情诗中主要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在艺术上呈现出一种凄婉艳丽、纷繁复杂、超越时空的独特风格,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i意象;意象特征中图分类号:11 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58-01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李商隐的爱情诗既刻画出两情缠绵缱绻、执着深沉、纯净悠远的意境,同时又由于社会的种种不幸以及个人浓重的身世之悲,爱情诗又打上了时代感伤的烙印。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他善于把爱情生活中最难抒写的感情借用一系列的意象或隐比符号来表达,同时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比兴手法,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朦胧的审美感受,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刻的迷惘惆怅、刻骨寂寥悲剧色彩。这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即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象者所以存意。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和表现符号,意是象的内涵所指向的对象, “意象”一词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延进在中国由来已久。至唐, “意象”的审美内涵趋于相对稳定,意象之论进入诗、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善于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来营造意境,以表现自己真挚深沉的爱情。1.朦胧意象诗贵朦胧,诗贵含蓄。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隽含蓄的朦胧意象,诗意含而不现,蕴意深广,从而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遐思,千回百转,回味不穷。这正是李商隐爱情诗之所以能深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李商隐运用象征等表现手法,将比喻与象征融合起来,塑造了很多朦胧意象。李商隐的诗歌,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统一,所以借题抒怀,寄托身世,便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且,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要借物象来表现心象,靠一般较为明显的比喻往往不足以充分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需要运用一些朦胧意象来传达意境。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朦胧意象来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内容的蕴涵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诗境的朦胧程度也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2.动物意象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很多生动的动物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容和蕴涵。譬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生无多路,青乌殷勤为探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说春蚕到死才停止抽丝,蜡炬燃尽方停流烛泪。句中的“春蚕”意象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思念,以及终生不已的别离之恨。这里,烛泪难止,蚕丝不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烛泪化作了光明。“丝”字是“思”的谐音,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思之情。“泪”宇则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即使读者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也会被诗中生动形象的动物意象所打动。3.典故意象李商隐的爱情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意象,而且往往能用得恰到好处,有如神来之笔。凡经史子集、神话传说等,在他的诗中一经使用,便赋予新的内涵,大大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广采神话传说入诗,惯于用典,长于用典,是李商隐诗歌非常突出的特点。神话的特征就是奇特的想象。正因为神话是虚构的且富有奇特的想象,再加上李商隐善于隐晦自己的感情,所以更增加了诗的迷离特色。如<重过圣女祠>:“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这里的“萼绿华”、“杜兰香”、“玉郎”均为传说中的神仙。作者用萼绿华下降人间,并无固定的住所;杜兰香升天而去,只是不久前的事,来反衬圣女长期沦谪不归的处境。追忆往昔玉郎助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与今相对比,更突出了此时的怅惘落寞之情。诗中三处用神话典故,表面上意在突出圣女的心境,实咏女冠的生活遭遇。因为神话本身就引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所以从诗中的“沦谪迟归”,不难想象这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受。李商隐爱情诗中使用的所有典故,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他用这些典故来点染他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既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又深化了诗歌主题。4.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李商隐凭他深厚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唐代诗歌中的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李商隐爱情诗中脍炙人口的,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是那些寄托痕迹似有似无的作品。这些爱情诗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问阻、期待与失望、执著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李商隐这类诗悲剧色彩较浓,爱情虽问阻但不作绝望之辞,因此愈显凄美。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朦胧迷幻,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自唐代以后,尤其是五代时期,李商隐的爱情诗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①参考文献:[1]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李商隐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1[2】吴宣生.论李商隐的佛学意趣[I].文学遗产.1999(3)  万方数据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作者:

 闫宏燕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中文汉语言,辽宁,兴城,125105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

 CHARMING CHINA年,卷(期):

 2010(1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lzg201010041.aspx

篇四: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卷第6 期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 0 8 年12月V 0 1. 8N o . 6 JO U R N A LO FC H O N G Q IN GJIA O T O N GU N IV E R S IT Y ( S o cia l S c ie n c e sE d itio n )D ec. 20 0 8李商隐诗中柳意象分析张萧绎( 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系, 陕西汉中7 230 0 3)摘要:

 在李商隐诗歌中, 柳树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意象频频出现, 且包含的情感内涵各有不同。

 李商隐笔下的柳意象按其生长的生态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新柳、 繁柳和表柳。

 按三种情况分析李商隐的诗歌, r2具- . 体分析柳意袋在不同状态下所表达的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关键词:

 李商隐; 柳意象; 情感内涵中图分类号:

 1222. 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4 —0 29 7 【20 0 8 )0 6- 0 0 57 —0 3。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作家主观情思的结合物” 【“, 有。

 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州“, 柳因其婀娜多姿的身形、 婆娑起舞的动态之美以及飞絮的轻灵和游弋不定,契合了人生中的许多共同特征而千百年来成为诗人所讴歌、 吟颂的对象,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象。诗人通过咏柳、 颂柳或刻画柳树, 以寄托自己人生悲欢离合之际遇、 身世沉浮之感喟。

 在这些诗歌中, 柳树这一客观物象大致都可以做到和诗人浓烈情感的完美结合, 成功展示诗人们的情感波动以及内心世界, 李商隐笔下的柳更是如此。

 李商隐“以心象熔铸物象” "】

 , 采用比兴、 象征、 寄托的手法, 在精确刻画柳这一意象的同时, 将一位灵心善感而又毕生沉沦的诗人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古往今来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灵。一、 新柳——以乐景写哀一般来说, 每当春天的气息临近, 和煦的春风柔和地吹拂山川大地时, 柳树总能最先感受到春的暗示, 并绽放自己的嫩芽以回报春天。

 因而。

 绿柳才黄半未匀” 的柳树在中国文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春的使者的神圣使命。

 卢照邻说:

 “鸟鸣知岁隔, 条变识春归” ( < 折杨柳> ); 李白说:“寒雪梅中尽, 春风柳上归” ( < 宫中行乐词> ); 元稹说:

 “何处生春早, 春生柳眼中” ( < 生春> )。

 柳眼就是早春初生的柳叶, 如人睡眼初展, 娇俏而夺人。

 所有这些柳和诗人们绸缪婉然、 千遇百转的心理一拍即合, 因而咏柳或借新柳这一美好事物来衬托自己的种种无奈成为诗人们普遍的爱好。

 对于仕宦无着、 一生沦落不偶、 俯仰异趣、 哀乐由人的诗人李商隐而言, 面对新柳, 除了柳自身所载的客观文化意蕴之外, 还深深地浸染灌注了诗人的主观情志。怅望西溪水, 潺凌奈尔何。

 不惊春物少. 只觉夕阳多。色染妖韶柳, 光含窈窕萝。人间从到海, 天上莫为河。

 凤女弹瑶瑟。

 龙孙褥玉珂。京华他夜梦。

 好好寄云波。( < 西溪))< 西溪)是诗人居蜀地梓州时的作品。

 “色染妖韶柳,光含窈窕萝” , 当一年春转, 嫩黄的柳叶展示妩媚美好的季节的时候, 诗人感到的却是“不惊春物少, 直觉夕阳多” , 新柳这么美好的事物, 在作者心中引起的却是更加的伤感。一种年华迟暮之感, 一种萧瑟灰暗的心情, 在清晰的对比中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人之所以心情灰暗, 是因为其爱妻已卒, 阴阳相隔, 相见无因, 从而在诗尾顺理成章地引出悼亡这一主题。

 对于这首诗的主题, 历来众说不一:

 冯浩说这是怀念亡妻的作品14 1; 叶葱奇则认为是诗人久在幕府, 渴望返京的作品"’ ; 而刘学锴、 余恕诚则认为是“抒发悼亡之痛和对儿女的思念” ¨ ]。

 纵观诗意, 笔者认为冯浩的说法更为准确。

 因为诗中。

 人间从到海, 天上莫为河” , 显然是诗人由西溪水联想到了阻隔牛女的天河。

 牛女虽隔, 一年总还有一次见面的机会, 但是诗人与妻子是永生相隔, 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京华他夜梦, 好好寄云波” , 这句诗和< 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写作手法一模一样, 都是以当前设想和希冀将来。

 诗人设想他日自己回到京城, 寄云波通意于自己的妻子, 因为永生相隔, 这云波只有在“梦” 中寄了。

 若言渴望返京, 那么诗人已经在京城, 还渴望返么?若言寄云波于儿女, 则更不通,诗人为什么不当面对儿女说呢?这个。

 梦” 字, 说明诗人怀念的恰好是他的妻子。

 爱妻已卒, 无由达意, 梦中寄云波与妻子致意, 合情合理。二月 二日江上行, 东风目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收稿日期:

 20 0 8 —0 6—23作者简介:

 张萧绎( 19 7 9 一), 男, 宁夏西吉人, 陕西理工学院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魏晋隋唐文学研究。万方数据

 58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第8 卷, 紫堞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 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 更作风檐夜雨声。( < 二月 二日> )这是由一年东风日暖时, “花须柳眼” 之“可爱而恼人州3 3和由新花新柳而惊诧于时光的流失, 从而感到漂泊殊方既久, 人生无着, 引起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故诗中有“万里” 、 “三年” 等表明时空的词句, 而诗人的这种思归之情却不为东风、 太阳、 花絮、 柳眼、 紫蜂黄蝶、 新滩所理解, 因而更深深地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地的孤独和寂寞。短顾何由遂, 迟光且荚惊。

 莺能歌子夜, 蝶解舞宫城。柳讶眉伤浅, 桃猜粉太轻。

 年华有情状, 吾岂怯平生。( 《俳谐》 )“柳芽眉伤浅, 桃猜粉太轻” 。

 这里诗人以柳芽的刚刚生长, 来比喻自己声名未著之时, 这时的诗人已经“莺能歌子夜, 蝶解舞宫城” 了, 遗憾的是“短顾何由遂. 迟光且莫惊” , 迟光, 迟暮也, 一切莫惊’ 实际是说很可惊” [ 5]。

 失意之情溢于言表。江南江北雪初消, 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 楚宫先骋舞姬腰。清明带雨临官道, 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 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这首咏柳的诗“只咏柳并无寄托” "】

 , 诗人描写了春天到来时新柳的美好形象。

 大江南北, 春暖雪消, 淡黄嫩柔的新柳枝昭示了一年美好时光的到来, 在这样美好的日子, 诗人却无法排遣对家的思念, 对京城的眷恋。纵观上述, 李商隐笔下的新柳, 大多是以乐景写哀, 以美好的春色、 柔嫩的柳枝反衬自己的凄苦处境, 抒发对命运的深沉感叹, 对年华已逝、 生命摧颓的悲情吟唱, 所有这些都是作者对新柳巧妙运用的结果。二、 繁柳——离情与思归“柳贵乎垂, 不垂则无柳; 柳贵乎长, 不长则无婀娜之致。

 ” 【61欣欣向荣的繁柳因其枝条柔嫩细长, 随风翩翩起舞; 树叶墨绿稠密, 迎风飒飒有声等种种美好形象, 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

 渭城朝雨混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饮~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 王维《阳关曲》 )“团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 ( 王昌龄《闺怨')“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 李白《忆秦娥》 )李商隐毫无例外也热爱繁柳,他用繁柳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块垒。巴江可惜柳, 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 移阴入绮窗。( ( 巴江柳》 )诗人面对“绿侵江” 的巴江之柳, 想到自己漂泊无方,一身如寄, 从而渴望返京, “好向金銮殿, 移影入绮窗” 就是作者表明心机的句子。永定河边一行柳, 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 关f l杉P ))这里关门指潼关, 诗人以关门柳的年来绿转, 相较往年而春情依旧, 但是人间却人情淡薄, 没人会知道羁宦之人的愁情苦思, 纵有“清阴” 之美景, 也难挽留匆匆奔走不得一刻驻足的脚步。

 一种漂泊之怆感, 依然是沉沦之浩叹。冯浩说“说不为这片清阴而减少奔走。

 不说迫于衣食而说人情薄, 极婉曲有致。

 ” 【4 1诗人对奔波不直说迫于衣食而曲谓“人情薄” 。

 党争夹缝中的李商隐, 境况是可想而知的。柳映江滩底有情, 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 < 柳> )繁盛的柳条倒影在江水之中, 随江波轻轻摇曳, 江柳相悦, 脉脉有情, 使游子的客心陡惊于年华的转换, 故而把离京城千山万水之外的巴雷, 隐隐地听成长安街里疾驰而过的车马轰鸣之声。

 真所谓“写声写景, 遥情远思便自味之不尽” "】

 。暂凭樽酒送无惨,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这两首诗是在中国传统折柳赠别诗的继承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第一首言人世间最伤心的事除了死就是分别了。

 “别易会难, 古人所重” ( 颜之推), 因而诗中诗人劝人以珍重, 不要“损愁眉” 与“细腰” 。

 “愁眉” 与“细腰” 在这里指代所别之人, 是写人寓柳。

 既然离别如此令人心伤, 那么春风就不要吝惜那长长的柳条, 让离别的人们尽情地折吧!

 因为“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 刘禹锡《折杨柳词》 )。

 在第二首诗中, 诗人笔锋一转,写柳寓人, 由折柳赠别之愁情离绪转化成为盼望再次相逢的殷殷期待之情。

 诗中整个情绪完全为之一变, 一种强烈的企盼和美好祝愿代替了凄婉的哀伤之情。

 何焯说。

 人世” 一联是“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 川; 叶葱奇说:

 “两首紧合成一章, 婉转相生, 情韵深美, 这是商隐独创的一格。

 竹c副评价十分准确。其它诗如“已遭江映柳, 更被雪藏梅” ( <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 以柳自比, 言自己为群小所淹的无奈。

 “梅应未假雪, 柳自不胜烟” ( 《晓坐》 ), 说自己不胜党争之苦。

 除了这些有寄托的诗作以外, 还有些写柳的诗作是为了写景, 并没有寄托。

 如“春分二三月 , 柳密莺正飞” ( ( 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李商隐繁柳诗虽包含的意义多种多样, 但在这当中。占比例最大的遵循离别与思归这一主题的作品在艺术造诣上都要高得多。三、 衰柳——迟暮沉沦之感李商隐笔下的衰柳, 与其他作家比较, 也是独具一格万方数据

 张箫绎:

 李商隐诗中柳意象分析59的。

 在其他作家笔下, 更为常见的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柳树。

 如五柳先生“萦萦窗下兰, 密密堂前柳” ; 自居易的“白头种松桂, 早晚盼成林。

 不及栽杨柳, 明年便有荫”( 《种柳三吟> 之一)。

 有些虽然写到了枯柳, 那也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客观事物来看待, 没有明显包含作者的情志。如阮璃< 驾出北郭门行> :

 “驾出北郭门, 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 仰折枯杨枝。

 ” 这里枯杨枝正如黄庭坚所说的“折柳当马策"【"的功用。

 李商隐继承了“昔年移柳, 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 凄怆江潭” ( 庾信< 枯树赋> )。

 这一传统开创了。

 沈园柳老不吹棉” ( 陆游< 沈园》 )、 明代高启< 秋柳诗》一路的借枯柳抒情的方式, 是李商隐对我国诗歌的又一大贡献。

 李商隐把自己一生悲惨的人生际遇深深地浸入衰柳这个意象中, 使得他笔下的衰柳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物, 而是一种包含着人生普遍情感的艺术符号。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 柳))此诗前两句用柳树繁盛时于乐游春苑的大好时光里追逐东风、 喜拂舞筵来暗喻作者身世。

 诗人虽然一生蹉跎蹭蹬, 但前期曾中进士和两入秘书省, 这无论在外人还是诗人自己看来, 都是极为风光的。

 后二句则笔锋一转, 以处在夕阳秋风、 暮蝉哀鸣中的衰柳比作青春不再、 日渐迟暮的自己。

 这一蓦然回首, 诗人瞥见了自己一生前后两期的天渊之别。

 如此对比的手法, 更加突出了诗人后期凄凉的心情和悲惨的处境。

 诗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 句句咏物, 而句句自叹。柳枝井上蟠, 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 水陆有伤残。( < 柳枝五首)之四)< 柳枝五首> 是诗人为一名叫柳枝的伎女作的诗, 这是其中第四首。

 说的是柳枝为镇师所娶, 而镇师荒淫娇纵,转眼厌旧喜新, 把柳枝弃置空房, 致使柳枝年华虚度, 红颜衰老, 青春摧残。

 诗中以盘曲在井上的枯柳枝和浦中干枯的莲叶比喻柳枝所嫁非人, 注定了其悲剧的结局。

 下二句则以水中的“锦鳞” 和陆上的“秀羽” 作比, 说无论水中还是陆上,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很可能会遭到摧残。庙列前辜迥, 楼开四望穷。

 岭鼷岚色外, 陂雁夕阳中。弱柳千条露, 衰荷一面风。

 壶关有狂孽, 速继老生功。( < 登霍山驿楼》 )这首诗是诗人于刘稹叛乱时经山西霍邑登楼远眺之作, 表明作者渴望削平叛乱、 恢复国家安宁的愿望。

 前二句说的是眺望的地点, 三四两句写景, 有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五六两句则用衰柳败荷在风霜的打击之下, 已经日薄西山, 奄奄一息, 离死亡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预示了刘稹叛军。

 小丑跳梁, 覆灭可待之意” "】

 。

 最后二句则用壶关代指刘稹, 用李渊灭隋时在天神的帮助下斩获隋将宋老生这一典故勉励将士一战而平叛。

 这首诗由写景突然转入祈愿, 看似突然, 跳跃性比较大, 其实不然。

 “弱柳千条露, 衰荷一面风” 在这里因为它的象征意义已在诗中取得了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 故而由景物到祈愿, 在深层次上、 在精神上是相连的。

 正如纪昀所说:

 。

 登高望远, 忽动于怀, 兴寄无端, 往往有此似突而究非突, 盖其转接之间以神不以迹也。

 ”李商隐的这些写衰柳的诗作, 对衰柳这一意象有所开拓, 他并不囿于一种意思、 一个范围, 而是灵活地运用它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有手到擒来之感, 这也是李商隐的过人之处。. 综上, 李商隐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予所咏的景物、 事物或历史人物, 使它( 他)们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 甚至是诗人的化身, 使诗歌意象呈现出物我不分的状态” 【9 】

 。

 这也是李商隐继承前人咏物诗尤其是咏柳诗, 并把他加以个人化所得的成果。

 所以李商隐的咏物诗在唐代甚至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 独具匠心。

 同时, 李商隐对以后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后的诗人们大量用柳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抒发自己的哀怨和不满, 不再拘泥于仅仅是描写柳树, 而是有所寄托。

 李商隐的一生也像一棵柳树, 有过早期的嫩绿, 但更多的是柳絮一般的漂泊无奈以至于渐渐衰老。

 最后, “一生襟抱未曾开”的诗人终于在残阳暮蝉中寂寞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留给后人无尽的追念。参考文献:[ 1]文学百科大辞典[ M ]. 北京:

 华龄出版社, 19 9 1.[ 2]韦勒克・沃伦. 文学原理[ M ]. 刘象愚. 等...

篇五: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日期:2020-01-17第 28 卷 综合(上)Vol. 28 synthesis(upper)北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2020 年 6 月Jun. 2020李商隐诗作意象美感解析张学椿(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龙岩 364021)摘 要:李商隐是一位情感丰富、才华横溢的诗人,用一支充满血泪的细腻多彩的诗笔,将多种艰难的人生体验与精神体验融入作品中。他的诗作美、细腻、执著,尤其其所作的爱情诗,有着不同的品味与感伤基调、含蓄朦胧的意境、细腻凝练的形象、雄伟壮丽的色彩、和谐悦耳的节奏等。本文对李商隐诗作意象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沂山诗作找到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突破口。关键词:李商隐;诗作;意象美感;解析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20)综合(上)-0088-03一、凄艳而不失幽美的意象意象为诗作艺术精神的体现。唐代诗评家司空图曾说过:“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代学者胡定标亦说过:“古诗之美,美于其意象。”李商隐六百多首诗总览,其诗既具大量意象,又附大量投射,不仅包含自然的客观存在,更包含诗人的虚拟想象。李商隐不愧为意象应用大师,在形象的选择上,几乎触及了自然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如蝴蝶、禅宗、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风雹雨等[1] ,似乎都很容易掌握。随着情调的改变,大量意象的运用,使得李商隐的作品富含了朦胧、深邃、扭曲且多姿多彩的诗意。然而,此仅仅反映了李商隐诗作的阴柔美。例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为当时已惘然。”纵观整首诗,由于锦瑟悲壮的声音,有着诗人的悲凉、失落、憧憬、失望等情怀。然后,于诗中,李商隐用金丝娥、庄生的蝴蝶梦、杜鹃、泪海、玉生烟五个意象表达自身的情感[2] 。这些形象不仅仅令人困惑,而且不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很难准确地理解它们象征着什么。此些意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们具有相同的特征,即都为诗人灵魂的反映,为诗人内心复杂情感体验的整合,富有非客观色彩。因此,诗中独特的朦胧意境大多为柔弱而忧伤的,原因在于诗人的成长经历与对柔美的关注。早年的李商隐体弱多病,多灾多难。而到了晚唐,社会的衰落与艰难的政治经历,使得李商隐身心颓废,一筹莫展[3] 。因此,对于现实的悲哀与感伤,使得李商隐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哀挽情感。此种情感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基调,形成了李商隐略带多愁善感、富有同情心与深思熟虑的性格。于李商隐温柔敏感的内心世界里,内心早已饱受忧郁与煎熬的折磨,小小的触碰便会引发无尽的痛苦。此亦决定了李商隐于成熟的诗作创作中运用忧郁与悲伤的意象,创造出一种微妙而扭曲的情绪,来表达李商隐对人生波动的无奈与不快的叹息 [4] 。抒发李商隐深情的,如烛、蝶、草、梦、嫦娥、干莲、落花、落日暮色、蝉与孤雁,无不悲壮。正如常春藤于《葡萄园诗》中所提及的,“义山诗胜于罚”,犹如“春雨”。李商隐的诗意象丰富、含蓄、优美,将内心的沉闷变成恍惚、迷茫的意象。美丽的意象与诗作表达了李商隐复杂的心情。李商隐的诗中,红楼、珍珠片、春雨、光影以及迷茫的心情与朦胧的梦境,使得其诗越发凄美。而早春的阴霾,在解决了分离的孤独与深深的思念的同时,亦使得李商隐的诗家喻户晓。从那以后,李商隐再不会在某种特定的情绪下作诗,而为将真相与错误联系起来,有时情感被情感所覆盖,难以表达的情感更为细腻而丰富。在幻想、幻觉、记忆、梦境记录等表达方式的帮助下,李商隐在诗作的各种主题中创造了广泛而灵活的幻觉与幻象,将梦境的朦胧美添加到日常生活DOI:10.19461/j.cnki.1004-8626.2020.s1.028

 之中,创造了一个个无与伦比的悲惨故事。其以梦为象征,揭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从中提炼出爱、生命、宇宙的哲学。不同于李贺,为屈原楚辞对古典诗作浪漫主义艺术传统的优秀继承与发展,李商隐所有的诗中,有 16 首使用了灯的形象。在这些诗作中,蜡烛有时为微弱的,有时具有超现实的力量,蜡烛的两面延伸,使得“蜡烛”具体化了诗人的内心感受[5] 。有时天色极暗,雾蒙蒙;有时天色极美,神采飞扬;有时天色极寂寞;有时心乱如麻,为一团向往的明火。此里的灯与蜡烛有着丰富而非凡的绘画特征。李商隐的诗作中,很少有一种情感贯穿始终,更多地为悲喜等矛盾的情感交融。“爱恨与幻灭”此一对立面的情感与情感变化往往导致人物的一种对立情绪。现实中,诗人的情感由于主体认识能力的变化,客观情境的变化与人际关系的变化是不同的。差异的对立状态成为审美情感相互转换的基础,为情绪与情绪于重复状态下的变化,形成一个圆形结构。此种重复不为最初的重复,而为上升与变化的螺旋,每一次重复之后,审美情感都有了新的内容与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中可以深刻表达诗人的复杂心理,形成一层情感波澜,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二、擅用比兴寄托的意象美李商隐的诗作以“寄托”之意为内涵居称,同时其内涵常常被其独特的创作方式掩盖住了。读者往往很难读懂李商隐的诗意,此为李商隐诗词隐晦曲折的由来。特别是李商隐的近体诗七律以及七绝之中,由于采用了不少比兴的创作手法,让其诗作形成了曲折、意蕴深刻、意境隽永的独特意境。此方面的典型作品为《无题四首》中的其四,“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诗句采取对比的创作手法,通过对“年十四”的“公主”与“东家老女”的辉映,重新定位了其发展的深层位置。“东家的老太太”与“溧阳公主”都为虚构的寓言性人物。同样是春光明媚的三月天,处于妙龄的公主既富贵又奢华,尽情享乐,而东家的老太太命运却曲折得令人心生怜悯,因为其早已过了适婚的年纪却没有等到适嫁的对象。此首诗表达了李商隐笔下的比兴,以平民百姓苦乐的游春图与富贵人家的进行对比,在内心深处表现出对贫民的同情与怜悯。从旧中产生新的思想,挖掘出旁者所难以思虑的场景,此为诗人独特的写作特点,亦为李商隐杰出的地方。《贾生》为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诗作,“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首诗所用的历史事实为,汉初著名政治家贾谊曾深夜受到皇帝的召见,询问他神灵的起源。此首诗更多的是关于历史事件与理论的融合,诗人没有写御恩的表现,而巧妙地从“问鬼神”开始。此首诗的意义不言而喻,引发了深刻而新颖的评论。在诗人眼中,像贾谊此样有政治才能与远大抱负的人,应该被视为国家的栋梁,成就一番大事,怎能不于晚上问“凡人”就谈论鬼神呢?此从表面上揭示了腐朽的封建统治对德性的追求与尊重,但实际上却无法理解德性的运用性质,亦显示了李商隐的眼光与敏锐的洞察力。李商隐诗作的艺术品质是很高的,诗作内容总是与诗作中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这既是诗作艺术发展到极致的成就,也是李商隐中国古代诗作抒情道路的新发展。三、语言追求完美的极致意象美(一)语言丰富而精巧李商隐的诗作令人目不暇接,诗作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歌谣、谚语与俗语,用得恰到好处。例如,《牡丹》一诗的语言风格优美精美、绚丽多彩,“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为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在诗中,以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关于此首诗,清代曲赋于玉溪诗中评论,“六比,即一朵花,两片叶子,三声,四态,五色,六香”。这样,诗人通过对桃花与桃叶的美丽描写,完美地呈现出桃花盛开时的花、枝、叶,于风中起伏时的摇曳情调以及花儿的色、香的迷人魅力。让人在细细品读中,仿佛身临其境,舒心悦目而久久不能忘怀。(二)色彩运用契合诗境李商隐在诗作创作领域非常用功,善于调动各种因素使得诗的色彩得以增加。其在诗作的创作之中从不含糊。以下为对李商隐诗作于运用色彩上的艺术属性简要论述。诗作《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9 8 综合(上) 张学椿:李商隐诗作意象美感解析

 瑶台十二层”。此首诗直截了当地反映了作者的魅力,也可以被认为是一首爱情诗。此诗中运用的色彩是极美的,“紫浮”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出自“银宫金宫”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紫金山庄为一个美轮美奂的圣地 [6] 。第二句描写的是仙居的宴席。最后两句话表明了为什么是在雪月当空的夜晚。通过整首诗,诗人展示了一个不朽的住所-- 紫浮宫,宫殿以金银为主,以五彩玉石为千步台基,在雾蒙蒙的月夜,宫殿异常寒冷。所有冷艳的色彩都将仙女的寓所描绘得像琼楼玉宇一样不真实,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美,此亦侧面引发了“仙”的非同寻常、完美与遥不可及,表明自身对所爱之人倾慕无比的思想感情。李商隐诗作中对色彩的运用可谓完全为符合当时作者的心理感受与诗作创作的意境与主题。可见,诗作实际上实现了诸多因素的和谐统一。(三)音律和谐,注重锤炼字句李商隐的诗作亦具有句型多变、对仗纯正的特点,语言文雅流畅。李商隐注意单词与短语,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了其诗作的音乐性与节奏性。例如,叠字的使用有其自身的特点,“暗紫暗,融黄河”,“树木分开,雨水浇灌,池水相连”,“花香羞涩,脉脉微弱,草木混杂,略带忧郁”等,使得诗作具有创新性与多变性。李商隐十分注重诗作的规律性,善于提炼对仗词,尤其对仗词的运用虚词是非常成功的[7] ,有其独创性。在李商隐的诗作中,其巧妙地运用了相关的词语,创造出各种相关的词组模式,如,“岂关无景物,自为有乡愁”,“非关宋玉有微辞,却为襄王梦觉迟”。此外,李商隐抑或使用了许多句子,如提问与诗中反诘,抒发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并直截了当地表达自身对历史事件与当前社会事件的看法。(四)修辞运用巧妙李商隐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十分出色。诗作中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使得其诗作的艺术魅力得以增强,使得情感的表达富有诗意。试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首诗为一首著名的诗,表述的是诗人留于巴山、沭水,回忆起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与妻子聊天的心情。此首诗的第一句话是指一个问题与一个答案,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延伸指今晚,第三句是指另一天,最后一句是指今晚。“归来期”为诗作的主干,而“巴山夜雨”则因“巴山夜雨涨秋池”而重复没有归来日期,后来又回来了。整个西窗上都雕刻着蜡烛,虽然诗作采用了纯白描的手法,但乐趣具备[8] 。很有意思的是,李商隐的创作证明诗作不一定要表达清楚事实,而是能够以朦胧的形式表达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此为李商隐对典故与语言的一个伟大贡献。通过妙用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美妙、美丽、缥缈、精致的形象世界。此外,诗人的情感细腻真诚,表现优美,形成了李诗独特的朦胧意境,具有含蓄微妙的意义,所以往往表现出深邃微妙的情趣,令人回味无穷。四、结语总之,李商隐的创作证明了诗作不必表达、了解事实,却能以朦胧的形式表达复杂多变的内心感情,此亦是李商隐的一大贡献。他对语言以及意象的追求,为我们创造了一场美丽的视觉盛宴。他以忧郁心情的优美方式呈现情感表达,以优美的方式理解意义,使他的诗充满了深刻而微妙的趣味。参考文献:[1] 胡怡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李商隐《无题》诗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2] 段周薇.唯美主义视野下的李贺与李商隐诗作艺术的比较[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3] 束金星.译者主体性与唐诗英译———李商隐诗作英译的个案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4] 吴雪玲.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指导下唐诗的英译———以李商隐作品的不同译本为例[D].中北大学,2014.[5] 傅贝颖.从许渊冲“三美”理论视角解读李商隐无题诗英译的美感再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2.[6] 何燕湘.弦外之音,便为人间心境———解读李商隐诗作中的“弦”意象[J].中国民族博览,2019(5):201-202.[7] 张海峰.接受美学视角下李商隐《锦瑟》的英译本分析[J].校园英语,2018(16):234-235.[8] 赵典亮.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缺失反思———韩军老师与民乐四中古诗词教学比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3):54-55.(责任编辑:谢蓓)0 9 北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2020 年

篇六: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李商隐的诗歌意象与隐喻研究邵丹莹(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李商隐的诗歌在历史评判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转折,经过实践和无数学者的探究讨论之后,李商隐的诗歌终于在历史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李商隐的诗歌作品采用了大量的意象,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审美情趣、朝代背景等都融合在了诗歌的意象之中, 让人读起来能够从表象的事物观察到当时的时代缩影,对现代了解晚唐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李商隐诗歌意象特征1.客观自然诗歌意象李商隐诗歌中出现的实体性意象主要是分为植物、 动物、人体、气象、地理、天文、无生物等。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有 311 个天文意象,主要是日、月、星、辰。

 在地理意象中主要是水流、山、地的意象,一共是出现了 476 个。在气象意象中一共有 479 个,主要是风、云、雨、露雪。

 时间意象出现了 256 个,主要是夜、春、秋。

 人体意象有 339 个,女性的身体部位、肠、身,主要是体现了女性身体的美妙。

 动物意象一共是出现了 548 次,主要是鸟类、昆虫类、马、鱼,在昆虫类的动物意象中,碟、蝉、蜂出现的次数比较多;鱼类、爬行类、兽类出现的次数很少。

 在植物类的意象中一共出现了 738 个,花、柳、桂出现较多,荷花和梅花在花类中较多。

 无生物意象一共是有 386 个,水、灰尘、波出现较多,冰出现的次数也很多,但是和水属于同种物质,所以,就归结到了水中。2.历史范畴诗歌意象历史类的意象主要是人物、建筑物、地理、精神活动、朝代、器物、书籍文章、机构等。

 其中人物意象主要有两种,在现实中存在的人物有 434 个,泛指的人物有 174 个。

 在人物中主要是历史人物,潘越、宋玉、司马相如、西施、杨朱等出现的次数较多,泛指的人物中客、女子、帝王僧、夫君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在地理中,路、关、池出现较多;在建筑类意象中楼、宫、门、台、殿、阁苑、亭出现的次数较多;在精神活动意象中梦、泪、魂魄出现的次数较多;在器物意象中,女性器物出现的较多;文章典籍中书典、文章出现的次数很多;周、秦朝代出现的比较多,厦、商基本上没有出现;在机构中家、国出现较多。3.虚拟类的诗歌意象虚拟意象主要是诗人自身的直接或者是间接的生活经验之上的虚拟事物,在作品中通常占据的比例很小。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一共是出现了 378 个虚拟的意象,占据着 5%左右的比例。

 主要是人物、动物、仙境、植物、器物等。

 泛指的人物主要是神仙人物,动物主要是凤凰、龙,仙境主要是大范围的境地和具体的宫殿。李商隐认为凡人和仙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所以,他使用的仙人器物很少。二、李商隐诗歌隐喻基础1.在物理上存在相似性物理上的相似性主要是包括功能、形状、外表上的相似性,李商隐的诗歌中有的意象存在物理上的相似性,所以,存在隐喻的现象。

 如,李商隐在 《 细雨》中这样写道, “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大概意思就是细雨好像是一副延绵细长的帷幕在白玉堂前漂浮着,好像是碧绿的竹席铺展在蓝天下。“ 白玉堂” “ 碧牙床”比喻天空,使用 “ 帷帘” “ 竹席”比喻细雨,主要就是利用了他们在物理上的相似性。

 帷帘和竹席都是柔软细长的织物,细雨在微风的吹拂下展现的形状与帷帘和竹席非常相像,这就是以物喻物。同样在 《 咏史》文章中李商隐主要就是借助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的感叹,使用了 “ 琥珀枕” “ 齐威王”两个历史典故,突出唐文宗的重视贤能、勤俭节约。

 使用 “ 青海马”来形容能够承担重大责任的人,青海马和为国效忠、辅佐君王的忠诚在功能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主人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在心理上存在相似性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因为文化上的相同或者是同样的心理感官,对两件不同的事物产生了相同的心理感触,这就是意象心理上的相似性。

 李商隐的诗歌中借助想象或者是实际存在的意象,来和想要表达的寓意进行联系,让读者能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如,在诗歌 《 柳》中李商隐写到在春天生机盎然的柳树,怎么到了秋天就变成了一副萧索的模样?李商隐就是借助了柳树在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秋天的萧索进行了对比,从而隐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年轻的时候年轻有为,到了老年却是穷困潦倒。

 在年轻的时候,诗人充满了朝气,想要用凌云壮志朝气蓬勃的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却不想经过了人生打击之后,最终变成了穷困潦倒的模样,他的生活经历和柳树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 《 蝉》中李商隐给蝉塑造了这样的形象———身居高位,孤高清苦,其身难保,徒劳叫声。

 自己的命运和蝉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自己品德清高,却是面对着穷困潦倒的境界,空有一腔热血,却是打动不了世态炎凉。三、李商隐诗歌概念隐喻1.人物的结构隐喻李商隐诗歌中采用的人物结构隐喻主要是让两种界限不明确的事物进行概念上的叠加,用来代替另一种事物。

 最常见的主要是:

 ( 1)使用祥禽、瑞兽代表贤臣明君。

 在 《 重有感》中使用蛟龙、在 《 楚宫》中使用了长姣、在 《 咏史》中使用了青海马、在 《 当句摘 要:我国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塑造了大量的精美作品,诗歌更是其中不可剥夺的文化瑰宝。在晚唐诗歌著作中李商隐的诗歌个性鲜明、意象广泛、隐喻深刻,成为晚唐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商隐的诗歌显示着晚唐时代的历史背景,使用大量的抽象意象,读者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丰富内心世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很大。关键词:李商隐;意象;隐喻186--

 百花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有对》中使用了游蜂等。( 2)使用秀木代表着美人、君子。

 如,在《 日高》中出现了药、在 《 房中曲》中使用了松、在 《 闲游》中出现了荷花等。

 李商隐在进行意象隐喻选择的时候,主要是使用松、梅、莲花、猛马、骏马、麒麟、凤凰等,隐喻选择美好的美人、君子、明君等形象。2.实体隐喻实体隐喻主要是将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事件等无形的概念看成了具象的事物,这样能够生动地传递感情。

 实体隐喻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如 “ 我在幸福中长醉不醒。

 ”这就是把自己的幸福进行了实体隐喻,好像就是喝醉了酒的感觉,宁愿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李商隐在进行描述的时候,采用了很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在生活、政治中的失意,如在 《 夜冷》中使用败荷表达了自己的失意,在 《 滞雨》中使用残灯,在 《 燕台诗四首》中使用蜡烛,在《 夜雨寄北》中使用西窗烛等。

 诗人在描述自己的感情的时候,对周围的事物就有很多的把握,周围经常出现的事物能够很好地代表着诗人的情感,这就是常说的借物言志。在实体隐喻中容器隐喻较为常见,主要是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对周围的事物也可以看成独立的容器,这样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时候,就很容易将难以描述的事件进行汇总归纳。

 李商隐将很多的自然界事物当作了容器,如,在 《 安定城楼》中的绿杨枝外、 《 风过伊仆射旧宅》中的败荷、 《 隋宫》出现的垂柳、无题中出现的重帷深等。3.空间比喻空间比喻主要是将空间的事物放在非空间概念中,这样就能够通过空间概念总结非空间概念。

 空间隐喻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空间隐喻作为基础,构建很多的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它的产生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丰富的文化经验和物理经验的前提下产生的。空间概念主要是在人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之上,通过对社会地位、生存状况、生活、时间等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将难以表达的抽象概念进行描述,从而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李商隐使用 “ 上”隐喻时间较早、社会地位较高、理想状态较好。

 在时间较早中使用 “ 上”主要是在 《 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世戏赠》中出现的 “ 千骑军翻在上头”。

 在表达社会地位较高的时候,也经常使用 “ 上”,如,在 《 韩碑》中出现的 “ 表曰臣愚昧死上”和 “ 誓将上雪列圣耻”,在 《 访隐》中出现的 “ 泉自上方来”,在 《 圣女祠》中出现的 “ 天上应无刘威武”等。

 表达状态较为理想也会使用 “ 上”,例如,在 《 少将》中出现的 “ 上马即如飞”,在 《 重过圣女祠》中出现的 “ 上清沦谪得归迟”,在 《 日高》中出现的 “ 飞香上云春诉天”等。李商隐的诗歌中以 “ 下”进行隐喻也有所体现, “ 下”和 “ 上”的状态相反,代表着生活状态不理想、社会地位较低、时间较晚等。

 在状态不理想中,经常使用 “ 下”。

 如,在 《 井泥四十韵》中使用的 “ 一日下马到”,在 《 闲游》中使用的 “ 强下西楼去”,在 《 曲江》中使用的 “ 玉殿犹分下苑波”等。

 表达社会低下的时候,也会使用下,如, 《 裴明府居止》中出现的 “ 爱君茅屋下”,在 《 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出现的 “ 下田长荆榛” “ 敢问下执事”,在 《 归来》中出现的“ 敢问下执事”等。4.语义结构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应该有本体有喻体,但是在诗歌中因为条件的限制,经常是出现本体或者是喻体,从而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1)只有喻体没有本体。

 这种隐喻是李商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隐喻结构,例如,使用美人难以嫁出去表达自己空有政治抱负。

 在 《 无题》 ( 八岁偷照镜)中有很好的体现。

 诗歌中的表面就是写美丽动人的女子,不但情节高尚,勤学好问,而且生性活泼,很有魅力。

 但是到了出嫁阶段之后,父母却是不想把她嫁出去。

 随着生活和时间的流逝,姿容美貌的女子对婚姻生活也产生了一些忧虑。李商隐就是用美丽的女子来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现实。

 自己同样具有优秀的文采和高尚的情操, 却是难以得到赏识,在政治上一直不顺利。

 使用黄昏、落花、莺、蝉等表达自己的现实感慨。

 如,在 《 桂林路中作》中使用蝉和空花枝表达自己的郁闷,在 《 乐游原》中使用黄昏表达自己年老不得志等。( 2)本体和喻体一起出现。

 本体和喻体一起出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比较少见,我们在进行李商隐诗歌阅读的时候,需要细细品位,才能够体会其中的隐喻。

 如,在 《 过伊仆射旧宅》中描写的 “ 幽泪欲干残菊露”, 《 临发崇让宅紫薇》中的 “ 秋庭暮雨类轻埃”, 《 赠郑谠处士》中的 “ 浮云一片是吾身”, 《 锦瑟》中的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陈后宫》的 “ 茂苑城如画”等都是本体和喻体共同出现的。5.喻体特征李商隐诗歌的隐喻具有典型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喻体大多是哀怨感伤美丽纤柔的。

 他们高洁美好,但是却是不断地在接受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摧残,它们想要反抗却是无力反抗也不能反抗。

 主要体现了诗人具有高尚的情操,才华横溢,但是家族、爱情、理想方面都接受了严重的打击,一生坎坷。( 2)诗歌充满了多义性和朦胧性。

 诗歌之间的隐喻主要是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程度, 或者是心理相似或者是物理性相似,而这些相似都是主观判断的,可能二者之间相似很少,也可能相似很多。

 所以, 李商隐使用了有本体喻体和没有本体的隐喻,这样就让诗歌充满了多义性和朦胧性,在解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含义。( 3)具有新颖性和创新型。

 李商隐的诗歌在进行隐喻的时候,增加了隐喻的形式和内容,让原本没有关系的事物进行了联系,从而提高了隐喻的新颖性和创新性。李商隐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特点,是晚唐时期典型的代表。

 李商隐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主要是人物类、建筑类、动物类、自然景观类等,隐喻主要是进行了结构隐喻、实体隐喻、空间隐喻等,丰富了文章意象的内容,提高了隐喻的深度,对现代诗歌具有很深的影响。参考文献:孙艾君.关于李商隐 《 无题》诗的审美印象 [ 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 02).誗编辑王团兰187--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与隐喻研究李商隐的诗歌意象与隐喻研究作者:邵丹莹作者单位:辽宁工程职业学院刊名:新课程·下旬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邵丹莹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与隐喻研究[期刊论文]-新课程·下旬 2014(11)2014(11)

篇七: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7 卷第4 期20 0 4 年12月唐山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T a n g sh a n C o lle g eV 0 1. 17 N O . 4D e c . 2 0 0 4烛光灯影话义山——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赏析李金宇(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扬州2250 0 2)摘要:

 灯烛意象在李义山诗中多次出现, 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 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 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更是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象征。关键词:

 李商隐; 意象; 象征; 现实世界; 虚幻世界中图分类号:

 120 7 . 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 7 2—34 9 X ( 20 0 4 )0 4 —0 0 4 0 一0 2C o m m e n to f Y ish a n inL ig h to f C a n d leL ig h t——Im a g eE n jo y m e n to fL a m p s a n d C a n d le sinL ish a n g y inP o e mL |Jin —y u( Y a n g z h o uV o c a tio n a l C o lle g e , Y a n g z h o u2250 0 2, C h in a )A b str a c t:

 L a m pa n dc a n d leim a g e sa p p e a r m a n ytim e s inL IY i—sh a n ’ Sp o e m s, r e f le c tin gth e p o e t’ Ssp e c if ic p sy c h o lo g y , e m o tio n sa n d a e sth e ticm o d e . L a m p sa n d c a n d le s a r e th esy m b o lo f th ep o e t’ Sp a in s a n d so lic itu d e in th e r e a l w o r ld , th esy m b o l o f h o p e f o rb r ig h tf u tu r e in th e u n r e a l w o r lda n d , e v e n m o r e , th esy m b o lo f th e p o e t’ Sa b u n d a n t a n dc o m p lic a te din n e r w o r ld .K e yW o r d s:

 L IS h a n g - y in ; im a g e ; sy m b o l; r e a lw o r ld ; u n r e a l w o r ld“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 要将内在的情感传达于他人, 光靠单纯的情感概念表达是不够的, 必须以具体的物释解抽象的情。

 , , 【1]这物, 在诗中就是意象。

 吴战垒在《中国诗学》 中也说:

 “诗歌对情感体验的抒发不像小说那样铺张扬厉, 而主要诉之于概括性的意象。

 ” [ 2]寄寓于象, 以象尽意, 从意象入手, 这成了解诗、 读诗、 体味诗境的开始。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义山笔下频频出现。

 李诗总约57 0 余首, 其中涉及灯烛的诗就有52首之多。

 “当某一意象被诗人反复选取, 它正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 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

 , , [ 3]这些若断若续的烛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幽眇、 朦胧的如雾里繁花的氛围, 它使我们有可能隐隐触摸到诗人那伤感、 无绪的心境。1灯烛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在文学史上有这么个现象, 许多生活富足、 官运亨通的诗人, 却偏偏好作“愁苦” 语。

 “于是长期存在一个情况:

 诗人企图不出代价或希望减价而能写出好诗, 小伙子作诗‘叹老’ , 大阔佬作诗‘嗟穷’ , 好端端过着闲适E l子的人作诗‘伤春’ 、 ‘悲秋’ 。

 ” C 4 3而李义山却与之完全不同, 他的痛苦是真实的, 他的愁苦是切肤的。

 他在政治舞台、 情感世界里都是实实在在的失败者。

 政治上, 牛李党争。

 他不幸成了牺牲品; 感情上, 结婚不到12年, 妻子便亡故。

 就是12年中, 义山也多鸿爪雪泥, 游幕南北, 更多是离愁别恨, 驿路伤怀。

 还有他那许多的相思、 苦恋诗所表现出的隐秘情感世界, 更可看到他对爱情的希望、 失望以至绝望的心情。

 “像李商隐这样的诗人处境恶劣, 心事箝口难言, 又有‘几欲是吞声’ 的隐痛, 于是在潜心摹写自己心象的同时, 又须着意将其客观化……将本难直接表现的心象, 渗透或依托于物象之中。

 ” Is]所以, 灯烛这一形象在李诗中便有了很强的自喻色彩。1. 1残缺的灯烛——命运之苦的象征命运的坎坷与无助, 成了义山飘泊一生的写照, 在沉浮不定中, 心灵会无时不被孤单与寂寞所包围、 所侵袭。滞雨长安夜, 残灯, 如何不独客愁?( 《滞雨》 )收稿日期:

 20 0 4 —0 2—23作者简介:

 李金宇( 19 7 3一), 男, 讲师, 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万方数据

 第4 期李金宇:

 烛光灯影话义山・4 1・为雨所困, 羁留长安而独对残灯客愁。

 残灯使“孤寂之情如在目前, 宦游失意之感自寓言外蚍“。觉来正是平阶雨, 独背寒灯枕手眠。

 ( 《七月 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梦后作》 )“独背寒灯” 一词正写出其当时诗人由秘书省意外调补弘农尉, 独遭斥外的闲冷寂寞, 怅然失望。勇多侵露去, 恨有碍灯还。

 ( 《朱槿花》 )因槿花朝开暮落, 凌晨侵露往看, 日暮怅然对灯而还。

 灯寓指了黑暗的到来, 而花在黄昏之时, 夜到来之前的倏然零落, 实写了命运于已的不可把握。

 “冯云:

 ‘在岭南作, 身世之感凄然……义山此时自有所不惬意耳。

 ” [ 7 3灯烛“以朦胧暗碧的色泽濡染了诗人的飘泊感, , [ “。

 灯烛自身消亡与营造光明之间的悖论恰恰暗示了人生的残缺与不平。

 是义山选择了灯烛, 还是灯烛投合了义山, 这在义山的诗中已不可分辨了, 灯烛作为其心里挥之不去的情结, 已成了生命信息传递与物化的外向符号。

 以烛为物, 写烛中景, 传烛中情, 它正是诗人于无意有意中泄露的心声。

 烛光的朦胧、迷离、 缥缈, 正预示了生命的某种神秘和不可捉摸, 某种缺憾与怅惘。

 而这种景致, 又最易于拍合某种心境, 那样一种特定人生境遇中的失落感。1. 2流泪的灯烛——相思之苦的象征前文已说, 义山的爱情诗多是表达一种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 而灯烛在李诗中常常是此种感情的凝结物、 背景物。风车雨马不持去, 蜡烛啼红怨天曙。

 ( 《右冬》 )急弦肠对断, 剪蜡泪争流。

 ( 《拟意》 )蜡花长递泪, 筝柱镇移心。

 ( 《独居有怀》 )那份低回、 郁结的情绪, 在艨胧瑰艳的烛光下, 真正达到了心物合一。

 烛是属于梦境的, 是恍惚的; 而爱与相思也是如梦如幻, 这二者之间所传递出的微妙之处是如此相似。

 “烛泪” 则更是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 《无题》 )一句, 几百年来, 引得无数有情人竞相“折腰” 。

 这烛, 这烛泪, 所表达的那份对爱艰深的执着, 那份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 给世人以永恒的感动力, 并具有了壮烈的、 超乎文学精神的悲剧意蕴。当然, 李诗所表现出的痛苦体验, 有时很难分清是政治的情结, 还是爱情的悲哀。

 “此声肠断非今日, 香她灯光奈尔何” ( 《闻歌》 )。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 《嫦娥》 )。

 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

 当烛光灯影里融合、 渗透某种人生体验时, 这情、 这景, 就带有了很大的概括性、 弥漫性, 而一旦读者有眼光穿透这些感性生命的层累符号, 就不难获得某种更深切的体味。

 .L 3灯雨相连——灰色心理的象征义山的灯烛常和雨相连, 雨和烛正有许多相辅相合之处。

 “窗迥侵灯冷, 庭虚近水闻” ( 《微雨》 );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 明两不知” ( 《春雨》 )。

 雨是人愁绪的延伸, 烛是人愁思的凝结。

 雨是冷的, 灯是暖的, 在凄凉的无边冷色中, 灯烛是隐隐绰绰的一点暖色, 这一点暖色或许正是一线希望, 也可能正是这一点暖色, 才更让诗人觉得了身外世界的凄冷与悲伤, 引出无数的嗟叹来。义山把它们联结在一起, 使本来象征喜庆的灯烛在雨里变得“黯淡” 下去。

 这不一定是真实场景的写照, 但却是失望忧郁心理的真实表现。

 昏暗的灯光抒发着诗人人生失意彷徨的落寞情感, 代表了诗人无奈渺茫的灰色心态。2灯烛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葛兆光在《晚唐风韵》 中曾写到:

 “李商隐心中的那种浪漫情调与自卑压抑使他的诗郁结了感情的缠绵结绕; 他那种悱恻于情的性格又使他的诗偏于沉郁曲折; 那种自感不容于世的心理更使他的诗常常指向虚幻的想象世界。

 ” [ 9 1由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阻, 常常会有压抑紧张的感受。

 然而,人的生命本性又都是向往自由、 宽松的, 这就必然要透破逼仄、 迫隘的现实, 去撑开精神自我的世界, 去开启一扇舒展苦闷的小窗。

 营造一个虚幻的世界正可以让诗人在其中自由地呓语, 自由地抒怀, 而灯烛意象作为独特的象征物自然贯穿于其间。2. 1记忆的灯烛——逝去美景的象征“天上三旗过, 人间烛戡销” ( 《明日》 ); “良宵一寸焰, 回首是重帏” ( 《如有》 ); “翠袖自随回雪转, 烛房寻类外庭空”( 《和友人戏赠二首・其一》 )。

 李诗对灯烛——象征美好场景的追忆, 使我们产生一个疑问, 难道义山过去的生活真美好得值得他流连忘返吗?这不是和前文所述相矛盾吗?针对这一现象, 实可先引朱光潜先生在《谈美》 中的话加以解释: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 以‘无所为而为’ 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总而言之,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 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 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 已失去它原来的辣性, 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 n o ]以上从美学角度看, 是距离产生了美; 另一方面, 从精神分析理论来说, 对一个深受现实的压抑和对潜在自由渴望的个体, 对往事的回忆实是一种解放的手段。

 “如果把记忆这种重要的认识方式作为精神分析的核心, 它就远不止是一种治疗手段,记忆所以具有治疗作用, 是因为它具有真理价值。

 而它所以具有真理价值, 又是因为它有一种保存希望和潜能的特殊功能。

 ” [ 113选择灯烛作为记忆场景的替代物, 是因为“灯是光的凝聚, 烛是火的再生, , [ 1纠。

 灯烛象征美景良宵是诗人意识里无意为之的“定势” ——预示了灯红酒绿, 预示了觥筹交错, 预示了笑语喧哗。

 一切的欢乐都是在灯烛的映照下上演的。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 《无题》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 《无题》 )。

 同时, 灯烛又是消逝之物, 其最终是光亮殆尽, 只剩下几缕青烟, 袅袅于空。

 所以, 以灯烛象征记忆, 象征已逝的美景, 是再恰当不过的。

 “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 ( 《无题》 ); “月 榭故香因雨发, 风帘残烛隔霜清” ( 《银河吹笙》 )。

 当义山的灯烛活在记忆的迫思里、 怀想里, 它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就不畜而喻了。2. 2遥想的灯烛——渴望团圆的象征回首追思故然使人感到温暖, 但它到底是过去的光景;而遥想未来, 或许才更让诗人充满幸福感、 温( 下转第4 9 页) 万方数据

 第4 期王富强, 徐静珍:

 稳健原则及其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应用・4 9 ・的可靠、 相关的质量要求。

 过分提取准备, 故意压低资产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 并不符合稳健原则的精神实质。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 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 少计负债或费用, 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

 事实上, 众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目前许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有着强烈的操纵利润的动机, 管理当局屈从予利益激励的目标, 总是乐于搞“盈余管理” 。

 其操纵盈利的手段主要是对应计制会计的局限性的过分利用。比如, 肆意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蓄意多提、 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 硬性平滑收益等。

 而这其中有许多是同稳健原则的不当使用密不可分的。克服稳健原则的局限性, 首先需要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因为适度稳健原则的精神实质和制约因素需要会计人员去领会与把握, 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开展以人为本、 诚信至上的素质教育, 强化行业自律, 构筑一套规范化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势在必行。

 其次, 合理安排会计原则应用的优先次序。

 客观真实的反映经济业务的事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任何会计原则都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

 稳健原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它同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不可避免, 当这一冲突发生时, 如何选择优先适用的会计原则?应当根据不确定性的高低情况而定, 在不确定性较低的情况下, 稳健原则的地位相对较低, 可以更多地考虑其他会计原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反之, 在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 稳健原则的地位相对较高, 可优先考虑适用稳健原则。参考文献:[ 1][ 23罗先和, 陈立军. 中级财务会计I- M ].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7 .品慧, 王绍军, 王宝平. 稳健原则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运用l- J3. 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3, ( 3):

 156.( 责任编校:

 李聪明)( 上接第4 1页)馨感。

 就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 诗人追思过去的目的, 实际也是为了憧憬和勾殛未来。

 此时, 灯烛意象更多是以原始的象征出现的, 寓示着光明、 热情, 具有火炬般的指引作用。

 傅道彬在《晚唐钟声》 中写道:

 “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 灯花的喜庆意义正源于人类千百年来对光与火的礼拜祭祀, 源于无数次高擎火把的长歌漫舞, 灯与烛也成为中国诗人心中的希望之火。

 ” [ 133背灯独共馀香语, 不觉犹歌《起夜来》 。

 ( 《正月 崇让宅》 )一个人在灯光下, 闻着亡妻所遗香气, 就仿佛妻子犹在,并与之共语, 渴望相聚、 相合之情跃然纸上。悠扬归梦惟灯见, 漫落生涯独酒知。

 ( 《七月 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这句诗, 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

 幽微的灯光, 好像在向人诉说诗人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夜雨寄北》 )盼望归后共剪烛, 实是盼望他日与妻子早日团聚。

 烛成了两人相依相偎的见证, 成了幸福的道具, 是诗人满心期待的温暖家园。越是阻隔, 诗人渴望会合的感情越强烈, 越是在现实中独饮寂寞, 诗人对欢聚团圆的渴望越是梦绕千回。

 烛便成了诗人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 , 照耀着诗人寂寞的心灵, 驱使他在一次次的沉郁里抬起眼, 满怀希冀地前行。借着灯烛, 使我们走进了义山, 走进了他的诗和内心世界。

 钱穆在《湖上闲思录》 里写到:

 “重情感的人生则必然会有失败……重情感的人生则必然有苦痛。

 ” 用这句话来概括诗人一生, 大约不会错吧。在今日, 夜变得明亮了, 烛似乎已从我们的视线里隐去,但是否我们再没有了那份不可捉摸、 不可指归的寂寞和伤感, 再没有了相思的无望和事业无成的失落, 再没有了欲泪无言的心酸和欲罢不能的生存状态。

 或许, 在我们忙碌之余,在我们杯酒交错之后, 在我们走出黑暗里辉煌如白日的茶楼, 这一份感受, 更甚。

 此刻, 在冥冥的虚空里, 义山似乎和我们贴得更近了。参考文献:[ 1]吴晓. 意向符号与情感空间[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3吴战垒. 中国诗学[ M ].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 9 1.[ 3]许瑶. 诗的情感与形式l- M 3.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 8 3.[ 4 ]钱锺书. 七缀集[ ...

推荐访问:李商隐常用诗歌意象分析 意象 诗歌 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