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10篇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试析如何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白雪(贵州省盘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贵州 盘州 553500)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如何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白雪(贵州省盘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贵州 盘州 553500)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各项基础能力等均被教师重视起来。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积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然后针对如何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探究,以供参考。关键词:中职语文;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语文知识遍布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均产生不小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加上职业教育本身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实践性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质量。1 中职学生语文教学现状1.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思想狭隘。与传统语文教学对比,中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和灵活运用性,但是,很多中职教师往往会忽略这种差别,本身对中职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够,造成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狭隘 [1] 。久而久之教学就会形成连个极端:忽略基础,架空谈语文;语文工具性被过分突出。在这种极端的教学当中,学生难以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真谛,也不能“以文载道”,灵活运用语文知识。1.2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这个时间段的学生本身存在鲜明的青春期特点,包括叛逆、对学习感到迷茫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很容易产生厌学、抗拒等心理,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在实际当中,由于教师对学生心理引导不足,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认为在中职院校只需要学习专业课就可以,语文属于可学可不学的科目,重视程度不高。1.3语文基础薄弱,文学素养偏低。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知识不高,因此,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也普遍处于偏弱的情况,加上口语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对知识内容理解度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下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2 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2.1教师要善于提问。新课程改革当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入创新型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策略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属于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认知差异性的问题,勾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想要有效提问,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并且精心设计课堂,才能更好地通过提问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卖白菜》一文教学当中,文章针对作者与买菜老太太之间的故事做了充分的叙述,但是对母亲发现多收钱的过程着墨不多。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不详细描述母亲发现多收钱的过程呢?”学生经过深思后开始回答,教师可以借着学生的回答,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农民贫贱不能移的主旨,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建立学习讨论小组。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广受教师和学生青睐。通过建立学习讨论小组,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实践探究能力,还能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3]。因此,中职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该对班上的学生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分组。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和监督,以免小组之间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例如:在《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提前分好学习小组,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或者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课前做好预习。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再让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并且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3加强口语训练。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和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属于重要的教学目的。尤其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社会。如果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存在问题,就容易在正式场合紧张和胆怯,不利于学生的求职。同时,部分学生带有一些地方口音,与别人交流时,需要别人通过揣测才能理解意思。久而久之,学生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口语能力,还需要加强口语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开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课前小演讲的活动,每天上课前,留五分钟时间给学生即兴小演讲,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在演讲过程中,更好的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 结语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加强口语训练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研究能力等均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孙雪梅,史洪.高职大学语文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衔接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11):22-23.[2]张艳红.浅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学教学参考,2016,15(12):121-121.[3]曾婵.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21(2):58-59.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陈春丽(宁夏石嘴山市第七中学 宁夏 石嘴山 753000)摘要: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学科发展。所以,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成为体育教学是否能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在教育模式不断升级发展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问题做系统阐释。关键词:教学技能;职业素养;体育 1 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并不是不想上体育课,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不想运动。而是体育课的内容太过枯燥,没有什么新意。在很多的学生眼里,体育课不过就是跑跑步、做做操。这样的体育课学生们当然不感兴趣,也不会有优秀的体育成绩。很多体育教师给学生们上课也是为了应付,并不是真正的想教给学生们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间的协调性。换言之,运动技能也就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里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这需要用精确的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人体机能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作为一名教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在为学生们上课时应当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的钻研自己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自己也应不断地参加各种比赛,或经常性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比赛,在为学生上课之前制定严密、科学的教学计划。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切忌使上课内容和形式千篇一律。在这里就如何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进行简单举例:例如在初二阶段体育课要求体育教师教授篮球,那么教师就要抓住学生们学习篮球的规律,展开科学的、创新性的教学。在进行教授篮球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个小测试。例如,将班里男生分成若干组,每两组之间进行十分钟的篮球对抗赛。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检测出有哪些同学有篮球功底,哪些同学一点都不会篮球,哪些同学懂一点但是懂得不多。教师获取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对于不同水平的同学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且在教学方案的选择上,教· 0 4 ·万方数据新课标下高中体育短跑训练质量的探讨杜晓忠(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中等专业学校 江西 赣州 342100)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给中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中要正视的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必须加强体育教育,展开最基础的短跑项目的训练。如此不仅可以使目前中学生孱弱的体质有所改观,还可以培养中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对其未来发展也大有裨益。关键词:高中体育;短跑训练;实践教学 1 指导提升运动员短跑速度在进行体育短跑的时候,唯一的衡量指标就是学生的跑步速度,将学生的运动速度提升了,自然能够在短跑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在短跑过程中,速度也是最难提升的。高中生正好处于身体的成长阶段,对于各种体育项目都充满了兴趣。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性格优势进行引导,从而制订合理的短跑训练计划,提升学生的短跑速度。在高中生短跑训练中,很多教师都将训练重点放在了耐力方面,而没有将精力放在速度方面,这种训练方式对学生的总体速度提升没有很大的作用。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实施方案,对学生的短跑速度和短跑耐力进行平衡,让学生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训练。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小段距离的跑步,或者是进行后蹬跑训练,然后让学生进行短距离加速跑、反复加速跑、接力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短跑的速度。2 指导短跑动作技术要领学生想要在短跑中取得好成绩,就需要掌握良好的技术要领,这样才能够掌握短跑的科学方法,提升短跑的速度。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专业的短跑运动比赛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掌握短跑的知识。在学习有力后蹬、摆动腿前伸趴地、折叠腿等相关的专业技术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慢动作播放或者是暂停播放,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些关键的动作,看清具体的技术要领。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专业的短跑录像,让学生将自己的动作和专业的动作进行对比,从而了解短跑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学习到正确的姿势。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系列短跑辅助性练习,例如车轮跑、后蹬腿、高抬腿跑、小步跑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改变自己不规范的动作要领,改进短跑的动作,形成良好的跑步姿势。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时候,要加入良好的技术动作要领练习,保证所有学生的动作规范。为了提高短跑的质量,学生在日常训练的时候,要掌握各个阶段的动作要领,尤其是在中途跑的时候规范动作。例如在进行起跑训练的时候,学生需要进行快速反应练习,这样才能够加快反应的速度,在起跑的时候迅速进入短跑的状态。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时候,要让腿部支持地面,让重心降低,进行快步频率的练习。在进行中途跑训练的时候,要保证每一步的步幅相近,能够进行周期性的折叠、后蹬或趴地、协调肢体等动作。在进行终点冲刺训练的时候,要保持身体平衡,掌握规范的动作要领,保证短跑训练的实效。3 指导进行放松的技术训练放松训练也是短跑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放松技术训练的时候,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短跑实力。首先,在进行短跑放松练习的时候,要加强学生柔韧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膝盖、肩部、髋骨、脚踝等部位的柔韧性练习,让身体的肌肉得到放松,之后进行短跑训练。其次,要进行波浪跑。波浪跑对于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放松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能够让学生在此起彼伏的跑步中提升对短跑的感觉。加速跑首先进行30米之上的惯性跑,然后再进行15米的慢跑,之后进行慢跑和惯性跑交替跑步。具体的跑步节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进行制订。同时,还可以进行放松弹性跑,站立式进行 40米的起跑,前脚掌着地,进行有弹性和放松的跑步,这个时候跑步的步子不要太大。在跑步的间歇期进行来回慢跑,让肌肉逐渐恢复。在 60米到 80米之间放松大步跑,进行大幅度、高重心的跑步练习。在下坡跑的时候,要让身体依据自然地形进行放松训练,在跑的过程中,身体的各个阶段都是放松的状态,在协调的时候让每个动作都有弹性,进行快步频、大步幅、高重心的跑步。在惯性跑的时候,主要利用学生的身体惯性进行跑步训练,让学生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跑步。4 进行接力跑练习在短跑的时候进行接力跑练习能够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提升,让学生在跑步的时候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接力跑是跑步训练中唯一要求进行团队合作的项目,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短跑技术直接关系到接力跑的效果。因此,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接力跑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短跑的方法,还能提高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精神。接力跑的时候,无论是进行 4×400米还是 4×100米接力跑,学生都要不断进行短跑练习。在进行接力跑的时候,学生需要掌握接力棒的节奏和方式,并且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接力练习,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5 小结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短跑作为高校体育专业招生的项目之一,在体育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高中的体育老师,要想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的短跑成绩,就要不断的进行教学调整,帮助短跑体育特长生学会短跑的重要技巧,协调好文化课和体育专业课的关系,帮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取得良好的成绩。正确合理的短跑训练方法能够让身体机能和实际情况完美的结合,创造优异的短跑训练成绩。有利于提高...
篇二: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日期:2022 - 02 - 14作者简介:陆 晟( 1997- ),男,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课程研究. 第 44 卷第 3 期浙 江 体 育 科 学Vol.44 , No.3 2 0 2 2 年 5 月Zhejiang Sport Science May.2 0 2 2文章编号:
1004 - 3624 (2022 )
03 - 0052 - 10“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审视与路径优化陆 晟 1 ,陈宇婷 2,翟 丰 1( 1.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 浙江省射击射箭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浙江 长兴 3131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在诉求,剖析现状与问题并提出路径优化。研究认为,“双减”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优化设计提供了政策支持,学生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如何提升课内教学质量,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和家校社共育等资源,融“教会、勤练、常赛”为教学目标的体育课程设计成为内在诉求。现实审视:目前仍存在不同学段学生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模糊,课程内容衔接缺少系统性,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缺乏空间衔接,评价体系认识有待完善等问题。路径优化: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学校领导、教师、家长齐抓共管,围绕“学、练、赛、评”建构“协同联动”的实施路径,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以期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关键词:双减政策;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现实审视;路径优化中图分类号:
G807.3 ; G807.2 文献标识码:AOn the Review and Optim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 Double Reduction" PolicyLU Sheng1 ,CHEN Yu - ting2 ,ZHAI fe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Xuzhou 221116 , China ;2.Zhejiang Shooting and Archery Bicycle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 , Changxing 313100 ,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problem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demands of curriculum design of physical education ( PE )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 double reduction " policy supportoptimizing the curricular design of P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 making sports increasingly accessible tostudents both in time and space.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class teaching , exp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 -tivities and resources shared by family , school , and community , and design curriculum aims to integrate "to teach , topractice diligently and to compete regularly " as , the teaching goal has become the internal demands.From a realisticperspective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ambiguous teaching objectives for the students in differ -ent stages , the lack of systematic conne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 the lack of spat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rgani -z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deficienc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To solve the above-mentionedproblems ,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prescriptions for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schools should implement moral educa -tion and establish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 Fitness First ”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 the jointforce of school leaders , teachers , and parents should give full play in constructing a " collaborative linkage " based on "learning , practice , competition and evaluation ," and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sports and health should be optimized.It ha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 curriculum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Key words :“ double reduction ” policy ;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 curriculum design ; a realistic review ; optimization·2 5·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中提出,要提高家庭作业质量,减少完成作业时间,丰富课后活动,开展体育、艺术等活动 [1 ] 。在减轻作业量的同时,孩子们能够有更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家庭和社会皆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双减”背景下的学校体育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中小学体育的开展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基本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和桥梁 [2 ] ,是决定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高低的根本因素。学校体育课程设计如何优化问题自然也成为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难点。本文以此为契机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进行再审视,探寻科学、有效的路径选择与优化,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1 目前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审视1.1 不同学段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缺乏统一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制约着教学内容、实施与评价等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课程要达到的标准,还是教师授课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到课程在实施中的表现和效果 [3 ] 。但在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缺乏内在统一性,未能充分体现体育综合育人的重要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对学生健康安全知识的教授与德育的渗透;未能充分认识到国家提倡的素质与核心素养教育的真正内涵,未能对不同学段学生发展需要、不同身体能力进行细分,缺乏对体育运动方法和相关体育素养的规定,没有做到四维目标(知识、技能、行为、健康)的有机统一。仍过于注重考试项目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运动习惯、运动能力和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未能按教育文件中的要求熟练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1.2 不同学段课程教学内容纵向衔接缺少系统性长期以来,我国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体育被列为必修课长达 14 年,体育课程内容从田径、体操到球类活动,项目之多,学习浅尝辄止,转换频繁,往往是一个项目刚学了点“皮毛”又换成了其他项目。学生在周而复始的项目转换中,看似接触了不少项目,但真正掌握的技能很少。然而,始终未能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缺失或不足,多在达标、评比、评估、加分等外界因素压力的驱动下参与体育,无法形成主动锻炼的习惯。更多的也都归因于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纵向衔接缺少系统性,缺少课程内容衔接的结构化做支撑,出现各学段各自为营,具体表现在上下学段内容低级重复等现象,造成运动技能的掌握很难得到保障。1.3 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缺乏空间衔接性新体育课程体系应涵盖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家校社共育课程。就当前现象来看,存在着主抓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仅重视大课间、课间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家校社共育课程放手于家长的现象,体育课程空间的衔接存在严重不足。当前中小学在开展体育活动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有:① 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作业量大,“主科”教师抢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现象严重,难以落实课外体育活动。
② 受中小学教师编制所限,体育教师数量普遍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且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量未被计入总工作量并取得相应报酬,造成体育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不高。
③ 学校运动场地匮乏,课外体育活动管理难度大。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明显不足,班主任及其他学科教师参与运动管理的专业性不够,存在一定的运动安全隐患等。早在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就对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做出了相关要求 [4 ] ,但从这些年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执行来看,仍未真正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仅靠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课内外、校内外如何联合开展,尤其是家校社的联动;“学、练、赛”学习方式如何综合应用;自然班授课制、体育选项走班制与体育俱乐部制如何灵活安排等,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活动时间的保障与技能的练习,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1.4 教学评价方式缺乏综合性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以及教学 过程 实 施 等 教 学活动做出 价 值 评 判 的 过程 [5 ] 。如今学校体育工作的困境与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有着必然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②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 [6 ] 。目前普遍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对于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使用较少,结果性评价更多。在课堂教学之前缺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充分了解,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跟进不足,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也缺乏全面性的分析。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在力量、速度等方面发展较慢,如果只是单一的测验结果进行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心理,使学生有受挫感,从而·3 5· 陆 晟,陈宇婷,翟 丰:“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审视与路径优化
影响了综合评价的效果。2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路径分析 “双减”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优化设计提供了政策支持,学生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学校将“减负担”与“增体育”的结合,坚守学生体质健康底线,依据《指导纲要》的育人要求,立足“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目标,遵循基本动作技能和项目运动技能的发展规律,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外体育活动、家校社共育课程为重要载体,以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的建设和体育竞赛的培优为拓展,形成课程设计的一个整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学与竞赛、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侧重于“学与练”,课外体育活动和家校社共育课程侧重于“练与赛”、“赛与评”,精心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组织与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体育”“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评价,围绕“学、练、赛、评”建构“协同联动”的闭环路径图(见图1 ),保证每位学生充分参与的效果,统筹推进体育课程设计更加优化。图1 闭环路径图2.1 优化各学段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衔接《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 [7 ] 。初中在“体育选项走班制”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体育俱乐部制”。根据不同学段开展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并科学、有效地衔接。本文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1-9年级学生划分为4个学段(同《标准》水平1-4 ):学段一(小学1-2 年级):保留原自然班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为主,通过走、跑、跳、投、滚、爬、投掷等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发育和成长。这一学段的学生体能基础和动作操控能力比较弱,还不足以支撑其进行技能较为复杂的项目活动,以自然班编班的方式开展较为合适。学段二(小学3-4年级):以自然班授课制+分层教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运动项目基本动作学习为主要内容,注重打基础。可以实施长短相结合的课,在保证体育课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长课40min ,短课30min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承受力,为学生学会和多练提供保障。长课适合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新授课,教师可开展分层教学、探究教学、分组合作教学等,保证多个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有更多时间练习,提高动作的敏捷性,也丰富了体育器材组合使用,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短课适合复习课或综合课,如耐久跑课中的耐力提高阶段、武术课中武术套路的串联巩固强化阶段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已有动作技术基础上完成学习目标。学段三(小学5-6年级):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一个班级内有四五十名学生,受身体素质、灵敏程度、身体协调程度、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个阶段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学生的学情,科学地划分学生兴趣爱好,将水平、爱好相近的学生划分到一个班级,需要教师结合体测的成绩以及学生日常体育课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虑。学段四(初中7-9年级):体育选项走班制或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校资源配置有效选择。中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也促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内容产生多元化需求。以技能、技巧为主,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专项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关键点是“可选择性”和“专项性”,“可选择性”是要求学校要提供一定数量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这就要求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专项好的体育教师和必备的项目专用场地器材 [8 ] 。因此,对于低龄学段学生仍保留原“自然班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在完成必修必学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那些运动场地与器材达标或基本达标、班级学生人数适当、校领导对体育有正确理解、体育教师足编并具有应有的教学能力、能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学校,应开展“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或“体育俱乐部制教学”。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丰富完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加强必修选学内·4 5· 第 44 卷 第 3 期浙 江 体 育 科 学2022 年 5 月
容的学习。在开课组织形式上应做到合理规划、灵活调配,应开尽开。排课方面:
① 将同一学段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里; ② 可以排出各种课,如长短相结合的课、与大课间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的课等。选课方面:
① 要让低学段学生知道和体验各个项目; ② 在选择项目前体育教师要做好讲解,班主任做好引导; ③ 第一次选择的一学期后,可以让全体学生做第二次选择,在第二次选择的一学期后,可以让个别学生做第三次选择; ④ 如果学生的选择过于集中于某项,而学校因教师和场地器材所限又无法满足更多学生选择时,不得已也可采用第一和第二志愿的方法以及网上抢课和抽签等方法进行调节; ⑤要在尽可能满足学生选择的同时,加强教法的改善培养兴趣。场地方面:通过部分场地的改造、教室的多用和场地的开发、场地的立体化使用等方法积极地创造条件。2.2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在统一,学段层级衔接中小学应参照“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体育课堂教学以逐步“教会”为主要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如早锻炼(早操)、大课间或课间锻炼(课间操)、拓展课程等以“勤练”体育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为主要目标(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重新设计锻炼形式);在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以家校社共育课程(“双减”产生的潜在时间)以“常赛”已掌握的技能为主要目标。结合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层级衔接,把握各层级间的递进关系,做到区分重点逐级实现,排除对所有目标任务的一把抓,尽量具体可操作,力争做到定量评价,便于目标的达成和实现。将四个学段从知识、能力、行为和健康等教学目标整体予以考虑(见表1 ),以确保全体学生的基础能力。表1 不同学段的身心特点与教学目标学段 身心特点教学目标知识 能力 行为 健康学段一身体发育处于平稳发展期,但肌肉力量小,肺 活 量、血压、心率及其他生理指标不稳定。自控能力弱,普遍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性格活泼好动,兴趣浓厚学习日常保健卫生、了解安全避险知识与方法,...
篇三: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3卷第4期/2021年7月Vol.33 No.4 / July 2021《〈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Interpretation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Teaching ReformGuidelines (Trial)于素梅1 ,许弘2YU Sumei 1 ,XU Hong 2摘 要:对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起草背景与重点内容进行解读,指出了《指导纲要》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背景下起草的;《指导纲要》包括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改革内容、改革目标)、主要任务(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组织保障(组织管理、课时保障、师资保障、场地器材)、督导评价(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强化学校落实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体责任、注重教师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与结果、强调学生达成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效果)和工作要求(确定试点、教改培训)五大部分十七项具体内容。对《指导纲要》的解读,旨为深刻理解和把握文件内容,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提供相对系统全面的参考。关键词:全国教育大会;两办《意见》;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图分类号:G 811.3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The drafting background and key content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Teaching Re-form Guidelines (Tria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Guidelines)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of Education were interpret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Guidelines is draf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rtherand better implementing "enjoying the fun, enhancing physique, strengthening personality, tempering will"proposed by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CPC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and the gist of docu-ments such as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suedbythe General Office of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the State Council; the Guidelinesincludes seventeen specific contents offive parts ofgeneral requirements (guidingideology, reformcontents, re-formgoals), main tasks (updatingteachingconcepts, optimizingteachingcontents, innovatingteachingprocess,perfecting teaching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guarante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class guarantee, facultyguarantee, space equipment), supervision evalu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he school to implement the school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ttachingimportance to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the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the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emphasizingthe students toachieve the goal and effect ofthe physical educationreform)and work requirements (determiningthe pilot, education reformtraining). The purpose ofthe interpreta-tion ofthe Guidelines is to provide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for a deep understand-ingand grasp ofthe contents ofthe Guidelines and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the spirit ofthe Guidelines.Keywords: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Opinions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teachingreform; guidelines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1.04.0042021 年 6 月 23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这是学校体育有史以来教育部颁布的首个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纲要》,具有里程碑意义。《指导纲要》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的重要举措;是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更加胜任新时代、新要求的指明灯;是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誗新时代学校体育誗371第 33 卷学报第33卷第4期/2021年7月Vol.33 No.4 / July 2021收稿日期:2021-07-12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1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GYC2021007)。第一作者简介:于素梅(1969—),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E-mail:zkysm2004@126.com。通信作者简介:许弘(1978—),男,博士,二级调研员,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E-mail:66069954@qq.com。作者单位: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北京 100816。1.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100088,China; 2.Department of Sports Health and ArtsEducation,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816,China.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方向标。《指导纲要》的颁布,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清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及产生根源,有助于体育课程实施更具逻辑性、科学性、衔接性,体育教学实施更具创新性、适切性、实效性等。在《指导纲要》下发之际,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十分必要和迫切。1 《指导纲要》的起草背景《指导纲要》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20 年 10 月规划启动,于 2020 年 11 月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起草。《指导纲要》从起草到正式发布,历经 8 个月。起草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地调研、教学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起草内容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体育工作中的最新重要文件。1.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2018 年 9 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报告中指出: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 这不仅明确了“四位一体”的目标,强调了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诉求,还将体育学科多年来未能很好突破的重点与难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强化,引起了体育学界乃至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专家和学者进一步加强关于“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尤其深入分析了当前体育教育的突出问题。王登峰在2019 年 1 月出版的《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卷首语《明确新目标 落实新举措 激发新动能 形成新机制》中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四位一体”的目标,需要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一定要让学生学会 1 至 2 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第二,一定要有面向人人的竞赛。强健体魄,则是体育最基础的功能。而对于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来讲,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必须参加竞赛,只有在竞赛中才能真正地锤炼意志,培养健全人格。”[2] 许弘于 2019 年在《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文中阐释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四位一体”目标(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内涵及体现,以及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3] 。李小伟于2018 年在《如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一文中提出:
“开展体育活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涉及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理念等方面的转变。”[4] 为实现“四位一体”的目标,还提出 3 个督导发力点。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四位一体”目标的重要论述, 《指导纲要》正是在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提出的“四位一体”目标,使广大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感地将其落实到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与研究之中而起草的。1.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体育政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2020 年 10 月15 日,两办《意见》明确从“改革创新,面向未来;补齐短板,特色发展;凝心聚力,协同育人”的 3 个方面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原则。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方面,分别就“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5] 提出了明确要求。该如何推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如何在开齐开足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是新时代学校体育重点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两办《意见》提出要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需要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包括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尤其在该如何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方面,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质与量的双向提升是未来深化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两办《意见》还针对评价问题明确提出“积极完善评价机制”,既要求“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誗新时代学校体育誗372
第33卷第4期/2021年7月Vol.33 No.4 / July 2021还要求“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 “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等。尤其是提出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5] 2020 年 8 月 31 日,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6]“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6] 以上这些政策要点,需要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推进文件或政策体系跟进、细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两办《意见》精神和体教融合政策。《指导纲要》的起草从加快推进两办《意见》和体教融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政策文本规划。1.3 为加快解决体育课程教学遗留疑难问题体育课程的实施长期存在课程内容繁多、体育学习“蜻蜓点水”、各学段低级重复等问题,有些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很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而未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难以有趣、有效地实现终身体育锻炼。体育课程与教学逻辑性不清、系统性不明、衔接性不够,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性不足、技能性不强、发展性不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都显示出体育学科的课程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改革方向性还不够聚焦。2018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启动了大中小学德育、体育、音乐、美术 4 个学科课程各自的一体化建设。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通过近 3 年的系统研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深入贯彻两办《意见》中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进行了理论建构和方法引导;对体育课程内容未来设定为必修必学、必修选学两大类完成了基础性研究;对中小学开展“体育选项走班制”已经在全国进行了 1 学年的实验,并得出了可靠结论;对有效增强学生体育兴趣、享受运动乐趣、掌握 1 至 2 项运动技能提供了课程保障,寻找出了体育课程缺乏衔接的根源;为破解衔接问题,通过研制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和结构化课程内容体系实现真正衔接的重要理论创新,初步建立了三期六级运动能力等级标准和对应的专项运动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7] 。但是,理论研究与具体实施毕竟是一个需要政策推进的过程,同时,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转化成为政策,从而发挥为决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基于此,《指导纲要》的起草也是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真正实现为决策服务的价值体现。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再好的理论都难以转化并有效指导实践。2 《指导纲要》的重点内容解读《指导纲要》完整的内容体系从教学到管理,再到督导评估工作,明确了教改方向,系统呈现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具体做法。2.1《指导纲要》在教学方面的具体内容及改革要求在体育教学方面,注重目标的方向性引领、内容的结构性设置、实施的多样性组织、评价的系统性把握。1)提出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8] 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健康意识的引导、健康知识的融入和健康行为的养成,以及健康促进能力的形成。“健康第一”的结果要真真切切地能够促进学生健康,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要能基于这种理念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更新教学观念,把从“以教定学”努力向“以学定教”转化,要认真把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态度、...
篇四: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1DEBATES OF SPECIAL TOPIC体育教学专题讨论 \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学/2020年第12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 对组合动作技术教学的认识与反思文/朱丹阳摘 要:组合动作技术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受到高度重视,是课程内容部分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过于重视单个动作技术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单个动作技术,但因为缺乏组合动作技术学习与实践的经历,使得许多学生终生未学会一项完整的运动项目。鉴于以上思考,本文就组合动作技术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辅以案例,旨在为基层体育教师开展组合动作技术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基本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2-0021-03
的内在逻辑有机衔接、串联、组合所形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运动过程。组合动作技术的设计并非简单地将几个单个动作技术进行叠加与结合,而是教师在厘清运动项目其本质动作技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后,以学生原有的动作技术水平为基础,串联、组合单个动作技术组成连贯的练习方式,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单个动作技术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组合动作技术的理解,同时达到提高学生专项体能的目的。此外,组合动作技术的学习还是培养学生技战术的实战运用能力和战术思维意识的基础,因为无论是何种运动项目,技战术的应用都离不开组合动作技术在比赛中的灵活运用,可以说组合动作技术是学生“运动能力”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新课标中对学生组合动作技术的学习也有着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例如,在足球模块3的内容要求3.4中,要求学生“掌握行进间接球—运球—传球、抢球—运球—射门、抢球—运球—过人—传球、接球—运球—过人—射门等组合动作技术” [2]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组合动作技术,在认知层面可以形成该项运动组合动作的印记,形成一些相对完整的关于该项运动的知识链,从而为在运动中运用动作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尤其是开放式运动技能中的球类运动,组合动作技术的类型和数量较多,教师可合理将其基本动作技术进行串联与组合,并设计相应的运动情境与教学比赛进行学练,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而落实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 素养。二、传统体育教学中基本动作技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基本动作技术也被称为单个动作技术,是指构成某一个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 [1] 。虽然基本动作技术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新课标也高度重视学生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然而,长期以来受到“知识中心论”和“技术中心论”的影响,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仅仅围绕某个运动技术的学练,学生只会单个技术动作,却无法对多个技术动作加以串联和组合,更无法参与到一场完整的比赛中去 [3] 。例如对于篮球项目教学,学生长期在单一技术的碎片化教学内容及“填鸭式”教学手段的学习环境下 [4] ,仅仅学到的是运球、传球、投篮等孤立、零碎的单个动作技术,至于这些动作技术在比赛中如何衔接、组合,在面对队友配合和对手防守干扰等情境下,应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动作技术,却没有得到针对性的学练。这种传统的动作技能教学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裂了运动项目学习本应有的项目完整性,学生无法在真实情境或动作技术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动作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客现存在的“默会知识”,包括基本动作技术(单个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两种类型 [1] 。其中,组合动作技术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内容部分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部分也有多处相关表述:“每节课不能只教一项动作技术,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动作技术相结合的学练;要引导学生在比赛情境中反复运用和强化组合动作技术……” [2]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很多体育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单个动作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组合动作技术的学习,学生无法对所学的动作技术进行灵活有效的运用,造成学生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也未能掌握,无法参与一场完整的竞技运动比赛。重视组合动作技术学习是为了克服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以及应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就组合动作技术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辅以案例,旨在为基层体育教师开展组合动作技术教学提供参考。一、组合动作技术内涵解读组合动作技术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单个动作技术按照运动项目本身
P22DEBATES OF SPECIAL TOPIC体育教学专题讨论 \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学/2020年第12期比赛中灵活运用、展示所学习的动作技术,也就难以感受到自尊自信、角色胜任、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体育品德素养的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三、组合动作技术教学思路与分析新课标极力提倡的组合动作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结构化的表现。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强调应摒弃单个知识技能教学,倡导以两个或以上的内容或手段组合的学练方式。因此,体育教师要尽量避免单一动作技术在单一环境下的学练,改变传统的教师技能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充分地体验完整的动作技术,促进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5] 。按照以上思路,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上可采用“三步法”教学。第一步,复习单个动作技术。教师在进行组合动作技术教学前应带领学生回顾、复习组合动作技术中的单个动作技术。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可转变枯燥的单一学习形式,通过改变距离、限时、限次数等方式或游戏、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第二步,学生组合动作技术的学习。组合动作技术教学是学生灵活运用动作技术的过渡阶段,教师围绕第一步的单个动作技术进行合理设计,应注重技术动作的组合与衔接、层次性与关联性,设置相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达到学生基本掌握组合动作技术的同时提高其相应体能的目的。第三步,设置练习情境或教学比赛。教师在设置情境或比赛时,可改变或限制团队人数、比赛规则、场地大小等外部条件,突出“对抗”“配合”等真实比赛情境下的学练,让学生在人为设置的比赛情境中,增强实战能力,提高比赛中的应变能力,最终“学会”该项运动项目。四、案例分析(一)案例呈现本堂课教学内容为足球脚内侧射门,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带领学生热身跑后,进行了脚踩球(原地—行进)、脚内侧拨球(原地—行进)等球性练习。基本部分该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脚内侧传接球动作技术,组织学生小组间自由组合传接球练习。其次,教师新授脚内侧射门动作技术。教师在示范、讲解脚内侧射门动作要领并强调动作技术重难点后,组织学生进行无球模仿练习。在此之后,教师提问“脚内侧射门和脚内侧传球在动作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进而组织学生继续对墙练习射门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并纠错。教师挑选优生展示脚内侧射门动作技术后,组织学生排成纵队依次面向足球门自主练习射门。最后,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组织学生进行5v5小场地比赛。(二)课后反思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学练足球脚内侧射门动作技术。显然这是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范式,即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以反复的身体活动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和任务。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避免在课堂上孤立、静止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项技术的教学。”本案例教学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违反动作技术教学的原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足球脚内侧射门动作技术,动作要点即加速助跑后支撑蹬地,爆发式摆腿击球。脚内侧传接球动作技术是脚内侧射门动作技术的基础,然而教师在进行脚内侧射门动作技术时,并没有与学生之前所学的脚内侧传接球动作技术衔接、联系起来,学生更多的仍是在课堂上低水平重复单个动作技术的学练,不符合“默会知识”学习的方式,最终也就造成体育教材“学完丢光”的现象。第二,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射门是足球场上得分的唯一手段,不仅是球员在点球时所采用的动作技术,更多的是球员在真实的足球比赛情境下运球或接球后射门,而在此案例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孤立、静止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练。即使学生在教师反复纠错与指导中掌握了脚内侧射门动作技术,但在真实的足球比赛中还是无法灵活地应用。第三,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在学练脚内侧射门动作技术时,是对墙踢球,两人自由组合练习,教师忽视了动作技术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是具有配合与对抗的教学情境,然而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下学练,很容易产生厌倦与疲劳,难以体会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逐渐丧失。(三)教学建议动作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客现存在的“默会知识”,运动中有大量的动作技术概念、要点描述、动作技术的学习经验等很难用语言明确地阐述清楚,需要学习者亲身感受、揣摩、体验,反复琢磨,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并不符合“默会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应从游戏设计、运动情境的建立来学习动作技术,例如教师创设配合性或对抗性的运动情境,将多个单一动作技术进行组合,学生在真实的运动情境中学练动作技术,有利于真正“学会”运动项目。因此,基本部分可设计为三个教学流程。第一步,复习脚内侧传接球动作技术。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原地脚内侧传接球、行进间脚内侧传接球的动作要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形式的“抢圈”游戏以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组合动作技术学习打下基础。第二步,学习“传+射”组合动作技术。教师在讲解示范脚内侧射门动作要领后,组织学生进行脚内侧射门的分解练习——支撑脚位置确认练习、摆腿动作练习、击球部位练习、射门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场指导,强调动作技术的重难点。在此之后,教师可将脚内侧传接球动作技术与射门动作技术进行组合。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要关注学生动作技术的细节,而是学生能否将两个单个动作技术协调流畅地衔接起来。因此,在“传+射”组合动作技术教学部分,教师可分为“定点传接球+射门”和“行进间传接球+射门”两个教学内
EXPLORATION & RENOVATION体育教学教学探蹊P23 体育教学/2020年第12期中考体育背景下加强健康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和实施策略文/贾国鹏
韩 兵
胡永恒
周真群摘
要:
健康知识教学对促进中考体育短期和长期目标的达成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科学运动、损伤防护和心理健康类知识与中考体育的关系最为密切。体育教师可通过讲授动作原理、剖析真实案例、提供个性指导、建立家校联系等教学策略开展健康知识教学,助力学生在中考体育取得理想成绩,并为其科学锻炼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词:中考体育;健康知识;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2-0023-0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一次强调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的要求。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体育考核进入中学升学招生考试以来,中考体育就一直是学校体育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话题。四十年来,中考体育的实施巩固和提升了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扭转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趋势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作为升学“指挥棒”,中考体育也对初中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健康知识对于中考体育的重要性,梳理与中考体育密切相关的内容,探索围绕中考体育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例如怎样将球传得准确、同伴之间应该如何配合,接同伴球后准备射门时支撑脚的站位等问题,并讲解示范“传+射”组合动作技术的动作要领,明确分组方法、学练要求等。在学练过程中,教师还可将足球战术与组合动作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如“二过一”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应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第三步,设置教学比赛。在学生基本掌握“传+射”组合动作技术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可根据学情合理改变比赛规则,将一块足球场地分为四个场地,根据学生的足球基础将人数分为不等的8个小组、每块场地上设置两个球门,形成以少打多的局势,并强调必须采用“传+射”组合动作技术进球得分才算有效,让学生“传+射”组合动作技术的学习效果在比赛中充分展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综上,体育教师要及时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禁锢,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特征,整合分散的教材内容,将单一、碎片化的动作技术教学内容串联、组合起来,创设运动项目组合动作技术,并结合团队配合、对手防守或真实的比赛情境,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理解和感受完整的运动项目,从而提高学生运动项目技战术水平,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一项运动项目。五、结语体育教师应全面地分析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灵活地串联组合单个动作技术,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理解和感受完整的运动项目,这不仅符合当前中国学校...
篇五: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20年(第19卷)第9期Vol. 19,No.9,2020赵洪波: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生成困境及提升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9):61-66.· 体育教育训练学 ·收稿日期:2020-04-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TY005);2019年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专项课题。作者简介:赵洪波(1983-),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的教师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他们的专业能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和人才的培养质量[1] 。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以及“十九大”党中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都深刻表明了教师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筑基作用,高度概括了新时代教师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教师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将“立德树人” “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国家意志”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2] 。体育学科作为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知识传授形式的特殊学科,具有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功能,这种全面教育功能的实现对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作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自觉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步入21世纪后,国际间新的竞争形势使培养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年轻一代成为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上升为促进我国持续性发展的新的战略性问题。纵观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诸多问题(如: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学校体育观念陈旧、落后;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场地器材匮乏等)凸显,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根本需求。学校体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质的问题,也有量的问题,诚然,量是事物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在一定量的基础上发挥质的效益,才是事物长效发展的保障。因此,面对当前学校体育现状,将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从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换为以提升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在现有资源配置基础上,彰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生成困境及提升路径赵洪波(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摘 要】: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对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包括课程决策力、课程开发力、课程组织力和课程评价能力四个方面,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面对当前课程主体定位偏差、课程领导意识不足、专业发展导向失准的困境,应从三个方面系统提升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在政府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课程领导理念,提供政策支持,优化课程领导模式;在学校层面,加强校长课程领导素养,提升教师课程领导自主权,加强支持环境建设,促进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有效生成;在教师层面,树立课程领导主体观念,强化课程领导主体意识,以课程领导为导向,促进自主专业发展。【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基础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4348(2020)09-0061-06· · 61DOI:10.15877/j.cnki.nsin.2020.09.009《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9卷)第9期显体育教师对课程领导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佳选择。体育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效[3]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课程的领导者,而不再仅是传授课程内容的“教书匠”,应能够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成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建构者和有效实施者。因此,增强体育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提升课程领导力,提高体育教学行为的效率,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于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功能。2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自200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以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引领和指导上,具有了更多的责任和自主权。课程领导力是课程理论与领导理论相融合的产物,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本质在于,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范式。教师不应仅作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更应扮演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专家一起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撰,并在课程实践中,分析理解、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促进课程品质的提升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4] 。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后得出,教师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课程决策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四个方面。因此,借助领导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体育课程特色,分析新时代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具有重要价值。2.1 体育教师课程决策力体育教师课程决策力即体育教师课程设计力,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设计活动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一方面,表现在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总体安排,在考虑当前学校学生实际和场地器材状况的基础上,具有对课程内容、课时数和课时比例调整的引领能力。如:
《课程标准》中提供的七至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建议中,包括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类、球类、体操类等课程内容和课时的规定,体育教师应能够根据当前学校体育培养目标、学校师资、各项目特点、器材设备以及学生自身能力及兴趣等情况,增加、减少课程内容或课时以更契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能针对某一班级学生,在体育课程活动设计中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体育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媒介进而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体育品德和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特殊学科,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计能力的体现即是通过科学、巧妙的课程设计,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到体育课程的乐趣,调节情绪情感,建立积极的体育态度,进而促使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5] 。因此,体育教师应能够遵循体育目标这一实现逻辑,将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内容、丰富的练习方法手段、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相融合,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提高课程教学效率。2.2 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活动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体育作为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进而实现其功能的特殊学科,其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体现在能够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根据不同对象对原有体育课程内容或学程进行修改,以适应课程的具体课堂情景。如:《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课程内容,涉及田径、球类、武术等诸多种类项目,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其中的大球类、田径中的短跑类项目开展较多,但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的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较高的跳高、跨栏等项目开设较少。因此,为最大限度贯彻好《课程标准》的理念,基于体育课程基础设施资源具有灵活性较大、可利用程度较高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资金、学生运动水平等编制和改造体育器材,一物妙用,有效避免因器材短缺、运动项目难度大而导致的学生体育参与度低的现象。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能够在对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学校自身教学情况、现有课程资源的理解上,结合社区和校园体育文化特色,依托拟定的课程计划开发新的课程板块,如:开发乡土教材、校本特色课程以及地方性专题课程,形成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并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活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体验感,关系着学生的体育参与效果,而作为体现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特性的体育项目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效补充,为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条件。· · 62
赵洪波: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生成困境及提升路径2.3 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对《课程标准》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将课程计划落实于课堂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引领和指导能力。它是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践效果。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具有科学明确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和把握体育课程本质规律和价值功能,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将课程视为一种师生间不断交流对话的过程,以此实现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教育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育教学是通过学生的学练完成教师教的过程,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有效在于教师能够运用自身恰当的教学语言及展示娴熟优美的示范动作,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身体练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现体育教育功能的必备条件,学生在学练技能的过程中,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更深入地感知体育所具有的提升品质、锤炼品格的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应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随机的、可控的动态过程,能够敏锐地综合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把握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及时性教育,提高学生学练效果。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是指对体育课程中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应对的能力,体育课堂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身心结构特点决定了体育课堂中不可预计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进行临场调控,统筹全局和及时的应变,将偶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程度降到最低。2.4 体育教师课程评价能力体育课程评价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理解、运作课程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总结,在对体育课程进行全方面价值判断过程中具有的引领和指导能力[6] ,是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主动参与课程领导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对体育课程方案的评价和体育教师的自我评价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体现出目标、内容、评价的一致性,避免当前存在的对学生技能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应将知识、能力、体育态度、习惯等作为评价的重点,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应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紧密结合,不仅要看学生学习后的最终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经过学练后提升的幅度,体现评价的实效性;对体育课程方案的评价即是指检验体育课程设计应用于课堂实践的实际效果,是对体育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实际逐步一致的修正过程。根据体育课程设计的实际运用,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有效,再通过体育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优化课程设计,从而使体育教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组织安排体育教学过程,促使预期效果和实际结果的统一,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自身的评价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对自身体育课程的设计能力、课程开发后的实施效果、对体育课程的组织能力,以及对教学的不断反思能力等诸多内容的评价,是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根本保证和重要路径。因此,体育教师应具备对自身课程领导力的自省能力,时刻反思自身是否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指示,设计、开发和组织课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所应具备能力的高度概括,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只有极少数的杰出教师才具备上述课程领导能力。对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说,诸多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存在教师课程领导能力的“薄弱环节”。尽管这是普遍存在的,但对于教师领导者来说,如果某种能力的“短板”过短,将会严重影响其课程领导整体能力。因此,补齐这些短板,促进体育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全面发展,是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教学实际成效的重要措施。3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困境教师作为最主要的课程实践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课程领导主体[7] 。概括来说,教师课程领导力即是教师对课程组织实施的主导能力,它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需求,课程发展的诉求,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成长、提升课程领导实效的重要体现。因此,应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作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关注。3.1 学校体育课程领导主体定位偏差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保守文化使教师职业一度被描述成遵从性的、保守性的、常规性的安稳工作,教· · 63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9卷)第9期师的主体性缺失,拒绝创新,习惯维持现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8]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按照教育部门制定的统一课程标准和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将教师培养成对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抑制了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达,剥夺了教师的话语权。体育课程领导力主体定位偏差,泯灭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计、实施的话语权和主动性。与此相矛盾的是,体育教师对课程领导力认识的偏差,致使体育教师“主体性”过度彰显。体育教师将对体育课程的领导力与对体育课程的绝对控制力相混淆,部分教师依旧坚守教师的绝对权威,将“一言堂” “学生的绝对服从”当作是对课程的绝对领导,以刻板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实现教师的领导性和权威性,甚至以强硬性的管理手...
篇六: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21 年 2 月 1 日主题情境结构化设计是“主题型活动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托。结构化主题情境具有主题统摄性强、情境简约、逻辑线索清晰、与结构化课程内容形成高匹配关系的特性,具有丰富、现实、可扩展的解释空间,可有效组织可操作、可把握的学科活动,具有支持、服务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功能。主题情境结构化设计要以结构化学科内容为依托,序列化活动设计要与主题情境结构化设计相融合,系列化问题设计要与主题情境结构化设计相契合。主题情境 结构化 功能阐释 情境设计摘 要关键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1] 。从中可以看出情境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对情境功能的理解并不到位,情境创设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一、主题情境结构化的功能阐释1.组成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环节主题型活动教学是通过结构化主题情境创设来组织、优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2] 。主题型活动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以一个主题背景来构建问题情境,这个主题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案例,也可能是一个热点事件,更多的是选择紧扣时代脉搏的背景材料或案例,结合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形成与学科内容的高匹配关系,对主题情境进行结构化的优化处理,从而实现用结构化主题情境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目的。课例一:在“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中,浙江名师王卫华选择“夏伯渝攀登珠峰”的人物故事,设计了由四个视频片段组成的结构化主题情境,对应“生命之难” “生命之约” “生命之美”为主线的内容板块,通过四个活动环节有效地组织了整节课的教学,成功地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生命的丰富和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2.支持和服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教学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优化真实案例,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或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引导学生加深对学科内容的认识、理解,尝试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解决情境中的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科素养。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创设复杂程度不同的结构化问题情境,可以提高情境的针对性和使用效率,所以,要从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考虑材料的取舍、情境展开的流程和呈现方式。主题情境结构化的设计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情境结构的宏观设计,一般根据课堂时间和学科内容设置两三个场景,以故事发展的方式呈现情境,情境之间有着内在逻辑线索,情境线索通常与学科内容的逻辑线索相对应;二是情境结构的微观设计,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境场景中根据学科素养培育水平要求不同,对情境进行复杂程度不同的结构化设计, “训练”不同水平素养。情境结构化水平高,复杂程度则低,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也相对低,通常对应“基础性”考查要求;情境复杂程度高,结构化水平就会降低,情境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作用就会越丰富多样,对学生的素养培育要求就高,通常对应“综合性” “应用性” “创新性”考查要求 [3] 。3.助力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构成学科内容的基本框架,属于必备知识,在必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形成关键能力,在复杂的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科素养,可见,学科核心概念与方法的学习、运用处于基主题情境结构化的功能阐释与设计策略张召永(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江苏淮安,211700)投稿网址:www.jxygl.com.cn68 · ·万方数据础的地位,是能力与素养生发的依托。结构化主题情境创设不可能脱离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主题情境的选择与创设恰恰是从学科核心概念与方法入手的,依托情境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对核心概念进行解析、理解,在此基础上发挥情境对立场观点、价值观、决策等方面引导的价值和作用,在问题解决中实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只有那些与学科内容有着“高度关联”的案例才能通过优化、创设成为可以使用的结构化主题情境,进入教学过程。4.具有丰富、现实、可扩展的解释空间“主题情境结构化具有丰富、现实、可扩展的解释空间”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
“丰富”指所选案例本身“信息量大”,情境创设具有较大的教学利用空间; “现实”指真实、符合事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起到支持教学的作用;情境的“可扩展”一方面是支持复杂程度不同的结构化设计的“内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的“外展空间”。主题情境结构化设计对案例的选择、利用、优化的要求显然是更高的。要充分挖掘案例的内在要素,如果案例内含要素“足够”支撑教学的要求,一般会设计形成一案到底式主题情境活动教学样态。如果“一个案例”不能完成组织教学的目的,则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拓展,形成以一个主题统领下的模块化的主题情境结构,如“模块式活动教学样态”。在主题情境下的每一个场景中,要充分结合学科内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需要,挖掘其内在空间,进行微观结构化处理。5.组织富有成效的活动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是活动 [4] 。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活动”实现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统一。主题型活动教学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进程由几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推动,每一个活动独立完整又与其他的活动存在逻辑上的联系,形成序列化,序列化的活动构成有主题的活动链条。情境为教学提供场景、氛围,序列化的活动与结构化的主题情境相呼应。富有成效的活动离不开合理的情境创设和有效的问题设计,情境是实施活动型学科教学的环境基础,为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探索和思考的空间,问题是活动开展的思维起点和动力,富有成效的活动要有内涵、可操作。活动的成效表现为能推动教学进程,有效组织教学过程,能实现课程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有效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6.建构真实、可操作、可把握的情境真实是指情境创设应源于生活。生活实践情境主要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真实素材,学习探究情境主要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 [5] ,情境创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设身处地的现实场域,因此,情境创设应该是有现实依据的真实情境。可操作是指情境创设需要结合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对已选真实生活中的案例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剔除细枝末节及无关信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水平的要求,对情境进行复杂程度不同的结构化处理,创设信息支持充分的结构化主题情境,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可把握的情境创设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能够认知、理解,学生能对此感兴趣,愿意参与情境,并愿意在活动中表现、展示自己的行为。情境创设必须处在可预期的合理范围,与活动、问题设计相配合,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说得出、道得明,教师放得出、收得回,当然还应有合理的开放性、创新性。二、主题情境结构化的设计策略1.以结构化学科内容为依托主题型活动教学中,学科内容、主题情境、问题、活动四者是有机统一的,而主题情境则是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环节 [6] 。这就需要对主题情境进行合理的结构化设计,充分发挥主题情境的功能。主题情境的结构化设计与学科内容的结构化相对应,情境线索与学科内容逻辑线索相交织,通过活动和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课例二:在“家的意味”教学中,笔者以“春节回家”作为主题线索进行了结构化的情境设计:(1)“认知家”。在导入环节展示春节回家时的拥挤画面、具有冲击力的统计数据,营造春节时人们迫切回家的情境氛围。设问:春节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回家?在中国人心中,家是什么?(2)
“体味家”。播放《这一年,只为这一刻》的视频,视频故事是三个家庭的成员外出打工一年,春节回家团聚的感人故事。设问: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家意味着什么?通过感性的视频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了学生对家的认识与理解。(3)
“呵护家”。通过“七嘴八舌说家规”环节引导学生对“家规、家训、家风”文化的张召永:主题情境结构化的功能阐释与设计策略69 · ·万方数据
认知,通过“孝文化故事会”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孝亲敬长”,然后填写“你最想为父母做的一件事,并说出你的理由”的心愿卡,并把心愿卡贴在“心愿树”上,帮助学生理解“尽孝在当下”,并落实对父母的孝行。本节课的主题情境设计有以下特点:(1)以“春节回家”这一主题情境作为课堂活动的线索,情境结构清晰、情节简约自然; (2)情境结构化设计与学科内容结构高度吻合,这样的思路既符合学科内容逻辑,成为学科内容教学的有效载体,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的一般规律; (3)主题情境选择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紧密相关,几乎是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与感受的生活情境,情境自然、真实、贴切,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感情触发自然是水到渠成。2.与序列化活动设计相融合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 [7] 。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和结构化主题情境,设计序列化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策略。课例三:在“互动开放的世界”教学中,笔者以“一双鞋子的旅行”组图创设了一个结构化的主题情境,并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
“说一说”,结合“一双鞋子的旅行”,你能发现当今世界有怎样的特点?请你总结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活动二:
“辩一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利还是弊?活动三:
“探一探”,沙特阿拉伯人的鞋有什么特点?它与中国传统的布鞋相比有什么不同?从文化的视角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如果你是那位德国设计师,如何设计这双鞋才能实现大卖? [8]三个活动构成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化活动链条。活动一有两个设计意图,一是梳理“当今世界主要特点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文,提高阅读、概括、提炼基本信息的能力。活动二通过“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利还是弊”的辩论,深化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析问题的能力;活动三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较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通过设计“阿拉伯人的鞋”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活动参与中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等核心素养。3.与系列化问题设计相契合系列化问题设计依托结构化主题情境要素,是序列化活动展开的思维基础。结构化的主题情境与系列化的问题构成了有主题的结构化问题情境链条,系列化问题设计可以有效地引领序列化活动的开展,问题的探究、分析、解决过程也就是活动的过程,推动学习有效发生。课例二中,学生观看《这一年,只为这一刻》的视频,设问: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家意味着什么?学生依托视频提供的三个家庭的“丰富”情境,感触、体验、阐述出“家的丰富意味”。课例三中,三个活动都是紧紧围绕“一双鞋子的旅行”这一主题情境展开的,三个活动中的问题都是问“从”情境的,如,“从”一双鞋子的“旅行”中,你能发现当今世界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你能总结出经济全球化的哪些表现?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实必备知识的学习、关键能力的提升、学科素养的培育、核心价值的培养。主题情境结构化设计思考的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情境创设,但也借鉴了考试命题中“确定复杂程度不同的典型情境” “情境设置要结构化”的设计理念,使主题情境创设呈现了整体情境的宏观结构化与局部情境的微观结构化的特征,目的是让教学情境创设更加科学,更有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参考文献[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张召永.主题型活动设计与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7(12):37.[3][5]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4] 杨雪.论皮亚杰对活动教学法的贡献[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02):59.[6] 张召永.主题型活动教学的基本模式与设计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7):27.[8] 张召永.用评价体系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65.【责任编辑 郑雪凌】张召永:主题情境结构化的功能阐释与设计策略70 · ·万方数据
篇七: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2022 版 《 体育与健康新 课程标准 》解读与梳理有理想信念/ / 有道德情操/ / 有扎实学识/ / 有仁爱之心前 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标准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课程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强化了育人导向,优化了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标准,体育与健康教育应着力培养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全面落实到课程之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 六 大 ” 核 心 理 念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 四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性 质目 目 录Contents01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四 个 方 面 培 养 目 标 的 概 述06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设 置 “ 六 要 素 ”02030405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实 施 建 议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性 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的性质第 一 部 分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性 质(一)关于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性 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二)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 六 大 ” 核 心 理 念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六大”核心 理念第 二 部 分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 六 大 ” 核 心 理 念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改革01020304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 05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05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 六 大 ” 核 心 理 念(一)坚持“健康第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二)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结构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发扬刻苦学练的精神,逐渐养成“ 校内锻炼1 小时、校外锻炼1 小时”的习惯。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 六 大 ” 核 心 理 念(三)
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理念。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等,为学生参与运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重视系统安排多种运动项目的学练,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运动体验,协调发展运动能力;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强调引导学生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和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课程实施应根据体育学习实践性和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倡导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注重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授、交流互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的 “ 六 大 ” 核 心 理 念(五)
重视 综合性学习评价课程评价重视学习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注重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时,重视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为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学习及学习评价指明方向。评价 内容围绕核心素养,既关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又关注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及体育品德;既关注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关注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评价 方法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结合。评价 主体以体育教师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课程目标在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发展。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 三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小学体育与健康“四大” 核心 素养理念解 读第 三 部 分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 三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三大”核心素养01运动能力02健康行为03体育品德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 三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核心素养解读 —①运动能力包括:三个维度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主要体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内涵:
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 三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核心素养解读 —②健康行为包括 四个维度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 环境适应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用眼、作息和卫生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内涵:
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主要表现: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 三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包括 三个维度体育精神维度体育道德维度体育品格维度内涵:
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 —③体育品德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课 程 “ 三 大 ” 核 心 素 养 理 念 的 解 读主要表现:核心素养解读 —③体育品德主要体现体育精神:在积极进取、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团队精神等体育道德: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竞争等体育 品格:自尊自信、文明礼貌、责任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等。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小学体育与健康的 培养 目标具体 内容第 四 部 分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总目标—— 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契合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010203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体育与健康观念 水平目标 —— 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培 养 目 标 具 体 内 容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小学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第 五 部 分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课程内容总体设置——五大板块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01020304跨学科主题学习05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课程内容总体设置思路根据课程目标的四个水平,设计相应内容—— 内容安排的思考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奠定基础;针对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健康教育由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主要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课程内容五大板块——基本运动技能(1)了解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做出正确的坐、立、行和读写姿势等。(2)体验移动性技能的具体内容和练习方法,如提踵走、高矮人走、马步跑、追逐跑、垫步跳、跑跳步、钻越、躲避、攀爬和队列练习等活动,以及“青蛙跳荷叶”“动物爬行”“老鹰捉小鸡”等游戏。(3)体验非移动性技能的具体内容和练习方法,如伸展、屈体扭转、悬垂、支撑与推拉、平衡等活动,以及“高人矮人”“不倒翁”“金鸡独立”“木偶人”等游戏。(4)体验操控性技能的具体内容和练习方法,如各种投、传、击、踢、接球,用手或用脚运球,用短(长)柄器械击球等活动,以及“毛毛虫划龙舟”“托乒乓球比赛”等游戏。(5)在运动过程中体验方向、水平、路径、节奏、力量和位移速度的变化,感受与他人或物体的相对关系,知道相关运动术语。(6)感受时空变化,在个人和集体练习中根据指定节拍感受时间变化,在不同活动场景中学会区分自我空间和公共空间。内涵:
基本运动技能包括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主要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为学生发展体能和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内容要求: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课程内容五大板块——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策略:(1)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开展游戏化教学如模仿熊、兔子等动物的移动方式(2)运用启发性问题 如“能不能用身体展示一个圆形的苹果?”(3)重视组织学生进行身体双侧协调练习,如左右手交替运球(4)注意与艺术、劳动等相结合,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5)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如运球时进行变换方向等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课程内容五大板块——体能内涵:
主要针对改善身体成分,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能力等,为学生增进体质健康和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教学策略:
以水平二为例(1)本水平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要注重体能学练内容的多样性及活动的科学性与安全性(2)创设趣味性强的活动情境,如发展柔韧性的身体造型练习、发展心肺耐力的校园定向运动等,(3)注重学生体能的全面协调发展,一方面特别关注本水平学生的体能发展敏感期,重点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等(4)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能练习,与家长或同伴开展简便易行的体能活动,如跳绳、踢键子、骑行、健身操等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课程内容五大板块——健康教育内涵:
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领域,主要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与安全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教学策略:以水平一为例(1)设置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如指导学生看图或视频说出餐桌上哪些行为不礼貌、如何保护视力等(2)注重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健康知识。例如:指导学生调查了解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3)注意将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采用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儿歌、图画等(4)注重将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导入,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健康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课程内容五大板块——专项运动技能内涵:
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六类,每类包含若干运动项目。案例一 :球类运动球类运动是人们为了实现自我发展和休闲娱乐而创造的以球为载体,在开放和对抗情境中合理运用攻防技战术,以战胜对方为直接目的的体育活动。球类运动的主要特点是结果的不确定性、应激反应的即时性、技能操控的复杂性、战术选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现 方 式
小 学 体 育 与 健 康 的 课 程 内 容 及 呈...
篇八: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治理的概念内涵与实现路径*李金锁1,2 ,张艳芳 3(1. 晋中学院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 全州大学,韩国 全州 55069;3. 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030619)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对治理与体育治理概念进行梳理,探讨体育治理主体的结构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政府部门力不从心,导致体育资源调节失序;市场企业力浅待育,导致体育资源配置失衡;社会组织力弱难济,导致体育资源调动失能,是体育治理体系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重构体育政府权能,为多元主体腾挪空间;有序体育市场参与,为多元主体重塑关系;扶持体育社会力量,为多元主体建立格局,从而发挥体育资源配置的最佳效应,最终形成多元共治的体育善治格局。充分调动多元力量参与体育治理,从而形成横纵向网络模式,使体育治理在目标差异、责权划分、利益分配中形成一种平等、协商、合作和参与的共治局面,为体育治理良性发展铺平道路。关键词:体育治理;全面深化改革;主体;善治;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323X(2019)06 -0011 -04收稿日期:2019 -07 -22作者简介:李金锁(1977 - ),男,辽宁鞍山人,副教授,全州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通讯作者:张艳芳(1978 - ),女,山西阳泉人,讲师,全州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体育英语翻译*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2015267);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课题编号:GH -17070)Concept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Sports GovernanceLI Jin - suo 1,2 ,ZHANG Yan - fang 3(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Jin zhong normal university,Jinzhong 030600,China;2. The state university,The whoie dity 55069,South Korea;3.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uage college of Jin zhong normal university,Jinzhong 030600,China)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oncepts of governance and sports governance,and probes into the struc-tural dilemma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sports governance subjec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re una-ble to do their best,which leads to the disorder of sports resources regulation;the market enterprises are not strong enough tobe educated,which leads to the imbalance of sports resources allocation;the social organization is weak,which leads to thedisability of sports resources mobilization,which is the practical problem encountered by the sports governance system.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power of sports government to make room for multiple subjects;orderly sports marketparticipation to 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subjects;support sports social forces to establish a pattern for multi-ple subjects,so as to play the best effect of sports resource allocation,and finally form a pattern of good sports governance withmultiple co governance. Fully mobilize multiple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governance,so as to form a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network mode,so that sports governance can form a co governance situation of equality,consultation,coope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goal difference,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and benefit distribution,and pave the way for the sound1 1第 39 卷 第 6 期2019 年 11 月广州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Vol. 39 No. 6Nov. 2019DOI:10.13830/j.cnki.cn44-1129/g8.2019.06.004development of sports governance.Key words:Sports governance;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subject;good governance;realization path当今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无尽变革的时代浪潮之中,流动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及时回应时代需求,处理好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于是,“治理”概念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对社会改革的顶层设计、系统部署和全局把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体育治理”,同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把党的决定贯彻到我们体育战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体,不断完善体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1] 。体育中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的实现,全民族身体素质提升、健康水平提高,是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体育是强国之基的根本所在。面对当前体育领域改革所遇到的新形势、新问题,势必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不断提升体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有效的和民主的治理”[2] ,从而破解体育改革所遇到的积弊与障碍,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治理理念的确立、机制的建立、模式的运行,是一场从内涵到外延、思维到方法、体制到实施的深刻变革,需要我们把握理论原理,寻找科学规律,完善治理结构,以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变革需求。1 体育治理的概念体育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进我国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体育治理问题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和关注。体育治理兴起于公共体育管理,是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实施过程,它需要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高效的系统运转。体育是社会运行的重要领域,并且在其中扮演着主角,它在社会规范中扮演引领、榜样和先行的角色,因此,体育无法远离社会独自运行,它必定在社会治理体系之内,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我国社会改革进程的加快,体育市场化推进暴露了原有体制机制的弊病,僵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必定需要向体育治理模式转换,“伦理缺失、行为越轨、道德失范”[9] 等问题,需要在治理实践中寻找方法和路径,以协同各方需求,平衡之间差异,实现体育善治。“体育治理是运用治理的新方式来处理体育利益多元主体的冲突,使之协同合作,高效有序,最终达到体育善治的过程”[10] 。在日益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体育已经超越自身领域,在全民健康、公民教育、文化权益、社会福利等方面,社会公共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波特提出了世界体育治理 5 个原则:透明、民主、问责、自治与社会责任,从而赋予体育治理更多的信息和话语。体育治理是迈向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体育梦”的实现,需要明确政事、政企、政社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将体育引向社会化、产业化、法治化的轨道,是体育治理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2 体育治理主体的结构困境2. 1 政府部门力不从心,导致体育资源调节失序在我国,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兴盛的大事之一。在改革开放以前,政府作为唯一的主体参与着体育管理,以计划配置的方式掌控着整个体育资源。政府实际处于垄断的地位,统筹着社会力量和体育资源,并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单一的政府主导型体制,无法满足体育市场和社会多元化需求,在体育管理中尽显疲态。政府在市场力量面前总是出现政策滞后现象,体育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裂痕,使得体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紧缺与浪费并存”[11] 并逐步反映到现实生活之中。如:广场舞球场之争,暴走团被撞等,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体育资源在供需层面的不足与失序。首先,体制积弊。在一元供给的模式中,政府优先将资源投入到竞技体育中,在赢得奖牌和获取名次的惯性思维指引下,竞技体育被优先考虑,而对群众体育投入过少关怀缺失。其次,供给不足。参加体育锻炼而“缺乏场地器材”状况严重,居民聚集区没有锻炼空地,2013 年的调查结果人均仅为1. 46m 2 ,这也成为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再次,利用不够。近年来我国兴建了一系列大型体育场馆,但是多在城市周边远离居民区,导致利用不足。另外,学校、企业、事物单位场地闲置率较高,2013 年调查结果我国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率仅为31% [12] ,闲置问题严重。最后,配置不均。我国幅员辽阔,造成城乡之间差异化严重,体育资源配置上农村地区远远落后于城市,并且比例严重失衡。在一元主导的体育资源配置模式中,政府很难深入细致地观察市场状态,导致体育资源调节失序的状况时有发生。在政府所主导的管理体制中,政府无暇关注众多利益主体的多元需求,它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同时,对于体育资源掌控呆滞且灵活性欠缺,只能从全局上把控,而无法兼顾众多的利益诉求。政府的优势在于事前计划,作为一种集体决策的指引,它无法细致入微深入体育事务的方方面面,必然导致体育资源配置的调节失序。2. 2 市场企业力浅待育,导致体育资源配置失衡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能力具有局限性,因此要实现体育有效治理,市场主体的介入不可或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是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释放市场巨大潜能的中心工作。可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并未能全面盘活体育市场的现有资源,市场机制还需要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体育具有商品属性,是在市场经济中所验证的经验,因此,体育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是必须探索的实践道路。2013 年,NBA 采用 OTT 模式与 ESPN 签下 9 年 266 亿美元的合同,市场机制的导入可以使得政府退出经营领域,将职业体育推向市场。“英超与天空电视台的转播合同由 1. 91 亿英镑(5 个赛季)上升到 6. 7 亿英镑(4 个赛季)再到 11 亿英镑(3 个赛季)”[13] ,可以视为体育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职业体育已经具备全盘走向市场的能力。在我国,1992 年的足球市场化改革,可以视为是体育市场化探索的标志。2014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2 1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第 39 卷
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 2025 年我国体育产业将达到 5 万亿元。2013 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 3563 亿元,占当年 GDP 的比重仅为 0. 63%,而美国则为 3%,任重而道远,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比较晚,体制机制还需理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品牌尚需打造,整体上看产业规模较弱。体育市场的繁荣,应该是多方协调综合治理的结果,可是,从目前我国体育市场发育看,大众体育意识还有待觉醒,政企关系还有待协调,市场秩序还有待建立,社会资本还有待介入,这都需要不断盘活体育资源系统治理。可是,随着市场机制对体育资源配置话语权的提升,体育公共服务逐渐变成私人领域的事件,当消费占主导之后,体育全盘推向市场将丧失其公益性,从而使得体育资源配置倒向资本逐利之中,失去了服务于民的纯然本性。这必然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体育资源配置需要公共与私人、消费与娱乐、经济与服务等诸多方面兼顾,单一强化某一方面必然导致原有本性的缺失。市场本性是逐利的,当经济性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后,“服务价格过高”[14] ,就成为摆在人们群众中的障碍,体育资源配置还是出现不均衡的现象。2. 3 社会组织力弱难济,导致体育资源调动失能针对于“非政府即市场”的治理模式,社会组织成为体育治理中的重要力量。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调动一切力量办体育得到广泛重视,社会的民间力量、公民社会、社会团体、第三部门为体育治理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无限遐想。1993 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体育改革目标,体育民间组织的发展受到极大重视,但其成长始终进展迟缓。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社会也相应需要进行结构重组,这势必需要引进新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在体育领域,体育社团等社会组织成熟与壮大,将使得体育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得到不断发育。在治理实践中,单一的政府供给或市场供给,都会出现极端化现象,要么逐资本要么重服务,而体育治理中多元化正需要社会组织进行弥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理效率,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益需要。体育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服务性和非盈利性,正好契合了公共服务的需求,将民间组织引导进入体育治理主体中,能够很好克服单一主体在供给模式的缺陷。据统计,“2002 年全国性体育社团共有 87 个”[15] ,而到 2014 年则发展至 1. 5 万个,然而体育社团数量的增长,并未能改变体育治理结构,导致体育社会化改革迟滞不前。主要原因是体育社会组织自律性不强、人才匮乏,大多数体育组织是以“草根”形式存在,结构比较慵懒,未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治理的社会进程之中。体育社会组织还未能承担社会治理的重任。一方面,受传统观念束缚,政府部门对体育社会组织缺乏足够信任,自身组织仍然处于松散状态;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不够,参与体育治理的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体育社会组织难以寻找到话语权;再一方面,组织数量稀少,在应对社会问题时经验不足,并且资金缺乏,行政色彩浓厚,组织能力尚需提高。多数体育社会组织是政府的附庸,因政府行政需要而设立的,因此其与政府色彩吻合,“同构”[16] 特征明显,生存于政府与市场的狭小空间之中。由于,体育社会组织处于政府让渡的权力空间之中,其非营利性、公共性和服务性未能很好...
篇九: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课堂078体育教学是让学生提高对运动以及体育知识的整体把控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的理念。但是,如何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是目前教师要关注以及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育素养,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是必然的。一、初中体育课堂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的意义在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下,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需求,所以初中体育教师要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是目前要探究的当务之亟。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为在体育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强身健体,并且保持乐观心态,这就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都能够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另一方面初中体育课堂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能够让他们身体以及身心都得到全方面培养,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二、初中体育课堂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的策略(一)合理的处理技能化教学内容技能化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重视技术,还应该在技术体能应用这三个方面,合理的展现出技能化教学的合理之处,技术是贯穿于体能和应用之间的,所以体能和应用能够良好地辅助技术的发展,根据这三个维度的组织学习,一定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比如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阶段,应该注意不同项目之间的应用与配合,使学生们掌握运动的技术,其中田径体操球类这三大项要根据结构化技能的实施,不断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素养[1] 。因为田径是其他项目的学习基础,并且田径属于体能类的项目,所以开展田径类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突出体能方面的训练,这样才能够在技术体能应用这三个维度中,突出体能的重要性。那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体操的应用没有田径的使用范围大,所以在教育的初级阶段一定要突出技术的维度。而球类的教育本身是围绕着游戏而展开的,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竞技类的模式,突出应用这一维度。(二)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这也是改革教学观念之后对运动技能教育模式的协调,因此变换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主动的学习运动的技能。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的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强身健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并且明确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积极地根据学生的运动特点和需求去设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与学生去交流沟通,然后掌握每个人的学习规律以及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体育运动习惯,营造出初中体育教学的轻松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三)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对内容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和人性化,并且按照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兴趣爱好设计不一样的运动技能教学方案。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无法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的意识不能够得到培养[2] 。目前很多体育教学课堂都是围绕着固定的教学模式展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根据考试的要点进行体育教学,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单调且乏味的,学生并没有兴趣参与到课堂当中。所以教师要主动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并且丰富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魅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体育学习中。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以及升学压力比较大,他们很难把重心放在体育锻炼上,这时教师就应该纠正学生的这种观念,让他们明白只有拥有良好的体魄才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从根本上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实施结构化教学的良好途径。三、结语在目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探究如何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策略已经成为教师主要研究的课题,在对体育课程实施技能化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对结构化技能的探究,体育锻炼与学习能够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以保证身心健康,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保证初中体育教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王连辉 .高中体育课堂如何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 [J].中国学校体育,2019(3).[2] 王乐 ,熊明亮.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J].体育学刊 ,2020(1):104-110.(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中学)初中体育课堂如何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黄院章摘要 : 目前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状态,各个学科都在探究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教育方法,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地去参与课堂,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这样才会使得初中体育教育的效率及质量全面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初中体育课堂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的意义,随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体育课堂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关键词:初中体育;结构化技能;教学策略。
。. .。
。
篇十: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心得体会最近阅读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这本书,书中于素梅老师针对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以及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部署等关键问题进行来详细地解答,为我们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重要文本。本书主要从《指导纲要》的起草脉络、内容解析、以及落实方略三大块进行阐述,因本书中相关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个人对其中的解读和认知还不够有深度,简单地对该书的内容进行了梳理:
深化理解改革“五新”
1. 新目标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明确了“四位一体”目标,这也对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
如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贯彻落实“四位一体”目标?《纲要》也对此做了具体解析:
享受乐趣: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增加游戏与比赛等竞争要素,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竞争与表现的乐趣,实现从激发兴趣到形成志趣、享受乐趣的层层深入。
增强体质:在教学中要强化锻炼、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科学安排运动强度,合理设计练习密度,针对学生素质发展敏感期合理组织学、练、赛,同时科学开展“课课练”。
健全人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育体、育人、育心的综合育人,通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塑造活泼开朗、与人为善、团结协助、遵守规则等良好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
锤炼意志:通过体育课、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不惧失败的意志品质。
2. 新观念 《纲要》中指出,要突破传统观念,更新教学观念,主要在三方面提出了要求:
1.从单一学习转向综合育人。
2.注重学科融合与课程思政。
3.将“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
1.从单一学习转向综合育人。意在改变单一学习知识或某项技术的现状,更加注重综合育人、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强化“教会、勤练、常赛”的过程与结果,有效达成体育教学改革目标。
2.注重学科融合与课程思政。《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体育教学中开展情境式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促进
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这意味着在体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科融合,同时将思政教育作为必须融入放入学科,提升体育课程育人效果,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将“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根据学情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完善教法,优化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以学定教”新观念,首先,需把握学生生长发育规律、认知发展特点、兴趣爱好与运动追求,做到客观、科学育人。其次,需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然后,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及时调整学法,优化教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最后,要合理组织“学、练、赛”一体化活动,促进学生实现“四位一体”目标。如:《省纲要》中提出“学、练、评”一致性学校体育教学新模式;体育课堂“学练三个一”要求等等。
3. 新内容
针对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着“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断(学段脱节)现象,《纲要》中指出,体育课程要聚焦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健康知识是各学段学生应会的,包括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生长发育、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内容。
基本运动技能包括走、跑、跳、投、滚翻、攀爬、钻越、支撑、悬垂、旋转等动作发展内容。
专项运动技能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的技能。
同时《纲要》还要求:健康教育每学期 4 课时,按照各学段规定应学习的健康知识,参考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有效组织教学工作。体育课的时间中小学一节课 40(或 45)分钟,每节课应该包括 10 分钟左右的基本运动技能、20 分钟左右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及组织对抗性比赛和放松拉伸等。
4. 新模式 《纲要》首先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教学基本路径,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其次,在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指出要积极探索与适当增加练“体育选项走班制”、“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促进了“四位一体”目标的达成和学校形成一校多品,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帮助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运动技能。
5. 新评价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丰富评价内容,倡导开展多元性评价,注重学生对语言表达(是否能说出)、动作表现(是否能做对)、能力体现(是否能会用)等多方面检验,完善评价方式、提升评价效果。同时,为了打破以往只对运动技
术、体质健康等某一方面的评价,《纲要》在改进知识评价、突出能力评价、完善行为评价、强化健康评价等四方面进行了改革,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优化与完善,并强调要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鼓励引入人工智能等评价方式,提升评价的便捷性与精准性。
推荐访问:体育课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内涵阐释与应用路径 阐释 体育课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