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9篇

时间:2022-09-13 14:2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9篇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WENSHITIANDI民国初年,在中国的政坛上,有两颗同时冉冉上升的新星,璀璨夺目,备受全国注目,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9篇,供大家参考。

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9篇

篇一: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NSHITIANDI民国初年,在中国的政坛上,有两颗同时冉冉上升的新星,璀璨夺目,备受全国注目,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是北方的吴佩孚和南方的陈炯明。说来也巧,两人都是前清秀才出身,两人都是书生从军,都很会领兵打仗,两人都是至性至情的性格,廉洁自守,为人忠直,宁折不弯,又生于同一个年代,一南一北,似有延津剑合之势。所以当时的舆论就常把他们相提并论,称为“南陈北吴”, “南北两秀才”。吴佩孚和陈炯明,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迥异之处。把这两个人摆在同一坐标系上对比,颇为有趣。这两个人究竟有些什么异同呢?首先,两个人都是宪政主义者,都以官僚、政客为敌。两个人都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尽快制定宪法,建立真正的宪政政制。吴佩孚在1920年打垮了亲日的皖系政府后,马上提出召开国民大会,讨论国是。吴佩孚为国民大会定出原则:由国民自行召集,官署不得参与或监督,以免官僚政客把持操纵。宗旨是国民自决统一善后、制定宪法与修正选举方法及一切重大问题,地方不得借口破坏。会员由全国各县农、工、商、学各会,互举一人为初选,如无工商等会组织,宁缺毋滥。初选会员由各省复选五分之一。大会由各省县农、工、商、学各会会长,互相监督,官府不得干涉。吴佩孚的制宪,处处对国民敞开,处处对官僚设防,因此受到北方官僚政客集团的强烈抵制,大骂吴佩孚是英、美傀儡。奉系张作霖更发表激烈反对的通电,指中国人民还没有达到处理国家大事的程度,这件事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甚至不惜以开战阻止。张作霖怎么知道人民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呢?因为他手中有二三十万奉军,所以他什么都知道。1921年,陈炯明也发表了一个通电,敦请全国各省区派代表,到上海制定国宪,建立永久和平之基。他说:

 “民国建立于今十年,祸乱相寻,迄无宁岁。内则群奸卖国,外则军阀擅权,宇内河山分崩离析。推厥原因,良由大法不立,国基未固,至使强徒暴客,各肆其奸,言国是者或侈谈集权,或倡言统一;徒饰外观,终无陈炯明与吴佩孚:南北两秀才■ 叶曙明▲陈炯明 ▲吴佩孚名家专栏11

 WENSHITIANDI实际。循是以往,国将不国。”所以他不赞成在广州搞非常国会,因为缺乏法律依据,要搞就搞全国承认的、有宪政基础的国会,制定和实行全国接受的宪法,那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凭藉。这个通电,同样遭到南方官僚政客的强烈反对,有四十多位非常议员联名,要求弹劾陈炯明。还有部分官员提议对陈炯明撤职查办,指责他“擅出主张,甘冒不韪”,骂不解恨,还要给他扣上一顶“通敌附逆”的帽子。孙中山也认为, “中国今日之当共和,犹幼童之当入塾读书也。然入塾必要良师益友以教之,而中国人民今日初进共和之治,亦当有先知先觉之革命政府以教之。”吴佩孚与陈炯明都想通过实行民宪,打破官僚政客集团对国家政权的垄断,他们都遭到官僚政客集团的围攻,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吴佩孚被自己的部下背叛,武力赶了下台;而陈炯明也因为与孙中山政见不合,被撤职下台。官僚政客集团从来不愿意给中国人民一个机会,让他们用事实来回答张作霖的那个问题:人民到底有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陈炯明感叹:

 “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吴佩孚与陈炯明的不同之处在于,吴佩孚认为,中国要实行民宪,必须先全国统一,在中央集权之下,逐步推动。这是他目睹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无一日安宁的局面后,深思熟虑得出的结论。基于这种思想,他强调国民大会,地方不得借口破坏。吴佩孚的政治主张,要点盖有:废除巡阅使和各省督军;裁兵;组织超然内阁;召集国会,制定宪法;划分租税,国税概归中央;各省设省长,直接对中央负责;军队归于国家,军饷由中央发放;各地治安由国军与省警分别担任。1919年五四运动时,吴佩孚支持学生,他曾发出这样的质问:“试问共和国家,以人民为主体耶?抑以政府为主体耶?”这种口吻,与陈炯明非常相似。陈炯明也经历着同样的时代,目睹着同样的现状,他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他认为,既然哪路军阀都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不如先实行地方自治,从县自治起步,选举县议会,然后到省自治,选举省议会,制定省宪法,最后选举国会,制定国家大法,成立全国联治政府,实行类似美国的联邦制。他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吴佩孚和陈炯明都以美国的联邦制为理想。吴佩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悬挂华盛顿的肖像,希望能像华盛顿联合十三州那样统一中国;而陈炯明则希望能像华盛顿那样建立一个十三州自治的统一国家。有趣的是,吴看重的是十三州的联合,而陈看重的是十三州的自治。因为当时他们所面对的中国,既不统一,也无自治。▲孙中山与朱执信、陈炯明(前左四)、胡汉民等合影名家专栏12

 WENSHITIANDI是先自治,后统一,还是先统一,后自治?前者有可能是和平统一,而后者必定是武力统一。正是由于这种看似不太重要的分歧,在中国引起了剧烈的冲突,导致吴佩孚、陈炯明南北两秀才几乎同时下台。最后是什么主张胜利了呢?既不是先统一,后自治,也不是先自治,后统一,而是南方国民政府的“武力统一,不要自治”的主张。中国从此走了另一条道路。吴佩孚与陈炯明,对 1919年后在中国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都经历了一个从赞赏、支持,到反对的过程。直皖战争时,苏俄政府机关报《消息报》就发表政论文章称:

 “吴佩孚已在中国发生的事变中竖起他的大旗,显然在这一旗帜之下,中国新内阁一定采取有利于苏俄的方针。”据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表马林回忆,当时“在赤塔的俄国人坚信,为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可以合作的人物是吴佩孚而不是孙文。他们认为孙文是不管用的梦想家,他们同意支持吴佩孚。”中国共产党也想和吴佩孚合作。赞扬他是“一个较进步的军阀”,并认为他的政治主张“是与中国资产阶级以极大的利益而易于发展,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是极不利的”。(见《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而吴佩孚投桃报李,对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也予以宽容和支持,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说,吴佩孚“如宣传成立劳工局呀,赞成劳动立法呀,颁发肖像奖章呀,延见工人代表并赠送川资呀,无往而不企图笼络工人”。因此,当时京汉路的工人运动,发展甚为蓬勃。同一时期,陈炯明在闽南推行政治改革。积极训练军队,整饬军纪,改良币制,修筑公路,整理教育,派遣青年赴法、美、英、日留学。创办《闽星》杂志和《闽星日刊》,提倡社会主义,推动新文化运动。广邀新学人士,到漳州讨论学术,研究新思潮的发展趋势,为闽南护法区赢得了“模范小中国”的美誉。1920年元旦,《闽星日刊》以“红年大热”为标题,祝贺苏俄十月革命成功。他还曾写信给列宁,表达敬佩之情。一时间, “‘过激派’蔓延到八闽去了”的谣言,甚嚣尘上。北京大学的学生到闽南参观后,在《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上盛赞,漳州所实行的措施, “共产时代当亦不过如此”,把漳州称为“闽南的俄罗斯”。英、美两国的外交情报,都把陈炯明称作“布尔什维克将军”。陈独秀甚至去见陈炯明,劝他出来领导共产主义运动。但最后,吴佩孚、陈炯明与共产主义运动▲张作霖、吴佩孚、张学良等人在北京顺承王府的留影名家专栏13

 WENSHITIANDI的合作,都以流血悲剧收场。吴佩孚因镇压“二·七罢工”,从一个“爱国进步军人”,变成“帝国主义忠实走狗”。而陈炯明也因与孙中山的分道扬镳,从“革命的马前卒”变成了“逆伦反常”的“千古罪人”。吴佩孚之败,败于 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陈炯明之败,败于 1922年的“六一六事变”。前后相隔亦不过两年而已。冥冥之中,似乎真有某种命运的关联。那么,吴、陈在近代史上,究竟应该如何定位?他们是中国进步的推动者吗?他们是民宪政体的殉道者吗?这个问题的背后,错综复杂,经纬万端,实在不是简单的“非白即黑”二元论可以回答,也不是本文寥寥数千字可以说透。要为他们作一个历史的定位,除了要看他们的政治主张,还要看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很多政治主张,从字面上理解都很相似,但其实动机、目标、实现路径,都相差霄壤。吴佩孚出生在山东,陈炯明出生在广东。这两个地方,在中国的文化史上,都有着非常强烈的代表性。山东是圣人之乡,广东是南蛮之地。但广东又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前沿,是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第一道门户。吴佩孚考取秀才后,因为得罪乡间豪绅,被革去秀才,当兵前摆写春联的摊子维生,喜欢读六壬八卦、奇门遁甲一类的风水算命书。他潜心研究《周易》,推崇孔孟的道德学问,著有弘扬传统道德的《循分新书》《明德讲义》和《正一道铨》等书,他的最大理想,就是成为一个内圣外王的道德完人。陈炯明考取秀才后,选择入读海丰县速成师范学堂,因为办报纸,同样不能见容于当地乡绅。他毅然到广东法政学堂读书,显然他对现代政治知识的兴趣,远高于对传统道德学问的兴趣。因此,与其说他是秀才出身,不如说他是法政学堂出身。他后来参加了同盟会,一方面积极投身反清革命,以武力反对皇权专制,一方面又是广东省的咨议局议员,通过合法的途径,推动禁烟、禁赌、废除就地正法、创办平民教育的实现,为地方百姓造福。陈炯明也尝著书立说,但不是吴佩孚那种以恢复经学正统和推广教化为宗旨的旧学问,他的《中国统一刍议》,试图解答中国自推翻清朝帝制之后,为什么不能顺利进入民主共和政制?为什么会出现连年不绝的内乱?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通过民主的道路应该怎么走?等等一系列的疑问。吴、陈虽然都是秀才,但这个传统功名对他们来说都没什么意义。吴佩孚是从头扎青巾,手提大刀,驰马杀敌起家的,是真正的行伍出身;而陈炯明是读师范、读政法、做议员起家的。不同的起点,对他们两人日后许多的政治主张与实践,都有不同的影响,留下了鲜明的不同印记。吴、陈都有着某种程度的道德洁癖,这也是两人的相似之处。吴佩孚在政治上有洁癖,奉行不借外债、不住租界、不与外人勾结、不做督军、不抢地盘的“五不主义”。他失败时坐火车经过租界,就是不肯下车,不踏租界一步。陈炯明在政治上、私生活上都有洁癖,自称不知钱是何物,不知女色为何事。他有两枚图章,一枚是“不二色”,另一枚是“不蓄私财”。他确实身体力行。自从陈炯明与孙中山分鑣后,有不少人诬称陈炯明与吴佩孚暗中勾结,还捏造了多封陈致吴的“密电”。两人在精神上有“勾结”,是可能的,那叫“共鸣”;但在政治上结盟,可能性则甚微,因为两人都是原则性特强的人,投机取巧的事不愿做,要他们为某种短期的政治利益放弃原则,他们做不到。从文化的根本上来说,吴、陈二人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吴佩孚是旧时代的最后守护者,而陈炯明是新时代的先驱开拓者。他们的文化基因,有着很多相通、相同之处,政治理想也有许多互相契合之处,从历史的时间线上看,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但他们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物—— — 两个悲剧人物。(作者系广东作家,近代史研究者)责任编辑:王封礼名家专栏14

篇二: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QIU华 夏 热风LIAOW ANGB主持人田 雨日 前刚获任命的 团中央第一书记胡 春华与新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孙政才, 以及湖南省代省长周强, 一起成为三名上世纪60 年代出生的正部级高官。

 一批年轻、务实、充满个人魅力的官员,正相继进入省委省政府核心领导层或在国家部委担任要职。这里选取部分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官员予以介绍,他们是中国 干部年轻化的一个缩影。43岁胡春华接掌共青团胡 春 华 ,男 ,汉 族 。1963 年 4 月 生, 湖北五峰人。中共党员, 1983 年 8 月 参加工作, 大学学历 (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9 年- 1983 年)。

 现任职务:共青团 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曾任职务:共青团西藏自 治区委员会副书记;西藏自 治区山南地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胡春华的 家乡在湖北五峰。

 1979 年,胡春华以全县文科状元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五峰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的学生。

 收到录取通知书,他用了 一个暑假的时间 到水电站工地背河沙挣钱,加上父亲东挪西借,才凑齐路费和学费。

 1983 年,胡春华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生,组织上本来决定他留在北京,但他主 动申请去西藏工作。

 按政策,援藏人员两年可休探亲假三个月 ,可多年来,胡春华没有休过一次像样的假,多是开会、 出差顺道回 家看看。

 1997 年 12月 ,共青团十三届六中全会增选胡春华为书记处书记。1998 年 6月,选举胡春华为书记处书记。

 他回到了 北京吴延军J21

 INQIU工作,但是,三年之后, 他又一次回到了西藏。在1998 年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一职期间,胡 春华曾分管团中央机关报 《 中国青年报》。

 据中青报老报人 回忆,当时,胡春华对于报社内 部员 工很是信任与尊重。据团中央官方网站统计,到2005 年底,全国已有共青团员 7214.6 万人 。

 团中央书记处,属日 常行使职权的最高机构。

 而作为排名首位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肩负 着领导7000 多万团员的重任。周强46 岁出任湖南代省长周 强,男,汉族。

 1960年 4 月 生,湖北黄梅人。

 中共党员, 1976 年8 月 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

 现任职务:湖南省委副 书记,湖南省代省长。

 曾任职务:共青团中央 书记处书 记 (1995 年 11月 - 1998 年 6 月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1998 年6月- 2006 年9 月);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9 月 29日,刚到湖南做了 一天省委副 书记的 周 强,被任命为湖南省副省长,随后, 即被选为代省长。1985 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的周 强进入司法部工作,直至 1995 年调往团 中央, 1998 年,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对于推动经济工作,周强在向 湖南省人 大常委会作的 “ 我的汇报” 中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创办中国 IT青年论坛、中国泰达生物论坛、海外学人回国创 业周等工作项目 ;实施青年项目 国际合作,吸纳国外资金,推动生态建设;深化团 属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团中央麾下的中青旅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领军 企业。

 目 前,中青旅是国内 最大的旅行社业务上市公司,公司 2006 年半年报显示, 总资产高达33.3 亿元,主营收入达到11.3 亿元,净利润 3767 万元。46 岁的周强是目 前中国最年轻的 省长。

 按照惯例,共青团第一书记大多在45 岁左右调职地方或者部委进行锻炼,周强的前任李克强在43 岁的时候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长,宋德福则在 47 岁的时候转任人事部长。此前,湖南已连续三年进行了 人事调整。

 此次原省长周伯 华调职,周强主政湖南。

 为时三年的 人事调整告一段落,湖南高层至此全部易人。今年以来,湖南曝出 郴州等地系列腐败大案,刚 刚履新的 周强在此刻出任,被寄予厚望。消息人 士称,周强被调任湖南,显示中央决策高层对提升地方政务有非常务实和严谨的思考。

 主政湖南的省委书记张春贤和周强都属于非湖南本土的官员,有利于推进各项工作。孙政才43 岁入主农业部孙政才, 男, 汉族。1963 年9月生,山东荣成人。

 中共党员,1987 年5 月 参加工作, 研究生毕业, 农学博士。现任职务:农业部党组书记。曾 任职务: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院党委副书记。12 月 4 日,农业部举行处级以上干部大会,中组部负责人在会上宣布了 由北京市委常委、 北京市委秘书长孙政才出任农业部党组书记的决定。

 曾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甜玉米专家的孙政才,又回到了农业领域。孙政才和现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春华都出生于1963年,但胡春华是4 月 、 孙政才是 9 月 ,因 此孙政才是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正部级干部。43 岁的农学博士孙政才入主 农业部,可谓出 乎不少人的 意料。

 他专业性强,不过其实践经验只有北京区县的负 责经历,而主政全国的农业,各地千差万别,对这位博士书记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

 但这也充分显示,J22

 INQIU中央在用人 方面已开始侧重学者型官员。孙政才1997 年离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出任顺义县副县长。

 2001 年底,38 岁的孙政才从顺义区委书记的 位置升任北京市委常委, 次年被任命为北京市委秘书长。

 北京市委一位处级官员称,孙政才作为学者型官员 和基层上来的领导,办事雷厉风行,干净利落,办事程序也非常规范,“ 协调能力相当高”。相关链接:部分上世纪 60 年代出生干部简介杨岳: 男, 1968 年出生,辽宁鞍山人 ,副教授,清华大学毕业。

 曾任全国 青联副主席、 全国学联主席,北京通州区委副书记。

 现任职务: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全国少工委主任。陆昊:男, 1967 年 6 月出生,上海人,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毕业。

 陆昊出生于西安,毕业于西安市八十五中,是 “ 文革” 后西安市第一个中学生党员 ,“ 文革”后共青团西安市委第一个学生委员。

 现任职务:北京市副市长。唐登杰:男 , 1964 年 6月 出生,江苏建湖人,在职研究生学历, 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 同济大学毕业。曾任上海电气 (集团) 总公司党委副书记、 总裁,上海市工业工作党委副书记、 市经委主 任。

 现任职务:上海市副市长。黄莉新:女,1962 年 8月 出 生,江苏宿迁人,党校研究生学历,工学学士学位,江苏农学院毕业。

 1983 年 6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 年7 月参加工作。

 曾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 党组书记。

 现任职务:江苏省副省长。吉林:男,1962 年4 月出 生,上海市人。

 1984 年5月 入党, 1987 年 7 月 参加工作, 研究生毕业 (中国人民大学刑法专业),法学硕士,副教授。

 现任职务:北京市副市长。(上接第54页)机 器 人 宠物有猫、 虎等,当被人触摸时,它 会微笑并致以问候,甚至能挽救主人 生命。

 按照预先编制 程序,当 房间安静时,机器人宠物就会开始提问并帮助监护主 人的健康。

 主人长时间的沉默就会触发宠物通过移动电话,进而告诉主人的亲朋好友可能出了问题。智 能眼镜。

 美国一家视觉公司开发出一种自 动变焦的 电子眼镜。

 它能根据戴镜人 视觉的远近,随时调整镜片的聚焦点 。

 这种一镜多用的眼镜还能当遮阳镜。老人车。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家用轿车领域中已开发出专门的 “ 老人车”。

 这种车是根据老年人的 生理特征设计的。

 老年人在车厢内自 由活动,空间相对比一般轿车要大一些。

 车上配有自 动变速器,车的底部方便了老人上下车。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可开 “ 老人车”。防暴手杖。

 日 本研制 出一种防暴手杖,在老年人 遇到歹徒袭击时,放出高压电击昏歹徒,安全。老人助走器。

 日 本本田 公司目前正在开发一种帮助老年能保护老年人 的人行走的辅助设备。

 这种设备是利用机器人自 动化技术,装在老年人的大腿和膝盖上,安能起到辅助行走的作用。

 A3J2

篇三: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政坛 60 后高官之陆昊:

 一直很“年轻”2009 年 04 月 15 日 人民网-《环球人物陆昊简历

 18 岁, “文革” 后陕西省中学生党员 第一人; 20岁, 北京大学第一位直选产生的学生会主席; 27 岁, 最年轻的国有大型企业“一把手” ; 32 岁, 最年轻的北京市正厅级干部; 35 岁,最年轻的北京市副市长; 41 岁, 最年轻的正部级官员 , 现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陆昊, 走过的是一条非凡之路。

 “领军人物”

  陆昊总是在忙。

 3 月 17 日 , 他刚刚在全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 对青年相关工作进行了 安排、部署, 19 日 又主持了 共青团十六届中央书记处的第七次集体学习。组织青年、 引 导青年、 服务青年……统领 7000 多 万青年团员 的他,正全力以赴抓紧青年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去年 6 月 召开的共青团十六大会议上, 刚刚上任的陆昊带来了很多 新鲜变革, 其中之一是大大缩减了 经费。

 有评论指出, 这是他 “善管经济” 所带来的新气象。

 但也有舆论认为, 26 年来, 陆昊是首位未在共青团系统工作过的团中央第一书记。

 对于一直主攻经济的他来说, “执掌共青团, 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

 ”

 或许只要回溯一下陆昊的青年时代, 人们就会发现他作为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优势所在。

 生于 1967 年 6 月 , 就读于西安市第 85 中学的陆昊, 曾是“文革” 后共青团西安市委的第一个学生委员 。

 3 月 20日 下午, 《环球人物》 杂志记者采访了 他当年的班主任兼化学老师顾铭琴。

 “他家距离学校有四五站路, 每天他都是一边读英语, 一边走到学校。

 不管什么时候去他家, 总会看到他在自 己房里学习 。

 ” 顾老师骄傲地告诉记者, 陆昊一直是她最钟爱的学生。

 高三文理分科的时候, 陆昊出人意料地选择了 文科。

 “在一般人看来, 只有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才会选择文科。

 而陆昊一直都是班里的前三名。

 当时我什么也没说, 我知道他一定有自 己的想法。

 ” 很多 当时的任课老师都记得,陆昊对文史、 政治有浓厚的兴趣, 这几门课的课堂笔记记得非常仔细,还经常在每个历史事件、 人物后面, 加一段自 己的评论。现任西安 85 中体音美教研组组长的郑九峰老师, 曾是当年陆昊所在的校排球队教练, 他对陆昊中学时代就表现出来的组织领导能力, 印象格外深刻。

 当《环球人物》 杂志记者找到郑老师时, 他还在上课。

 提起当年的陆昊, 他赞不绝口 :

 “他是队里唯一的二传手, 也

 是整个队的灵魂人物。

 ” 陆昊初三便加入排球队, 高中三年一直是校排球队队长。

 郑老师说, 排球队员 的年龄秉性各异, 每次队友间闹矛盾, 都靠陆昊去做思想工作, 而他也总能在同龄人中树立起威信。“热情而不失稳重、 处事成熟、 组织能力强, 在哪里都是‘领军人物’ ”这些评价从中学时代开始, 就贯穿了 此后陆昊的每一个人生阶段。

 由于成绩优异, 陆昊被保送进了 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攻经济学专业。

 进校不到一年, 他就成了 北大学生会的骨干。

 第二年成为“文革” 后北大第一位通过直选产生的校学生会主席。

 主持学生会工作的同时, 他更加努力学习。

 1989 年初, 他被保送读厉以宁教授的研究生, 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唯一被保送读研的学生。

 陆昊曾告诉朋友, 自 己要全力以赴扎实读书, 因为“未来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扎实的学术功底。

 ”

 “陆昊现象”

  读研究生期间, 陆昊在北京制呢厂挂职任厂长助理。

 此后, 他先后担任厂长办公室干部、 下属“金时代呢绒时装厂”副厂长、 “清河制呢厂” 厂长助理、 副厂长等职。

 1995 年, 年仅 28岁的他出任北京制呢厂厂长, 成为这个有 5000 多 名职工的国有企业最年轻的“一把手” 。

 为了 摆脱企业困境, 陆昊做起了 产品营销工作, 奔走于西安和北京之间。

 短短几年, 北京制呢厂扭亏为盈, 超额完成多 项指标。

 陆昊也因此连续两年当选为纺织系统优秀厂长, 被授予“扭亏增盈突出贡献厂长” 、 1998 年北京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 等称号, 并升任北京市纺织控股(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党委常委、 董事、 副总经理。

 随后, 陆昊被任命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32 岁时出任管委会主任, 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

 上任后, 陆昊迅速发动了 一系列“创新” 运动, 使中关村成为当时智力资源最集中、 最具活力的中国“硅谷” 。

 政绩突出的陆昊成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眼中“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者” 。

 35 岁时, 陆昊当选北京市副市长, 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舆论认为, 陆昊的从政轨迹折射出了 中国选任、 提拔年轻干部的一些新标准, 海外媒体将其称为“陆昊现象” 。“三个风格”

  2006 年 3 月 , 在京郊宽沟举行的一场“媒体答谢会” 上, 陆昊一亮相, 就引 起了 记者们的特别关注。

 有记者评价他“说话非常得体, 也很有礼貌。

 记者每次同他打招呼, 他都会起立,

 举杯向记者致意, 并聊上几句, 待人没有距离感。

 ” 同年 5 月 18 日 ,北京房山史家营乡 莲花庵第六煤矿发生矿难, 深夜到达现场的陆昊得知媒体采访受阻时, 当即作出承诺:

 一定接受媒体监督, 营救工作将全程向媒体披露。

 当晚, 他责令在现场用 警戒线拉出一块采访区, 为整夜守候在那里的记者专门提供一个用 来发稿和休息的房间, 并请记者和现场工作人员 一起吃盒饭。

 这种透明、 开放、 敢于承担责任的作风, 赢得了 媒体对陆昊的喜爱, “重视媒体、 善于和媒体沟通” 也由此成为了 他特有的工作风格之一。

 陆昊的第二个工作风格, 是低调踏实。

 2008 年 5 月 , 陆昊接替胡春华出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在“中国最年轻的正部级干部” 光环之下, 陆昊依旧保持着一贯的低调踏实的工作风格。

 同年 7 月 , 他到南昌大学视察共青团工作, 到了 午饭时间, 便主动提出去学校食堂就餐。陆昊借了 校长周文斌的校园卡, 自 己拿着盘子在食堂窗口 打菜。

 一碟辣椒炒肉、 一碟包菜、 一碟酱干, 这顿午餐只花了 4. 5 元。

 说话办事直截了 当, 反感官场上的客套和“面子往来” , 是陆昊的第三个风格。

 今年年初, 他在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上, 明令禁止各地团组织春节前去团中央‘汇报’ 工作。

 陆昊一改往日 的随和,不留情面地指出:

 “大家都清楚春节前工作“汇报” 背后的内 容, 假如中午应酬, 晚上也应酬, 白天再接待拜年的, 节前还有时间工作吗? ” 这番话, 被媒体广泛报道。

 而他在工作中所坚持的严正风格,也对各地团干部起了 表率作用 。

篇四: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新气象:51 位 70 后已成地方诸侯 2016-09-08 博客日报

  导读:中共接班人出自这里,据统计,目前全国 31 个省区市共有“70 后”地市级党政一把手 51 名,其中有 6 名女性。

 对于一名官员来说,什么年龄能上到什么台阶,是考量其仕途前景的非常关键的因素。“70 后”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很多人都在各级政府机构中担任主要职务。近日,梳理了目前在各地市主政一方的党政一把手们。

 2016 年 4 月,在各省的人事调整中,有 4 名“70 后”被任命或提名为地市级政府一把手。据统计,目前全国 31个省区市共有“70 后”地市级党政一把手 51 名,其中有 6名女性。这 51 名地市级官员有 67%出生于 1972 年以前,仅有 3 人为“75 后”——出生于 1976 年的重庆云阳县县长覃昌德和 1975 年出生的湖北随州市市长郄英才、山东省德州市市长陈飞。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70 后”地市级官员普遍学历较高,有 28 人具有研究生学历,21 人有博士学历,本科学历仅两人。他们早年的经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 29%的人有过在企业任职的经历,其中大部分是从企业的高级岗位上走上

 仕途;22%的人最初在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工作;曾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和在乡镇基层岗位上工作的人均占到了 14%。在51 人当中,仅 13 人有异地任职的经历,其他人到目前为止,工作经历主要集中在 1 个省份。

 据统计,在 51 名地厅级干部当中,仅有 13 人有过异地调任的经历,这当中有 7 人都曾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

 仕途最为复杂的是潜江市市长黄剑雄,他早年先后在福建省计委经济研究所、漳州市委政研室经济科、厦门市委办公厅工作,后来进入国台办工作 3 年担任至秘书局副局长,2009年到湖北咸宁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2013 年 7 月任现职。四川绵阳市市长刘超则曾先后在公安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办公厅工作,成为正局级后赴成都挂职市委常委,然后就留在了四川,去年赴绵阳担任现职。

  此外,浙江衢州市委书记陈新和湖北随州市市长郄英才也曾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陈新则早年一直在中办工作,曾担任正局级秘书,据报道,只有常委级别的官员才会配备正局级秘书。他于 2008 年到宁波挂职,担任副书记,此后留在宁波担任市政法委书记、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2012 年 3 月,陈新被选举为衢州市市长,两个月后接任担任省委秘书长的赵一德任市委书记,他也是浙江最年轻的地级市市委书记。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70后”担任地市级书记的人并不多,仅有 10 人,陈新也是其

 中最早担任书记的一位。

  出生于 1975 年的郄英才经历与陈新相似,1996 年毕业后进入中办秘书局的他于 2008 年 10 月成为副局级秘书,之后他曾到湖北省黄石市担任一年市委常委、副市长,返回中办后继续在秘书局工作并担任副局长。2013 年 7 月,他再赴湖北,到随州任副市长,次年 1 月转正。

 湖北的“70 后”地市一把手较多,有 6 人,其中三人都有异地任职的经历。除黄剑雄、郄英才以外,孝感市市长滕刚曾先后在中组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作,后来到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升任至党委书记、副总经理。2011 年,滕刚到宜昌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官至正厅级,次年至孝感担任现职。

 51 人的简历显示,至少有 28 人在仕途中的不同时期担任过共青团干部,其中 15 人担任过现所在省市的团省(市)委书记,哈密地委书记刘剑也曾担任过北京团市委书记。他们当中一些人不到 40 岁即成为厅官,比如四川省乐山市市长张彤和湖北咸宁市长丁小强在分别在 34 岁和 35 岁时即成为团省委书记。再如黑龙江黑河市市长张恩亮 38 岁时担任团省委书记,2011 年任现职时,他成为全国首位“70 后”地级市市长。

 有 7 名干部最早在乡镇基层工作,他们也都担任过团干部。如最年轻的“70 后”地市级官员——重庆市云阳县县长覃昌德在重庆师范学院毕业后,进入重庆市忠县石宝镇人民政府工作,后来从忠县团委副书记的岗位上进入重庆市政府研究室,之后又先后担任璧山县副县长和现在的职务。

 在全部 51 人当中,仅有 6 名女性,她们是——山东莱芜市市长王磊、安徽淮南市市长王宏、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郭建群、湖北仙桃市市长周文霞、云南玉溪市市长饶南湖和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孙喆。这 6 人均有过团系统的工作经验。

 政坛第三梯队透视 中共接班后继缺人陷断层? 现在谈起中央的用人政策,很多组织系统内的官员通常会谈起 30 多年前胡耀邦所力推的“第三梯队”计划。当时中共决定,用最快的速度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时任中组部部长胡耀邦形象地称之为“第三梯队名单”。如今,当年的“第三梯队”名单开花结果:包括习近平、李克强等在内的诸多中共十七、十八届政治局常委,除两人之外,皆在名单之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此前诸多政治新星们能遭遇的越级提拔,如今的“65 后”官员鲜有越级提拔的机遇。另一方面,中组部也并未透露系统的人才培养信号。而这无疑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共接班梯队断层风险的担忧。

 “60 后”雄踞政坛 “65 后”增势缓慢

 资料显示,现在中国的省部级高官里仅有 4 名有望成为第六代接班梯队的“60”后官员,分别是 1963 年出生的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1963 年出生的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1960 年出生的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以及 1962 年出生的陕西省长胡和平。而生于 1967 年的政治“孤星”陆昊,则是中国政坛中仅有的十八届“65 后”中央委员及“封疆大吏”。

 目前,身为“65 后”的地方(副)省部级大员为 45 人。其中最年轻的是 1968 年 10 月出生的辽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谭作钧,其次是江西省副省长谢茹,她生于 1968 年 7月,另外还有生于 1967 年 8 月的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邓小刚。另有 5 位市委书记分别是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西宁市委书记王晓、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书记张安顺。其中,任学锋和杨岳还是“65后”官员中为数不多的两位中央候补委员。

  虽然“65 后”官员的数量已经初显规模,但身为“少壮派”的他们还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发展境地,并未成为接班梯队的核心力量。如果对比“60 后”的越级提拔现象可以发现,“65 后”官员的越级提拔可谓凤毛麟角。他们当中除了不到 36 岁就成为北京市副市长、41 岁成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跻身当时政坛最年轻正部级的陆昊,以及于 2013

 年 3 月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调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秦宜智外,尚难发现较为突出的破格录用案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0 后”官员破格录用的普遍情况。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俊生教授指出,“60后”晋升到副部级的最短年限是 14 年,晋升到正部级领导干部的最短年限为22年。破格次数占职务晋升次数的24.7%,几乎每位“60 后”省部级官员都有破格经历。

 比如“60 后”官员中的佼佼者孙政才,38 岁就当选北京市委常委,胡春华38 岁成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破格经历明显吃重。

 此外,2008 年,45 岁的胡春华成为河北省省长,2009年,46 岁的孙政才成为吉林省省委书记。而在今天,即使是最年轻的黑龙江省长陆昊,也已经 49 岁,而目前各地的省委书记,也更是多为“50 后”。故外界并没有看到除陆昊以外的“65 后”官员主政一方的景象,“65 后”官员整体也并未跟上接班的梯队规模,这不免引起人们对中共“人才计划”的担忧。

 中组部“青干局”夭折 人才计划“搁置”? 提到“人才计划”,不得不提 30 多年前,在陈云的努力

 下,中共中央中组部成立的“青年干部局”,负责选拔、培养青年干部。这是当时中国政坛“人才计划”的雏形。

 当时,中组部掌握的省部级后备干部 1,054 人,各省组织部、各部委人事司管理的地厅级后备干部 18,000 人此后,大规模的青年干部越级提拔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而自胡耀邦之后,“青干局”也已从中组部的“内设机构”中消失。根据官方的定义,中组部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党的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所以,中组部负担着中共领导层换届之时领导班子培养的“重任”。

 作为管理中国 8,000 多万党员、60 万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人事机构,中组部应当是中国“人才计划”制定的核心单位。从 2008 年就开始运行“青年千人计划”,作为中组部主导的人才库计划,内容针对科技和技术领域的人才库培养。去年 11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在人民日报刊文《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即是针对于此,但现在中组部并没有一套完备的政治领域的“人才计划”对外公布。

 中组部 2014 年下发的《2014—2018 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班子年龄结构配备也指明了方向:要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但不再简单以年龄划线,不搞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和“一刀切”。有分析认为,

 由于中组部在最新的“领导班子建设文件”中,对传统的干部年轻化思想进行了弱化。所以,针对新“人才计划”培养的重视程度,很难与 30 多年前同日而语。

 “百优县官”和团派能否担当重任?

  自 2015 年 6 月的百名优秀县委书记表彰大会后,已经有近 20 人得到提拔,晋升局级岗位。例如去年 10 月,北京西城区原书记王宁获晋北京市副市长一职,官拜副部级,而此据其获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只有 4 个月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与王宁同时入选百优县委书记的“朝阳书记”程连元,在跨省调任昆明市委书记两月之后再获新职,成为 9 月刚刚获批成立的国家级新区云南滇中新区首任掌门。但此类情况毕竟属于干部提拔中的少数。

 有人相信, “百优县官”或许正是习近平亲力推荐的“人才计划”。但是也有评论人士认为,百优县官倾向于“运动化”。并非长期性的“人才库”建设,有相关担忧称,“百优县官”虽然在短期内使一些官员仕途变得明朗,该“称谓”在官员升迁中有所吃重。但是,并不是一种常态化的有效人才培养机制。

  另一方面,作为传统进班摇篮的共青团系统“地位”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胡耀邦到胡锦涛,梯队式的接班让共青团出身的高官在中国政治光谱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近几届团

 中高层多已履新地方或中央,共青团一度成为中共治理系统的中流砥柱。

 但去年 8 月 10 日,大陆官媒发布消息《正厅级团干“降格”使用释放什么信号?》,文中直言共青团干部“爬得快,根不深”,缺少基层历练的问题。有分析认为,共青团系统虽然升迁快,年龄门槛低,转职同级部门后有优势。但共青团出身官员大多缺乏基层历练,并且共青团在一些地方成为了贪腐官员升迁的通道。2014 年山西官场的“塌方式腐败”中,中国科协党组原书记申维辰、河北省委原组织部长梁滨、山西省原统战部长白云……均是从共青团系统走向官场又因贪腐落马的典型。而官至中办主任的令计划的落马,更是给已经沉寂的共青团涂上浓重的负面色彩。

 况且,如今共青团系统中,28 位团省委书记均为“70后”,一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基层经验和资历,二是根据目前中共官场的规矩,越级提拔出场的机会甚少出场。例如,四川省委组织部长范锐平在入川前,在湖北先后担任过鄂州和襄阳的市委书记兼省委常委。从湖北调川至今,其副省部级的官职等级未有变动。这些人从团中央出来到地方后,担任的第一个职务往往是副省长或省委秘书长进行“回炉”。因此,团派缺乏相应的基层经验,是中共高层一直较为存有顾

 虑的硬伤。

 从总体表现上看,中国干部的年轻化速度明显放缓,其未来接班断层的风险或随时存在。如今,中央亟需对“人才计划”进行重新梳理并设立。

篇五: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启臣出任台湾行政i 管部门斤“ 府” .“ 院” ..原“ 新闻局妊”传会主委,前“ 马、“ 中央社” 副社§ 局发言人.东吴It行政主管部门E俊宾和罗志强由I台湾地区领导叭,民众熟知.只有J “ 新人’ ,田此其∈注。臣高中毕业后因【.对政治产生兴#历史系。后来目:主管部门副秘书‘ 大学最重要的是他的经验以后工i 、外交系比较宴囝赋际” .江启臣在大二时转入政大“ 外交学系” 学习:服兵役时.江启臣不但抽中在岛内俗称“ 海龙部趴” 的“ 髓柄侦察营” .更抽巾‘ 台马奖” 被派到外岛,从不会游泳到从“ 海龙部酣’ 光荣退伍,部队的磨砺培养了江启臣迎难而上、不服输的性格。大学毕业后江启臣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暨国际事务学院国际事务硕士,南卡罗米纳大学国际关系博i :。2000年江启厣回台后.到“ 台湾经济研究院” 亚太经台会f^PEC) 中一L, S作.来年转往东昊大学教书。虽然今年才只有38岁,但江启臣已经是台湾学界研究国际经贸的位位者,槠于国际政治经济、厦域整合、同际组织、亚太区域研究和州岸关系。其参与APEC相关会议.已有长达7年人橘风云黪蠡亲朋横跨蓝绿虽然在政坛上足新面孔.但江启臣出身台中丰原大家族,亲朋好友的背景更是横跨蓝绿。其岳父是国民党现任不分区“ 立委” 刘盛良,堂叔江春男是笔名“ 司法文武” 的民进党执政期间的安全主管部门副秘书长。而民进党现任的文宣部主任摩志坚还是江启臣的j =学同班同学。嘎人曾在校外共同租房一年多.交情相当好。.江肩臣结婚时.时任台北县政府新阔室主任的廖志坚是婚礼招待.负责帮江启臣招呼大学同学。外表儒雅的江启臣是个顾家好男∞’ o/4而j l n 39

 。j z人摘风云人太太刘鲞传曾在建筑师事务所T作,目前是父亲刘盛良的“ 立委“ 办公室助理刘盛良透露他的前助理认识江扁j I.介绍Yj 启臣’ 铷J姿伶认I}{.井柑恐:结娇鹏人现在打州小孩.老夫即将r小学江启臣撇力保护家人.在人事消息曝光后.不断f}托喋体c兑“ 不要写我家人.好水好V”任j l }道远江扁臣本身昆地遒的嘲南人.i fi 『岳父刘船l 缸怒客家人,江聃臣结婚后开始学I兑客家话.冉加r留学背景.田此江启臣町以Hj 普通活、刚南话、窖家话和英浯“ 四声道” 发声对于做发言人.汀扁臣虹有一定绎骑2009年l I门.“ 作~随|才l 颇M陪同连战H{雕新n|『坡A川t:全议时,岛内外媒{奉_l j j l wI过新】Ⅵ局’ 艇占系统.直接找r英语流利的江启臣说明政策,当时媒体口中的“ 扛老IⅢ” ,俨然就|睦止牌的发二人令午台湾’ q¨ 的1.怍重点之社是加强ECFA在岛内外的ff传.排动两岸箱署ECFA『nI汀扁II“ l H际髓易、K域档合方面的々长誊+ohPF( :运竹:的经驻以使趟越篮晕的背景.正好可以和马英九的需求“ 无缝接轨” ,这也是江启臣可以顺利出线的丰蔓原因曾与TI:启陋深谈的同民党人士指m罄tfEEFA始马共儿当Io)最承嘤的任务.如何说帷太众支持. 方阿耍配合肄体谈判内容推HJ 文宜.一方面也萼强化同际宣传.江君臣长期参与APEC相关会波,对在l IIi 岸机制正常化.制度化的i =上程.台湾的舶色如何j ” 1娃.如何得到同际的支持,进腼强化岛内民众的信心.有扣! j 的想法.未来f缸会同少~Ⅱ强岛内、同际的ECFA宣传工作j对于外界批评弓英几当局xrECF^辩护小力.汀启J l {表卷” 希望今肟nd可以帑L忙媒体猛批ECFA,江启J IO) {0丧爪.特定媒体扭曲或报导偏颇.全变成“ j 瞄推动政策的阻力.他直占“ 有些媒悻,确宴需要淘谢”未来之星山于“ 新蚓J 口|K’ 向米足岛内造就政治I#l 培的垃往约:兵场,拥忠强*,俊3怠n ■ 』檀立● _l 】曩■ 强 江售臣± #■ 轴女 朝&雌,I■ o嗡■ 稠q、强 自硒月■ 小§吐目! 柚 ** 目ol 】■ 自■ ■ }明日x斟女*月t《 *重嘲+■ $■ x■伸嚆$】

 目自■ 博■ i● 量 盅B m日i %镕目 日瞪#≈H&■ 内}髓自^j 膏tI礁投*肇g证n· 日再∞0b擂、g理xR—m 目” ■ %自毓图自白漳‘ 联合报) 。

篇六: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dquo;60 后”

 政坛明星跃然登场 “60 后”

 政坛明星跃然登场

  新闻提示:

  在 11 月的最后一天里, 新华社发出电讯: 河南、 福建、 辽宁、 吉林和内蒙古 5 省区党委书记易人, 卢展工、 孙春兰、 王珉、 孙政才、胡春华分别履新。

 胡春华与孙政才两位“60 后” 分别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和吉林省委书记。

  这次“一把手” 的换班, 揭开了十七大之后最大规模的干部轮换。1 天时间里, 7 个省区的党政“一把手” 进行调整, 其中 5 个书记和 3个省长(市长) 岗位“换防” , 共涉及 14 名省部级官员。

 这一方面这是正常的干部人事退休更替制度使然,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央推进干部年轻化的决心。

 现在全国省委一把手中(不包括 6 位政治局官员) , 12人出生于上世纪 40 年代, 11 人出生于 50 年代, 胡春华与孙政才两位“60 后” 政坛明星的上位, 则再一次为干部队伍年轻化作了精彩的注解。

  这一轮省级官员的调整, 意味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共和国一代” 年轻干部, 已开始密集活跃于中国政治生态圈。

 他们拥有相类似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 历经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政经生态变革的洗礼, 形成了具有明显个人印记的施政风格。

  第六代政治明星跃然闪现

 胡春华与孙政才被评论界誉为“共和国一代” 的佼佼者。

 两位“60 后” 共同以 46 岁年龄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一把手” 。

 他们的履新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俨然是中国第六代领导层的政治明星。

 两位“60 后” 政坛明星虽然互无关联守一方, 但他们最大的共同点莫过于晋升速度都快得令人咋舌, 两人你争我赶地创造着中国政坛

 升迁的记录。

  胡春华 1983 年毕业后在西藏自治区团委任干事, 1987 年出任了西藏共青团委副书记(相当于副厅级) , 当时年仅 24 岁。

 据说, 由于他实在太年轻, 组织并未相应地把他提拔为副厅级, 仍是正处级。

 直到1990 年 2 月, 胡春华的级别才变为副厅级。

 但不足 27 岁的胡春华, 仍是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副厅级官员之一。

 2006 年 11 月, 43 岁的胡春华调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正部级) 。

 2009 年初, 正式出任河北省省长, 成为当时唯一的“60 后” 省长。

 如今刚刚 46 岁, 又成为自治区党委书记。

  孙政才 1984 年毕业于山东莱阳农学院, 同年考入北京农林科学院, 获硕士学位, 后又取得农学博士学位。

 走上政坛之后, 他先后在北京担任县长, 区委书记, 市委秘书长。

 孙政才 2006 年任农业部部长,成为最年轻的部长。

 他创造了“60 后” 从大学毕业到晋升正部级领导干部仅用 22 年的最快记录。

  他们二人如此青壮之年即得到担负处所“一把手” 的历练, 因此也提升了作为中共最高领导接班人的备选资格。

  各有不同的“60 后” 典范

 在这一系列人事调整桉中, 最有看头的是胡春华与孙政才两人的任职。

 他们同是 1963 年出生, 同为正部级, 同为新生代政治明星。

 甚至甚至有舆论猜测, 不排除中共第六代领导核心“胡孙配” 的可能。

  胡春华出身寒门, 毕业于名校, 长期在西藏边陲锻炼, 又曾先后两次“入团” 。

 从政 20 多年来, 屡屡创造着中国官场升迁的“第一” 记录。

 从“最年轻副厅“到“最年轻省长” , 如今又成了“最年轻自治区委书记” , 胡春华令人艳羡地一路走来。

 舆论普遍认为, 这与他良好的履历资本和深厚的团派背景不无关系。

  孙政才与胡春华不同, 曾经长期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工作,被形容为学者型官员。

 农业专家出身的他,

 33 岁时就因科研成就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是最年轻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之一。

 孙政才的仕途经历主要在北京, 杰出的专业成就是他快速晋升的重要基础。

 中央的任职文件中分别是这样评价二人的, “胡春华同志政治坚定, 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强, 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经过多岗位锻炼, 领导经验比较丰富, 工作中注意谋全局、 抓重点; 熟悉党务和经济工作,思路清晰, 有开拓创新精神, 领导驾驭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比较强; 事业心、 责任心强, 工作务实深入, 有奉献精神, 前后在西藏工作20 年; 勤奋好学, 知识面宽; 为人谦虚谨慎, 处事沉稳低调, 坚持原则,公道正派。

 ”

  孙政才则是: “孙政才同志政治敏锐性强, 注意从政治上、 全局上思考和把握问题。

 经过多岗位锻炼, 对经济和党务工作都比较熟悉,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强。

 思路开阔, 思想解放, 改革创新意识强。

 工作有朝气, 推动工作力度大。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注意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

 工作勤奋, 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

 ”

  分析人士指出, 从字面上看, 中央对胡春华、 孙政才的评价难分伯仲, 两人显然都是“党的好干部” 。

 但如果留心, 还是能读出高层对两人评价的差异。

 例如, 中央对胡春华的评价字数更多, 在“只说好” 的原则下, 字数更多就意味着优点更多; 同时, 胡春华“领导驾驭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比较强” , “有奉献精神、 前后在西藏工作 20 多年” 、 “为人谦虚谨慎, 处事沉稳低调” , 这些用词的指向性也更为清晰、 具体。

  胡春华青藏高原历练 20 年

 26 年前, 《光明日报》 在头版刊登了一则北大高才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的消息, 在全国引起强烈凡响。

 之后《人民日报》、 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 在全国引起轰动。

 报道的主人公就是胡春华, 那一年他刚满 20 岁。

 胡春华慨言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地区是大有作为的天地。

 我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 我要将自己的青春献给青藏高原。

 ” 胡春华说到做到, 在西藏他一干就是 20 年。

  胡春华到西藏后从基层一步步做起, 在每个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他做过干事、 管过涉外酒店、 当过行署专员。

 无论是当干

 事处理琐屑杂事、 在酒店参与经营管理、 还是引领藏区民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都能做得有声有色。

 在西藏工作期间, 胡春华以稳重、 踏实、爱下基层、 精明能干闻名。

 西藏 75 个县市胡春华跑了 50 多个、 深入到乡 镇达 200 多个。

 按照政策, 援藏人员两年可休探亲假三个月。

 从1983 年来到西藏, 至 2006 年正式调离的 20

 多年时间里(其间有 3 年调任共青团中央工作而暂时离藏) , 胡春华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从共青团“老兵” 到最年轻省长

 从大学期间的北大中文系的团委书记, 到出任了西藏共青团委副书记(相当于副厅级职务) , 再到调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正部级) , 胡春华可谓共青团的老兵了。

 就连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这个位置的任职年龄上, 他与前四任比起来也是年龄最大的(胡锦涛、宋德福、 李克强、 周强等四人上任时的年龄分别是 42 岁、 39 岁、 38岁、 38 岁) 。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 他大力整顿干部作风问题, 强调团干部要低调做人、 少说多干。

 有记者问胡春华: “有什么经验可以和现在的青少年分享?” 胡春华回答说: “我想, 有三条是非常重要: 一是要始终坚持理想; 二是要始终脚踏实地做事; 三是要始终不断地读书, 丰富充实自己。

 ” 关于他本人的理想, 他这么回答: “理想是相对于功利而言的。

 我觉得我们要务实, 但是我们不能太功利, 不能太浮躁, 总要追求一点崇高的东西。

 ”

  2008 年 3 月, 胡春华任河北省代理省长, 转年 1 月任省长。

 那时他年仅 45 岁, 成为当时唯一的“60 后” 省长。

 他的升迁之快出人意料, 以至有人用“火箭速度“来形容。

  胡春华调任河北省恰恰赶在了河北省近年来少有的特殊时期。

 北京奥运会保障、 “三鹿奶粉” 事件、 华北大雪等等, 初步完成了中央对他的危机处理和执政能力的考验。

  主政内蒙古迎接新考验

 作为当事人, 胡春华可能自己也没能料到, 从雪域高原走下来, 不过短短三年的时间, 自己的仕途会如此转折。

  外界则普遍将胡春华近年的职务变化称为“三级跳” 。

 这三年时间, 胡春华完成自己了省部级高官生涯中的三次最重要的职位转换。

 2006 年从西藏边陲一跃进入中央成为正部级高层, 进而以“最年轻省长” 身份执掌京师近卫河北省, 临近 2009 年岁末又入主能源工业重地内蒙古, 成为唯一的“60 后” 自治区委书记。

  内蒙古是中国的能源、 资源重地,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调他到那里出任书记, 统筹主管全自治区的工作, 是对他高度信任的表现。

 内蒙古虽然资源丰富, 但是总体发展相对较慢, 经济发展不够均衡, 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这对于从未担任过地方“一把手” 的胡春华而言, 是一个新考验。

  农业学者出身的省委书记

 孙政才出生在山东荣成的一个滨海渔村, 熟识孙政才的人, 普遍认为他“很山东” 。

 除去一副眼镜, 那面相、 肤色、 身高和性格, 都给人些粗犷而且有爆发力的感觉。

 孙政才后来仕途的发展也确实证实了他的爆发力。

 2002 年, 北京市委常委改选, 按照差额一人的规定, 市委将“年轻有为” 的孙政才增为候选人。

 当时外界并不看好孙政才, 认为他可能只是充当“差额票” 的角色。

 因为孙政才当时只有 39 岁,而且当年 2 月他刚刚从区委副书记、 区长晋升为区委书记, 实在太“嫩” 了。

 不成想, 选举结果大大出人意料, 北京市的党代表们“偏爱”高学历和做事果敢的孙政才, 竟然将一位原市委常委给“差额” 掉了。之后, 孙政才更是一路高歌猛进, 跃上了吉林省委书记的位置。

  熟悉农业领域的孙政才曾说, 他能脱口说出自己家附近的超市每天供应蔬菜和水果的种类, 并统计全年数据。

 在短暂回归农业三年之后, 孙政才入主农业大省吉林, 被认为是“专业对口” ――吉林打算投资 260 亿元, 5 年内将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目前的 500 亿斤,提高到 600 亿斤。

 此规划被称作“农业天字号工程” , 去年底获国务

 院通过, 已实施一年。

  为十八大提前布局

 评论界普遍认为, 在十七大已经完成大部分省部级以上干部考核、任命之后, 省部官员的中期调整将为十七大人事调配起到补缺作用,为十八大的人事安排起到“布局” 作用。

 在此番省部干部中期调整前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一系列讲话, 使得此番省部干部中期调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其中, 11 月 30 日当天,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 刊发李源潮的长篇文章, 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了深入阐述, “民主、 公开、 竞争、 择优” 是主题词。

  这轮调整不仅使胡春华、 孙政才等“背景过硬” 的官员前程看好,卢展工、 孙春兰、 王珉、 陈全国等背景色彩较淡的官员也春风得意,表明高层在照顾少数“拔尖人选” 的同时, 整体上还是要体现“五湖四海” 的用人原则, 以维护高级干部队伍的团结稳定。

篇七: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 与 1980 年代政坛高层格局

 追溯改革开放的历史, 常常能够碰到“八老治国”这样的说法(也有的说是中共“八老”、 “八老议政”等)

 。

 说的是, 从 1 980 年代初到 1 990 年代初, 以邓小平为首的八位元老政治家在新老交替、 政体转型期间在政治上拥有实际决策权力。

 “八老”是谁? 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指:

 邓小平、 陈云、 杨尚昆、 薄一波、彭真、 李先念、 王震、 邓颖超; 一个是指邓小平、 陈云、 杨尚昆、 薄一波、 宋任穷、 万里、 习仲勋、 邓颖超。

 我认为, 前一个版本比较接近当年的历史情况。这首先要从“八老”是怎样形成的说起。

 “八老”登场 1 976 年 1 0 月, 粉碎“四人帮”, 华国锋以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的身份, 总揽党主席、 军委主席、 国务院总理。

 1 977 年 8 月, 在邓小平复出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 有四位副主席:

 叶剑英、邓小平、 李先念、 汪东兴; 政治局常委由华国锋和这四位副主席组成。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人事变动:

 即在四川担任省委书记的 ZZY, 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为 ZZY 后来进入中枢机构奠定了基础。

 后来人们知道, 这多半来自邓小平的提议。

 后来成为“八老”之一的李先念, 毛泽东时代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 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

 在“文革”中尽管被冲击, 但并没有被打倒。他是粉碎“四人帮”的重要参与者, 此后并协助华国锋主持经济工作。

 1 979 年 3月, 李先念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参与领导调整国民经济的工作。1 982 年 9 月, 他在中共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 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 983年 6 月, 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 978 年 1 2 月 1 8 日至 22 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产生了新的增选名单:

 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政治局常务委员、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邓颖超、 胡(yao)邦、 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邓颖超为第二书记, 胡(yao)

 邦为第三书记。

 陈云在党内资格老。

 毛泽东时代中央政治局七常委排行第五, 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常务副总理; 那时, 邓小平在常委中排名第六, 弱于陈云。

 这次陈云增加了一个新职务: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中纪委是中共最高纪律检查机关, 中共组织机构以及人事安排, 大致在这个机构中总其成。

 所以, 以陈云

 在党内的地位, 以及复出后身任要职, 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凸显。

 另外, 陈云在党内一直主持经济工作, 1 980 年前后经济调整前后, 陈云再一次主抓经济工作。

 他在党内的地位更加显著, 成为可以与邓小平并肩的两“巨头”。

 此后, 由于邓主张改革开放, 走市场经济; 陈更偏重于计划经济, 两人有时候各说各话,各有追随者, 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双峰政治”时代。

 邓颖超虽然在党内并没有担任过要职, 但也是老资格党员, 加之是已故总理周恩来的夫人, 总理不在夫人在, 尤其是在当年怀念总理的情绪在党内外弥漫着, 邓颖超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顺理成章。

 王震, 党内地位不高, 在 1 975 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连任。

 这次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党内的“格”高了。

 王震在 1 975 年担任副总理, 此时, 邓小平也复出, 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

 王震对邓小平的整顿工作大力支持, 在这个时候, 两人的关系开始走得更近一些。

 1 976 年粉碎“四人帮”以后, 王震一度地位比较特出:

 他不属于被人们视为文革受益者的华国锋、 汪东兴、 吴德等那一个群体, 与正在赋闲的党内老干部有更多的沟通话题; 他又是在职的国务院副总理, 尽管排名比较靠后, 中枢的事情知道一些, 可以向老干部们传达更多的“小道消息”; 他为人又耿直, 老干部对他比较认可。

 所以, 那个时候, 王震表现得异常活跃。

 1 975 年, 王震协助邓小平工作。

 1 977 年开始, 王震极力推动邓小平复出。1 977 年 2 月, 王震就去看望邓小平, 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不同意见, 就是通过他散播出去的。

 1 977 年 3 月 1 0 日至 20 日,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陈云为邓小平复出呼吁, 王震也极力配合, 呼吁及早恢复邓小平的职务。

 1 977 年 5 月24 日, 王震和邓力群、 于光远又去看邓小平, 邓小平和他们谈话, 后经于光远、邓力群整理, 在《邓小平文选》 中留下了两篇文章:

 一篇题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 一篇题为《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

 邓小平复出后, 很多事情比较倚重王震。

 在《邓小平年谱》 中可以看到:邓小平有许多的批件, 或者带上王震或者批给王震; 邓小平处理国防、 教育等事情, 听取汇报, 也拉上王震。

 对于仅仅是中央委员且在国务院副总理中排名靠后的王震来说, 邓小平这样做, 对王震的器重不用多说。

 所以, 在这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王震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或与邓小平有关。

 1 979 年 9 月 25 日至 28 日, 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 在通过要增补的1 2 位中央委员中, 杨尚昆、 薄一波名列其中; 政治局候补委员 ZZY 和中央委员彭真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杨尚昆, 毛泽东时代中央办公厅主任、 中央副秘书长, 第八届中央委员;1 956 年, 在邓小平任总书记时, 他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中央军委秘书长。

 杨尚昆与邓小平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他这次复出后, 地位上升很快。

 1 980 年 9月, 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序列。

 1 981 年 7 月, 任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 1 982 年 9 月, 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协助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薄一波, 毛泽东时代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国家经委主任、 国家建委主任。

 薄一波曾经说过他与邓小平的关系:

 “过去, 在晋冀鲁豫, 小平同志是书记, 我是副书记。

 有事开个会, 小平同志说个‘干’, 就不管了, 剩下的事就让我去办。

 后来, 小平同志又让我去管工交财贸, 他是总书记。

 也是开个会, 事情就让我去办。

 这次还是, 他是主任, 开个会, 事情就让我管, 他很放手。

 ” 说这番话的时候, 是薄一波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时候。

 邓小平担任中顾委主任, 指名要薄一波当副主任。

 1 979 年 1 月, 薄一波从 1 2 年的冤案中走出来, 邓小平首先找他谈话,安排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

 1 982 年, 薄一波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第一副主任, 党组书记。

 1 982 年, 中共十二大成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薄一波主持中顾委日常工作有 1 0 年, 前 5 年作为邓小平的助手, 后 5年作为陈云的助手。

 彭真, 毛泽东时代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 北京市委书记、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

 历史上, 党内地位比较高。

 在这次被补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之前, 在 6 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并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

 这次之后, 连任党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1 980 年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1 983 年 6 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从 1 978 年 1 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到 1 982 年中共十二大, 八老或者逐步巩固在党内的地位(如邓小平和李先念)

 , 或者复出, 然后再逐渐确立党内地位(如彭真、 薄一波)

 。

 这三四年的过程中, 中国政坛几个比较重要的部门, 都显现了八老的身影。

 与此相伴随的是, 华国锋基本上失去了原有的权力。

 不过, 在 1 982 年前, 八老是在各自职位上行使着自己的权力, 还没有形成所说的“八老治国”或者“议政”的情况, 但是, 已经显现了对因对经济和政治改革看法不同的聚合。

 顾问委员会成立, 八老的作用开始凸显

 在“八老”等老干部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后, 邓小平清醒地看到:

 一方面, 回到领导岗位的老干部大都年高体弱, 精力不济, 干部队伍呈老化趋势; 另一方面,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路线的确立, 需要一批年富力强、 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邓小平提出:

 老同志要退让, 要有意识地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来接班; 要趁老同志还在时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

 在需要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 大多数老同志的认识是一致的, 但对这个问题的轻重缓急, 认识还很不一致, 尤其对老同志让位, 一些老干部的心态更为复杂。

 有些老干部受迫害、 靠边站了多年, 如今刚出来工作, 又要让位, 一时难以转过弯来; 有些老干部担心年轻人经验少, 资格嫩, 压不住阵脚; 等等。总之, 接班人和让位的问题虽然提出来了, 但落实起来, 十分艰难。

 用邓小平的话说:

 “确实是障碍重重, 这个障碍有些是有意识的, 有些是无意识的。

 ” 1 979 年 1 1 月 2 日, 在中央党、 政、 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 邓小平就培养接班人问题的紧迫性, 讲了几条“对高级领导干部来说不是那么愉快”的意见。

 他说:

 “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还不够, 还要有人干, 谁来干? 反正靠我们坐办公室画圈圈不行, 没有希望。

 我们老同志的经验是丰富的, 但是在精力这个问题上应该有自知之明”。

 “对于我们的老同志来说, 第一位的事情就是要认真选拔好接班人, 要让路, 要准备交班, 其他的日常工作, 是第二位、第三位、 第四位、 第五位、 第六位的工作。

 现在的庙很多, 每个庙的菩萨也很多, 老同志盖住了, 年轻人上不来。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问题。

 如果我们在三几年内不解决这个问题, 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 我们这些老同志就向党和人民交不了帐。

 ” 老同志如何交班? 邓小平提出了 一个初步思路:

 有人说, 青年人压不住台,帮他们压嘛! 前几年我提出搞顾问制度, 但并没有完全行通, 许多人不愿意当顾问。

 看来, 顾问制度还是一个出路, 应该保留, 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退休制度。我们还没有正式讨论, 今天我先发个议论吧! 1 980 年 2 月 23 日至 29 日, 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五中全会讨论了党章修改草案, 提出了废止领导干部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 全会还决定成立中央书记处, 相对年轻的胡(yao)

 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全会结束不久, 中央政治局会议又通过了《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候选人的决定》 , 目的是为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进入中央领导阶层腾出台阶。

 1 980 年 8 月 1 8 日, 即将决定中央人事变动的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前夕,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变革作重要讲话。

 他说:“这项工作(指提拔中青年干部接班)当然要有步骤地进行, 但是太慢了不行。

 错过时机, 老同志不在了, 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就晚了, 要比现在难得多, 对于我们这些老同志来说, 就是犯了历史性的大错误。

 ”他再次针对一些老同志的担

 心和顾虑进行说服:

 “有些同志说, 干部还是一个台阶、 一个台阶地上好。

 1 975年, 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做法, 我说过这个话, ……但是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

 ”“有些同志担心年轻人经验不够, 不能胜任。

 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经验不够, 只是比较而言。

 老实说, 老干部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 不是也没有什么经验, 也要犯一些错误吗?”“同志们回想一下, 我们中间许多人当大干部、 做大事, 开始的时候还不是二三十岁?” 8 月 31 日, 政治局讨论通过了邓小平这个讲话。

 9 月 1 0 日, 在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邓小平、 陈云、 李先念、 徐向前、 王震、 王任重一起, 主动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 为全党作出表率。

 1 1 月 1 0 日至 25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了 9 次会议。

 会议主要议题是政治局向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更动方案。

 会议认为华国锋同志继续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职务是不适当的。

 许多同志提议邓小平同志任中央主席兼军委主席。

 但邓小平认为, 从年轻化角度考虑, 他担任党中央主席不适宜, 他推举了年轻的胡(yao)

 邦。

 鉴于军委主席暂无其他适当人选, 他可以担任一段时间, 以便培养新的年轻的同志接替。

 政治局同意了邓小平的意见。

 1 981 年 6 月 27 日至 29 日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华国锋辞去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胡(yao)

 邦被推举为中央委员会的主席, 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

 1 982 年 1 月 1 3 日,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老同志让路、 让中青年干部上来的问题时把它喻为“一场革命”, 并疾呼:

 “这场革命不搞, 让老人、病人挡住年轻、 有干劲、 有能力的人的路, 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 甚至于要涉及亡党亡国的问题, 可能要亡党亡国。

 ” 1 982 年 7 月 30 日, 十一届七中全会举行前夕,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即将向“十二大”提交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 。

 经过修改的新党章草案规定:

 中央和省一级设顾问委员会, 以发挥许多富有政治经验的老同志对党的事业的参谋作用, 邓小平在会上说:

 “这次党章有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比如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 已经接触到了, 但没有完全解决, 退休制度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 设顾问委员会是一种过渡性质的。

 ” 9 月 1 日至 1 1 日, 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 , 正式宣布在中央和省级设立顾问委员会, 并规定了各自的性质和权限。“党的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中央委员会的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 “中央顾问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对党的方针、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议, 接受咨询。

 ”大会根据新党章的规定, 选举了中央顾问委员...

篇八: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I 情操 中国政坛最大的伯乐 1

 979年宋平在一次讲 话 中说 :

 “老同志最大的责任是选好接班人 ,培养接班人 ,这是 一项战略 性的根本任务。” 得到宋平和省委细心培养而成长起来的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都是在这个时期得到 着力培养而陆续走出甘肃、进入中央的。

 文/ 王相坤 后来成为

 ., . _ { }

 平 是 中 共 第 十 三 届 中 央 政 治

 木 霎 盏

 墨 星 交

 呈

 兰州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中共甘肃省 委书记、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 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甘肃省革命委员 会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 副书记 ,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 员会主 任、党组书记 ,国务委员兼中共 中央组 织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 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海外媒体曾称他 是 “中国政坛最大的伯乐” 。

 第一件重要工作就是救灾 l 917年4月 ,宋平生 于 山东 省菖 县。l 937年l 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 就读于北平大学农学院 、清华大学、西 南联合大学 。1938年至 1947年 ,宋平在 延安 马列学院学 习并任组织科科长、教 育处处长、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秘书、

 重庆新华日报社编辑部秘书长,在此期 间还担任 了周恩来的政治秘书 。周恩来 身上一代伟人的宝贵品质,影响了宋平 的一生。人民情怀就是其中之一 。

 1972年2月 ,宋平 由兰州军区国防 工办副主任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 肃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到任不久,甘 肃中部地区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干旱,大 批灾民纷纷外流。宋平带领机关有关人 员轻车简从,深入灾区调研。

 l 973年5月,宋平出席在北京召 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会议分组 讨论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时 ,他实事求 是地 陈述 了甘肃 地 区的 严重灾情和 群 众生活十分困苦的状况。这时,周恩 来总 理来到 了西北组会 场 ,非 常专注 地倾 听 了宋 平的汇报 。西北人 民的 困 刊授党校/

 201

 5年第2期 苦 ,使总 理的神情 严肃起来 。他关切 地详细询 问,群众的生活到底困难到什 么程度? 当前有什 么办法帮助他们解决 困难? 今后有些什 么办法帮助他们改变 面貌? 宋平把他 的调研 和思考和 盘托 出。5月29日,中央工作会议举行全体 会议,周恩来在讲话中专门讲了一段甘 肃灾情的问题 ,他说 :

 “在这次会上,

 我听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 况 ,心里很难过 ,很不安⋯ ⋯我作为国 务院的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 里的人民! ” “我们一定要帮助那里的 人民,扶持那里的生产 ,一定要把那里 的贫困面貌改变过来。国务院各部委的 同志要和甘肃人民一起商量一下,研究 出个办法来 ,争取一年小变 ,三年中 变,尽快把甘肃的农业搞上去! ” 会 议 一 结 束 ,周 恩 来 就 委 托 副 总理华国锋组成了由农林、商业、水 电 、轻 工等 8个部 委 参加 的工 作组 奔 赴甘肃灾区。6月l 5 日至l 8 日,由农 林部副部长 罗玉川等带队的近百人工 作组先后 到达 兰州。

 宋 平陪同 罗玉川等深入通 渭县灾 区,察看灾情,部署救灾。所闻所见比 宋平此前了解的灾情更加严重。为了尽 快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罗玉川与宋平商 量后,以个人的名义就通渭的灾情向中 央领导同志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发 出特急电报,并请呈报周总理。工作 组在其他9个县 了解的情 况进一步证明 了严重的灾 情 。经过 汇总 ,中共甘 肃 省委和 国务 院工作 组共 同起草 的又一 份致党中央、国务院 《 关于甘肃中部 干旱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情况的报 告》,经宋平、罗玉川等审阅后,用 特急电报上报中央。

 甘肃的灾区牵动着党中央的心。

 8月9 日,国务院 回电甘肃 省委 :国务 院 已批准动用国库存粮 1. 3亿斤;拨 发救 济款和 医药 费800万 元 ,布 匹570 万米 、棉花 l 02. 67Y 斤 ;解放 军总 后 勤部紧急 调拨军用棉 衣 、单衣 各45. 6 万套,被子25万条。有关部门还免费 提供汽车 1

 30辆、农田基本建设用木 材2万 立方米 和 山地步 犁 、架 子车 等 农具 ,并很快发运到位。

 周后 ,由宋平 主持的救 灾物资 分配工作在全省灾区全面展开。省、

 地 、县抽调 了3000多名脱产干 部 ,分 赴各县社队落实发放救灾粮款。在此 过程中,省、地、县工作组进一步了 解到新的灾情。根据各地的反映和调 查的情况 ,宋平 又于9月7 日起草 了 《 关于请求中央调入粮食的报告》,

 上报 党 中央 、国务院 。国 务院 进一步 采 取措施 ,及时安排 补充粮 食库存和 农村 回销 。

 1974年4月直接 调 入甘 肃 省返销 粮4 . 5亿斤 。

 国务院 还决 定 ,

 原定l 974年计划调给甘肃省的返销粮 由原来的 17. 8亿 斤增至 l 8. 3i f_,斤 ;救 济款除已经拨付的1200万元外,再增 3 ~2000万 元。

 与此 同时 ,甘肃 省委 、省革 委会 大力组织灾区人民开展生产 自救。在党 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援下,在省委的 领导下,甘肃八百余万灾区农民,艰苦 奋斗 ,奋 力抗灾 ,终于渡过 了灾荒 。

 多年后 ,人们评价 说 ,1972年至 1974年的灾害并不~ 1960年轻,个别地 方甚至超过了1929年的旱灾,但饿死人 的情况并没有发生,灾区形势基本稳 定,这多亏了宋平等同志向中央反映了 灾害的真实情况,多亏了党中央和周总 理的亲切关怀,也多亏了宋平等省、

 地 、县 各级干部 具体 领导 了救 灾抗 灾 一

篇九: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uot;We stand with the lady" --政坛的“绅士淑女” 们 (2011-07-30 23: 43: 34)

  其实我很想用中文的题目, 可是翻来覆去地也没想出一个恰当的词儿:

 我们和淑女站在一起? 我们和女士站在一起? 我们与贵妇站在一起? 多么不伦不类。我对“lady” 这个词, 一向还是颇有“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的感觉。

 第一次听到是在十多年前, 听着电影“飘” 的录音带学英语的时候:

 斯嘉丽和瑞德在阁楼里第一次邂逅, 斯嘉丽怒斥瑞德偷听她之前对艾西里吐露衷肠。

 她说:

 “Sir,

 you are no gentleman. (先生, 您可不是绅士。

 ) ” 瑞德回答道:

 “And you,

 Miss,

 are no lady. (但是小姐您也不是淑女。

 )

 ” 当然他接着又说了一句话:

 “其实这并不是对您的批评. . . 因为我对淑女可一点兴趣也无。

 ” 再后来看《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 看林人米尔斯一直谦卑地称呼康妮为“your ladyship” , 而在他们成为情人以后, 康妮再也不允许他这样称呼她。

 也许是以前看旧派英文小说太多的缘故, Lady 这个词在我印象里总有种贵族式优雅的味道, 散发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寂寥。就好比城堡深处墙上肖像画中的女人, 嘴角永远有若有若无的温婉微笑。而小说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美丽女人们, 偏偏却要挣脱这个相框, 要独立, 自由, 和放浪形骸的权利。

 到美国之后, 慢慢习惯了偶尔被人称作“young lady” ,习惯了在公车或地铁到达时被男士们让先上车, 习惯了在上班的地方, 比我先进门的人远远地扶着门等我进去。记得有一回, 在等公车的人群中我是唯一的女士,但站在末尾。

 结果车来的时候, 我前面的一位黑人大叔拦住所有的人, 转过身来让我第一个上。

 我有时候会觉得, 虽然美国不是欧洲, 但是这种“绅士淑女” 的做派依然深得人心。

 这样带着人情味的彬彬有礼, 不时令人心存感激和温暖。

 可是没想到上个星期, 我却经历了一场众议院内部一场关于“lady” 的风波。

  国会两院和政府最近为了债务上限闹得不可开交, 每天一到办公室耳边听的是“债务上限” , 读的选民来信是“债务上限” , 接的电话还是关于“债务上限” 。

 在上上周五, 也就是 7 月 19 号下午的众议院法案辩论中, 佛罗里达的民主党议员 Debbie Wasserman Schultz 在同样来自佛罗里达的共和党议员 Allen West 发表言论离开之后, 抨击后者虽代表成千上万的老人和病人, 却支持当天需要投票的议案--会削减大量社保医保支出的“缩减, 限制, 平衡法案” 。

 她说:

 “我难以相信, 那位跟我一样来自南佛罗里达的先生, 明知我们代表着那么多需要医保补助的人们, 居然还对此法案表示支持。

 ” 几个小时之后, 愤怒的退伍老兵 Allen West 同学给 Schultz 发送了下面这封咆哮般的邮件, 并抄送给了众议院两党领袖:

  “Debbie,

 我知道在我离开之后, 你将讲话的矛头直指向了我。

 请搞清楚,如果你想单挑, 我随时奉陪。

 你是美国众议院里最恶毒, 最没能力, 最卑鄙的成

  员。

 你有什么话可以当面跟我说, 不要当懦夫。

 否则, 请你他妈的闭嘴。

 管好你自己的选区!

 (我注:

 好笑的是, Allen West 就住在她的选区里。

 )

  我把你今天的行为告诉我们的多数党领袖们。

 你要明白从今以后我会针对你的无耻行径捍卫自己. . . 你已数次证明你不是一位淑女(lady)

 , 因此不要想从我这里得到任何尊重!

 ”

  Schultz 将这封信公布给了媒体。

 于是记者们, 主持人们和专栏作家们都激动了。

 选民们也激动了。

 Schultz 和 West 分别接受采访,

 West 拒绝道歉。

 民主党人奔走相告, 声讨“出言不逊” 的 West 同学。

 数位女议员发表讲话, 认为竞选公职, 代表选民大声疾呼的 Schultz 绝对担当得起“lady” 这个称谓。

  到周五上午, 我和另外几名同事开始在众议院的几座大楼分发粉红色的徽章, 上面写着“We Stand with the Lady” , 表明我们的议员对 Schultz 的精神支持。

 很多民主党议员, 包括众议院少数派领袖 Nancy Pelosi 老太太, 都电话要求分几个徽章。

 中午, fox news 的记者跑到办公室来照了一堆徽章的照片。下午, 不断有人推门进来要徽章。

 电话铃响个不停, 人人都想要徽章。

 有人说:“我在德克萨斯, 可是我想要个徽章!

 ” 还有人说:

 “你们太好了, 我爱你们。

 ”我不由暗暗感叹老板的手段:

 周二出事, 他周三就命人赶制了一批徽章, 周四他戴着徽章的照片已经出现在官方微博上。到周五, 关于徽章的报道已经传遍全美。这简直是一石多鸟的手段:

 既向选民和其他同事彰显了自己的立场, 又显示了自己捍卫女士尊严的“绅士风度” , 还表明了高超的创造力, 执行力和凝聚力。

 在这场本不属于他自己的战斗中, 他巧妙地把自己也推向了聚光灯的中央。

 有趣的是, 在这场风波中, 更多的人并没有关注到底 West 和 Schultz 唇枪舌战所为何事, 而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lady” 之上。

 Schultz 的作为是否像一位"lady",West 是否有权向一位“lady” 口吐狂言, 众多的女议员从 West 的言论中嗅到了令她们深恶痛绝的政坛上的性别歧视, 有人开始叩问在现代社会到底怎样才称得上“绅士淑女” 。

 可是在彬彬有礼, 绅士淑女的表象之下, 依然是不可触碰的党派利益, 一旦越界便剑拔弩张。

 对了, 如果我们互不相识, 没有利益碰撞, 那么我们都是绅士淑女。

  在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 同事 John 接到一个愤怒的选民的电话:

 “我要你们告诉我, 制作这些徽章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现在, 此刻, 马上给我答案!

 ” 你不可能取悦所有的人, 风波之中也总会有人注意到被忽视的细节。

 John 哼哼哈哈地与他周旋, 放下电话之后, 对着话机咆哮道:

 “It" s directly from your tax payers"

 money! So what? (就是花纳税人的钱做的!

 那又怎样? )

 ”

  从福饼开始絮叨

  2011 -08-09 10:53:26|

 分类:

 装蒜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福饼这个东西, 英文叫 Fortune Cookie, 是 在美国的中餐馆的特色。

 我这个土生土长,血统纯正的中国妞, 却是在到了美国才第一次听说。

 就好比美国加州牛肉面在加州没有, 只在中国有一样, 中国福饼只在 美国有, 中国本地人却闻所未闻。

 在中餐馆吃完饭准备结帐的当口, 服务员准会随帐单送来几个小小的福饼。

 其实就是很小的一块蛋卷, 咬开后里面有个小纸条, 上 面写着简单的预示性的话:

 你明天会遇到贵人。

 成功正向 你招手。

 坚持住,已经离胜利不远了。

 你的爱情很甜蜜。

 诸如此类。

 和朋友吃完饭, 结帐时分看看自己运气如何, 再互相交换, 调侃一番, 也怪有趣。

 如果是和不太 熟的人吃饭, 福饼里的小纸条也可以提供拉近距离的话题。

 总之, 是个怪有意思的小东西。

 更有意思的是, 这个在如今的中国并无踪影的小东西, 在很多从未到过中 国的人们眼里却俨然就是中国的标志。

 记得有一回,一个美国佬在我面前抱怨:“到处都是中国的影子!

 我再也受不了了!!

 福饼已经变成新的麦当劳汉堡侵占美国 快餐市场了!!”

  也许是无心的玩笑, 可是作为中国人的我听到, 在莞尔之后还是感到隐隐的不快与不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我开始不由自主地为我经济实力与 话语权日益强大的祖国担忧。

 在逛商场的时候, 我会有意地买“中国制造” 的衣服, 而不是越南制造, 印尼制造, 或菲律宾制造, 因为我担心, 我劳动力成本不断增 长而又还没有完成经济链条提升的祖国会渐渐失去原本的优势, 落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当被问及关于中国经济和政治崛起的时候, 我总是尽量平和地说, 很多数据其 实都被人为地放大了; 中国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却遇到了更多的难题, 比如环境, 比如资源, 比如腐败和人口老龄化。

  慢慢地我发现, 在任何一个社会, 大 多数人总是没有时间或懒于思考的。

 因此他们倾向于相信所谓的专家学者们——这样既满足了偷懒的需要, 又获得了自己拥有正确立场的满足感。

 于是, 很多人往往 看到报刊杂志上引用一句短短的话, 比如“中国是威胁”, 就立刻奉为真理, 作为防身武器随身携带。

 比如那个哈佛大学的, 所谓英俊潇洒年轻有为的, 被同行称为 明星而不是学者的 Niall Ferguson 教授, 公开多次将今天的中国比作 1 00 年前的德国,居然赢得了大量的拥趸。

 立场极端而又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新闻机构, 比如 fox news 和 cnn,

 总是不遗余力地抹黑中国的形象:

 引用不实数据或比较基于不同标准的数据, 使用极具煽动性的词汇, 一切新闻报道都基于反中国以及中国政权的假设和立场。

 记得去年 fox news 做了一期专题节目, 叫做 Red China Rising (崛起中的红色中国), 让我极度不爽。

 红色中国是冷 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新生的, 被孤立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权的称呼, 带有浓郁的敌意和暗示。任何对那段阴郁历史了解一二的美国人, 看到这个词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 冷战中两种世界秩序的对立与深远的仇恨。这样负面的情绪在金融危机之后更是高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福饼的存在就仿佛是一个讽刺:

 主观上, 人们也许并不愿 意花钱买中国快餐, 但客观上,中国快餐的廉价和便捷又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主观上, 人们抱怨中国货质量低下, 抢了本国产品的市场, 但客观上, 很少有人的钱包 鼓到允许他们只买美国货。

 在美两年, 令我感慨, 甚至啼笑皆非的一点就是任何主题的谈话都很难不扯进中国。

 朋友聚会, 一定会有人自我介绍说他正在学中文, 因为这块市场很大。

 今年三月 我去参加一个国际关系访问研究员的面试, 与二十多个人一起在大厅里等待。

 令我吃惊的是, 虽然我是唯一的中国人, 但是二十多个人当中有一半人的研究方向是东 亚, 是中国。

 到国会实习之后, 参加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听证会, 并不都是关于中国, 可是人们都会提到中国。

 我去参加

  不同主题的圆桌讨论, 话题总会最后转移到中 国上来, 而要命的是, 我往往是唯一的中国人。

 可是我的感觉, 却从最初的暗自骄傲, 到现在的隐隐不安。

 诚实地说, 我不喜欢看到中国总是在聚光灯下, 我能感觉 到那关注之下暗涌的不平, 不服, 与不屑。

 我能感觉到中国沉重, 无措, 而又小心翼翼的脚步, 小心得连呼吸都屏住, 小心得让我心痛。

 如果我现在在国内, 我一定 也加入了微博指责声讨的大军, 我一定也失望透顶, 我一定也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脱胎换骨的中国, 哪怕是一秒也不想再等。

 可是我在这里, 忧虑地, 心痛地, 远远地 看着她, 看着那些铺天盖地的数据, 那些高楼林立的城市, 那些伤心绝望的脸庞, 那些龌龊不堪的真相, 那些沉默隐忍的灵魂。

 我想说什么却说不出口。

  然而那隐藏在福饼里的对命运的相信, 总让我想起我们久远的放不下的传承。

 我不知道福饼是怎么来的, 但它的根一定在中国。

 相同的种子落到不同的土壤里, 会开 出不一样颜色的花朵, 但是只要长出了根, 便会生生不息。

 我想起有一天, 我早起看了关于动车脱轨的新闻, 然后坐地铁去上班。

 在地铁上, 我读黄仁宇的“China: A Macro History( 《中国大历史》), 看到他这样讲周朝的发端:

 “叛商的领袖, 成了一代英雄。

 他所创建的朝代, 兹后连亘约八百载, 可是他未曾自称为朝代的创始者, 而以此名位加在他父亲西伯头上。

 西伯被谥称“文王”。

 其为“文”, 则是温和谦让, 有大政治家的风度。

 他的儿子名发, 以后被谥为“武王”,

 以表彰其战功, 有此先例, 从此子孙不能在祖先面前逾越, 文治胜过武功, 成为中国政治上的传统。

 只不过口头如此歌颂, 事实发展却不尽然。” 没来由地, 我突然落下泪来。

 这几千年的路, 固然走得远走得艰辛, 但一路上有云蒸霞蔚巍峨奇景。

 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还如此跌跌撞撞, 步履蹒跚?

  在写这篇作文之前, 本来想好了结尾。

 可是行文至此, 却发现这个结尾很是突兀。

 其实只是想再讲一个我在办公室听到的关于福饼的小故事:

 上上周六深夜,

 参议院少数派领袖 McConnell 还在办公室里与随员们挑灯夜战, 绞尽脑汁地试图在乱糟糟的关于美国债务上限的争吵中杀出一条血路, 在违约前达成两党妥协。

 一群人叫了中餐外卖, 然后发现其中一个福饼里的纸条写道:

 “你也许花了太多的钱”。

推荐访问:政坛“70后”调查中国政坛70后政治新星 政坛 新星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