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9篇

时间:2022-09-11 15:0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9篇“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双减”背景下城区小学家校共育路径的研究》 选题分类 综合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9篇,供大家参考。

“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9篇

篇一:“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双减”背景下城区小学家校共育路径的研究》

  选题分类

 综合类

  课题负责人(签名)

  XXX

 Z

  J

 责任单位

 XX 市 XXX 小学

  填表日期

 202X 年 3 月 18 日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2 年)

 活页编号 Z288J 项目编号 72ZJ

 填 报 须 知

 1. 申请人自愿申报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承诺对所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合肥市教育科学项目实施办法》的规定。

 2.按照《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办法》,课题负责人必须在项目研究中承担实质性的研究工作。课题实行“双负责人”,负责人至少一人须具有一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课题负责人完成过省市县级以上课题,且同期只能申报一个课题。

 3 . 选题分为学科类、综合类和管理类。学科类课题包括中小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各学科课程研究及教学研究;综合类课题包括跨学科、跨领域或多学科整合等研究;管理类课题包括课程与教学管理、学校管理、校本教研、教育教学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工作等。

 4.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承诺提供研究条件、经费保障和课题管理职责并签署明确意见,加盖公章。

 5.《课题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必须使用规定的格式,用A4纸型。活页表供匿名评审使用,填写时不得出现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否则,一律不得进入评审程序。活页务必单独设计。申报时需提交《课题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电子版。

 6.在确保研究者依法享有《著作权法》等规定的相关权益前提下,同意授权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

  1

  课题 名称

  “ 双减 ” 背景下城区小学家校共育 路 径 的 研究

  关键词

 双减

 城区小学

 家校共育

 课题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 职务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Z

 J J

 男 46 高级教师 教导主任 XXXX 小学 身份证号

 XXXXXXXXXX 手机号 XXXXXXXXXX 电子信箱 XXXXXXXXXX

  单位通讯地址

 XXXXXXXXXX 小学 邮政编码 XXXXXXXXXX 课题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 职务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X X XX

 男 38 高级教师 总务主任 XXXXXXXXXX 小学 身份证号

 3 4XXXXXXXXXX 手机号 XXXXXXXXXX 电子信箱 XXXXXXXXXX

 单位通讯地址

 XXXXXXXXXX 小学 邮政编码 XXXXXXXXXX 负责人近五年完成的课题

 主持人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批准

 时间

 完成

 情况

 批准

 单位

 Z

  J 《小学家校共育的 XXXX》 综合类

 2022.1

 已完成

 市教科院

 XXXX 《信息时代背景下少先队工作的实践研究》 学科类 2022.3 已完成 市教科院

  课题组主要成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本人签名

 XXX 男 42 教师 家校共育指导师 XXX 小学

  XXX 女 33 教师 家校共育制度研究 XXX 小学

  XXX 男 41 教师 留守儿童的研究 XXX 小学

  XXX 女 29 教师 家校共育指导师 XXX 小学

  2

 课题设计论证

 1. 选题依据: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本课题独到理论或实践意义等。

 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总体框架、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研究对象等。

 3. 思路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方法、研究计划、总体框架及其可行性等。

 4. 创新之处 :在理论或实践、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预计有哪些突破。

 5. 预期成果:成果形式、成果应用及预期社会效益等。

  3 一、选题依据:

 1. 家校共育:

 的概念: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个场所,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社会较少,而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势在必行。

 家校共育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共同培育学生。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其特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校教育如果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必将因孤军作战而难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不知所措,家庭教育也将举步维艰。具体说来有三点:

 (1 1 )

 教育思想上的互补。学校教育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其实施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有教学、教育计划作保证。家庭教育则不然,家长比较多的是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来培养和塑造孩子。教育思想上的不一致,会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乱,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家校共育可以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要求上相互弥补。

 (2 2 )

 教育 内容 上的互补。学校重视德育的双基教育,即基本政治思想观点和基本文明行为规范教育。而不少家长在家里谈论社会问题时,往往不负责任,信口开河,并不避开孩子。此外,学校教育重打基础,强调循序渐进,家庭教育则常常重理轻文,急于求成,希望立竿见影;学校一般全面安排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也相对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则不稳定,往往受家长的兴趣爱好的影响,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家校共育可以使双方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弥补。

 Z

  (3 3 )

 教育方法上的互补。家庭中,家长虽然普遍具有教育子女的积极性,但大多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而有效的方法。而学校教育则有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实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家校共育也可以使双方的教育方法互相弥补。

 J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在国外:国外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早,成果较为丰硕。联合国教

  4 科文组织认为,对质量的每个个体都应考虑制订不同层面的标准,以符合目标一致的原则。为此,质量框架特别强调和鼓励各国在本土适宜和文化适切的情况下,制订出符合本国、本地区乃至各教育机构自身特色的质量框架并进行不同的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指出:“明天的教育要试图使家长能够直接参与学校结构,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并共同实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 欧美国家也十分重视家校共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J

  在国 内 :

 我 国 在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5年,我国教育部面向教育系统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做出了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工作序列的重要决策。2017 年 8 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

  5 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各项政策的出台推进,学者们也开始家校合作问题:

 Z

 (1)关于家校合作的内涵。林玲(2013)认为:是指家庭与学校通力协作,共同培育学生成才。(2)关于家校合作的作用。李先军(2009)提出加强家校合作能为学校变革提供智力和动力方面的支持,学者黄河清(2014)从学生发展、家长发展、教师发展以及学校发展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3)关于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易苏欣(2017)认为,存在家庭教育缺位,平台渠道缺乏,形式单一,家校沟通不足,重视不足,校方组织不力,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4)家校合作的阻碍因素。我国学者周欣然(2019)主要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剖析了家校互动不良的原因。

 3 3. . 理论 和实 践意义:

 落实“双减“政策”的需要。落实“双减”等教育政策,城区中小学首当其冲,在此背景下,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主要趋势。

 (1)学校与家长教育思想的差异显著,缺乏沟通。大多数教师充分认识到发展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力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大多数家长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忽略了从精神上、思想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在教育方面也不能主动与学校联系。

 (2)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观念

  6 滞后,不仅影响教育新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就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如何实施“五项管理”,如何在家长配合下开展个性化课后服务,如何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能动性,使为学生减负落到实处。

  (3)改变家校共育的方式,这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城区小学家长文化水平较高,但大多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尤其是面临“双减”,很多家长手足无措,所以学校的科学引导就意义突出了。同时,家校共育中应充分发挥家、校两个主体的作用,分清合作中家、校责任边界,提高活动质量的层次等。要发掘家庭教育中天然的、个性的显性与隐性的教育潜力,与学校专业的、系统的、完整的教育相辅相成。

 二、研究 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让家长和教师认识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合作的必要性,主动开展家校合作,相互配合和支持; 2.解决课题组所在小学及其他同类型小学在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困惑,探索“双减”背景下城区小学家校共育的路径。

 J

 3. 创新家校共育模式,能为学者们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或实践方面的借鉴。

 Z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对象:

 主要内容 :

  7 1. 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 2. 城市家校合作的影响; 3. 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 城市小学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摸索“双减”背景下城区小学家校共育的各种路径。

 (三)研究难点:

 1.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

 2.促进城区小学生发展、索“双减”背景下城区小学家校共育的各种路径。

 三、思路方法:

 ( ( 一) ) 基本思路

 本课题研究将严格按照“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先对本校学生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

 J

 具体是通过认真学习《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结合“双减”、“五项管理”等政策落实,及班主任在家校共育方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运用线上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了解城区小学在“双减”政策落实后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典型案例,找出家、校主体对家校共育内涵的认知及共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总结归因,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设计有效的共育方式。具体可以以

  8 下方式:

 开好家长会。每学期至少 3 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教育教学、孩子状况,提醒家长给孩子做表率,请优秀家长作经验分享。老师通过短信、班级群等和家长个别交流。

 家长学校课程引领。乐平路家长学校开设“花语堂”课程,主要有新生家长、文明创建、毕业班、做合格家长等板块,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线上线下有机开展,成效明显。

 Z

 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学校重要活动如校园文化、研学、校服征订、创建活动等,请家委会参与决策。家委会主动协助学校开展研学、实践课程、体育艺术读书科技“四节”、重大赛事等,争做“志愿者”,做好“护学岗”;向学校反映家长建议意见,让家委会成为联系学校和家长的桥梁,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 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寻求理论支撑,有针对性地研究并指导实践。

 (2)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相关问卷,调查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现状以及实施家校共育措施后思想发展和学习效果发生的变化。

 (3)行动研究法。教育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讨,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每周定期邀请家长到校给孩子上课,开通班级 QQ 群、微信群、班级公众号,加强沟通、协作,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提高研究实效性。

 J

 (三)研究计划

  9 申报阶段(2021.12-2022.3):成立课题组、申报立项。

 准备阶段(2022.4-2022.6):调查研究城区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后家校共育现状,形成初步的调查报告,建立健全课题研究制度。

 实施阶段(2022.7-2023.6):主要是开展家校共育的行动研究,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家校共育,通过常态应用、专题研讨等活动积极探索应用策略。积累针对小学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开展家校共育的新方式,总结、撰写合作经验与论文,形成案例研究成果,收集资料,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提高阶段(2023.7-2024.1):总结前段实施的情况,再次调查家校共育的现状,及时修正方案及具体实施中的问题。撰写阶段报告,撰写读书心得、研究论文等。

 总结推广阶段(2024.2-2024.7):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并完成结题报告《“双减”背景下城区小学家校共...

篇二:“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

 前言“ 双减 ” 是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 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健康成长 , 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 , 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双减背景下 , 要 增强学校教师的工作能力 , 提高家校沟通的实效性 , 共同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

 前言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 , 家庭是学校的同盟军 。们 老师们 要 要 对 “双减 ” 政策下的家庭教育有新的认识 , 形成学校 、 家庭的教育合力。

 相信在家校的合力共育下 , 我们 定能让 “ 双减 ” 政策真正落地生效 , 助力孩子的成长 , 共谱教育新篇章 !

 目录01理解“双减”本质,明确教育方向02家校角色扮演,各有不同03师生沟通技巧有妙招04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有方法

 理解“双减”本质,明确教育方向01

 双减的本质就是筛选。上筛选人才为国家作贡献,下筛选劳动力为国添砖。孩子学习的差异源自于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又源自于家庭教育。孩子身上有所问题,大部分是因为父母缺位和错位造成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呀!“双减”减的是孩子的学习负担,但是不减的是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所以如何立足于“双减”的大背景下,让家校沟通更具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作业量减下来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提升?“双减”政策规定,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这对老师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回家没有作业,不代表我们就不管了。回家后没有传统的书面作业,但建议孩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例如课外阅读、美文朗诵、手工制作、体育运动、红色研学、帮助父母做家务等。老师们为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丰富多样,而且轻松有趣。

 老师们通过对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点的课文进行梳理,开发了研学课程的资源包,编制了研学课程纲要,寻找传统文化的渗透点,从而确定研学主题,并且对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资源分析,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研学活动中,逐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统编教材与研学的对话与链接,结合校情与学情将研学课程细化、分解、落地。语文素养与生活实践巧妙融合。项目主题明确、思路清晰,教师聚焦问题,学生主动探索。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学得有滋有味,习得了语文素养,也收获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分层分类设计 减量的同时提质增效 。

 “双减”政策实施后,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如何平衡成绩提高与作业量减少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作业减“量”不减“质”,不少学校从作业管理方面交出了答卷,不仅让学生满足于简单完成作业,更是在作业中实现分析、思考、总结,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不同层级的作业来完成。

 语文教师按照层级设计了基础作业,比如积累作业、仿写作业;分层作业,比如改编类作业;弹性作业,比如探究型作业;个性化作业。按照难易程度设计了基础类作业、提高类作业和挑战类作业,下一步还将探索一些跨学科作业,将语文和其他科目融合起来,设计更加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作业。

 数 学 作业设计则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典型性与综合性结合。分为落实型作业,如作业本、练习册;总结型作业,如思维导图;分析型作业,如“波利亚解题模型”分析题目、试卷分析;探究型作业,如规律探究;操作型作业,如综合实践;积累型作业,读书笔记等。

 英 语 作业设计的原则是,层次性原则、多样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七年级五单元阅读课文为例,就会分层布置作业。基础作业是录音机跟读课文,把握好单词的读音停顿,自己再读课文,能读准单词、读出句子的语调。提高作业是跟读课文2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读课文,完成练习。探究作业是精读课文,圈点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并自行解答,明确语法点,找出课文中重要的句型及词组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类型。

 “双减”政策是对原有教学结构的破解,大家要重新再造教学形式,面对新的要求,要有新的想法。减量的同时,要提质增效。作业要减,但是教学质量要提高。作业分层分类之后,重点在“管控”,“减”不等于“不管”,而是落实。“双减”之后,不“内卷”了,但是“佛系”和“躺平”也同样不行。面对学生,老师更要率先垂范,以积极的状态引领学生。

 家校角色扮演,各有不同02

 老师是孩子阶段或者一生的重要影响者,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面对孩子的教育,老师和家长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但相同的是教育孩子的办法是一致的。

 教育孩子的三大方法: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大家的事,一起干。这三件事看着简单,但却可以渗透到我们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做到了这些,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性、责任心;面对孩子有三种重要的教育内容:机会教育,体会教育,敬畏教育。家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机会。家长和孩子之间,其实是不应该有秘密的,让孩子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亲子交流和沟通就会更加的顺畅。

 其实,减量不减质。“双减”首要是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因此, 要 着力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控“量”提“质”,鼓励学校探索多维作业模式,同时,着力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学生减负后,家长忧虑并自我加压可以理解,但切忌“压力失度”。只有考试分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自立自强。因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因此,老师们建议,家长要破除焦虑,在学业上可以“减”去大量的“做”,增“加”亲子互动的“讲”。

 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把主要学科当天的学习内容“讲”给家长听,如果孩子能讲清楚,说明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以“讲”代“做”也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中主动学习的最好方式。长期坚持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理解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培养,孩子将受益无穷。

 学校开展丰富的课后托管服务。篮球、羽毛球、武术、花样跳绳、围棋、中国象棋、美术、街舞、尤克里里、管乐、科学小实验、无人机、关键期口才、沉浸式作文、硬笔书法等等,涵盖了体育、艺术、科技等多个门类。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能放下书包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为校园生活增添活力。回到家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一起锻炼、一起陪孩子动动手,也可以带领孩子承担家务劳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家务劳动能增进亲子关系,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家庭认同感,在家务劳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价值认同,对孩子的长期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师生沟通技巧有妙招03

 作为老师,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学生,面对那些个性鲜明的学生,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如何与学生正面的、高效的沟通就成了老师的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周教授毫不吝啬的给了大家四个秘方:

 一、爱学生是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用心来爱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关心呵护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看得起与坚定信念坚定的信念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力量,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力量,作为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去坚定地相信,从骨子里面去肯定孩子的不同可能性,孩子内心的能量就会被激发出来。

 三、公正公平与心理抽离班级管理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制度,奖惩分明。并且要公平对待男女生、优生与后进生,不搞特殊化的同时选择心理抽离,不在孩子们面前过于情绪化,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班级。

 四、主动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偶尔的错误,和孩子真诚的沟通。

 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有方法04

 一、关系定位的转变现实生活中有很大部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业务关系,不是朋友关系。首先我们就要从业务关系转变成和谐的朋友关。

 二、被动沟通转化为主动沟通无论是孩子与老师的互动,还是孩子在学习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

 三、形成合力的沟通氛围多和家长相互探讨教育理念,相互协助而不是相互推诿。

 四、与家长真正交朋友老师要学会真诚的和家长成为真正的朋友,抛开神秘感和距离感,可能对我们来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调整好心态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三:“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别 关 注33制的核心工作方式,就是考察、分析和预测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全面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而据此决策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内容结构。第三,阐明并传播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基础关系。在具体实施中,不少人因为没有清晰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基础关系而导致实践偏差。任何一种需要保障质量的人类活动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评价,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把握活动的现状和价值水平,也才能更合理地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教育评价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考试也是不可轻易废弃的。诚然,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校正,但需要澄清的是,这里的应试教育是指那些因为应试而减少或丧失真正教育内涵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拒绝考试,考试也需要在素质教育中持续存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的这一基础关系有必要得到阐明并广泛传播以形成共识。第四,全力提升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教育事业的全面现代化,这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特别 重视的。一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没有考试的压力,因而可以放松对效果和质量的追求,从而产生了素质教育不需要特别努力提升水平的错觉。事实上,肩负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使命的素质教育应以更高质量的立德树人为目标,这更需要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推进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素质教育对应着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挑战,这就需要素质教育全力提升现代化水平,以真正应对时代的需求。(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政策被简称为“双减”。“双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在严格规范校外培训的同时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这给已在我国实施20余年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双减”给素质教育带来新机遇学校课后服务为素质教育提供资源和机会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标志着从国家层面正式开始“双减”下家校社协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 刘钧燕DOI:10.16632/j.cnki.cn11-1005/d.2021.11.012

 特 别 关 注34推行素质教育。《决定》要求学校“ 不 仅 要 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但在实 施中却面临着教学任务与学生在校时长之间的矛盾。“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且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学生在校时长延长了约两小时,这给素质教育的开展留出了更多时间。据教育部2021年9月23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公开的信息,在填报了课后服务的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其中,很多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在课后服务时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和机会。素质教育类校外培训迎来新发展“双减”政策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发出了最严整治令,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则要求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并“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相当于给它们留出了发展的政策空间。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多致力于素质教育类的培训。素质教育类校外培训在我国已发展多年,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仅2015年至2019年就从2642亿元增长到5286亿元。近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其增长态势,但在“双减”政策影响下素质教育类培训将迎来新的发展。其中,一部分是看好市场前景新开设的素质类培训机构。根据媒体报道,我国目前有37万家艺术类培训机构,66万家体育运动类培训机构,“双减”政策发布以来,这两类培训机构新增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9%。另一部分是从学科类培训转型而来。“双减”政策落地后,已有多家大型培训机构新增了非学科类培训业务,例如,学而思推出了新品牌 — 学而思素养中心,其产品内容涵盖科学、编程、益智、故事、口才、传统文化、美育、围棋等板块;新东方北京学校设立了素质教育成长中心,涵盖艺术、体育、文学、科创、亲子等多个板块。素质类校外培训行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市场选择,例如艺术类(声乐、器乐、绘画、舞蹈等)、体育运动类(球类、游泳、跆拳道等)、科学创造类(机器人、编程等)、棋类(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校外教育单位助力“双减”促进素质教育除了培训机构,提供校外素质教育的还有青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宫等校外教育单位。这些单位自成立起就承担了为少年儿童提供校外素质教育的职能。“双减”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这些成建制、

 特 别 关 注35辐射面广的校外教育单位可以助力“双减”,给学校、学生提供素质教育的资源和课程。例如,2021年9月,北京市西城区12家区属少年宫、科技馆、美术馆等校外教育单位整合出了首批200余个课后服务项目提供给学校,既有音乐素养、竹笛、中国舞等艺术课程,也有物理、人工智能等科技课程,还有武术、剪纸等传统课程。下一步,这些校外教育单位不仅可以根据学校需求送教到校,还将探索让学生上门选课,享受更专业的资源、设备和活动空间,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双减”下素质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资源不均衡带来素质教育机会的差异“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但课后服务的资源和能力的不均衡势必带来素质教育机会的差异。我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按照教育部公布的课后服务数据,还有10万多所学校没有填报课后服务信息,1.56亿中小学生中只有一半参加了课后服务。随着城镇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并利用此时段进一步拓展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城乡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资源差异,同一地区校际也并不均衡,薄弱校的课后服务能力有限、形式单一,学生只能享有基本的看护服务,与优质校学生享有的素质教育资源和机会差距显著。素质教育类校外培训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素质类校外培训是需要家庭付费购买的培训服务,除带来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也会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相对于学科类培训,素质类校外培训更多采用“一对一”或者小组形式,其资费通常比大班形式的培训更高。在一线城市,每小时500元以上的收费标准稀松平常,一科一年20万元以上的培训费用也屡见不鲜。尽管家长对于素质教育有不同的理解,但全面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根据2020年一项对3—15岁子女教育的家庭调研,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习惯、性格塑造、表达能力、精神品质等多方面发展。因此,家长对于素质类校外培训通常采取组合消费的策略,艺术、体育、科创等多个领域各选择一定科目,培训费用相应地成倍增加,造成的经济负担甚至远超学科类培训。校外培训的资本逐利性与素质教育理念的偏差“双减”政策严禁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资本化运作,但素质类校外培训不在此列,资本的存在使得素质类培训难免产生逐利冲动。校外培训机构本质上是通过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实现盈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较高的期待,而培训机构本能地期望卖出更多课程和服务,因此校外培训天然地不会指向普及,而是不断拔高。素质类校外培训机构通常长于对技能技巧的训练,重视等级、证书的获取,此过程中可能疏于立德树人,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格,这与《决定》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理念有一定偏差。家长关于素质教育的迷思教育常被赋予提升人力资本、丰富精神灵魂、促进社会流动等功能,这些功能与素质教

 特 别 关 注36育的理念共同刺激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无限想象以及相应的教育投资。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对素质教育存在一种迷思:素质教育就是学各种才艺,重视技能技巧层面的训练。由于校外培训市场的发展及广告的宣传,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愿望落实为一个又一个培训班、一张又一张等级证书。但这与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充其量只是一种技能教育。“双减”后学科类校外培训受限,但“素鸡”(用素质类课程“鸡娃”)更趋流行。且出于竞争考虑,家长一方面更偏爱小众项目,比如高尔夫、马术;另一方面讲究多元,各个领域的项目都要让孩子接受训练。家庭经济负担和孩子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却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家校社协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使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家庭是儿童成长、生活的首要基地,学校是学生明德、启智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人们发展、交往的基本环境,三者纵贯并影响每个人的一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第一,“双减”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功能进行了重构,学校要站稳教育主阵地。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服务的延伸,应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整体设计安排,服务内容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拓展型、探究型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同时,在促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投入、资源统筹、政府采购等形式,弥补学校课后服务的城乡、区域和校际差异。第二,素质教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应坚持规范服务,在培训目的、内容、方式、评价、师资、广告等各方面保证依法依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政府应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素质教育类培训机构,并对其收费进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政府制定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并按程序纳入地方定价目录,以切实减轻学生家庭校外培训负担,维护教育公平。第三,社会力量助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应有之义更是义不容辞,尤其是各级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等成建制、辐射面广的校外教育单位。一方面,应积极支持校外教育单位基于自身特色开展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兴趣类项目或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另一方面,应借鉴北京西城区等地的经验,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充分调动校外教育单位的人力、课程和资源,助力课后服务,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第四,建议家长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论坛、家长云课堂等途径学习科学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孩子成长预期。做孩子的心理营养师,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做孩子的学习引领师,给孩子做好学习榜样;做孩子的人生指导师,给孩子指引人生方向;做孩子的梦想合伙人,鼓励孩子自我发现、自主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篇四:“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dquo;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随着“双减”教育政策的落实,当下的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趋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教育更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观念滞后,不仅影响教育新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学校教学和质量的提升。学校教育有一致性和统一性,但每个孩子同一班级不同家庭背景的教育却各不相同,具有独立性、复杂性、社会性、和多样性。所以,在学校教育中,难免出现各种差异。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庭教育,尤其对于初入小学校园的孩子更要专注于孩子的自控力、专注力、情绪管理,行为习惯等个性发展。“双减”不减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双减”政策提出全面减压孩子作业负担。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限于学校,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双减”政策下,家长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双减。在孩子步入小学一年级后家庭与学校有一致的信念、理念,同样的要求。家校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丰富学校的教育内涵。

 双减政策指的是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作业的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的。双减,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

 家校共育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培养学生。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思想文化的主阵地,而家庭教育更早于学校教育更早更直接的影响孩子决定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特点,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学校教育如果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必将因孤军作战而难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方向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不知所措,家庭教育也将举步维艰。通过家校共育,孩子接受来自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最终达成的全面发展。

 通过调查一年级家长问卷,了解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及行为习惯的态度及教育方式。家长现有观念、对家校共育模式的认知、态度及教育理念。学习“双减”政策,更新和改变一年级家长的观念,通过丰富多渠道的活动,寻求一年级学生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研究有效家校共育模式,帮助家长、教师了解一年级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家校共育实施有效教育促进一年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根据研究情况,将实验研究工作氛围三个时期:

 一、准备和策划阶段 1.认真学习“双减”政策及家校共育思想和课题相关的理论文章。

 2.对一年级学生家长家校共育现状进行调查,收集课题资料。

 3.提高认识,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初期的课题构想,完成开题报告。

 二、深入研究实践阶段 1.收集现代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现状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案例,研究家校共育科学化、标准胡流程,论文交流。

 2.构建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家校共育实施策略,探究有效开展家校共育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三、总结阶段 分析、整理、 汇总各类资源,整合过程性资料,撰写相关主题的论文并完成结题报告。

篇五:“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21.12德 育 视 点DEYU SHIDIAN2021 年第 12 期(总第 556 期)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的影响下,家校共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家校双方观念亟须转变,破除唯分数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合作信念;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各自教育水平。

 尽管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家校共育的实践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如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家校合作内容、形式狭隘等。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提升家校共育意识;明确双方教育边界,合作致远;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实现深层次合作。

 从而找准家校共育实践活动本源,践行“双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教育合力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73-4289(2021)12-0077-04“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 王娟涓,何毅梅家校共育的理念最早产生在美国,并逐步形成了全球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我国的家校合作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逐步走上正轨,并且日益受到重视,为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21 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家庭教育促进法》,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改革的决心之大、行动之果断。

 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家校共育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家校共育也势必应正视存在的各种问题,形成教育合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一、家校共育的新背景与新挑战(一)家校共育的新背景在我国,家校合作共育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家校合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我国家校共育属于较低层次,尤其是迫切需要具体政策方针的指导。

 2021 年,随着“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我国家校共育实践进入了新时期。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减轻中小学生课内作业负担和减轻课外培训负担。

 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要减少学生作业量,减少考试频率,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但在减量的背后学校应想方设法增质,因此家校合作共育变得尤为迫切,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从家庭方面来看,学生作业减少,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家长必须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切实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质量,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二)家校共育的新挑战家校共育在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缺乏具体法规条例的指导,多是经验性、自发性的。然而在新的背景之下,新时期的教育是为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因此家校共育也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首先,家庭、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破除唯分数论。因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时至今日有的学校、家庭依旧以分数论“高下”。

 在学校,学校与老师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绩效考核;在家里,家长以孩子考试成绩论家庭荣辱。但在新时期,需要培育的是具有核心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从思想上根除唯分数论的落后观念。77

 2021.12其次,增强合作信念也是新时期家校双方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新时期,家校共育信念要求尤为迫切。家长亟须转变以往的“甩手掌柜”或“包办家长”的角色,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合作共同育人。

 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增强和家庭共同育人的信念,以形成最强大的教育合力,发挥家校共育的最大作用力。最后,“双减”要求家校双方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各自教育水平。

 家校共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家长、教师缺乏更深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因此,为了提升家校共育效果,家校双方必须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个体差异等专业知识,以专业知识为行动做科学的指导 [2] 。二、家校共育的问题浅析家校共育对学校、教师、家庭、学生及社会等其他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我国目前家校共育的实践活动中仍遭遇着一些困境。(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从家长方面来说,谈及家校共育有两个典型的现象:一是家长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这部分家长觉得教师和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责任人与唯一场所。

 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己不懂教育,并以此为理由,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教师,自己充当“甩手掌柜”的角色,认为自己只需要做好后勤工作,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及健康问题,因此完全缺乏建立家校共育的合作意识。

 二是部分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只能是自己教。[3]他们认为学校老师只是尽“教书”职责,传递应试知识,缺乏因材施教,未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而知识掌握及扩展,甚至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还得靠家长们课后强化。

 更有甚者,深受社会偏激舆论的影响,将教师污名化,对教师极其不信任,包揽了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干扰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说,一方面,教师对家长的学识水平存在质疑,觉得家长层次不高,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对孩子既辅导不了功课亦配合不了教师与学校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甚至还可能增加工作负担,出现“帮倒忙”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缺失家校共育意识,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也确实存在缺少和家长沟通,甚至推脱责任的现象。

 比如,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将学生在校的种种不良表现直接诉诸家长,甚至责怪家长教养不力,才导致学生成绩等方面的落后,这样就严重地破坏了家校之间的信任基础。由此可见,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家长与教师之间信任的基础是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但是在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对双方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加之双方缺少有效沟通, 最终家校共育因缺乏信任基础,合作意识较为淡薄。(二)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虽然相关的各种教育政策、文件都大力提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共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在当前的家校共育实践中,家校双方权责边界较为模糊,合作低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形式上看,家校共育一直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单向输出要求,学校有“越位”、包揽教育工作之嫌,而家长只能机械地遵从,很少主动联络学校。

 因此,在这样的形式下,家校共育工作流于形式,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缺乏实效。二是从相关政策条例上看, 在以往的相关文件条例中没有明确家校合作双方的责任划分, 而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宏观指导, 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具体政策、 法规来明确家校双方责任, 指导家校共育工作。

 因此,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共育工作低效。正是因为家校双方权责不清,所以家校双方在教育责任与义务上有一些真空地带、重叠地带,甚至是僭越地带。

 其中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越界,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工具。

 例如,教师布置家长检查作业、帮助孩子完成手工、视频打卡等任务,家长俨然成了一个被动的工具人,本该是学校教育的应尽职责,却让家长负担越来越重。

 与此同时,家长方面的越界也有所表现,例如,家长利用家委会的职务之便干预班级班委会的选拔制度,甚至干预教师行课、学校大小活动安排等,对学校正常高效地运转带来了阻碍。(三)家校双方合作内容单一、形式狭隘首先,从合作内容上来看,由于受当前我国学生选拔评价制度的影响,导致家校双方理念偏差,最终使得家校合作共育内容单一。

 家校合作共育主要是围绕学生考试成绩提升为主,在考试前后家校联系78

 2021.12最为密切。

 例如,考试前学校多次联系家长,要求家长辅导、督促孩子复习功课,为考试做好准备,或者考试后召开以交流学生成绩升降为主题的家长会,再或者平日多次催促家长帮忙做手工、改作业等。其次,从合作参与形式上来看,我国现行主流的家校共育方式是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校开放日一般是以学校为主办方向家长汇报教学成果,展示学校活动,增进家长对学生及学校的了解,这是学校单向的组织与领导,没有体现家校合作共育中家长应有的主场地位及功能,反而可能因为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并没有体现家校共育的实际意义。

 家委会本应该以家校合作共育理念为指导,和学校共同管理学校事务,但是在实践中,一方面很多家委会成了学校的附庸,如帮助学校承担一些活动器材准备、人事联络之类的小事、杂事 [4]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协同机制,没有权利机构的监督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很多家委会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咨询机构,供学校或者家长咨询一些相关的家校事务。

 虽然不少家长委员会也在传递家校双方的一些诉求,起着桥梁中介作用,但并没有实质上的共育意识,更多流于形式。

 甚至大部分家委会成员也是本着多关照自己孩子的私利为出发点,进而加入家长委员会,从思想上就完全脱离了家校共育的本质要求。

 国内学者按家长参与活动的层次将家校合作分为“形式上的参与”(如家长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人际的参与”(如家长参与课堂教学、为学校筹集资金)和“管理式的参与”(如参与学校决策)三类。目前,大部分的家校合作大多只停留在第一层次上,家长被动地按照学校的要求形式上参与家校合作。三、优化家校共育的策略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双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分别以己优势之力共同合作,形成最强教育合力。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共育常常会遇到低效沟通、合作意识差、政策条例缺位、双方责任边界不清、共育内容与形式狭隘等问题。

 因此,在新的“双减”教育背景下,亟须探寻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促使家校合作共育发挥实效。(一)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提升家校共育意识家校之间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双方缺乏信任基础是重要原因。

 因此,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增强信任,进而提升家校双方合作共育意识。在构建有效沟通机制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沟通内容的全面性。在家校共育的实践中,大多是以学生成绩为中心而进行的家校交流, 家长多是充当一个遵从者,甚至是受训者,未能体现主体地位,因此家校共育效率低。在家校合作共育中,必须考虑学生主体的不同诉求,避免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形式化的合作误区。

 家校双方对当下相关的政策条例的深层解读、相互沟通,有利于进一步重视并配合家校共育工作。

 例如,家校双方以学习为逻辑起点,形成家校学习共同体, [5] 共同研读学习“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五项管理等,有利于双方进一步有效沟通,形成共育意识。其次,要增强沟通的实效性。

 在家校共育实践中,尽管家校双方沟通途径与平台多样化,但沟通的实效性却不强。

 因此,有必要构建家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协商的合作机制,在合作中形成“通知—反馈”的闭环沟通机制,确保沟通的实效性。

 在这样的对话协商机制中,一方面,学校、教师将学生信息反馈给家长, 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状态、 在校表现,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学校、教师的工作内容、任务、状态等,以此增进家长对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家长将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表现,以及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情况等反馈给教师和学校,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及家长,进而增强理解与信任,切实提升合作共育意识。(二)明确家校双方责任边界,合作致远随着经济增长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个体成长中发挥各自作用逐渐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即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家教、家长、学校、教师越来越呈现相互重叠的关系,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的教育内涵与功能各不相同, 两者的相互配合和补充绝对不应存在模糊边界。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以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厘清两者的教育边界,理性地维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不“越界”,也不“让界”,实现高效合作。79

 2021.12一方面,在现实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共育的具体指导办法,明确家校共育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让家校共育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受法律监督。例如,《家庭教育促进法》总则第二条明文规定: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根据该法,家庭教育应落实立德树人等基本任务,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如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父母及其他家人的言传身教,正确的三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要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避免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是形成对教育权利的僭越。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教学时间集中,周期长,有专业的教育、专门的教育场地和人才等,这些是其优势。

 但是学校除了积极落实基本的文化知识的传递、品德教育等,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进而高效落实家校共育的理念 [6] 。(三)丰富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实现深层合作社会资本论认为,媒体、网络平台、社区、制度等社会资本的充分利用可以提高家校合作共育实效。[7]第一,当前家校共育问题中合作内容、形式单一是突出问题。但是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是家庭和学校触手可及的宝贵资源, 因此可以通过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指导家校共育, 发送多样化的家校共育有关学习资源,以此丰富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家校双方教育水平,同时增强家校共育的意识。第二,在当前的家校共育实践中,...

篇六:“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2022, NO. 4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2022, NO. 42022年第4期 中国远程教育2022年第4期“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 *□ 顾理澜 李 刚 张 生 辛 涛 康丽颖【摘 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交叠影响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双减的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得到广泛关注,协同目标逐渐回归育人,传统样态迫切需要更新,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诸多新样态。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仍然存在协同目标不一致,协同主体缺失,协同资源分散且缺乏流动,协同过程低频率、单向度与缺深度等问题。数字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契机,可以通过促进深度互联、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形成协同治理的线上平台、推动泛在学习赋能协同育人。政府作为元治理者,需要明确各方职权范围,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搭建协同育人线上平台,提供相关培训和开展评估,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转型,并关注协同过程中可能的“数字鸿沟”。【关键词】

 双减;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立德树人;学生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22)4-0010-08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三者协调一致形成交叠影响 (overlapping influence),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 (Epstein, et al., 2018; 杨雄, 等,2013; 李运林, 2007),共同助力学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以下简称“家校社协同育人”)

 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全国妇联, 等,2002)提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全国妇联, 等, 2007)提出“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国妇联, 等, 2016)

 提出“继续巩固发展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指导服务网络”,这些政策与相应的实践从服务家庭教育的角度对家校社协同进行了持续探索。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明确了家校社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协同育人,并要求三者从松散、偶然的沟通合作走向制度化的协作。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迅速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践话语与研究话语,成为推动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突破口。课业负担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大半个世纪的“老大难”问题,如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PISA均证实,我国学生校内学习时间长,学习效率低,参加校外学科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 (李刚,等, 2020; 教育部, 2018)。为破解这一难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启了全国范围内大力度、系统性的减负工作 (以下简称“双减”)。《意见》特别指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将其作为推进双减的重要举措。在双减的背景下,关于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呼声进一步高涨,协*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VFA210004)的研究成果。10DOI:10.13541/j.cnki.chinade.2022.04.003

 中国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2022, NO. 4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2022, NO. 42022年第4期 中国远程教育2022年第4期同育人呈现新样态,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的发展,数字技术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时代已经到来 (杨晓哲, 等, 2015)。数字时代的无限互联、动态协同等特征,不仅给社会组织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特别为多主体协同提供了绝佳的运行思路与技术条件 (陈春花, 等, 2022; 李运林, 2007),而家校社协同育人正是多主体协同的一种典型尝试。如何因应深入推进双减的要求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利用数字化对其进行赋能,作为政府应当如何有效推动,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要样态家校社协同育人虽非新词,但是仍有必要厘清其内涵与特征,然后结合双减这一背景思考协同育人的主要样态,明确推进协同育人的工作域。(一)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与特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主体共同承担责任,通过协作促进学生发展。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都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表现。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其本质内涵。从功能定位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并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简单加总,而是强调三者通过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使儿童在不同的场景中接受一致的信息,即受到交叠的影响 (Epstein, et al.,2018)。所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巩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亦非单一地改进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而是从三者协同的角度加强其交叠影响。从协同目标来看,家校社的交叠影响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在我国政策话语中,这一愿景应当定位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发展应当是全体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个班级、自己子女或某个服务对象的发展。这就要求多元主体摆脱狭隘功利主义的羁绊,从全体学生发展的大局出发,而非只关注自身利益的多少和相关程度 (梁红梅, 等, 2010)。从协同主体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意味着多元主体的参与。协同育人是一个复杂的治理过程,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机构等主体都可能由于利益相关而参与其中。这些参与主体包括学校层面的校长、教师与学生;家庭层面的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社会层面的社区,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等校外教育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等企业,以及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书报、广播、电视、网络等)。从协同过程来看,参与主体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和整合各类资源,采取沟通、协商、民主决策等方式达成妥协与共识,采取共同行动。政府虽然不在家校社三个子系统中,但应当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元治理者”,由他们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制度,明确多元主体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准则与程序、途径与方法,让多元主体更为积极、理性、高效地参与 (鲍勃·杰索普, 等, 1999)。相较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单一主体提供的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三方面特征:①整体性。协同育人可以还原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从而消弭不同子系统教育可能存在的碎片化、割裂化和交叉化,还原学生完整的人的角色。②开放性。协同意味着“数据开放、流程开放、决策开放及回应开放”(赵娟, 等,2021),从而可以汇集多元主体的智慧与资源。③回应性。协同育人可以减少条块分割的限制,及时了解多方需求,减少回应的横向幅度与纵向层级,精准提供群体性服务和个性化回应。(二)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与主要样态虽然双减的着力点在于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是其本质在于重建教育体系新格局,推动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变革 (张志勇, 2021)。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有所调整,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长选报校外教育等协同样态产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样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家校社合作为克服应试教育取向、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等带来了重要契机,特别是为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提供了资源保障,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根本目标的达成。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家庭出于子女升学等方面的考虑过分追求成绩,学校囿于管理主义的评估文化追求分数与升学率,社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为了获得家长的认可从而谋利也鼓吹分数与升学率,各方在追求分数与升学率这一目标上达成共识,成为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率顽瘴痼疾的重要阻碍 (易凌云, 2021),如家长要求学校提高升学11

 中国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2022, NO. 4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2022, NO. 42022年第4期 中国远程教育2022年第4期率、学校违规公布成绩和排名、培训机构与学校勾连宣传“占坑班”“点招”等特殊升学渠道的新闻常见诸报端 (如:王敏洁, 2019; 朱昌俊, 2020; 赵颖彦,2016)。双减要求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的根本目标,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让教育回归初心,遵循 教 育 规 律 , 促 进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边 玉 芳,2021)。一方面,双减的系列举措为根本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如考试管理、评价改革等举措再次重申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等倒逼多元主体真正供给优质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多元主体在双减过程中对于根本目标的认同也日益加强。对北京市近两万家长的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家长更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 (81.3%)、素养 (75.0%)

 和成绩(71.1%),家长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日渐多元化 (张生, 等, 2021)。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也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样态,包括:①学校教育协同家庭教育。这一样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学校教育的向后延伸。学校通过开设课后服务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一方面缓解部分家庭由于工作时间等问题存在的托管压力,另一方面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规范化的学习机会补充。二是学校教育的向家延伸。学校依托教师等组成的家庭教育咨询师团队,着眼于为家校共育提供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课后服务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政策与实践在双减之前便已有之,但在双减之后更为体系化与制度化,辐射与覆盖的群体更为广泛。以课后服务为例,2019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覆盖近百万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比例达76%以上(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0),而双减后课后服务几乎覆盖所有学生,教师参与率超过90%。②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一方面,双减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虽然举措的落脚点在作业,但实质上有效澄清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权责,进一步强调了双方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双减的进一步落实需要家长通过家长会、家委会等制度化途径与志愿者活动、家长开放日等非正式途径广泛参与学校的活动与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家校合力。这一传统样态是家校协同的重要领域,已有较为制度化的设计和多元化的探索,是推动家校发挥合力的重要力量。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加强和完善这一样态成为亟待探讨的议题。③社会教育协同家庭教育。这一样态主要存在三种形式:一是教育培训机构协同家庭教育。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资本的无序扩张,教育培训机构不仅未能帮助家庭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反而成为教育焦虑的贩卖者和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鼓吹者。随着双减的深入,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 84.1% (于晓,2021),大量培训机构转型致力于素质教育,使这一样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是社区协同家庭教育。社区除了为家庭教育提供场所等资源外,还依托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等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是社会媒体协同家庭教育。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外,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等在引导家庭教育观念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④社会教育协同学校教育。新课改以来,学校课程建设特别关注引入社区教育资源。有调查指出,61.3%的教师认为学校能够争取社区 (村)

 资源丰富课程与教学(李刚, 2017, p.10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双减的背景下,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的引入更为迫切。如,在课后服务中要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资源,聘用高校教师、退役运动员、专业教练员、非遗传承人、志愿者等社会专业人员,吸纳优质校外培训机构,切实拓宽课后服务的渠道(辛涛, 2021)。⑤学校主导的家校社集体行动。双减推进过程中,三者在学校场域中的集体行动更为频繁,家庭和社会不仅可以供给课程资源,还广泛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更好地还原儿童的生活经验。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数字化赋能在双减的推动下,全社会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报以热切关注,培训机构的治理为家校社协同提供了反思与成长的空间,课后服务体系与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也日趋完善,但是深化家校社协同仍然存在诸多困境。(一)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第一,协同目标缺乏一致性,这是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的方向性问题。虽然双减试图重申学生全面12

 中国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2022, NO. 4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2022, NO. 42022年第4期 中国远程教育2022年第4期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但是唯分数、唯升学率的目标定位依然强劲,这就导致学校教育变革与社会教育转型缺乏家庭支持的土壤。譬如,虽然培训机构被大幅压减,但是诸多家长仍想方设法选报“一对一辅导”“攒班”“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变相的校外培训,以此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所以,深入推进双减,亟须通过家长学习、指导服务和协同参与等多种途径转变家长观念。只有让家长认识到教育不是金钱和时间的堆砌,才能让家长放弃资本的简单投入(周序,2021)。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家...

篇七:“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专题策划 >> 家校社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对落实立德树人至关重要,应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的重要举措。“双减”背景下,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组建区域家校社共育德育研究团队,以党和国家“双减”任务为契机,以研究落实“五项管理”为抓手,深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整合各方资源、聚力多方力量,共筑教育同心圆、共建教育新生态。编者按朱渝娜  李妍  蒋林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齐筑教育同心圆 共创教育新生态— — “双减”背景下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探析一、背景分析(一)政策背景1.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重要讲话精神,注重家校共育推动学校、家庭形成育人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营造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举措。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 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对落实立德树人至关重要。下一步,应把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双减”任务的重要举措。3.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贯彻“五项管理”要求的重点抓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落实“双减”,关键环节是做好“五项管理”。推进“五项管理”的有效治理,需要剖析“五项管理”的本质属性、责任主体、实施过程与持续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育共治,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者简介:朱渝娜,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李妍,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小学思政教研员。蒋林,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家庭教育教研员。团队成果:近两年,由三人牵头,带领区域班主任、小学思政、心育教师团队,完成了重庆市综改课题《中小学在线德育方式研究》并结题,出版专著《中小学思政微课程研究》,编印《2020 年大渡口区中小学优秀思政课案例集》《“双减”背景下大渡口区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优秀工作案例集》,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奖。

 ·19 ·专题策划 >> 家校社协同育人全面发展。(二)现实背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大重要支柱,三者协同,形成合力,会极大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但当前家校社共育还存在以下现象:1. 家校社协同育人主体不明确。在共育功能上,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或辅助,社会教育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三种教育形式各自具有其独立的功能。三种教育在场所上,是平行的;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关系上,是合作的,都是孩子成长教育的“主体”。2. 家校社协同育人职责未厘清。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界限很模糊、职责不清,存在“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学校化”的失位现象。3. 家校社协同育人合作欠深入。有些家长不参与教育,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或委托给培训班,自己很少陪伴孩子;区域开展的协同育人仅限于单一的一次活动,缺乏系列性与延续性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校社合作深度和效能。(三)区域背景通过调研发现,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以下问题,催生区域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1.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能力建设缺乏有效策略学校对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指导有待加强,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有待提高。从监测数据“影响学生的家庭因素”板块中发现,我区家长对家校沟通认同度低,小学全市排名第 34 位,家长对学生意志力培养等 21 个指标中有近一半的指标全市排名靠后。家长尊重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能力不强,尚未形成正确的成才观,还无法做到理性看待校外辅导培训的作用和克服盲目攀比的心态。2.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合力没有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没有形成真正教育合力。我区家校社协同模式多是家校协同育人、家社协同育人、校社协同育人,很少有家校社协同育人。3.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形式方法缺乏多样载体家校社协同形式单一,针对性、时效性不高,缺乏系列性、延续性。从目前活动来看,我区多是围绕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主题教育基地、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学校开展各类主题讲座等形式展开,没有聚焦“双减”背景下家长的焦虑、“五项管理”如何有效落实等教育“难点”“热点”展开。二、实施过程定位:笔者作为教育系统工作人员,主要探索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如何作为。下面将以区域为例,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中,通过教育行政机构及教研机构顶层统筹与专业指导,使其各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打通社会共育桥梁,实现教育工作的最优化。(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双减”背景下,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以“多维一体,教育大渡”为行动理念,聚焦教育“热点”“难点”,如“手机管理”“阅读”“体质管理”“睡眠管理”“劳动教育”等教育主题,以家庭为起点,以学校为阵地,以社会为平台,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研发教育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有效策略,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新格局。(二)加强家校社互动,挖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潜能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强化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大渡口义渡文化,区妇联、区教委、区茄子溪街道、区教师进修学院共同打造“有义方·大渡教育”教育新生态改革项目,该项目将围绕“传承好家风  家庭共成长”这一主线,以“有问题、知原因、懂方法”为目标,立足“牵头、协调、组织、服务”

 20·专题策划 >>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职能定位,推行家庭教育成长计划,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专家支持、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激发协同育人新潜能。(三)搭建专业团队,构建家校社共育育人新保障1. 搭建区域“家校社共育”研究团队。由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德育教研员、心育教研员等牵头;以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优秀心育教师为核心指导人员,负责提供专业支撑,遴选、研发和推送优质家校社共育专业资源;各校班主任工作室共同参与,负责与指导人员沟通学校所需的专业支撑,推荐本校已开发的优质家校社共育资源,做到指导全覆盖,教育资源有保障,助推区域家校社共育工作,服务全区中小学。2. 建设家校社“智库专家”团队。注重人才培养,加强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制度,完善家庭教育志愿者准入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建立并壮大家庭建设“智库专家”团队,不断壮大心理服务社会工作队伍,为家庭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快形成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融为一体,互为补充的多元化格局。(四)拓展“线上 + 线下”,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成长1. 多途径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一是开展专题研训。通过系列研训活动,邀请专家及家校社专业团队成员面向全区班主任开展专题讲座及专业指导,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提升专业能力。二是开展亲子团辅课等系列家校社共育活动课程研讨观摩活动。促进亲子关系,让教师在实操中学习、研讨、反思、成长,提高其专业能力。2. 多形式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一是定期开展“有义方·大渡教育”“智慧父母公益大讲堂”课程,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二是举办线上“有义方·悦读会”,以优秀科学的养育书籍为支撑,智库专家全程带领,教会父母拆解书籍,形成日常阅读习惯。通过精读书籍,学习科学育儿方法,帮助消除家庭、亲子、个人等养育困惑。三是建立家长、区域教师、专家等共同参与的线上“有义方·家庭教育成长营”,围绕家庭教育“难点”及时开展线上辅导或网络主题沙龙,解决家长的育人困扰。四是邀请专家及工作团队成员面向家长聚焦热点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共育。(五)聚焦“热点难点”,实现家校社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新升级1.“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出台后,家校社共育从概念变成了学校的新常态,在“双减”背景下,聚焦“五项管理”中的“手机管理”“睡眠管理”“体质管理”“读物管理”,以及“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等主题展开研讨,研发形成家长会资源、家庭教育微讲堂、活动课程等“家校社共育”资源。2. 运用“智汇德育”微信公众平台,遴选、研发优质“有义方·大渡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 — 智慧父母公益大讲堂

 ·21 ·专题策划 >> 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进行推送应用,实行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全区。三、特色与成效(一)顶层设计层层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起来”通过顶层统筹全区中小学开展家校社共育工作,开展了系列专题研训、资源研发工作,提高了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加强家校社协同,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和科学的人才观。(二)整合协同联动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强起来”依托大渡口区“有义方·大渡教育”家庭教育项目品牌建设,融合了各单位优势资源,搭建统筹联动机制及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三)活动形式多样多元,家校社协同育人途径“活起来”通过专题讲座、亲子活动课程、沙龙研讨线上辅导等多途径加快家庭教育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家庭教育整体水平,更好地落实“双减”“五项管理”“五育并举”等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四、价值说明(一)功能拓展: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新合力“家校社共育”是教育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拓展的成果,其中学校承担了主要任务与义务,但家庭、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特别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较高,受家庭教育影响的因素较大,调动家庭力量,势必对学校教育产生正向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社会大课堂是引导学生理解真实的世界,为学生搭建从“符合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完整地参与真实的世界。(二)水平提升:实现家长家庭教育工作能力新提升“家校社协同”有助于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沟通方式,与家长互通信息、交流教育经验等。目前,随着科技发展,家校互联通信系统广泛应用,学校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类型还在继续丰富。发挥“家校社协同”对于家长来说,将有助于其更好地学习家教理论,提升家教专业水平。(三)辐射影响:助力和睦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新推进家庭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家校社共育”模式不仅能够引领家庭,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丰富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水平,而且坚持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有助于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家庭风气,促进新型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四)经验推介:共创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新生态家校社协同育人,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力量,通过家长会、社会开放日、社会实践等形式,定期组织家校社交流活动、提供教育指导服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能提升家长、师生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组织支持和参与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发展融为一体,对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八:“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教育 2021.12“双减”是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爱惜,是对个体价值和独特性的肯定, 是对主体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旨在探索一条教育剥离资本乱象后的初心回归之路。

 这是教育理性的回归,是教育主阵地的回归,是教育本质与规律的回归。

 在此背景下,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家校社共育升级尤为重要。面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场域间教育价值相割裂的现象,我们必须尽快融合家庭、学校、社会及虚拟场域,搭建共育平台,探索联动、 融合的共育行动, 形成全员育人大格局,促进师生互动、家校社共育,促进学生自觉、自律、主动成长。

 新蔡县实验小学积极推广家校社协同教育理念,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结合时代要求、 学校特色和学校实际,创造性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一、学校教育重内涵,践行“建构性”理念“双减”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阵痛、困难、挑战不断。

 对于学校而言,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质量,减少总量,强化职责,植根于爱。

 在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做“减法”的同时,更需要对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做“加法”。

 学校要在负担上多做“减法”、育人上多做“加法”。一是高效课堂优质化。

 “双减”是课堂上做对“加法”,课后做好“减法”。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向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课堂教学要更加优化、更加有效,在质量上做“加法”,数量上做“减法”。

 在“双减”背景下,课堂 45 分钟尤为重要, 必须达到四个标准,即有精准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方式、愉悦的教学氛围、实在的教学效果。二是作业形式多样化。

 新蔡县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尽量减少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惩罚性作业。从作业的内容、形式入手,开发多样、个性的作业,提升作业质量。分层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探究类作业撬动学生高阶思维,融合类作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阅读类作业涵养学生心灵。三是学生评价多元化。

 新蔡县实验小学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制定了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建立“校园之星”多元评价机制。

 每学期,各班评选出诚实守信星、文明守纪星、尊敬师长星、团结互助星、热爱劳动星、环保节约星、阅读写作星、体育锻炼星、艺术特长星、学习进步星等。

 特别优秀者,期末还可以角逐学校的“校园之星”。四是课后服务个性化。

 推进课后优质服务是支撑“双减”的关键举措,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新蔡县实验小学推行课后服务“ 5+2+N ”,制定了“完成作业 + 社团课程”两大板块服务内容。

 每日由语数教师辅导学生校内完成作业, 让学生能当天吸收、巩固所学知识,尽量不把作业“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周海阔本期聚焦16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1.12.007

 教师教育2021.12带回家,更不给家长布置作业。

 学校开设 5 个大类 30 多项内容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学玩结合,发展个性与特长,丰富成长经历。

 同时,新蔡县实验小学引进第三方社会机构, 实现课后服务的专业化、 多元化。

 第三方机构的引入,既减轻了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又满足了家长、学生对课后服务专业化的需求。二、家长陪伴要会爱,践行“生活即学习”理念教育需要多方合力。

 在“双减”背景下,家长要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提升亲子陪伴的质量。一是转变育儿观念。

 对于家庭而言,家庭教育要理性回归,家长要以更开阔、更高远的视角看待人和事,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

 孩子“双减”,父母则需要“四增”:增加伙伴关系的亲密度,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增加日常生活的体验度,增加艺术教育的涵养度。二是树立良好的家风。

 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注重日常生活的诗意和道德教育的愉悦,要遵纪守法、孝亲敬老、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勤劳节俭、民主平等,减少消极情绪,和家庭成员进行有效沟通,悦纳自我和孩子。三是生活与学习融合。

 生活与学习融合,才会让学习更有趣,让生活更有意义。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涵养孩子的灵气, 父母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听音乐、看电影、逛书店等,让家庭更像家庭。

 家长要意识到,“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并非减去家长的责任。四是建设学习型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老师。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应该与孩子一同成为学习者。

 “双减”并非简单一减了之,而是要家长做好“加法”,只有建设好学习型家庭,才能在“双减”的路上走得更踏实。三、社会关爱要拓展,践行“社会即学校”理念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 社会要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一是正向带动。

 对于社会而言,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营造优质社会氛围,打造正能量场域,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涌动的永远应该是主潮流, 弘扬的永远应该是主旋律,涌现的永远应该是好榜样,大手拉好小手,上好“社会大课堂”,助力儿童成长。二是开放包容。

 社会、社区是学生实践的大课堂,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方便使用的各类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像对待自家的孩子一样,去包容、接纳、关爱,保障其健康成长。三是融合互通。

 新蔡县实验小学与多家单位签订共育协议,争取社会公益场所提供的服务,获得更多社会关爱。

 许多组织、机构、个人主动与学校对接,参与育人工作。

 新蔡县实验小学还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如研学、远足、科学探究、社会实践、艺术欣赏等,促进儿童必备核心素养的育成。四是突出育德。

 新蔡县实验小学始终坚持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抓好德育, 带领学生参观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任芝铭故居、小李庄革命烈士纪念馆、脱贫攻坚展览馆等,使学生了解应该了解的历史, 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双减”政策下,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共育,学校要让学生永不泯灭学习的热情, 家庭要让学生有幸福的栖身之所,社会要让学生有对远方的向往,各方综合发力,让学生身体健康、灵魂自由,向着更加平衡、更加和谐、更加有序的样态发展,与祖国一起追逐诗和远方。(作者系新蔡县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本期聚焦17

篇九:“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教学/2021年第11期 P8DEBATES OF SPECIAL TOPIC专题讨论 \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指出应“明确家长主体责任,发挥学校指导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校共育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民主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青少年儿童的体育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社区各方的协同合作。本次研讨由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团队引领主持。全国体育教师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热烈研讨。话题一:家、校、社如何联合开展体育锻炼?随着家庭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如何实现家、校、社的同频共振?江苏朱云笙老师认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青少年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是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而言,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对青少年体质的促进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三者可以联动运行,学校体育是联动运行的主导,家庭体育是联动运行的主体,社区体育是联动运行的枢纽。江苏朱丹阳老师认为,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的逻辑关系为学校体育(主导地位)、家庭体育(基础地位)、社区体育(辅助地位)。学校主导,即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内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导,学校应主动引导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增强家长对学校体育的支持力度,为儿童青少年校内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家庭辅助,即家长应转变观念,主动陪同或辅导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积极完成教师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社区参与,即充分发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打造社区运动空间,定期开展亲子运动会、体育嘉年华等活动。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围绕“教会、勤练、常赛”,构建学校体育新生态,引领学生走近操场、走进运动、走向健康。山东李晓玲老师认为,“双减”下的体育还是要协调作业和体育锻炼的关系,学校在控制作业量。体育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孩子爱上运动,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风气。话题二:面对“双减”政策,学校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需要做什么?山东郭瑞凤老师认为,面对“双减”政策,学校最需要做的是,首先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必须认真研读“双减”的相关资料,找到核心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双减”方案,并传达给每位教师;其次,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力争课堂高质有效;再次,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第四,教师评价机制多元化,不要过于看重考试成绩。最后,开设有效的家校课程,让家长明确“双减”的真正内涵,让家长更了解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更信任老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安徽罗传伟老师认为,“双减”减得是家庭作业和课外辅导。作为学校最需要做的就是理念宣传到位,政策实施到位。将“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都说“双减”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春风”,其实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虽然体育教学工作的变化不是太明显,但是课外参与体育活动与锻炼的学生明显增加,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得到了落实。我们不仅要上好日常的体育课,我们还要统筹安排好课外体育活动和家庭作业,将“学练赛”一体化落到实处。甘肃省达世荣认为,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需要做到培养学生好的运动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让孩子养成运动的《体育教学》热点话题:“双减”政策背景下

 家、校、社联合开展体育锻炼研究文/《体育教学》编辑部摘要: 家庭、学校、社区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民主化、个性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面对“双减”政策,学校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需要做什么?如何处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后体育锻炼的关系?如何促进家长参与其子女的体育锻炼?如何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联动,凝聚各方教育力量促使体育力量最大化、最优化?2021年11月10日(星期三)19:30-20:30,《体育教学》编辑部在读者QQ群展开了题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联合开展体育锻炼研究”的热点话题研讨。关键词:家、校、社联合;体育锻炼;有效联动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1-0008-03

 体育教学/2021年第11期 P9DEBATES OF SPECIAL TOPIC体育教学专题讨论 \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体育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其次,体育老师要提升“教”的程度,体育课上教了什么,会了多少,对与学生在校外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最后,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体育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不同学水平、年级、体质设置内容。山东徐家鹏老师认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扎实做好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重在保障课上“学会”,养成“勤练”的习惯,激发“常赛”的兴趣。其次,课后服务满足热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发展需求,确保在校“吃饱”,有运动兴趣的学生可通过课后体育社团满足“学好”需要。再次,布置体育作业是课堂的延伸,要明确发展学生什么能力,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练习等,像备课一样备“作业”,这要求体育教师更高的学习能力与业务素养。最后,通过线上体育APP进行检测,保障学生学习的连贯性、系统性。山东省寿光市袁茂林老师认为,作为一线体育教师,需要做的是做好思想引导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认知。体育不等同于“玩”,只有学会学精体育技术与知识,才能“玩转”各个体育项目,从而真正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做好兴趣激发者,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运动、爱上运动;做好动作示范者,作为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和专业技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证将准确清晰的技术动作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技能;做好潜力开发者,面对身体素质各不相同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具备选材能力,通过分层教学等方式,选拔出成绩优异者,进一步培养其兴趣与特长,特别优秀的可纳入学校运动队后备人才梯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新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以便于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任务。上海刘苏莹老师指出,“双减”后,学生在校时间长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增加了,学校应该做出相应的措施:(1)在延时服务时间增设多样化的体育社团课、体育拓展课。(2)鼓励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组织形式可以是以比赛的形式,也可以是展示的形式,如体育画报展示、体育拓展课汇演。(3)鼓励体育教师创新体育活动方式,实现内容、形式双转变的“阳光体育大课间”。一方面,打破广播操的传统形式,推广韵律操和武术(操)等集体活动项目。另一方面,根据校情、学情来设置活动“菜单”,分年级、分班级、分区域进行分项目活动,做到多样、有序、有趣。遇到雨雪天、雾霾天,将活动从室外转向室内,在教室进行室内操、“杯子舞”等,也可以在走廊里开展弄堂游戏,如“跳房子”、踢毽子等。(4)鼓励开展体育专业训练增设多项运动队。(5)鼓励体育教师适度的安排和布置体育家庭作业。(6)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课外体育兴趣班。从教师方面来讲:“双减”政策发布后,家长和学校更加关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这些“关注”对体育教师来讲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要求体育教师“一专多能”——专业技能更扎实,授课项目、内容、方法手段更多样,这些给体育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也给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夯实专项技能、丰富课堂内容带来强劲动力。话题三:开展体育家庭作业,相当于开辟了学校体育的“第二战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何有效联动,如何凝聚各方教育力量促使体育力量最大化、最优化?江苏王磊老师认为,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家庭作业的关系。家庭作业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弥补课堂教学的练习时间不足,有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落实“健康第一”,最终实现从“完成作业”到“养成习惯”的教育目的。同时,一定的体育家庭作业还能融洽亲子关系、提升家庭运动氛围、增强家长和学生体质、促进全民健身。安徽罗传伟老师认为,体育课堂和体育家庭作业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体育家庭作业服务于体育课堂,体育家庭作业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体现。要想理顺体育课堂和家庭作业的关系,应当做到:(1)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布置。(2)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情及学生运动能力,依据学情,因地制宜,因“生”为本,设计学生感兴趣、操作简单、参与度高的体育家庭作业。并且教师要及时有效反馈作业的优缺点,激励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握课堂和家庭作业的定位和作用,是有机理顺两者关系的关键所在。北京杜灿彪、安宁老师认为,家庭作业是体育课堂的巩固拓展,在安全前提下,巩固课上所学,通过自主探究,提升对于体育课堂关键知识的延学和补充。体育课堂是家庭作业的实践场域,在自主探究后,将延学的知识和内容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实际演练,有助于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山东王军凤老师建议:(1)家庭作业要体现出与课堂学习的不同,更加注重趣味性和亲子共成长。(2)对所有的学生不搞“一刀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健康知识,能判断自己身体素质的欠缺和不足,更能明白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根据老师提供的“健身超市锻炼项目”,制订个性化运动处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锻炼项目。(3)形成家庭锻炼习惯。(4)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观念,明确体育锻炼、家庭作业只是形式,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不仅仅是体育成绩。北京王晓旭老师认为,学校的体育家庭作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

 体育教学/2021年第11期 P10DEBATES OF SPECIAL TOPIC专题讨论 \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结合学生所能利用的资源,满足学生兴趣、要求、意愿,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去积极完成体育家庭作业。话题四:不少家长有这样的担忧,运动本来可以一边玩一边运动,一旦要完成家庭作业,天天“打卡”,孩子会不会更不爱体育运动了。请谈谈应如何平衡应试压力与导向效能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建议。山东省李玉珍老师指出只要合理安排内容,是不会存在矛盾的。天天“打卡”,开始坚持是很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对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是非常有益的。平衡应试压力与导向效能之间矛盾的具体建议:体育是一边玩一边运动,建立达标细则,让体育“玩”出水平,“玩”出精彩,而不是乱玩;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对孩子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压力和焦虑;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爱的运动,哪怕只是一个运动项目,也是促进体质发展的有利手段。安徽韩彤老师指出,体育家庭作业可以作为体育课堂的延伸,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家庭作业。一部分学生可以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另一部分学生可以对课堂练习内容进行提升练习。家长可对体育家庭作业完成数量和质量进行监督。对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授课。北京的安宁、殷一平老师认为,体育教师在引导家庭进行家校共育时,一定抱着同理心与家长进行共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发布指导要求时,既要对学生有统一、严肃的体育锻炼要求和规则,同时在真正落实的过程当中,面对每户家庭情况的复杂性,又要秉持着灵活、弹性的处理方式,考虑不同的情况。 话题五:请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谈你如何处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后体育锻炼的关系。如何促进家长参与其子女的体育锻炼?如何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 山东杨丽老师指出要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联动机制:家长每学年组织或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家长每学年陪伴孩子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学校每学年至少联合家庭和社区共同举办2次大型体育健康促进活动。山东徐文杰分享了学校经验:设立家长开放日,让更多的热爱体育的家长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提高家长与孩子们校园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联络家长让家长成为孩子榜样的愿望大于对体育活动的关注,更多地把健康、阳光、积极的生活方式带给学生,使体育运动成为学校与家庭有机融合的“纽带”;积极发动学生走向社区,向家长、社区宣传健身的重要性,介绍健身的方法、技巧,推广体育运动项目,让社区居民理解体育,欣赏体育,关心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将学生在校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照片及相关信息发布,让家长们也关注到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动态。山东鞠燕飞老师指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政府、学校、社区等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使家长转变思想重视体育锻炼,同时应开展面向家长的体育锻炼知识课,让家长跟学生一块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家校共育、全民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家校合作,家长、老师共同监督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使用,限制使用时间,勤沟通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减少作业后剩余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社...

推荐访问:“双减”视域下,构建家校社共育新路径 视域 路径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