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4篇

时间:2022-09-11 11: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4篇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4篇,供大家参考。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4篇

篇一: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处士九日 见怀之作 顾炎武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 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 逐客已无家。

 这是一首酬答诗, 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

 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 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 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 整首诗苍凉沉郁, 情切意深, 表达了 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 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是日惊秋老〖醉批〗 惊, 感到震惊。

 震惊什么呢? 两个原因, 一是突然意识到现在又是秋季了 , 二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然老去。

 一说秋老, 指暮秋时节。

 〖批毕〗 , 相望各一涯〖醉批〗 既是酬和之作, 当然要提到对方; 你我各在天之一边, 遥想望怀而不得见。

 〖批毕〗 。

 离怀销浊酒, 愁眼见黄花〖醉批〗 黄花, 菊花。

 〖批毕〗 。

 天地存肝胆〖醉批〗 肝胆, 指对国家、 民族的热爱, 更明确地讲, 就是「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之志。

 〖批毕〗 , 江山阅〖醉批〗 阅, 可释为见证。

 〖多蒙千里讯, 逐客已无家〖醉批〗 逐客, 作者自称。

 其实非为朝廷所逐, 乃不堪天下衰亡, 无家可归, 自放逐耳。

 言下亦有一种明知复国无望, 仍然矢志不渝的决心。

 此句堪为「肝胆」 二字注脚, 读罢令人潸然。

 (潸然之说, 只合说与识者; 酒徒对中学生讲出此语, 彼众不惟不解, 反谓煽情, 微哂之声处处。

 一叹, 乃知对牛弹琴之可恨。

 )

 〖批毕〗 。

 注释:

 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 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 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 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 多次拒绝清廷征召, 流亡北方, 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恢复。〖醉批〗 诗歌鉴赏类题目若有注释, 则必须认真阅读。

 比如此诗, 由注释可以猜测, 诗中必有家国之事。

 〖批毕〗

 题甲:

 理解下面的诗句:

 (一)

 是日惊秋老:

 ______________(二)

 离怀销浊酒:

 ______________ 解:

 (一)现在又是暮秋时节, 时光逝去之匆匆, 令人心惊。

 (二)

 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排遣。

 题乙:

 「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 中的「肝胆」 和「阅」 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

 肝胆, 指自己的爱国之志, 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 见证。

 表现出了作者虽已衰老, 且明知复国无望, 仍然矢志不渝、 坚持到底的决心。

 题丙: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

 解:

 风格特征:

 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简要分析: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 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 形成了 沉郁、 凝重的风格。

 【醉鄉子曰】

 此诗作者顾炎武, 题作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醉批〗 酬, 以诗文相赠答。

 王处士, 名炜暨。

 处士, 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九日, 即九月九日重阳节。

 见怀, 怀念我。

 查《现代汉语词典》 可知:

 见,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例见告(告诉我)

 、 见示(指示我)

 、 见教(教导我)

 、 见谅(原谅我)

 。

  xyzABDEFGH IJLMNOP QRSUVWXYZ#$%&*() -0123456 79abcdefhijk lmnpqrstuvwyzABCDEGHIJKL MOPQR STUVXYZ #!$%*() -+013 456789acdefg hiklm nopqstu vwxyzBCDEFG H JKLMNOPRSTUV WXY#!$%&*(-+ 012346789abc dfghijklnopq rstvw xyzABCE FGHIJKMNOPQR SUVWXYZ#!%&* () -+12345679 abcdefgijklmnoqrstuvwyzA BCDEF HIJKLMN PQRSTUVWYZ#!$%&() -+01245 6789a bdefghi jlmnopqrtuv w xyzACDEFGHIK LMNOP QSTUVWX YZ!$%&*() +012345789abcde ghijklmopqrs tuwxyzABCDFGHIJKLNOPQRST VWXYZ# !$&*() -+02345678a b cdefghjklmno prstu vwxzABC DEFGIJKLMNO Q RSTUVWYZ#!$% &*) -+ 0123567 89abde fgGHIKLMNOPQSTUVW XY#!$%&*() +0 12345789abcdfghijklmopqr stuwxy zABCEF GHIJKLNOPQRSTVWXYZ#!%&*( ) -+0234 5678a bcdefgijklmnoprstuvwxzAB CDEFHIJKLMNO QRSTUVWYZ#!$%&() -+012356 789abdefghij lmnopqrsuvwxyzACDEFGHIKL MNOPQR TUVWXY Z!$%&*() +012345689abcdeg hijklm opqrst uvxyzABCDFGHIJKLNOPQRSTU WXYZ#!$&*() - +023456789bcdefghjklmnop rstuvwx yABCD EFGIJKLMNOQRSTUVWXZ#!$%& *) -+01235678 9abcefghijkm n opqrsuvwxyz ABDEFGH IJLMN OPQRTUVWXYZ# $%&*() -01234 5689abcdefhi jklmnpqrstuvxyzABCDEGHIJ KLMOPQ RSTUWX YZ#!$%*() -+013456789bcde fghiklmnopqstuvwxyABCDE F GHJKLMNOPRS TUVWXZ# !$%&* (-+012346789 a bcefghijkln opqrstv wxyzA BDEFGHIJKMNO P QRSUVWXYZ#$ %&*() -+ 12345 679abcdefhij klmnoqrstuvw yzABCDEGHIJK LMNPQRSTUVXY Z #!$%&() -+01 2456789acdef ghijlmnopqrt u vwxyzBCDEFG HIKLMNO PQSTU VWXY#!$%&*() + 012345789ab cdfghijklmop qrstUVWXYZ#$ % &*() -+12345 679abcdefhij klmnoqrstuvw y zABCDEGHIJK LMNPQRSTUVXY Z#!$%*() -+01 2456789acdef ghiklmn opqrt uvwxyzBCDEFG H JKLMNOPQSTU VWXY#!$%&*(- +012345789ab cdfghijklnop qrstuwxy zABC EFGHIJKMNOPQ RSTVWXYZ#!%& *() -+1234567 8abcdefgijkl m noqrs tuvwxzABCDEFH IJKL MNPQRSTUVWYZ #!$%&() -+012 456789abdefg hijlmnopqrtu vw xyzACDEFGH IKLMNOPQ STUV WXYZ!$%&*() + 012345789abc deghijklmopq rstuwxyzABCD FG HIJKLNOPQR STVWXYZ#!$&* () -+02345678 abcdefghjklm noprstuv wxzA BCDEFGIJKLMN OQ RSTUVWYZ#! $%&*) -+012356789abdefgh ijkmnopqrsuvwxyzACDEFGHI JLMNOPQRTUVW XYZ! $%&*() -012345689abcd eghijk lmnpqr stuvxyzABCDFGHIJKLMOPQRS TUWXYZ #!$&*( ) -+013456789 bcdefghjklmn opqstuvwxyAB CDEFGIJKLMNOPRSTUVWXZ#!$ %&*) - +012346 789abcefghij kmnopqrstvwx yzABD EFGHIJL MNOPQRSUVWX Y Z#$%&*() -012 345679abcdef hijklmnpqrstuvwyzABCDEGH IJKLMO PQRSTU VXYZ#!$%*() -+012456789ac defgh iklmnop qrtuvwxyzBC D EFGHJKLMNOPQ STUVW XY#! $%& *(-+012345789abcdfghijkl nopqrstuwxyz ABCEFGHIJKMNOPQRSTVWXYZ# !%&*()-+1234 5678abcdefgijklmnoqrstuv wxzABCDEFHIJ KLMNPQ RSTUVWYZ#!$%&() -+ 012456789abd efghijlmnopqrtuvwxyzACDE FGHIKLM NOPQS TUVWXYZ!$%&*() +012345789 abcdegh HIJKM NOPQRSUVWXYZ#!%&*() -+123 45679a bcdefg ijklmnoqrstuvwyzABCDEFHI JKLMNPQRSTUV XYZ#! $%&() -+ 012456789acd efghijlmnopq rtuvwxyzBCDEFGHIKLMNOPQS TUVWXY #! $%&* () +012345789abcdfghijklm opqrstuwxyzA BCEFGHIJKLNOPQRSTVWXYZ#! %&*() - +02345 678abcdefgijklmnoprstuvw xzABCD EFHIJK LMNOQRSTUVWYZ#! $%&() -+01 2356789abdef ghijlmnopqrs u vwxyzACDEFG HIKLMNO PQRTU VWXYZ! $%&*() +012345689ab cdeghijklmop qrstuvxyzABC D FGHIJKLNOPQ RSTUWXYZ#!$&*() -+023456 789bcdefghjk lmnoprstuvwx yABCDEFGIJKL MN OQRSTUVWXZ #!$%&*)-+012 356789abcefg hijkmnopqrsu vwxyzABDEFGH IJLMNOPQRTUV WX YZ#$%&*() - 012345689abc defhijklmnpq r stuvxyzABCD EGHIJKL MOPQR STUWXYZ#!$%* ( ) -+01345678 9acdefg hiklm nopqstuvwxyz B CDEFGHJKLMN OPRSTUV WXY#! $%jkmnopqrsu v wxyzABDEFGH IJLMNOPQRTUV WXYZ#$%&*() - 012345689abc defhijk lmnpq rstuvxyzABCD E GHIJKLMOPQR STUWXYZ #! $%* () -+01345678 9bcdefghiklm nopqstu vwxyA BCDEFGHJKLMN O PRSTUVWXZ#! $%&*(-+ 01234 6789abcefghi jklnopqrstvw xyzABDE FGHIJ KMNOPQRSUVWX Y Z#$%& *() -+12345679abcd efhijklmnoqr stuvwyzABCDE GHIJKLMN PQRS TUVXYZ#! $%*( ) - +012456789 acdefghiklmn opqrtuvwxyzB CDEFGHJKLMNO PQSTUVWXY#!$ %&*(-+012345 789abcdfghij klnopqrstuwx yzABCEFGHIJK MN OPQRSTVWXY Z#!%&*()-+12345678a bcdefgi jklmnoqrstuvwxzABCDEFHIJ KLMNPQ RSTUVW YZ#! $%&() -+012456789abde fghijlmnopqr tuvwxyzACDEFGHIKLMNOPQST UVWXYZ ! $%&*( ) +012345789abcdeghijkKMN OPQRSUVWXYZ# ! %&*() -+12345679abcdefgi jklmn oqrstuv wyzABCDEFHIJKLMNPQRSTUVX YZ#! $%&() -+0 12456789abd e fghijlmnopqr tuvwx yzACDEF GHIKLMNOPQST UVWXYZ!$%&*( ) +012345789a bcdeghijklm o pqrstuwxyzAB CDFGH IJKLNOP QRSTVWXYZ#!$ &*() -+023456 78abcdefghjk lmnoprstuvwxzABCDEFGIJKL MNOQR STUVWYZ #! $%&*) -+012 356789abdefg hijkm nopqrsu vwxyzACDEFG H IJLMNOPQRTUV WXYZ!$%&*() - 012345 689abcdeghijklmnp qrstuvxyzABC DFGHIJKLMOPQRSTUWXYZ#! $& *() -+0134567 89bcdefghjklmnopqstuvwxy ABCDEFG IJKLM NOPRSTUVWXZ#! $%&*) -+0123 46789a bcefgh ijkmnopqrstvwxyzABDEFGHI JLMNOPQRSUVW XYZ#$%&*() -0 12345679abcd efhijklmnpqr stuvwyzABCDE G HIJKLMOPQRS TUVXYZ# ! $%*( ) -+013456789acdefghiklmn opqstu vwxyzB CDEFGHJKLMNOPRSTUVWXY#!$ %&*(-+ 012346 789abcdfghijklnopqrstvwx yzABCE FGHIJK MNOPQRSUVWXYZ#! %&*() -+12 345679zABCDE GHIJKLMOPQRS T UWXYZ#!$%*( ) -+0134 56789 bcdefghiklmnopqstuvwxyAB CDEFGHJ KLMNO PRSTUVWXZ#!$%&*(-+012346 789abcefghijklnopqrstvw x yzABDEFGHIJ KMNOPQR SUVWX YZ#$%&*() -+1 2345679abcde fhijklm noqrs tuvwyzABCDEG HIJKLMNPQRST UVXYZ#!$%*() -+012456789a cdefghijlmno pqrtuvwx yzBC DEFGHIKLMNOP Q STUVWXY#!$% &*() +0123457 89abcdfghijk lmopqrstuwxy zABCEFGH IJKL NOPQRSTVWXYZ # !%&*() -+023 45678abcdefg ijklmnoprstu v wxzABCDEFHI JKLMNOQRSTUa cdefghiklmno p qrtuvwxyzBC DEFGHJK LMNOP QSTUVWXY#!$% & *(-+0123457 89abcdfg hijk lnopqrstuwxy zA BCEFGHIJKM NOPQRSTV WXYZ #!%&*() -+123 4 5678abcdefg ijklmnoq rstu vwxzABCDEFHI JKLMNPQRSTUV WYZ#!$%& () -+ 012456789abd efghij lmnopqrtuvwxy zACD EFGHIKLMNOPQ ST UVWXYZ!$%& *() +01234578 9abcdeghijkl mo pqrstuwxyz ABCDFGHIJKLN OPQRSTVWXYZ# !$&*() -+0234 5678abcdefgh jklmnoprstuv wx zABCDEFGIJ KLMNOQRSTUV

篇二: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0 1 0.   中 旬 刊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史学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明清易代 顾炎武胸怀拳拳爱国之心 愤然投笔从戎、 抗暴御侮 始终忠贞于故国。文章对顾炎武在明清之际的爱国主义言行作了文献印考。关键词顾炎武爱国主义言行顾炎武 原名绛 字忠清。明亡后他立志抗清 因平生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而文天祥有个弟子叫王炎午 于是就把自己的名改为炎武 字宁人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面对遭受异族入侵之耻顾炎武深怀爱国主义热情 提出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1] 并且指出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卫国行动。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后 福王朱由崧监国 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此时 顾炎武把复明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弘光小朝廷身上“须知六军出 一扫定神州”昆山县令杨永言应南都求贤诏 向弘光朝廷推荐了顾炎武朝廷授予顾炎武兵部主事之职。在赴南都就职前 顾炎武撰写了 《军制论》 、 《形势论》 、 《田功论》 和 《钱法论》  即著名的“乙酉四论”  为弘光行朝出谋划策 针对南明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 从军事战略、 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1645 年 5 月 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 然而尚未到达 南京即为清兵攻占 弘光帝被俘 弘光政[2] 遂时刻以 “行己有耻” 砥砺自己从事匡复故明[3]。是年十二月权崩溃 寄希望于弘光政权的光复梦想遂破灭。而此时 清军的铁骑又开始指向苏、 杭。当时 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 吴其沆投笔从戎 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 拟先收复苏州 再取杭州、 南京及沿海 一时 “戈[4]。然而残破之余 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 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 松江、 嘉定亦相矛连海外 文檄动江东”继陷落。

 顾炎武潜回昆山 又与杨永言、 归庄等守城拒敌。

 不数日昆山失守 死难者多达 4 万 吴其沆战死 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 两个弟弟被杀 嗣母王氏绝食而亡 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隆武政权经大学士路振飞推荐 隆武帝遥授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一时难以赴任 只能 “身留绝塞援桴伍 梦在行朝执戟班”武本打算赴福建就兵部职方司主事之任但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 要他联络 “淮徐豪杰” 抗清。此后四五年中 顾炎武化名蒋山佣、 王伯齐等 以商贾为业营 仆仆往来”必诣洞庭 按即太湖 告振飞之子泽溥 或走海上 谋通消息”[5] 但他仍然积极投身抗清复明的斗争。1646 年初 顾炎“东至海上 北至王家“每从淮上归[6] 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6] 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 顾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他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还同好友归庄、 吴炎等人共结惊隐诗社 表面上以 “故国遗民” 把酒诗文 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 秘密进行抗清活动。1654 年春 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 并多次前往拜谒孝陵 以寄故国之思。这之前的几年当中 顾炎武曾数次南下 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 但由于各种原因 最终都未成功。至此 江南抗清无望 顾炎武遂决计北游 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 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 徐图复明大业。1657 年秋 45 岁的顾炎武将家产尽行变卖 只身弃家北去开始了长达 20 多年漂泊不定的北方游历生涯。

 先至山东 而后至河北 1661 年以后 他又经过太行山到山西和陕西去从事更大范围的 “求友” 和访问活动。经过多年的考察活动 顾炎武认为西北居高临下 形势险要 进可以攻 退可以守 是反清最有力的抗战策源地 因此 此时他又把抗清的希望寄托在西北。他由山东到西北后 除了奔走联络抗清志士 有时还亲自参加和组织生产 兴修水利 把江南的水车、水磨等生产技术介绍到北方并提倡发展林牧。[8]他这样做 是想尽力为复国运动积累物质基础。然而 这时的历史已经由清顺治翻到了清康熙。到了康熙初年 南明政权已基本全部覆灭了 明朝的恢复 似乎已不可能 顾炎武遂收起武刀而拿出 “笔剑”  进行著书立说。康熙十七年 1678   清廷欲撰修 《明史》  特开博学宏词科令朝臣及各督抚推荐人选。内阁大学士叶方蔼等人推荐顾炎武 遭到顾炎武严词拒绝 主持 《明史》 编写的熊赐履在信邀无果后 直接派两差人到华阴请顾炎武 顾炎武拿出一刀一绳“刀绳俱在 无速我死。”最终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其爱国荣辱大义令人钦佩。[7]满腔悲愤 不能自已。这一时期 顾炎武[9]他多次以死相拒不仕清朝参考文献[1] 出自顾炎武 《日知录》 卷十三 《正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廉耻.[3] 顾炎武.感事诗 // 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0.[4] 顾炎武.千里 // 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5.[5] 顾炎武.延平使至 // 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8.[6]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 顾炎武.精卫.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8] 许苏民.顾炎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5~130.[9] 孙静庵.明遗民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03.编辑杨呈祥顾炎武爱国主义言行考袁宗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 南京     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 7894 2010 32- 060- 01文史 

篇三: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人: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 61 3——1 682)

 , 初名继绅, 后更名绛, 字宁人。

 1 645年清兵攻破南京, 更名年清兵攻破南京, 更名炎武, 也曾因避仇更名为蒋山佣。

 因为他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故又号亭林, 学者称亭林先生。

 他是有名的政治思想家。

 顾炎武生平顾炎武出生于“江东望族” 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 从此他的家业便开始渐趋衰落, 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他早年曾参加当时的政治性的学术团体——复社, 议论朝政, 反对宦官权贵。

 青年时代留心于经世致用之学, 注意民生利弊得失及国家大事。明亡后, 清兵南下, 他在苏州、 昆山等地参加抗清斗争, 失败后避祸于江南, 晚年定居陕南, 致力于学, 至死不仕清。

 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政治学术著作 顾炎武一生著述不辍, 硕果累累,他在经、 史、 地理、 音韵、 诗文等多方面等有精深的造诣。

 他的政治学术甚多, 主要有《日知录》 、《音学五书》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还有《肇域志》 等经世致用书籍其中书籍。

 其中《日知录》 是他的的代表作, 以“明学术、 正人心、 拨乱世、 以兴太平之事” 为宗旨, 是一部重要的政治著作, 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张穆的《顾亭林先生年谱》统计, 他一生著述多达50多种,400余卷。

 这些书籍“综贯百家,上下千载, 详考其得失之故, 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

 朝章、 国典、 民风、 土俗、 原原本本, 无不洞悉。

 ”可见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就是多方面的。知是他的的代

 一、 兴实学、 明道救世的经世主张与同时代的黄宗羲相近, 他们都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 但不同的是黄宗羲推崇王学, 主要批判程朱理学, 而顾炎武对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均持批判的态度。

 宋明理学有两个流派, 即程朱的唯心主义理学, 和陆王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成为他经世致用主张的思想基础。

 顾炎武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反思。

 理学家们认为“理” 就是“天命” , 他们宣扬要用“天理”去克服“人欲” , 即“存天理灭人欲” , 以“道心” 主宰“人心” , 而这就暗含着广大被压迫的人民要放弃反抗和斗争, 甘心接受和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和压迫。

 在顾炎武看来, 理学家所空谈的性、 命、 天道都是孔子及其门人所不讲的, 而孔子孟子所重视的东西又被理学家们所丢弃殆尽。他在《与友人论学书》 中写道: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然, 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 譬如草木, 区以别矣; 而一皆与之言心、 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道, 置四海困不言, 而终日讲名微精一之说, 是故性也、 命也、 天也, 夫子只所罕言,而今君子之所恒言也; 出处、 去就、 辞受、 取与之辩, 孔子、 孟子所恒言, 而今君子所罕言也。

 ”他把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与宋明理学相比较, 认为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背离。譬如草木区

 顾炎武近一步指出, 理学的清淡之所以较魏晋玄学家的清淡危害更大, 就是因为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修己治人” 的“实学” ,而不是性命天道的空谈, 理学家们正是把以“治国平天下” 为要务的儒家思想变成了空谈。

 在他看来, 传统儒家的基本精神是经世致用他批判宋明理学的基本目的也在于进致用, 他批判宋明理学的基本目的也在于进一步弘扬儒家的经世致用精神, 以修己治人的实学来取代空谈性命的理学。

 明道救世的求实精神贯穿着他的全部政治思想, 成为他整个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顾炎武作为一代学风的开创者之一,不仅表现为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上,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 的“实学” 上。

 这一方面是作为理学的对立物, 另一方面是针对明代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而发的, 他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曾指出那些宣扬迷信的他曾指出:

 那些宣扬迷信的、 没根据的文章, 还有那些阿谀奉承的文章是没有一点价值的, 与此相反他认为好文章应是:

 阐明治理国家的道理, 记载历史和现实的变化, 考察百姓生活和疾苦等, 像这样的文章才能有益于天下, 应大力提倡, 即主张“经世致用” 的“实学” !没根据的文

 二、 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顾炎武是强烈批判君主个人独裁和专断的, 认为专制君主集一切权力于一身, 根本就无法胜任天下政治的责任。君主之所以无法承担起这一责任, 就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政事繁多, 要由君主一人来处理如此众多的政治事物, 这里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所不及的。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出于私利的目的, 君主凭着有限的能力做无限的事情,在道德上是不光彩的, 同时在实践中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然而专制君主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在此, 顾炎武尖锐地指出封建统治者私天下, , 据政治权力为己有的实质,他的批判虽然是切中了要害他的批判虽然是切中了要害, 他进一步指出, 专制政治的危害在于过度的集权, 剥夺了郡县守宰的事权, 各级官吏之间相互猜忌, 相互牵制; 各级地方官吏由于没有任何自主权, 因而在政治上也很难有所建树, 也难以尽到自己的责任, 这即我们今天所谓的“权责不一致” 的具体表现。专制权力必然造成一种无责任的政治, 当所有的官员只为君主服务时, 就不可能或更少对他的臣民尽职尽责。

 一言以蔽之, 在顾炎武看来, 君主个人独裁是导致民众困苦、国家贫穷的根源。他进步指出专制政治的

 在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 他提出了 “国家” 和“天下” 两个概念, 并区分了这两个概念。

 顾炎武在传统儒家“为民而言之君” 的认识基础上, 提出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思想, 把民众看作是保天下与“有责焉” 的政治主体, 则已远远超出了 民本思想的范畴。

 “有亡国, 有亡天下。

 亡国与天下奚辩?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 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仁食, 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 因为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民本思想里, 在君主制统治的范畴内来讲,平民百姓始终是工具性的权力客体, 而顾炎武把国家与天下区分之后, 民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这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十分难得的。

 他的这种思想后来也成为了清初民主思想的萌芽。率兽食将

 三、 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我们知道, 在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的中央专制集权主义达到了 顶峰, 君主专制, 君主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 正是由于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才导致了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落, 因为政治体制缺乏活力, 过于僵硬, 弊端太多, 缺乏创造力。

 顾炎武正是看到了硬, 弊端太多, 缺乏创造力。

 顾炎武正是看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反对君主个人的独裁专断统治, 要限制君主的权力,来矫正过度的集权专制的弊端, 主张分权众治。

 他说:

 “君于天下, 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而刑繁矣, 众治之而刑措矣” 。

 由此看来, 分权是极为必要的, 因为分权能够发挥各级统治者的作用, 而如果君主独揽大权, 必然导致名目繁多的刑罚, 因而不可能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

 顾炎武所主张分权的基本内容是指“辟官、 莅政、 理财、 治军” 四权, 辟官就是选拔、 任免官吏的事权, 莅政就是临政治民的权力, 理财就是治理财政的财权治军就是整顿和治政的财权, 治军就是整顿和治理军队的军权。

 宋明以来这四权都集中在中央, 由君主一人决断,这是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认识到这是弊端, 并主张将这些权力分割给地方郡县,提高郡县官吏的自主权,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权力下放。

 分权的基本构思是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权,由郡县分割中央政府的权力, 由宗族分割郡县的权力。军队的军权宋

 顾炎武虽认识到了专制的弊端, 并试图通过分权限制君主的权力来矫正过度集权之弊。

 但可悲的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每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恢复古制上, 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这一思想局限性也是长期封建统治的结果思想局限性也是长期封建统治的结果。

 四、 正人心、 厚风俗的主张顾炎武针对明末的腐败政治, 提出过改革方案。

 其最主要观点就是他所说:

 “治乱之关必在人心之俗。

 ” 又用宋朝罗从彦的话说: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

 他认为风俗浅薄、 人心不正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 社会政治腐败也是由于风俗浅薄造成的。

 因此, 他主张行教化, 而行教化的目的在于“正人心、 厚风俗” 。

 在顾炎武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来, 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 地人才则治、 不地人才则乱。

 而人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化, 离开教化则不可以言治。

 在这里他认为风俗教化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固然是错的, 但对封建政治的腐败本质的揭露则是深刻的。地人才则治不

 顾炎武认为正人心、 厚风俗的基本内容就是张四维。

 他身有感于《管子》 所说的:

 “礼仪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的观点,悲凉地发出了“士大夫之无耻, 是谓国耻” 的谴责之声。

 为了重建道德文明, 顾炎武从现实的人性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提出了 一条“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

 因为在他看来, 礼仪廉耻四维之中,耻最为重要, “礼仪, 治人之大法; 廉耻, 立人之大节”廉耻是所有行为道德的行为基础之大节” 。

 廉耻是所有行为道德的行为基础。

 为了重建良好的道德文明, 顾炎武对于行教化、 正人心、 厚风俗寄予了厚望。

 他非常重视“清议”的作用, 顾炎武批判专制政治的严刑峻法, 指出专制政治下“君臣上下、 怀利以相接” 等, 都是十分深刻的。

 但他试图从社会道德人手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这是不现实的, 只能流于空想。为

 顾炎武无疑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进步思想家, 一个杰出的学者, 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 他以他充实致用的学风, 契而不舍的学术实践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品质, 开启了 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顾炎武一生勤奋好学即使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学, , 即使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 也那样因此而终止过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 所以他的著作颇丰,内容则“综贯百家, 上下千载, 原原本本, 无不洞悉” 。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研究成果。

 他同时也是一位反清斗士和爱国志士, 积极投身于抗清斗争而流亡一生, 至死不仕清。

 他怒斥明代达官贵人随波逐流的庸俗人生观, 响亮地提出了“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的口号, 这句话后来成为激励后世爱国主义的千古格言。也那样因此而

 他严厉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统治和严刑峻法, 提出了 “分权众治” 的分权思想, 来矫正封建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 这点是十分可贵的, 这种思想也成为清初的民主思想的萌芽。

 可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他们不可能对传统作出彻底的科学的批判, 也不能完全突破旧的束缚, 他们的革新和创造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偏见和理论缺陷。

 虽然顾炎武对于梦末现实社会的黑暗碎有所揭发, 但终究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案, 而只能提出一些较弱的改良主张或甚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或寄托在复古的思想之上。

 但从总体来说,顾炎武还是一位杰出的大思想家, 虽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有定的阶级局限性, 他的进步思想至尽还是闪耀着光芒, 他的名字也永远被后人所铭记,他也永垂青史!

篇四: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武(1613—1682)抗清失败后,自顺治十四年(1657)起,开始长达二十五年的北游,往来于鲁、燕、晋、陕、豫各省及边塞内外。康熙元年秋(1662),顾炎武由北直隶真定府井陉入山西,冬,渡过汾河,到达平阳府,在临汾县谒尧庙。康熙二年(1663)正月,自平阳至霍县,登霍山,游女娲庙。后南下汾阳,至平阳府闻喜县之裴村,拜晋公祠,游历平阳府蒲州县。康熙三年,顾炎武先后游历了平阳府荣河县后土祠、河津县龙门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康熙三年(1664),渡黄河入潼关,离开平阳府,在平阳府共计停留两年,后进入陕西。康熙二十年(1681)八月初,他又由华阴至山西,从平阳府运城至曲沃,为嗣子顾衍生议婚曲沃靳氏。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不幸上马时,失足坠地,旧疾遂作,日夜呕泻,病逝于平阳府曲沃县 [1] 。平阳府古称河东、晋州,明代时隶属山西,下设临汾县、太平县、永济县、曲沃县等24个县,即包括今天的山西临汾市、运城市全市和吕梁市、晋中市的部分地区。顾炎武在平阳府的历程与考察既再现、丰富了平阳府的历史文化又加深了我们对顾炎武人格品行、学术追求、爱国情怀的了解。一、顾炎武对平阳府的实地考察顾炎武一生为学贯之以求实致用的精神,他的地理学思想和崇实致用密切相连,所以顾炎武对所到之处的记载着重于地区特点和地方利弊。顾炎武多次出入平阳府,足迹遍布平阳府各处,他对平阳府的记载涉及历史、自然资源、物产、农业、水利、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7.03.019顾炎武对平阳府的考察及诗歌创作徐 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摘要: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与山西平阳府有密切联系,康熙元年(1662)冬,顾炎武至平阳府,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病逝于平阳府曲沃县,期间二出二进平阳府,对平阳府各县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进行了详实记载、考证和纠谬,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明代平阳府的重要资料,体现了顾炎武致力于纠正晚明空疏虚浮学风,立志开经世致用实学之路的精神,也体现了顾炎武考史鉴今的学术理念。而从顾炎武在平阳府的诗歌创作中可以体会到先生的亡国之痛和一心复国、不仕贰朝的爱国情怀。关键词:顾炎武;平阳府;实地考察;考史鉴今;诗歌创作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7)03-0085-04Gu Yanwu"s Investigation and Poetry Creation of PingyangXU Xu(School of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Abstract:Gu Yanwu is a famous scholar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who has closely connection withPingyang of Shanxi province. In winter of the first year of Kangxi (1662),Gu Yanwu arrived at Pingyang. In thetwenty-one years of Kangxi(1682), Gu Yanwu died in Pingyang"s Quwo County.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Kangxi(1662)to the twenty-one years of Kangxi(1682),he visited Ping Yang twice and did detail records, researches andcorrections 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culture which leav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us to studyPingyang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which embodied Gu Yanwu"s spirit of correcting the empty style of academicstudy and pioneering practical learning and which embodied GuYanwu"s academic idea of researching history andinspecting today. Also GuYanwu"s poetry creation of Pingyang embodied his pain of subjugation and his hope ofrecovering the lost country and his spirit of patriotism.Keywords:Gu Yanwu; Pingyang;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researching history and inspecting today; poetrycreation收稿日期:2017-03-16作者简介:徐旭(1993─ ),女,山西临汾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文献研究。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ch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9卷第3期2017年9月Vol.29,No.3Sep.,2017网络出版时间:2017-09-26 13:02:26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90.C.20170926.1302.019.html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9卷民风、习俗、商业、贸易、兵防、赋税、交通等各方面,是研究明清以来平阳府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另一方面,以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为中心的河东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尧、舜、禹的主要活动在这里,顾炎武治学严谨,崇尚实学,对这些记载也进行了严密的实地考证,纠正了很多的谬误。(一)顾炎武对平阳府自然资源、物产、兵防、民风、商品经济等各方面的实地考察顾炎武对平阳府及平阳府下辖24个县进行实地考察,他身临其境,走访并了解包括自然资源、物产、农业、水利、民风、习俗、商业、贸易、兵防、赋税、交通等各方面,并留下了详实的记载。顾炎武首先记载了从文公起在平阳府立国到明代设平阳府的历史沿革。对于平阳府的地理位置顾炎武从实用的战略意义上这样评价道“东距太行,西界黄河,南接三川,北临大鹵,表里山、河,实为用武之国”[2]822 。“然则晋,中国之枢也,岂曰维陶唐有此冀方而已”[2]822 。经顾炎武实地考察,平阳府东距太行山,西临黄河,南接伊水、洛河,北邻太原,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见平阳府在顾炎武的心中占有何其重要的地位,也可见顾炎武的北游暗含着复国大志,处处为复国大业留心。顾炎武既重实用之学又心系百姓,关心国计民生,明代平阳府解州的盐池既生产着人类生存所必须的食品 — —盐,也为朝廷创造着巨额的财政收入。顾炎武亲自前往盐池实地考察,对盐池的生产工艺、地理位置、防洪体系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考证。

 “盐池在中条山北麓,西距解州东门,东距安邑南门黑龙堰。延六十里,南北袤七里,周百有二十里。近安邑者为东盐池,近路村者为中池,近解州者为西盐池,中池北百步许,有淡泉一区,味甚甘冽,俗谓盐得此水方成……历代多筑堤堰及禁墙以防之”[2]835 。对于流经平阳府的黄河、汾河,不仅记载了它们所流经的平阳府各县,还记载了在河上所修的水利及灌溉的农田。如“临汾知县杨君玺造水车二十一具,疏渠十四道,灌田一十八顷”[2]823 。对于平阳府土地记载道“河东土地少沃多瘠”[2]829 。由此我们可见顾炎武对百姓生计的关注。对于平阳府每一县的基本情况顾炎武多以几个字来概括,如对洪洞县的记载“饶、简、赋完、滨汾”[2]825 。对荣河县的记载“僻、贫、粮欠、有盗。” [2]833对解州的记载“僻、疲。颇烦”[2]835 。对于各县物产的记载,如对曲沃县的记载“紫金山……产铜”[2]829 。翼城县, “翱翔山,山产铜、铁”[2]829 。蒲县,“龙兴洞……产五色花乳石”[2]830 。夏县,“温峪,为矿所出,防盗”[2]837 。可见顾炎武考证之详实细密、记录之简明扼要。故国沦丧,满族入住中原,顾炎武痛心疾首,常缅怀华夏先祖帝尧的遗风,在对民风的记载中引用了柳宗元的《晋问》: “平阳,尧之所理。其人至今温恭克让,好谋而深,和而不怒,此尧之遗风也。”以及《本志》:

 “君子幽深思远,小人俭嗇。甘辛苦,薄滋味。勤于耕织,服务商贾。”顾炎武认同柳宗元的看法,认为因为帝尧建都并治理平阳,对平阳府民风的影响直至现在。正如对民风记载所言“服务商贾”,顾炎武很早注意到了平阳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私藏……,且富者蓄藏不于家,而尽散之为伙计。故富者不能遵贫,贫者可以立富,其居室善而行止胜也”[2]1035 。顾炎武一方面指出了晋商成功的原因在于晋商注重伙计的品德,能够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在传播经营之道,是我们研究明末清初平阳府商品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顾炎武是在以实际行动来反叛迂腐儒生“无事袖手谈心性,临事以死报君王”的行事方法。士人多看不起商人阶级,以从商为耻,但是顾炎武却能够看到经济的发展对百姓生存的重要性。并且顾炎武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北游期间顾炎武一直从事着生产活动,在山东章丘、山西雁门都有他自己经营的田产,每离开一个地方就把田产交给门生或友人,顾炎武从他经营的产业中也收益颇丰。他刻印《音学五书》时所需费用全是靠自己经营产业所得,丝毫没有借于他人。(二)对平阳府历史文化的考察及纠谬以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为中心的河东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尧、舜、禹活动的主要舞台。

 “冀天下之中,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春秋》疏: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二百余里,俱在冀州’”[2]944 。顾炎武对尧、舜、禹的活动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且纠正了很多错误。对平阳府的陶唐氏陵也就是尧陵的考证。在《临汾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陶唐氏陵,在城东七十里。俗谓之神林。高一百五十尺,广二百余步。旁皆山石,唯此地为平土,深丈余。其庙正殿三间,庑十间。山后有河一道,有金泰和二年碑记。”窃考舜陟方乃死,其陵在九疑。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 · 86

 第3期而崩,其陵在会稽。惟尧之巡狩不见经传,而此其国都之地,则此陵为尧陵无疑也。”按《临汾县志》所载,尧陵即在平阳府。顾炎武这样记载道:

 “陶唐氏陵,在城东七十里。俗谓之神林……惟尧之巡狩,不见经传。此陵为尧陵,相传自古,无疑也。然国初下诏访历代帝王陵墓,山东东平州以尧陵上,遂载祀典,而此国都之地反遗,何也?岂搜访之未至邪?抑诏下之日,而临汾尚属元邪”[2]823 ?明初下诏访历代帝王墓,山东东平州以尧陵载入祀典,而遗忘了平阳府的尧陵,是为什么呢?顾炎武进行了猜测,认为可能是寻访未至,也可能是下诏之时平阳府还不属于明的统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尧陵在成阳,即明代山东东平州。

 “《汉书·地理志》:

 ‘济阴成阳有尧冢灵台。’ 《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二年二月,东巡守,使使者祠唐尧于成阳灵台。’ 《安帝纪》:

 ‘延光三年二月庚寅,使使者祠唐尧与成阳。’ 《皇览》云:

 ‘尧冢在济阴成阳。’皇甫谧《帝王世纪》:

 ‘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榖林。’……尧都平阳,相去甚远,耄期之年,禅位之后,岂复有巡游之事哉。……《诗》《书》所不载,千世之远,其安能信之……但自汉以来,皆云尧葬济阴成阳,未敢以后人之言为信”[3]1256 。顾炎武认为尧建都平阳禅位后并没有再外出巡游,并且《诗》《书》也没有记载尧葬于济阴,比较倾向尧葬于平阳府,但是《汉书·地理志》《后汉书》《皇览》《水经注》等较早的书都有记载尧冢在山东东平州,所以顾炎武也没有推翻尧葬于东平州,可见顾炎武做学问的谨慎。对舜都蒲坂的考证。

 “《地记》云: ‘蒲州河东县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舜宅、舜井及二妃坛。故老传云:即厘降二女于妫汭之所。考之《地理志》,河东郡东山中有二泉,南流者为妫水,北流者为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史记》谓舜为冀州人,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历山在河东,雷泽在蒲州西南首阳山下,河滨在蒲州河东县三十里,南去历山不远。今怀来、历城、馀姚皆有舜井、舜祠,误矣”[1]887 。顾炎武对《地理志》《地记》《地理》《史记》关于舜的记载进行考察,根据舜的活动范围,认为蒲坂在蒲州,直隶怀来、山东历城、浙江余姚虽有舜井、舜祠,都不是蒲坂,而是后人的附会。对洪洞县皋陶墓的记载,顾炎武在《肇域志》眉批中写道, “《帝王世纪》曰:

 ‘皋陶生于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姓曰偃。《括地志》云:

 ‘皋陶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则皋陶非洪洞人,亦非葬于洪洞也”[2]825 。顾炎武参考《括地志》《帝王世纪》后认为洪洞县南十三里虽有皋陶墓但皋陶并非葬于此。作为明清之际致力于纠正空疏学风的三大思想家(其他两位为王夫之、黄宗羲)之一,顾炎武对平阳府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的实地考察和纠谬,为他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树立了典范。二、顾炎武在平阳府的诗歌创作顾炎武于康熙二年至康熙十六年来往于山西平阳府与陕西之间,谒尧庙、霍山、女娲庙、王官谷、黄河铁牛、后土祠、龙门、黄河,或有感于事或对景抒怀,在《顾亭林诗文集》中收录的平阳府所做直抒胸臆述怀诗8首,《尧庙》《霍山》《书女娲庙》《王官谷》《蒲州西门外铁牛唐时所造以系浮桥者,今河西徙十余里矣》《后土祠》《龙门》《河上作》。这些诗歌中不乏顾炎武对名胜古迹的吟咏,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平阳府历史文化的厚重;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于名胜古迹的吟咏中所表现出的亡国之痛、对家园故国的热爱、对明朝复兴的希冀和对汉族文化遭到践踏的痛心疾首,对名士不能保节的惋惜。一个民族气节高昂、忠心爱国、忧思深重的遗民形象跃然于纸上。(一)怀念故国为情感基调的诗作明朝的灭亡给顾炎武很大的打击,这种亡国之痛一直伴随在顾炎武的游历过程中,平阳府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顾炎武常借吟咏古迹来表达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如《后土祠》中:

 “灵格移鄈上,洪流圮故宫。事同沦泗鼎,时接堕天弓”[4]652 。汉武帝立后土祠于鄈上,顺治五年(1649)河水泛滥,后土祠也坍塌了,这些景象使顾炎武联想到明朝的灭亡和思宗的殉国,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康熙二年(1662)顾炎武登霍山,在《霍山》中写道“岂忘帝王朝,时陟高山墮”[4]580 。追忆明朝皇帝在位时不论五岳五镇都能按时去祭拜的德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顾炎武深切的故国之思。虽然明朝已经灭亡,顾炎武悲痛不已,但他并未灰心,在《书女娲庙》中“惟天生民,无主乃乱;必有...

推荐访问: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爱国 诗文 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