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思路4篇

时间:2022-09-11 08: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4篇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农村产业发展计划书计划书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作出预想和安排的一种事务性文书。下面是关于农村产业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产业发展思路4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产业发展思路4篇

篇一: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计划书计划书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作出预想和安排的一种事务性文书。下面是关于农村产业发展计划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具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简短的二十个字,高度概括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核心目标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构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根据我村自然条件、现有状况及发展潜力,提出以三大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一、鑫源村概况及产业现状1、基本村情鑫源村位于佛坪县西北角,距县城 72 公里,鑫源乡政府建于其中,金水河纵贯南北。全村有 6 个村民小组,134 户,498 人,平均海拔 110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 210 余天。全村有劳力 252 人,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传统的养殖业及劳务输出为主,2022 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 3214 元。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鑫源村海拔高,气候温润,适宜中药材的栽植,近年来,鑫源村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以山茱萸,生猪,为主导产业,止2022 年底全村累积发展 1860 亩,垦抚管理 1800 亩。鑫源村又处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

 缓冲区,加之鑫源村是金水河的发源地,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大熊猫、羚牛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经常出没,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全县确定的以县城--凉风垭—黑龙潭—鑫源的以秦岭山水峡谷风情观光的大众性旅游线路的出口,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又将成为鑫源村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目前鑫源村共有耕地 478 亩,其中水田 257 亩,旱地 221 亩,人均耕地到达 0.95 亩,人均占有水田到达 0.51 亩,共有堰渠 5 条 10000 米,保灌水田 250 亩,境内年降雨量 938 毫米,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少雨,夏旱秋淋,农业生产受到必须制约;全村共有经济园林 3000 亩,其中山茱萸 1860 亩,板栗 200 亩,厚朴、杜仲、木瓜等经济园林 800 亩,新建梨园 55 亩,有可利用荒坡、荒山 860 亩;二、鑫源村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规划为龙头,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壮大群众经济实力,把鑫源村建设为经济繁荣村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基本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

 2、坚持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客观状况,因势利导,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绥棱教育信息网 uilengea.3、坚持突出产业,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将生产发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给产业支撑。4、坚持尊重民意,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用心引导农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透过城乡互助资金协会的推动作用,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三)产业经济建设目标近期目标:透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到 202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 5000 元以上,递增15%。长期目标:用 5 年时间,把鑫源村真正建成以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村民人均收入到达8000 元以上,年递增 8%,实现小康,农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社会和谐。三、重点项目建设(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农村水利设施建设(1)农田灌溉工程。(2)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

 2、耕地质量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地力;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推广良种良法和农业机械化,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至 2022 年良种覆盖率 90%,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二)产业经济建设按照“抓大户、抓示范、抓亮点”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抓好山茱萸、板栗、生猪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高效益,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中的产业支撑项目。新发展山茱萸 200 亩,垦抚管理 800 亩;嫁接改造野生板栗 200 亩,垦抚管理 600 亩;生猪饲养量到达 800 头,出栏 550 头。按照“一村一品”模式,以培育示范大户为重点,继续抓好天麻、猪苓、核桃、食用菌、魔芋、土鸡、中蜂、特种养殖等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天麻 3000 平方米,猪苓 1700 平方米,核桃 100 亩,中蜂 750 箱,土鸡饲养量 1500 只以上,特色养殖实现突破。(三)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透过主导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透过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方面全程服务,确保农民产生效益;二是发展板栗、生猪、山茱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餐饮娱乐服务业,以饱满的热情,特色的徽菜,特有的民俗风情,优质的服务吸引游客,从而使农民增收。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收。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做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空间,壮

 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至 2022 年各种技能培训农民达 1000 人,外出务工农民 120 人,人均创收 2 万元。4、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各种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用心性,增强农民增收活力。(四)壮大村群众经济实力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从村群众自身条件出发,盘活村群众现有资产存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成立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村的建设规划,具体措施和分年度具体实施目标,负责宣传及协调等日常工作。(二)调动全村力量,发挥“五个优势”,大力营造全民用心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透过广泛深(三)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不仅仅是获益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用心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要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培养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术的新型农民,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带给人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强输出劳务的培训管理,做好农民工外出前的技能培训和输出后的管理、服务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四)加强村务公开制度建设。村务公开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普遍关注的村务,透过必须的形式告知

 群众,使群众在了解真实状况的基础上,参与决策与管理,实施有效监督,对推动新农村的民主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以村务公开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发展“一村一品”支柱产业,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平台,是促进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用心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关会议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科学规划建设,特制订“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计划。一、峪口村基本状况我村位于岭前镇镇南 1 公里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辖 4 个村民小组,312 户,1105 人。耕地面积 2600 亩,其中苹果种植 1800 亩,人均1.3 亩,苹果平均每亩收入 5100 元,当地苹果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利用水资源充足,加快发展养殖业,目前各类养殖户200 户,猪羊存栏 1800 多头、养鸡 3500 只,规模养殖户 5 个,利用丰富有机肥源,建成沼气池 300 口,初步构成“果、畜、沼”良好生态园生产模式。现有果业专业合作社 1 个,果农协会 1 个,从事果业技术推广的持证农民技术员 25 名,果品销售经纪人 26 人,年销果品 2000 吨以上。广大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很高,果园管理技术规范,村两委会一班人用心探索,思路明确,为“一村一品”苹果产业发展带给了坚实有力的组织保证。二、主导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村依托苹果优生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苹果产业作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优势产业来抓;以推广四项关键技术为重点,强化果园管理,狠抓结构调整,建全服务体系,果业产业化

 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壮大产业”为指导,按照“增优生、稳适生、减次生”的原则,坚持“超多发展早熟,适度发展中、晚熟,增加晚熟”的思路,努力加快苹果产业的开发步伐,使我村果业区域布局得到了优化,品种结构得到了调整,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 500 亩。2022 年人均纯收入 5500 元,仅果业一项收入 5000 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 90%。我村围绕苹果产业发展,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注册成立了岭前镇种家福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完善了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等制度,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果农专业合作社在苗木带给、病虫防治、果品销售、信息服务等方面为果农带给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深受果农欢迎。目前,电脑购置及互联网宽带接入工作正在用心的筹备和协调之中,即将实现及时发布果业产销信息,在生产、销售关键时期,及时带给技术咨询和供求信息服务,为果品生产带给强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果农协会作用,扩展带动全镇果业发展,同时用心加快中早熟新品种更新换代,尽超多地增加果农收入,使我村苹果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但苹果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扶持力度不够,投入严重不足;(二)组织化程度差,市场不规范;(三)品种结构单一;(四)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层次低。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2022 — 2022)

 1、改善配套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发挥两委会和果农协会作用,以发展“一村一品”为契机,进村入户做工作,透过算帐、比较,果农现场说教等办法,让果农打消思想顾虑,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改良新品种。以品种结构调整为抓手,准备从2022年起,分批对全村老果园进行示范改造,改良品种,提高授粉率。三年内发展早熟品种示范园 150 亩,中熟品种粉红女士 100 亩;改良树种 450 亩,新增种植面积 110 亩。改善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增强抵御自然灾难的潜力。完善渠井双灌,计划新铺设主管道 1.1km,完善二支渠二级抽水设施、配套渠系2600m,完成 800 亩节水灌溉,硬化果区田间道路 1900m,配套绿化。建设 450 亩防雹网示范试验区,防御自然灾害,减少产业损失,总结完善防雹试验区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提高无公害,打造绿色无公害苹果。力争三年苹果套袋优袋率到达 90%以上,果品商品率从 80%提高到 90%以上,优果率从70%提高到 85%,五年全部实现绿色果品生产。2、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水平以专业合作社、协会为依托,邀请县果业局科技人员,省果树所的专家举办专题讲课和果园示范,购买光盘进行集中播放,到达每个生产季节和重点管理季节培训一次,以实现适时指导,提高果农种植水平。进一步协商签订与陕西省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联合建设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借助西农苹果试验站的技术力量,依托镇苹果服务站,建立统防统治专业队。每年安排两次外出学习时间,学习技术,学习经验。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今后争取在推广防雹网、诱虫灯、反光膜等新技术的同时,90%的果园实施果园种草,新增家畜 400 头,建设沼气池 80 口,在现有“果、畜、沼”模式下用心推广“果、草、畜、沼、肥”五配套模式,生态果园果树下种草,草养猪,猪圈旁建沼气池,沼气照明做饭,沼气渣作为无机肥可上果树,沼液也可作为叶面肥直接喷施果树,既节省肥料支出,又能确保果品绿色安全,大大提高优果率。在所有果园中,大力推广“四大关键技术”个性是对老园,以彻底解决通风透光问题,并对品质不优的果园进行置换,对于果园超多盲目的施肥,进行全面指导,科学、合理施肥,增加有机农家肥的使用,在病虫防治中,用心推广果袋套袋,针对虫病的生活习性,加强生物防治,防止病虫害大面积发生。4、服务体系及产业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宣传作用,注册网站,完善产销信息传输系统。全方位宣传我村苹果优质各项指标和四季无公害管理,建立峪口村有机苹果生产基地,在原有供销市场上用心开拓省市各级市场,用心参加全国各地苹果展销会,利用专业合作社优势与全国大型连锁超市对接,逐步探索“果农-专业合作社-超市”的供销模式,这样大大提高果农收入。申请注册苹果商标,进行初级包装,完善果品贮藏设施,提高果品贮藏科技含量,力争 2022 年建成储量 2000 吨冷库一个,新建两座标准化苹果展销厅,推动产业链条的紧密和拉长。根据全镇乃至全县果树发展现状,当务之急成立加工原料基地,逐步引导加工企业进行发展精深,加大提高生产效益,提升产业层次。举办苹果文化相关活动,催生旅游产业,开办农家乐,到十二五末全村建立观光示范园 100 亩。5、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强投入

 我村在资金筹措方面,将采取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业务部门扶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信用社贷款支持,群众自筹等多方渠道加大对“一村一品”苹果产业的投入。四、发展...

篇二: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Nong Jia Can Mou 农业经济109 2022.1·中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王志辉(中共清水县委党校(清水县行政学校),甘肃清水,741400)摘 要: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构建协同发展模式、制定利益联合机制,以及培育新型经济业态等方面,制定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此后农村经济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依据。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94(2022)01-0109-03作者简介:王志辉(1978—),男,研究方向:党史党建。0 前言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助力,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还需准确把握农村发展规律,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原则1.1 绿色生态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期间应严格遵循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坚持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绿色化生产,严控各个生产环节,保证农产品质量。同时,还应推行精细化发展模式,投入更多科学技术,降低生产中资源消耗量,节约生产成本,提供满足人们需求的农产品,由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生存质量,使其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 [1] 。1.2 循环低碳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应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并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同时,还应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改变以往传统的产业模式,建设现代化农业,有效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合理处理生产污水,保证达到排放指标,实现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生态与社会效益水平。1.3 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结合各地乡村在文化、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等方面均具备自身特色,形成了独有的民族特点。以往传统手工劳作模式效率较低,因此当地应在结合现状的基础上,遵循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创造性继承当地传统资源,保证持续发展。2 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1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产业的发展基础为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准,还可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除此之外,还缺乏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管护制度,不能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保障。2.2 农村产业融合缓慢农村产业融合主要指的是结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形成新型产业布局。但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三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发挥品牌与规模效应,降低了农业产业链附加值,无法展现特色品质。同时,部分新兴企业发展缓慢,缺乏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引领产业融合。2.3 无法协同多元主体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农村地区均加快了经济产业的发展步伐,但特色产业的开展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并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与范围,建设系统化的组织体系。但实际发展过程中,政府机构给予的支持力度较小,龙头企业主导作用较差,农户缺乏参与积极性。首先,政府机构并未在宏观层面进行规划,推行的政策缺乏持续动力,甚至会阻碍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进程。由于缺乏支持,农村经济产业并未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又增大了乡村经济产业的运营难度。其次,大多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较差,没有形成生产规模,无法支持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各产业间的发展实力较差,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很容易出现争夺乡村市场资源的行为,无法保证农村经济的有序运行。最后,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主力与主要受益者均为农户,但当前大多农户缺乏

  Nong Jia Can Mou | 农业经济110   2022.1 · 中自觉性,没有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无法激发产业活力,不能为乡村经济产业的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持 [2] 。2.4 缺乏特色专业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尤其需要兼具技术能力、文化修养、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农村经济产业数量较少,发展机会少,且薪资待遇较低,生活环境较差,以致大多青年人才流向发达城市,农村出现地方性的人才缺乏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对策3.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了确保农村经济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结合地理条件、乡村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优化整合特色资源,并根据乡村人口分布特点发展建设项目,最大程度保存传统村落的文化布局。为了加强与外界区域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力度,政府部门还应重视建设公路与铁路等交通网络,并根据区域特点与经济发展需要,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重点推进灌溉防洪设施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创建水电站、风电基地、光伏基地等项目,升级改造当地的电网系统。3.2 构建农村产业融合体系首先,应发挥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强化品牌教育,提高经济价值。在此期间尤其注重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联名各类企业与农户,建设专门的农产品及加工基地,鼓励农户参股运营,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价值,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同时,还应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建设本土品牌,形成竞争优势,通过带动产业发展,促使周边农民享受品牌红利。其次,应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前往乡村感受观光。同时,还应引导企业挖掘农村资源,包括特色人文景观、红色文化、风土人情等,以旅促农、农旅结合,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多个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除此之外,还应打造园区两点,改变单一的钓鱼、吃饭、打牌等模式,强化发展支撑。最后,应持续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此带动社会经济的前进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扩大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建设完善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增加农产品线上交易种类,完善产品结构,加大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一体化发展农产品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在缩短物流时间的前提下,建设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深度融合农村产业与现代科技。3.3 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一是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发展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体系,协调发展饲草、粮食、经济作物等种植结构,实现渔业、农业、林业经济、休闲采摘等项目的全产业链融合,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合同,或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专业优良技术与品种,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 [5] 。二是根据本地农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为粮食烘储加工中心、特色农产品储藏保鲜中心、蔬茶加工中心等设置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初加工链条水平。同时,还应将高效分离、新型杀菌、节能高燥等新型技术应用至传统食品加工行业,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全面保证农产品的深加工效果,针对特殊人群开发功能性的膳食产品,实现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模式,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将农业与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结合,实现生态化发展。四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企、农超、农社区等机构对接产销发展链,在城市社区或郊区设置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并逐步向农村社区延伸营销服务。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重点开设托管服务、连锁服务、专项服务等模式,保证多元化发展。五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全国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区域对接,保证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流通等环节的全方位渗透,将农业经济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层次结合。3.4 创建多元协同主体各农村地区应结合本地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在遵循协同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创建多元主体。首先,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农村经济产业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市、县、乡三级发展规划中,合理部署与安排,因地制宜做到产业发展指导工作。同时,还应成立专项培育资金,制定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为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资源 [3] 。其次,应强化发展加工产业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物流与供应链体系,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深化合作,加大农业技术研发力度,建设专业的科技示范基地,致力于将科技转化为实际发展成果,全面提高龙头企业的经营水平。同时,还应集中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构建竞争力更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运行。

  | Nong Jia Can Mou 农业经济111 2022.1·中 再次,应发展农林产品直销与加工流通农民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生产资料采购与经营、产品销售等服务,创新农民合作社试点,促使农民合作社实现生产终端合作、全要素合作以及全产业链合作。农民合作社应优先开展涉农项目,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应积极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建设生态家庭农场与示范家庭林场,鼓励返乡青年、高校毕业生、个体工商户等积极参与家庭农场创办过程。通过创办家庭农场的创办可以改变以往小规模的散养模式,为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下坚实基础。3.5 制定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为了有效融合不同的参与主体,为乡村经济产业融聚各方力量,应确保参与主体与产业形成合力,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强调农户与不同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边缘化农户。一方面,为了激发农户的参与积极型,应在利益联结机制中重点突出农户的主体地位。相关政府部门与龙头企业应提高农户的智能技术、机械技术水平,引导其参与产业建设,加快新兴经济产业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利益联结机制的制定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当前买断、股份、企业、合作、合同等均属于农户与乡村核心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但相关部门在制定制度条例时应结合主体结构特征,放远目光,不能只看重短期的经济效益,期间避免联结经济实力相差较大的主体,保证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各参与主体还应制定长期、一致的发展目标,与农户主动形成利益合作模式,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效果。3.6 培育新型经济产业业态首先,应融入新型经济产业资源,建设田园综合体。当前各农村地区呈现出多业态发展模式,为了深度融合现有产业与特色产业,加快乡村振兴的发展速度,应积极创设新型经济产业,有机结合人居环境、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业等,创建可持续发展田园综合体 [4] 。其次,应通过连链、补链等方式延长产业发展链条,重点发展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在全乡村形成覆盖趋势。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应做好链条各环节的补链工作。比如各政府机构应重视基础环节的发展,做好薄弱链条的修补工作,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保证产业链条的有效延伸。同时,政府机构还应根据当地品牌特色,打通乡村特色经济产业链条,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经济产业,保证地域发展价值。最后,应有效引入科学技术,打造自信化的经济产业,连接现代化的新型经济体系。政府机构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农业创新技术,引入核心技术与装备,利用现代化技术改良农作物,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实现生态经济的循环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助推新型经济模式的形成。3.7 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首先,应发挥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作用,设置相关专业,培育各类综合性人才,选拔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单位工作,全面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其次,应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教育部门设置弹性学制,引导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学习互联网、专业种植等技术。期间应完善涉农远程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远程教育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彼此分享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培育出懂金融、互联网、经营、农业等技术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再次,应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薪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医生。党政干部、企业家、教师、导游等专业人才下乡工作,通过实行包村包项目、电商物流、保健养生、法律服务等形式振兴乡村事业,有效保护农户经济效益。最后,应组建专门的电商服务团队,结合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建设示范工程,展开专业化运营,为物流销售平台提供专门的物流仓储、品牌策划、产销对接、财务咨询等各方面服务,提高电商平台的创新能力,使其高效迈入快车道发展,间接提升农村产业水平 [5] 。4 结束语乡村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对此,应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形成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新格局,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当地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 漆文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商展经济,2021(8):124-126.[2] 安慧瑶.新时期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路径分析[J].山西农经,2021(7):95-96.[3] 邢韵龄.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辨析:基于区域差异的分析视角[J].山西农经,2021(7):36-38.[4] 王婧,兰杰,李文骅.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基层农技推广,2021(7):39-41.[5] 高启迪.人才建设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6):275-276.

篇三: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39 卷第 2 期2021 年 3 月西 安 航 空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Xi′anAeronauticalUniversityVol.39No.2Mar.2021收稿日期:2020101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0BGL130 )作者简介:李丽娟( 1997 —),女,甘肃临洮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甘肃临潭县为例李丽娟,孔   陇(兰州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兰州 730020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总战略,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之一,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从临潭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基础优势出发,针对临潭县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才供应不足、工业发展困境、产业融合度低等现实问题,从地方品牌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融合,电商模式的应用以及发挥政府作用等方面提出适合临潭特色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以期为其他乡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可借鉴经验。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临潭县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9233 ( 2021 )

 02002408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狅狀狋犺犲犇犲狏犲犾狅狆犿犲狀狋犘犪狋犺狅犳犚狌狉犪犾犆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犐狀犱狌狊狋狉犻犲狊犅犪狊犲犱狅狀犚狌狉犪犾犚犲狏犻狋犪犾犻狕犪狋犻狅狀犛狋狉犪狋犲犵狔——— AnexampleofLintanCounty , GansuProvince犔犐犔犻犼狌犪狀 , 犓犗犖犌犔狅狀犵( SchoolofAccounting , 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 Lanzhou730020 , 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

 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 , asamajordecisionofthe19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 isthegeneralstrategyofruraldevelopmentinthenewperiod.Asoneofthekeypointsofruralrevitalization , industrialrevitalizationisthepowersourceofruraleconomicdevelopment.BasedonthedevelopmentsituationonandbasicadvantagesofthecharacteristicindustriesinLintanCounty, thispaperpointsoutth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characteristicindustriesinLintanCounty ,suchastheshortageoftalentsupply , thedilemmaofindustrialdevelopment , andthelowdegreeofindustrialintegration , attemptingtoproposethefeasiblepathsforthedevelopmentofcharacteristicindustriesinLintan.Italsoaimstoprovidereferenceforotherruralareastodevelopcharacteristicindustriesandpromotetherealization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 :

 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 ; characteristicindustry ; industrialstructure ; LintanCounty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指示,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要战略,并明确了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总的工作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方针中,“产业兴旺”被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产业发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是实现整体战略的关键 [1 ] 。为了建设强而广、广而精的特色乡村,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经济整体发展,缩小与大城市差距,进而带动当地及辐射区域经济连片发展的内生动力 [2 ] 。本文以甘肃省临潭县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为例,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临潭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处于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过渡地带。近几年,临潭县打造了以乡村为动力,乡镇为腹地,县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和传统民族文化来发展农林牧业、旅游业等区域特色产业。产业的发展成为临潭县乡村升级的重要支柱,乡村转型又一步促进辐射县域连块发展,最终为当地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巨变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农业、人才、经济等优质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集聚 [3 ] ,出现了留守农民老龄化、土地利用非农化、农村空心化等现象,究其根源是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缺乏相应的要素供给 [4 ] 。基于我国乡村发展现实,乡村振兴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产业发展获取的经济来源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不仅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转型的动力,而传统产业的优势随着经济发展疲软而日渐没落,只有振兴特色产业,才能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日后形成新的增长点 [5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带动。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开拓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与地方实际相符的道路 [6 ] 。只有依靠特色产业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注入高水平的产品、市场、要素和人才要素,产业振兴的基本目标才会实现。当区域产业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活力源泉、先进科技成果为先导时,特色产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才能进一步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才会不断夯实;只有当产业得到重视,资源有效配置了,经济激活了,乡村繁荣了,才能促进“农民富、产业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才会得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产业振兴,不是依赖某一主业单一兴旺,而是需要各产业共同兴旺。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发展依赖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功能定位相对单一,产业体系与生产体系均不完整,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增值环节有限;相应文化、管理和景观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科技投入量有限;农业衍生品类单一,大部分均未形成出口规模效应,就业容量小,迫切需要延伸第一产业,实现接二连三 [7 ] 。这就需要持续发掘产业多种功能,促使整体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和利益链完善。因此,为打造区域新产业新业态,需要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活力源泉,先进科技成果为先导,推进三大产业紧密联合、协调发展,将现代资源、技术要素、新型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和重组优化,以增强对乡村地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能的支持 [8 ] 。二、临潭县城乡经济发展现状(一)临潭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临潭县经济稳步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显著上升,居民幸福指数稳步增加,并于 2019 年 12 月 24 日正式发布贫困人口脱贫公告宣布脱贫。然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主5 2第 2 期 李丽娟,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要表现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乡生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选取恩格尔系数进行研究对比,2019 年临潭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8040 元,人均现金支出 7694 元,恩格尔系数为 40.3% ,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26249 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支出 13777 元,恩格尔系数为 37.6% 。此外,选取 2013 — 2019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进行比较(见表 1 ),根据五年的数据组可以看出,尽管城乡居民收入每年都持续稳步上升,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保持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 倍以上。表 1  临潭县 2013 — 2019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倍数2013 16187 4459 3.632014 17644 5007 3.522015 19295 5608 3.442016 20971 6055 3.462017 22683 6619 3.432018 24507 7283 3.362019 26249 8040 3.26    数据来源:甘南州统计局官网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收入来源差异。本县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单一且稳定。农村居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季节性波动较大,夏秋两季收入高于其他季节;其次,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影响较大,不可抗力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大。第二,城乡产业结构差异。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高,二、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且为城镇居民提供较多就业岗位,收入来源多元化;农村居民靠天吃饭,只有第一产业为其提供主要收入。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青壮年劳动力主要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第三,城乡居民教育层次存在差异。城镇居民拥有的教育资源优且多于农村居民,就业优先选择权高于农村居民。(二)传统产业发展疲软根据区域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和科技成果的投入度不同,将区域产业类型分为四种模式,如图1 所示。其中,对资源依赖度较低且科技投入较低的为区域性传统产业,而对两种要素投入都高的产业为区域特色产业,其在借鉴当代科技成果的同时,充分利用到当地地方特色。临潭县自建国以来,第一产业占比一直较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推进,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攀升。近年来,临潭县一直致力于发挥传统产业优势,而传统产业发展逐渐疲乏,经济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如何由传统产业模式稳步转型为区域特色产业模式,是当地亟需解决的问题。图 1 区域产业类型临潭县属于高海拔农业县,全县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附加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如图 2 所示,2016 年以前,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稳步上升、不断增强,但从 2017 年开始,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出现减少,发展速度随之由平稳上升转向下滑。此外,第二产业对整体经济的主导作用逐渐减弱,产业增加值在近几年也呈不断下降的态势,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带动经济发展的潜力不乐观。其中,2019 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18.5% 、 9.5% 和 72% ,年均各下降 0.5 个百分点、下降 1.5 个百分点、上升 1 个百分点,传统第一、二产业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消失而没落。6 2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第 39 卷

 图 22013-2019 年临潭县三大产业增加值及发展速度三、临潭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一)具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种植业的自然条件临潭县农业发展过程是农村生产力进步和传统农业转型的过程。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转变;另一方面,个人生产向产业化发展转变 [9 ] 。

 21 世纪初,临潭县开始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要求,实施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转型发展战略,农业结构逐步优化 [10 ] ,以中藏药材、油菜、青稞、温室蔬菜等为主的具有传统优势的种植业逐步兴起。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规模持续壮大,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 。近年来,临潭县致力于发展高原避害农业,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发挥不同地区的地理优势。东部和南部洮河沿岸地区是粮、药、果、菜的主要产区;中部地区有效积温少,热量不足且具有东西两区的特征,主要种植小麦、青稞及其它作物,中部地区为临潭县典型的“三三制”格局区域;西部地区气候表现为高寒阴湿,该地区主要种植耐寒作物。临潭县依据各地区降水、积温、热量等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并取得显著成效,粮食产量年均增长 1.4%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7% ,农业发展总体上稳中有增。(二)养殖业发展历史悠久临潭县全县草地面积 99.65 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46% ,其中天然草地 98.63 万亩,人工草地 1 万亩,为养殖业提供先天优势。从 1990 年开始,当地把养殖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点工作,对传统农村产业发展方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鼓励广大农牧民种草养畜、大力发展养殖业,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农牧民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养殖业蓬勃发展起来。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合理监管以及市场的拉动作用下,羊产业及相关收入取得稳步增长,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山羊出栏量和山羊绒产量可观,羊产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畜牧业已经发展成为临潭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县牛羊育肥户达两千多户。加之国家持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畜产品价格的一路攀升,有力地调动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全县集中成立起养殖合作社,使得临潭县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起来,悠久的养殖业历史使得广大牧民长期以来积攒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促进了临潭县近代养殖业的蓬勃兴起。(三)工业资源禀赋优越临潭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全县水利资源丰富。多年来平均地表水资源量 2.912 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高达 28.74 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量高达 17.29 万千瓦。在全县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后,水能利用率得以进一步提高,全县电网线路累计达 189 条,总里程 1567 公里。此外,当地丰富的石灰石、石膏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和锑、黄金等矿产资源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支持。“自给自足”的矿产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而且为进一步加工后进行对外输出,做精做深加工,延长整体价值链产业链,提高原始矿产资源的附加值奠定了坚实基础。7 2第 2 期 李丽娟,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四)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临潭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特点,形成了游牧、农耕等多种生产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窖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临潭县凭借其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及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资源,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优越。目前,有 4A 级冶力关风景区、黄涧子森林公园、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旅游景区。截至 2019 年 8 月,临潭县共有各类旅游公司 106 家,旅游就业人数达 4500 余人。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推动临潭县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加就业、拉动内需的新兴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见表 2 )。仅2019 年,全县共接待游客约 27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总计 14.61 亿元,同比增长 5.7% 和 10.1% 。表 2  临潭县 2014 — 2019 年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增加值年份旅游业收入(万元)收入同比增长( % )游客人数(万人)人数同比增长( % )2014 49000 27.60 111.90 15.462015 63000 28.57 136.99 22.322016 102900 63.30 218.00 59.122017 119000 15.64 243.00 11.462018 133268 11.98 225.84 -6.992019 146100 9.60 270.00 19.55    数据来源:甘南州统计局官网图 3 建国初至今临潭县三大产业比重变化(五)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临潭县经济走向多元化,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如图 3 所示,自建国以来,第三产业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成为推动就业、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仅2019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183862 万元,年均增长率为 4.2% 。四、临潭县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一)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打造特色产业不仅需要特色明晰的产业基础,更需要人才发挥建设作用,然而临潭县人才“引入难”的问题却难以得到突破,一方面,当前劳动力数量整体不足。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是人才去留的推动器,而临潭县整体经济水平有限,县域内就业机会较少,人才资源供给整体不足,当地人才对临潭自然环境、人文、文化以及经济发展前景的不乐观,造成本地人才纷纷外涌,最终形成人才“留不住”的局面。此外,当地的工资水平、就业机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再加上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先进人才向该地区的推进力小。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技术型人才。虽然当地政府已经制定了人才扶持乡村的策略,但随着互联网...

篇四: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体经济发展思路及措施【七篇】

  第 1 篇: 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江南区苏圩镇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基层党建引领,自觉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风貌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该镇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截至目前,该镇 16 个村(社区)中集体经济收入 4 万至 10 万元(含5 万)的经济发展村 14 个,10 万元以上的村 2 个。

  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强有力抓手。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推进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屯级组织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工作模式,在 57 个坡(队)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引领扶贫新机制。

  积极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搭建平台,组建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库,强化镇项目办对各类项目的支持与指导,确保项目的顺利进展。通过设立镇、村项目库,先后争取到慕村火龙果基地和苏圩社区冷库等村集体发展市级项目,两个项目共投资 540 万元,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 20 万元以上收入。

 积极开展“创业带富先锋”活动,采取技术培训、树立党员带头典型、培育能人带富工程、党员带头发展产业。近年来,该镇已培育了 48 名“创业带富先锋”。镇宁村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村委会主任吴信榜大力推进电商平台,主动为镇宁及周边各村的贫困户销售土鸡、玉米、西瓜、香瓜以及各种蔬菜农产品,并把所得收入的 1%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利润,仅此项就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 4000 元收入。

  在党建引导村集体经济基础上,成功探索盘活集体资产、培育经济实体、开展合作经营、拓展服务创收以及突出产业带动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苏圩镇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将“三清三拆”、土地整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乡村保洁等项目直接下沉到村级公司,带动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输出获得收入。

  此外,该镇把带动发展各村扶贫特色产业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作为攻坚重点,通过合作经营壮大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第 2 篇: 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为核心,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主线,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动力,创新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2.工作目标。3 年内,力争所有村村级集体经济达到 10 万元以上。

  3.工作原则。坚持村党组织为主导,强化各行政村是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主体责任,把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作为村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党组织书记负总责,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合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开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选准产业、找对路子,制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持长效巩固,注重短期脱困和长期发展相结合,注重薄弱村消除工作与“第一书记工作法、部门包村”等工作相结合,推动村企结对、乡贤帮扶、招商引资,助力集体产业发展,增强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二、重点举措

  2017-2019 年,着力实施六大工程:

  1.经营平台打造工程。全力推进村级经营平台建设,增强镇村两级资产管理、资本运作、投资发展功能,打造对接政府和市场的桥梁。到 2018 年,实现镇级经营平台全覆盖。搭建村级平台,推动有条件的村开展集体资产公司化运作。规范乡村经营平台运行管理,建立资金管理、监督和使用等制度,积极探索村级经营平台参与政府小额工程建设办法,依法依规扩大经营范围,提升经营效益。

  2.集体股份改革工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合联”实体运作,全面探索推广村集体经营增收新机制。重点实施“四大计划”。“项目入股计划”,推动村集体以资金入股、资产资

 源折价入股等方式,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发展,获取盈利分红。“帮扶享股计划”,以“一对一”或“多对一”形式,与企业结对,开辟村集体资金入股绿色通道,帮扶村集体每年具有稳定收入。“滚动增股计划”,将用于改善项目基础配套的财政投入按比例纳入投资总盘,合理增加村集体股权。“集体合股计划”,推动多个村集体共同出资组建经济联合体,抱团发展集体经济。

  3.集体资产盘活工程。坚持清查和盘活两手抓,彻底摸清村集体资产家底,做足闲置低效利用的减法,做优盘活造血的加法。2017年 10 月开始,实施“村集体资产清查月”专项行动,全面梳理山塘水库、山林耕地、办公用房、集体厂房等村级资产,落实水资源、山资源、地资源和固定资产“四张清单”,建立镇村两级数据库,为精准盘活打实基础。2018 年,全面实施“集体资产盘活年”专项行动,推进集体资产分类分别处置,重点实施“三个一批”。即:对现有利用低效的,依法处置、重新使用一批;对单体规模小、无法连片开发利用的,通过自主经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公开招投标等,由村集体盘活一批;对跨行政村域、可连片开发利用的,通过项目包装、对外招商等,由镇统筹重点建设一批。到 2018 年底,实现经济薄弱村集体资产全部盘活。

  4.民宿旅游发展工程。制定村闲置房产资源收储计划,由村集体按照有偿流转、征用回收、折价合股等方式收储有开发价值的旧宅或宅基地,集中开发发展民宿。完善村级民宿运行管理机制,依托美

 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庭院,鼓励村集体牵头,融合资本、民间力量,整合资金、土地、山水等资源,全面参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5.光伏经济扩面工程。大力实施光伏发电项目,联合优质光伏企业,整合利用村部大楼等村集体建筑屋顶进行光伏发电。加强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增加村集体租金收益。全力推进光伏小康项目,实行村级投资与省市县配套捆绑补助,力争将杞梓里镇镇等列入省级结对帮扶重点村光伏项目建设,增加相关村集体经济收入。

  6.经营队伍培育工程。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强化党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导,把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村党组织书记领办的党建项目。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经依法选举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向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派驻工作指导员,并兼任第一书记。加大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储备后备干部。开展集体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突出经济发展路子、项目管理、经营管理实务等内容,提高村干部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水平。

  三、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保障。成立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村集体经济发展综合协调、组织指导、督促检查、考核激励等。镇党委要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分管领导,因地制宜分年度逐村制定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每年 1 月 20 日前以村为单位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报办公室。

 2.整合各类要素。要结合县财政设立的专项扶持资金,整合现有扶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扶、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项目以及扶贫项目,加大对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对接国土部门,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的用地。对接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要给予信贷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和扶持。

  3.强化考核激励。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纳入镇对村工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工作措施不力,村年度任务未完成或弄虚作假造成恶劣影响的,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对相关镇、村有关人员进行问责。把发展集体经济与村主职干部绩效考评、年终一次性奖励相挂钩,未完成集体经济发展任务的村主职干部,在下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不得提名为村级组织班子成员候选人或列为自荐人。建立村集体经济上台阶奖励制度,健全村主职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容错免责机制。

 第 3 篇: 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及措施

  【摘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认识不足、基础薄弱、支出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1 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基本状况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2012 年,全县 203 个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 4204.71 万元,村均 20.71 万元,同比上年增长 5.30%。村级集体资产总额 38242.73 万元,比上年增长 14.00%。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收入结构上看:经营收入 214.28 万元,占总收入的 5.09%;发包上交收入 323.91 万元,占总收入的7.70%;投资收益 64.89 万元,占总收入的 1.54%;上级补助3315.79 万元,占总收入的 78.86%;其他收入 285.84 万元,占总收入的 6.80%。从经营性收入(不包括上级补助收入)村数上来看:年收入 50 万元以上的只有 8 个村,占总村数的 3.94%,20 万~50 万元的 11 个村,占总村数的 5.42%,10 万~20 万元的 17 个村,占总村数的 8.37%,5 万~10 万元的 24 个村,占总村数的 11.82%,3 万~5 万元的 23 个村,占总村数的 11.33%,1 万~3 万元的 55 个村,占总村数的 27.10%,1 万元以下的 65 个村,占总村数的 32.02%。

  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县,大部分村底子薄,资金短缺,资源匮乏,村干部认识不到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巨大难题。

  2.1 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思想认识不足

  (1)一些贫困村村干部以资源、资金缺乏,想发展也无能为力为由,对发展集体经济不求进取、束手无策。

 (2)一些村干部只看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计划,有的村干部不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而是为谋取私利削弱集体经济。有的村干部上任后,只考虑本人任职期间的资金需求,一上任就将集体资产拍卖,所得资金本届内花完,不考虑发展集体经济,没有长远打算。

  2.2 村集体基础薄弱

  2.2.1 资金短缺,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

  经调查,全县村级集体经营年收入 1 万元以下的 65 个村几乎无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日常开支只靠到有关单位“乞讨”点援助和上级补助款,这类村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年收入 1 万~3 万元的有55 个村,勉强维持村日常开支,要想投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就只能纸上谈兵 。目前全县有 186 个村举债,债务总额达 5873 万元,村均举债 30 多万元。举债的主要内容是:经营性支出举债 50 万元,占总债务的 0.85%;公益性支出举债 4168 万元,占总债务的 70.96%;其他举债 1655 万元,占总债务的 28.18%,沉重的债务已严重影响村级正常运转。

  2.2.2 资源缺乏,制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90 年代初期,全县有村级集体茶果园 255 个,经营面积1963hm2,每年上交村集体经济收入 82.4 万元;有村级集体林场126 个,经营林地 8333hm2,年上交村集体经济收入 14.27 万;全县有村级统管山 41440hm2。现在不少村级集体茶园被解散,茶果园60%分包到农户。90 年代后期,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网络等公益事业的兴办,村统管山林木已基本砍光,要有收入也要一个 30 年

 的周期。据年初调查,全县村级可开发山地面积 5483hm2,其中适宜种植粮食、蔬菜作物的 213hm2,药材 536hm2,毛竹 2493hm2,茶叶、干水果 1298hm2,用材林 149hm2 等等,有可开发耕地面积367hm2,有可合作开发资源的村 70 个。可见,大部分村资源缺乏,发展集体经济无门路。

  2.2.3 固定性经营收入项目少,制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90 年代初,全县村办企业有 289 个,年上交村 105.4 万元,到目前全县村办企业只有 20 多家,而大部分都是近年创办的,其中小型水电站 9 家,约占 40%。2012 年全县有经营性收入的村为 79 个,占总村数的 38.90%,经营性收入 603 万元,村均 2.97 万元,且村与村之间不平衡,经营收入少的村是几百元,多的几十万元,有经营性收入的村也不稳定,有的村今年一片统管山砍了,收入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以后几十年也就没有经营收入,全县有固定性收入的村只有 33 个,占总村数的 16%。

  2.3 支出不合理,非生产性开支过大

  据统计,2012 年度全县村级财务总支出 4011 万元,村均 19万元,其中:经营支出 128 万元,占总支出的 3.19%;农业发展支出592 万元,占总支出的 14.73%;管理费用支出 1478 万元,占总支出的 36.84%;其他支出 1813 万元,占总支出的 45.20%。非生产性开支过大不但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物质保证。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就将成为空话,如通村公路、村内道路、路灯、饮用水、电视网络、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保养都要靠村集体经济支撑。针对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在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发展内涵和发展形式等方面有一个较大转变,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盘活现有存...

推荐访问:农村产业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 农村 产业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