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3篇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教 育 创 新经 验 交 流295 都市家教【摘 要】阅读教学的改革,主要是树立和强化两种意识,即树立和强化训练意识与树立和强化学生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p>育
创
新经
验
交
流295
都市家教 【摘 要】阅读教学的改革,主要是树立和强化两种意识,即树立和强化训练意识与树立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关键词】朗读训练;语言训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阅读;多元创新;促进主体发展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当前阅读教学的改革,主要是树立和强化两种意识,即树立和强化训练意识与树立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一
、树立和强化训练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文分析作为重点:介绍作者或时代背景,讲清道理,辩词析句,传授知识,设问解疑,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等等,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语言训练,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心灵上的隔阂。(一)加强朗读训练朗读是口头语言,着重于形象思维的训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发出有感情的语调,发出有感情的声音,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语义,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再现文章作者感知过的客观情境,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原有的意境,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进一步细读、深读、品读原文,学生为对于课文情感的体会加深,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升华,认识提高,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1. 读得到位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口齿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就闽南地区讲,课文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求重点引导学生读准“zh、ch、sh”和“ang、eng、ing ”。朗读中还应注意音变现象,应加强范读,进行比较, 在语境中体会感悟, 如 《桂林山水》一文中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其中的三个“啊”要分别音变成ya(呀)wa(哇)na(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2. 读出意蕴朗读指导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涵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言和情感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奏美。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又耐心地等待着。朗读时,应指导学生将“焦急” “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尊敬和爱戴,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二)重视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征是 “意会” 。因此,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必须深刻理解生动、形象的语言,很好体会作者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和写作表现手法,灵活驾驭语言文字,塑造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课文的词、句、段入手,领会把握文章内容,同时要学习课文的作者是怎样使用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用什么方式描绘事物, 刻画人物的, 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如《周总理的睡衣》一课,教学中抓住“捧”与“望”“拿”和“看”作比较,品评、反复朗读推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护士对周总理和邓奶奶的敬仰之情, 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正确语言。
领悟文章内涵, 提高鉴赏能力,也有助于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准确表达。二、树立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 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从而“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起语感,学生的入情入味地读书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养成,随着形象思维的不断积累,就会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在教学中,或抓住感人的情节,或抓住关键词句创设情境, 辅之以抑扬顿挫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了激发学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深刻体会亿万人民群众失去一位好总理万分悲痛的心情。教学时先出示总理的画像,然后让学生观看当时首都人民冒着严寒等待总理灵车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当时送别场面,陷入无比哀思之中,感受当时人们的悲痛心情,让学生进行有表情的朗读,因为有实际情景的体验,学生读得相当投入,声情并茂,把握住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二)预习指导,自主阅读朗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一定的读书习惯和阅读能力,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高的效率。预习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预习中能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方式感知新的内容。建构新的知识,是有真实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指导学生预习中,要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明确课文要求,即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 积极收集资料解决问题。预习中要教给学生粗读、细读、精读的方法,要揭示读写规律,要引导学生思考、练习,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课内外兼行,经常检查督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就会提高。(三)多元创新,促进主体发展爱恩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大脑潜能的开发,唤醒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1)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结合图意理解课文,并展开想象,把画中蕴含的意境和“画外音”描绘出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增补情节。由于表达的需要,有些课文常用略写,这些略写的内容是学生进行想象补充具体的好材料。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使增补的情节内容更具体。如:《荷花》一文最后一句是:“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让学生凭借省略号大胆想象,丰富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3)拓展延伸,续篇课文。有些课文内容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学生可联系生活实际, 构思新的情节, 想象新的结局。
如 《两只小狮子》可引导学生续篇: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么想,怎么做?结果怎样?以《小狮子变了》为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想象合理又有情趣的故事情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阅读教学正起着悄悄的变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可,为了让这种主体性有更大的释放空间,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课堂上实践着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以生为本,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 [1] 教育文摘.教学参考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发展363104 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 郭美瑄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发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发展作者:郭美瑄作者单位:363104 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刊名:都市家教(上半月)英文刊名:Dushi Jiajiao年,卷(期):
参考文献(1条)参考文献(1条)2012(12) 1.教育文摘.教学参考书
引用本文格式:郭美瑄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发展[期刊论文]-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2(12)
篇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教法Teaching methods0602020 年第 18 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雨的四季》为例浅谈自读课文的自读模式探索郭丰(浙江省嵊州市城关中学,浙江
嵊州
312400)【摘要】本文以初中第一篇自读课文《雨的四季》为例,在分析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的不同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梳理出一种“自读模式”:用旁批、用阅读提示、用作业本和用教读。让学生掌握方法,习得能力,从而迁移到学习的各个层面,更好地学习。【关键词】新教材;自读;教读;三位一体;旁批;阅读提示;作业本【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8-0060-02【本文著录格式】郭丰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雨的四季》为例浅谈自读课文的自读模式探索 [J].课外语文, 2020,19(18):60-61.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把“精读”变为“教读”,把“略读”变为“自读”,并创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仍在用教授教读课文的方法教授自读课文。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教自读课文?如何区分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如何处理教师、教科书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自读教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热点。接下来,我以第一篇初中自读课文《雨的四季》为例,阐述我在自读课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实践。《雨的四季》是七上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也是初中生第一次遇到的自读课文。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跟着老师学习了《春》和《济南的冬天》。《春》和《济南的冬天》都在教阅读,即师生采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到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习“方法”。《雨的四季》要求学生运用在教读课上学到的“策略和方法”来自己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使他们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那么自读课和教读课有什么区别?从部编教材看,教读课由“预习”“正文”“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构成且目录中没有星号。而自读课文由“正文”“批注”和“阅读提示”构成,目录中有星号。从配套的《作业本》看,教读课以“课前预学”“课堂导学”“课后拓展”的体例呈现,自读课则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的体例呈现。在理解了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的不同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差异进行教学。一、利用助学系统中的旁批进行阅读教学部编版教科书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和方向,倡导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独立阅读和自由表达,并在编写自读课文时首次写了旁批,还增加了教科书的空白空间,方便学生记笔记。这就是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的区别。它是部编教材编写的重点,一个很大的亮点。掌握教材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部编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照亮亮点,是自学课文教学的关键。教学《雨的四季》要引导学生阅读旁批,并研究旁批,对旁批进行分类。通过讨论和归纳,不难发现“冷秋雨为什么‘清纯’人心”“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涉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旁批“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注意品味语言的清新典雅”则是指向语言的品味,还有“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和“交代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埋下伏笔”这是给我们点拨结构。所以学生就明白了“内容”“语言”“结构”是教材旁批的指向内容。在界定了旁批的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旁批内容进行思考,并尝试仿写旁批内容。当然,应该指出的是,不同风格的文章旁批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阅读课文时,老师需要提醒学生比较不同风格的内容。《雨的四季》是散文。散文阅读的重点是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小说则注重人物、情节和环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小说,所以它的旁批就对此进行了解释,如“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就是对人物形象特别是心理表示关注。二、利用助学系统中的阅读提示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教科书“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一部分,不容忽视。它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协调,或者选择文章的独特性作为指导。分析《雨的四季》中的“阅读提示”,我们可以发现,“调动多感官描写景物”“朗读品味”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根据阅读技巧,可以对课文进行以下教学设计。第一,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文本。感受作者优美的文学才华,想象四季雨的美丽画卷。文章简要总结了四季雨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四季雨的美丽画面。第二,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官,写作手法,修辞或用词的生动准确)表现了 _________ 季节的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和作者对雨的 _________________ 感受(情感)。”万方数据
教材教法Teaching methods0612020 年第 18 期第三,文章开头指出了对雨的热爱,那么雨对作者全年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雨的形象。
三、利用作业本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在使用了教育部编制的教材后,省教育厅在修订后陆续推出了新的《作业本》。新版本的《作业本》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题目,而是一个逐层的任务清单,它改变了过去简单的问题和答案风格,成为情景模拟的类型;在思维中,它是一种多层次的思维碰撞,不再是一种单点思维。总之,新版《作业本》不仅仅是学生预习、测试和巩固的工具,也是教师备课的良好参考。以《雨的四季》为例,《作业本》开头的“学习任务评价表”实际上告诉我们《雨的四季》的重点。这四个学习任务分别要求我们“把握特征美”“赏析语言美”“探寻情感美”和“自主表现美”。不难发现,它正在建设“学习与作业整合”的操作体系,指导教师整体学习课堂学习和作业设计,并以学习任务组织教学过程。但《作业本》不能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多个环节的设计需要根据课堂的形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例如作业本《雨的四季》“学习任务一”中的第二个问题和“学习任务二”中的第四个问题与理解四季雨的不同特征有关,可以在特定的操作中组合。
四、利用本单元教读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新编写的部编语文教材一个单元内出现了两种类型的课文,即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而且还推荐了相应的课外阅读文章或书目。教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是展示、举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读课文的自我阅读是基于学生的自我阅读、教读教学和阅读方法在自我阅读课堂上的应用。同一单元的教读和自读课程共同努力实现单元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自读课文教学时可以从相互配合的角度来思考方法和用法的协调和能力转移。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散文阅读。在《济南的冬天》和《春》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阅读散文是欣赏作者话语的准确表达,理解作者所思所想。此外,还学会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然后,《雨的四季》的自我阅读部分可以设计为:描述一些你认为在文本中很精彩的句子,请运用本单元中积累的阅读经验和方法对句子进行感受和评价。从以上分析可以梳理出一种“自读模式”,即用旁批、用阅读提示、用作业本、用教读。当然,这不是一种万能模式,更不是唯一模式,它只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它旨在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一种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希望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从老师的长期跟进模式中脱颖而出。他们可以自己确定阅读重点,讨论独立阅读的难度,最后学会阅读。参考文献[1] 王本华 .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设计和教学实践 [J].语文建设,2018(6),[2] 刘卫雄 . 用好第二套助学系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 2016 版《语文作业本》(七年级下)为例 [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9).[3] 秦淑芳 .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使用研究 [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4] 赵大谋 . 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的“比较”点拨 [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1992(4).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重,爱玩爱热闹,活泼,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快乐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增加课堂教学的多样性,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如此一来,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负荆请罪》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施给学生播放有关这个故事的小情景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大致了解。然后设问故事主人公负荆请罪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得出结果,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快乐,也会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根据新课程体系下的学生观来看,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理想也各有不同,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快乐教育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依照自身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各有擅长,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发挥出各自的特长,让学生充分发扬自己的长处。四、结语总之,快乐理念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快乐理念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促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语文学习成绩,让学生加深了对语文的理解,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参考文献[1] 邱璨 .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J]. 新校园旬刊,2015(10).[2] 曹银 .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J]. 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5X).[3] 余梅 .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措施探究 [J].西部素质教育,2016.[4] 万佩佩 . 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J]. 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41).(上接第059页)万方数据
篇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2016.6.下| 基础教育|“授之以渔”使教学事半功倍文 /钟利平摘要:自学,是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品德、形成能力的一种自觉的学习方式。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自学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非常重要。正确的自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必经之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学生拥有自学能力的关键,借助多种手段对初中学生进行自学训练能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自学方法,形成自己的能力。关键词:
语文 学习 能力培养 自学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授之以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授之以渔”,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自学,是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品德、形成能力的一种自觉的学习方式。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自学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培养学生语文的的自学能力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针对培养学生语文的的自学能力作了以下探究。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找到正确的自学方法是自学的基本前提,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自学方法才能形成自学能力。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一)任务驱动法这种方法其最大的特色是学习需要教师主宰,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任务驱动法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体需要掌握的要点,安排学生需要他们自行解决的具体任务,从而理解掌握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就拿学习说明文来说,首先教师要安排学生找出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再找出说明方法,然后要学生根据重点词语(如几乎、大约、仅、多数、往往、……)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一般方法。以后学生说明文时学生就能自行解决这些基本要掌握的文体要点,而针对每篇说明文的特异性,教师就应该与学生共同来探究和解决了。(二)举一反三法这种方法就是理解巩固。实践出真知,要巩固所学到的知识一定要进行运用,获取并运用知识是自学的出发点,也是自学的归宿。前面笔者所述的“任务驱动法”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学生在掌握方法后如果不加以运用和巩固,就会前功尽弃。所以,举一反三法就是让学生在每掌握了语文一种文体的学习方法后,再让其按所学方法独立解决相同文体的其他篇目,熟练运用教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并能通过巩固运用而发现新问题和产生新想法,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自学方法。(三)自主训练法这种方法就是自主运用。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自学训练,课堂外多布置一些容易操作的自学任务。布置任务时不能单一的阅读、抄写,而要强调课内对课外的带动作用,强调按照课堂内制订的“规则”办事。如按文体自选文章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是较好的自学训练;还可以结合学校的重要活动布置写读后感、读书会等活动,并将这些学生的作品和成果在班上交流、评选优秀,进行表彰奖励,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二、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如果学生只掌握了自学方法,却没养成习惯,一切还得要教师去安排引导,就不能说是拥有自学能力。学生只有将掌握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才能说是真正拥有自学能力。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学会记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积极的自学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的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等,并定期回复反馈,使其形成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前预习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用批注、圈点、划线等方法,先将自己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内容圈点、注解出来,将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划线、批注出来。二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简缩符号快速记课堂笔记,用摘抄法摘抄重点词句,方便记忆。(二)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的习惯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自学,更多时间还是课堂外自学,而各种辅助工具书和资料对他们很重要。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辅助工具书如字词典、互联网和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三)学会阅读阅读是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由于互联网,手机的普及,现在学生多看视频或是小短文,没有看长篇名著的耐心。即使看传统书籍,也多看《读者》《青年杂志》这类快餐式的文章,甚至更多看垃圾杂志,极少数人能够认真看完一本长篇名著。没有阅读也就没有语文,阅读需要主动性和选择性,这就关乎自学能力的养成。教师最好要求学生先看纸质的文章,看看报纸杂志,关心时事。看报纸杂志锻炼阅读速度和记忆总结能力。有了小习惯,再深入一点,看看中长篇名小说,再后可以布置看名篇巨著,看了一定要写读后感,加深印象,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制定可行的计划。我们是要确实改变学生过度依赖老师的传授状况,但并非是喊喊空头口号,装模作样秀一把,或是搞个方案就成了。我们需要静心沉下去,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一个学期有进步,一年有点小成果,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下去,那才不负初衷。自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重要,对课内学习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培养学生的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唯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教育的要求,实现新课程的总目标。参考文献:[1]王桂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J ].呼伦贝尔学院报,2001,(04).[2]蒲兴勇.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J ].四川教育,2008,(06).(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仙塘中学)234
推荐访问: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之以 学会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