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7篇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理论前沿·48· 浅谈中国近代史 马旭冉邯郸市田家炳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对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前沿 ·48·浅谈中国近代史
马旭冉 邯郸市田家炳中学,河北 邯郸 0560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浅微看法,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一直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并且源远流长。我觉得中国近现代史,按照我自己的主观观点看待,是中国有勇有谋的人和广大百姓为了挽救灭亡危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顾自己安危,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一段历史;特别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在五四运动划分线,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是一段人们思想解放自由,信服科学民主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后,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中国时期的历史阶段。我通过结合高中时期历史老师对近代史方面知识的讲解,以及自己查阅一些资料,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事件有了一定自己主观的看法。
关键词:屈辱;抗争;探索;中国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12-0048-01
引言
自从战国时期到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就一直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初步计算有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从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便为了巩固君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并且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这种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国家统一,当然也无法避免的产生了消极作用,那便是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一直以来,我把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源头归结于君王统治时的腐朽无能,社会风气的腐败以及清王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我觉得就是因为那时的固步自封和统治者的盲目自大,中国才会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很大的差距,就不会让英国有机可乘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就不会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一天以及后来的屈辱历史!但我也认为看待近代史应该有辩证性的思维,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的。
1 中国近代屈辱史
我觉得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大概是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的,“文明的英国”向“野蛮的中国”贩卖毒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机,引起中国人民极大气愤,清政府派林则徐返回广东查禁烟土。英国政府以此为借端正式派兵侵略中国,华夏自愿订立了《虎门条约》和《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紧接着 1856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5 甲午中日战争以失败完毕,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 2.45 亿两白银。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成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显而易见的是,《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辱没最深沉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绝后的灾难。我觉得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清朝结束这一时间段都应该是屈辱史,都让我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2 中国近代抗争史
当然,作为有骨气的中国人,证明我们不是东亚病夫。在西方列强掀起了割据中国的狂潮期间,他们不仅从军事,经济对华夏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在思想方面对中国人加以侵略和控制,国民陷入了生灵涂炭之中,国家处于民不聊生,经济凋敝时期。我们都知道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西方列强压迫越严重,各阶层人民的斗争也风起云涌,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洋务派等阶级运动遍及全国,随后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战争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时,中华民族仿佛看到了强国的希望,中国有了解放的一天。在近代不断抗争中,不能说每次都取得了成功,至少告诉了侵略者我们的强大以及不屈服,为早日摆脱这种被侵略的命运奠定了基础。
3 中国近代探索史
一个国家不能在波动中去对抗,更应该主动,面对侵略,不同阶级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以后中国要走的路开始了探索。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了,但是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的历史功勋,是 20 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经过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并且深入人心,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连绵不绝。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应该缘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政党。1921 年 7 月 23 日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所以,中国革命从此展现了新的面貌。抗战结束,中国又经历了全面内战,战争接连不断,也让我们不断强大,内战结束后,新中国成立,一个全新的时期正式开始!
4 结束语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中国忽然间从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国,沦落到饱受欺压的国家。对历史我们除了感伤,更多的是要反思。如同一个人,如果不懂吸取教训,再多的失败也不会成为成功之母,那么他面对的还是失败。
同样,中国是属于世界的,中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自身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发展要有世界眼光。这里不但需要人的斗志、凝聚力,还需要指挥者的智慧。当然,在学习了解我们国家的近代史后,我了解到中国人民在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救亡图存。只有我们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才能自强,最终才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当然,以史为鉴,我知道了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作为 21 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为了我们国家能保持飞速发展,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了解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的国家正在发展!从今以后,国家不会在屈于强权,人民不会再忍受屈辱,并且我们会以我们国家为荣,也希望有一天国家会以我们为荣!
参考文献
[1]胡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 [2]胡蝇.《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 [3]《中国近代史纲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二: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国近代史》姓名:
王凤
班级:
12 级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 5班
学号:
201240301131
题目:
李鸿章——乱世英才
【摘要】
梁启超这么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 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
就是这个人物, 功过是非集于一身;就是这个人物, 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就是这个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于这个人, 各种评论五花八门, 有人赞他, 亦有人骂他。
而我, 只是想谈谈自己对他的看法, 还有说说他对中国近代历史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
:
中国 近代史 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壮年时, 镇压“太平天国” 运动和“捻军” 起义, 双手沾满人民的鲜血; 晚年时, 代表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
他少年科举, 壮年戎马, 中年封疆, 晚年洋务, 一路扶摇; 甲午战争的烽火使他“一生事业扫地无余” 。
这是人们对其一生的简要概括, 而我通过自己多年来所学所听, 对李鸿章的几件重要事件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作为一名军人, 当时李鸿章并非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 作为一个才出道的书面小生, 他仅仅是个配角而已。
由此可见, 李鸿章对于太平天国运动, 不过只是
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 根据历史发展观来讲, 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走向末路, 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使其末路的人而已。
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 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军的实质, 内讧四起, 骄傲自满, 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
大兴土木建筑王宫, 养尊处优生活奢靡. 这就证明了 太平天国在本质上与清庭没什么差别。
(二)
训练精锐军队 进过镇压太平天国事件, 李鸿章深刻体会到“洋枪洋炮” 的威力, 他挑选出优秀 军官, 据其所能让他们担任职务, 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 坚持新法训练, 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
有了这样一支军队, 李在与太平军的交手中连战连胜, 不仅保住了 上海, 而且钳制住了 太平军的许多精锐之师, 对清庭最终战胜太平军作出了 很大的贡献。同时, 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到了上海之后建立起来。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 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已 大大超越中国。
所以, 在军事上, 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 对于 中国军事近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军事近代化从此开始了。
(三)
中年封疆 那时俄国占着伊犁此地, 而其他国家企图瓜分我国土地。对于封疆大吏李鸿章,当时已是权倾三。
李鸿章当时向慈禧奏言:
“新疆乃化外之地, 茫茫沙漠, 赤地千里, 土地瘠薄, 人烟稀少。
乾隆年间平定新疆, 倾全国之力, 徒然收数千里旷地, 增加千百万开支, 实在得不偿失。
依臣看, 新疆不复, 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 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他用“海防” 重于“塞防” 的理由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 并听之任之, 只求不伤元气, 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
尽管在左宗棠的坚持下终在一年后全境收复新疆, 但李鸿章在这件事上渲染的败笔, 差使中国如丧失外蒙古一般丧失新疆, 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四)
兴办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以后, 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 和“顽固派” 。
其中“洋务派” 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来利用, 以摆脱困境, 强兵富国。
而“顽固派” 则与之相反。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 在各地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
李鸿章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清王朝末世衰危、 内忧外患, 在同外国的交往过程中, 他深刻认识到“师夷长技” 的重要性。
因此, 他"师夷长技" , 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探索、 实践的精神, 求取中国的"富"和"强"。
洋务运动后期,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领导和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 创办了实力强大的中国近代海军; 派遣了留学生, 培养人才。
所有这些, 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并使落后的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他的军事、教育、 经济、 外交等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直至今天仍留烙印。
这些都说明, 李鸿章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 教育、 经济、 外交等各方面全方位的近代化。
然则李鸿章主张的“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始终没触及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 对于上层建筑他有着深深的信仰, 彻底贯彻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 所以就算对于各方面近代化工作李鸿章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作为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 他却忘记了进一步推动事物的发展, 从这一点来看, 他对历史的影响就是反向性的了。
所以, 最后, 洋务运动失败了, 失败于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忠诚上,
失败于他永不会触犯的封建制度上。
纵有对中国近代化诸多方面的推动, 最后,洋务运动都不得不止步于无法触及制度的软肋上, 也便是功亏一篑了。
(五)
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 洋人了解李鸿章的外交能力, 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 谈判。
当时, 英国人的军舰进入烟台, 日本军队开始向朝鲜武装挑衅, 以对大清国构成战争威胁, 皇亲醇亲王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 而李鸿章的思路是:
大清国不能再走外交上的一贯老路, 即事端一出, 动辄开战, 站则必败, 败则议和, 和则割地赔款。
于是,1876 年 9 月, 《烟台条约》 签订。
贪图更多在华利益的英国人事后说:
“这个文件不明智也不实用, 毫无意义, 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
” 但是尽管洋人说面对强大的威胁, 李鸿章仍能谈出一个明显存在有抵抗态度的跳跃, 李鸿章还是背上了卖国的罪名。
李鸿章这一生, 多次代表清廷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例如中英《马关条约》 、 《中俄密约》 及《辛丑条约》 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晚年的李鸿章, 活跃在晚清政坛。
他认为, “外须和戎 , 内须自强” , 在与外国交涉中, 他负责具体的谈判、 具体的签字、 具体办理了很多的条约。
作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 从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 其所思所为无不打上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
为了争取和局, 在交涉时他的确失却了坚守, 多有妥协。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故意挑起的侵略战, 而清政府对于日本肆意的挑衅却无心抗战, 一再求和, 最后派身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 与日本全权代表、 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要战争还是要和平, 它决定了中国会不会签条约, 当然, 他是要求和了, 整个腐败的清王朝都是要求和了。
从这一点来看, 顺应时局顺应大流的李鸿章追随清王朝就注定败局。
然而后人骂他卖国贼, 我却不敢苟同了。
李鸿章这人作为一名封建国家的忠诚将士, 一心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既得利益, 无论如何也是不会卖国的。
毕竟,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不允许他这样做, 不会允许他的背叛, 因为他是这么一位历史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
【小结】
对于李鸿章, 梁启超的评价是:
“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 非造时势之英雄” 。他驰骋于晚清政府半个多世纪, 在其中所作所为都是我们无法判断他这人到底是好是坏。
他在仕途几十年间涉及了 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促进近代化的事迹显示了他创新的血液, 执意中国苟且于侵略者手中是他阶级本质的表现, 而封疆时期反对收复新疆的过激则是他不可逃脱的罪责。
他在敌人面前抗争过, 也妥协过。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 他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 在那个中国过渡时代, 他也是一个过渡人物。
谁也没办法称出个孰轻孰重。
【综述】
纵观李鸿章一生, 可圈可点处众多, 但是在皇权当道的封建体制下, 没有实现其抱负, 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 李鸿章创新过, 妥协 过, 他是中国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
作为历史的重要人物, 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 也因对外来侵略者的妥协退让而使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 其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
不过, 从历史人物的唯物辩证角度来看:
李鸿章不失为该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大杰士。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 ﹑ 梁启超《李鸿章传》
篇三: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 ——浅谈中国近代史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在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它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引发了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如何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 29 年的艰苦探索,直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
2 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七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大踏步前进。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革命理论的武装下,在社会主义这一新的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得以真正实现。
总结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让我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造福与广大人民群众。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们深感肩负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我们大家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祖国发展繁荣富强。我们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篇四: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_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浅谈中国近代史_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1840--19491840 鸦片战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新纪元。关于中国近代史大家有什么感想?今天小...
1840--19491840 鸦片战争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新纪元。关于中国近代史大家有什么感想?今天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浅谈中国近代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浅谈中国近代史篇一
中国的政党制度产生于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中国政党制度就成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调动最广大人民抵抗外侮、争取国家独立统一和富强民主的政治机制。历史起点和历史主题深刻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道路,也使中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具有自身鲜明特色。
中国政党制度是基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逻辑和"跳出政权兴亡历史周期律"的历史逻辑设计的。人民民主专政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要素:民主党派不是与中国共产党分庭抗礼的反对党,不是与中国共产党分掌政权的联合执政党,而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参政党;"跳出政权兴亡历史周期律",从功能上规定了中国政党制度的设计初衷: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不是分权制衡关系,而是体系内的权力制约关系,其目的是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反对或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主党派存在的价值,从政治架构上看,列入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从政治功能上看,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从民主价值上看,民主党派以民主为价值取向,与中国共产党有共同旨归,以参政党身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它拓展和深化了人类社会对民主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民主的内涵是丰富的,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谋求共识是民主的灵魂,合作与协商应成为更好的民主形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民主党派是民族抗战的重要宣传者、战时民主的重要追求者、民族文化的重要保护者。在当今中国,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是参政党最大的政治。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是民主党派的显著标志之一。知识分子在中国古已有之。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被称为知识分子之前,叫做"士"。以"道"自任,是其本质特征之一。"道"的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由来已久,它超越现实世界,但不脱离人间。士的天职和使命是守道、卫道、传道。"士志于道"的价值追求,确立了知识分子参政的自觉性和根深蒂固的"入世(仕)情结"。因此,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不仅是"坐而言"的理想主义者,更是"起而行"的行动实践者。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中国政党制度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回顾百年中国
历史,有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到新中国成立,我们依靠军事力量解决了"挨打"问题;改革开放30 多年,我们依靠经济力量解决了"挨饿"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着"挨骂"问题。换言之,亟须构建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亲和力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
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包括写好中国政党制度的时代篇章。为此,知识分子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民主党派当以专业素养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中国近代史篇二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才知道历史的发展史多么的曲折和不易。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姿多才的绚烂文化,周边国家的景仰朝拜,让我们中国人在谦和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深深自傲的心。我们是多么的聪明和强大啊!从羊脂白的陶瓷到精致的唐三彩,从华美的丝绸到碧绿沁心的茶叶。中国的画卷是那样的多彩和绚烂,是那样的华丽和闪耀,然而,从 1840年开始,中国的画卷开始变的灰白,伴随着鸦片的缕缕白烟,变成了带着沉重的灰暗,带着伤痛的苍白。
1840 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
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好在,灰暗没有压倒反抗,我总能在黑暗中寻找到希望的色彩和光明。太平天国将士的红头巾,抵御了多少多来的侵略者;爱国人士的公车上书,白纸黑字满是爱国壮志;长征路上,雪山草地记住了红军军装的颜色。国人爱国的心让黑暗中有前进的方向,战士英勇的反抗让黑暗中充满光明。
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现在,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但绝不狭隘,我们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绝不去奴役;我们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怀,但也绝不会一味的容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了解历史,以历史为鉴。但不能拘泥于历史,要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中国近代史篇三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我们的前辈学者根据种种调查、研究、论证,认定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认识已经为全部革命实践和历史发展所检验、证明。现在一些出版物上有说"两半论"是所谓毛泽东的"失误",影响了中国反封建任务完成的;有说外国侵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并不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有说辛亥革命以前为封建社会,以后为资本主义,无所谓"两半"的;有说"半封建"不准确,妨害与"境外"同行交流接轨的,等等。对历史上传流下来的学术概念有疑问,应当讨论、阐述,但事实终归无法改变。
半殖民地指民族不独立,国家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重点讲的对外一面;半封建指长期的封建制度开始崩溃,但没有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重点讲的对内一面。它们互为表里,密切不可分,取消其中的一面就不存在另外的一面。中国多了一个外国侵略,少了一个民族独立,多了一个外国支持的封建统治势力,少了一个工业化、近代化。中国社会历史要前进,必须反帝反封建,取得民族解放独立,打开走向近代化的道路,认定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出这个历史真理,这就是它的意义。说什么提出"半封建"延误了中国反封建任务的完成,那么,这个"全封建"除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废除了的封建土地制度和推翻了的蒋介石政权又是什么呢?说外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不能改变社会制度,那么,英国占领香港、日本占领台湾和东三省,是不是对那些地方实行殖民统治?说辛亥革命以前为封建社会,以后为资本主义,那岂不是说,辛亥以前以后都不存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踪影了吗?这一些,不管出于什么设想,实在是不
通之论。科学研究只追求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与"境外"境内是否接轨全不相干,就像中国革命、中国历史走自己的路,与"境外"态度如何,毫不相干一样。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民族压迫与近代工业同时存在的下降与上升两条线,两个走向的矛盾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体运动的两个方面,两种方向。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推进了黑暗深渊;民族工业、新的社会力量出现,给中国前景带来了光明。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那既是否定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与封建统治下在黑暗深渊里下沉,也是否定经济基础变化、新的社会力量出现,以及中国开始朝着光明的前景行走。照那些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看来,中国近代 110 年的正反两面,实际上什么都不再剩下,只剩下了漆黑一团或者白茫茫一片。
革命与改良方面的问题,报纸上有专文论述,不去重复。有两点在这里强调一下:
(一)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脊梁或者说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回答是革命运动,人民起义。中国严肃的历史著作是这么叙述的,西方严肃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也是这么讲的。因为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那样。美国首屈一指的中国问题学者费正清于 80 年代出版的一本主要讲孙中山、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书,题目就叫《伟大的中国革命》。他出版的另一本书题目叫《观察中国》,叙述中国革命,一直讲到"四人帮"垮台。他说,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主要是由于不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历史的基调是革命。"基调是革命"确实讲到了中国近代史的点子上。谈论革命与改良,
首先必须抓住中国近代历史的脊梁或者基调。人们不管赞成与否,对此是无法否定,也无法王顾左右而言他的。
(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独立国。但中国除了部分地区,到底又没有变成外国殖民地,这与历史的脊梁即革命运动、人民起义又是什么关系?在此且看看义和团这个由农民群众掀起,一直受人贬责的历史风暴。义和团抱着排外思想,带有不少封建愚昧的东西,最后被地主阶级统治者出卖而告终。尽管如此,它却起了阻止了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列强瓜分,变为殖民地的历史作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前后,对于是否要或者如何瓜分中国,讨论和争论不休。这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已经 37 年的西方侵略中国的谋主、代言人赫德说,瓜分中国行不通。"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要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话讲得相当透彻。换一个说法,侵略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协同一致来反对中国人民,而不是瓜分中国,把它变为一块块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赫德又说,义和团"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简单说来,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其目标是使中国强盛起来"。"这个运动对于世界其余各国不是吉祥之兆,但是中国将有权力采取行动,中国将贯彻它的民族计划"。(《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 152、145、146 页)这些话都是一个意思,中国人民的反抗,对帝国主义是"不祥之兆",但又是无法加以阻止的。
中国近代历史上自有革命起,就有反对革命的声浪起。革命残酷流血呀,
革命不如改良、不如开明专制呀,革命破坏稳定呀,革命过激呀,等等。革命者的态度从来是相应不理,向着时代指引的目标、道路前进,曲折反复,直至达到某种解决。中国革命是这样,其他国家的革命也是这样。所谓时代目标的某种解决,是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现一定的或者非常深刻的变革,旧的制度、秩序靠边或者消失,新的制度、秩序树立起来。革命于是宣告胜利了,历史由此再展开一个新局面。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伟大民族、先进国家是不把自己历史上的革命引以为光荣的。美国隆重的国家节日是独立纪念日。法国的国庆是大革命中群众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俄国有十月革命节,有卫国战争胜利日。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的光荣,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妄自菲薄。一些论者反其道而行之,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及其代表人物的假丑恶,像变戏法一样,描绘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而对于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运动则说成仿佛是中国穷困落后、黑暗纷乱的祸首与根源。它与学术研究不沾边,但确实是一种在讲历史的名义下制造的社会舆论。"历史无用论"被人们说了很久似乎已成定论,现在看来也不尽然。
中国当代与近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不独立,社会落后,无法工业化、近代化那两个基本问题,现在发生了以前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变化。
关于民族独立。从 150 年前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世界列强,如今不再是与旧中国那样的关系了。再过 100 多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日本政府首脑去年"八一五"对日本侵略中国表示了道歉;前此,
日本天皇也特地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俄两国边界条约和一系列有关协定的签订,把双方的关系建立在长期互利合作基础上了。德国、法国与中国早已不存在任何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也是核俱乐部一个成员。这就是中华民族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状况。
对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前进的道路打开了,尽管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还...
篇五: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转型确立 与近代化发展 酝酿与启动 19C90S——20C10S社会转型的确立 近代化的新发展 宏观把握 社会转型逐步确立——真正意义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开始 微观分析 政治近代化全面启动:
经济近代化明显发展:
思想近代化深入推进:
生活近代化立体形成:
宏观把握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转型确立,之后48年的历史都在此社会形态下进行。
真正意义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指由资本主义领导下进行的反封建革命。因此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到革命派再到激进派,都展示出资产阶级尝试用各种手段,各种途径进行探索。
微观分析 政治上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 “ 实业救国 ” 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 黄金时期” 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特别视野 社会新转型—— 从人治到法治,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从辛亥革命开始!!
政治近代化—— 宪政治之路(清末的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 、民国的 《 临时约法 》)
)
政治近代化—— 近代社团政党发展(维新:强学会、保国会;革命:兴中会、同盟会)
经济近代化—— 振兴工商(戌戊变法、清末新政、民国立法)、实业救国(晚清自办、民国团体)
思想近代化—— 近代化纲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 “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一部中华通史,实是一部 ‘ 帝王专制史 ’ ;而今后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 ‘ 民主政治史 ’ 。…… (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从君主到民主这个转型期的 ‘ 开始 ’ 。
”
“ 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 ‘ 历史三峡 ’ 。…… 不过不论时间长短, ‘ 历史三峡 ’终必有通过之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了。
”
—— 唐德刚
长时段
短时段
望远镜
放大镜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辛亥革命后,以 “ 民主 ” 、 “ 民权 ” 、 “ 民国 ” 和 “ 国民 ” 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 余家。
1913 年7 7 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 4200万份,平均每 10 人就有1 1 份。
“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 。
1915 年,戴季陶在旅途中遇一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 “ 予中华民国人也 ” 。老农 “ 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也。老农 “ 茫然惶然,连声曰: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
。
篇六: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人文地理147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分析余 放(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四川 成都 610031)摘要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抗争与奋斗的历史,里面有着英雄悲歌、有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传承,也有着革命志士舍身忘死,用血肉之躯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豪情。历史的发展总是蜿蜒曲折的,不同的政治阶级突破封建牢笼、打破传统帝制,推动民主社会形成。文化学者冲破思想的束缚、打破时代的局限,推动民主文明发展。民族资本家敢为世界之先、发展自由经济、商业贸易,让民族经济在变革中找到了发展的方向。鉴于此,本文就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展开详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发展趋势 ;问题研究一、中国政治近代史发展中的阶级属性历史发展总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条件共同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并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社会环境。1.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中的封建阶级中国近代史的起源标志是鸦片战争的爆发,封建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交融也正处于这一时刻。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坚船利炮让沉睡百年的国民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传统儒家文化洗礼下的封建意识开始觉醒,进步知识分子在担忧国家民族命运的同时,开始探究起了社会的改良。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这一切封建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图强运动都没有改变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状态。虽然民族基础工业体系逐步成型,民族经济有所发展,但是社会的根本性质未发生改变,单纯的经济变革是难以改变社会现状的。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结构,阶级的性质若不发生变化,社会的性质也不会改变。洋务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上、工业上的一场自救,但是沉疴过甚的政治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力变革的需要。百日维新虽然是封建阶级政治上的改良,但是过度西化的资本政治思想不能适应中国的国情。毫无实权可依的最高统治者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政治结构想自救图强也是有心无力。2. 辛亥革命中的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以民族资本阶级为主的政治形态却不能适应广大国民的政治诉求,何况数以亿计的底层百姓命运依旧多舛,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只是改变了社会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性质。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以无产阶级为代表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民真正的站了起来,以工人、农民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真正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不仅调整了社会生产力方式,更让底层百姓摆脱了被压迫、剥削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二、中国经济近代史中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既是国民意识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社会生产方式重新调整的过程。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起步,到辛亥革命民族轻工业体系的成型,政治形态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就马克思主义来说,“经济是决定物质社会存在的基础,决定着国民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政治体制也必然发生变化”。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由民族工业逐步过渡到后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体系,当生产力方式产生变化的时候,上层政治形态也就产生了变化。封建阶级、民族资本阶级、无产阶级,阶级的变化反映着社会资源的分布状态,当某一阶级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时候,生产力结构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改变反作用上层政治体制,并引起政治架构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是社会生产力方式变革的过程。三、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思想文化浪潮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既是一场不同阶级之间进行的社会改良运动,也是以思想文化复兴为先驱的社会文化浪潮。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抬眼望世界,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开始,中国人一直探求学习西方,以西方的文明尺度来改良中国社会。从新学运动开始,中国人逐渐学习现代自然科学和礼仪道德,国民的意识形态在逐渐改变,形成了以民主、自由为核心的工业文明体系。意识形态的改变不能从根本上进行社会改良,但是先进政治理念及思想文化能够指引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掀起了爱国热潮,在众多爱国青年和革命志士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价值核心的社会主义理念深入人心,并且引起了国民思想的变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率先进行了社会实践,创造了新中国。所以,以社会改良为先驱的思想文化浪潮是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独有的现象,也正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才让国民的思想意识从封建状态过渡到民主、文明层面。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革命、斗争的民族独立的历史。在不同政治阶级进行的社会改良运动当中,政治形态的变化呈现出了阶级属性。经济的发展、民族工业的进步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确立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并在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逐步改变社会性质,最终形成了以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扩大。参考文献[1] 徐秀丽 .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 [J].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01)[2] 左玉河 .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与超越之路 [J]. 史学月刊 . 2014(06)[3] 虞和平 , 彭卫 , 马宝珠 , 王和 , 张越 . 进一步推进史学理论研究 : 杂志编委会发言辑要 [J]. 史学理论研究 . 2012(02)作者简介:余放(2000年08月28日出生),女,四川省渠县。万方数据篇七: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结束,历经 150年,是中国从落后挨打,到探索救国,最终从困境灾难中走出来的斗争史。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1、...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结束,历经 150 年,是中国从落后挨打,到探索救国,最终从困境灾难中走出来的斗争史。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1、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完全形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
3、19 世纪 5、60 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有所发展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早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一场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昙花一现失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对满清政府失望透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开始领导进行武装革命—辛亥革命,1905 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成为辛亥革命的统一领导,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指导
思想。1911—1912 年,以武昌起义为代表的辛亥革命高潮到来,迫使清朝末代皇帝退位,结束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但是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了。
4、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但是由于缺乏先进革命思想领导、不敢提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等原因均告失败。1923 年前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形成新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开始共同领导中国革命,最终掀起了以北伐战争为核心的新一轮革命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5、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1927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起"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城市中心论的指导下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均失败。在危急关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余部转向井冈山,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迅速发展壮大。这时,由于受王明"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为中国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种。
6、自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侵华战争。1937 年,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一直到 1945 年,中国人民 j 坚持了八年抗战。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9 日日本正式对中国战区投降,并签署投降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7、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建国。但是,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内战方针,1946 年 6 月,悍然对根据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再到战略决战,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结束了其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
8、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结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中国近代史大事件汇总
1840 年-1842 年 鸦片战争
1841 年 5 月 搜索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 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 世纪 40-50 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 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 年 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建立
1853 年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 年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 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 年 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 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 年 北京政变
1861 年 衙门成立
1862 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 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 世纪 60-70 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 世纪 60-90 年代 洋务运动
1883-1885 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 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 世纪 90 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 年 戊戌变法
1900 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 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 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 年 黄花岗起义
1911 年 保路运动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武昌起义
1912 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2 年 清帝退位
1913 年 二次革命
1915 年 护国运动开始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 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 年 张勋复辟失败
1917 年 护法运动开始
1919 年 5 月 4 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 年初 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 年 7 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 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 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 年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 年 孙中山逝世
1925 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 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 年 3 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 年 4 月 12 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 年 7 月 15 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 年 7 月 国民革命失败
1927 年 4 月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 年 8 月 1 日 南昌起义
1927 年 8 月 7 日 八七会议
1927 年 8 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 年 8 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 年底 广州起义
1928 年 4 月 井冈山会师
1928 年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1931 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 年 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 年 伪满洲国成立
1934 年 10 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 年 1 月 遵义会议
1935 年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 年 10 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 年 一二.九运动
1936 年 10 月 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 年 12 月 12 日 西安事变
1937 年 7 月 7 日 卢沟桥事变
1937 年 八一三事变
1937 年 9 月 凇沪会战
1937 年 平型关大捷
1937 年秋 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
1937 年 12 月 南京大屠杀
1938 年春 台儿庄战役
1938 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 年 3 月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 年 百团大战
1941 年 皖南事变
1942 年 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45 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 年 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 年 双十协定签字
1946 年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 年 6 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 年 6 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 年 9 月 辽沈战役开始
1948 年 11 月 淮海战役开始
1948 年 11 月 平津战役开始
1949 年春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49 年 4 月 21 日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 年 4 月 23 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49 年 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推荐访问:浅谈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浅谈 中国近代史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