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8篇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当代音乐2018年第12期MODERNMUSIC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朱咏北[摘摇要]湖南花鼓戏在传承与发展中取得了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音乐 2018 年第 12 期MODERN MUSIC当 下 湖 南 花 鼓 戏 传 承 的 主 要 问 题 与 发 展 思 路朱咏北[摘摇 要] 湖南花鼓戏在传承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面临不少现实问题, 包括专业表演人才流失、 创作人员缺乏、 管理模式滞后、 戏曲内容陈旧、 传承方式落后、 资金严重短缺等。要做好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工作, 有必要从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 改进剧团的管理模式、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以及鼓励研究、 整理与创作、 创新等方面着手, 促进湖南花鼓戏向好发展, 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生命与历史文化价值得以赓续。[关键词] 湖南; 花鼓戏; 传承; 发展[中图分类号] J607摇 [文献标识码] A摇 [文章编号] 1007-2233 (2018) 12-0016-03[收稿日期] 2018-09-25[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 2017 年重点项目 (16ZDB007)。[作者简介] 朱咏北 (1957—摇 ), 男, 湖南益阳人, 湖南城市学院会龙学者,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沙摇 410000)摇 摇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的总称, 以其载歌载舞、通俗明快、 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是最具湖湘文化特色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外来文化的冲击、 群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文化审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文化产品消费方式的转变等等。
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 湖南花鼓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突出表现在专业表演人才流失、 创作人员缺乏、 管理模式滞后、戏曲内容陈旧、 传承方式落后、 资金严重短缺等方面。
创造性地将湖南花鼓戏面临的生存危机进行转换, 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生命与历史文化价值得以赓续是我们要肩负的时代职责。一、 湖南花鼓戏的简要历史脉络湖南花鼓戏兴起于清代中叶, 起初为形式单一的 “对子花鼓冶, 后逐渐发展为一生一旦一丑的 “三小戏冶, 至今, 已成为多行当、 多声腔、 艺术性厚重、 表现力丰富的地方戏曲剧种。早在清同治年间, 戏曲作家杨恩寿在 《坦园日记》 中对湖南花鼓戏的行当角色、 故事情节以及演出形式就有过相关记载, 说明湖南花鼓戏在当时已经兴起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光绪年间, 全省各地花鼓戏班社涌现, 花鼓戏艺人汲取姊妹剧种精华, 对花鼓戏表演行当、 唱腔、程式等进行了改良, 湖南花鼓戏得到发展。
至民国时期,湖南花鼓戏的锣鼓经与伴奏曲牌体系趋于完善, 花鼓戏表演的规范化、 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湖南花鼓戏步入成熟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 湖南省各地相继组建花鼓戏表演专业剧团, 在当时, 欣赏花鼓戏表演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
庞大的受众群体带来了湖南花鼓戏文化的兴盛, 也催生了一批花鼓戏表演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在湖南花鼓戏剧目的搜集、 整理、 研究、 演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 受到 “文化大革命冶 的影响, 各地只允许演出 “样板戏冶, 传统剧目遭到停演, 剧目的创作也停滞不前, 花鼓戏传承发展呈现出颓势。
直到粉碎 “四人帮冶之后, 戏曲艺术重现兴旺之势, 湖南花鼓戏才得以重放异彩。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受外来文化冲击、 群众审美趣味变化、 文化审美生活方式极大丰富以及文化产品消费方式转变等因素影响, 湖南花鼓戏受众群体不断缩减, 大量院团解散, 传承人青黄不接, 演出市场萎缩, 湖南花鼓戏迈入低谷。进入新世纪以后, 尽管湖南花鼓戏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逐渐走出低谷, 并于 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湖南花鼓戏研究工作的终结, 对湖南花鼓戏未来艺术生命延续的探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二、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尽管经过近几代花鼓艺人的努力, 湖南花鼓戏在传承6 1
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然面临不少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专业表演人才流失、 创作人员缺乏、 管理模式滞后、 戏曲内容陈旧、 传承方式落后、 资金严重短缺等。
其中, 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后继无人导致内容陈旧,创新乏力。
这一点, 只需稍微考察一下当前湖南花鼓各主要流派的在演曲目和传承力量即可发现。
据统计, 目前仍在演出的湖南花鼓戏音乐曲调总计只有 300 余支, 传统剧目也仅有 400 多个, 且有明显的不断萎缩的趋势。影响最大的长沙花鼓戏, 主要分布在湘东地区长沙、株洲、 湘潭等地。
长沙花鼓戏传承院团包括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花鼓戏展演部、 醴陵市花鼓戏剧团等, 传承人包括刘赵黔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芦林会》 《红色娘子军》 《烘房飘香》)、 欧阳觉文 (国家一级作曲家, “文华音乐创作奖冶获得者, 代表作品 《桃花汛》 《将军谣》 《秋天的花鼓》)、叶红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刘海砍樵》 《刘海戏金蟾》) 等。衡州花鼓戏主要分布湘南地区衡阳、 衡山、 衡南等地,其传承院团主要为衡州花鼓戏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 传承人包括杨小兰 (国家二级演员、 衡州花鼓戏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代表作品 《喜盈门》 《贤淑女》 《女驸马》)、尹东海 (国家二级演员、 衡州花鼓戏衡阳市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代表作品 《刘海戏金蟾》 《泪洒相思地》 《屠夫状元》)、 聂隆衡 (国家三级演员、 衡州花鼓戏衡阳市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代表作品 《福寿图》 《豆腐郎》)、 何桂生(国家二级演奏员, 代表作品 《父亲》) 等。常德花鼓戏主要分布湘北地区常德、 桃源、 澧县等地,其传承院团包括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等, 传承人包括杨建娥 (国家二级导演、 常德花鼓戏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排练代表剧目有 《东川寻夫》 《打芦花》 《打侄上坟》)、 黄士元 (国家一级编剧,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创作代表剧目 《嘻队长》 《山里哥哥山里妹》 《旋转的钞票》)、 杜美霜 (国家二级演员、 常德花鼓戏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代表剧目 《卖妙郎》 《巧点鸳鸯》 《恩仇记》)、朱晓 玲 ( 国 家 二 级 演 员, 代 表 剧 目 《 人 怕 出 名 狗 怕叫》) 等。邵阳花鼓戏主要分布湘中地区邵阳市及邵东、 新邵等地, 其传承院团主要有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等, 传承人包括唐伟红 (国家二级演员, 代表剧目 《对脚迹》《磨豆腐》)、 李赛俭 (国家一级演员、 邵阳花鼓戏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代表剧目 《松伢子》 《牙痕记》 《罗帕记》)、 易海良 (国家二级演员, 代表剧目 《磨豆腐》 《武松杀嫂》 《刘海砍樵》)、 张求荣 (国家二级演员, 代表剧目 《打鸟》 《白兔记》)。零陵花鼓戏主要分布湘中南地区祁阳、 东安、 双牌、邵阳等地, 其传承院团主要为零陵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等,传承人包括李海明 (零陵花鼓戏大筒演奏员兼作曲, 代表剧目 《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月三》 《皮秀英四告》)、 黄志华 (零陵花鼓戏专业演员, 代表剧目 《刘海戏金蟾》 《宝莲灯》 《画龙点睛》)、 秦满凤 (零陵花鼓戏专业演员, 代表剧目 《柜中缘》 《红珠女》 《双盘花》) 等。岳阳花鼓戏主要分布湘北地区岳阳、 临湘、 湘阴、 汨罗、 平江等地, 其传承院团主要为岳阳县花鼓戏传承研究所等, 传承人包括柳六荣 (岳阳花鼓戏专业演员, 代表剧目 《三子贵》 《董永卖身》 《修书下海》 《秦雪梅》)、 易文(岳阳花鼓戏专业演员, 代表剧目 《观画游楼》 《寻儿记》《孟姜女寻夫》) 等。之所以不厌其详地把湖南花鼓戏六个流派的主要传承情况逐一列出, 因为这些几乎是基本家底了。
这些艺人、曲目和机构, 正在悄然流逝, 甚至近年来还出现了加速递减之势: 传承人逝去很可能把曲目也永远带走, 新人没有成长的空间, 机构为了生存也被迫转型他投, 不一而足。三、 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思路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要做好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工作,促进湖南花鼓戏向好发展, 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生命与历史文化价值得以赓续, 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整体推进。第一, 加大湖南花鼓戏宣传力度, 为传承发展创造认识前提。
宣传是加深人民群众对花鼓戏认知、 认同的重要途经, 通过加大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对湖南花鼓戏的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是花鼓戏得以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为此, 要把地方戏曲内化到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去, 可以通过送戏下乡、 戏曲调演、 节日庆贺、 广场文艺乃至机关学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营造出一种热烈向上、 轻松活泼的传唱湖南花鼓戏的氛围, 尽可能多地吸引群众参与。
还可以进行各剧团、 各类艺术的交流和演出,也可开展学术活动, 创办自己的讲座, 向观众普及花鼓戏知识。
此外, 在民间有很多自发组织、 演员进出自由的民间花鼓戏剧团, 他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若再加以专家的指导点拨, 将能更好地发挥地方戏曲的普及和宣传的生力军作用。第二, 建立健全花鼓戏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 为传承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传承人包括湖南花鼓戏编剧、 导演、演员、 音乐研究人才等。
要重视对做出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的保护, 重视对那些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的培养, 要把有老演员、 中年演员、 青年演员整合起来, 形成戏曲传承团队。
调查显示,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主体老龄化严重, 面临着后继传承人断层的困境。
这显然不利于湖南花鼓戏的健康、 良性发展。
因此,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 “活态冶 传承人的保护, 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资助, 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演出, 引导他们做好传授工作, 增强他们的文化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
同时, 也要积极地组织老艺人定期进行交流, 支持他们到地方社区、 学校举办讲座。第三, 改进花鼓戏剧团的管理模式, 为传承发展创造内在动因。
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7 1朱咏北: 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
对剧团成员进行精简, 求精而不求多, 对剧团成员的出勤、出演进行考核, 并制定相应的赏罚机制, 加强剧团成员的工作意识。第四,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为传承发展提供政策、经费保障。
政府应在花鼓戏传承与发展中以更多的经济资助改变保护资金严重缺乏的现状, 在专业人才的吸引上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邀请专家和资深演员到地方进行指导, 并对人才培养进行资金投入与科学管理。
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去保护他们, 加大资金投入, 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 让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生存和传承下去。第五, 鼓励花鼓戏研究、 整理与创作、 创新, 为传承发展奠定历史文化价值与审美情感价值基础。
有必要在加强湖南花鼓戏不同历史阶段理论研究工作的同时, 重视花鼓戏的抢救、 保护工作, 强调花鼓戏研究中的档案意识,采取制作规范乐谱、 对老艺人唱腔和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等方式来采集材料。
要搜集那些群众基础深厚、 影响范围广、 发展潜力大, 思想性、 艺术性和观赏性都比较强的戏曲曲目, 从中培植一些有代表性的精品剧目, 形成特色。同时, 加强湖南花鼓戏自身的创新。
花鼓戏的创作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要把地方特色和深刻揭示人类心灵相结合,要把追求高品位的艺术美和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相结合,要将伴奏多样化与唱腔相结合, 创造更优秀的、 符合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花鼓戏剧目。结摇 语综上, 只有以进取的精神积极地从花鼓戏自身及其生态环境中去寻找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形成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长远规划、 分步实施、 明确职责、 形成合力冶 的传承与保护原则, 从花鼓戏的内容和形式、 时代与历史等方面改革创新, 才会让历史悠久的花鼓艺术生命健康持久地承续下去。(责任编辑: 崔晓光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诗 双双双双)《艺术教育》 征订启事《艺术教育》 杂志是文化部国家级大型综合艺术类核心期刊, 以推动艺术教育事业发展、 促进中外艺术教育交流为宗旨, 发布国家艺术教育政策, 传播中外艺术教育成就, 总结艺术院校管理、 教学、 科研成果, 引领艺术教育培训与创新发展。自1979 年创刊以来, 《艺术教育》 杂志历经并参与了中国艺术教育事业发展、 改革的进程, 立足全国教育系统, 为全国各大高校及热爱艺术、 关心艺术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了开放的交流平台。
本刊立足学校艺术教育, 并不断向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开拓。
在内容上, 不论是对动态事件的关注、 艺术教育领军人物的推出, 还是在典型经验的介绍以及对学术成果的最新发布上, 均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 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文化界、 艺术界和教育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015 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首批 A 类学术期刊。自 2017 年开始, 《艺术教育》 改为上、 下半月刊, 每月 5 日出刊。
上月刊侧重于高等艺术教育, 涵盖艺术学门类五大一级学科及其下设艺术专业和方向, 同时兼顾中高职以及中小学艺术教育。
下月刊着重关注数字创意艺术教育领域内的最前沿研究成果, 与国内外数码艺术大师对话, 采用图、 视、 文并茂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呈现数字媒体艺术内容创作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
阅读群体为: 高等院校专业从事数码艺术教育教学、 管理人士, 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学校的相关人士, 数字媒体与创意产业业内人士, 以及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者, 同时面向社会艺术工作者及广大数字创意艺术爱好者等。邮发代号: 82-109摇 摇 摇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2—8900摇 摇 摇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188/ J账户名称: 《艺术市场》 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摇 摇 摇 开户行: 华夏银行北京东直门支行账号: 10259000000476398邮局汇款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 15 号 403 室摇 摇 摇 邮编: 100013收款人: 《艺术教育》 编辑部摇 摇 摇 咨询电话: 010-64484665/64224376定价 (人民币): 30 元/ 册; 月价 60 元; 半年价: 360 元; 全年价: 720 元8 1当代音乐·2018 年第 12 期
篇二: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长沙地区花鼓戏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摘要:长沙花鼓戏作为湖南长沙地区的传统戏种, 历经百年演变, 已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此, 对花鼓戏班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是在丑、 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长沙民间花鼓戏更是始终从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的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 时刻保持与广大民众保持密切联系, 用自己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向世人证明了长沙花鼓戏的传统文化生命力。
然而, 目前戏班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特别是地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于民间花鼓戏班目前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支持,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 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 本论文试图在研究有关戏曲和戏班史料的基础上, 从长沙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和生存现状的实际出发, 探寻其发展和生存方法和对策, 并力求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 以期给长沙民间花鼓戏一个比较乐观的未来。
关键词:
花鼓戏 ; 戏班; 表演; 戏曲
Hunan opera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ngsha area Abstract: Hunan as the region of Changsha, Hunan Changsha audiences.Masks, after one hundred years evolution, have been loved by the masses of thepeople"s, as a result, the opera classes do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is obvious. Changsha opera comes from the folk songs and dances rap art, is the ugly,singing and dancing singing "subsidiary Hugo" formed 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Changsha folk opera is always the service the peopl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keep stay closely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with hiswonderful performance won the audience"s favor, to the world that Changsha, HuNan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at present the sin development still existmany problems, especially the local competent departments of culture for the folkopera class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of lack of enough support, in the process of itsdevelopment, will b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study about drama and sin,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from Changsha,Huna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survival status quo, explorethe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trive to putforward their views in theory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Changsha folkopera a relatively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Key words: Huagu opera; theatrical troupe; act;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引
言 长沙花鼓戏, 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 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 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 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 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
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 是从“两小”(小丑、 小旦)
到“三小”(两小加小生), 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
但以“三小”为主, 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长沙本土花鼓戏戏班成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过程中, 查阅了国内有关长沙花鼓戏戏班历史和发展生存现状资料记录; 以及与本课题有关的论著。
1.2.2 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询问一些老戏迷关于个人对长沙花鼓戏的了解, 并定期与其交流。
2 长沙花鼓戏的历史起源纵观长沙花鼓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大致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地花鼓、 花灯、 竹马灯地花鼓最先出现在迎春祭祀仪典中。
关于戏曲起源于祭祀仪式, 很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
戏曲理论家孙文辉先生认为:
“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 在早期的巫术祭祀仪式中, 我们看到原始人的巫术活动既是他们的一种精神生活, 又是一种物质生活, 也是他们的一种人的社会劳动实践。
说艺术产生于劳动, 这与艺术与巫仪共生存并不相悖, 只是原始人的生产劳动是一种社会集体劳动, 是一种与巫术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 而不是那种能够引发独舞独歌的个体劳动。” 同本著名的中国戏曲研究学者田仲一成也曾提到:
“作为戏剧要素的演员的舞蹈、歌唱、 对白等, 都可以在原始社会中的祭祀礼仪过程中的主神(由大神巫扮)和陪神(由小神巫扮)或是主神、 陪神和巫之间的对舞、 对话中找到原型。” 地花鼓在民间祭祀春神仪式中的载歌载舞即可以证明这一点, 也可以看成是戏曲最早的雏形。另外, 中国最古老的傩戏表演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从很多史料可以了 解到, “沅湘巫傩文化具有历史现实的延续性, 宗教民俗的兼容性, 娱神娱人双重性, 表现形式的可唱性等多种属性。
作为一种色彩鲜明的沅湘巫傩艺术而言, 其歌舞戏曲(包括部分法事)又具有神灵人格化、 内容情感化、 形式多样化等特点。” ③与地花鼓同时的还有扎春亭、扮故事, 这在很多地方志中早有记载。实际上在扮故事中,戏剧故事已经存在, 而且是目连救母、 西游记、 香山记等在民众中很有影响的一些戏剧故事。
地花鼓大多反映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描写男女青年的婚姻和爱情, 也有一些表现人们社会态度和政治理想的作品, 一般有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歌唱和舞蹈表现出来。
2.2 长沙花鼓戏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地花鼓的艺术形式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由一种较简单的有人物故事情景的歌舞演唱形式逐地演化为有较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民间戏曲形式。
湖南各地流行的花鼓戏, 就是从地花鼓、 花灯这一类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
为区别起见, 往往称地花鼓为“小花鼓”, 称花鼓戏为“大花鼓”。
清代初期, 从歌舞况唱的地花鼓逐渐演进小,型的戏曲形式花鼓戏; 清代末期, 有一些向地方大戏发展的趋势。
但是, 很长一段时问仍然保持着民间小戏的规模, 以“二小戏” 和“三小戏"为主, 因而保留了 民问戏曲短小精悍、 质朴生动的特点, 从剧目、 音乐到表演艺术, 并没有形成地方大戏所规定的固有形式。
3.长沙花鼓戏班的发展过程长沙花鼓戏班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根据龙华先生在《湖南戏曲史稿》 一书中的详细考证, 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追溯长沙花鼓戏班曾经走过的路程, 从中可以了解到其基本的生存状况。
3.1. 农村自发的花鼓戏演唱活动农村自发的花鼓戏演唱活动是长沙花鼓戏班社发展的第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傩堂艺人从祭神转向娱人, 逐步进入审美的领域。
巫师成为了演员, 表演出现了行当分工, 声腔从单纯的傩腔趋向丰富, 班社自然就是巫师班社(坛、 班)。
花鼓戏最早的艺人, 应是巫师(师公)。
在劳动之余和节日之际, 或邻里喜庆, 农村中的农民、 手工业者互相邀演花鼓戏, 大多用以节劳, 或白娱自乐。
演出内容多为农村中日常生活和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剧目较短小, 内容也很简单。
在演唱艺术上质朴粗犷, 生活气息浓厚, 演出形式简单粗陋, 与元杂剧之前的宋余杂剧一样, 大都穿日常生活中的服装登台演出。
这种自发的花鼓戏演唱活动, 广受群众的欢迎, 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3.2. 长沙花鼓戏之所以在农村迅速发展, 根据需要便出现了 最早的演出组织——季节班, 即半职业性或职业性的戏班, 演员主要是半职业性的艺人。
一般情况下, 农民和手工业者都在从事劳动生产, 只要一有机会就到外地演唱。
逢年过节都有很多演出活动, 另外, 于二、 三月间也有演出。
演出场所一般都用门板、饭桶临时搭台, 或者索性就在地面演出, 所以历史上又称“草台班”。
后来形成了农村职业班社, 即“四季班”。
“四季班” 的出现证明了花鼓戏在当时的繁荣昌盛。
这时戏班常年演出, 剧目丰富, 影响深广, 有力地推动了长沙花鼓戏的更快发展。
3.3. 花鼓戏进城后的班社组织, 清术期间, 花鼓戏开始走向城市, 并在城市中逐渐兴盛起来, 这样的新生事物一方面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有点类似京剧徽班进京后的盛况; 另一方面, 长沙花鼓戏又远没有京剧那样幸运, 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和统治阶级的喜爱, 及至最后在京城站住了脚跟, 并且取代了独霸中国舞台数百年的昆曲成为国剧。
长沙花鼓戏进城后一开始就遭到统治阶级的干扰和剿杀。
他们噤若寒蝉, 以为表演男欢女爱是伤风败俗的事情。
首府长沙曾有过禁演花鼓戏的“四言训示”:
“省垣首善, 敦俗为先, 淫戏卖武, 谕禁久宣”。由此可见, 当时在长沙城里花鼓戏之类的民间小戏属禁片之列。
根据有关调查材料证实, 光绪年间王三乐组织的“新太班"于民国元年正月十四同(1912 年 3 月 2日)首先进入长沙城内。
王三乐, 本名黄与朋, 长沙沱市(望城)人, 生于 1886 年
农历三月初四。
因扮演《合银牌》 一剧中的王三乐大受欢迎, 以后被观众用此名呼之。
1920 年有赵少丰的“义和班"进入长沙城正式演出, 为四季班社, 1911 年在南县演出时, 受新泰药铺老板殷炎资助, 故定名为“新泰班”。
这些班社在长沙城里可以演唱整本花鼓戏, 说明长沙花鼓戏在城市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花鼓戏进入城市演出标志着它的进一步发展, 为解放后进入繁盛时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不同历史时期的花鼓戏班, 都以顽强的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于恶劣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并不断地发展壮大, 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演出条件和艺人的活动情况, 自始至终反映着花鼓戏的发生、 发展、 兴盛和衰落的演变过程。
4 长沙花鼓戏的生存发展现状4.1.萎缩的演员与观众, 近年来, “戏曲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就湖南花鼓戏而言, 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 民间习俗的日趋式微、 表演群体的寥落、 传唱环境的变迁以及媒体强势的冲击等等都极大地影响了其生存状态。
随着城市文化步伐加快, 湖南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享誉全国。
然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使得一些 “歌厅文化”充斥市场, 造成了花鼓戏观众急剧流失, 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观众流失, 票价为维持成本不得不上涨, 观众少, 演员收入低, 演出成本却居高不下, 最后, 导致剧团难以正常演出。
当年为数众多的剧团如今只剩所剩寥寥,由于得不到经费支持, 一些坚持排戏演出的剧团正苦苦为生计挣扎。
作为湖南花鼓戏剧团“龙头老大”、 曾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 连续三次荣获文化部最高奖项“文华大奖”的省花鼓戏剧院现今也陷入尴尬困境, 其中人才断档是省花鼓戏剧院的突出问题。
由于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 花鼓戏行业演员收入低现象已众所周知。
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 选择花鼓戏的年轻苗子越来越少,而已入行的花鼓戏演员则“走穴成风”。
湖南花鼓戏的发展, 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政府应在花鼓戏建设上以更多的经济资助改变保护资金严重缺乏的经济局面, 在专业人才的吸引上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大力邀请专家和资深演员到地方进行指导, 并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管理。
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市场元素、 时代气息, 花鼓戏才能重新展示其魅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 文化艺术也必然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
文化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植根于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受到政治、 法律、 军事、 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
中国戏曲艺术目前所面临的是一个空前的、 伟大的、 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时代。
湖南戏曲在这样充满了改革、 发展和机遇的大好环境中勇立涛头、 锐意改革、 不断进取, 创作了一批很有分量和冲击力的好作品, 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新景象。
2008 年, 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事实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当下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 民间习俗的日趋式微、 表演群体的寥落、 传唱环境的变迁以及媒体强势的冲击等等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长沙花鼓戏的生存状态。随着城市文化步伐加快, 湖南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享誉全国②。然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使得一些“歌厅文化” 充斥市场, 造成了花鼓戏观众急剧流失(当然, 歌厅里的观众与花鼓戏观众或许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观众, 不一定全是因为歌厅才让花鼓戏受冷落的), 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观众流失, 为维持成本, 票价不得不上涨, 观众少, 演员收入低, 演出成本却居高不下, 最后, 导致剧团难以正常演出。当年为数众多的剧团如今所剩寥寥, 由于得不到经费支持,一些坚持排戏演出的剧团正苦苦为生计挣扎。作为湖南花鼓戏剧团 “龙头老大”、曾荣获中宣部十届 “五个一工程”...
篇三: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17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湖南花鼓戏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以长沙地区为例
学
院
人文学院
年
级
2013 级
专 业
音乐学
班
级
0805131
学 号
080513127
姓
名
尹金利
校内导师
王路
职 称
讲师
校外导师
职 称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人签名:
尹金利
日期:2017.5.27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本人签名:
尹金利
日期:导师签名:
日期:
湖南花鼓戏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以长沙地区为例内容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区十分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 2008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样也是我国戏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范畴。而花鼓戏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表现和延伸,还可以进一步分类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益阳花鼓戏等 6 个各具特色的流派,其中以长沙地区的花鼓戏历史最为悠久。本文对长沙花鼓戏的历史发展以及当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促进以长沙花鼓戏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能够在当代发挥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长沙花鼓戏 现状 传承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Hunan Flower Drum Opera——Taking Changsha as an exampleAbstract: Hunan Flower Drum Opera is a very representative of the opera in Hunan, in 2008 was list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a content category of China is also very important in Chinese opera. And huaguxi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various regions and extension can be further classified as Changsha huaguxi, Yueyang Flower Drum Opera, Yiyang Flower Drum Opera 6 distinctive genres, among which Changsha area huaguxi has the longest history. This paper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angsha Huagu opera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Changsha huagux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form, can play a new splendor in the contemporary. Key Words:Changsha huaguxi; status quo; inheritance
目
录引言...............................................................................................................................1一、长沙花鼓戏的历史起源.......................................................................................1二、长沙地区花鼓戏现状调查...................................................................................2(一)发展现状....................................................................................................2(二)面临的挑战................................................................................................3(三)内部因素....................................................................................................31.专业人才的流失.........................................................................................32.相对落后的管理模式.................................................................................43.戏曲内容时代感不强.................................................................................4(四)外部因素....................................................................................................51.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52.政府对传统文化宣传的忽视.....................................................................53.互联网媒体的冲击.....................................................................................6三、长沙花鼓戏传承发展的思考建议.......................................................................6(一)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6(二)积极开展传统剧目的创新........................................................................7(三)加强花鼓戏剧团的市场化建设................................................................7四、结语.......................................................................................................................8参考文献.......................................................................................................................9致
谢.........................................................................................................................10
1湖南花鼓戏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以长沙地区为例引言长沙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戏曲种类,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在当地积累了大量的花鼓戏爱好者,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花鼓戏的选材和内容也大多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也是湖南地区包括长沙地区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方式不断地多元化,包括网络时代的冲击等等,使得花鼓戏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特别是在当前大多数年轻人中,花鼓戏的认知程度以及受喜爱程度已经有所减少,而从政府扶植和补贴方面,长沙花鼓戏也很难得到十分有利的资源,对于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来说也是十分不利的。花鼓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戏曲形式而存在,其更多的是湖南地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当地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当前的花鼓戏发展的严峻形势下,必须要对于其当前发展现状中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花鼓戏发展与传承的各个主体出发,提出有益于长沙花鼓戏发展的有效对策。一、长沙花鼓戏的历史起源长沙花鼓戏是在原长沙府一带兴起的,将民间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元素进行融合而成的一种戏曲形式。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早在清代中叶就在这些地方流行开来,盛演不衰,其以长沙本地的方言作为基础,传统的剧目共有 50 余出1 。长沙花鼓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群众基础,这是基于其长期在农村地区自发的活动作为发展有利条件的。长沙花鼓戏在发展之处,其内容多为农民日常的劳作以及生活中取材,剧目的1
董宁. 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J]. 歌海. 2010(05).
2形式比较短小,并且内容也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而人们一般都是自发地在民间进行表演。在农村地区积累了大量的群众基础之后,花鼓戏还是从农村地区向着城市地区进行延伸。此时出现了专门从事长沙花鼓戏表演的机构和人员,但是这些人员的表演时间并不是常年进行的,具有一定的不固定性。一般是在农闲时节,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就组成了草台班子,到各地进行演出。而随着人们对于花鼓戏的逐渐喜爱,这些草台班逐渐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四季班,推动了长沙花鼓戏走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也使得长沙花鼓戏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但是,随着这个戏曲种类逐渐专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碍。由于长沙花鼓戏的内容选材多来源于农村地区的实际生活,其本身很多都是民间的一些爱情故事所改编的,在当时相对思想封闭的社会中,特别是从官方政府看来,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内容,并没有给予大力的支持,甚至在解放前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但是在很多长沙花鼓戏的艺术家的坚持下,长沙花鼓戏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存,在现代依旧发挥着十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2 。二、长沙地区花鼓戏现状调查(一)发展总体成果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长沙花鼓戏的唱腔和曲调共分为三个类别,分别为川调、打罗腔以及小调这三种,同时在伴奏方面也有着自身十分鲜明的特点,文戏中是以大筒和唢呐作为伴奏为主,而在武打场面中一般包括堂鼓、大锣等乐器,因此不论是从唱腔还是从乐器伴奏、音乐与动作相互配合方面,长沙花鼓戏在湖南花鼓戏中都是十分有特色的。目前长沙花鼓戏在传承人方面主要有欧阳觉文、周回生、邢险峰等老艺术2
王月明.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J]. 戏剧文学. 2007(09).
3家,不但发表了多篇长沙花鼓戏方面的论文,还培养了很多花鼓戏的青年演员。在花鼓戏机构方面,目前湖南花鼓戏剧团、长沙市湖南花鼓戏剧团以及长沙县花鼓戏剧团等比较大的剧团。目前长沙花鼓戏也在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而演变,一些传统剧目被进行现代化的改编,重新进行演绎,吸引了一些青年人的关注与喜爱。而湖南花鼓戏在 2008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长沙花鼓戏也在当地收到了很大程度的扶持和保护,长沙市目前已经建立了长沙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中心。(二)面临的挑战
目前,虽然我国戏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艺术被大力地发展,但是由于长沙花鼓戏具有地方的特殊性,其传播的范围并不是像京剧等剧种一样十分广泛,因此在地区的发展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呈现出比较缓慢的发展趋势。目前长沙市的很多民间花鼓戏剧团,由于观众群体的减少、经费的不足,而导致不能够继续维持运营成本以及演员的薪资等问题,不能够正常地排练并且演出,而被迫关停,仅有一些地方政府进行补贴的官方长沙花鼓戏剧团继续维持。
随着当前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并且选择性更多。对于传统的长沙花鼓戏来说,对于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来说吸引力稍显不足。目前长沙地区中花鼓戏的群众基础,基本上都建立在中年、老年群体之中,而青少年更多地对于流行音乐等音乐种类比较感兴趣。这种新一代观众群体的不断流失,使得长沙花鼓戏的受关注程度也进一步减少,很多剧团的演出剧目售票情况都不是十分理想。
而一些官方所建立的长沙花鼓戏剧团也处于亏损状态,盈利水平并不能够支撑整个剧团的场地成本、排练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主要是依靠国家以及当地相关部门的补贴来进行勉强维持。行业的普遍不景气状态,也使得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花鼓戏的专业人才不足,传承人数较少,也是当前长沙花鼓戏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形势,出现了花鼓戏发展的危机。(三)内部因素1.专业人才的流失
首先,根据上文中所分析的,目前长沙花鼓戏的人才流失问题是比较严重。由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职业的选择方面,会本能地选择行业发展比
4较有前途,并且薪酬水平比较高的职业和工作。因此,一些与社会时代发展联系比较密切的行业,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是,作为长沙花鼓戏来说,虽然其在长沙地区的群众基础比较坚实,有很多青少年从小就受到家庭以及外界的熏陶,对于花鼓戏的戏曲形式比较熟悉,有的青少年在这方面也非常有兴趣,从小进行学习,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将花鼓戏作为自身的职业去发展。由于花鼓戏需要很长的学习周期,排练又十分辛苦,由于行业的不景气,当前的薪酬水平也比较一般,因此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将表演花鼓戏作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以及休闲娱乐方式。这种行业人才输送的不足,使得长沙花鼓戏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当前在从事花鼓戏的专职人员中,每年也有大批演员因薪酬水平较低,行业发展前景比较一般,而进行转行,不再从事花鼓戏的表演工作,造成了花鼓戏...
篇四: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花鼓戏——论文综述陈 慧【摘 要】【摘要】湖南花鼓戏是 2008 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歌乐鼓舞”是湖南花鼓戏的表现形式,在湖湘地区有广大群众基础,但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花鼓戏演员队伍衰减,观众群体日益减少,湖南花鼓戏市场发展形势严峻。本文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新时期湖南花鼓戏市场发展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初步得出保护湖南花鼓戏“俗文化”的策略,为之后的湖南“俗文化”的实践调研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5(035)018【总页数】
1【关键词】【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艺术特点;文献研究前言湖南花鼓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历史 , 笔者在学习期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虽然湖南花鼓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通过收集国内湖南花鼓戏文献资料,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了解湖南花鼓戏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特点,并进行湖南“俗文化”未来发展的思考,旨在保护地方剧种,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我国境内较有影响力的地方戏种,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对其保护和艺术挖掘工作并不顺利,下面按照湖南花鼓戏历史研究的时间顺序阐
篇五: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黄河之声2019年第13期
总第538期 ◎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葛 诗 琴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摘 要:在湖南这个地方,关于戏曲而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就是花鼓戏,这些年它用于将湖南人的地方传统文化实施维系。对花鼓戏实施对应的探究,对于其唱腔、配器、曲牌的来源、剧种的亮点这些内容实施对应的探究,大体上是静态方面的探究。对于湖南花鼓戏这种戏曲的实际情况和别的艺术革新实施动态方面的探究和音乐形态解析方面的学术论文相对少一些。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发展;创新浅谈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创作一、剧本创作上的创新目前,关于花鼓戏的创作与之前具有差别,之前是将诙谐逗乐作为核心,现在则是需要观众看过花鼓戏以后具有一定的感悟。另外,除了有家庭琐碎事务、男女情爱,生产劳作这些方面的情节,也在试着添加现代新农村生活这些情节,在乡村生活中加入海量的现代都市元素的相关改变,在作者看来,这部分改变和新时期观众的改变紧密相关。关于剧本的创作要求重视的群体伴随新时期观众的改变,要求重视目前社会详细情况下,差别生活架构的群体和他们对于生活产生的感悟。在人物创造方面应当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思想张力,进而确保观众具有更加深层面的思考,并非仅仅是一笑了之。通常情况下,关于湖南花鼓戏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剧目重点经过下列通道得到相关的题材。第一,以直接方式从实际生活中进行抽取,比如展示劳动场景的《看牛对花》、《扯萝卜菜》等,经过剧中相关人物比较形象的歌舞还有对白这些内容,展现劳动者对于生活还有大自然的热爱;在生产劳动这种环境下讲述的爱情,比如《菜园会》、《补被裕》等,《补被裕》体现了旧社会比较敏感的寡妇再嫁的事情;《南庄收租》陈述了农民和地主老财实施斗争的事情。第二,从民间传说中实施选材的同样较多,比如《湘子出世》陈述了舜与娥皇、女英之间的相关故事,《刘海砍樵》能够从刘海戏金蟾这一民间传说经过改编形成,《山伯访友》陈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凄美爱情。二、唱腔和身段的新特点关于唱腔与身段而言,它们在戏曲作品中归属二度创作,在创造人物、演绎剧情方面是关键的艺术方式。作者经过倾听差别时段关于湖南花鼓戏相关演员的表演,归纳出下列新时段关于此类戏曲在唱腔方面与身段方面的新特征:第一,对于湖南花鼓戏而言,咬字比较灵活,唱腔相对多元化。以往的花鼓戏注重字正腔圆,之后因为湖南花鼓戏唱腔具有很高的音调,通常具有字多腔少的特征,极易真假声互相打架还有压嗓、喊嗓这些方面的现象,致使旋律受阻或是演唱缺乏韵味。如今重申唱歌如讲话,讲话如唱歌,所以咬字比起之前更加灵活,具有更强的生活气息,确保花鼓戏此类“小弯小窍”更多的润腔亮点的发挥。第二,冲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行腔。之前的人物特色化重点展现在行腔里面的润腔,需要演员使用各类装饰音,也就是“加小摆设”对于唱段实施润色修饰,其实是戏曲前辈讲的“偷、躲、收、煞”,“接、拉、变、伸”等一系列相关的专业术语,由此填补基础曲调存在的缺陷。如今的演员对于部分曲牌实施相关的优化,之前时常重叠运用的曲牌,如今仅仅使用部分骨干音在实施行腔的时候添加生、旦、丑等相关的差别情愫实施对应的表演,同样会增添现代音乐的相关元素。第三,对于曲谱的制约性实施弱化。之前花鼓戏的演员在实施唱段的时候务必认真依据曲谱标定实施对应的演唱,演员并无自主发挥的空间。如今演员自身处置各类装饰音,如此从很多事程度上提升了演员在二度创作方面的空间,他们能够鉴戒与使用昆剧、京剧、黄梅戏等相关的差别戏曲的唱腔,乃至在适宜的状况下使用一般的唱法去追逐戏剧性的成效。三、演唱方式上的新特点之前演员在演唱花鼓戏过程中极易造成喉咙的挤压,这种唱法没有共鸣,声音干涩,另外音色缺少美感。如今更多演员尤其是年轻一些的更加重视科学的发声,需要确保声音保持上下顺畅,自然使用共鸣腔体,确保自身的音色比较甜美。关于戏曲的演唱非常关注字正腔圆,尤其是湖南花鼓戏在唱腔方面具有字多腔少的特征,极难学习和演唱,之前花鼓戏的曲调大部分参照咬字的走向实施谱曲,感觉上是在说而不是唱。如今花鼓戏演员能够相容一些民族、美声的唱法,参照湖南花鼓戏对于音色甜美、清脆明亮这些条件,在唱的时候应当留意抬高上口盖,将鼻咽腔打开,有种抓住面罩这种感觉,另外增强了气息方面的练习,确保花鼓戏演员在唱功方面具有极大程度的提升,如此声音方可靠前并且可以送出去,确保剧场中最后一排观众均可以讲花鼓戏的相关内容听得一清二楚。四、伴奏和配器上新元素的加入传统意义上的花鼓戏乐队比较简洁,涵盖文场与武场这2个部分。关于前者涵盖大筒、唢呐这些设备。大筒作为主奏乐器,和二胡在外形上近似,唢呐涵盖大、小唢呐这2类,重点用来吹奏过门。关于后者涵盖堂鼓、大锣、大钞、小钞、小锣这些设备。关于击拍通常选定“可子”。目前优化了许多传统方面的乐器设备,例如将仅有1个琴筒的大筒加放1个内筒,转变为“双琴筒”,音色比较明亮,具有较佳的成效。增添了打击乐器的相关类别,在配器方面选用多声部的配器方式,在传统乐器作为关键的前提下添加极易联合的乐器,增大乐器的相关配置,如此可以极大程度上提升乐队的表现力。另外在花鼓戏的乐队中增添电声音乐,能够为伴奏增添新的色彩。五、结语关于湖南花鼓戏而言,在传承方面和革新方面,从变的方面分析,它务必伴随民众的审美情趣的改变从而发生改变;从不变的方面分析,任意一类戏曲均是中华民族文化里面“俗文化”的一种代表,它能够代表我国民众的审美趋势,拥有观众方可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唯有回归到俗文化,湖南花鼓戏方有从实际意义上回归至民众那里的可能,方可有机会发展得更加优质。■[参考文献][1] 贺鲁湘.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推广[D].湖南师范大学,2012.[2] 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DOI:10.19340/j.cnki.hhzs.2019.13.008
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6 16:12:34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039.j.20190816.1415.016.html
篇六: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古文创66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校园传承◎李梦帆(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 摘要 】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的地方戏曲剧 , 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等原因 , 戏
曲行业开始没落 , 花鼓戏的传承之路日益严峻 。
由于花鼓戏大多都是口传心授 , 在传承过程中难免遗漏掉一些
精彩内容 , 大多数传统剧目也长时间都没有被搬上舞台 。
他们的表演艺术 、 创作手法和戏剧性的特点难以更新,
老龄化队伍的结构也严重制约花鼓戏的创新和发展 。
随着表演艺术家的相继离世 , 一些优秀的剧目和唱功都
将面临失传的窘境 。
本文希望能通过校园传承的方式为花鼓戏的传承增加一条新的途径 , 让传统艺术文化在
青少年心中扎根 , 为复兴传统戏曲艺术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 关键词 ] 湖南花鼓戏 ; 校园 ; 传承【 中图分类号 】
J825
【 文献标识码 】
A一 、 湖南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 )
湖南花鼓戏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的成效1 . 申遗成功 , 获得法律保障花鼓戏是湖南 , 湖北 、 江西 、 陕西 、 河南安徽等地也
颇有名气的同名歌剧 , 通常指的是湖南花鼓表演 。
在众多
的地方戏曲中 , 湖南的花鼓是流传最广也是影响最大的 。
其曲调主要来源是民间小调 , 也是在地花鼓的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 。
其中民歌是湖南花鼓戏的起源 , 民间戏曲也被
称为是历史文化的 “ 活化石 ” , 它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 个
性和当地人的审美习惯的综合表现 , 从清代嘉庆年间起
至今的历史已经有两百多年 。
而湖南花鼓戏真正发展时期
则是在民国时期 , 其中流传较广的湖南花鼓戏作品有 《 刘
海砍樵 》 《 伍家坡 》 等等 。
作为湖南最广泛最深远的湖南
本土歌剧 , 湖南花鼓戏被评为世界上第二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于 2008 年成为当地的文化资源 , 也成为了世界非物
质文化遗产 。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 用语言来说大概就是
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特别具有传承意义 , 且和人们的生活
息息相关的一种活的文化遗产 。
它是从劳动人民的日常种
植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
可以看出 , 这个遗产是不能用书
本来描述的 ,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 我们可以找到的东西 ,
在物质文化遗产中则无法用语言表达 。
所以我们也可以
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弥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足 。
早
在两千零几年政府和国际方面就陆陆续续发布了许多关【 文章编号 】
2096-8264
( 2020 )
30-0066-04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约 , 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世界
文化的多样性 , 并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和它所涉
及的范围 。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各
地方戏曲流派代表的特点和一个民族的地域特色 , 在思想
和艺术上 , 它也有一个特定国家的印记和特定区域 。
就比
如说湖南花鼓戏 , 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且被列为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后 , 这两件事情原本是值得高兴的 。
但是如果从事花鼓戏的演艺事业者只是单纯的想得到政
府部门的认可 , 而忽略了艺术的最大受众者一人民群众的
感受 , 那么后果必然是不可想象的 。2. 建立传习机构 , 获得人才培养保障作为一种湖南本土普通民众所追捧的常见的戏曲 , 湖
南花鼓戏其实是很有民众基础的 。
民间戏班通常由十几
二十个演员组成 , 租一个废弃的场地搭台表演 。
他们走在
田野里走在大路上 。
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 , 因其曲调高昂
明亮 , 带有浓厚的喜悦色彩 , 人们的婚丧嫁娶基本上都会
邀请其表演助兴 , 渐渐的花鼓戏也成为了底层的农民最熟
悉也是最喜闻乐见的观赏模式了 。
花鼓戏则正是在这种看
似随意但实际紧贴老百姓生活的模式下得以传播 , 甚至被
广泛传唱 , 在这种过程中也曾达到过花鼓戏艺术的巅峰 。在当前社会中 , 剧团 , 演员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 而专
业的剧团大部分都是接受行政慰问演出 , 花鼓戏演员们大
多不太愿意接受日常商演 , 与此同时民间戏班的状况就更
让人担忧了 。
演员稀少且不说 , 他们的演出大多是去废品
文艺观察场寻找能利用的工具 , 再租一些价格便宜的废旧场地 , 而
他们的收入也就靠观众的自愿性取得 。
对于梦想的缘故,
为了使这种奉献给艺术 , 他们无条件地坚持到底 。
经过一
些靠谱的统计表明近 400 种的中国剧种中大多数都是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存在的 , 只有少部分剧种是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的 。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 , 再
也没有一个新的剧种涌现出来 , 虽然有些地方剧种已经制
定好 , 地方戏却似乎是处在了经济低迷的时期 。
在商品趋
势的影响下 , 地方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是困难的 。
这个时候
则需要建立专门学习花鼓戏的院校以及传习机构 , 吸引对
花鼓戏有兴趣的人们来学习 , 提供一个传统戏曲生存的
环境和条件 。( 二 )
湖南花鼓戏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的问题1.
城市化建设使创作土壤渐渐流失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之一 , 花鼓戏传承发展
的历史悠久 。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始 , 大面积推动着
农村人向城市发展 , 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逐渐转变成了一
种新的生活方式 。
作为一个极其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农民 , 它产生且发展于
劳动人民的生活 , 同时湖南花鼓戏它也是产生于农村并且
发展兴起于农村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
湖南花鼓戏绝
大多数是喜剧型的作品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湖南
花鼓戏的喜剧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它独具一格的特色 。
大
多数的花鼓剧本主要反映底层老百姓的劳动生活 、 爱情
生活和家庭生活 , 人们能看到在自己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
景 、 经常看到的动作 、 经常听到的话 、 经常接触的故事情
节 , 且通过一种带有戏剧效果的场景来表演给人们看 , 其
实是非常容易引起共鸣的 。
这是第一次由住在农村地区
的农民和住在城市的劳动人民这一社会底层所共同接受
的 。
正是因为它的 “ 原味 ” , 使湖南花鼓戏有生存的土壤 。
更令人不解的是 , 湖南花鼓剧团一般是在城市 , 农村人却
没有途径能看到花鼓表演 。
频道欣赏和观看 , 在戏曲艺术
的当前发展的时代 , 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让 “ 俗 ” 文
化回到农村 , 回到自己的沃土 , 并让它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
直到它足够成熟,有足够的营养和吸引力时 , 自然能够得
到人们对它的关注 。
并且人们因为喜爱它而去认可它 , 追
捧它 。
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 大量的农民向城市转
移,受众群众减少 , 作品创作力量大幅度下降 , 大大影响了
花鼓戏新作品的创新速度 。2.
普通话的普及对方言土语的冲击湖南花鼓戏的复杂和特点跟其多样化的方言土语是
脱不了关系的 , 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 , 普通话的普及使得
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同一统一 , 这个大势必然会对 “ 俗 ” 文
化的湖南花鼓戏造成巨大的影响 。
虽然花鼓戏有很多让
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方言 , 在演出中人们多少会因为听不懂
土话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整部戏的内容和它所表达的意义,-・ 67 ・
2020
年/第
30
期/人们自然感受不到戏曲的魅力,也就觉得没那么有意思了 。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这何其不是它的本质和特色呢,
毕竟 , 有一种说法是 , 就是因为不了解所以觉得好奇了就
会想去了解 。总之 , 当地方剧种加强其独特的性能特点 , 他们也会
形成自己的局限性 。
相对于地方小戏剧 , 那些在大方言区
传播的戏剧 , 因为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他们的含义 , 所以
往往有更广阔的市场 。
目前 , 大多数地方戏曲都面临着 “ 城
市 ” 的尴尬 。
为什么当地的戏剧不会广泛传播 , 本地戏剧
如何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 除了从服装 , 声音 , 市场营销等
方面的研究 , 方言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
任何一种戏剧从一
定地域文化起源和使用当地的方言 。
例如 , 在长沙花鼓戏 ,
在长沙花鼓戏剧方言相对于当地的方言口语是稳定和保
守的 ; 在另一方面 , 长沙花鼓戏曲的方言通常接近普通话 ,
这点则能让人们听得懂台词 , 理解剧目表达的意思 。3. 现代娱乐方式对花鼓戏的冲击在现代对花鼓戏造成巨大影响的娱乐方式有很多 ,
从 1976 年开始 , 改革开放使人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道路 。
经济发展思想改革 , 人们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也
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
这个时候人们也
开始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去到娱乐活动中放松自
己 , 享受生活 。
人们唱歌跳舞 , 现代流行的音乐 , 用彩色电
视追剧以及用来用笔记本台式电脑上网都是人们生活中
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 , 这就对本土的传统艺术尤其是戏
曲的艺术造成了超级大的冲击 , 这些娱乐方式也使得人们
的欣赏口味得以转变 。
观看花鼓戏的观众越来越少了 , 导
致了花鼓戏团大量减少 , 演员面临转行,传承人员稀少 , 剧
种也日益萎缩 , 其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小 。
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 , 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娱乐活动上 , 有直观可视化媒体 , 比如电影和电视基本完
成 。
更新速度快 , 内容形式也很多 , 让人们眼花缭乱 , 人
们的审美趣味已经变得多样化 。
文化娱乐 , 如电影 , 电视 ,
CD,
VCD,
DVD, 卡拉 OK 等的形式哪怕在普通人的家庭
里也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
“ 文化革命 ” 之前 , 并没有很
多艺术形式可供选择 , 如果人们想要欣赏各种艺术就只能
走进影院 。
而现在当代电视已经进入亿万人的家庭 , 人们
只要坐在家里 , 就可以享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节目和各种形
式的休闲娱乐 , 屏幕的艺术几乎淹没了舞台艺术 , 从而使
戏剧从艺术的主人逐渐变得无人问津 。
传统剧目有悠久的
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娱乐的主要
文化形式 , 但现在它已经逐渐从艺术之王的状态经过了近
千年的历史直线下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 一些地方小戏比如说湖南花
鼓戏因其本身具有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 取长补短,
借鉴了许多优秀的表现手法和手段 , 符合了当代年轻人的
审美乐趣 。
但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戏曲行业开始
令今古文创- 68
-没落 , 加上一直以来又没有出现好的剧本 , 所以花鼓戏的
市场逐渐也不景气了起来 。
2008 年 , 湖南花鼓戏入选为
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的 。
但是
在这之后湖南花鼓戏却成了替地方政府拿奖的道具 , 生产
出的作品大多不尽人意 , 这种结果直接导致花鼓戏脱离了
群众而成为了其传播的难题 。4.
传承人及传承途径有限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 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拓宽了
地方戏曲与当代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
政府在这个情况下
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 在改革开放之后完全把重心放在了
经济发展的建设当中 , 对花鼓戏没有规划它的发展前途 ,
只提供了极少的资金支援 , 大有让花鼓戏自生自灭的意
思 。
而经济紧张又使得大多数地方戏剧公司面临接不到上
演和无偿演唱的困境 , 歌剧观众减少 , 市场低迷 , 经济收
入微薄 , 导致许多歌剧演员离开舞台 , 其中不乏许多优秀
的表演人才 。
在古代 , 湖南花鼓戏一度从农村占据了城市,
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
从根本上说 , 农村地区是湖南
花鼓戏专业一些学院招收的学生的主要来源 , 而较昂贵的
学费则排除了农民子女的一些孩子 ; 因为他们从事戏剧表
演比较困难 , 富家子不愿意进入戏剧班 , 这无形地限制了
湖南花鼓戏专业演员的培养 。
其次 , 湖南花鼓戏是一门综
合性艺术 , 注重 “ 歌舞,手眼 ” , 成为优秀的湖南花鼓演员 ,
除了更好的天生条件外 , 还需要自己的努力 , 而且即使是
学成之后,专业花鼓戏演员的收入也是较低的 。
这种 “ 高
投资低收 ” 的投资无形中也是湖南花鼓戏专业队学生的
吸引力大大降低的原因 。二 、 湖南花鼓戏校园传承的意义( 一 )
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在经济文化政治高速发展的时代 , 传统戏曲的传承和
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
其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所有制结
构 , 落后的传承方式以及戏曲内容陈旧 , 时代感不强等原
因大大限制了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和传播 。
通过校园传承,
让新时代的学子接触并了解具有独特魅力的戏曲艺术 , 无
形之中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 二 )
让传统民间艺术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和未来的栋梁 , 青少年才是挑起
复兴湖南花鼓戏大任的主要角色 。
在这个花一般的年纪,
年轻的学子总是会学习各种感兴趣的内容 , 相对于年长的
人们学龄更长 , 也有更有的精力能投入在戏曲学习中 。
在
对湖南花鼓戏有一定了解后 , 我相信通过花鼓戏自身超强
的感染力 , 会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 , 使传统戏
曲扎根在青少年心中 。
而培养了青少年的热情 , 自然也就
扩大了观众群体 ”三 、 湖南花鼓戏校园传承的方法和策略( 一 )
花鼓戏进教材既然我们想用校园传承的方法来传承花鼓戏 , 那是
不是得考虑一下简单直观又有效的把花鼓戏编进教材这
个方式 。
学校里面芸芸学子 , 其中不乏有对戏曲感兴趣的
人 。
如果能把花鼓戏编写进教材 , 能使得没兴趣的人更加
了解花鼓戏 , 而有兴趣的人则会产生一种我喜欢的东西在
教材上有的自豪感 。
这样做的话 , 起码能让花鼓戏被...
篇七: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田野调查的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研究摘要:湖南花鼓戏历史悠远、包蕴丰富,有着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但湖南花鼓戏的保护、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文献追踪,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轨迹、传承现状进行解读,试图为弘扬、发展湖南花鼓文化探寻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国戏曲;湖南花鼓戏;活态现状;花鼓戏班社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049-05
湖南花鼓戏作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湖湘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创生发展,并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独有的艺术感染、深厚的艺术技巧融于一身的魅力,镌刻在中国戏曲史册上。它综合了音乐、文学、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艺术样态,通过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承载传达着湖南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坚强的意志性格,反映彰显着湖南人民的审美诉求和艺术创造,体现表达着湖南人民的艺术精神和高尚的价值追求,提升凝练着湖南人民的思想品格和培养一代懂得美的大众,并于 2008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进入国家重点关注的视野,不再只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基于此,本文以湖南花鼓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记载的搜集、阅读与分析,再伴以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对传承艺人口述史料的采集辨识整理印证,力图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历史现状、音乐本体形态、传承人与传承剧目、班社剧团等
进行互证研究,企望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找到一条有效路径。
一、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孕育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民间祭祀歌舞,经历了奴隶社会,形成于封建社会,又经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湖南花鼓戏也不例外。从其孕育、形成、发展的实际来看,早在春秋战国之时,湖湘大地盛行的以歌舞娱神的祭祀仪式便滋养出湖南戏曲艺术的早期形态。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前 278)被流放湘江、沅水之时,就在民间祭祀歌舞的影响下创作了存世名篇《楚辞》。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九歌》称:“《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汉代“乐府”机构采集的歌谣对湖南各种戏曲的形成也有着巨大影响,为各种戏曲艺术的形态、质态的成熟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今湖南花鼓戏中有不少唱词、乐曲就取材于民谣。《旧唐书?崔慎由传》日:“群伍突入监军院取兵甲,乃剽湘潭、衡山两县,虏其丁壮……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等,说明唐代湖南的湘潭、衡山等地已有“傀儡戏”演出。
宋元时期歌舞百戏盛行、戏曲说唱、杂剧演出弥漫湖湘大地。元代词曲作家夏庭芝(1300-1375)在《青楼集》中称“湖广有金兽头,亦美姿容,而善歌舞。贯只歌平章纳之。贯殁,流落湖湘间。”“刘婆惜,乐人李四之妻也。天性聪慧,善歌舞,驰名湖湘间。”这不仅表明元代湖南境内
歌舞表演兴盛,而且还出现了著名的表演艺人金兽头、刘婆惜等。进入明清时期,各大声腔陆续传人湖南,对于推进湖南戏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刊行的《浏阳县志》曰:“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清嘉庆年间,一旦一丑的花鼓戏雏形业已形成。同治年间,著名戏曲作家、理论家杨恩寿(1835-1891)的《坦园日记》,记载有他在今湖南永兴县观看“花鼓词”(即花鼓戏)的情况,说永兴“花鼓词”的表演已经有了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等角色划分,并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演出形式也达一定规模。
清光绪年间,湖湘大地花鼓戏班社林立,它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对花鼓戏的热情,一边沿袭传统的花鼓艺术形式,一边从其它戏剧吸取精华,使花鼓戏的行当体制、表演程式、声腔音乐、表演技巧等日益成型。到清嘉庆时期,川东梁山调及其伴奏乐器传入湖南,结束了湖南花鼓戏仅有傩腔和小调的历史,进入到有主奏乐器的时代。民国时期,湖南花鼓艺人向湘剧、木偶戏、皮影戏以及各地方小戏学习,湖南花鼓戏的锣鼓经、伴奏曲牌逐渐形成体系,也在戏曲程式化、规范化、专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花鼓艺术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花鼓?蚪?入到新的发展阶段。1952 年,何冬保、肖重??合演剧目《刘海砍樵》传遍大江南北,为湖南花鼓戏在全国赢得荣誉,成为湖南花鼓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各地专业剧团相继组建,在传统曲目搜集、整理、理论研究以及演出实践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但好景不长,“文革”时期,湖南花鼓戏表演艺人、演出剧团、演出场域、
剧目资料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到粉碎“四人帮”,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才得以缓慢复苏。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类文化娱乐方式和现代艺术层出不穷,电子网络、互联网等传媒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给民族民间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花鼓戏剧团解体、从业人员流失、演出市场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使之又成为亟待保护的艺术品种。
二、传承现状的调查实录
近代以来,历经多次文化改革运动,我国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样式濒临灭绝,亟待抢救。改革开放后,又受到市场经济、现代媒体与流行文化的冲击,大部分的人力物力投向了经济建设,忽视了文化发展政策得不到落实,从上而下缺乏一套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之老艺人年迈多病相继谢世,而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无心也不愿意学习,致使湖南花鼓戏处于濒危的边缘,成为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从 2014 年起,多次深入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益阳大剧院、益阳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常德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等查阅资料,采访花鼓戏传承人杨建娥、欧阳觉文、周回生、谭兆龙、吴解元、张云光、邢险峰、刘赵黔、段固良、徐子钦、马艳玲、林新露、陈丽华、马建纯、周大军等,对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进行挖掘、整理。
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达 400 余个,大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代表作品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山伯访友》《牛郎织女》《思夫》《盘夫》《小姑贤》
《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讨学钱》《装疯吵嫁》《打鸟扯萝卜菜》《菜园会》《假报喜》等。也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老表轶事》《接来乡里爹和娘》等现代戏。
湖南花鼓戏班社,最早可追溯到在清代康乾年间活跃于民间流动表演的“草台班”。它们不仅载歌载舞的表演生活小戏,而且还开班授徒,成为湖南花鼓戏的开班宗师。如鲁文智建立的著名班社有“怀德堂班”“德胜班”等便是典型例证。光绪年间,湖南各地花鼓戏班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涌现了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著名艺人和班社组织。如湘南衡山县便有“衡山南岳的戏,吴集大浦的灯”的说法;湘东醴陵县有“胡石兰桂,花鼓无谈”之美誉;湘北岳阳地区有“巴陵有个罗来燕,不去《思夫》便《辞店》”的说法。澧水流域有“喻春满班”“翠枝班”“宏乐班”,资江河畔有“宝和班”,浏阳河岸有“大兴班”“红新班”“福寿班”,以及邵阳地区的“兴旺园”“喜庆园”“德庆园”等都是著名班社。
据 1981 的统计,全省有 54 个专业花鼓戏院团。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受现代文化艺术、现代传媒手段以及演出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花鼓戏剧院有的改制了、有的解散了,现存剧团主要有:湖南省湖南花鼓戏剧院、长沙市湖南花鼓戏剧院、长沙县湖南花鼓戏剧团、宁乡县湖南花鼓戏剧团、浏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岳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益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赫山区湖南花鼓戏剧团、资阳区湖南花鼓戏剧团、南县实验湖南花鼓戏团、湘潭市湖南花鼓戏剧团、湘乡市湖南花鼓戏剧团、衡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衡阳县湖南花鼓戏剧团、衡南县湖南花鼓戏剧团、邵阳市湖南花鼓戏剧团、常德市湖南花鼓戏剧团、鼎城区湖南花鼓戏剧团等。其中湖南花鼓戏剧院
始建于 1953 年,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代花鼓戏艺术家执著追求、锐意创造,使剧院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名闻遐迩。共整理、创作、演出剧目《打铜锣》《补锅》《野鸭洲》等二百多个,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湖南花鼓戏剧院现易名为“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组建于 1955 年。建团以来,先后整理、创作、演出了《生死牌》《三乡巨变》《远山的呐喊》等剧目;益阳市赫山区花鼓戏剧团是在原益阳县花鼓戏剧团的基础上于 1956 年组建而成。先后排演《古墓悲歌》《风过小白楼》《郑培民》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好评;永兴县花鼓戏剧团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团以来,先后排演《乡里大亨》《土地庙的来历》《买酒女》《金秋十月》《抽水机旁》等剧目,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奖项;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 2011 年在益阳成立的专门从事花鼓戏保护与传承的民营团体。公司以振兴花鼓“国粹”为使命,遵循“在继承中创新”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探索传统花鼓“现代化、多样化、流行化”的“花鼓风”新路子,精心打造“多品种”艺术套餐。
此外,2008 年花鼓戏选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在常德、岳阳、邵阳、资兴、永兴、永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致力于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
三、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
湖南花鼓戏于 2008 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着它受到国家部门的重视,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调查发现,无论从表演与传承人的现状看,还是从传承的生态环境说,湖南花鼓处在濒危的边缘,其艺术未来发展着实令人担忧。突出的表现在专业表演人才
的流失和断层、创作人员缺乏、管理模式滞后、戏曲内容陈旧、传承方式落后、设备陈旧、资金短缺等方面。究其缘由,从外部环境来说,既有外来文化、传媒技术的影响,也受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制约;而在内部因素方面,则表现在“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滞后、剧团管理体制不完善、作品内容缺乏时代感,及剧团演职人员流失等。
据湖南花鼓戏剧团业务副团长周回生介绍:“20 世纪 80 年代湖南还有花鼓戏剧团 50 多个,到现在只有 20 多个了,并且由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一些坚持排练演出的剧团正为生计而苦苦挣扎。加之管理体制、艺人结构等因素的制约,湖南花鼓戏的传承还要下很大的功夫。”而今,如何使花鼓戏的艺术生命健康持久的延续下去,使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造性转换发挥作用是我们所肩负的时代职责。
我们认为,对于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首先最重要的是保护好传承人,包括戏曲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研究人才等。特别是对那些身怀绝技、具有特殊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要予以特殊保护,对那些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应予以培养。我们要把有卓越成就的老演员、中年演员、青年演员进行整合,形成戏曲传承团队。要设法让这个团队更具凝聚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演艺人员有工资。并对他们开展好培养工作,这是振兴和发展湖南花鼓戏的关键因素。
其次是做好湖南花鼓戏自身的保护工作。组织专业人员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展开理论研究,并公之于众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同时,要做好抢救工作,如建立档案,制作乐谱,对老艺人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等。还要把湖南花鼓戏的创作与时代精神、现代元素、地方特色和审
美需求结合起来,创造更优秀的、更适于群众接收的作品。
第三是要改进管理模式。一套合?m 的管理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故而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剧团成员合理配置,加强组织管理。对剧团成员的出勤、出演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赏罚机制,完善剧团管理机制,加强剧团成员的工作意识,促进工作效益的提升。
第四是要加大对花鼓戏的宣传,培养观众的热情,扩大观众群体,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是花鼓戏传承的重要举措。如通过送戏下乡、戏曲调演、节日庆贺、广场文艺乃至机关学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营造出一种热烈向上、轻松活泼的传承氛围,尽可能多地吸引群众参与。还可以进行各剧团、各类艺术的交流和演出,开展学术活动、创办讲座,对观众普及花鼓戏知识,把花鼓戏的普及融入到群众文化创建活动中去。增强人们对花鼓音乐文化的亲切感、归宿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为花鼓戏培养起最广泛的观众,提升花鼓戏的社会影响力。
第五是强化政府扶持,加大投入力度。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应在花鼓戏发展建设上给与更多的经济资助来改变保护资金短缺的局面;在专业人才的吸引上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竭力邀请专家和资深演员到地方进行指导,并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第六是提倡教育传承。就要把花鼓戏的传承与教育结合进来,从基础抓起,从儿童的教育工作开始。逐步向各中小学扩散,向社区、企业等社会群体辐射,为花鼓戏传承培养后备生力军和争取最广泛的观众。
总之,湖南花鼓戏的传承非一己之力所能及,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如愿,而是一个需要集结全体社会成员,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伟大工程。我们要以进取的精神,积极地从花鼓戏自身及其生态环境中去寻找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传承体系,从花鼓戏的内容和形式、时代与历史的结合方面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才有可能让这一历史悠久的艺术珍宝健康地承续。
责任编辑:李姝
篇八: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研究586???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董 ? 宁[ 摘? 要] 湖南花鼓戏可分为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衡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六个种类。由于它们的艺术风格、 音乐曲调、 取材特点、 表演艺术大致相同, 因而统称为湖南花鼓戏。花鼓戏是湖南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戏, 它的曲调优美动听, 形式生动活泼, 语言通俗易懂, 表演艺术朴实、 明快, 并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20 世纪前期在湖南广为传播, 也深受湖南人民的喜爱。[ 关键词] 湖南花鼓戏; 发展阶段; 生存现状; 传承方式一、 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传媒工具多样化。从 20 世纪 80 年代电视机的不断普及, 到 90 年代初期 VCD 和 DVD的广泛使用, 到今天电子网络、 互联网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办公室电子办公全自动化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 这些传媒工具的普及使民间传统艺术花鼓戏的演出市场受到了猛烈冲击。特别是近些年以来, 各种外来文化的涌进, 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重大的冲击, 在青年中出现轻视传统文化、 崇洋媚外的倾向。尤其是在城市, 城市生活的多样化以及各种新型娱乐场所的创建, 使花鼓戏的观众又少了许多。与此同时, 另一种样式的艺术如服用了烈性的生长激素, 在众多的都市中高速膨胀并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 那便是各领风骚三五日、 乱哄哄、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行歌星演出盛典,这些盛典成为今天人们最为欢迎的演出方式。而花鼓戏剧院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流行歌星演出的盛况。以前,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 花鼓戏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城市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城市对花鼓戏的冷落, 逐渐地向农村扩张, 农村的花鼓戏盛况也大不如前。再加上由于欣赏花鼓戏的城市和农村观众年龄日趋老化, 观众也比以往少,花鼓戏的市场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二、 出现花鼓戏传承与发展困局的原因分析(一) 湖南花鼓戏自身的剧目和曲目的陈旧传统的花鼓戏与其他兄弟戏曲剧种一样, 也有其一整套表演故事的艺术手段, 并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程式, 虽然体现着古典艺术美, 但毕竟是古人审美价值取向的产物, 难免显得形式老套、 手法陈旧。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艺术手段来表演今天的故事, 不可避免要在审美观上产生阻隔。如在 20 世纪 50、 60 年代, 创作和演出者往往并不重视? 人民群众? ? ?? 观众的兴趣。原因是部分作品的生产和发展的立脚点及出发点是? 为政治服务?, 普遍心态是跟随政治风云的变化来选取题材, 以宣传特定时期方针政策为基本主题。到了 20世纪 80 年代, 花鼓戏的剧目又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创作, 与当时的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 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比如曾经取得良好群众反应的以贯彻党中央? 三农?精神为主题, 通过选村委会主任, 反映当代农村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花鼓戏曲目?补票?等。到了今天, 由于新剧目创作越来越少以及人民群众观念的不断更新, 传统的甚至新创不久的花鼓戏剧目仍难以满足当下观众的艺术文化追求。( 二)湖南花鼓戏发展经费严重缺乏, 导致财力支持不够近些年来, 国家的好几个花鼓剧团先后解体,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花鼓戏专业剧团每年从政府获取的财政拨款越来越少, 剧团在福利待遇、 宣传、 舞台灯光、 音响、 服装等方面已经无法正常运转。由于观众市场的急剧减缩, 剧团需要生存下来就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 剧团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降低演出价格, 从而也导致了剧团收入的减少, 花鼓戏演出收支的不平衡, 最终导致剧团的入不敷出, 难以为继。三、 对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湖南花鼓戏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工作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奇葩, 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分别反映着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 是各个时期政治、 经济、 文化的真实写照。所以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会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湖文艺研究587? ? ?南的过去。在加强对湖南花鼓戏研究的同时, 我们更要对它采取良好的保护措施。只有对它采取了好的保护措施才能让它得以传承, 一代代流传下去。同时还应该对中老年艺术家的保留剧目和其他优秀的传统剧目进行恢复和保存。建议筹建? 湖南省花鼓戏档案? 和? 花鼓戏保护中心?, 针对一些后继乏人的乡间名老艺人的绝技绝活分别从剧目、音乐、 唱腔等方面进行整理并录制成磁带、 光盘等视听资料。(二) 加强花鼓戏自身的创新虽然我们需要对花鼓戏进行研究和保护, 但并不意味着一味保守地去保护。如果对新文化或西方文化进行排斥甚至是抵制, 只能使传统剧目离我们越来越远。一个事物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去适应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花鼓戏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及其新曲目的拓展和提高上, 其特有的风格特色及音乐性能是相对稳定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花鼓戏会因新生代曲种的增加而更加地丰富充实。花鼓戏的创新包括音乐结构的创新以及演唱方法的创新。花鼓戏的创作者和编曲者应该根据现代不同生活内容的需要来决定花鼓戏的音乐结构。例如剧目的创新就要求剧目创作者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把表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其次需要把地方特色和深刻揭示人类共有心灵结合起来; 然后需要把追求高品位的艺术美和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结合起来; 最后需要作家的主体创作与群众策划结合起来。伴奏与唱腔是不可分割的, 犹如红花与绿叶, 红花需绿叶衬托才更显出娇艳之美, 彼此互生互补, 须臾不离。伴奏乐器的多样化组合, 伴奏手法丰富化是一个重要手段。过去的花鼓戏大多是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 苦情戏?, 或者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和反映农村阶级斗争为主要题材, 或者是歌颂党和人民心连心思想情感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 经济、 文化的转型, 像花鼓戏这样的传统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也应该相应的变化, 花鼓戏的主题应该由歌功颂德题材转变为以展现现代高科技和小康社会为主的题材。( 三)加大资金投入, 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工作所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实际资金是不能使花鼓戏得到顺利发展的。对花鼓戏采取的活动, 应该不仅仅从精神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在物质方面应该给予更大的帮助, 应该把花鼓戏的扶持事业视为重点建设项目。扶持民间个体或集体性质的戏班, 帮助它们解决部分活动经费问题, 给专业表演团体或乡镇业余演出团体的演职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提供一定的周转资金, 同时还可以在各个地区设立戏曲保护与发展资金。在推广工作方面, 可以成立花鼓戏协会, 组织各类艺术交流和演出, 开展学术活动, 并创办自己的刊物。还可以创设花鼓戏学习班、 花鼓戏艺术讲座, 对观众普及花鼓戏知识。参考文献:[ 1] 贾古. 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 M]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 郭丹.论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 J] .湘潮, 2007,( 7) .[ 3] 谭琴.湖南地花鼓的文化价值分析[ J]. 娄底师专学报, 2003,(4).[ 4] 杨天福.浅谈湖南花鼓戏及音乐的发展趋向[ J] . 艺海, 1998,(3).[ 5] 吴济时.文艺生态运动与当代戏剧[M ].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董宁, 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教师)责任编辑? 黎学锐
推荐访问:湖南花鼓戏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索-公文-优质网 花鼓戏 湖南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