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6篇

时间:2022-09-04 19:5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6篇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 近几年来中国取得的十项重大科技成就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的&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6篇

篇一: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

年来中国取得的十项重大科技成就 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获得 200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的 “神舟” 系列飞船相继升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 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工程, “首次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提高了中国综合国力、 国防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 增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自信心,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基本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预计今年下半年升空, 将携带三名宇航员, 并将首次实现中国宇航员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的“太空第一步” 。

 2. “嫦娥 1 号” 由神话推向现实。

 2007 年 10 月, “嫦娥一号” 月球探测卫星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中华民族几千年“嫦娥奔月” 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嫦娥 1 号” 克服了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 卫星姿态三矢量控制、 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远距离测控与通信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将用 8-9天完成调相轨道段、 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 并且通过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的微波遥感装置, 获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体图像为月球 “画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探测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 1 号” 的成功发射, 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世界领先的尖端科技。

 3. 2007 年 1 月 11 日, 中国军方曾经用反卫星导弹成功摧毁失效的“风云一号”卫星。

 中国外交部在沉默了十几天之后终于证实美国媒体关于中国军方 1 月 11号使用导弹打掉了一颗废弃的气象卫星的报导。

 这次拦截中拦截弹与目标的相对速度接近惊人的 1 万 8 千英里每小时。

 在远高于卫星本身速度的冲击下卫星被撞击成了碎片。

 这意味着中国成功完成了一次最尖端的太空战演习:

 一次精确的狙杀, 就象用一枚子弹击中另一枚飞行中的子弹一样。

 这次试验的先进程度相当于美国正在发展的国家弹道导弹拦截系统, 并且已经远远超越了 1980 年代前苏联发展的反卫星武器。

 美国一些人陷入恐慌, 认为中国的试验预示着一场未来太空战的开始——而这样的冲突将会瘫痪依赖高技术的美军。

 4. 近日, 国家主要领导人纷纷向中国一航发去贺信, 祝贺某新事装备研制成功,据推测, 这是中国空军梦寐以求的大型预警机研制成功的消息。

 为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曾向海外订购了费尔康相控阵雷达预警机。

 但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 该项目半途而废。中国决定以自主研制预警机作为主要方向。作为空军天字第一号的国家头号军事重点工程之一, 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 从被命名为“一号工程” 中可见一斑, 其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据悉,“空警-2000” 的雷达天线并不像美俄预警机一样是旋转的, 相反它是固定不动的。

 这印证了“空警-2000” 采用的, 是比美俄领先一代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

 5. “歼 10 飞机工程” 获得 2006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歼-10 战斗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

 歼-10 战斗机突破了以先进气动布局、 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

 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歼-1 0 飞机、 太行发动机和新一代空空导弹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同时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 航空发动机和导弹的国家。

 6. 超级水稻举世无双。

 2003 年 10 月 9 日,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带领下, 湖南湘潭县的一个超级杂交稻研究示范基地, 102 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 807.46 公斤。

 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二期, 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 800 公斤的目标, 这表明, 我国超级杂交稻研究已经取得突破, 为大面积种植超级杂交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 袁隆平正和科研人员努力向第三期大面积亩产 900 公斤的目标攻关, 而且已经培育出了相关的品种。超级水稻的突破, 成功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并将努力帮助其他国家驱赶饥饿这个“魔鬼” 。

 7. 青藏铁路构筑于世界脊梁。

 2006 年 7 月 1 日, 青藏铁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 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 “天路” 全线通车。

 我国科学家们通过调控改变路基的材料和结构, 积极地确保冻土的温度, 成功的克服了冻土、 高寒缺氧、 生态脆弱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使这项曾经被国外专家认为的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成为了“筑在冰冻世界的奇迹” , 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创举。

 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是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的连心路, 是雪域高原迈向现代化的腾飞路。

 8. 曙光 4000A 高性能计算机成功开发。

 2004 年 11 月, 商品化高性能计算集群10 万亿次曙光 4000A 正式启用。

 曙光 4000A 突破了包括 4 路服务器、 专用主板等在内的软硬件十大关键技术, 成功实现了“工业标准机群” 的技术增值和“大规模机群计算” 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使中国成为除美国、 日本外, 第三个能制造 10 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刷新了我国过去只能依靠国外相关技术的历史。

 在我国民族自主品牌研发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9. 龙芯 2 号---自主创新中国芯。

 2005 年, 我国首款 64 位高性能通用 CPU(中央处理器)芯片——龙芯 2 号问世, 一年以后, 龙芯 2E 研制成功。

 龙芯 2E 成为目前世界上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 也是我国内地第一个采用 90 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 性能达到了中档奔腾Ⅳ处理器的水平。

 该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 1.0GHz, 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 40 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

 龙芯 2 号已装备多种现代电子产品, 初步形成了产业链, 使我国在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上开始掌握主动权。

 10. 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 也就是第三代手机使用的技术, 就是人们常说的 3G,泛称能够将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其可能的增值服务将包括图像、 音乐、 网页浏览、 电话会议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服务。

 最大特点表现在:

 通信效率高、 话音质量高、 有害辐射少、 容量大等, 它除了能完成目前手机所做的语音通信外, 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 同时语音通信的质量将大为提高。中国自行开发的 TD-SCDMA 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之一, 已经开始实验推广。

篇二: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

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值此之际,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科技发展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1956年1月,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其后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热潮。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年来 , “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科技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遥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回眸过去的成就,是为了明日更好地再出发!年 筑梦百年 创新奋进·科学 览 一场享尽科学的盛宴18

 年 筑梦百年 创新奋进— —中国科技建设成就大事记本刊编辑部“一五”计划期间为准备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我国从1951年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7年的五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百年,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53年—1957年1956年7月 中国第一批国产汽车 — —“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1956年7月 中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 —歼-5飞上蓝天。歼-5的研制装备,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之一。1957年10月 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这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学24小时 Science in 24 hours 2021年第7-8期19

 1959年9月14日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万次的快速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试-104机研制成功。通过这台计算机的研制,创造了我国自主开发的条件,培养出从研究设计、生产制造、系统调试到技术保证的配套队伍。1960年2月19日 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1963 年 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支步枪 — — 63 式自动步枪设计定型。63式自动步枪在我国步枪发展的历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1956年到197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5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15年,虽然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发展成就显著。科技战线上的这些重大成果,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1956年—1970年“二五”计划至“三五”计划期间Lan Kexue ·科学 览20

 1965年 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 — — 结晶牛胰岛素。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性、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牛胰岛素相同。这项研究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作出了重要贡献,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1966年5月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1966年10月27日 中国在本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爆炸试验。导弹发射、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目标和高度实现了核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0年4月24日 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科学24小时 Science in 24 hours 2021年第7-8期21

 1971年12月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105号舰“济南号”启用。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并制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首舰,也是人民海军拥有的第一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它实现了中国驱逐舰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在中国驱逐舰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973 年 袁隆平利用基因多样性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76年, “南优二号”大面积推广后,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65年增长 47.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1975年2月4日 位于甘肃永靖县刘家峡镇的黄河刘家峡水电站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年发电量57亿千瓦小时,主送陕西、甘肃、青海。刘家峡水电站是“一五”计划(1953-1957)期间我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也是我国第一个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等综合效益,是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71年,我国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我国第一次把人口控制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了第一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文件,陆续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对我国此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71年—1975年期间,国防科技业绩显著,民用科技也有突破。1971年—1975年“四五”计划期间Lan Kexue ·科学 览22

 1979年7月 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王选等人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报纸,这是首张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这项成果为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1979年9月28日 中国第一条光导纤维通信线路— — 上海光纤电话线并入上海市内电话网开始使用。这条光纤电话线连接上海市四川路电话分局和海宁路电话分局,全长1.8千米。这条光纤电话线的使用开启了中国光纤通信的时代。1980年5月18日 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东风五号”导弹发射试验的护航行动是人民海军迄今最大规模的远洋军事行动。为了纠正多年来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偏差,解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问题,1979年4月,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称新“八字方针”。1976年—1980年“五五”计划期间科学24小时 Science in 24 hours 2021年第7-8期23

 1981年11月20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教授等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tRNA),它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着重大意义。1983年12月22日 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 — — “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比起国际主流巨型机, “银河”亿次巨型机在 10 个方面有了创新性进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之一。1985 年2月 20 日 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 南极长城站建成。南极长城站是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对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观测有着重大意义。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

 “六五”计划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期间,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社会发展开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1985年3月,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1985年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1981年—1985年“六五”计划期间Lan Kexue ·科学 览24

 1987年 9月 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向德国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88年3月10日 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这个试管婴儿诞生是我国生殖医学和辅助生育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标志,在我国生殖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88 年 10月 16日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正负电子对撞机又称为同步辐射装置,它产生的同步辐射光作为特殊光源,可在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工作。在“六五”计划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党中央从1983年开始着手制定“七五”计划的准备工作。1986年4月, “七五”计划经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后实施。1986年11月,我国决定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上万名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协同合作、联合攻关,很快取得丰硕成果。我国的高技术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治理整顿任务和“七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6年—1990年“七五”计划期间科学24小时 Science in 24 hours 2021年第7-8期25

 1991年12月15日 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 — —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核电技术,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第 7 个能够独立设计制造核电站的国家。1993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庞世瑾等科学家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5年5月12日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实际运算速度每秒15.8亿次,能求解含15000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在求解问题的规模上超过了国外同类型机器。该系统突破了一些大规模并行处理的关键技术,互连芯片具有独创性,并行优化编译器为世界上最优秀系统之一。该系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能解决计算机和工作站难以解决的许多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党的十四大的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同时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1995年5月,党中央准确分析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加强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过程中, “八五”计划提出的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1991年—1995年“八五”计划期间Lan Kexue ·科学 览26

 1998 年 3 月 国产歼-10 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歼-10型战斗...

篇三: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 自 1840 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近代衰弱)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振兴)

 -3-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 、“两弹一星”含义:

 “两弹”:原子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4- “ 两弹一星 ” 指什么? ?

 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 导弹

 -5-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何为“两弹一星”? “两弹”:原子弹、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合作探究:

 新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6- 中国二炮部队地地导弹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发射地空导弹

 -7-

  材料一

 1945 年8 8 月6 6 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1949 年8 8 月 29 日,苏联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

 1952 年 10 月3 3 日,英国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

 1984 年和 1985 年初,报纸刊登着两则新闻:“一批解密文件表明, 1953 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 1954 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核威胁。

 材料二

 1969 年3 3 月,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材料三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 , 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 , 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 毛泽东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合作探究

 -8-

  ①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

 ②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③ 60 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2 2 、“ 两弹一星 ”研制的原因 :

 核原则: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④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和核威胁,

 加强国防。(目的)

 -9-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0- 大亚湾核电站

 每年发电量超过 100 亿度,其中七成电力供应香港,三成电力供应广东电网。

  秦山核电站

  到 2009 年总发电量已超过 340 亿千瓦

 -11- 卫星技术

 “ 东方红一号 ” 重量 量173 公斤,比苏联(83.6 公斤) 、美国(8.2公斤) 、法国(38 公斤)、 、日本(9.4 公斤) 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方式、星上温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 东方红一号 ”

 -12-

 材料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①打破了美苏的垄断;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4 4 、 “ 两弹一星 ” 的影响

 -13-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14-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家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美国海军部次长

 -15- 【 思考3 3 】

 从这些新老科学家身上学习了什么精神?

 “ 两弹一星 ” 精神: :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团结合作、勇于攀登。

 -16- 2003 年 10 月 15 日, “ 神舟 ” 五号成功发射 , 16 日顺利返回 。

 载人航天工程 巡礼

 -17- 2005 年 10 月 12 日, 中国 “ 神舟六号 ” 升空 , 17 日顺利返回。

 -18-

  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成功。

 -19-

  2008 年9月 月25 日21 时10 分, 神舟七号 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点火升空。

 -20-

 -21- “ 两弹一星 ”

 后中国的科技成就:

  1975 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 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 1979 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四 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 1982 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五 个能够从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技术的国家。

  从“东方红1 号”成功发射至2001 年,中国研制并发射了 了15种 种 类型、50余 余 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率达90% 以上。

 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 年,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 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 多 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22- 袁隆平于 1973 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

 杂交水稻 --- 南优二号

  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量, 不仅解决了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 世界性饥饿问题。

 。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中国第五大发明,将其培育过程誉为 “ 第二次绿色革命 ”。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3- 材料五

 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之后,非洲的饥荒第一次被报道。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了:干瘪的乳房犹如枯萎的梨,含在一个骷髅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奶水。为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忍受被吮吸的痛苦。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残,但这些照片中的悲惨情景却直逼人心,拷问着读者的灵魂。

 材料四

 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材料四、五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24-

 一靠邓小平:邓小平提供了 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靠袁隆平:袁隆平提供了 技术 ,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

 。

 材料六

 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材料六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

 -25- 意义:

 杂 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26- 2004 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2001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7-

  2004 年 “ 感动中国 ” 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 :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

 ”

 -28-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 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 每秒运算速度达 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银河—I I” 。它的诞生,使 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

 -29- 我国自主研发的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

 银河—I

  1983 年12 月诞生, 每秒运算一亿次以上。

  银河—Ⅱ Ⅱ

  1992 年诞生,

 运算速度为每秒十亿次。

  银河—Ⅲ Ⅲ 1997 年通过国家鉴定, 运算速度为每秒百亿次

 -30-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5 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结晶牛胰岛素。

 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对功绩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生物技术

 -31-

  1965 年 ,中国终于在世界上 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 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 结晶牛胰岛素。

 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生物技术的发展

 -32- 转基因链 1999 年9 9 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 1% ,也就是3 3 号染色体上的 3 000万个碱基对。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 第六个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33- 问题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有 哪些 ?

 -34-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1956年制订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制定了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原因:

 1.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提)

 2. 改革开放,实力增强。(经济)

 3. 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政策)

 -35- 原因:

 4.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 人物)

 5.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技)

 材料三

 为适应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自力更生,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

 -36- 原因总结:

 前提 :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确立。

 经济 :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

 政策 :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人物 :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科技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37- 问题三:

 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政治上

 经济上

 科技上

 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外科技交流;

 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外科技交流。

 振奋了民族精神。

 精神上

 -38- 1. .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

 2. . 党和政府制订了科技发展规划

 3. . 科技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4.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两弹一星

 杂交水稻

 载人航天

 基因工程

 计算机等

 增强了国防力量

 提高了国际地位

  增强了综合国力

  振奋了民族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9- 感悟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

 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感悟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感悟3:科学是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

  把握,为人类造福。

 感悟4:科教兴国。

 感悟5:科学家们的事迹感动中国!让感

 动变成行动,让中国感动世界!

 

 -40- •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大道上是没有平坦道路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毛泽东也说过,无限风光在险峰。

 •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勇攀科学的高峰,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1-

篇四: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

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对此,我们将从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坐标以及7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人物、重大节点、新的空间格局、重大成果与启示等六个方面出发,回顾新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

 7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节点 7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人物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坐标 70年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启示 70年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 科技创新发展新的空间格局

 (一)中国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快速增长 “1”:2018年,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419万人年,研发人员总量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 “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为19678亿元,稳居世界第二,R&D与GDP之比为2.19%,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 “1”: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数432.3万件,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

  截至2018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5件。我们的创新资源是比较集中的,比如北京海淀区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比全国的水平要高出接近30倍。

  作为我们巨大前期投入的成果,目前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01个,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480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有20多支基金,基金的总规模超过300亿。

  正是出于我们近几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始终都远高于GDP增速。

  在全世界的科技创新投入排名中,目前的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一年的研发投入约为4765亿美元。中国则紧随其后,2018年的研发投入达到3706亿美元。排在第三位的是日本,其投入比中国少2000亿,只有1705亿美元。排在第四位的是德国,是1098亿美元。也就是说,我们每年在研发方面投入的总量是非常高的。2018年,我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全球份额达到21%,只比美国低4个百分点。

 新一轮大科学装置 综合极端条件 实验装置 地球系统数值 模拟装置 多模态跨尺度生 物医学成像设施 1 3 4 2 5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项目 (子午工程二期)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  集极端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主要面向物质科学;  由极端实验条件产生系统、极端条件下的样品表征和测量系统,以及能满足上述各系统研制、升级、维护与运行的支撑系统等部分组成。

  包括地球系统模式数值模拟系统、区域高精度环境数值模拟系统、超级模拟支撑与管理系统、支撑数据库和资料同化及可视化系统、面向地球科学的高性能计算系统。

  美、日等国早已有了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这使得他们在地球模拟科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学术领域具有主导权,同时也掌握在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减缓、适应措施等方面的话语权。

  因为没有这种大科学装置,中国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被动地位。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 不久前,美国能源部基础能源科学顾问委员会研究报告《调控物质和能量:科学的五个挑战及展望》指出,“当前,人类已进入物质调控时代。通过更精细地认识物质(包括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在原子甚至电子水平调控物质,使其具有期望的功能和性能。先进光源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 所以,我们国家,包括现在在布局的这些大装置,都是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的。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 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小到分子活动,大到动植物的生长,从纳米级到分米级,从毫秒级到月、年,这就需要更清晰的成像技术。

  要了解人是如何思考的,就要对人脑研究,神经网络中有10亿多个神经元,神经突触达千亿级,针对不同尺度,用显微镜看神经元细胞的大分子,用电镜技术探看神经突触,用磁共振技术观察脑部的其他活动等,通过影像技术分析及大量计算,最终把不同空间、时间尺度的研究对象多模态融合成完整的立体图像信息。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项目(子午工程二期)

  其中数据通信系统、科学应用系统、定标测试分系统落在怀柔科学城。

  随着航天、通信、导航等高技术系统的发展,对空间环境的探测与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 正如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影响社会生产生活一样,空间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这些系统的运行,并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空间环境变化也被称为“空间天气”,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太阳质子事件、磁暴、电离层暴、极光活动等都是空间天气现象,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还有待科学家去探索。

 (二)国家科研投入和对应的GDP排名基本一致 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科研投入跟其GDP总量、增长是高度相关的。前期大量研发投入会带来经济增长的持续后劲,进而使国家在全球经济体量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 2019年上半年,经济体量最大的美国,GDP就达到10.6万亿;我们比美国少4万亿,达到6.6万亿。但是,我们的GDP增速比美国快,美国只有2.5%,我们有6.3%。日本的GDP比我们的少4万亿,而且增速比美国还低,现在只有1.1%。德国的GDP不到2万亿,增速下降得更厉害,只有0.4%。

  排在前四位的美、中、日、德,是经济体量与前期研发投入高度相关的突出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巨大的差距。

 1  1901至2018年,全世界共有899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奖604人次,包括:美国264个、英国81个、德国63个、法国32个、日本21个。

  中国只有屠呦呦2015年获得的生理或医学奖。

 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2  通过评估电子、信息、通讯,医疗,生物技术,机械、制造、工程,能源、资源,航空、航天,环境、地球、海洋,纳米、材料,建筑、交通以及灾难、灾害、安全等十大技术领域,我们实际上真正能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的,也就是处在领跑阶段的,只有航空、航天领域。

  在十大技术领域里,我们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节点基本都在2050年前后。我们国家的《创新驱动规划纲要》也提出了“三步走”目标,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

 3  2019年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对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主要企业的会计年度研发投入进行了调查。以榜单top5为例,韩国三星电子位居第一,之后依次是美国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德国大众、美国微软和中国华为。

  虽然华为名列世界第五,但它是榜单前五十里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公司。另外,尽管华为的科技研发投入总量跟一些国际巨头比还有差距,但其研发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比很多企业高。

 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跟跨国公司、国际巨头也存在较大差距

 (一)重要的决策者  聂荣臻同志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事业,特别是对国防科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组织者、领导者的作用。1955年,他被党中央指定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三人小组的成员;1956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先后兼任国防科委和国家科委主任

  聂帅接手科技工作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不但产生了“两弹一星”这样举世瞩目的成果,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科技管理经验,为新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基础。

 聂荣臻同志

  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最早抓的就是教育和科技两方面的工作,非常有战略远见。他的很多提法到目前为止,依然在指导着我们的创新工作,比如“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些奠基性工作。

  他还提出,“要解放科技生产力,就必须相应改革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要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利用外国的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新中国70年来的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邓小平同志与其战略远见,对指导我们的科技创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邓小平同志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 我们可以把这一系列论述概括为几个“论”:第一,科技创新地位论。第二,科技创新道路论。第三,科技创新体制论。第四,科技创新战略论。第五,科技创新主体论。第六,科技创新目的论。第七,科技创新目标论。

 习近平总书记

 (二)领军的科学家  钱学森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基人。在航空、航天领域,钱学森作出了卓越贡献,也是目前影响最大、功勋最卓著的老一辈科学家之一。

  邓稼先既是我们核武器研制和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也始终奋战在中国核武器制造第一线,领导很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推进我们的国防武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孙家栋,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

 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为粮食安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获得“共和国勋章”也是实至名归。

  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带领团队,从核潜艇玩具模型出发,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实现了从无到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是2019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一。

 (一)重大标志性会议 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们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 1956年,在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我们进一步提出“向现代科学技术大进军”口号。新中国科技事业进入开创、奠基和发展的新阶段。

  1978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根本方针,通过《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迎来历史性转变。

  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我们指明了中国科技如何继续发展、在何种体制中运行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

  1995年,我们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我们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2016、2017、2018年一系列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论述。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上提出“三个面向”:

 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二)重大改革 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为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会后落实了针对知识分子的一些政策,改善了科研工作者的条件,为科技工作的开放和改革打开了大门。

  1978年以后,我们一大批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到国外去交流。比如,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就是以陈春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到了美国以后看到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大学教授们把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学生或社会专业团队办公司,把科研成果转化成能够应用的技术和产品,最终受到启发而实现的。所以说,中关村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化的生动样板。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决定》指出,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2000年,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存在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人员过多、效率不高、面向市场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置。

  党的十八大以后,尤其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关村展示中心进行政治局集体学习之后,全国全面创新改革方面的工作全面铺开。2015年9月,《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正式公布。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区域被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三)重大规划 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份中国科技发展新蓝图,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此外,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解决教育和人才。这一规划同时国家还配套了教育的中长期规划、人才的中长期规划。人才和教育支撑着我们科学技术规划的实现。

 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这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顶层设计文件,是落实战略的总体方案和路线图。

  2016年,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是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上海市系统推进全面...

篇五: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

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方面的伟大成就技方面的伟大成就成员:

 宋娟娟成员:

 宋娟娟 贺雨欣黄冠黎黄冠黎 王珏王珏 安静1贺雨欣 汤芸安静 霍兰兰霍兰兰汤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 1 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有很大成就, 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对此, 国内外讨论很多, 大家也有很多切身体会本文试图做的多切身体会。

 本文试图做的, 是对这一时期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的得失,做一个总结回顾。

 因资料缺乏, 要做这项工作, 着实不易。

 这是初稿, 贴出来, 供行家讨论批判。

 若其中年代、 史实记忆有误, 万望指正是对这时1

 • 中国科技政策环境的演化, 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85年为“恢复与重建” 阶段; 1985年——1993年为“竞争与市场” 阶段; 1993年至今为“调整与创新” 阶段。

 各阶段之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这样划分, 主要是为了 叙述方便。

 对三个阶段的政策环境演变, 分别简要评述如下:「第一阶段(1978-1985)

 :

 恢复与重建」1这一时期基本上是针对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的中国科技体制所进行的恢复元气的工作。

 虽然在整个过程中, 有过局部的调整与创新, 但总体来讲, 是对文革前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体系的恢复与重建。可圈可点的重要史实有: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中止工农兵大学生报送制度, 高等教育开始走上正轨。

 •1978年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 明确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化之一, 并被认为是四化的关键)

 作为国家战略目标。由此, 国家迎来科学的春天。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 大批知识分子重新回到教学科研岗位。国家科委和地方科委相继恢复。

 科协和专业学会积极开展工作。中国科学院大批划归地方的研究机构重新回归中国科学院大批划归地方的研究机构重新回归, 并成立一批新的科研机并成立批新的科研机1构。《发明奖励条例》 , 《自然科学奖励条例》 , 《技术改进奖励条例》 ,《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 , 《专利法》 相继颁布实施。1982年, 中国科学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 面向全国, 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前身。也是1982年, 第一个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由计委、 科委牵头的“科技攻关计划” 开始实施。

 • 这一阶段, 对知识分子来说, 是扬眉吐气的时刻。

 知识的力量作为一种信仰, 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陈景润、蒋筑英等科学家代表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 是流传市井的口号。

 千军万马,拥挤在通往大学之门的独木桥上。经费投入上, 对知识分子而言, 也是黄金时代。

 这时, 科研经费短缺不是主要矛盾。

 当时的制度是中央财政拨款制度, 研究机构的经费按照预算下拨。

 科研任务拨制究机要么是上级下达, 要么是自由选题。

 临时有任务, 上级往往还要追加经费。1费照预算拨科任当时的主要问题,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构性问题。比如, 五路科研大军(中科院、 高校、 部委研究机构、地方研究机构、 军口研究机构)

 互不通气, 各自为政,造成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 研究机构和生产机构脱节,造成科研成果得不到转化; 科研队伍臃肿, 效率低下,造成经费上的浪费; 等等。

 • 这样一个制度环境, 对恢复、 建立和保持一个相当规模的科研队伍, 对于科研仪器设备、 图书资料等的基本建设, 功不可没。

 但是, 从国家的角度考虑, 在国力尚不够强大、 财政相对紧张的条件下, 对于科研的投入, 是不划算的。

 从创新系统的角度看, 当时的科研体制, 效率太过低下。当时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 可说明政府对科技界的不满大量科研经费投下去的不满:

 大量科研经费投下去, 连个水泡儿都没见着。这个比喻流传很广, 以至于在科研管理部门, “冒泡儿”成了 出重大科研成果的代名词。连个水泡儿都没见着1“穷则思变” 。

 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震动科技界的重大政策调整, 经过酝酿、 论证, 终于出台了 。

 这就是1985年3月3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中国科技体制随即进入了 “竞争与市场” 阶段。

 「第二阶段(1 985-1 993)

 :

 竞争与市场」•《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 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革拨款制度, 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研工作; 国家项目,要引入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 在组织机构方面, 改变部门分割、 行业分割等科研与生产脱节现象, 提高企业R&D能力; 在人事制度方面,推进人才流动。1987年, 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 , 将1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的目标进一步落实为七条措施, 照抄如下:1(1)

 政研职责分开, 简政放权, 把科研机构逐步下放到企业、企业集团、 行业和中心城市; (2)

 以技术开发工作为主的大多数科研机构, 特别是从事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 都应逐步进入企业; (3)其他技术开发机构可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经济建设; (4)

 科研机构要精简缩编; (5)

 适当加快科研事业费的削减速度; (6)

 全面实行所长负责制; (7)

 逐步实行科研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1988年, 国务院又颁布了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 , 进一步肯定了 上述改革思路,同时强调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各种形式直接介入经济领域,并支持集体、 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科研机构的发展。这一阶段, 国家出台的其他科技政策, 都是在上述三项政策规定的大框架下做出的。

 从1985年到1993年,出台其他主要科技政策有:11985年, 国家科委、 教育部、 中科院开始试办博士后流动站;1985年, 实施星火计划;1986年, 国务院发布改革科学技术拨款管理制度,对于开发型科研机构开始逐步减拨事业经费;

 • 1986年, 国家实施“863”计划, 实行首席科学家制, 科研项目通过竞争获得;1986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1987年, 人大审议通过《技术合同法》 ;1988年, 北京市在海淀区设立新技术开发区;1988年1988年, 中国科学院实施“一院两制” 发展模式;中国科学院实施“院两制” 发展模式11988年, 火炬计划诞生;1989年, 中科院、 教委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1990年, 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1年, 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 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 ;

 • 1992年, 实施攀登计划;1992年, 国家科委、 体改委颁布《关于分流人才、 调整机构、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这一阶段,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也引入了 竞争机制, 重大科技项目竞争立项。这一阶段国家科技发展的方针, 是“面向和依靠” , 即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

 90年代实施攀登计划后又加上了句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登计划后, 又加上了 一句, 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如果要概括这一阶段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的话, 用“市场与竞争” 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可以说, 这一阶段整个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都是围绕着引入竞争机制, 依靠市场调节来进行的。如果要概括这1引入市场机制, 就意味着要打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

 伴随这种新陈代谢过程, 科技系统出现了 很多变化。

 主要有:

 (1)

 几乎每一所高等院校, 每一家科研机构都开办了 一家或几家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2)

 研究机构大多事业费不足, 必须依靠通过竞争从外部获得的经费才能维持; (3)

 一大批科研人员“下海” , 投入市场; (4)

 科研人员必须“创收” , 否则难以为继。

 • 科研院所内部出现了 分化, 一部份优秀人才通过到社会上竞争国家项目和地方横向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较为充足, 市场体制使他们实现了 自我的价值; 大多数科研人员, 则是整日惶惶, 朝不饱夕。

 他们的处境, 一个字:“难” 。社会上, 科研人员不再是天之骄子, 社会地位一落再落。

 社会分配的脑体倒挂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竟出现了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的现象竟出现了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的现象。

 看到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的处境,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不是流向科研单位或者留校读研, 而是投身商海,或者出国留学。看到在1这一阶段的科技体制改革, 有成功的地方, 比如,打破大锅饭, 在项目申请和立项方面, 成功引入了 竞争机制; 部份科研人员分流, 进入企业; 通过国家项目的资助, 取得了 一些重大科技成果。

 • 另一方面, 科技体制改革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除了 上面提到的知识分子收入降低, 社会地位下降以外, 另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科研队伍出现了 明显的断层, 青黄不接。

 还有, 由于减少科技事业费, 又赶上国际书刊价格上涨最快的年头, 基本科技信息源的保障成了 日益尖锐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次科技体制改革有些矫枉过正了 。

 尽管出发点和大方向都是正确的, 但在政策措施上, 多少有点忽略了 科技人员的承受能力。

 1985年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种情况下, 把大量科技人员推向市场, 近乎残酷。

 也就是说, 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采用渐进式的路线, 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时候,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采用的则是类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休克疗法” 。1有老科学家估计, 这次改革对科研系统的冲击, 可能不弱于文革。

 这当然是极端的估计, 事实上负面效应不至于这么大。但, 我们回头反思, 是否当时可能有更好的、 更科学的、 更稳妥的改革方案呢?

 「第三阶段(1993至今)

 :

 调整与创新」•1985年到1992年, 国家的科技计划, 如科技攻关计划、 星火计划、863计划、 攀登计划、 自然科学基金等, 绝大多数是围绕科研项目设立的。

 为了 获得这些科研项目而开展的竞争, 是以科学家为主体进行的, 科研单位、 部门仅仅起到部份协调作用。

 这种状况造成的一个负面的影响, 就是研究所领导对下属科研人员的研究选题、 项目管理等等很难有一个全盘的考虑, 因而很难对研究所的长远发展进行深入的等很难有个全盘的考虑, 因而很难对研究所的长远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一时期, 似乎无论国家立项, 还是科研院所发展, 都难以避免短期行为。11993年, 这种情况开始有所调整, 其标志就是国家教委于当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 。

 211工程的含义是到2000年, 国家教委准备重点支持国内100所高等院校的建设, 每个院校的平均支持强度为1亿人民币。

 211即取自上述三个数字的字头。211计划是一项以支持科学研究基地为主的国家计划, 明显有别于以往的以项目为龙头的国家计划, 这是国家科技政策演化进入第三个阶段的标志

 • 除了 在高等教育系统实施的211计划以外, 1993年以来其他支持科研基地建设的国家计划还包括:

 (1)

 1996年开始实施的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计划” , 在数家大型企业建立R&D中心, 被资助的企业包括海尔, 长虹等; (2)

 1998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试点的“知识创新工程” 。此外, 国家已经确立的科研计划继续实施, 而且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 有更大的动作。

 1997年, 开始实施的“973计划” ,是继自然科学基金和攀登计划后又一个高强度的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主的国家计划为主的国家计划。1上述计划的投资额度明显超过80年代开始实施的国家计划,也算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一个反映吧。除以上科技计划外, 国家相继出台了 不少政策性文件。

 根据时间顺序罗列如下:1993年, 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

 • 1994年, 国务院制订《中国21世纪议程》 , 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 开始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 决定明确提出, 到2000年, 全社会R&D支出将达到全国GDP的1.5%, 但事实上只达到了 不到1%;1996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九五” 期间深化科1996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继续贯彻1985年以来的改革思路;1九五期间深化科1996年, 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1997年, 国家科委颁布《“九五” 期间科教兴市工作要点》 ;

 • 在1998年开始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 教委确定了 重点支持的10所高等院校, 其中, 尤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得到了 巨额的资助;近几年, 国家明显加快了 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1999年, 颁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 提出对科技产业化项目实行财政、 金融扶持政策, 对科研机构专制为企业给予专项政策支持。

 1999年5月, 颁布国家经贸委管理给予专项政策支持。

 1999年5月, 颁布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方案; 2000年7月, 发布建设部等11个部门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

 看起来,这次转制, 不再停留在文件上, 而是动真格的了 。

 转制的具体结果不太了 解, 可能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1这一阶段国家科技政策的特征, 可以用调整和创新来概括。

 这是因为:

 •第一, 国家明显调整了国家计划资助的方式, 从单纯的以项目 为核心的方式, 变为支持项目 和支持科研基地建设并重的方式, 支持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第二, “创新” 作为一个词汇, 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政策文件之中, 科技政策中, 越来越强调创新。

 体现在国家计划的设置上, 这一阶段明显增加了支持基础研究的计划。1这一阶段虽然从1993年实施211计划开始, 但真正下大力气的调整措施, 则是自1997年开始的, 成效如何, 还有待时间作证。

 眼见的成效是:

 国内知识分子的地位大幅度回升, 知识分子的待遇大大提高, 社会重新树立的尊重知识的风气。

 一批研究机构按照新机制运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此外, 大批海龟加盟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后国内培养的博士也逐步挑起了科研工作的大梁, 缓解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推荐访问: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 科技发展 中国 成就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