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5篇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 高职英语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建设及实践 【摘要】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重要职责,高职英语教师社会服务项目有待进一步发掘,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
英语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建设及实践【摘要】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重要职责, 高职英语教师社会服务项目有待进一步发掘, 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推动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英语教师, 社会服务
以服务为宗旨 ,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是高职院校存在的基础, 是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的体现, 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高职院校也因此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 最密切的教育机构。
一、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社会服务现状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职责。
通过对几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社会服务现状的调查, 近半数人员不是十分清楚作为英语教师参加社会服务项目的具体体现。
部分教师也曾参与过企业顶岗实践, 初步了解一些相关企业、 行业对于英语专业知识的需求及方向, 但并未向纵深发展从而达到对企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
也有部分教师较多的参与了不通形式的社会服务, 如为一些英语活动提供咨询, 技术支持, 成立翻译工作室, 进行不同层面的翻译培训及业务。
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综合来看, 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建设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 行业、 企业、 社会对于服务项目的需求
当一些企业遇到外事工作时也经常会找一些外语教师作为求助对象,帮助他们处理一些外事业务往来。
很多企业也希望能够对其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获取较多的实用型素材。
更有一些中职院校希望能够通过交流学习提高自身水平能力, 希望加强中职英语教师师资培训及指导。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英语相关活动也迫切需要专业知识的技术支持。
如各种英语大赛评委, 英语夏令营活动指导, 英语节目的参与等等。
社会需求构成了英语教师服务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拓展社会服务项目才能满足社会服务多样性的需求。
三、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建设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 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学校建立一批有影响的实习、 实践基地和合作基地, 为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和促进校企联合办学提供平台, 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教师通过贴近企业, 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 经营、 开发和管理等环节, 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增强教师的自身技能和素质。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直接参与赛事活动, 促进了 英语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会上每年都会进行多种英语赛事活动。
如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 英语风采大赛,“圣三一” 杯英语口语大赛, 中小学英语综合能力素质大赛。
近几年通过相关组委会机构的邀请, 我们参与了多次的英语大赛评委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的参赛选手进行现场测评, 对于选手的指导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致认可。
同时, 这类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高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英语教师积极响应学院号召, 通过自身努力筹建了 石家庄信翔通文翻译有限公司。
通过翻译工作室的建立, 为企业、单位提供口译、 笔译等相应的翻译服务。
通过在翻译工作室的顶岗实践,教师能够最直接的了 解当前行业、 企业对于英语需求的主要特点。
同时,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 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
而且能够给学生带来最前沿、 最真实的信息。
在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中, 对于学校、 学生、 企业各方都能够各取所需, 满足自身需要。
不断创新方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建立开放的英语网络学习服务平台。
英语教师发挥专业特长, 收集、 整理、 发布各种门类各种需求的英语学习资料。
在一个开放的学习服务平台上受众面更广, 具备更大的自由度。
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解决人们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平台上, 指导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答疑辅导。
能够做到英语进社区、 进家庭。
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
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需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
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精品课程为重点, 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 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 融“教、 学、 做” 为一体, 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 在满足在学生考证、 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的原则,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 也拓展了 社会服务的领域,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
能力的相辅相成、 有机结合。
建立高质量高效益的实训基地。
要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 积极开展合作办学,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要大力提倡走校企、 校场共建联办的道路, 实现共建双方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互利双赢。
共建实训基地, 既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益补充, 又有利于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触,也有助于高职院校随时掌握人才市场变化规律,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直接为当地经济服务的有效形式。
综上, 强化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
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社会需要高校教师的才华和专业知识为其服务,
高校也需要社会这片广阔天地进行实践,
社会服务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
强化高校教师社会服务,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强化学生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在新社会条件下生存能力。
因而强化高校教师社会服务,
拓宽提高教学质量途径,
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任君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1)
.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 号)
[3] 周群.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4)
.
[4] 查吉德. 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 成人教育,
2006(8)
项目 来源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2012 年度院级科研课题(课题号:12YY1001)
阶段性成果
篇二: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
经济论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文/高楠高职院校作为稳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从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来看,社会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职能,能够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如何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具备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在“双高计划”提出后,社会服务能力更是成为了各个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能够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能够有效的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对此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度,探索出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道路。1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价值从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来看,其主要包括了基本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基本服务能力方面。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在教学能力方面,主要指的是教师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学生解疑答惑,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积极作用。在表达能力方面,要求教师在掌握了充足的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必然带来更多的先进文化知识,教师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在沟通能力方面,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和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成长,和同事进行沟通交流,提升科研能力。其次,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探索和规划,并能够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同时,教师应该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2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2.1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措施缺失从我国在教育层面出台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看,在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并未进行明确的规划和指导,致使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认识不足,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尚未进行明确的认知和判断。从我国教师的特点来看,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并未在整个社会中得到深化,也导致了教师对此认识不足。2.2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建设较为缺乏从形成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缺乏的另一原因来看,很多的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平台。即使教师具备了社会服务的意识,但没有实际服务的平台,便会逐渐的降低服务兴趣。另外,高职院校教师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对于外界所需要的社会服务内容不够了解。2.3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有所欠缺根据各个高职院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看,大多在实践经验和工作背景方面存在着欠缺。加之较高的科研任务,许多的高职教师盲目的追求科研成果,导致大量的学生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使得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效果不断下降。2.4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基本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的知识的获取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学生对于自我往往缺乏清楚的认知。因此,在信息的获取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师层面,许多教师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意识较为淡薄,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够了解,因此,他们的教育工作只是停留在讲述和一些简单的PPT讲解。由此可见,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并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的知识并未能够和学生的所见所闻产生联系,从而缺乏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问题,反映在教育工作的效果方面,就会严重的降低教师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从而降低了教育本身的优势。为此,在这种现状下,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唯有改变自身的观念,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技术和自身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更好的发挥专业教育的优势。3基于“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3.1建机制——发动教师社会服务的引擎为了有效的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应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以此作为保障,更好的推动工作的开展。39经济论坛从高职院校的发展内容来看,各个学校都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从这方面的内容出发,政府和高职院校应该为科研能力的转化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激励机制。根据教师的科研成果,为其设置一定的奖金奖励,激发教师的科研动力。同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记录在册,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教师研发的原动力。3.2搭平台——打通教师社会服务的通道(1)夯实“落地式”服务平台,推动服务增效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制定的各项策略,必须要从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角度出发,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未来发展规划。从高职院校的建设位置来看,多建立在城市郊区的大学城。这里作为城市发展的末端,其发展质量的好坏将决定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和企业相联合的方式,教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成果,企业为教师的科研建设发展基地。以此来解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困难、技术落后的问题。(2)构建培训与继续教育平台,拓展服务面向在社会能力方面,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为此,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找出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根据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深入的走到行业的相关单位中,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高职院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看,多为普通的高等院校出身,在专业的知识能力或者科研能力方面还存在着欠缺。为此,在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不同的发展需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网站,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让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在丰富了自身的理论体系之后,为企业的员工讲解相关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能力和企业员工的专业能力。3.3以课程改革推动高校教师学习发展服务能力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各项课程内容也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的质量,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学会运用相关的设备,从而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将课本知识和时代的要求和内容相结合,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获取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从学生的关注点出发,找注释:[1]胡丽娜,孟莉,金明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03):77-83.[2]欧阳旻.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1):45-48.[3]秦雯,曾文权.“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探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24-25.[4]于萍,马效民.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09):130-131.[5]陈金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与实践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2):76-77.[ 6 ] 高 海 凤 . 高 职 院 校 教 师 社 会 服 务 能 力 提 升 途 径 探 析 [ J ] . 中 国 市场,2016(15):168-169.基金项目:2020年度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PSK20059):“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作者简介:高楠(1988-),女,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出学生的兴趣所在,将学生的兴趣点和社会的热点、课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热点关注力和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到社会的热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将理论知识进行灌输,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安排的课程,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3.4高职院校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质量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各个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不断的引进高质量的教师人才,定期对本专业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分批派遣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或邀请专家进校开展教师培训或讲座,培养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素质,增强自身理论知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定期对于教师队伍进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的建设,促进教师能够自主进行课堂的创新教授方式,推进教师观念与时俱进,促使其教授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来看,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参与社会实践,对社会服务能力有正确的认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院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三: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
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职能,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已成为“双高计划”的重大改革目标之一,而教师又是实现院校职能的重要主体。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出发,阐述了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三种能力,从专利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时间有限,指出了当下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整体偏低,相关激励机制的缺位、教师社会服务意识不强、教师实践能力缺乏是制约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以下策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增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内驱力;引导高职教师转变观念,强化其社会服务的责任感;扩大高职教师的引进范围,增加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关 键 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4-0064-02“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探索 ①蓝祖庆,吉家文 *,沈伟琴(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与培训高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不仅是全世界共性,亦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就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伴随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毋庸置疑,教师是实现高职院校职能的重要载体,要实现“双高计划”的伟大目标,离不开院校老师的主动参与和贡献。因此,在“双高计划”下探究如何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职能,具体是指学校利用老师的智力知识和技术技能直接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参照大卫·麦克里兰的能力三分说,即“通用能力” “可转移能力”和“独特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可概括成以下三个方面。(一)高职教师的行业通用能力具体是指高职教师应具备满足本行业需要的共性能力,主要指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作为老师不应只是待在学校教书育人,还应该走出去多与企业交流,多参与实践活动,并从中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运用自己所学解决问题;学习能力,老师要能根据社会服务的需要以及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战经验,及时更新掌握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交流沟通能力,参与社会服务,离不开要与服务对象打交道,因此,高职教师在与企业合作交流时,要能够准确、恰当地进行语言沟通。除此之外,高职教师还应具备行业观察能力、问题判断能力等。(二)高职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一能力主要包括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院校老师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基础,将自己所学、所思切实应用到实践中,高瞻远瞩看问题;与专业相应的实操技能,高职教师除了要懂理论,还要有较高的操作技能,一方面可用来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确保进入工作岗位能快速上手,另一方面可与企业在交流中,帮助企业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科研能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其社会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而科研成果的发现和积累,离不开老师的辛勤钻研。(三)高职教师的个人核心能力可理解为高职教师本人所具有的独特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有创造才有进步,高职教师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除了想别人之所想,还要想别人未能想,要能结合工作问题合理地展开想象和逻辑推理,从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及时收集、整理与行业相关的最新信息,从市场变化中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积极探索行业发展规律,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一)专利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据高职发展智库对《2019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统计发现,在科研社会服务到款总额排名前 10 位的高职①本文受海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双高计划’打造高职‘海南范例’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Hnjg2020ZD-48)项目经费支持。作者简介:蓝祖庆(1980—),广西人,硕士,讲师,就职于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研究方向。沈伟琴(1987—),浙江杭州人,本科,馆员,就职于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研究方向。* 通讯作者:吉家文(1971—),海南东方人,硕士,教授,就职于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研究方向。课题 人才培养64 - -万方数据院校中,大部分高职院校技术交易到款额普遍较低,而且有两所院校的这项交易为 0,占前 10 所高职院校总数的 20%。而且一项对 9 所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办的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形成的专利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科研转化成果普遍较低。高职院校研发出来的技术专利不能用于实际的生产实践活动,也就很难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更难谈服务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二)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时间有限2000 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急速扩充,2013 年高职院校数量已达 1321 所,增长近 3 倍;在校生数量 2013 年达到 973万人,相比 2000 年,增长了近 10 倍。面对迅猛增加的学生数量,有限的教师资源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教师们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教改项目,鲜有时间投入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中去,而且学校也并没有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与科研纳入日常工作的评价体系中,教师自然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参与此项工作。而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认为教书育人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愿意多花时间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直接为社会或社区提供服务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想法不仅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还制约着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三、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原因分析(一)缺乏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虽然“双高计划”提出要打造高水平的“双师”队伍,老师既要具备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但在高职院校内部仍没有建立起促使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激励机制。尽管国家已经在政策层面做出一些导向性的规定,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高等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聘与科研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中去。但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审,仍然以论文发表和参加课题为主,而对老师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没有明确要求。这就造成教师为评职称而把精力放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缺乏参与社会服务的内驱力和实操能力。(二)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强从职能来看,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企业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一职能要求学校要按照企业生产建设一线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而不是闭门造车,为了扩张盲目开办一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但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并没充分认识到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不愿意多花人力、财力在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上。院校政策和配套设施的乏力,导致教师社会服务意识不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发展受阻。(三)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熟练的实操技能是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必备条件,但这也恰是大部分高职教师所缺乏的。究其原因,高职院校老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或现任老师,并无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而来自企业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少之又少,且大多水平不高。这就造成大部分高职老师对所在行业了解不够、认识不足,缺乏从业技能和实操能力。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强调高职院校教师要走进企业锻炼,增加实践经验,但在现阶段企业环境下,企业为高职教师提供专业实习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的机制尚不健全,校企合作往往是一厢情愿。四、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探索(一)完善评估机制,增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内驱力要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首先要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督促高职院校将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对老师的考核激励,除了关注人才培养、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之外,也应包括社会服务能力,比如将老师参与地方企业的产品研发以及接受政府部门的课题研究等工作,折合成教学课时,同时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此外,在职称评审方面应摆脱“唯论文” “唯课题”的倾向,加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所占的比重,把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重要依据。(二)引导高职教师转变观念,强化其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双高计划”下,高职教师不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不再只是权威知识和理论的代表,他们不仅要将学问传授给学生,还要教给他们实操技能,从而在进入企业后能快速将曾经所学运用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之外,还要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经验和能力。要实现这种转变,单靠政策和机制的指引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自身应树立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职业成长意识,积极关注行业变化和市场信息,自觉保持与所在行业企业交流合作关系,从而主动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三)扩大综合性教师的引进范围,增加教师到企业工作锻炼的机会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迅猛扩张,符合教学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老师数量严重不足,而拥有社会服务能力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企业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场所。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互动平台,通过提高薪酬待遇、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吸引满足条件的企业优秀人才前来任教,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人力资源的共享通道,以此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除了引进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外,学校和企业还应为教师搭建平台,为其提供下了实习、职业考察和专业实践等机会,让院校教师在企业实践中熟悉并掌握相应的职业工作任务,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操技能。这种企业实践训练应该贯穿于院校老师职业始终,这样不仅能够为教育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能够提供整个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参考文献:[1]胡丽娜,孟莉,金明盛.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3).[2]邹瑞睿.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支撑力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8).[3]焦剑.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0).[4]曹如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J].江苏高教,2013(2).[5]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6]戴南海.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编辑 司 楠课题 人才培养65 - -万方数据
篇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
二讲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一 第 节 高校教师对社会服务活动的参与第二节 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第一节 高校教师对社会服务活动的参与一、科研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二、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
一、科研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 从 理论上说,大学的社会服务只有关注社会的实际需要才可能真正实现预期的服务社会目标,达到学校、教师和社会共赢的理想状态。• 从 现实上看,专注社会的实际需要可能使得高校教师的专业视角跳出书斋或实验室的狭窄限制,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高校教师要用己之所长服务社会。即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社会方式,使自己的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作为高校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同样负有服务社会的职责。• 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各种时机和条件,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
1. 应当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体验,对报效祖国的感情的培养等是大学生投入社会服务的动力基础;2. 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对服务社会技能的不断提升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保障;3. 创设条件,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第二节 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传统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上,向知识化和信息化社形态迈进。这种迈进是由传统的资源性生产方式向知识及信息性生产方式转变,对大学的服务性职能定位提出了挑战。
• 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者 德鲁克(Peter F.Drucker)的观点:• 知识社会本质上是后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未来社会将是知识的运用者与创造者,而不是传统的资本家的投资,作 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大学教师作为知识运用和创造的载体,理应成为社会发展的 动力与核心。• 因此,大学的服务模式必须从传统的“ 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模式向“ 社会中心”模式转变,即从被动的服务向主动的服务转变。
(一)提高认识,主动参与• 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和大学教师的职业责任,大学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以自己的专业理论、智力优势和科技成果等投身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教师参与社会的意义• 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直接参与社会,发挥作用,既可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高校教师更多地参与社会,承担起更多地社会责任,既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又教化社会。这也有利于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教师参与社会的意义• 首先,高校教师充分利用时间,努力挖掘潜能,可以很好地把教学、科研和直接参与社会结合起来,并利用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取得更大的成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有助于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认同,并重新评价高校教师的作用,从而赢得社会的尊重,提高社会地位。
教师参与社会的必要性• 从社会方面来看,首先,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几百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需要高校、高校教师的支持。• 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
(二)明确定位,扬长避短1.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2.坚持集体参与和个别参与相结合。3 3.坚持高起点原则。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社会,直接为社会服务是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为社会提供高层次的服务,要体现出专业优势。
(三)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 高校教师要科学安排计划、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做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提高,协调发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是提高高校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的前提。• • 教学是 根本, 科研是 源头, 服务是 深化,互相依存;• • 教学是 基点, 科研是 支点, 服务是 重点,密不可分;•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驾齐驱是高等学校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保证,三者的有机结合是链接教育资源、学术水准、个人名声和社会回报的纽带。
知识拓展兴起于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简称 PDS,是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专业发展学校的 核心 就在于大学与基础学校之间建构性伙伴关系的建立与获得,以及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学院气氛的淡化和实践氛围的浓厚。
• 专业发展学校最早由霍姆斯集团(Holmes Group)于 1986 年在《明日之教师》的报告中首先提出,该报告指出专业发展学校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对于发展中的学校而言,应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而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则应增强职业的相关性。为此,大学教师与发展中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自由的讨论;大学教师应与学校教师分享教学;相互研究和探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 霍姆斯集团于 1990 年在《明日之学校》的报告中,进一步对专业发展学校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指出:“专业发展学校应聚焦于对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展开对教学本身的研究”。这实际是在 1986 年大学与学校关系的基础上,对专业发展学校的使命进行了相应的深化,大学传统的服务尤其是在教师培养领域对基础学校的支持和服务,在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使大学和基础学校具有了同一的起点与基础,大学的服务也不再是被动的服务,而演变成为了参与式的主动式发展。
• 通过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大学教育本身的丰富和完善,同时也使其服务性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点在此后社会对专业发展学校的关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自霍姆斯集团提出专业发展学校的概念之后,卡耐基教育论坛和福特基金会等组织纷纷展开对专业发展学校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较为确定的观念体系。
• 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目标上,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为未来的教师提供准备,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同时要为 教师专业的研究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学校进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以在大学教师与基础学校教师之间建立联系,支持那些来自于教学领域的变化”。
• 这些观点的 实质就在于强调大学与学校之间如何通过结构性的变革建立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建立无论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对大学本身的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尽管在范围上仅限于教师培养,但该模式所造成的对传统大学定位的冲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于专门进行师资培养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等的冲击,其影响将会十分深远。• 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大学服务职能的调整,很好地解决了大学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矛盾,进而论之,即是为师范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重新确立和界定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
思考题1.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2.近年来,有人认为教师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沦落为“社会三大公害”之一,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谢谢大家!祝在海南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篇五: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
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年第 6 期理 论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也是高职院校自 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教师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 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鼓励教师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 容, 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要走进企业, 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 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及技术咨询服务, 服务企业软实力提升。
这既是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 也是教师自 身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一、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的内涵社会服务是指学校利用教师的智力与知识资源直接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活动。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外延随之不断扩大, 社会服务的内容不断发展。
由时代发展赋予社会服务的新内 容是对传统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而不是否定, 新的职能也必须符合高职院校的特性。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 是利用 自 身的资源直接投身于地方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不包括通过人才培养或科研成果的转化等间接方式进行,从内涵上说,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服务政治文明 建设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所取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 其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下关于民主、自 由、平等、解放等的实现程度。
根据马克收稿日 期:2011-8-22基金项目 :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 编号:05YB99)
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戴南海, 男 , 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 院长, 副 教授。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戴南海(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岳阳414000)摘要:
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能力。
现行激励机制缺位以及观念上的偏差,是制约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
对此,应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体制、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教师观念、树立教师“自 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 社会服务能力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290(2012)0006-0069-04—69 —
思主义者的观点, 人类文明的结构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 三个部分。
改革开放 30 年来, 我国已经实现了 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民主化、 法制化的社会主义现代政治体制的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同志用 近 7 页篇幅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校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主要表现在为上层建筑服务。
而所谓上层建筑,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学说, 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文明范畴。
高校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就是从事政治文明建设, 它包括为体现特定阶级意志的政党服务, 也包括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 高职院校应主动参与政治文明建设, 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服务经济建设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学说中,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即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因此, 经济建设在三大文明 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
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从根本上说, 就是为提高地方的生产力水平服务。
而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两个: 一个是“人”, 即生产力要素中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较高知识智力水平的劳动者; 一个是“物”,即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
高校在为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归根到底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和发挥物的效能, 推动人与物在新的水平上实现新的结合。
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强调与经济建设各领域的密切结合,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关键。3.服务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这些重要思想再次吹响文化发展的号角,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学说中,文化结构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 它是指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在内 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高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承、文化辐射、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方面。无论是服务政治文明、 经济建设还是文化传承, 教师的作用都举足轻重。
教师的活动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活动, 如果教师的活动远离他人、社区和社会, 学校也将逐渐与整个社会脱节。
从这个意义上,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服务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整体社会服务的水平。二、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的现状分析1.社会服务意识和动力 不强从目 标定位来看, 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区域社会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这一目 标决定了其应按照生产第一线的职业岗位(群)要求来培养人才, 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与社会(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 还必须是行业专家。
也就是说, 在具备良好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 还需掌握较高水平的一线生产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灵活应变能力。
社会服务职能应该是教师的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
然而, 长期以来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 高职院校迄今为止都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社会服务动力机制缺失, 组织机构和服务平台建设不够, 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制度配套乏力。
因此, 造成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不强, 导致高— 70 —
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受限, 严重制约了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2.专业实践能力 欠缺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 而这恰恰是当前不少教师所欠缺的。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大都是缺乏工程技术背景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高校现任教师, 来自 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数量不足外, 水平往往也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对行业职业了解不够, 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强调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 增加企业经验、提高实操能力, 以此作为高职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
然而, 与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相随的是教师超负荷的工作, 教师教学工作量负担很重, 疲于应对校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
同时, 还存在外出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费用如何解决等实际问题。
应该说, 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环境下, 企业在高职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校企合作常常是一厢情愿, 谈不上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师所应具备的 专业实践技能或技术创 新能力 培养。
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与科研上。
尽管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以间接服务于社会, 但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 更不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3.缺乏教师社会服务功能的激励机制当前, 不论是高职院校内部还是社会, 均没有建立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激励机制。
国家在政策上对高职院校师资的资格认证的实践能力没有确切的规定, 也没有导向 性地激励措施。
以职称评审为例, 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对公开发表论文、 授课时数、 参加课题都有明 文规定, 而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资格却没有明确要求。
这样的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反映教师的企业联系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 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评职称而一味追求高学历, 追求学术论文数量, 从而偏离了 高职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轨道。政策导向 的错位, 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是选择“唯学历”、 “唯学科”的 “双唯教育”, 不注重旨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 从而导致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的内 驱力不够。另 外,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 教师的职能甚少有社会相关活动参与方面的内容。
传统的文化观念使教师不愿花太多时间在公共事务上, 不愿直接为社区或社会服务。
不少教师认为, 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问题不应成为其关注的焦点, 只将自己看成是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 为社区公众提供服务并非他们的本职工作, 而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过程, 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三、 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的提升1.扩大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 加强教师的企业工作锻炼丰富的专业技术实践经历是一名成功的高职院校教师的首要条件, 也是保证其具备较高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
企业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的主体, 也是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主战场。
基于“校企合作”的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制, 应在校企之间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 , 形成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的通道, 以拓宽高职院校教师来源, 吸引 优秀的企业人才来学校任教,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制为专任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场地、设备, 通过下厂实习 、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熟悉并掌握相关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中的经验与知识, 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和拓展。
这种企业实践训—71 —
练,贯穿于教师入职初期的适应阶段, 以及多方积累教学经验的成长阶段, 并渗透到专业素养趋于稳定成熟阶段的全过程。
这样, 不仅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专职和兼职结合, 还能够提高整个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社会服务能力。
而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体制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由于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制度不够开放, 仍然奉行“学校本位主义”, 所谓“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针对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被动状况, 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如根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为, 给予减免教育附加税等优惠政策, 对合格的企业“兼职教师”通过程序进行高校教师资格证认定。
政府可以委托民间咨询机构, 或者出面协调建立一个专业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 在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 进行广泛调 研以寻找双方利 益的 平衡点, 然后通过制度予以推进。2. 建立有效的促进教师进行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动力。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 台引导和激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制度, 促进高职院校内部将社会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
考核激励所关注的领域除了 人才培养工作以外, 也应包括社会服务能力, 如接受地方有关部门或企业委托的课题研究、技术研发等。
此外, 亟须研究并制定具有高职院校特征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以及相关制度。
在这方面, 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英国政府针对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出 台了 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使学术资格和职业资格在社会上得到同等承认, 并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我们应当对已考取职业(执业)资格证书、企业(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出国进修和学术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 把企业社会实践作为教师个性化和终身化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取得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发明、改造、运用 等成果作为评聘高一级教师职称的 重要依据。
只有通过政策导向, 使教师做到以教学为重,科研以应用为主, 才能提高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效。3.引 导教师更新观念, 进行角 色的转变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者”, 也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
他们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 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更重要的是要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经验和能力。
他们将保持着自 主探索精神, 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对社会和市场变化做出 反应, 并有能力转化科研成果, 承担企业和社会的课题研究和服务项目 。
显然, 这样的角色转变单靠政策引导、机制转变来实现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把树立教师“自 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作为改革发展的关键, 这是一种主观的、更为持久的动力 , 也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标志。
教师成长是内 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的主动发展是核心和关键,主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 常生活样式”。
高职院校教师要有“自 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自 我反思的实践意识, 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丰富职业生涯, 自 觉保持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 使社会服务成为其职业发展的支点之一。参考文献:[1]成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 国 高教研究,2008, (11).[2]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 涵与 实现途径[J].福建师 范大学 学 报( 哲 学 社会科学 版),2008, (6).[3]张君华, 左显兰.高 职教师 专 业发展的 内 涵及发展途径探讨[J].职教论坛, 2008,(21).[4]刘 理.引 导文化软实 力 提升:
当 代大学的 社会责任[J].云梦学刊 ,2010, (2).[5]郑秀英.论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 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J].中 国 高教研究,2010, (6).责任编辑:
王希平— 72 —
推荐访问: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及其有效培养 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