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8篇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建筑行业十四五规划时期应该怎么做?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十四五规划&rdqu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行业十四五规划时期应该怎么做?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局之际,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全国各地政府、企业奋战抗击疫情时期,布局十四五规划也将成为各地方政府、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那么十四五规划时期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有哪些?发展方向在哪里? 中商咨询集团带大家一起回顾下“十三五”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1、整体情况:“十三五”期间是国家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
2、建筑行业:随着国家投资、融资监管、行业监管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建筑施工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变革,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升级,企业发展模式转型迫在眉睫。
在“十三五” 和“十四五”交替之年,建筑行业的变革也是暗潮汹涌,在过去的几年里,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上重要日程、十九大后对乡村振兴提出新要求、监管行业对资质及挂证的清理、全面推动工程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国家国际一流建筑企业的打造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表明,业界关于建筑行业的关注热度一直不减,各类建筑施工企业在这种政策环境下被迫转型和应对。而这种转型和应对也是在我国建筑业增速是 GDP 增速 2~3 倍及施工企业竞争加剧、利润下滑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反差已说明了建筑施工企业原来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时代已经结束。在“十四五”期间,建筑行业的企业在国家全面转型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商咨询集团专家团队通过多年的研究及服务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跑车模型”,有力地支撑了客户转型发展的方向、动力支撑、发展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塑造,以应对时代发展、行业变革、企业竞争等。而在此,中商咨询集团重点分析下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思考,唯有明确方向,企业发展之路才不会偏离轨道。
在今天,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太快了,建筑市场变了,以资质为基础而分食时代不再,垄断竞争和自由竞争并存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机会
主义企业将进一步被边缘化,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而垄断竞争者内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角逐···前行、停滞?前行有风险,停滞则是更大的风险。这是新的挑战,也是建筑行业里的企业面临的问题。
建筑企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及“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如何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转型升级路径,如何优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残酷的外部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中商咨询集团研究中心专家对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与建筑前沿里的观点不谋而合。
建筑行业在“十四五”期间有以下五个发展趋势,以供各个建筑行业企业参考借鉴。
趋势一:价值链相关资源整合
目前,各地方一方面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培育一批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鼓励支持地方优势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业企业。
随着并购、重组不断增多,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建筑业市场呈现两头发展的态势:龙头企业发挥优势,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突出主业,适度多元”的发展格局。中小型企业要做“减法”,做专、做精、做细、做实,通过整合产业链的相关资源,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进行差异化竞争。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纵向发展是企业转型的一个主要途径,未来纵向发展模式主要有三个方向:工程总承包、投建运一体化、“BIM+”业务。“十四五”时期,重点不在于选择纵向发展的哪种模式,而在于深刻理解新的业务模式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力,调整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体系,以获得新业务的成熟能力和健康的市场竞争力。
趋势二:专业服务延伸,成为“城市运营商”
过去,建筑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和专业服务主要是施工业务范围内的。未来,专业和专业服务一方面会沿着价值链延伸而延伸,另一方面也会因客户的需要或更好地服务客户而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和专业服务,如城市研究、工程咨询、最终用户研究、及整合现代前沿技术。
一定时期内,建筑企业的主要优势业务依然是施工业务,它作为企业价值链
延伸的载体,需要不断做强;而相关产业的投资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应该起到拉动下游运营业务的作用;规划、设计、咨询位于建筑产业链的前端,通过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对复杂性、综合性大型工程的设计,引领下游运营业务的发展。例如,整合现代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会广泛应用于未来的智慧城市、智慧工程建设上,建筑企业不需要具备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但需要能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而提供智慧城市、智慧工程的建设服务。
建筑企业未来是要作为城市运营商的角色,将城市当作一项资产来经营并增值的企业,其本质是以市场化的手段将城市综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城市运营商的价值链涉及城市开发的上、中、下游,业务范围涵盖城市投资建设的方方面面。在产业链构建方面,以需定建,聚焦主业,兼顾辅业,收缩战线,拉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圈。
趋势三:重视技术力量
未来,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行业乃至工程行业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数字化技术涉及工程本身的数字化和工程企业的数字化,即 BIM 技术和企业信息化技术。目前,虽然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工程 BIM 技术在行业内仍然处于攻坚阶段,都还未到成熟阶段,但两项技术的作用已开始发挥,尤其是企业信息化技术,在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方面已有部分卓有成效的企业案例。甚至出现了通过企业信息化工作倒逼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客观事实。这些都在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两化融合和 BIM 技术终究会逐渐融合,工程行业的数字化终究会完成。而两项技术将会进一步加大行业内企业的分化,使优秀的企业更加优秀。
趋势四:注重客户服务水平
不管未来如何走向,施工业务是大部分施工企业所从事的业务,他们的施工环节不管从产能、管理、人员等都已经很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竞争更多体现在为客户服务的水平上:谁能提供更精准更专业、性价比更高、更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服务,谁就可能更具有优势。
而对于企业来说,根据客户服务的标准,需要改变经营和服务理念,调整组织设置、运营体系、激励机制的内部管理,即:是否能建立企业围绕项目、项目围绕客户的基本组织架构?能否在各个组织层级建立面向客户的管理和作业流程的运营体系?能否建立快速响应客户服务的激励机制?未来,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追求。
趋势五:变革组织能力
在行业逐步发展成熟时,随着整个社会对整个行业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也必然需要在对外服务和对内管理上更具备专业性,需要企业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只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才能整合各个专业,进而提供专业服务。企业要做到稳定地提供综合型工程建设服务,必然要具备较好的组织能力,必须在企业层面解决各项专业能力的融合。
未来五年是我国国内经济、格局、发展重塑的五年,未来五年国内经济产业空心化初显、区域经济差距加大、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生态环保问题加剧,“十四五”主题仍将围绕“变革发展、突破发展”。而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在资源逐步枯竭(市场增长不再、人口红利消失、资金杠杆下降、技术突破困难等),“十四五”时期如何继续做深度和做精度?中商咨询集团已准备好为建筑行业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篇二: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筑产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2 2 021- -5 2025 年)2021 1 年 年 2 2 月
目录 一、
发展背景 ................................ .....
1 1
(一)
现实基础 ................................ 1
(二)
存在问题 ................................ 4 二、
发展环境和阶段特征分析
.......................
6 6
(一)
发展环境 ................................ 6 (二)
阶段特征 ................................ 8 三、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9 9
(一)
指导思想 ................................ 9 (二)
发展原则 ................................ 9 四、
发展目标 ................................ ....
11
(一)
总体目标 ............................... 11 (二)
主要目标 ............................... 11 五、
主要任务 ................................ ....
14
(一)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 14 (二)
内强外引共同发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 17 (三)
公共建筑示范引领,推广新型建造方式 ..... 19 (四)
提升建造品质,创新质量安全体系 ......... 21 (五)
壮大本地核心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 ... 24 六、
保障措施 ................................ ....
25
(一)
强化组织领导 ........................... 25 (二)
加强政策支持 ........................... 25 (三)
注重示范引导 ........................... 26
市建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年)
建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强、经济社会作用显著、发展提高潜力大的特点,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影响深远。为推动我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筑业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我市建筑业企业竞争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结合我市建筑业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市建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住房城乡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国、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建筑业快速发展,为未来五年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 规模效益 加速 提升。2020 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198.1 亿元,2016-2020 年年均增长 17.12%;2020 年建筑业增加值为 94.4 亿元,2016-2020 年年均增长 10.22%,对我市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建筑业在集聚技能人才、吸纳就业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业人员数超过 4 万人。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 42.3 万元/人,位居第二产业前列。
—— 产业集聚效应 显现 。全市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总数达 522 家,其中总包一级资质企业 8 家,总包二级资质企业 50 家,总包三级企业 186 家,专业承包资质企业 139 家,劳务分包企业 139 家。建筑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排名前 20名的企业产值 108.3 亿元占全市纳入统计 260 多家企业产值的比重超过 60%。初步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为依托、劳务分包为辅助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以建筑施工为中心,建筑材料、构件、机械设备等关联生产制造以及勘察、设计、审图、监理、造价、检测等建筑技术服务领域加快集聚,全市现有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领域甲级资质企业 4 家、乙级资质企业 11 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 建筑工业化步伐加快。我市先后印发实施《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清府办〔2020〕13 号)、《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清府办〔2020〕22 号)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细则,积极促进绿色节能、装配式等建筑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办理绿色建筑设计备案 479宗,建筑面积 2048.99 万平方米,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 191 宗,建筑面积 1274.41 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十三五”期间 450 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建设任务;全
市新建建筑设计、施工阶段均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新增节能建筑规模 3496.46 万平方米,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均达到 100%。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计划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建筑等工程项目为突破口,发挥燕湖新城和省级职教基地等重点建设区域的示范带动作用,分阶段、分步骤、分地区统筹推进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目前为止,我市共有装配式建筑项目 10 个,总建筑面积 40.88 万平方米。
—— 品牌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6-2020 年共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1 项;获得 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奖 2 项,广东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奖 1 项,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 4 项,广东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1 项,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 14 项。
2016-2020 年共获得国家级设计奖项2 项、国家级勘察奖项 3 项;获得省级设计奖项 4 项,省级勘察奖项 3 项。工程总承包(EPC)、全过程工程咨询、代建制等新型工程组织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提高品牌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 营商 环境持续优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住建事项网上审批率达 100%。2019 年以来,我市开展新一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不断压缩,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 79 日,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已压缩至 54 日,比我省提出的目标进一步压缩了 47%和 54%。监管机制不断创新,
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建立健全建设行业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用工实名制、银行代发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大力扶持建筑业发展,建筑市场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全市建筑业迈向高速发展,越来越多高资质建筑企业正在落户。
(二)
存在问题
我市建筑业整体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传统建筑工程施工方式占主导地位,建筑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不强,创新发展动能偏弱,关键领域与环节仍不适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离“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建筑业要求还有差距。
—— 产业支撑能力偏低。2016-2020 年全市每年建安投资约 400 多亿元,每年报建项目约 1600 万平方米,但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仅为建安投资的 43%左右,本地企业市场占有率仅在 20%左右,大部分建筑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2019年,建筑业增加值仅占全市 GDP 比重的 5.3%,低于全国7.16%,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仍有待提高。
—— 创新发展能力不 足。本地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足,科技创新投入意识不强,信息化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数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反映城市形象的精品工程很少,高端与特色建设项目差异化供给不足,不利于城市风貌塑造。装配式
建筑、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使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智能建造的发展处于探索阶段,项目应用的案例较少。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和基础较弱。
—— 要素供给制约明显。企业对高端建筑人才的招引投入不足,招引条件偏弱,自身培养能力不强,现有本地高级科技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建筑业新一轮发展的需求。区域间人才竞争激烈,本地企业引进人才难度加大,面向建筑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在获取银行授信时也与其他央企、国企存在很大差距,因为授信不足,大中型项目的投标保证金也给本地民营企业增加了很大负担,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形成明显制约。
—— 企业竞争实力偏弱。从全行业情况看,房屋土建类仍是全市建筑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行业发展多元化程度低。我市尚无特级资质建筑企业,总体来看,全市现有建筑企业整体资质等级偏低、业绩和规模不具备优势,直接影响到重点工程竞标资格,很多大项目被外来建筑企业中标。同时,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和集约化程度不够,也影响了全市建筑行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 监管水平有待提升。多层级、多部门监管问题依然存在,部门间协同监管机制仍需完善,市、县两级纵向联动仍需加强。基于网络化、大数据的现代监管方式、监管平台、监管机制亟待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仍有优化空间,规模导向
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培优导向,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环境和阶段特征分析 (一)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广东将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将推进系列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城市间在产业、交通、空间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连绵发展,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城市的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对于我市建筑业来说,未来十年是扩规提质增效,提高产业综合实力,加快促进建筑业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新的外部环境下,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和严峻挑战。
1.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激发建筑市场活力。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进入大配套、大建设、大提升时期,建筑业在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2020 年印发了《市扶持建筑业发展办法》,进一步鼓励支持本土优质企业积极参与全市工程建设,将大
力提升我市建筑业活力。
2. 市场竞争激烈挤压本地企业发展空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规模已经突破 20 万亿元大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产业支撑作用、经济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国各地近期都相继出台扶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建筑业培育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众多拥有高资质的外地大型建筑企业在广东抢夺市场的局面。在市场竞争中,我市建筑企业资质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3. 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对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随着新型建筑工业化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我市建筑企业在尚未完成规模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就已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虽然有部分企业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领域进行了探索,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这些企业同样面临极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4. 人力资源、创新能力不足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是我市建筑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在机械化、装备化等工业化建筑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我市建筑业虽然从业人数众多,但是层次与质量不高。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业工人短缺,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业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中高端人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将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
阶段特征 “十四五”时期的五年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非常关键的五年。既要巩固提升、结算奠定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果,更要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两个百年交汇期”,中国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市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明显,作为推动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筑业对我市经济影响和贡献巨大。
在深化改革方面,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方向来看,“改革创新”依然是主旋律。为此,我市建筑业在“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增强建筑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在转型升级方面,根据广东省住建厅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促进转型升级的要求,着力推进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方式,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推进工程建设全过程周期高效、节能、环保;在社会治理方面,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深化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促进我市建筑业发展转型
升级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建筑业发展治理水平。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大力推进建筑业向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构建以龙头优势企业为核心、以现代建筑产业集群为载体,上下游产业环节贯通的建筑业全产业链;不断提升建筑业品质和标准,积极参与环粤港澳...
篇三: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建筑业全面深化行业改革,构建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年。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我市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审视过去五年建筑业发展历程,理清未来五年建筑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提出保障措施,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结合我市建筑业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建筑业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建筑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做大做强全市建筑业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规范和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挥整体发展优势,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 1713 家建筑企业共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2475.92 亿元,建筑业总产值从 2016 年的 366.11 亿元增至 2020 年年底的 565.44 亿元,平均增幅达到 11.5%,建筑业增加值从 2016 年的 77.87 亿元增至 2020 年年底的 113.47 亿元,平均增幅达到 9.9%,实现税收收入 103.75 亿元,
年均国内税收收入占比约 9.1%。其中,2020 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565.44亿元,实现利润 21.37 亿元,实现税收 26.49 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10.66%,同比增长 9.72%,建筑业经济运行及发展态势良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带动了建材、钢铁、机械制造、电子、木材加工、物流运输等 50 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 11 万余人,高峰期达到 12.24 万人。
(二)市场拓展迈出新步伐。牢固树立服务助推“走出去”理念,着力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对外出施工企业畅通服务“绿色通道”,给予政策扶持,并引导鼓励其与央企等大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城市综合体及省内外大项目建设,推动全市建筑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外出施工产值 452.86 亿元,平均增幅5.53%,外出施工企业达 33 家,人数 1.7 万多人,外出施工涉及港口、道桥、石化、电力等多个领域,施工足迹遍布国内 23 个省市。多家企业走出国门,成功开拓了 4 处国外市场。
(三)科技创新和工程品质实现新突破。注重行业科技进步,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动力和支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五年来共荣获中建协、中施协 QC 成果 29 项、省级 QC 成果 53 项、省级工法 83 项。制定完善了针对预拌混凝土、边坡与深基坑、建筑起重机械等方面的系列配套管理文件,积极引导企业强化精品意识,努力打造精品
示范工程,建设工程品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荣获国优工程 3 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20 项。
(四)产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加快全市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累计新发展绿色建筑 4170万平方米、建成节能建筑 3255 万平方米、新发展装配式建筑 405 万平方米,先后被认定为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市、省级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发展试点市、全国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获得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奖补资金 1.8 亿元。
(五)行业服务得到新改善。“十三五”时期,建筑业主管部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全力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监管服务信息化水平,完成了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建设,成为住建部更新数据标准后,省内首个实现与全国、全省平台数据互联互通的城市;完成了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建设,全市建设项目实现了实名制和专用账户制度全覆盖。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建筑市场监管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营造建筑市场良好环境。着力建筑队伍素质提升和农民工权益保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在全行业掀起了大竞赛大比武热潮,累计培训建筑业各类人员 9.45 万人次。建立了首问负责、全程包案、分段解决、后续追踪的清欠接访处置机制,清欠案件办结率达 91%以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监管进一步规范,全面推行电子化招标,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十四五”是三十而立再出发,振翅腾飞、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五年,也是全市建筑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未来五年,全市建筑业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服务生态立市、创新兴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战略,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效能建设,转变监管方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安全、平安、诚信、富有活力的建筑行业,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打造建筑品牌为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大“走出去”步伐和精品工程培育力度,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市场信用管理体系监管力度,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对全市建筑行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决策部署在全市建筑行业落地见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建筑品质,倡
导绿色环保理念,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3.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市建筑行业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建筑行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必须坚持积极融入新格局。充分发挥建筑行业的支柱产业支点作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破除制约机制束缚,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延长产业链条,集聚核心竞争力,塑造新的发展优势。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力争到 2025 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 870 亿元,外出施工产值突破 182 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 10%左右。“十四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 3600 亿元,实现外出施工产值 762 亿元。建筑业年产值超 100 亿企业 1 家,超过 50 亿元的企业 5 家,超过 30 亿元的企业8 家。城市规划区内新建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 40%,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 20%。建筑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整体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居全省中上游,形成一批在省内和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2.经济效益目标。全市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明显提高,产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明显增强。到 2025 年,全市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达到
70 万元/人,建筑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的 10%以上,税收收入过亿企业3 家。
3.市场开拓目标。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逐步形成本地市场与外埠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传统市场与高端市场共存的新局面。到 2025年,外埠市场产值实现新突破,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市场突破 6 个,产值5 亿元以上的市场突破 10 个,国外市场突破 3 亿美元。
4.质量安全目标。全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普遍提升,建造一批优质精品工程,“十四五”期间,努力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奖 4 项以上,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25 项以上,装饰装修奖 35 项以上。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提升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质量。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健全风险管控双体系,不断提升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安全生产预防治理水平。
5.科教与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业素质显著提高;加强建筑业人才培育,“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训建筑业各类人员 1 万人次以上。
三、重点任务及发展措施 (一)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通过信息技术驱动,整合建筑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以系统化集成设计、标准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逐步推进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建筑全装修,提高建筑品质。探索建立建筑部品生产采购配送、工地管理、工程机械租赁等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全产业链资源高效共享。探索智能建造和智慧工地,加大高新技术在现场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现场
智慧化管理水平。鼓励市内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集设计、施工、生产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引导企业与交通、水利、民航、电力、铁路等省内外骨干企业组成战略联盟,采用联合体投标方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拓市场,增加施工业绩。依托鲁班科创大厦,引导优势产业企业入驻大厦、抱团发展,积极培育装配式、钢结构、装饰石材、港口水工等特色产业,发展一批特色鲜明、技术过硬、实力雄厚、能闯市场的骨干企业,打造“建造”品牌。
(二)加快“走出去”步伐。依托行业协会、商会,驻外骨干企业设立联络站,为开拓外埠市场提供有力支撑,协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融入当地市场,提高外埠份额。充分发挥经济圈和经济圈“两圈”叠加的区位优势,积极运用行业主管平台条件,发挥统筹优势,指导企业抢抓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新机遇,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工程建设;把握“西部陆海新通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机遇,参与“两新一重”等工程建设。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组建“建筑业发展银企合作联盟”,设立建筑业专项授信,对竞争力强、信誉较好、业绩优良的骨干企业加大资金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信贷授信额度或优惠贷款利率,及时为企业出具资信证明和工程保函。开展银企深度合作试点,对优质企业、项目进行评估,由银行提供资金,项目封闭运行,保证资金安全。探索建立供应链金融制度,整合建筑业企业、金融机构、建材企业优势资源,形成金融资本闭环运行体系。
(四)进一步提升工程品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完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推进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强工程及材料质量检测,全面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实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落实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重点推进质量行为管理和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积极推进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住宅工程全部实行分户验收,住宅工程常见性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五)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落实建设单位安全生产首要责任,强化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加快建立覆盖企业和项目内部各层级、各岗位和施工全过程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施工安全监督队伍建设,健全检查抽查和差别化监管机制,完善施工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安全监管,提升监督检查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强化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脚手架等危大工程关键风险防控。建立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推广实景、实操、体验式安全教育新模式,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推广应用先进可靠的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提升安全文明施工水平,落实绿色施工相关措施,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工作,形成常态化防治体系,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建筑施工全过程。
(六)大力推进行业技术创新。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的融合,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BIM 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寿命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鼓励设计企业与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加强合作,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
台和集成系统,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施工协同。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工程技术人员立足岗位开展创新,广泛开展工程质量攻关和工法撰写活动,以创新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通过开展 QC 活动,攻克施工中的技术与质量难关。
(七)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加快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推进建筑业发展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向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土地、财税、科技、金融等支持政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利用钢结构建筑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扩大装配式建筑产业规模,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提高产业聚集度,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探索建设千亿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提高升装配式建造比例,到 2025 年,城市规划区内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 40%以上。房地产开发项目新开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占比达到 20%以上。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开展星级建筑绿色标识评价工作,做到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培育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基地。
(八)加快产业工人转型步伐。实...
篇四: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建设广西建筑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建筑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JU JIAO文 件2022年2月(总第231期)一、总体要求(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9%以上,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年均增长12.5%,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4.1%,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均超过15%。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6.39万亿元,实现增加值7.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1%,房屋施工面积149.47亿平方米,建筑业从业人数5366万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不断增强,为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建筑业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发展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低、高耗能高排放、市场秩序不规范、建筑品质总体不高、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十四五”时期是新发展阶段的开局起步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期,也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建筑市场作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阵地,在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追求好不好,将为建筑业提供难得的转型发展机遇。建筑业迫切需要树立新发展思路,将扩大内需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
城镇建设广西“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1%规划背
景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9%以上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年均增长12.5%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4.1%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均超过 15%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 26.39万亿元实现增加值 7.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7.1%房屋施工面积149.47亿平方米建筑业从业人数5366万人
JU JIAO文 件2022年2月(总第231期)(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为动力,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三)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对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 2035年远景目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强前瞻性研究、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明确建筑业改革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持续完善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高标准建筑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激发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活力。—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建造过程碳排放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质量第一,安全为本。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把质量安全作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以数字化赋能为支撑,以信用管理为抓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强化政府监管作用,防范化解重大质量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建筑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房屋施工面积149.47亿平方米建筑业从业人数5366万人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质量第一,安全为本
城镇建设广西二、发展目标(一)2035年远景目标以建设世界建造强国为目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质量安全可控、标准支撑有力、市场主体有活力的现代化建筑业发展体系。到2035年,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建筑品质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立,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全面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对标2035年远景目标,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筑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高质量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实现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0%以上,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行,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控制在每万平方米300吨以下,建筑废弃物处理和再利用的市场机制初步形成,建设一批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建筑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建筑法修订加快推进,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个人执业资格管理进一步强化,工程担保和信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工程造价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持续优化,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广泛推行。符合建筑业特点的用工方式基本建立,建筑工人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 1000万人以上。—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建筑品质和使用功能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和验收平稳有序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智慧化建设初具成效。工程抗震防灾能力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JU JIAO文 件2022年2月(总第231期)发展目标2035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建设世界建造强国“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建筑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城镇建设广西三、主要任务(一)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1.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发展一批试点城市,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可复制政策机制。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发布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编制智能建造白皮书,推广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2.夯实标准化和数字化基础完善模数协调、构件选型等标准,建立标准化部品部件库,推进建筑平面、立面、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实现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健全数据交互和安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
JU JIAO文 件2022年2月(总第231期)主要任务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夯实标准化和数字化基础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推广绿色建造方式1
城镇建设广西专栏1
BIM技术集成应用2025年,基本形成BIM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1.推进自主可控BIM软件研发。积极引导培育一批BIM软件开发骨干企业和专业人才,保障信息安全。2.完善BIM标准体系。加快编制数据接口、信息交换等标准,推进BIM与生产管理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一体化应用。3.引导企业建立BIM云服务平台。推动信息传递云端化,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环节数据共享。4.建立基于BIM的区域管理体系。研究利用BIM技术进行区域管理的标准、导则和平台建设要求,建立应用场景,在新建区域探索建立单个项目建设与区域管理融合的新模式,在既有建筑区域探索基于现状的快速建模技术。5.开展BIM报建审批试点。完善BIM报建审批标准,建立BIM辅助审查审批的信息系统,推进BIM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融通联动,提高信息化监管能力。
JU JIAO文 件2022年2月(总第231期)3.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应用数字化手段丰富方案创作方法,提高建筑设计方案创作水平。鼓励大型设计企业建立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提升精细化设计水平,为后续精细化生产和施工提供基础。研发利用参数化、生成式设计软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中应用。研究应用岩土工程勘测信息挖掘、集成技术和方法,推进勘测过程数字化。4.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推动生产和施工智能化升级,扩大标准化构件和部品部件使用规模,提高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完善适用不同建筑类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集成应用。完善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推动建立钢结构住宅通用技术体系,健全钢结构建筑工程计价依据,以标准化为主线引导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推进装配化装修方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促进装配化装修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
城镇建设广西6.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究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典型应用,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推广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泵送设备等智能化工程设备,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5.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力度,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发展指南和白皮书。开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试点,探索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政府监管平台。鼓励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融合应用。专栏2
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2025年,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平台和政府监管平台。1.加快建设行业级平台。围绕部品部件生产采购配送、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建筑劳务用工、装饰装修等重点领域推进行业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高供应链协同水平,推动资源高效配置。2.积极培育企业级平台。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台为基础,建设企业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资源集约调配和智能决策,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益。3.研发应用项目级平台。以智慧工地建设为载体推广项目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施工现场实际问题,强化关键环节质量安全管控,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4.探索建设政府监管平台。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地研发基于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政府监管平台,汇聚整合建筑业大数据资源,支撑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功能,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市场监管的机制。
JU JIAO文 件2022年2月(总第231期)专栏3
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2025年,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实现部分领域批量化应用。1.推广部品部件生产机器人。以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钢构件下料焊接、隔墙板和集成厨卫生产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为重点,推进建筑机器人创新应用。2.加快研发施工机器人。以测量、材料配送、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构部件安装、楼面墙面装饰装修、高空焊接、深基坑施工等现场施工环节为重点,加快建筑机器人研...
篇五: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建筑企业“十四五”战略规划要点 一、工程建筑企业十四五规划难点 “十三五”期间,某工程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集团公司”)经营规模显著增长,2016-2018 年合同签约量总额 700 亿元、营业收入总额 350 亿元、利费总额 15 亿元;股东增资 8 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突破 30 亿元,资产负债率、“两金”占比大幅下降,重大资金回收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建安、投资和房地产同步发展并形成“6:3:1”的业务格局。建安业务保持龙头地位(民建业务保持支撑地位,工建业务持续低位徘徊);房地产业务稳步推进;投资业务不断发展。集团公司持续优化组织功能,有序推进两级总部改革,不断完善制度管理,全面推进项目合伙制等业绩考核,以“标准化+信息化”拓展项目管理的新内涵。但仍需强化或亟待解决如下问题:1. “千亿内部协同市场”开发与为上级企业提供价值链战略支撑的能力。
2. 装配式建筑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工建等业务发展不均衡,房地产业务管控力度偏弱。
3. 区域市场虽有布局规划但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强化。
4. 面对多元业务,一体化管控体系灵活度不足,集分权管理有待优化;创新组织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优化分配模式等,将推进深层变革。
二、2019 年工程建筑行业纵览 2019 年地产投资、销售“双高”为地产产业链复苏积蓄了空间,关键看资金端利率下行。
截止 2019 年 9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 10.5%环比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增速-0.1%环比提升 0.5pct,下游需求极具韧性为 2020 年板块业绩复苏奠定基础。
施工端稳健增长叠加交付到期推动竣工端数据持续好转,提振下游装饰需求释放。截止 2019 年 9 月,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同比+8.7%(同比提升 4.8 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8.6%(同比收窄 2.8 个百分点),2018-2019 年逐步集中交付到期推动竣工提速。
中长线看国内基建仍有较高空间,长三角、粤港澳等发达地区具支撑基建建设的财政根基与人口基础,中西部地区有较强的基建补短板需求。
2018 年,人均 GDP 中国$9770(日本$3.9 万、美国$6.3 万),基本相当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 80 年代左右水平;中国城镇化率 60%(日本 92%,美国 82%),经济及基建需求未来仍有较强的提升潜力;
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远低于日本(超220%)、美国(超100%),具备较强的财政能力支撑基建建设;铁路/轨交是最具前景的基建细分市场。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角度看,近年来,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位居前列且增速均超过或基本持平全国增速;从人口规模角度看,广东、山东、江苏等省位居前列,广东、浙江等省人口净流入规模位居前列。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债务水平可控,尤其是长三角、粤港澳拥有国家级别的政策支持,且人口规模高,因此具备支撑基建建设的财政基础与加密需求。
从各省“十三五”高速公路规划完成情况看,较多中西部省份剩余缺口仍较高,赶规划赶工期的压力较大;较多中西部省份的基建密度明显较低,未来补短板空间较高;交通强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政策亦支持中西部地区基建建设。
“一带一路”区域工程承包业务显著优于整体水平。
国内与“一带一路”区域工程承包业务增速显著优于整体水平:截止 2019 年 8 月,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减少 6.7%,其中“一带一路”区域同比增长 27.5%;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同比减少4.2%,其中“一带一路”区域同比减少 1.9%。
趋势判断:中美贸易摩擦以及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可能仍将较为疲弱,而“一带一路”区域虽然显著优于整体水平,
但也存在新签订单增速快、完成营业额增速慢的问题,因此机会可能是结构性的,如在政局较稳定且合作较深入的俄语区业务布局较多的公司更易于获得较大增长弹性和增长确定性。
国际建筑龙头通过特许经营/业务横向扩张等改善现金流、提升ROE。
采用“海外扩张”战略的典型案例有西班牙 ACS、德国 HOCHTIEF等。新兴国家基建、房建建设有较高空间,通过海外扩张将能有效抵御本土压力,且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及品牌美誉度,从而使得自身价值提升。
采用“特许经营”战略的典型案例有法国万喜等。特许经营业务与工程承包业务有良好的优势互补效应,一方面可以形成稳定的现金流,提升综合盈利水平,满足工程承包业务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特许经营业务将塑造建筑公司与政府部门长期合作的关系,并打造良好的运营管理能力,延伸建筑公司从设计到施工到后期的全产业链协同能力。
·采用“业务横向加法”(包括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与跨域扩张)战略的典型案例有美国 AECOM、加拿大 WSP 等。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如从上游设计切入到下游承包;跨域扩张,如从交通基建工程切入到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业务横向做加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全产业链协
同能力及整体竞争实力,另一方面能有效抵御主业所在的市场发生波动对收入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是提振估值的重要因素。
三、找准十四五战略规划起点
成功的规模化工程建筑企业大多都经历了长时间的积淀,或在专业化方面、或基于核心能力在相关多元化方面逐步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并在发展的瓶颈阶段采取并购手段进行细分业务领域的整合,或突破专业/区域的局限性。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必须把握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妥善处理规模与效益、速度与风控之间的关系。
工程建筑企业的价值创造来源于工程经营和资本经营。只有当企业投资所得的收益超过其投入资金的机会成本时才真正创造价值。要求企业在战略层面做好核心能力提升与资本杠杆的合理匹配,防止过度依赖杠杆,甚至抛弃自主施工,对核心能力带来伤害。衡量工程建筑企业价值的标准与关键过程驱动关系如下所示:
到达高利润区的方式和手段都具体集中地表现为对价值链上目标高利润环节的控制力的获取。建筑企业的五化策略和外延式增长发展思路如下图所示
慧朴咨询提出“一二三四五”顶层设计思路推进建筑企业发展,具体如下 一条主线:以经营为主线。
企业经营:向提供“融资-设计-采购-施工-运维”(FEPCO)一体化解决方案模式转型。
项目经营:投标阶段的一次经营效益、实施阶段的二次经营效益以及结算阶段的三次经营效益。
两个经济:规模经济与重复经济。
优化业务结构,转战大市场、抓住大业主、锁定大项目,进入高利润区,向规模发展要效益。
建立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绩效考核,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重复成功经验获取效益。
三个核心:改进企业人才的能力管理、压力管理和动力管理,匹配企业发展要求。
设定岗位任职资格,编制岗位说明书,建立岗位序列及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关键岗位竞聘。
·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形成部门及岗位关键业绩指标,建立组织绩效考核与岗位绩效考核体系。
·结合岗位价值评估确定各岗位基本工资水平;岗位绩效奖金与考核结果挂钩;优化奖惩机制。
四项集中:集中项目策划、工程算量、合约管理、财务资金,强化集团管控。
五类热点:商业模式创新 EPC /PPP;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筑科技;精益建造;装配式建筑。
四、持续优化业务结构与管控模式
强调顶层设计,以实现“集团化运作、产业链协同、专业化管理、品牌化拓展”为目标,在发展中持续优化集团公司的业务结构与管控模式。
持续优化建安施工、融资建造、地产开发各项业务的发展定位:房建做优、基建做强、冶建做精;融资建造业务平台化运营;房地产开发业务协同与效益并重。
集团总部对分子公司实施战略管控,包括战略计划监控、组织业绩考核、管理制度输出、内部业务协同管理、投融资管理、市场经营管理、项目过程关键控制点监控等维度。集团总部优化与上级单位及内部单位的交易机制,遵循自主协商原则推进各业务单元进行市场资源协调和业务合作。
分子公司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工程项目管控的法人(模拟法人)主体,承担组织损益的主要职责。
项目部负责项目具体实施,以履约或在履约的基础上强化成本控制为主线,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承担主要责任。
五、提升施工总承包管理能力
计划管理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进度计划、项目成本计划、项目进度监控、项目成本监控; 设计管理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设计合同控制、设计成果管理、设计变更管理、深化设计; 采购管理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分包采购招标、采购合同控制、采购交付控制、分包采购结算、供应商评价; 分包协调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施工分包合同控制、工序及接口管理、施工分包现场协调、施工过程监控、劳务队管理; 公共资源协调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生产协调、现场总平面管理、公共资源协调; 团队建设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资源保障能力,相关项目管理职能包括:施工设备管理、现场物资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行政后勤管理。
与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能力要求相匹配,建立相关岗位胜任力模型,并据此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招聘、培训、考核与薪酬等)优化。
六、 向“F(融资)+EPC+O(运维)”转型 从以往单纯基于工程施工单一环节的项目管理优化升级到全周期项目管理,实现 EPC 工程总承包转型:
打造深度融合、客户认可、各方合作共赢的 EPC 集成管理平台; 升级设计、采购、建筑一体化的多专业集成的全周期项目管理综合服务; 整合专业人才、分包商、经验数据等优质资源; 完善组织结构、项目运行、绩效考核、参建方评价等各项工作制度; 扩展前期策划、设计管理、商务合约、招标采购、报批报建、计划管理等项业务能力。
除上述外,还需进一步扩宽业务融合范围,建立全专业、全阶段的多维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齐全的工具箱,为项目提供更深入、更契合的支撑与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优秀的管理经验以及成
本数据库、设计优化清单等内容,助推企业更快转型升级。(F、O未进行现场调研,暂略)。
七、规划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体系 在理顺经营管理职责、规范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上,提前规划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体系。在保持系统内部经营承揽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主动营销的市场开发理念,由“经营项目”向“经营城市”、“经营区域”的系统经营转变。坚持理性经营,品牌经营与精英拓展的经营策略。
理性经营。重视经营承揽质量,坚持效益至上原则,从经营源头上把握效益底线;做好项目风险评估,对存在价格、工期等重大风险的保利系统外部项目要果断放弃。
品牌经营。要特别重视重点控制工程、有影响力的高精尖险类工程承揽,将其作为撬动后续市场的窗口工程;高度重视重点工程的现场履约管理,以此展示实力,创造信誉、扩大影响,为市场经营奠定基础。
精英拓展。从品德、能力、经验、资历等方面综合考察,审慎选择“区域经营负责人”关键岗位人员,在全公司范围内择优选拔经营人员,把最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吸收、充实到经营队伍中;坚持经营人员职业发展优先,经营工作出色的人员优先提拔,重要领导岗位没有经营经历不予提拔。
以顶层设计为指导,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业务管理体系建设和作业管理体系建设。
明确以集团总部为龙头、区域市场经营部为主体、各专项工程公司的协同经营功能,持续完善经营组织结构。
重点针对经营管理的决策机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理顺职责,细化流程,明确要求,实现对经营活动的规范和指导。
结合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收集、整理、优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文件。
八 、向强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 在高度市场化背景下,建筑企业的竞争已转向供应链竞争。要深入分析项目供应链总成本结构,针对成本弹性空间大的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和方案设计,降低项目供应链总成本,并打造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工程建筑产业生态平台。
要点如下:
基于“建筑产业互联网”生态平台的大数据能力,以解决资金需求为抓手介入建筑业“材料分供”与“劳务分包”两大环节,并逐步增加一系列“高端服务”(如管理软件服务、设计软件服务、供应链
金融服务、技能培训服务、物资采购服务、检测试验服务等),实现为工程项目业主及建筑产业上下游经营者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效率的目的,推动传统建筑模式向“高端建造”转型升级。
推动建筑材料产品化、装配化及生产智能化,实现建筑材料以配件、组件在工厂内实现智能化制造,实现施工过程部分装配式,实现建筑产业向高端建造转型所必须的大数据基础,实现“业务在线协同”、“数据在线流转”,优化融资租赁(融物)、贷款与保理(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风控管理,拓展“生态平台”的客户范围并提高服务效率。
引导上下游经营者借助“建筑产业互联网”生态平台实现业务在线协同、数据在线流转,为简单业务(建材分供、劳务分包)逐步植入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而将长期应收款(如融资租赁等)转换为标准的保理产品,通过金融产品证券化(ABS)等突破资金来源限制,扩大平台服务范围、降低经营者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九、基于价值创造的职能战略专项规划 为了实现集团公司总体战略与业务规划目标,须按照企业总体战略或业务战略对各项职能活动进行规划(即核心能力建设),需制订的职能战略专项规划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财务资金、科研技术管理等等。
十 、战略绩效分解与战略闭环管理
真正的问题并不在“拙劣的战略”,而在于“差劲的执行” ,多数企业在战略执行方面是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战略思维与行动之间出现认识上的断层,高层领导认为他已经选定了明确的目标,而下属却不知所措。当组织规模日益...
篇六: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业“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 (2021-2025 年)目录
一、建筑业发展回顾 ............................................................ - 3 - (一)发展成就...................................................................... - 3 - (二)主要问题...................................................................... - 6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 7 - (一)指导思想...................................................................... - 8 - (二)基本原则...................................................................... - 8 - (三)发展目标...................................................................... - 9 -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 - 11 - (一)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 ........................................ - 11 - (二)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 - 12 - (三)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 ................................ - 13 - (四)发展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 - 15 - (五)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 .................................... - 16 -
- 2 -
(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 - 18 - (七)促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 ........................................ - 20 - (八)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 21 - (九)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和自律作用 ................................ - 22 -
XXXXXXXXXX 有限公司文件
XXXX〔20XX〕XXX 号
建筑业“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 (2021-2025 年)
一、建筑业发展回顾
( ( 一) )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筑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3%,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2020 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654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093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6%,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增强,为推进我国城乡建设
- 4 -
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重要贡献。
—— 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高难度、大体量、技术复杂的超高层建筑、高速铁路、公路、水利工程、核电核能等领域具备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设计建造能力,成功建设上海中心大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一大批设计理念先进、建造难度大、使用品质高的标志性工程,世界瞩目,成就辉煌。
—— 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十三五”以来,建筑业企业普遍加大科研投入,积极采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围绕承包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大批专利、工法,取得丰硕成果。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建筑业的融合发展,建筑品质和建造效率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基本建成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 建筑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完善。供热计量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大,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 10 亿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降耗提速,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45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建立集中示范城(区),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
筑建设中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成效初步显现。
—— 行业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行业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执业资格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截至 2020 年底,全国共有注册建筑师 6 万人,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123万人,注册监理工程师166万人,注册造价工程师150万人,注册建造师200余万人。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培训建筑农民工700余万人,技能鉴定500余万人,建筑农民工培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技能素质水平进一步提升。
—— 国际市场开拓稳步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93%,新签合同额年均增长108%。2020 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407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1007亿美元。企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企业海外承揽工程项目形式更加丰富,投资开发建设、工程总承包业务明显增加。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前列的数量明显增多,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 建筑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部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缩减归并企业资质种类,调整简化资质标准,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积极推进统一建筑市场和诚信体系建设,营造更加统一、公平的市场环境。开展工程质量
- 6 -
治理两年行动,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落实工程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量终身责任,保障工程质量,取得明显成效。
( ( 二) ) 主要问题
—— 行业发展方式粗放 。建筑业大而不强,仍属于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规模化程度低,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和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同质化竞争过度,企业负担较重,制约了建筑业企业总体竞争力提升。
—— 建筑工人技能素质不高 。建筑工人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缺乏系统的技能培训和鉴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建筑业企业“只使用人、不培养人”的用工方式,造成建筑工人组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技能水平低,职业、技术素养与行业发展要求不匹配。
—— 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 。行业监管方式带有计划经济色彩,重审批、轻监管。监管信息化水平不高,工程担保、工程保险、诚信管理等市场配套机制建设进展缓慢,市场机制在行业准入清出、优胜劣汰方面作用不足,严重影响建筑业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宝贵机遇。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十四五”时期深化建筑业改革,加快推进行业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综合判断,建筑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市场风险增多、发展速度放缓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市场供需结构的重大变化,下决心转变依赖低成本要素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不断适应新技术、新需求的建设能力调整及服务模式创新任务的需要。必须积极应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任务艰巨、优秀人才和优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等新挑战,着力在健全市场机制、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升队伍素质、开拓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建筑业
- 8 -
的转型升级。
( ( 一) )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意见»,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为目标,以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为抓手,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为保障,推动建造方式创新,深化监管方式改革,着力提升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 ( 二) ) 基本原则
—— 坚持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核心。必须大力推行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等融合,以创新带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全面提升建筑节能减排水平,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 坚持深化改革 。改革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健全制度体系,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壁垒和障碍,全面推动建筑业改革取得新突破,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 坚持质量安全为本 。质量安全是建筑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建设各方主体责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及制度体系,为建筑业发展夯实基础。
——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统一开放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消除市场壁垒,营造权力公开、机会均等、规则透明的建筑市场环境。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发展。
( ( 三) ) 发展目标
按照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 市场规模目标 。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
- 10 -
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全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6%,进一步巩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施工,推进以特定产品、技术、工艺、工种、设备为基础的专业承包企业快速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建筑工人,到 2025 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300万。加强业态创新,推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务方式和企业不断产生。
—— 技术进步目标 。巩固保持超高层房屋建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体量坝体、超长距离海上大桥、核电站等领域的国际技术领先地位。加大信息化推广力度,应用BIM技术的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甲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一级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在“十三五”期末基础上提高1个百分点。
—— 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 2020 年提升20%。
到 2025 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 建筑市场监管目标 。加快修订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工程担保、保险制度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加科学完善,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建筑市场规则和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建筑工人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身份识别、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完善。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 质量安全监管目标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建筑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 ( 一) ) 深化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承(发)包监管方式。缩小并严格界定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放宽有关规模标准。在民间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试行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完善工
- 12 -
程招标投标监管制度,落实招标人负责制,简化招标投标程序,推进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促进招标投标过程公开透明。对采用常规通用技术标准的政府投资工程,在原则上实行最低价中标的同时,推行提供履约担保基础上的最低价中标,制约恶意低价中标行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工程项目为核心,以责制。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 ( 二) )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明确重点应用领域,建立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鼓励企业进行工厂化制造、装配化施工、减少建筑垃圾,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引导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住宅。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鼓励景区、农村建筑推...
篇七: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讲话 和 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稿合编在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0 6140 字范文
同志们:
刚才,市发展改革委通报了目前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XX 市、XX 县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教育体育局、交通运输局分别作了发言。可以看出,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规划编制座谈会后,各级各部门按照部署要求,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工作卓有成效,体现了责任担当。当前,规划编制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候,大家要紧张起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把握好各个时间节点,以负责任的态度确保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 全力冲刺目标任务,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 X 个方面 X 项主要指标,根据终期评估初步分析,X 项指标中有 X 项指标已经提前完成目标,有 X 项指标预计能顺利完成,但有 X 项指标完成有较大困难,分别是:一是城镇化率。这项指标中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指标预计可以完成,但户籍城镇化率指标预计到 2020 年底只能达到 X%,与预期目标相差近 X 个百分点。二是互
联网普及率。这项指标中的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指标预计可以完成,但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指标预计到 2020 年底只能达到 X%,与预期目标相差 X 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今年受疫情影响,预计到年底,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 X 元,与预期目标相差 X 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 X 元,与预期目标相差 X 元。四是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到 2020 年底可达到 X%,比 2015 年底提高 X 个百分点,但与预期目标相差 X 个百分点。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 X 个指标,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拿出具体措施,努力推进目标进度。对其余指标要保持密切监测,算细算准支撑指标,确保各项指标高质量圆满完成。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各项规划指标推进执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办法,同时汲取教训,深刻剖析指标在规划编制、实施机制等深层次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所在、创新办法举措,避免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出现同样的问题,确保“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的指标更加符合实际,做到内涵清晰、导向明确、易于评估、操作性强,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 准确把握形势任务,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思维,在深刻把握市情的基础上,准确
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自觉把 XX 的发展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中去思考,放到我国发展重要机遇期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特征中去谋划,积极顺应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找准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引领好 XX 未来五年的发展。
第一,要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上来看,国际地缘政治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外部环境的恶化正由过去以贸易壁垒、关税提升、投资受阻为特点的逆全球化浪潮,不断扩散至外交、科技、教育、文化、产业链、供应链、旅行、媒体舆论、民众心理等更广的范围和领域,国际交往将比过去更加困难。特别是疫情之后,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各国将谋求更多的“经济主权”,把生产部门掌握在自己手里,过去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将会变得简化、短链化。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受到疫情影响,叠加国内经济放缓趋势,未来几年经济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经济目标将会进一步弱化,民生与社会目标将不断强化,保民生、保就业、保基层运行、保脱贫成果等工作的重要性将愈加凸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将会加强,发展服务业、加强公共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将变得更加重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特别是受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给我们推动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第二,要牢牢把握 X XX 的发展定位。总书记两次考察 XX 重要讲话精神,既深刻阐明了事关全省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又进一步为新时代 XX 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XX 市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就是要围绕把 XX 打造成为“全省发展新增长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石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区、XX 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枢纽”四个定位并全力推进落实。实践证明,这一目标契合总书记对 XX 提出的“三大定位”要求,符合 XX 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树牢“一盘棋”思想,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准确把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摸清全市区位、资源、自然条件等情况,对各方面工作进行再审视、再谋划、再部署,深入研究国家、省的重大政策和战略举措,结合各县(市)各部门的工作实际,聚焦如何推动 XX 发展定位落实落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拓展发展空间,找准工作着力点,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第三,要着力构建完善的发展 体系。疫情发生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善于化危为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加快发展。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对我们编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将这些短板在“十四五”期间逐步补齐补强,着力构建完善的发展支撑体系。
一要着力构建完善的经济体系。这次疫情充分暴露出经济体系不完善的一面,比如整个 XX 省只有一家生产口罩的企业,全省的医用品都要从省外采购。这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更加重视合作和保护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切实增强经济内循环和体循环的能力。要在突出抓好四大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推进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统筹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处理好新产业新业态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构建产业多元、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尤其要注重产业链安全、保持供应链弹性,确保产业不因“黑天鹅”式风险而陷入供应链断裂,或导致自身产业链外移。同时要研究建立产业间的高效协同机制,以备特别时期的物资供给,有效应对外部冲击。
二要着力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规划,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着力补齐全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教育卫生等突出短板,特别要建立安全、可靠的应急基础设施体系,将各类灾害防治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空间总体规划体系,制定交通物流、市政能源、通讯保障等生命线工程的应急方案和可替代预案,确保满足交通、能源、通讯、垃圾处理等应急需求。
三要着力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更加重视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要突出基本生活物资、教育、医疗、就业、能源等满足生存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做好基础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力度,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此外,要建立遭
遇冲击后能够快速响应的灵活、完善的救助机制,支持民生和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政策支持和基本社会保障。
四要着力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要认真学习领会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要突出推进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发展绿色产业、加大污染防治等重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城市空间及基础设施规划中应留有余地,确保灾害来临后能够自我承受、消化、适应,实现再造和复苏,提升城市自然资产及生态环境应对外部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要着力构建完善的应急体系。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物资储备、队伍建设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要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行政决策的信息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要健全基层治理体系,鼓励公众和民间团体有序治理社会,形成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水平。
六要着力构建完善的数字 字 XX 建设体系。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集成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大数据、智慧治理向工业、服务、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渗透,破解信息流动障碍,加速资源要素跨产业、
跨区域合理有效流动,为产业转型、经济转型、社会治理提供支持。要以“新基建”布局为抓手,推动云计算、5G、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夯实数字 XX 发展基础,助推数字经济、智慧社会、数字 XX 进程。
第四,要全力做好项目谋划工作。要坚持“进入国家和省规划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围绕“两重一新”重大项目,科学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抓紧做好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规划。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政策导向、需求潜力、资源禀赋、区域优势等方面,精准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在“十四五”期间形成“谋划储备一批、审核批准一批、开工实施一批、投产见效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要重点围绕综合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谋划项目,特别要围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 5G 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等方面来谋划项目;要按照布局大产业的要求,聚焦四大重点产业,统筹其他产业发展来谋划项目;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来谋划项目;要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和增强承载能力来谋划项目。目前,全市已经初步谋划了近十万亿的储备项目。下一步,要将这些项目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储备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动态滚动管理,选择部分重点项目纳入省、市重大前期工作项目推进
计划,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建设条件,形成一批“对上能争资、对外能招商、对内能推动”的“十四五”发展项目储备,争取谋划的项目都能落地实施。
第五,要科学设定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作为重要的时间点,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要对标党的十九大明确的“分两步走”的阶段任务,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考察 XX 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纲”和“魂”,坚持用创新发展解决动力问题、用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用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用开放发展解决内联外动问题、用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深入分析我们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充分考虑现实与可能的关系,科学设置目标任务,通过《规划》实施推动 XX 高质量发展。
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质量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科学编制规划对做好今后各项工作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的作用。规划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各县(市)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对形势和政策的理解把握,取决于对工作研究的深入程度。各县(市)各部门要切实扛起规划编制的政治责任,科学编制引领 XX 高质量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水平五年规划。
一要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十四五”规划编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每项重点任务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必须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统筹推进、形成合力。市政府领导成员要亲自组织研究,统筹抓好分管领域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县(市)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组建工作专班负责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明确各自职责,把握时间节点,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落实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市规划办要及时了解规划编制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矛盾,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督导,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为今年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主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把手带头认真研究部署,严格督促检查,确保按时限节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明确路子、定好调子、绘好蓝图。
二要集思广益,开门规划。规划的过程,既是一个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民主参与、集聚民智的过程。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程度,汇集各方智慧,搞开放式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要重视发挥专家、科研机构的作用,充分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通过广开言路,问需...
篇八: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的工作1.合 价值链融合 纵向发展是企业转型时的一项主要途径。建筑企业未来的纵向发展模式主要是三个方向:工程总承包、投建运一体化、“BIM+”业务。“十四五”规划时,重点不在于选择纵向发展的哪种模式,而在于深刻认识新的业务模式的特点,按新业务的特点策划转型策略、积累新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力,调整内部组织与管理体系,获得新业务的成熟能力和健康的市场竞争力。
以工程总承包业务为例。相对于传统施工总包业务,工程总承包是一项“全新”的业务, 所需要的能力、资源、组织与运营体系、激励机制、业务。
理念等方面均与之前存在实质性不同。
在能力上,其核心是多专业协同,相比施工总包,工程总承包的专业性要强很多,既包括履约所需的各专业能力,也需要前期的专业相关的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在市场经营阶段,往往还需要具备为甲方提供前期咨询的能力。
相应地, 在资源上,则要求工程建设全阶段所需的各类外部资源,而在内部资源上,最核心的是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以人力资源结构为例,施工业务基本不需要有设计人员或设计管理人员,而在工程总承包业务中,成熟的组织,设计人员和设计管理人员是最重要的一类人员,也是占比最大的一类人员。
组织和管理体系方面,由于工程总承包需要多专业协同(因为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成功往往需要一个组织作为资源和能力支撑,而非一个单纯的工程总承包项目部),因而,其组织和管理的重心在公司层面,而非项目部层面,更不能依赖于项目经理。也因此,工程总承包业务对组织能力的要求更高、依赖性更强。同时,由于需要多专业协同,工程总承包业务需要有机式组织设置模式,这与建筑企业过去的组织模式有很大不同。
在激励上,本着责权利对等原则,其激励的重点也不再是单纯的项目部,而需要“多点”、“全面”的激励体系。
在业务理念上,相对施工业务就需要实质性的调整。一方面,在看待工程总承包业务上,应该用不同于施工业务的全新理念来看待。另一方面,工程总承包业务需要和外部单位之间建立广泛的“信任 +合 作 ” 关 系 , 即 需 要 以 合 作 伙 伴 的 态 度 获 得 甲方的信任,也需要以合作伙伴的态度对待乙方并建立信任。
业务价值链的融合,即是内部资源与能力的融合,也是组织和管理体系、内外部合作关系的融合。
“ BIM+” 业 务 , 是 指 BIM+建 设 的 模 式 , 包 括BIM+工程总承包、BIM+设计、BIM+投建运等业务模式。其突出的特点是真正运用 BIM 技术到工程中去。当前,已有极少数优秀企业,在部分细分行业,实现了 BIM 与工程的真正融合,并打通了 BIM 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工程运营等阶段的全过程运营。“ BIM+ ”是未来必然的趋势,“十四五”规划中,优秀企业必须考虑“ BIM+。
”业务的实现和发展。
2 专业/ /伸 服务延伸
在我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并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专业化的要求和趋势变得更强烈、更明显。在工程行业,专业化的要求和趋势同样强烈和明显。过去,建筑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和专业服务主要是施工业务范围内的。未来, 专业和专业服务一方面会沿着价值链延伸而延伸,另一方面也会因 客 户 的 需 要 或 更 好 地 服 务 客 户 而 需 要 具 备 更 多的专业和专业服务, 如城市研究、工程咨询、最终。
用户研究、及整合现代前沿技术。
如城市研究,未来工程建设业务将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和城市群内部。因而,城市研究即是为未来发展做准备,深入和前沿的城市研究也是在具体工程上提升竞争力、在具体类型业务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强力手段。当前的城市研究中,应当在借鉴发达 国 家 城 市 和 城 市 群 发 展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科 技 发展、社会文化进行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并且深入到具体类型业务方面, 譬如对地下管廊的研究,就 需 要 融 合 大 数 据 、 人 工 智 能 / / 机 器 人 、 生 态 技 术等方面的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这些前沿研究,往往不是孤立的,未来将越来越多地与高校、研究机
构、政府规划部门等横向合作。这既能把握未来方向,也能让企业提前做好准备。
再如整合现代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 会 广 泛 应 用 于 未 来 的 智 慧 城 市 、 智 慧 工 程 建 设上,建筑企业不需要具备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但需要能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而提供智慧城市、智慧工程的建设服务。
在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上,一方面随着竞争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工程服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更多更强, 建筑企业内部也需要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包括专业化的组织、专业化的队伍、专业化的管理体。
系和激励机制。
3 重视技术的力量 未来,在工程行业越来越突显战略地位的技术是数字化技术。工程行业数字化技术涉及工程本身的数字化和工程企业的数字化,在当前即 BIM 技术和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工程 BIM 技术目前在行业内都如火如荼,且处于攻坚阶段,两项技术目前都还未到成熟阶段。但两项
技术的作用已开始发挥,尤其是企业信息化技术,在 提 升 管 理 效 率 和 效 益 方 面 已 有 部 分 卓 有 成 效 的企业案例。同时,通过企业信息化工作,倒逼而来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客观事实。这些都在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和 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两化融合和 M BIM 技术 终究会逐渐融合,工程行业的数字化终究会完成。在不远的未来,两项技术将会进一步加大行业内企业的分化,使优秀的企业更加优秀。同时,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数据资产将成为现实,部分平台型企业的建设也有望成为现实。
4 提升客户服务 不管未来行业怎么发展,大部分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应该还是施工业务。在施工环节,我们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行业的产能、管理、人员都很充沛、成熟。在此情况下,既然能力都已具备,行业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为客户服务之间竞争:谁能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服务、谁能提供性价比更高的
服务、谁能提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服务、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态度。
从客户服务的角度,企业一方面需要改变经营和服务理念,另一方面则需要调整内部的管理:组织设置、运营体系、激励机制等。在组织上,是否能 够 建 立 企 业 围 绕 项 目 、 项 目 围 绕 客 户 的 基 本 结构?在运营体系上,是否能够在各个组织层级建立面向客户的管理和作业流程?在激励机制上,是否在鼓励各级组织、各级管理者为客户提供各项专业和快速的服务?未来,更好地服务客户,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追求。
5 组织能力建设 在行业逐步发展成熟时, 行业内企业建设和提升组织能力的压力和需求显著提升。面向未来,上述四项新要求都要求企业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尤其是提供综合型业务的企业,要做到稳定地提供综合型工程建设服务,必然要具备较好的组织能力,必须在企业层面解决各项专业能力的融合。
随着整个社会的专业色彩越来越强、整个行业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也必然需要在对外服务和对内管理上更具备专业性,只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才能整合各个专业,进而提供专业服务。
与组织能力建设类似,人才队伍建设也更加重要。建筑企业未来的各个方向的发展、各个维度的提升均需要以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才队伍做支撑。
推荐访问:建筑企业在“十四五”规划五个重点方面工作 重点 规划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