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6篇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下面PINCAI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
长征十大历史事件下面 PINCAI 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 25 个师超过 30 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 年 11 月 27 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 12 月 1 日,中央红军苦战 5 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 5 军团 34 师、红 3 军团 18 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 8.6 万人锐减至3 万余人。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 2、6 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4 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
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4 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万∶40 万。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在 100 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1960 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1935 年 4 月 6 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南。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防线回撤 3 个团。滇西北金沙江沿线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4 月 29 日,红军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月 3 日,红军夺取皎平渡,靠着找到的 7 条小木船和当地 36 名各族船工顺利渡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1935 年 5 月 25 日至 29 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月 24 日夜,红军先头部队 1 团突然出现在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并夺取 1 条木船。翌日 9 时,营长孙继先率领 17 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
然而,水急船少,红军无法迅速渡过。
安顺场北 320 里外的泸定桥成了唯一通道。
红 2 师 4 团于 5 月 29 日 6 时赶到泸定桥。
此刻,泸定桥上只剩下 13 根铁索。16 时整,由连长廖大珠等 22 人组成的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向对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至 19 时,红 4 团击溃川军,一举占领泸定城。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 8 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 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 3 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 年 9 月 16 日下午,红军先锋红 4 团向天险发起冲锋。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
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1935 年 10 月 19 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 3 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 25 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 45 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 年 11 月 20 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 109 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第 106 师、111 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1 日拂晓,战斗打响。红 1 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 15 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 24 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 109 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934 年 11 月 26 日,孤军远征 10 天后,不足 3000 人的红 25 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突然遭到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 多人的猛烈攻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时陷入被动。大多数战士的枪都没能打响
篇二: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
回忆长征— 长征小故事.2故事目录雪山小太阳特制布鞋一袋干粮陈赓与红小鬼
. 3故事一:雪山小太阳
. 4夹金山,白雪皑皑,风雪交加,每当前进的队伍脚步迟缓时,女战士充满活力的歌声就会响起,然而当部队翻过山顶时,队伍里却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
. 5故事发生在1935 年6 月。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 6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
. 7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过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 8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 9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 10穿过岁月的悠远,70 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 岁。
.11江长赤水大渡河金沙江西瑞金江西湖南福建贵州广 西西 康四 川陕吴起镇甘肃 三军会师1936.10毛尔盖泸定桥安顺场贵阳黄河腊子口草地雪山1934.10.1935.10.遵义1935.1.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会宁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湘江强渡乌江故事二:特制布鞋
.12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那天晚上下着倾瓮大雨,大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13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羊肠小道,高一脚、低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小王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吧!” 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 走过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 董必武听了心里乐滋滋的,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留着穿。”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 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14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 从来没有听说过。”“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 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两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卜解释。今大,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
.15从此以后,董必武同志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这些破烂,在以后的行军中,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时,起了很大的作用。董必武同志正是用这种破布、破麻袋、破棕片做的“特制布鞋”,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16故事三:一袋干粮
.17谢益先同志参军以前是个贫苦的农民,他跟她母亲和一个只有几岁的弟弟一起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直到红军到了他的家乡,他们才翻了身。可是不久,反动派又回来了,穷人的生活更艰难了。谢益先同志的母亲被反动派打死了。他含着眼泪埋葬了母亲,把不懂事的弟弟寄养在亲戚家里,自己参加了红军。谢益先同志日常言语不多,可工作比谁都做得多。来到部队以后,很快就成了一个很好的红军战士。部队准备过草地了。那时战士多,粮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麦子。大家都把分到的麦子看成宝贝,缝个小布袋装起来,有人还在袋子上绣上自己的名字。就这样,我们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踏上漫无边际的草地。
.18一天,我们正在没膝的水草中走着,忽然听到前面有孩子的哭声。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坐在路旁。看他们瘦得皮包骨头的样子,就可以知道饥饿怎样在折磨着他们。我们走过他们身边,谁都要停一停,有的抓一把炒麦递给那个妇女,有的摸摸干瘪的粮袋,含着眼泪走开了。部队继续前进,谢益先同志却不见了。我们正在着急,他从后边赶上来了。大家关心地问他:“你怎么掉队啦?病了吗?”“没有,看那两个孩子来!”他沉重地回答。那天以后,谢益先同志跟平常不一样了。以前,一到宿营地,他就忙着帮大家弄水,拾柴,烧水;现在呢,只要放下背包,他就一个人走开,等大家吃完东西,他才露面。要是问他:“吃了吗?”他就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吃饱了!”次数多了,大家就不信了。后来,秘密终于暴露了。原来他是有意避开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干脆喝点凉水了事。
.19这样下去怎么行呢?班长对他说:“你多少还是吃点儿粮食,要是不够,大家可以凑点儿。”“日子长着呢,能省就省点儿。班长,你放心,我还有呢。”他坦然地回答。有一天,他终于支持不住了,一步一喘,几步一歇。领导见他跟不上队,就叫副班长扶着他在后边走。就在路上休息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大约是走出草地的那天吧,我们又看到了那个妇女。她带着两个孩子站在路边东张西望。她一下子认出了我们,高兴地走近来,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喂,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说着,她拿出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绣着个“谢”字。这不是谢益先同志的吗?怎么在她手上了?没等我们询问,她就说开了。“那可真是个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你们都走过去了,他站在我们跟前问长问短,直看着我那空米袋子摇头。后来他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我。这可不行,粮食就是命,我怎么能收呢?可是他说:‘拿着,大人好办,孩子不吃东西不行啊!’说着,丢下干粮袋就走了。我怎么喊也喊不应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吭声。唉!多亏这些干粮哪,要不,我们娘儿仨早就俄死了……
.20我们这才明白,谢益先同志不吃粮食,是因为他没有粮食了。谢益先同志啊!你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所想的只是别人!我们都忍不住落下泪来。“出了什么事情?”那个妇女收敛了笑容,不安地问。“他……他死了!”我们有个同志回答。那个妇女愣住了,眼圈红了,紧接着,两颗亮晶晶的泪珠从她干瘦的脸上滚下来。她低下头,抖动的两手紧紧抓住那个空干粮袋,两眼呆呆地看着上面的那个“谢”字。“妈妈,别哭,今天不就走出草地了吗?”那个大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说。母亲弯下腰,对孩子们一字一泪地说:“今天是要走出草地了,孩子,可要记住啊,我们是红军叔叔用生命救出来的啊!”
.21故事四:陈赓与红小鬼
.22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23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24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
.25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 26“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 行军 ’ ,也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 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兹伯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 27谢谢观赏
篇三: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
小故事之长征故事(感人 10 篇)1、《金色的鱼钩》
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3、《丰碑》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
4、《七根火柴》
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令人震撼。
5、《草地夜行》
“小鬼,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都不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小红军
使劲伸手去拉老班长,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了顶,小红军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讲述在过草地时,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
6、《一袋干粮》
长征途中,一个 13 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变成鼓鼓的。不久后,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真相,于是大家自愿地分一些干粮给小兰,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7、《半碗青稞面》
红军过草地时,粮食紧缺,只有一点青稞面当军粮,小战士吴开生饿了两天的事被周恩来副主席知道后,他立即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分给他了两碗。晚上狂风暴雨,用被单做的帐篷根本经不起风雨的袭击,战士们全部被淋成落汤鸡,周副主席亲自去命令战士们去他的办公帐篷避雨,温暖了战士们的心灵。在草地中又走了好几天,青稞面吃完了,甚至军马都被杀掉吃了,战士们唯有煮皮带啃,找纸张咽,看到这种极度的困境,周副主席立即命令警卫员把他仅存的半碗青稞面拿出来给大家泡汤喝,自己却忍饥挨饿。
8、《战地女杰贺子珍》
1935 年 4 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突然敌机来袭,贺子珍为了抢救红军伤员,被炮弹炸伤,警卫员骑马去总
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 17 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9、《老山界》
这个故事真实、生动地讲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老山界很高,上山 30里,山势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非常艰难,部队行军负载笨重,马匹驮着受伤战士,加上敌人追击,形势非常急迫,夜里也得行军,并且在作战途中,任务紧急,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不能吃饱,体力消耗大,战士们只有忍饥挨饿。睡觉也只能风餐露宿,时已冬季,寒冷刺骨,但红军战士们不怕苦难、艰苦奋斗,顺利地翻越了这座难爬的高山。
10、《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乡亲们的吃水难问题,让我们深刻感悟到毛泽东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篇四: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
红军长征的故事 0 10 个一、长征的故事:七根火柴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kē)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mò)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二、长征故事:红军鞋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 做双鞋子赠送你。
鞋上绣了七个字:
红色政权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
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没有负伤,我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又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个窟窿。以后,我就更加珍惜它。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象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作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留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象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象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痛。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文/江耀辉,选自 1975 年 10 月 17 日《解放军报》,有改动。
三、长征故事:九个炊事员
长征的时候,我在三军团的一连当司务长。我们连有九个炊事员,炊事班长姓钱,小矮个子,面皮黝黑,不大说话,是江西吉安人。副班长姓
刘,中等身材,好说个笑话,是江西兴国人。挑水的老王,也是我们老乡。其余几个人,可惜我把姓名忘记了。
那时候,天天行军打仗,上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负担,规定每人只准挑四十斤,可是,他们都打了埋伏,把粮食装在铜锅里,每人都挑有六七十斤。开党小组会的时候,他们还给我提意见,说我只知道照顾炊事员,不关心战士,万一到前边寻不到粮食,部队吃什么?他们都是为战士想着呵,我没有什么话可说,只好让他们多挑些。
行军路上,炊事班最热闹,锅撞碗,刀撞盆,叮叮当当乱响一阵;副班长老刘还不时讲个笑话,唱个山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战士们一见就说:“看,我们的戏班子来了。”走得高兴了,他们还打着哨子飞跑,就象六七十斤的挑子没放在肩上一样。
可是,炊事班在行军中是最辛苦的。中途部队休息,他们要烧开水给指导员们喝;宿营时,他们又要安锅灶,劈柴火,洗菜,煮饭,每夜只睡两三个小时。
部队进入广西后,山区人家少,粮食供应有了困难,这就更加重了炊事班的工作。他们经常要翻过几座山,跑到部队前边去买谷子。谷子必须把皮碾掉才能吃,有一次,他们不知从哪里找了个小石磨,班长怕以后找不到石墨,就花钱向老乡买下来。于是炊事员又增加了这一百三四十斤重的笨家伙。后来,副班长又在路上拾到一个破筛子和一个破簸箕,也把它挑上了,从此炊事班不再叫戏班子,而被战士们称作“小磨坊”了。
不久,部队在贵州土城的东南山上阻击敌人,我们连坚守在前沿阵地上,炊事班被隔在后面,几次派人送饭都被敌人打回来,战士们已一天一夜没吃饭了,副班长急得围看锅灶直转圈,他和几个炊事员嘀咕了一阵,对我说:“司务长,让我和老王再送一次吧。”他把饭背在身上,就跟老王走了。我们站在山头看着他们,只见老王在前,副班长在后,飞快地从敌人封锁线上跑过去。我们正想拍手叫好,敌人的轻机枪响了,老王一个筋斗栽倒了,紧接着副班长也倒下了。都认为他俩牺牲了。谁知到了半夜,他俩又回来了。副班长开玩笑地说:“我们上阎王爷那儿去报到,可是小鬼不让我们进门!”原来他们是为了欺骗敌人故意倒下的。靠他们的机警,到底把饭送上了阵地,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一出贵州,炊事班长就闹眼病,两只眼红通通的,肿得像个桃子,但他还是挑着七十多斤重的担子,拄着棍子跟着部队走。开始,他的眼睛只是淌眼泪,后来流起血水来,可他还是不闲着,总是找些活儿干。
进入雪山之前,上级通知我们轻装。我们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只挑着可供全连吃一两天的粮食。另外,每人还带些生姜、辣椒和十几斤干柴。
梁子大山很高,部队整整爬了一天。山上空气稀薄,到处是白花花的积雪,树枝上也都是冰花。爬到山顶,有人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可是一坐下就起不来了。炊事员便赶紧上去喂生姜,灌辣椒水,把他拉起来。这时,炊事员又都变成了卫生员。炊事班的口号是:“不让一个战士牺牲在山上!”但就在抢救战士的时候,有两个炊事员却倒下了,不论我们怎么喊,怎么喂姜汤,灌辣椒水,都无济于事。这是我第一次悲痛地看着炊事班的战友牺牲。
到了毛儿盖,部队休整了一个星期。在这里每人又准备了十天干粮,我们炊事班还多准备了一些青稞麦。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炊事班长又向我提议:“司务长,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怎么行呢?”我不是没想到这一点,而是觉得,草地行军炊事员比战士更辛苦,担米、做饭已经够受的了,怎能再加重负担呢?我没同意,可是一到宿营地,他们就把洗脚水浇好了。战士们都异口同声赞扬我们的炊事班。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我前面走,突然身子一歪,倒下去,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捡起铜锅又挑起走。
草地的天气变得快极了:一会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支起锅,烧姜汤、辣子水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又。仅仅半天功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么不伤心呢? 第五天晚上宿营,连长要给炊事班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知道了,他们推举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
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那时候我们经过几次战斗,一百多人只剩下三十多个,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
篇五: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
途中发生的故事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直罗镇战役 1935 年 10 月 19 日,中央红军第 1、3 军团...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直罗镇战役
1935 年 10 月 19 日,中央红军第 1、3 军团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1 月 3 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并将红 15军团编入红 1 方面军,共约 1.1 万余人,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极为不安,其调集东北军 5 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 4 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 1 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企图东西对进,围歼我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地区。为粉碎敌人新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尔后转移兵力,各个歼敌。
11 月 20 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先头部队第 109 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以一部兵力节节抵抗,逐渐将敌诱入直
罗镇,进入了红军预设的战场之内。11 月 21 日子夜,红 1 方面军主力分别由待机位置向敌展开,并于拂晓时突然向敌发起进攻。第 1 军团从正北和西北方向,进攻直罗镇北山,断敌退路;第 15 军团从西南、正南和东南三个方向,进攻直罗镇南山及东南地区,阻敌东逃。激战至 14 时,敌第109 师大部被歼,其残部 500 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土寨负隅顽抗。此时,敌东西两路援军已迫近直罗镇。为继续歼敌,红 1 方面军以少数兵力围困敌第 109 师残部和阻击西援之敌第 117 师,主力则向西迎击东援之敌第106、111 师。该两师遭我阻击后,因害怕被歼,于 23 日纷纷沿葫芦河西撤。红 1 方面军乘胜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歼敌第 106 师 1 个团。被我军包围在直罗镇东南土寨的敌第 109 师残部待援无望,于 23 日午夜分路突围,24 日上午被我军全歼,击毙敌第 109 师师长牛元峰。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共歼敌 1 个师又 1 个团,俘敌 5 千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少年老红军
1924 年 6 月,王新兰(原名王心兰),出生在四川省宣化县王家坝,她的父亲王天保是前清贡生,十分有文化。父亲看重读书,也教王新兰姐妹读书,王新兰记事起就常听父亲说:"耕,养命;读,达理。二者废一不可。"
王新兰从小就向往革命。她有个叔叔叫王维舟,很早之前就加入了共产党。受叔叔的影响,王新兰的几个哥哥姐姐都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革命失败后,王维舟回到故乡,但仍然从事地下工作。他的家里经常被作为召开秘密会议的场所。小心兰那时才六岁。
她见家里总是有很多人,一来了就关起门来,还不让听,就觉得很奇怪。后来问了哥哥姐姐,大家嫌她小,都不告诉她。小心兰十分不服气。
但王心兰人小志不小,她曾经好几次帮叔叔送秘密信件,都成功了呢。
因为心兰人小,不容易被敌人注意,所以,有时候家人就让她去送信。心兰送了几次,都顺利送到了。家里人放了心,都称赞她是革命的好帮手。那个时候,王心兰就对革命充满着向往,她希望可以像叔叔和哥哥姐姐那样,参加秘密会议。
1933 年,叔叔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成红军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由于形势紧张,部队决定进行转移。心兰的姐姐王心国已经参加了红军,要随部队转移。当时九岁的心兰不舍得姐姐,坚持要跟着她参加红军。
哥哥姐姐都劝她留下,母亲也舍不得小女儿,但心兰铁了心,就要参加红军。
"你参加红军能干什么?"母亲问。
"我能唱歌跳舞,会画画,还会写字。我还能送信呢!"
王心兰找队伍上的人要求当红军,但红军看她太小,不同意。她又到另一个征兵点去问,还是不行。于是,王心兰闷闷不乐。天天愁眉苦脸的。
王心国没有办法,只好把心兰领到了红四军政治部,找到了徐立清主任。徐主任打量着心兰,见她剪着短发,一身小旗袍,红扑扑的脸蛋,小小的个头,还没有枪高呢,就笑着拒绝了。
心兰一下子哭起来,姐姐可舍不得了。赶紧给她说情。
徐立清想了想,说:"好吧!收下你了!"心兰高兴地跳了起来。
不久,红军开始长征,王新兰在宣传队,带着快板、笛子边走边宣传动员。山路崎岖(qqū)难走,宣传队的同志们又都年轻,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
他们一边行军,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有时一天要抬几百个伤员。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chān)着轻伤员走。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宣传队员们就在寒风飞雪中把宣传棚搭好,等着大部队到来好给战士们鼓劲。大部队来了,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向一队队上山的红军,一遍遍说着她早已经背得烂熟的顺口溜儿。
......
在宣传队员们清脆的歌声里,一队队红军走过去了,向山顶艰难地行进。看到王新兰这样小的孩子站在风口上宣传鼓劲儿,红军战士们都很感动,更加用力地向上爬。一个师过去了,又一个师过去了......宣传队员们都快冻僵了。
这时,十一师政委陈锡联带队走过来,爱怜地摸着王新兰的头说:"部队快过完了,你们宣传队快些走,这里不能呆太久。"
王新兰还想坚持,但是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跟着几个队员上山了。
好不容易爬到了雪山顶,她气喘吁吁地往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长龙,把茫茫雪山划成了两半,十分壮观。在她身后,还有好多战士没上来呢。她又打起了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
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
过了大雪山,部队到达了懋功,在这里,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了。
十万大军终于聚在一起,同志们相互倾诉、相互慰问,到处都热气腾腾的,队伍中充满了歌声和笑声。那些日子,王新兰每天都有演出,唱歌、跳舞、吹口琴。她高兴了好多天,虽然很累,但干劲十足!
部队在懋功驻扎了好多天,直到 1935 年 8 月上旬,红军两大主力统编为左路军和右路军时,才有开始行军的迹象。王新兰所在的部队编入了右路军,要过草地了。
草地茫茫无边,看上去挺美的:天蓝蓝的,云白白的,草绿绿的,可是,那里的天说变脸就变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是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有时还会下像核桃那么大的冰雹。谁也不知道走进草地会遇见什么。
王新兰背着一条毯子,一双草鞋,一根横笛,拄着一根小木棍,踩着前边同志的脚印,一步一步艰难地在草地上跋涉。
早就没有吃的了,队员们一停下来就四处找野菜,在脸盆里倒上一点点青稞麦煮着吃。到后来,野菜也找不到了,就吃草根,后来,连草根也没处找了。队员们饿得头发晕,一步一摇晃,两眼直冒金星。最难的是宿营,王新兰后来回忆:"都是水,一块干地儿没有,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背包,里头有双草鞋,或者还有一个床单什么的?就把它垫在屁股下面坐着,大家背靠背坐着,晚上冷啊,冷得要命。"
就这样,经过七、八天的拼搏,王新兰她们走出了草地,来到了毛儿盖地区的班佑。
部队越往前走,掉队的越多。宣传队走在后面,一路不知掩埋了多少同伴。新兰也记不清自己采了多少鲜花,献在一个个战士的身边。在这里,她亲眼目睹了无数大哥哥大姐姐,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挣扎,在生命最后的光彩。
也是在这里,她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与敌兵相互扭打在一起,到处是鲜血,到处在燃烧,到处是死人,那些昨天还在讲笑话、说故事的红军战士,一眨眼就血肉模糊了......红四方面军与敌人相遇,在百丈地区打起了仗。新兰和宣传队员们紧张地抢救伤员。新兰和另一个宣传队员发现一个伤员,他的头部和胸部受了重伤,已经奄奄一息了。他眼睛直直的看着新兰,好像要和她说话。新兰趴在他嘴边听了半天,只听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真想活着......再听一听......你唱的《打刘湘》......"新兰扶着他的头哭着说:"大哥哥,你一定要活着,我给你唱一千遍一万遍《打刘湘》......"伤员好像听见了新兰的话,笑了笑,然后闭上了眼,新兰哭喊,但是他再没睁开眼。
冬天到来了,营地下起了大雪。天上大块大块的乌云,像瓦片一样,堆在一起。漫天飞舞的雪花,看起来像要把天地间的空间填满似的,地上盖着一层厚厚的白被子,天地都连在一起了,白茫茫的一片。
寒冷更增添了部队的困难,有些战士伤还没好,又饿又冷,就冻死在雪地里了。
新兰看着战士们一个一个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就在这时,敌人又发动了进攻,红军不得不再次转移,又一次翻越了大雪山。
部队到了甘肃以后,跟红二红六军团又会合了。战士们异常兴奋,敲锣
打鼓地在寒风中列队欢迎战友们的到来。再一次相见让战士们热泪盈眶,新兰也高高兴兴地四处演出,慰问战友。她想,这一次终于从困境中走出来了。
在中央领导的劝说下,红四方面军终于决定北上抗日了。一听说要北上抗日,新兰欢欢喜喜地随着部队,第三次走进了草地。
根据史料研究,王新兰是徒步走完长征的最小的女红军,长征结束时,她差 3 个月不到 12 岁。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奇迹。
:扛起指导员的枪
爬雪山,过草地,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方,环境是那么恶劣,条件是那么艰苦,但就是在这些艰难困苦面前,才更显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向前,坚韧不拔。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下,所有的红军战士都迸(bng)发出了最大的力量,向党和国家交上了满分的答卷。
更值得一提的,是广大红军中的干部们,他们为红军革命的胜利,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永远值得我们铭(mnɡ)记的。上至中央领导,下至班连负责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想办法让战士们生活得更好一点。
红军爬雪山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那个时候,死亡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但这件事情却使小战士胡冬生记忆了一辈子,并发誓,要扛起指导员的枪,继续走长征的路!
小战士胡冬生参加红军的时候,只有十六岁。他看到红军队伍从家门口经过时,战士们都穿着军装,戴着军帽,挎着一支支长枪,雄赳赳、气昂昂地迈着整齐的步子,心里十分羡(xin)慕。
他立刻找到红军的领导,要求参军,当时,指导员看他虎头虎脑的样子,
没嫌他小,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胡冬生这可美了,他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戴上那缀(zhu)着一个红五星的军帽,再配上一支长枪,多神气啊!
可是,他刚一当上红军,红军就开始长征了,这下子转移得特别急,连粮食都没怎么带,谁给他发军服和军帽呢?更不用说枪了。
长征途中,跟在红军队伍里的胡冬生,在头上裹了一条毛巾,看着老战士们头上戴着的军帽,心里十分羡慕。
那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像小草在他的心里生了根,越看越痒痒,越看越觉得好看。
他想:长征走得急,来不及做军装。枪支紧张,也不能发枪,但我当了红军,起码应该先发一顶军帽啊!头上裹着一条毛巾,算什么红军呢!没有老红军那么神气。
所以,一路行军,小胡总缠着指导员。
"指导员,没有军装,没有长枪,先给发一顶军帽吧。"
"红军哪能不带枪呢?没有枪怎么打敌人?"
每一次,指导员都耐心地对他说:"小鬼,别着急!以后一定发给你!"
可是,长征以来,行军打仗,那么紧张,生活又是那么艰苦,指导员忙得脚不沾地,哪有时间和办法给他发军帽、发枪呢?小胡心里暗暗着急,一边打仗,一边惦(din)记着神气的军装。
这一天,部队就要爬雪山了。先前准备的粮食早就吃完了,战士们全都饿着肚子前进。宣传队的同志们在队伍中来回穿插,呐喊着鼓舞士气。
"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
"同志们,翻过这座山,就能休息开饭啦!已经过山的同志们,已经准备了吃的迎接我们啦!"
同志们打起精神,继续爬山,小胡也在战友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不仅饿得头昏眼花,连腿都软了。
加上脚上的鞋也完全破了,走一步掉一下,小胡的双脚被冰雪冻得麻木了。他咬着牙,想着指导员平时说过的话,听着宣传队战士们的呐喊声,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
可是,冻僵的腿脚不听话,走着走着,小胡"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他实在走不动了。冰凉的双脚一点知觉也没有。心里想着要站起来,但挣扎了几下,怎么也站不起来了。他心里一急,不由得掉下了眼泪。
正在这时候,指导员也喘着粗气,从小胡身后走了过来。
连续几个月的急行军,指导员也疲惫不堪了。他没时间清理自己,乱糟(zāo)糟的胡子拖得老长,被冻得发青的脸上一丝血色也没有,肩膀都垂了下来。
他关切地问道:"小胡!觉得怎么样?"
小胡坐在雪地上,有气无力地说:"指导员,没什么,就是饿得走不动了。"
指导员哆哆嗦嗦的从兜里掏出一块煮熟了的牛皮,递给了小胡。"给,拿着。快点吃了好赶路,"小胡连忙推辞:"这是您的口粮,我不能要。"他知道,指导员也两天没吃东西了,他的身体受过伤,现在还没恢复,这个时候,这块牛皮就像指导员的生命一样珍贵。他怎么忍心吃下去呢!
指导员摇摇头,硬把牛皮塞到小胡手里。
"快吃了,我还有呢。"小胡热泪盈眶,颤抖着接了过来。
指导员一边看着小胡大口地嚼着牛皮,一边对小胡说:"这雪山上太冷,藏民的经验是:不能坐下来,坐下就会冻僵的。"又说:"革命是艰苦的,我们吃苦是为了更多的人幸福。一定要努力跟上队伍,坚持到革命胜利。"
这些话,指导员平时也说过,但此时此刻,小胡听了指导员的话,心里觉得异常温暖。那些道理好像不再是响在耳边的话,而成了令人牢记...
篇六: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
五千里的平平仄仄:红军长征大事记略高擎长征精神火炬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大事记略
1934 年 8 月 7 日,红军第 6 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移,10 月下旬与红 3 军(后恢复红军第 2 军团番号)会师。
1934 年 10 月 10 日晚,中央红军主力 8.6 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4 年 10 月 21 日-11 月 15 日,中央红军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
1934 年 11 月 16 日,红军第 25 军 2900 余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1934 年 11 月 25 日-12 月 1 日,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 3 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的与红 2、红 6 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934 年 12 月 1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
1934 年 12 月 30 日-1935 年 1 月 6 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并于 7 日占领遵义。
1935 年 1 月 15 日-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1935 年 1 月 29 日-3 月 21 日,四渡赤水河。5 月 9 日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1935 年 5 月初,红四方面军共 8 万余人放弃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1935 年 5 月,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25 日,强渡大渡河。29 日,飞夺泸定桥。
1935 年 5 月-7 月,红 25 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第二次“围剿”,开辟了鄂豫陕边苏区。
1935 年 6 月 18 日,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 年 9 月 16 日,红 25 军在陕甘苏区的永坪镇同红军第 26、第 27 军会师。接着,合编为红军第 15 军团。
1935 年 6 月 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举行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935 年 8 月 15 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率领由第 5、第 9、第 31、第 32、第 33 军组成的左路军,从卓克基地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21 日,前敌总指挥部率领由第 1、第 3、第 4、第 30 军组成的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开进。
1935 年 9 月 10 日,红一方面军第 1、第 3 军继续北上,17 日拂晓,夺取天险腊子口。
1935 年 10 月 19 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11 月初,在甘泉附近地区同红 15 军团会师。
1935 年 9 月-1936 年 2 月,张国焘南下行动使红军屡屡失利。6 月,被迫接受了北上方针。
1935 年 11 月 19 日,红 2、红 6 军团共 1.7 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
1936 年 7 月 2 日,红 2、红 6 军团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 2、红 6军团和红 32 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1936 年 7 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
1936 年 10 月 9 日和 22 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每每重温毛泽东的这首七律,徜徉在平仄长短的字里行间,内心的感觉总能超越惨烈、苍凉和悲壮。多少年过去了,在《诗人毛泽东》里,作者这样写道:“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70 年前的长征,留给后人太多的故事、传奇和历史的记忆,特有的魅力使它像一个完美的神话,一个坚定无畏的图腾。那一段岁月、那一种精神始终吸引着几代人的视线。70 年弹指一挥间,在长征胜利 70 周年之际,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方兴未艾,当年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也一次次地重现在人们眼前。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当一幕幕生动的长征画卷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我们徐徐展开;彝海结盟、翻越雪山、草地行军……当一段段英雄传奇被知晓传扬、一个个历史细节愈加清晰……当那些亲历长征的革命前辈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行渐远,让我们一站一站地重走长征路,用心灵去感受那份绵绵不息情怀、追寻那些伟岸挺拔的背影……
1 万里征程自此始
红都传奇今人颂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脍炙人口的《长征组歌》开篇《告别》唱遍大江南北,也唱出了一段经久不衰、历久而弥新的历史……
1934 年,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 年 10 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开始突围,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
2
强渡湘江血如注
三年莫食江中鱼
“阴云四紧锁潇湘,九万红军奋铁墙。桥上硝烟桥下血,英魂含笑卧沙场。”一首《战湘江》尽显湘江战役之惨烈。
1934 年 11 月,中央红军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蒋介石调动 40 万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侧击之态势。红军与优势之敌苦战五昼夜,终于以血肉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险恶也是最惨烈的一仗,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 8.6 万人锐减到 3 万余人。后来伍修权在一首诗中写道:“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在湘江战役之后,当地的老乡多年都不吃湘江里的鱼,甚至连江水都没法饮用。
专家点评——陈虎(《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辑):导致红军在湘江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有三:一是明知敌人布下了口袋还往里面钻;二是面对危急军情仍缓慢前进;三是坚持分兵抵御的错误战法。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切脱离中国实际的瞎指挥最终都要付
出血的代价。
3
遵义会议放光辉
而今迈步从头越
71 年前,未过新春,在黔军 25 军第 2 师师长柏辉章的公馆二楼,史称遵义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召开。当初的柏氏公馆,如今已是遵义会议纪念馆。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长达 4 年之久的统治,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据统计,红军在遵义三进三出,为这座黔北重镇上演了精彩的运动战。几夺娄山关、激战鲁班场,战斗遗迹随处可见。遵义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名城。
专家点评——徐占权(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4 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是我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主席用兵真如神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如此唱道。展开红军长征路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最复杂的一段行军路线是在贵州遵义及其西北地区,这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战。
1935 年 1 月 28 日,中央红军对尾追的川军两个旅发起猛攻。当川军后续部队增援时,红军立即撤出战斗,于翌日西渡赤水河,向滇东北扎西地区集结。此时敌人也云集扎西,于是毛泽东毅然决定挥师东进,出敌不意,于 2 月 19 日至 21 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红军重占遵义后,蒋介石从重庆飞到贵阳。红军于 3 月 16 日三渡赤水,重进川南,敌人急忙尾追北上。3 月 21 日至 22 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忽然调头向东,神不知鬼不觉,一夜之间四渡赤水,由川南折向贵州,再次突破乌江,占领息烽,佯攻贵阳。正当敌人慌慌张张急救贵阳时,红军主力则大踏步进军云南,到达金沙江畔。继而智夺皎平渡口,利用 7 天 7 夜的时间将两万红军主力从容地渡过金沙江,最终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形成的包围圈。
多年以后,来华访问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笔。而当年参战的国民党军队曾对红军四渡赤水这样评价:“曲线运动,难以捉摸”,“神出鬼没”,“磨盘战术,出奇制胜”,“共军拐个弯,我们跑断腿”。
专家点评——徐焰(国防大学教授):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战术,是四渡赤水的精髓所在。
5
彝海结盟写传奇
民族团结留佳话
海拔 2000 多米的大凉山上有一片美丽的湖面,那就是神秘的“彝海”。刘伯承和小叶丹的结盟雕塑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传奇佳话——
巧渡金沙江后,红军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当时彝汉矛盾重重,在国民党对彝族的“赤反”宣传中,红军被描绘成骇人的“苗蛮”:将壮年男人拉夫、小孩杀了喂狗。
然而在 71 年前的 5 月 22 日,当这样的“苗蛮”和“彝民”相遇时,他们却创造了中国民族史上一段佳话,纵横捭阖的一代名帅刘伯承与彝区沽基族头人小叶丹舀起彝海的清水,以此代酒,歃血结盟,随后在小叶丹部落 7 天 7 夜的护送下,红军主力平安通过被形容为恐怖地带的彝区。
6
寄语南京春梦客
红军不是太平军
大渡河奔流不息,诉说着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悲剧。石达开同洪秀全分裂后,率部转战各地,最终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当中央红军向大渡河畔进军时,蒋介石曾放言: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1935 年 5 月 25 日-29 日,短短 5 天时间,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1935 年 5 月 24 日夜,顺利通过彝区的红军如天兵天将般突然出现在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并在渡口缴获一条木船。25 日晨,这条木船载着 17 名勇士强渡成功。
由于当时只有 3 艘木船,全军如果都从该处渡过需耗时 1 个月,而国民党部队的后续援军正蜂拥而来。中央迅速决定兵分两路,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渡河成功后作为右路军沿东岸北进,左路军火速抢夺泸定桥,开辟渡河的第二条通道。
5 月 29 日下午 4 时许,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正式打响,22 名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 12 颗手榴弹,冒着弹雨,脚踏铁索,手攀铁链,与后续部队一起胜利夺取了泸定桥,彻底惊醒了蒋介石妄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春梦。今天的大渡河水流湍急依旧,而安顺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匾额高悬。
专家点评——邓寿明(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成功跨越大渡河可谓中央红军的绝地逢生。而蒋介石关于大渡河的预言破灭,成了战斗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败者。
7 雪山草地死亡途
回首苍茫云几重
“冰峦若海翻云浪,铁旅如丝上玉龙。千山一越欢声动,回首苍茫云几重。漫天瘴气漫天雨,一路泥潭一路霜。皮带煮来知肉味,草根嚼破觉唇香。”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长篇史诗,而雪山草地便是这部史诗当中最为悲壮的篇章。无数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绝美的雪山草原风景之中。
1935 年 6 月 12 日,绵延的雪山呈现在红军面前,而首当其冲的夹金山挡住了前进的道路。夹金山,海拔 4000 多米。歌谣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但是凭着难以形容的英雄主义精神,红军们翻越了 8 座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雪山: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山、昌德山、达古山、虹桥山、鹧鸪山、巴朗山。
征服了雪山并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对红军来说,眼前一片茫茫草地和沼泽,是
比雪山更为残酷的考验。1935 年 8 月,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继续北上过草地。右路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下,经过 7 天艰苦卓绝的行军,于 8 月 27 日到达草地尽头。
8
吴起会宁到延安
雄鸡一唱天下白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一首《大会师》唱出红军战士在长征胜利后的喜悦。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吴起镇,随后同 15 军团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行程 25000 里的长征。
1936 年 10 月 9 日和 22 日,红军三大主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会师,宣告长达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从这里走向了延安,走向了北上抗日之路。
从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角度看,延安,已经超越一个地名的意义,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历经抗日战争洗礼和解放战争的风云,红星照遍中国。
红军战略战术 游击战争“十六字诀”
--------------------------------------------------------------------------------
http://jczs.sina.com.cn 2006 年 08 月 15 日 06:20 解放军报
1930 年 12 月,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期间,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会场两边贴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的巨幅对联,生动地反映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和反“围剿”作战的指导思想。
初创时期的红军,人数少,装备差,物资补给困难,一开始就处于强大敌人的四面
包围之中,不断遭到敌人的“进剿”和“会剿”。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决定了红军的主要作战形式,只能是实行游击战争。毛泽东说,五指伸出有长有短,荷花出水有高有低,与强敌作战就要避实击虚。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实行工农武装...
推荐访问: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故事 十大 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