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7篇

时间:2022-08-30 13:2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7篇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2010年6月第2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ChineseHistoryStudiesJune2010No.2华侨华人与中国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7篇,供大家参考。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7篇

篇一: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10 年 6 月第 2 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June 2010No. 2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 作用、机制与政策思路陈奕平1,范如松2( 1. 暨南大学 历史系、美国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632; 2. 国务院侨办 政策法规司,北京100037)[ 关键词]华侨华人; 软实力; 侨务工作; 华人传媒; 华文教育; 华人社团[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中国软实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至今未见有从华侨华人和侨务工作视角系统探讨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成果。论文着重探讨了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影响机制及面临的挑战。认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华文化的传播、开展民间外交、中国国情和发展模式的宣传介绍以及对中国国家政策和行为的理解、支持和解释等方面,而机制在于通过华侨华人的个人行为和方式、海外华人传媒、华文教育以及华侨华人社团等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华侨与华人的不同身份对中国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如何在新时期开展侨务工作,笔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5162 ( 2010) 02 -0014 -08[ 收稿日期]2009- 05- 09; [ 修回日期]2009- 10- 12[ 作者简介]陈奕平 ( 1966—) ,男,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人口与社会变迁、美国与东亚国家关系等; 范如松 ( 1952—) ,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本文通讯作者。Chinese Overseas and China"s Soft Power:Roles,Mechanism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CHEN Yi-ping1,FAN Ru-song2( 1. Centre for American Studies and Department of History,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2. Deputy General-Director,Department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fice underthe State Council,Beijing 100037,China)Key words: Chinese Overseas; soft power;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ethnic Chinese media;Chinese education overseas; ethnic Chinese voluntary associationsAbstract: A spate of studies on China"s soft power have been published over the past decade.Nevertheless,none of them has ever systematically addressed this top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r related it to Chinese Oversea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splayed,the influence mechanism created,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hineseOverseas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ft power. A number of unique rolesplayed by the Chinese Overseas are listed in the article,such as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culture,conducting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propagat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in China,understanding,supporting and explaining China"s policies and diplomatic actions. Asfor the influence mechanism,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it is concerned with individual behavior orpersonal relations of Chinese Overseas,and the role played by ethnic Chinese media,Chineseeducation overseas and Chinese voluntary association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different identities41

 of Chinese Overseas may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China"s soft power. In the conclusion,theauthors proposed a number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deal with currentOverseas Chinese affairs.一研究缘起与相关概念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及 “和谐世界” 外交战略的实施,尤其是睦邻外交政策的推行,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国内外学界和舆论日益关注中国 “软实力”的影响。“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约瑟夫·奈在 1990 年出版的 《注定领导: 变化中的美国实力特性》一书中提出。随后,他在 2002 年出版的 《美国霸权的困惑》 和 2004 年出版的 《软力量: 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等书中系统论述了软实力理论。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相对于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能够促使他人改变立场的力量。约瑟夫·奈提出 “软实力”概念后数年间 ,“软实力”概念逐渐被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政治领袖、专栏作家及学者采纳和使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国外有关中国软实力的研究主要在美国。在美国,除了约瑟夫·奈的研究外,政府官员和其他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 “软实力”在世界上的影响。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在 2002 年特别设立“ 中国与东南亚” 研究项目,埃斯瑟·潘 ( Esther Pan)力。( Joshua Kurlantzick) 对中国软实力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探讨,认为中国依靠外交、贸易、文化和教育交流等方面的软实力,展开 “迷人攻势” ( charm offensive) ,“ 构建善意的国家形象,塑造成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发展强大的国际联盟” 。际关系研究院前助理研究员、美国布卢姆斯博格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丁胜的 《龙之隐翼: 中国如何靠软实力崛起》被誉为 “首部全面研究中国软实力运用的著作” 。所 ( CSIS) 也开展了有关中国软实力的研究,如吉尔 ( Bates Gill) 和黄严忠 ( Yanzhong Huang)撰写了研究报告 《 中国软实力的来源和局限》 。该报告认为,中国文化、中国的外交方式、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等都有助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但中国软实力的运用面临三个难题,即软实力 资 源 不 平 衡、 与 苏 丹 和 津 巴 布 韦 等 国 家 外 交 的 “合 法 性 ” 问 题、 外 交 的 一 致 性( incoherence) 。(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 ,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政治、经济、军事为代表的硬实力与以文化、传媒、意识形态为代表的软实力的巧妙合力 ( 即 “巧权力” ,亦译 “精明权力 ” 、 “聪明权力”等) ,塑造世界对美国的友好态度,以 “恢复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 。该委员会于 2007 年发表题为 《 一个更精明、更安全的美国》 ( A Smarter,More Secure America)力”战略,国会议员准备了 《 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报告。4 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又组织专家专门为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准备了一份题为 《中国对南美、亚洲和非洲的外交政策及其软实力》的研究报告。7 月和 8 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连续发表了为国会议员和专门委员会准备的两份报告,即 《 中国对外政策: 对美国的全球利益意味着什么?》 、《全球影响比较: 中国和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对外援助、贸易与投资》 ,分析的重点就是中国软实力的增长对美国所带来的影响。是一种 “竞争”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探讨软实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黄苏[ 1]在 2006 年也有专文探讨中国的软实[ 2]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访问学者、美国 《新共和》 周刊特约记者库兰齐克[ 3]中国现代国[ 4]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 5]2006 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所又发起成立跨党派的 “精明权力委员会”的报告,详细阐述 “巧权[ 6]这也被后来的奥巴马政府所采纳。2008 年 1 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组织专家,为[ 7]总体而言,美国学者研究的重点是中国软实力对美国所带来的影响,强调的实质上51

 1991 年撰文分析美国的经济实力和软实力。她认为软实力包括 “民族凝聚力、文化影响力和对国际机构的控制力” ,但她仅分析了对信息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和源自相互依赖的能力。她认为,美国的软实力来源于三个方面: 对国际机构的控制力、跨国公司和广泛的移民。中国学者王沪宁撰写题为 《 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 软权力》 的文章,较全面探讨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及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并认为 :“总的软权力态势对谁有利,谁在国际社会中就占据有利地位; 目前影响国际 ‘ 软权力’ 势能的因素是工业主义、科学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随后,刘德斌、阎学通、庞中英、门洪华、邓显超、方长平、张小明、李智、唐代兴、李希光、韩勃、龚铁鹰等一大批学者,对软实力的定义,中国软实力的构成要素、特征及如何提升中国软实力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对美国战略》第五章第四节 “中美在东南亚的 ‘软实力’ 之争” 中,梳理了软实力理论,专门比较中美软实力,并对中美软实力在东南亚的比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 :力在东南亚乃至亚洲都有所上升,但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 ,“中国软实力仍有待加强”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中国软实力的探讨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将软实力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涵盖文化、价值观、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外交政策和对外援助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方方面面; 二是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学者的研究已经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国家的战略和政策。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软实力进行了不少探讨,但笔者至今未见有从华侨华人和侨务工作视角系统探讨中国国家软实力的研究成果发表。而从近年发生的一些国际大事及历史经验看,华侨华人在我国软实力构建和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了独特的作用和影响。以 2008 年为例,中国先后经历年初百年不遇的雪灾、三月的西藏拉萨骚乱和五月举国同悲的汶川大地震以及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这些重大事件在华侨华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们关注着祖 ( 籍)组织起来,为维护国家形象而共同奋斗。于是,我们看到了以下景象 :刻走上街头,包括洛杉矶多个华人社团,抗议 CNN 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以及卡弗蒂的辱华言论;巴黎共和广场近万名华侨华人和中国留学生举行集会表达支持奥运; 德国柏林的华人集会升级为穿越柏林市中心的千人大游行; 3000 多名中国学生和华人聚集在伦敦西敏寺议会大楼外及曼彻斯特的 BBC 广播大楼外,抗议 BBC 有关中国的报道失实和不公正。

 ”笔者从华侨华人和侨务工作视角探讨中国国家软实力。对于软实力的概念,学界一般接受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观点,即软实力是 “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 ,但对软实力的内涵,即软实力资源和如何运用软实力资源却有不同看法。够吸引他国的各种软实力元素,即摸清我们的 “资源力” ,并加以巧用,使之成为一种巧妙的“ 行为力”或特殊的魅力。因此,可从以下方面分析中国软实力的资源及华侨华人的影响和作用: ( 1) 文化: 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及节庆习俗等;的普世价值观及华商经营理念等;( 3)教育与科技创新: 包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创新能力与科技人才等; ( 4) 国家制度与发展模式: 包括中国国家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及华商经营模式等;( 5) 中国的侨务政策和侨务工作。[ 8]1993 年,[ 9][ 10]笔者在拙作 《 依赖与抗争— — —冷战后东盟国家“虽然中国的影响[ 11]国发生的一切,自发“欧美等地华人在同一时[ 12]正是这一特别的景象促使[ 13]笔者认为,应跳出软实力概念内涵的争论,探讨中国所具有的能( 2) 价值观: 包括以 “和谐” 为核心二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几千万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活跃于住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乃至国际舞台,同时和祖 ( 籍) 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本身就是 “一个集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科技资源、信息及网络资源等资源类型于一体的资源系统” 。[ 14]如此庞大的华侨61

 华人群体可说是中国软实力构建的独特力量,他们在中国软实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也应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华侨华人在构建和推动我国软实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 中国文化艺术的介绍和推广长期以来,中华文化得以在海外逐渐传播和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推动。华侨华人移居海外,更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其中主要通过教育机构和华文传媒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华侨华人还在吸收当地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中华文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海外华文文学与艺术氛围,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并接受。( 二) 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谐”理念是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其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不仅与西方价值观有融通之处,也是人类普世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比如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就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中 “爱人如己 ” 、“爱邻舍”等思想相通。因而,以 “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向来受到西方社会的尊重和称赞,为西方社会所接纳。莱布尼茨就称赞孔子的伦理及治国学说,认为 “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响,他特别赞赏孔子思想中的 “仁爱”与 “宽容” ,视之为区别善恶的尺度,认为中华文明伟大的奥秘在于其贯穿了理性与道德的原则。精英乐于引用的话语,其思想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 “黄金法则” 而镌刻在联合国总部大厅。华侨华人在海外身体力行地阐释、传播 “和谐” 的理念和价值观,提示我们应该注重在海外华文教学系统中积极传播这一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观。( 三) 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发展模式的介绍经济实力是国家的硬实力,但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则属于软实力范畴。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

篇二: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章  华侨华人人才软实力人才是指专业、 技术和同类工作者。

 ① 牛津词典将其解释为拥有天赋或技能的人。

 ② 在中国政府的政策界定中, 海外华人专业人才包括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 学成后在海外从事科研、 教学、 工程技术、金融、 管理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为国内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学术带头人, 以及拥有较好产业化开发前景的专利、 发明或专有技术等人才。

 ③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认为, 海外华人科技人才主要是指在国外获得中级以上职称或虽没有中级以上职称但具有突出专长或复合型人才, 可细分为尖子人才、 优秀人才、 特殊人才和普通人才四类, 所占比例分别约 5%、 10%、 25% 和 60%。

 ④本书认为, 华侨华人人才是指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具有中高级职称或专业技能的华侨华人群体。

 华侨华人人才主要由中国留学生、 技术和专业移民及新生代华裔组成。中国留学生是华侨华人人才群体的第一个来源。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申请在居住国的永久居留权。

 如从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中国台湾每年大约有①②③④Definition of Talent,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5, p

推荐访问: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华侨 社团 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