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5篇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 2009年第8期总第184期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ResearchesonHigherEducationNo.820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
09年第 8期 总第 184期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8 20o9 Seria1.No.184 论 高 校 社 会 服 务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张宝友 ,黄祖庆 (1.中国计量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摘要:高校提供社会服务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文章在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在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 标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分别从“继续教育服务、科研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三个方面 建立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高校社会服务质量提供参考。关键 词 :高校 ;社会服 务 ;评价指标体 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9)08—0041—03 一、 引言 高校社会服务是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高等教 育 自身发展到一定 阶段 的产物 ,是指高校以直接满 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 目的,以教学和科研 职能为依 托 ,有 目的 、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在高等教 育发展的早期,大学作为传播高深学问、从事纯学术 研究的场所远离社会现实 ,因而被喻 为“象牙塔 ”。
随着高等教育 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 的需求 ,高校逐 步面向社会开放 。19世纪中期 以后 ,高校与社会 的 联系越来越广泛和密切 ,参与社会 活动也越来越频 繁。到了 20世纪,社会服务作为高校除教学和科研 两大职能之外的第三大职能 已被广泛接受 ,并成为 高等学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现代社会的发展 已经越来越需要而且离不开高校 的多方面社会 服 务,高校社会服务成为各国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力量。正如纳伊曼所说 ,当代“高等教育机构既是 社会经济发展 的轴心又是文化发展的轴心 ,也应该 成为周围社会 的源泉 ,因此应该完全 向社会开放 ”。
新形势下 ,强化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显得 尤其重要。2006年 1月 9日,胡锦涛主席在全 国科 学技术大会上发表 了题为《坚持走 中国特色 自主创 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 ,提 出用 15年 的时间使我 国进入创新 型 国家 的行列 。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创 新体系的重要支柱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承担着重 大的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是一个以国家目标 为龙头 ,以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 的完整概念。地方 高校应该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发挥其在区域创新中 的作用 ,积极为区域经济服务。
近年来 ,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成为高校社会 服务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它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高 校职能的认识 ,即高校应 当提供给社会什么样 的服 务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评价高校的社会 服务绩 效提供依据 ,即高校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效率如 何 。本文就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方面的评价指标 体系进行研究。
二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可得 的文 献资 料分 析 ,高校 整体 办 学效 率 (主要侧重于教学与科研 )研究较为成熟 ,有较多的 国内外文献资料。如 McGuire【l
等人(1988)对科研 型高校生产效率与声誉 的研究 。Dundar和 Lewis【2 (1995)对高校院系生 产率与高校规模经济和范 围 经济的研究 。Ahn_3 等人 (1989)运用 DEA模型研 究发现得克 萨斯州 的高校 办 学效率 从 60.7%到 100%不等。Athanassopulos和 Shale (1999)运用 DEA模型研究 发现英 国高 校 的效率分 布更广 ,从 36.73% 到 100% 不 等。Izadi,Johnes,Oskrochi和 Crouchle (2002)对 英 国高 校成 本 前 沿 的研究 。
Mensah和 Werner (2003)对高校成本效率与财政 弹性的研究 。在我国,如侯龙龙 (2004)对 中国高 校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进行的全面的研究。刘亚 荣 (1998)也利用 DEA方法对我 国 55所综合 大 学和 257所理工院校的生产效率进行分析 ,得出较 为相似的结论 :我国高等学校生产效率水平相差很 收稿 日期 :2009—05—17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杭州市高校办学效率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窍.
(,编号:.
I ;)9 .⋯ 、...
作者简介:张宝友,中国计量学院讲师,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 事供应舞与 潍管理 企业绩效评价方 向的研究 ;黄祖庆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 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系统工 程等。
42 论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 系 小 ,造成差距 的原因不是竞争的结果 ,而是资源人为 分配不平衡造成的 ,指出解决 的根本方式就是政府 应减少直接管理高等学校 的职能,将主要任务放在 创造高等学校竞争的环境上。
相对于高校整体办学效率评价而 言,高校社会 服务评价研究的文献较少。王英杰 (1988)通过 对美国高校的研究 ,认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开展成 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开展 技术推广服务 ;建立科 学 (工业 )园区;建立高校一企业联合研究 中心 ;通过 签订科研合同承担校外政府 和企业事业科研项 目; 高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 系,相互支持 ;提供 各种咨 询 ;兴办合资企业 ;高校向社会开放图书馆 、实验室、 教室设施 ;等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的教育研究 与革新中心曾把世界主要国家高校为社会提供服务 的途径概括为五条 :大学提供设施及人力资源供社 区使用 ;满足社 区提出的各种要求 ;主动参与研究社 区的不同需求 ;根据社区的需要 ,分析社区存在的种 种问题并提供各种可能 的对策;主动 向社 区提供与 身份相 符 的 服 务 项 目 to]。莫 光 政 和 李 忠 云¨l_
(2001)通过全国问卷调查 ,发现我 国高校的社会服 务 内容主要包括 :兴办企业或公司、技术推广咨询服 务、建立大学科技 园区等。帅全锋 ¨ (2007)等提出 通过对“知识信息服务 、学校设施 服务和先进文化 服务”等三方面进行高校社会服务质量评价。贺修 炎和欧阳培城 (2007)通过对我 国职业技术学院 的研究 ,认为高职院校 的社会服务 的特征与高职教 育的特征密不可分 ,但应与一般 的高校社会服务内 容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 。社 会服务具体应包括就业转 岗培训、技术研发推广与 服务 、文化教育传播与辐射 、社区需要学校有条件提 供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
上述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 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 但不可否论的事实是 ,它们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侧重 于社会服务的某一方面(如文献 主要是侧重于科 技转化的社会服务 ;而文献¨ 主要是侧重于社会教 学服务 ),内容过于庞杂,已经远远超出了高校社会 服务这 一范 畴 (如文献 和文献¨ ,它们 甚 至把 “为全 日制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促进毕业生就业” 等 内容也作为高校社会服务内容之一)。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在科学理解高校教学 、科研 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的基础上,就一般情况下我 国 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三、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参阅相关文献,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笔者 认为 ,高校社会服务评价内容应 当包括继续教育服 务 、科研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三大内容(表 1)。
表 1 高校社 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评价指标 二级评价指标 计算方法 毕业生 比率 每年正常毕业生数/毕业当年招生人数 ×100% 继续教育服务 从业教师 比率 该校继续教育从业教职工/学校全体教职 ×100% 科研社会回报率 每年科研效益/每年科研投入 ’
校企研究 中心数量 学校各类对外服务的企业 、咨询机构总数 科研技术服务 科普知识宣传度 该校每年参加的为当地社区、居 民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的次数/当地社 区科 普知识 宣传总次数 设施利用率 该 校基础设施提供给社会人员(企业 )使用 的人 -次数/设施 正常情况下 可以提 基础设施服务 供 服务 的人 ·次总数 ×100% 设施使用满意度 使用后表示满意 的人 ·次数/总的使用人 ·次数 X 100% 1.继续教育服务。继续教育是指社会 为受过高 等教育的社会成员所提供的以更新 、重组或扩展知 识和技能结构为 目的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是高等教 育的延伸和发展 ,也是终身教育的最高层次和重要 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 员的职后培训 、岗位培训 、专题培训 、求职培训 、技能 培训等 ,是以跟踪 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以及社会 、经 济、政治、军事、教育等各行业 的最新发展动 向为出 发点 ,以传播新知识 、新成果 ,培训和培养岗位骨干、 创新人才为己任 ,以促进新知识新成果 向现实生产 力转化为 目的 ,教学形式多样 、教学方式灵活 、教学 时间可长可短的非学历教育。高校为社会提供继续 教育服务质量可从供需两方面进行评价。
(1)毕业生比率。毕业生 比率 =正常毕业生数 /招生人数 ×100%。这是一个基于学生即需求方进 行质量评价的指标 ,指某高校在某一年 ,正常毕业 的 接受继续教育 的学生人数与本年新招生的需要接受 继续教育的学生人数的比值。如果此值较高 ,即该 校毕业的学生数大于当年新招的学生数 ,表明该校 的继续教育质量不高,许 多社会学生不愿意去该校 学习而选择其他高校进行深造 ,该校 的招生人数会 越来越少 ;相反 ,则表明质量较好。
(2)从业教师 比率。从业教师 比率 =继续教育 从业教职工/学校全体教职工。此指标是基 于高校 即供给方进行质量评价指标 ,指某年某高校提供从 事继续教育服务的教职工人数占该校全体教职工总 人数的比率 。如果此值较高 ,即该校绝大多数教职 工在从事继续教育服务 ,表示该校继续教育业务红
论高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 系 43 火 ,需要该校继续 教育服务 的社会人士较多 ,相反 ,
则表明该校继续教育可能正在萎缩 。
2.科研技术服务。高校科技服务是指高校为了 促进科研知识的转化 ,提高社会生产率 ,解决社会 难题而进行 的社会服务 活动。高校是 科研集 中之 地 ,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科学研究 ,而这一研究 的最终 目的就是为社会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等问题 , 因此 ,科技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它应当包括以下评价内容。
(1)科研社会回报率。科研社会 回报率 =科研 效益/科研投入。所谓科研效益是指高校每年科技 转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包括转让技术 费 、专利费、科研咨询费等直 接量化 的经济效益 ,也 包括某项科技投入生产后所带来 的社会效益 ,如增 加了社会就业人数、减少了环境污染等 内容。而科 研投入则是高校每年的科研经费数量 ,此 比率表明 高校科研转化社会生产力 的水平高低。
(2)校企联合研究 中心数量。包 括学校独资 、 与其他实体合资的种类公 司(企业 )。研究 中心 的 数量越多 ,表明高校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社会 所需的技术成果越多。
(3)科普知识宣传度。科普知识宣传度 =高校 每年参加的为当地社 区、居 民进行科普知识宣传 的 次数与当地社区科普知识宣传总次数。如果比值越 高 ,表明该校较注重社会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对社 会作出的贡献相对较多 ;反之 ,则相对较差。
3.基础设施服务。我 国高校为了适应扩招后学 生规模大增 的现状 ,投人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 建设 ,包括图书馆 、体育场馆 和各种实验室,这些基 础设施在满足本校教学与科研需求之 外,有时可能 出现暂时的闲置 ,而学校周边 的企业或社会人员有 时又有此方面的需求 ,因此 ,各高校可 以通过制定相 关的制度,对外开放本校的相关基础设施 ,以满足社 会的需求 。
(1)设施利用率 。设施利用率 =一年当中图书 馆等基础设施 提供给社会人 员 (企业 )使用的人 · 次数/设施正常情况下可以提供服务 的人 ·次数 ,此 值越高 ,表明高校基础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程度越大 , 社会服务的利用率越高;反之,则低。
(2)设施使用满意度。它是基于社会人员使用 了高校的基础设施后 ,对此项服务是 否满意 的指标 值。如果满 意度越高,表明高校不仅提供 了基础设 施 ,而且此基础设施 的使用效果也较好;反之,则 不 佳。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 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对高 校提供 的社会服务进行质量评价 ,且考虑了指标数据 的科学性和可得性而得出的,当然 ,它仍有不足之处, 希望在以后 的工作 中进一步完善。总之 ,高校服务 社会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注重坚持教育规律与市场 规律相结合,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如表 1所示 , 使高校在更好地服务社会过程 中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
[1]McGuire J W,Richman M L,Daly R F.,I’ l1e Eff icient Production of“Reputation” by Prestige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States[J].The Jour na l o f Higher Education,1988, 59(4)(July/August):365~389.
[2]Dundar H,Lewis D R.Departmental productivity in Amer ican Univer sities:Economies of sca le and scope[J].Eco- nomics o f Education eview,1995,(14):l19~144.
[3]Ahn T,Ar nold V,Charnes A.DEA and Ratio Eff icien. cy Analyses for Public In stitutions of Higher L e arning in Texas [J].Research in Governmental and Nonpr o f it Accounting, 1989,(5):165~185.
[4]Athana ssopoulos A D,Shale,E.Assessing the Com— parative E ficiency o f Educationa l in stitutions in the UK by Means o f Data Envelopment Ana lysis[J].EducationEconom- ics,1997,5(2):ll7~134. [5]Izadi H,Johnes G,OskrochiR.Stocha stic Frontier Es— timation of CES Cost Function:T h e case o f higher education in Br itain[J].Econo...
篇二: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
的职能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最初的中世纪大学职能比较单一, 就是培养人才[1]。18世纪60年代, 受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影响, 大学开始对社会产生 “直接影响” , 大学的职能也随之演变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2]。19世纪, 在北美声势浩大的 “西进运动” 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背下, 大学的职能演变成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3]。进入21世纪, 大学的职能演变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① [4]。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起, 依托学校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 面向社会承包技术项目, 走上了全面服务社会的道路。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树立 “主动适应社会, 全方位服务社会” 的服务观,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布局及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 秉承“树木树人, 知行合一” 的办学理念, 依托广西林业、 花卉产业和学院的资源优势, 应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人力资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原理, 系统构建了由 “服务平台、 创新体系和支持体系” 构成的服务社会体系 (图1)。一、 构建服务社会的平台服务平台是高职服务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社会服务的载体。学院依托专业优势、 人才优势和技术设备条件, 根据社会需求, 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或独立创办服务社会平台。(一)
技术服务中心有自治区科技厅批准成立的广西珍贵乡土树种良种培育中心、 自治区林业厅批准成立的桂北林木种苗检测中心和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站, 这些 “技术服务中心” 既是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平台, 又是培养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苏付保, 庞正轰, 吕宁, 朱昌叁(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柳州545004)摘要: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 构建服务体系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础。根据服务社会体系构建图, 对高职院校如何根据学科专业布局以及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 从服务平台、 创新体系和支持体系三方面构建服务社会体系进行阐述。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服务社会; 体系; 构建中图分类号:
G7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020 (2014)
04-0108-04第 29 卷第 4 期2014 年 8 月柳州师专学报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Vol.29 No.4Aug.2014[收稿日期] 2014-05-26[基金项目] 柳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项目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模式研究” (柳科协软20120201号)
。[作者简介] 苏付保 (1963—)
, 男, 广西灵川人,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国际合作处处长, 教授; 研究方向:
森林培育、职业教育。①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出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 〔2005〕 35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 “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 〔2006〕 14号)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中发 〔2010〕 12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12〕 4号)
。108图1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体系构建图
(二)
技能培训中心有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助理电子商务师培训鉴定站、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智能化考试站、 广西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专业管理人员关键岗位考试站等, 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考试、 林业行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林农和苗圃工人技术培训等。(三)
校办经济实体有广西国有沙塘林场、 广西森态工程规划设计公司、 广西艺景园林工程公司、 柳州赛特生物科技研发中心、 柳州君武森林旅行社、 柳州永翔木业有限公司、柳州教育林业经济贸易公司等 7个经济实体。这些经济实体既是生产部门又是培养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同时还是服务社会的载体。(四)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又包括校办经济实体和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实训场所, 如教学实习苗圃、 园林实训大棚、 建筑实训大棚、 物流实训大棚、 汽车实训车间、 电子商务实训大棚、 木材加工实训大棚等。校内实训基地既是学生技能训练的场所, 又是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同时还是科技推广示范的窗口。此外, 按照 “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 的校企合作原则, 校企共建了200多个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校外产训基地是学生技能培训、 顶岗实习的基地; 同时也是教师开展科研、 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服务的场所。二、 建立服务社会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分为国家层面、 省部级层面、 市厅级层面和学校层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体系由激励机制、 科研团队、 科研机构、 科技型企业构成。(一)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与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相对薄弱, 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也较差。要改变这种局面, 首先要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科研的意识, 并培养学术带头人。为此, 学校出台了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 和 《学术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 等文件,落实科研经费和学术带头人津贴, 明确科研奖励范围和标准, 鼓励教师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二)
组建科研团队《科研工作计量及奖励鉴于教师队伍整体科研能力不强的现状, 采取普遍鼓励动员和重点扶持双管齐下的办法, 促进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具体做法是:
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优秀教学团队, 组建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 森林培育、 园林植物应用、 木材加工等科研团队, 发挥科研团队的示范带头作用, 营造科研的氛围, 催生科研成果。为便于科研团队开展工作, 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用于开展科研前期工作, 为申报项目打下基础。(三)
依托专业群建立科研机构依托学校优势专业群建立科研机构是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依托林业技术专业群建立了广西珍贵乡土树种良种培育中心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立了园林研究所, 依托木材加工专业群建立了木材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在学院科研与国际合作处的指导下, 结合校内外产业发展的需要, 独立或联合开展应用研究, 并很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
创办科技型企业依托学校优势专业群和科研机构, 创办集生产、教学、 科研、 技术推广为一体科技型企业,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成为学校对外的重要窗口。如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创办柳州赛特生物科技研发中心, 在速生桉、 花卉、 药用植物、 珍贵树种、 森林蔬菜的科研和快繁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并成为学校相关专业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三、 建立服务社会的支持体系支持体系是高职服务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保证。社会服务的支持体系分为政府部门、 学校、 行业和企业四个层面。学校要树立 “主动适应社会, 全方位服务社会” 的服务观, 构建开放的管理制度, 健全管理机构, 加强管理队伍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建立基于学校层面的服务社会支持体系。(一)
构建开放的管理机制对高职院校而言, 主要是建立 “五个对接” 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 促进服务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1.构建 “五个对接” 的管理制度“五个对接” 即专业与产业对接、 课程与岗位对接、 教师与技师对接、 教室与车间对接、 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对接。通过修订教学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 校办产业管理制度、 技术项目承包管理办法、 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 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等, 落实 “五个对接” 的要求, 确保人才培养、 科技开发、 继续教育培训等各项服务社会工作的成效。2.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考核评价制度按照服务社会工作对教学管理、 科研管理、 校办产业管理和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需求, 创新教学、 科研、 产业和培训工作评价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 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年度考核办法、 科研业绩考核办法109
和校办产业考核办法等, 营造 “主动适应社会, 全方位服务社会” 的浓厚氛围。(二)
健全服务社会的管理机构管理出质量, 管理出效率。健全管理机构是实施服务社会工作, 提高服务社会质量的有效保障。1.成立校企合作的机构首先, 在学校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校企合作管理中心、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校企合作的机构。理事会由行业主管部门、 企业、 研究机构、 学校等四方人员组成, 其职责是研究解决校企合作的重大事宜, 协调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和校企之间的其他合作事项; 校企合作管理中心负责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 组织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教学、 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 与校内外企业共同谋划校企合作蓝图, 督促、 检查、 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工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行业、 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组成, 共同研究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开发、 科技开发与推广等事宜。其次, 在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 人员由校办产业和校外企业的技术骨干组成, 负责与校方联系、安排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 指派指导教师、 共同管理实习学生和共同考核学生。同时, 负责组织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合作开发产品等其他合作事宜。2.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管理机构由分管院领导→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质量管理中心等部门构成, 与校企合作理事会、 校企合作管理中心、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校企合作工作站等管理机构,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 统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3.健全科技开发、 推广和培训管理机构科技开发、 推广和培训管理机构由分管院领导→科研与国际合作处→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站构成, 统筹管理科技开发、 推广、 技术培训和科技特派员等工作。(三)
加强服务社会管理队伍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施服务社会工作, 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首先, 挑选业务精湛、 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心强、具有开拓精神和扎实工作作风的教师干部担任各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其次, 配足配好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 合理分工, 责任明确。再次, 建立学习进修和培训制度, 定期开展校内管理干部培训, 不定期选派管理干部到国内外进修、 考察、 交流, 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四)
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1.组建 “双师” 结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担负着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职业素质训导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三项职责,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 “双师” 结构教学团队是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团队建设应走专兼结合, 校行企共建的道路。一是努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锻炼培养教师,并安排专业教师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三是实行 “1+1” 专业带头人模式, 即每个专业配备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和企业专业带头人1名。从专职教师中选拔专业实践能力强、 教学科研基本功扎实、 熟知林业行业前沿动态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加以培养, 安排到国内外知名林业大学、 著名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 更新专业建设理念, 提高科研和技术水平, 引领专业建设工作。同时, 从企业中聘请技术专家作为专业辅助带头人。2.组建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有自发组建和学校组建两种形式。一是以某一课题组的形式自发组建的临时性科研团队,课题研究工作结束自动解散。二是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和优秀教学团队组建 “永久性” 科研团队, 如林业有害生物控制、 森林培育、 园林植物应用、 木材加工等科研团队和广西珍贵乡土树种良种培育中心等。这两种形式的科研团队在科技开发和推广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 “永久性” 科研团队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系统构建服务社会体系, 形成了教学部门、 科研部门、 学工部门和学校产业部门协力服务社会的格局, 开展了九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 教师队伍的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 密切了与行业、 企业、 农户和经济合作组织的联系, 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参考文献][1] 刘宝存.纽曼大学理念述评 [J] .复旦教育论坛, 2003 (6)
:73-76.[2] 张国祥.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 (6)
:
107-110.[3] 马万顺, 薄瑞蕾, 马志强, 等.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探析 [J] .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4)
:
18-20.[4]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 (3)
:
1-4.(下转第62页)110
(四)
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必须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并使其保持异质的特征。因此,企业应该树立合作竞争的经营理念, 确立面向合作的企业文化。以合作为基础的资源与能力的互补性对竞争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可以通过将合作企业互补资源与能力相结合, 并使其产生协同效果, 已形成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3]。五、 结语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一体化发展环境下, 企业供应链管理对于国际物流发展的适应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求得快速、 稳定发展的核心经营发展战略之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明确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的要求, ...
篇三: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
天地 · 2013 年第 3 期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内涵, 提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四种方式:
实施教学,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提供专业培训, 提高在职人员素质、 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和为社会特殊群体提供服务,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方针。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 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 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 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一、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内涵及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依存于地方经济, 它一方面以地方经济为直接的服务对象, 另一方面, 地方经济也是高职教育中最常见、 研究最多的实践对象。很显然, 地方经济与高职教育有着共生共长、 休戚与共的关系。
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方式上看, 大致有这么几种:(一)
实施教学,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最大的表现形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目的, 也是高职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就要考虑行业、 企业的诉求 (进行行业企业调研、 与专家访谈等)
, 在进行专业设置、 课程组织、 师资建设、 采用教学方式、 制定评价标准等教学的各个方面, 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从知识结构、 技能要求、 职业道德、 职业素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 使之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定位于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技术人员。通过我们历年来的行业企业调研表明, 目前湖北省化工企业中高技能人才相当匮乏, 远远低于国家 “十一五” 规划提出的 25%的要求, 很多企业中还有大量的初中毕业生、 高中毕业生甚至小学毕业生。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该说主要靠高职院校。(二)
提供专业培训, 提高在职人员素质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另一表现形式就是专业培训。
不但企业中、 社会上大量的初中级技能劳动者需要通过再教育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成为高技能人才, 就是那些目前已经是高技能人才的劳动者也必须定期充电,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 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工业要求。
据有关资料统计, 一般的技术性岗位的缺口是 2:1,高技术高技能岗位的缺口是 8:1—10:1, 高技术高技能岗位人才大量短缺成为我国的一个突出问题[1]。这种培训可以是理论的, 也可以是技能的, 还可以是提高综合素质的 (比如将理念、 协作、 口才等培养贯穿在知识技能培养中)
。(三)
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 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高职教育的教学要以企业为直接的实践对象, 而培养的学生要到企业就业, 因此必然和企业有较多较深入的联系。由于高职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所以可以开展一些应用性研究、 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方面问题。(四)
为社会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人们背景、 年龄、 知识、 环境等不同, 所以需求也不一样, 对于有些特殊群体, 他们的需求还没有被社会所关注。
从培养学生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和高职教育本身的责任来说, 高职院校都有义务为他们提供服务。这些社会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 技术和资源优势, 并可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二、 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紧密联系地方经济,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如何更好地履行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值得我们思考。
笔者认为,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一)
全面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必须要全面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因为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迅速, 高职院校很难有投入紧跟行业的最新变化 (比如师资、 实习实训基地、 设备、 教材建设等)
, 而且由于调研、 论证、 申报等环节必然处于行业变化之后,所以高职院校改革相当于行业变化而言肯定是滞后的。
另一方面, 单一的投入对于社会而言是无法承担的, 因为同样的投入在各高职院校、 各专业都需要, 而社会投入不可能全部满足, 也没有必要全部满足。所以要实现高职院校顺应企业发展、 服务社会功能, 必须改变办学模式, 尽可能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资源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政策, 争取政府、 社会的支持, 同时在校内也可制定政策向社会服务项目及个人倾斜。
比如可以通过申报课题、 社会服务项目, 争取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 利用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契机, 开展职前培训; 在高职院校内实行机制改革, 鼓励教师进行社会服务。
总之, 要建立起一个鼓励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激励体制。2.企业资源企业主要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的资源其一是信息,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对行业专家的访谈, 高职院校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 岗位所需的知识、 技能及证书, 市场的需求及产业的结构调整、 转型升级, 从而可以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 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其二, 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师资。
其三, 企业可以给高职院校提供设备和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 高职学生可以在这里了解生产技能、 职业素养、 职业态度, 这里的环境更接近实际生产, 为其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提供学习的平台。
此外, 高职教育所需的教学设备有些也可以从企业中来, 比如有些是企业淘汰的设备, 但还有教学价值, 就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 有些新型设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及其能力徐宗理 论 园 地299
群文天地 · 2013 年第 3 期(上接第 270 页)
提高做好准备。第五, 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要求教师要有计划、 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这一职业即是授业、 传道、 解惑。这是几千年来对老师的定义。为此, 对于教师而言, 在教授学生学习个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内涵。而对于从事实践性课程的教师,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而且具体的业务环境也要亲身经历。这样才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如条件许可, 教师在担任实践性课程前, 应利用节假日或假期等时间,定期到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长短期的实践锻炼, 这样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 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出真知, 应当把社会实践当作是教师的一种进修, 作为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总之,会计模拟实训是解决当前会计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必备功课,做好手工模拟实训作业能够使学生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同时, 为适应电算会计的发展,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更要增加会计模拟实训的电算化内容, 将手工做账与电算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参考文献:[1]江峰.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三位一体” 式探索[J].财会月刊(综合)
,2006 (7).[2]滕为.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 会计之友, 2006,(5).[3]周竹梅. 完善我国会计要素的思考[J]. 会计月刊, 2009 (2).[4]余海宗主编. 会计仿真模拟实战教程[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5]刘学清主编. 会计模拟实训[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
黄丽娟 (1973-)
,女, 会计师,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
会计学; 邓亚娟 (1983-)
,女, 助教,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
会计学。)可以由企业购置, 放在高职院校, 为学生或企业员工培训提供资源 (相当于企业提供设备资源, 高职院校提供智力支持, 帮助企业培训员工)
等。3.高校资源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由于机制、 体制的不同, 高职院校的师资、 教材、 实习实训基地等都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校际选课、 教师互聘等方式, 达到资源共享; 还可以利用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 设备资源和实习实训基地资源来培训教师和学生 (比如高职院校开办的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班、 研修班、 提高班等)
。(二)
多方位进行师资建设为了增强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 操作技能、 技术开发能力等, 可考虑从多方面来进行师资建设。首先可以从行业企业中引进专家作为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
引进行业专家时应突破条条框框, 只要对培养高职学生有利, 可以不拘泥于形式。
其次可以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让教师熟悉工艺流程、 设备、 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 还可以让教师参加企业的技术更新,增强教师技术开发、 技术服务的能力。
这样, 教师的教学岗位联通了企业的生产岗位, 而企业的专家、 能工巧匠联通了教师岗位, 达到了 “双向联通” 。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了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 换位思考, 换岗工作, 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
学生既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理论经验兼有生产实践技能的教师授课, 也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生产实践技能兼有课堂教学经验的师傅授课。
学校企业双方融合融通, 发挥各自特长, 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 也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
再次,可以让教师参加培训, 更新教育理念, 了解教育政策和发展动态, 参与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 教材建设, 完成课题及项目研究,进行市场、 行业、 企业调研, 到其他院校交流学习考察, 带领学生参加竞赛等, 从全方位来进行师资建设。(三)
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变化, 形成办学特色高职院校要充分考察当地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 仔细思考所处地区的区域经济、 资源的特色, 找准特色领域, 发展相应的专业,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 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 以增强其职业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特别是要关注市场的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四)
增强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离不开高职教师, 而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意识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社会服务的效果。在实践中, 有几点要注意。一是要有 “多方共赢” 的意识。作为为企业进行社会服务的高职教师一定要首先考虑是不是各方面都能获得利益,这是社会服务项目能完成以及可持续的前提。
二是高职教师要融入企业。
比如教师在企业考察、 学习、 培训、 调研时, 随时要关注企业的实际问题, 考虑能不能通过高职院校来解决。高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考虑能不能将所学所教的知识技能服务社会, 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参考文献:[1]李剑平,谢洋.风景这边好, 成才道路宽[N].中国青年报,2008-6-23.(作者简介:
徐 宗 (1974.03-)
, 男, 讲师,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环境与生化工程系, 研究方向: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理 论 园 地300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及其能力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及其能力作者:徐宗作者单位:刊名:群文天地英文刊名:Folk Art and Literature年,卷(期):
参考文献(1条)参考文献(1条)2013(3) 1.李剑平;谢洋 风景这边好,成才道路宽 2008
引用本文格式:徐宗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及其能力[期刊论文]-群文天地 2013(3)
篇四: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
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论文摘要: 文章试图结合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相关经验及高职院校的特点, 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 梳理出高职院校在. 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过程中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具体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相对系统的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平台—这其实也是一个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人才的平台, 以期为高职院校培育自 身特色提供一点陋见。
高深专门知识的教学与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 而社会服务则是基于此两项基本功能的衍生。
作为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的新兴势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察承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同时, 其侧重点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亦应有所不同—不仅要求具有回应来自 家庭、 行业、 政府等外部世界中的种种变的能力, 还要具有通过重新审视高职教育自 身特点与规律, 谋求自 身和谐发展,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同时, 社会服务不仅是高职院校所应承担的责任, 也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 一个广阔的平台。
一、 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特点
无论是硅谷的兴起还是人类基因工程, 都离不开高等院校的努力, 但是高职院校要通过知识与科技创新来满足社会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为那不是高职院校的特长。
因而我们有必要认清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特点, 而这个特点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重点, 不应与普通本科院校甚至研究型大学混淆起来。
1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经验
在美国, 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主要是遍布全美的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不仅面向社区成员 提供职业培训, 还承担了 诸如扫盲、 转岗培训等工作, 并经常举办社会热点问题的座谈会与研讨会, 成为社会成员 文化活动的场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社区学院已发展成为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 继续教育、 转学业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所在社区的文化与教育中心。
在德国, 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 其著名 的“双元制” 办学模式, 体现了 高职院校为相关产业服务的特点。“它的课程设置分为院内课程与企业内课程两种形式” 川, 且均以应用为标准, 形成了 良好的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机制, 为企业输送大量优秀高技能人才。
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 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与学校自 身特点, 为地方经济服务。
如法国的波尔多短期技术学院商贸专业的学生每周都有一天前往企业或商场进行实地调研, 结合所学理论知识, 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供企业或商场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从上述各国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经验来看, 无论是服务于社区的美国社区学院,还是服务于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法国短期技术学院, 它们都充分利用了 自 身的特长, 而没有强一调通过创造、 发明、 技术转让等方式服务社会。这其实是从侧面告诉我们,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应扬长避短, 搭建自 己的平台。同时, 这些经验也告诉我们, 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 也就是实践以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
2,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差异
就高职院校而言, 普遍的情况是: 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 其专业设置从
一开始便是面向社会分工的需要的, 且有着深厚的行业背景。
它不必顾及学科建设的完整性与历史的包袱, 因而从先天而言, 为社会服务便应是高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这并不是表明普通高校不需要或不能为社会服务, 而是在社会服务的方式与高职院校存在着差别—普通高校更应关注通过知识的传承与更新来推进社会的发展; 而高职院校则更应关注通过其灵活的专业设置, 直面市场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直接为行业、 地方经济、 政府和社区服务。
无论从国外高职院校的经验还是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对比, 我们都可以发现, 高职院校在为社会服务中应把握住其紧贴社会需要的特点, 通过其灵活的专业设置、 深人行业的专业实践、 技能精湛的专业教师为社会服务。
二、 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社会需求的现状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参考坐标, 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土壤。
鉴于过去有关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研究通常是沿着“社会需要什么一一我们提供什么” 这种单向度的思路进行的, 笔者在此特意采用另 一种两者“互补” 的双向思路, 即“社会需要什么—高职院校需要什么—应对措施” (如图 1) 。
因为我们原先的认识往往是把社会当作是服务的需求方而高校是供应方, 事实上, 就高职院校而言, 其自 身也是服务的需求方, 而通过为社会服务,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在人才培养、 专业与课程建设、 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需要, 这样更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学的主旨。
沿着这种思路, 我们可以站在高职院校与社会两个角度, 对社会服务的认知进行简要的描述:
1. 基于资源互补的社会服务
对于企业而言, 他们希望在日 常就能接受技术指导, 能有专家一起从事企业的研究项目 , 通过与院校合作的方式来降低税收, 补充企业后备人员 , 对员 工进行在职培训等;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 举办大型活动、 进行公益服务都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 对于个人而言, 需要通过职前、 在职、 转岗等培训使自 身始终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而这些服务, 高职院校基本可以予以提供。
通过提供这些服务, 高职院校的师生可以获得众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费, 以利于学校发展。
2. 作为校外课程的社会服务
以就业为导向, 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共识。
然而, 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主要在校园里培养学生, 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精力仍然集中在校本课程上, 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 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通过社会服务, 学生可以在无形中获得另 一种课程体系的教育。
不同于校本课程体系, 企业课程或者说社会课程提供了 学校环境难以模拟的职业氛围、 社会情境。
3. 推动人才养成的社会服务
我们通常说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技能人才, 这种表述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 标,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一方面, 通过社会服务, 企业、 政府及个人可以获得高职院校在智力、 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另 一方面, 高职院校可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社会情境, 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而这一点将在日 后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此, 笔者对社会服务进行了 以主体分析为主, 类型与形式分析为辅的思考, 结合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对社会服务过程中, 社会与高职院校的供求情况进行梳理。如表 1 所示, 从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主体来, 我们可以细分为政府(国家) 、 行业以及个人。
同时, 从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类型来看, 可以分为志愿与有偿两类; 从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来看, 又可以细分为劳动力输出、 智力输出以及硬件供应等。
三、 组织保障
为了 保障上述各项服务的高效、 高质供给, 高职院校应加强自 身的建设, 通过四条途径构建一个富有活力与弹性的组织, 力图把自 身建设成为能适应多样化、 多变化要求的社会服务平台。
具体包括: 高效、 多元的驾驭核心; 相对固定、 系统的服务场所; 稳定、 多元的资源渠道; 活跃、 创新的师生队伍。
实践证明, 正是这个四条途径渐进地发生互相作用, 才使得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有了 保障, 各项服务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1. 高效、 有力的驾驭核心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复杂性的增大和改革脚步的加快, 驾驭核心的能力口 显重要。没有雄心壮志的学校仍然可以随波逐流, 无视驾驭能力的屏弱。
高效、 有力的驾驭核心将为学校赢取更多的资源, 并对不断变化和扩大的各种社会需求作出灵活的反应, 从而为学校在市场角力中争取更为有利的位置。
我们把这种核心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 即积极进取的行政领导核心与高规格的行业专家智囊团, 从而使学校组织为社会服务工作中, 与当前的社会工作和专业要求更加吻合。
( 1)积极进取的行政领导核心。
无功无过往往是众多行政领导人奉行的办公准则。然而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竞争浪潮下, 这已经成为不思进取的陋习。
学校的改革、组织的转型需要一批意志坚定、 富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加以推行, 他们包括校部的领导, 也包括学系的主任。
自 下而上的做法或许更加符合高校这种有教授治校传统的组织进行改革的惯例, 然而对于我们这类加人高职院校队伍不久的学校而言,则没有如此多的时间与传统的压力。
作为走在组织转型道路上的高职院校的行政领导, 他们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管理技巧, 有积极地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理念, 需要有更为完善的组织形式来规划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
(2) 集思广益的智囊团。
由于高职教育与行业发展的瞬息万变, 作为高职院校, 要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与行业发展脉搏, 而自 身的教师队伍往往无法为学院转型并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充足的、 全面的智力支持。
因此, 就需要由一批研究高职教育规律, 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端, 直面行业第一线的专家来为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一个信息平台, 集思广益, 并逐渐形成一个始终关心学校发展的智囊团。
2. 相时固定、 系统的服务组织
高校的“象牙塔” 时代已经载人历史, 如何觅得更有利于自 身的外围发展空间,是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校无法回避的工作。
高校发展中的种种复杂而多样的工作以及对原有学科传统、 闭门造车式研究方式的固守, 使高校往往无法满足社会服务的各项具体要求。
而为了 加强与完善高职院校与社会的联系, 一个广阔、 系统的校外发展空间将是学系之外, 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变, 也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或分担学校的办学成本。
一些职教集团、 研究中心、 咨询公司与校办企业的建立可以跨越学科的界限, 成为高职院校师生为社会服务的固定、 系统的组织, 从而相对避免当前众多社会服务活动流动性强的缺点。
3. 稳定、 多元的资源渠道
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高校, 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其中许多是志愿的或是不计成本
的) , 需要有充足的资源保证。“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没有一足够的资源, 社会服务将步履艰难, 反之, 才能进行高效、 高质的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除了 通过一些有偿社会服务创利之外, 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源。
主要有:
一是政府的资助, 这往往是主渠道, 特别是一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课题, 若得取得政府支持, 必然能获得更好的资源优势, 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社会满意的人才。
然而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与各类学校数量的激增, 这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是学费, 这需要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地在就业市场上获得良好的口 碑, 以增加对消费者(学生) 的吸引 力, 从而保证稳定、 优质的生源,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通过校办企业、 行业赞助以及校友集资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资源。
不依赖单一的资源筹措渠道将成为一所高校是否有活力的标志之一。
4. 活跃、 创新的师生队伍
当前面三条道路打通的时候, 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工作便进人了 更深的层面。
每个学校发展最为浑厚的基础与动力都无一例外地来自 于他们的师生队伍, 而社会服务工作要高效、 高质开展, 也无一例外地有赖于师生队伍。
他们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也是具体实践者。
他们对社会服务持何种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败。如果他们能成为社会服务工作中的先锋, 那么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工作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推行。
一个教研室接一个教研室、 一个系接一个系, 使学校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单位本身转变为一个个“服务” 型的单位, 并扩展到校外, 从而获得社会的好评, 使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共同认识, 固化、 沉淀为学校传统, 铸成牢固的为社会服务的信念体系。
四、 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平台
在分析了 社会需求现状与组织保障之后, 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平台已经初步形成(见图 2) :
在这个平台中, 以需求为导向, 组织为保障, 既是一个为社会服务平台, 也是一个高职院校完善自 身建设的过程, 还是一个不仅可以培养“职业人”, 还可以培养“社会人” 的人才培养平台。
最后, 我们要说明的是, 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不是单向的, 而是互动的。
高职院校自 身便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当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得以长期、 有效开展时,社会给予高职院校本身的回馈也是难以估量的, 而社会服务平台本身也可以是一个人才培养平台。
但这一切都立足于高职院校自 身建设的完善上, 有赖于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完善与提高。
如果因为社会服务而影响了 学校自 身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 将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正如克拉克所言“高等教育的历史, 很多是由内部逻辑和外部压加尔讨抗谱写的”。
篇五: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
13年 第 4期(总第103期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 nal ofHei l ongj i angA dm i ni strati ve C adr eC ol l egeof Pol it i cs A nd LN o. 42013aw( S um N a103)论 构 建 高 职 院 校 社 会 服 务 能 力 指 标 体 系周 俊(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信阳464000)摘要:目前, 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竞争已经逐步演变为社会服务能力的竞争, 其应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设计好产学研路径, 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从而助推地方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因而, 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成为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因素, 社会服务能力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指标体系和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试图通过图表量化的形式, 以具体指标作为构建因素, 对社会服务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有益 参考。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指标体系中图 分类号:
G 64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7966(2013)04. 0147- 03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源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19世纪末是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时期【11。
美国高等教育家克拉克 科尔指出:
公共服务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的报告也指出:
从历史上看, 大学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源自美国赠地学院创 办的时代。
1862年, 美国颁布了《莫里尔法案》 。
法案规定, 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 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
虽然《莫里尔法案》 并没有要求赠地学院直接为社会服务, 但直接为社会服务却成为赠地学院的目 标。
赠地学院运动中兴起的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 在威斯康星大学那里发展并得到弘扬。威斯康星大学的范 海斯校长有一句名言:
“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
” 威斯康星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由《莫里尔法案 》 孕育的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t21,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它把整个州作为大学校园, 面向全州提供社会服务。
“威斯康星大学对于农民来说, 就像猪圈和农舍一样近在咫尺; 对工人来说, 就像他们的工会大厅一样可以随时出入; 对于制造商来说, 大学的实验室随时为其开放。
” 哆威斯康星大学开创的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迅速在美国传播开来, 并对其他州立大学甚至私立大学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从此, 社会服务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嗍。
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也跨过大洋传播到欧洲、 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 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学理念。一、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指标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功能, 对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高职院校, 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倾向 性、 针对性更强, 与所在地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四 ; 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对提升高职院校的声望, 拓展办学空间, 增强发展竞争力, 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嘲。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养能力、 科技支撑能力、 智力支持能力、 信息咨询能力、 文化引领能力。其中:
①人才培养能力既要重视学科专业建设、 校内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要注重基地建设, 拓展延伸人才培养能力, 开展面向社会的文化 培训、 技术推广、 农产品营销等等, 提升培训者的满意度; ②科技支撑能力要重视人的因素, 既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又要完善服务模式, 多维度、 多领域、 多层次服务社会生产实践一线; ③智力支持能力坚持贴近生产、 贴近实际、 贴近社会的原则, 发挥好各种载体、 媒介的作用, 从形式到内容要做到恰如其分,一以贯之的检验实际效果; ④信息咨询能力坚持科技信息源建设, 建设好专家库, 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为信息咨询提供智力保障; ⑤文化引领能力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弘扬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适度开放文化设施,规范城市社区文化, 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从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逐一展开分析。
具体见表1表1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指标体系一级二级三级建设标准备注指标指标指标l l 国 索缓冼质课、 精(1) 优质课的级别(O . 50)捕级馓缎学科专品课A 1—1 [2) 精品课的级别(O . 50)业建设:
1) 内容反映行业最新研究成果0. 30) (2)理论联致学内容、( 0. 30)致学方A I 一2系实际(o. 柏)(3)多样化教学(o. 30)A 1果程标准、 考71】
教学大纲贴近实际{030) (2)与企业技 术人员共绾写教材( 030收稿日期:
2013—0 5—23基金 项目:
2012年 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区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 阶段 性成果(2012S JG LX372)作者简介:
周 俊 (1971一) , 男, 河南信阳人, 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主要从事经济法教学研究。 147
i F 体系A 1—3 3爝 职业资格证考评纳 人教学(020) (4)建有试题库(0. 20)I)聘甭企业技术人员(0. 30)圆 引人与引技相绢 台(0. 列人才 师资队 双师素质≥ )每年 教师有行业工作经历(0 . 删(4)采 用联合招 聘、 共培养伍建设^2 —1童人才库、 挂职交流、 互派工作、 其建考核机制f0 201能力(0. 柏 )双师结构 [1洧 行业技术 人员, 比 例 合理(0. 70)(2 )彳 亍 业技术AA 2气2—2人员比 例 少(0. 20)(3)无行业技术人员(o. 10)实习实训 :
1) 开设校中厂, 有专门 教师、 学分要求(o. 30 ) (2 ) 开足基地A 3—1 曝时, 上好课(o. 30x3)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场所(o. 4 0)基地建技术 技能 :
1)实验室等的开放程度(o . 20X 2)被培训者的满意度殴型培训的 D . 25)(3)培训的方式:
面对面的教学, 远程教学(0. 30)课程A 3—2 p. 05X 4)用 人单位的满意度(0. 25X 5)再就业率(o. 2 5)A 3:
l删 定学明 内学生的买践教学计划(02 0)’ I)国柏蝻氧3嫩 组实践教学瞅 行做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 岗 实习等模式(0. 40)B1在职业技能壹春中获奖等级t o. 401A 3—3抖技队专家服务匮建设团Bl —l:
1)高职称 、 高学历(2)双 师型(3珩业能工巧 匠(0. 60) 件 技特据:
1省级B 1员B1-2以服务钮埘:
1) 高职称、 高学历(0. 50)(2)双师型(0 . 50 )2)市级科技:
1)针对性强的单项式服务(2) 品牌效应的多领支撑为标准模茧能力眼务模 B 2一 l哦服务(3) 圆周 式的全方位服务以服务技不B式:
1)简单易行的中间技术服务(2) 高成本高风险勾标准模宣(o. 40)高效益的高科技服务B 2—282以服务区塌:
1)本区域服务( 2)本区域及周 边服务(3) 本区域勾标准模茧B2 - 3奉省辐射(4)本区域全国辐射旨力支以人为翥:
1)选派科技人员挂职(0. 50)( 2)专家组头脑风暴} 寺的形唪c1一l以报刊杂志 :
1)政策研究能力( o. 30)(2)制 定行业、 产品 标准式为载体cl - 2p. 30)(3堤 出解 决 问 题 意见、 建议 (o. 40)(0. 50)以网络为:
1)定期更新网页(0. 40)(2)开通微博(0. 30)(3)网c1载体c1—3 上答 疑(o. 30 )D . 50)智力支持能力C三农知识旨力支村 C 2 —1:
1)种植、 养殖策略(o. 50 )(2)产品营销策- } (0. 50)挣内窖其他知识‘ o. 50)QC 2—2:
1博业发展规划(0. 50)(2)区域发展设计(0. 50)辟技信 科技信息热线息资潺 平台D1—1:
l珩 业信息(2)产品信息(3)技术信息咨询信息 D 1体制机制咨询n50 )D l 一2[1)政府主导(2)学校主导(3)双 向 互动/良性循研能力专家库三农专家D睦 D2—1[1)高职称 、 高学历(2)双 师型(3)能工巧 匠D2唪制机制( 0. 50)(1)区域联合( 2)学校自主(3)制度化D 2—2师生素养E I- I[1瀚神风貌( 2珩 为文化皎园文 制度规范:
1) 校规校纪(2)社团文化规定o) -下乡服务社文化化E lE 1—2会制度引领殴 施服务 :
1)图书馆、 实验室、 体育 场馆开放(2)广场、 花园能力E l - 3等娱乐场所E贼市社区 :
1)参与社区教育(2) 构建和谐社区( 3)服务老年I 土区文丈化E 2—1 学习化E 2 农村社区:
1)参与制定乡规民约(2)文化扶贫( 3)建设农利文化E 2—2 图书室等文化场所二、 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指标着眼于提升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侧重于社会服务能力内容的规范, 动态过程的控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同; 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是着眼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结果的考评, 注重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效果, 是一种总结性评价IS ] 。
社 148会服务评价指标也是从人才培养能力、 科技支撑能力、 智力支持能力、 信息咨询能力、 文化引领能力五个方面评价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其中:
①人才培养能力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 ,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从而延伸人才培养链条。
②科技支撑能力通过科技队伍的直接服务, 了解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 新情况, 及时解 决实际新问 题 , 反馈有关新情况。
③智力支持能力重视知 识的转化率, 提高社会生产率, 构建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开展应用型社会实践课题研究, 发挥高校智库的辐射效应。④信息咨询能力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新增知识 、 技术问 题 解决 、 短期人才培养、 人才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的需求, 多渠道、 多层次、 多途径、 高效率地促进知识 信息的转化、 传播,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⑤文化引领能力的目标是凭借自身文化优势, 学校文化设施以及社区文化服务, 吸引企业及相 关行业、 人才聚集到高校周 围, 形成文化产业链,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力, 营造良好范围。表2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二级指 标评价因素评价标准备注指标培养大学教学中社会参 与 :
1) 开设专门 课程, 有专门教师、 学生社会服意识 的培养分要求(0. 75X 2)在学科教学中渗务意识 .(0. 30)A 1—1透, 没有专门 教师、 学分要求(o. 2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中社会参 与的实践时间长度(o. 40)f1)明确规定一个学期内学生暇务能力 能力的提高f2) 对学生的实践作学分要求,咀无上述规定(o. 40)人才:
0. 50)(o. 70 )A 1—2[3) 学校规定实践范围、 质量方培养^l面的要求(0. 20)能力A良高技丰富 内心, 提升 修术技髓养的生活推广课程(0. 40 )A 2—1[1)设有两门或两门以上的生活课程. 如大学生就业指导( 0 . 2 09国开足曝时, 上好课(0. 30》 圆 有专门教蚵与丰富[ 0 . 20X 4洧专门的活 动场所(030)内心世1)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0. 15) (2) 横界技术技能型培训 培训者的满意度(o. 50)的课程(校内外 ) 【0 . 10) o) 培训的方式:
面对面的教A 2(0. 60 )A 2—2学, 函 授, 电视教学(0. 20 ) (4)用 人单应的满意度( 030№烀就业率(n25)(1) 涉及农林领域的专家(0. 删 【1) 深受 欢迎, 雏科技朋专家服务团、 科技:
2)定期赴基层开展社会服务 肋推地方经济务队伍特派员(0. 60)B—l , 0. 40)( 3)不经常 去基层(o. 20) (4、发展(2) 有针对Bl科技硅有形式, 没有深入基层(0. 10):
1) 针对性强的单 项式服务圆 品牌皴陛的解 决 问 题支撑直的多 领域服务(3) 圈周 式的全方位:
1) 反响较大, 推能力采用 以服务领域、暇务动区域经济发多种服B以服务技术、 以 朋:
1) 简单 易行的中间技术服务圆高威展(2)有一定自l务模式务区域为标准模奉高风险高效益的高科技服务髟响。
能针对性B2:
1) 本区域服务圆 本区域及周 边服务地解 决 问 题(3滞 区域本省辐射(4)本区域全国辐射[1)国冢级政厢邵门、 世界组织下式( O . 40)13—2仅能解 决 问 题是高知课题 来源( 0. 加) 达的课题(2)省政府、 部委的课题只转化C -1))全国学会的课题(4)学校、 企业彗C 1靠门的课题:
1) 国家级政肩郎门 (2)省政府、智力采 用的级别(O . 15)鄄委(3)学校、 企支持瞻 高社监部门[1)采 用整体力能力会生产
果用的程度 (O . 25)案(2)采 用部分C搴 , 解决成果使用情况方案(3) 参考:
1)反映很大。
具有 报l±会问睡C 2(0. 60)C _2广. 价值(2) 有一定舶采 用的效果(O . ∞)髟响. 能针对性地角央问 题 0) 影 响一般.可解 决 问 置为在校信息搜 集( o. 09) (1)信息的广度(0. 50)hl -I学生和(2)信息的效度(0. so)信息’ 1)设有咨询处 (o. 32)(2)通过专咨询能力供信息^1—2咨D(0. 08)挂会提 信息散播( 0. 24)。
1刊物 电视网络(o. 44)( 3)举办招聘会(o. 2 4)询:
1)信息的有效率(o. 63)(2 )认 可唐息效果( o. 67)A lA I-3宦( 0. 26)0) 行政部门 的认 可度瞒意率x0. 1 1)D 高新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2]l 吉构(o- 50)饮食、 娱乐等服对企业的吸目l务类产业:
l HE 常适合企业(0 . 2 5) C 1一l的生存和发展(2:环境(0. 50)适合企业的生存高校文和发展(3" 企业生化吸目I存和发展有困难[1)博士、 簿外擘(0. 30)菁(2)本科生、 两县次(o. 75)E l士研究生(3)本科以下水 平1)非 常适 合居 住对人才的凝 聚和工作, 有 较好的(0. 75)C I- 2史化氛围(2)适合环境(0. 25)唇住 和工作. 文化丈仳贰围不错(3)不宜引镪幽‘日 E , J庄此居 住和工作。同围人素质低对校外人员开放的制度保障[1)非常完备(2:E陀 掘教学科研用匿度完备(3环完备设施(图书馆、 实利用效率学校设睑室、 校舍等)等沲 服务暇务(0. 60)E 2—1蒲意程度…1非常 满意僻瞒 意(3) 不 满意(0. 30)公共生活 用设施 对校外 人员开放的制度保_ (I )非常完备( 2E 2(体育场、 学校广 程度完备(3环完备场、 花园、 娱乐塌利用效率所等)服务(0. 40)(1)非常 满意偿E 2-2满意程度满意(3) 不 满意f1) 积极关注社区居民的文化镯要。
从自身资源出发, 积极 提戗i 土区文扯 区文化服务的 相应的文化服务(2)较为关注眉化服务整体...
推荐访问: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 社会服务 职能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