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7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I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论立德铸魂的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与战略意义王玲玲张艳国摘要: 立德铸魂既是新时代应运而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论立德铸魂的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与战略意义王玲玲张艳国摘要 :
立德铸魂既是新时代应运而生的重大教育命题和育人成人的时代主题 , 也是教育的根
本任务和重大使命 。
立德铸魂有着多维价值内涵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和价值旨归 , 铸魂
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和价值目标 。
立德树人 、 铸魂育人落地见效 , 要在实践拓展上狠
下功夫 , 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 , 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 , 以教师
队伍建设为关键环节 。
进入新时代 ,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 立德铸魂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
针 ,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 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等方面 , 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
立德树人 ; 铸魂育人 ; 思想政治理论课基金项目 :
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 “ 大学生马克思
主义自主学习研究 ” ( 15jdszkl22) ; 江西省社会科学 “ 十三五 ” 规划项目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特色和创新研究 ”
( 18KS06) ; 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 2015 年度招标课题
“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 :
D6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03-854X (
2019
) 08-0005-062019 年 3 月 18 日 ,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
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 其要义和主
题是 :
通过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 培养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主持召开
思政课教师座谈会 , 这无论是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
上 , 还是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 , 都是前
所未有的第一次 。
在这次重要会议上 , 习近平总书
记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 , 强调思政
课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①立德
铸魂既是新时代应运而生的重大教育命题和育人成
人的时代主题 , 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 ,
其核心是要解决 “ 培养什么人 、 怎样培养人 、 为谁
培养人 ” 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
其中 , “ 德 ” 是
“ 魂 ” 之内涵 , “ 魂 ” 是 “ 德 ” 之载体 , 二者相辅
相成 、 紧密联系 。
立德铸魂不仅为我国新时代思想
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 而且也符合当代世界教育改
革的新动向 、 新特点 ,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价值 。
深入探讨立德铸魂的价值内涵 、 实践路径和
战略意义 , 是有效开展立德树人 、 铸魂育人教育教
学实践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前提 。一 、 立德铸魂的价值意蕴党的十八大报告 “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 ” , 强调教育以树人为本 , 树人以立德为先 。
“ 德 ” 与 “ 魂 ” 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 , 而是经
过后天有意识 、 有目的地教育和培养而确立的 。
新
时代的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 , 天然地承担
着立德铸魂的重大使命 。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
政课的主要职责 , “ 立德树人 ” 和 “ 铸魂育人 ” 不
是一个抽象词汇和单向度概念 , 而是有着多维价值
内涵的科学概念 。首先 , “ 立德树人 ” 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和价值
旨归 。
其中的 “ 立德 ” , 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由来已
久 。
它最早出现于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中 :
“ 太上有立德 , 其次有立功 , 其次有立言 , 虽久不
废 , 此之谓不朽 。
” 在此 , “ 立德 ” 是树立高尚的
2019.8
|
5
品德 , “ 立功 ” 是为国建立功绩 , “ 立言 ” 是提出
真知灼见 , 都具有不朽的价值引领意义 。
立德是立
功 、 立言的基础 , 也是立身 、 立业的根本 。
“ 三
立 ” 充分体现了古代圣贤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人格
观 , 故又被称为 “ 三不朽 ” 。
“ 树人 ” , 最早出自
《 管子•权修 》中 :
“ 一年之计 , 莫如树谷 ; 十年之
计 , 莫如树木 ; 终身之计 , 莫如树人 。
” 天地之间 ,
万事万物之中 , 人是第一重要的 ; 人类社会要实现
永续发展 , 人才的接续进步是最重要的 。
我们的祖
先很早就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艰难性 。
立德
与树人 , 两者统一于培养社会有用人才这一目标之
中 。
如果离开了
“ 立德 ” , 片面追求 “ 树人 ” , 就会
偏离社会所需所用 , 最终也难以 “ 树人 ” ; 如果离
开 “ 树人 ” , 单纯讲 “ 立德 ” , 那只能是道德家的说
教和空谈 , 脱离实际的抽象道德没有任何意义和价
值 。
因此 , 树人必先立德 , 成才必先成人 。“ 立德树人 ” 是一个历史范畴 , 不同时代有不
同的要求和内涵 。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立德树人的内涵不是单向度的 , 而是多维度的 。
新
时代的 “ 立德 ” , 包括立 “ 四德 ” 和树 “ 三观 ” 。
所
谓立 “ 四德 ” , 一是立政治品德 。
要引导学生坚定
马克思主义信仰 , 坚守共产主义理想 , 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信念 , 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
业 。
二是立社会公德 。
要培育学生的爱国情 、 强国
志以及善良公正 、 遵纪守法 、 慎独自律的道德情
操 , 使之成为有人文情怀 、 有社会担当的一代新
人 。
三是立职业道德 。
要帮助学生塑造好学上进 、
爱岗敬业 、 诚实守信 、 甘于奉献的优良品格 。
四是
立个人美德 。
要教育学生成为知恩图报 、 敬老爱
幼 、 谦虚友善 、 明理包容 、 乐观向上的有德之人 。
所谓树 “ 三观 ” , 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
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崇高的人生观和正确的
价值观 。
新时代的 “ 树人 ” , 既包括 “ 树 ” 行业内
的专业人才和高精尖的创新人才 , 也包括 “ 树 ” 人
数众多的普通劳动者和建设者 。
立德树人要善于
“ 因事而化 、 因时而进 、 因势而新 ” , 又要 “ 因势而
谋 、 应势而动 、 顺势而为 ” 。
正是因为立德树人具
有多重内涵和时代特征 ,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会议上提出 “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
节 ” ② , 这就升华了
“ 立德树人 ” 的内在意境和时
代高度 , 彰显并增强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立身
之本的自信力和自信心 。其次 , 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和
价值目标 。
习近平说 :
“ 一个国家 、 一个民族不能
没有灵魂 ” ③ 。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 “ 铸魂立德 、
培根固本 ” 的神圣使命 。
铸魂 , 就是 “ 塑造灵魂 ” 。
灵魂是非物质化的精神和人格 , 包括理想 、 信念 、
道德 、 情操 、 品格 。
塑造灵魂 , 就是塑造人的精
神 , 而精神的内核则是信仰 。
“ 理想指引人生方
向 , 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
没有理想信念 , 就会导致
精神上 ’ 缺钙" 。
” ④塑造灵魂的关键 , 是塑造坚定
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 。
坚定科学的信仰 , 是对社会
发展规律的理性总结 。
铸魂育人为人的灵魂提供精
神支撑和价值目标 , 并通过共产主义这一科学信仰
产生民族凝聚力 , 以发挥主流意识 、 主导精神的社
会管理功能 。
共产主义运动并非止于彻底摧毁旧社
会建立新社会 , 更是要通过改造原始和劣质人性以
塑造具有坚定信仰并以 “ 无私 ” 为本质特征的新型
人格 。
习近平指出 :
“ 坚定理想信念 , 坚守共产党
人精神追求 , 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
对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
念 ,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 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
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
” ⑤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 ,
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既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特质
和思想境界的体现 , 也是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 , 这
不仅关乎个人成长 , 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成败兴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坚定马
克思主义信仰是铸魂育人的具体要求 , 也是树立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然要求 , 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未来 。
铸魂育人 , 就
是要使青年学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 社
会主义建设的忠实实践者 。
信仰社会主义是信仰马
克思主义的逻辑必然 , 只有信仰社会主义才能投身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
中国共产党人
的理想信念 , 是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统一 , 是共
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信念的统一 。
对于新时代的
青年学子而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
义信仰是个人信仰体系的灵魂 。
铸魂育人 , 就是要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 , 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 理论认同 、 制度认同 、 道路认
同 、 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 , 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
为德性 、 外化为行为 , 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 , 与 “ 立德树人 ” 相比 , “ 铸魂育人 ”具
有更加鲜明和突岀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 。
它突出
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所铸之魂 , 必须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接班人培养完全契合 。
其本
质功能突出地表现在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服务需要
的价值指向上 。
具体而言 , 铸魂育人的政治性 、 意
6 丨江汉论坛
识形态性就表现为 ,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反映主
流意识形态价值内核的政治纲领 、 政治信仰 、 政治
宗旨等要求塑造一代新人的政治灵魂 。
进入新时
代 , 铸魂育人规定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 思想之旗 、
精神之魂 ” ⑥ ,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 , 维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信念 、 奋斗
目标 、 政治原则 、 政治认同 , 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所倡导的主流精神情感 。
铸魂育人充分体现了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 、 根本任务 , 具有清晰的
政治性和引领性 , 因此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价
值内涵 、 价值功能 、 价值目标的经典凝练 、 高度抽
象和准确表达 。二 、 立德铸魂的实践路径任何科学理论的价值 , 都在于实际践行 ; 任何
鼓舞人心的号召 , 其力量都在于坚决执行 。
深刻把
握立德铸魂的根本任务 , 就要在实践拓展上狠下功
夫 , 围绕着立德铸魂的实践要求 , 往心里走 , 往深
处走 , 往实里走 。首先 ,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立
德铸魂的理论指导 。
学校是多元社会思潮和各种思
想文化交流 、 交融和交锋的前沿阵地 , 青少年也成
为西方社会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
象 。
因此 , 从战略高度认识立德铸魂的重要性 , 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立德铸魂的理论
指导 , 既可以防止马克思主义在学校 “ 失语 ” 、
“ 失踪 ” 和 “ 失声 ” 的现象 , 防范错误甚至是反动
的思想 、 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诱导 、 侵蚀和毒害 , 也
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
主动权 ,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确保学校立德
铸魂政治方向的逻辑必然和内在要求 。现阶段 , 作为 “ 独生子女 ” 群体 , 青年学生被
家庭 、 学校 、 社会倍加呵护 , 是不愁吃喝 、 捧在父
母和祖辈手心里长大的 “ 天之骄子 ” 。
他们正处于
“ 拔节孕穗期 ” , 由于没有经历过社会大动荡和战
乱 , 其社会阅历很单纯 , 很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和
生活方式的影响 , 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信仰迷茫 、 信
念模糊 、 理想缺失 、 精神空虚等价值困境 。
因此 ,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接班人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事业的担当者 , 他们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 , 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
铸魂凝神引导 , 解决信仰信念 、 人生价值 、 家国意
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
信仰 、 共产主义理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 为
成长成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打下坚实的政治基
础 , 以此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
人 。其次 , 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立德铸魂的根本保
障 。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教育
事业发展全局和高度出发 , 提出了
“ 思想政治工作
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 各级党委 、 各级教育主
管部门 、 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 ” ⑦的政
治要求 。
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 , 习近平再次
强调 :
“ 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 ,
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 , 在工作格局 、 队
伍建设 、 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
” ⑧这就充
分肯定和强调了旗帜鲜明 、 毫不含糊地保证和加强
党的领导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 落实立德铸魂根本
任务的重要性 。
事实说明 , 只有加强党对思想政治
教育和思政课建设全面 、 绝对和有效的领导 , 才能
确保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 , 确保思政课用马
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养学生 、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信念引导学生 ,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拥有一
代又一代坚定的传承者和有为的实践者 。为了确保各级党委和学校党委将思政课立德铸
魂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 细处和深处 , 习近平总书
记对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 ,
作出了重要部署 , 指明了正确方向 。
习近平提出 :
“ 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 、 党政齐抓共管 、 有关部门
各负其责 、 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 推动形成
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 、 教师认真讲好思政
课 、 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
篇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INAPACKAGING
|
TEACHING
RESEARCH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
及实施路径研究■ 文 / 西北师范大学赣南医学院漆艳春摘宴 :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
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具有隐性渗透
性 、 交互融合性 、 多元引领性 , 针对
课程思政实施中的师资 、 课程评价和
辐射面等问题 , 高校应遵循协同性 、
融入性 、 联动性原则 , 围绕提升专业
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 完善课程思政
教学建设 、 推进全方位协同育人环节
来实现全程育人 、 全方位育人 、 全员
育人关锂祸 :
专业课教师 ; 课程思
政 ; 课程思政能力【 作者简介 】漆艳春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赣南医学院副教授.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
从 “ 思政
课程 ” 转向 “ 课程思政 ” ,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 使各类课程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 形成协同效应 , 是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想政
治教育价值与功能的重要保证 。一 、
高校课程思政内涵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指专业课教师挖掘专
业课程中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 , 融合专业课程中的思
政元素与专业内容 , 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结合 。
课程思政具有以下特征 :1.
隐性渗透性 。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 , 主动开发具有思想
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学内容 , 主动运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教学方
法 , 主动构建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有效场域 , 潜移默化地 、 持续不断
地向学生传递与转化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想元素和教育元素 , 促进学生专
业发展与职业认同的良性互动 。2.
交互融合性 。
课程思政破除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之间的 “ 育人孤
岛 ” ,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 以思想政治课为理论指导 , 挖掘专业课中
蕴含的育人元素 , 催生专业课自我育人功能 , 弥补由于专业的分化带来
的课程与课程之间 、 师生之间的疏离 , 实现学科理论发展与育人价值诉
求的融合 。3.
多元引领性 。
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 , 师生之间在专业课程交流 、
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 , 拓展价值交流和精神交往的范畴⑴ ; 增强学生
对专业认可的同时 , 激发学生使命感 , 把爱国情 、 强国志 、 报国行自觉
融入实践 , 实现价值引领 、 知识传授 、 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二 、
高校课程思政现状1.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
专业课教师的关注点
停留在课堂 、 忽视课后 ; 聚焦于专业 、 忽视思政 , 大思政格局尚未形
成 。
有数据表明 , 高达 86.
8% 的高校专业课教师认为 , 在日常专业教学
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⑵ 。
将思
想政治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 融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为一体的
68
中国包装 I 教学研究仅为专业课教师的 28.
1% ⑷ 。2.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
构建一套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
政教学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思政可持续实施的必备条件 。
目前教师对于
课程思政过程中涉及的要素如何组合 、 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标
准 、 课程思政效果如何衡量等一系列问题 , 还在探索中前行 , 暂时缺乏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 课程思政的标准化 、 规范化亟待健全 。3.
课程思政辐射面不够广 。
目前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试
点阶段 , 尚未建立起省校院三级联动建设机制 ; 教学管理还处于探索
阶段 , 在教学文件 、 授课团队 、 教学成果等方面管理还不完善 ; 教学实
施局限于理论教学 , 实践教学覆盖不多 , 课程思政的目标还未落细 、 落
小 、 落实 。三 、
高校课程思政开展原则1.
协同性原则 。
协同性原则是指课程思政的内容应当与思想政治教
育 、 专业课程教学相互协同 。
课程思政旨向思想政治教育 , 将思想政治
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始终 ; 课程思政立足于专业课程教学 , 整合思想政治
教育提升专业课内涵 , 实现 “ 课程承载思政 ” 和 “ 思政寓于课程 ” 的统O2.
融入性原则 。
融入性原则是指课程思政的实施应该融入学生的日
常生活 。
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 , 作为隐性课程的课程
思政触及学生的个体实践和心灵深处并产生积极影响 , 二者相互作用 ,
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内化的契合 。3.
联动性原则 。
联动性原则是指课程思政的成效应具有联动性 。
课
程思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 建设各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 发挥课程育
人功效 ; 以课程为平台 , 带动课堂内外联动 , 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实
践 、 社会实践相结合⑷ , 发挥 “ 大课程 ” 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 、
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 )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实
施思想政治教育 , 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综合能
力 。正确的育德意识是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指明灯 。
高校通过组
织专业课教师开展理论研修 , 对标马克思主义高度 , 学懂弄通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观点 、 基本立场与方法 ; 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主题教育 , 及时
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 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 组织专
业课教师开展专题调研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透过端倪看发展 , 切实做到
守岗有责 、 守岗尽责 。良好的育德能力是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润滑剂 。
组建课程思
政教学团队 , 整合互动专业课教师 、 思政教师 、 校外专家等不同类别不
同领域的优质教师资源 , 构建教师发展平台 , 壮大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 关注学生所需所想 , 调整优化课程设计 , 合理利用
各种教学环境 , 营造理论传授与价值塑造地有效互动 。
以问题为导向开
69
CHINA
PACKAGING
|
TEACHING
RESEARCH展教学改革研究 , 攻坚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 , 推
动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的校本融合 ; 打造 “ 互联网 + 教学 ” , 用新技术
共建共享优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 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立体化 。( 二 )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课程不仅把其所选择的知识内容变成便于教学的体系 , 而且是培养
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 。
5 完善的教学建设是构绘课程思政这一育人蓝
图的制度保障 。
围绕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 铸魂育人的目标 , 修订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 , 在强化原有的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的同时 , 多维度认知专
业课蕴含的知识 , 融合与转化对专业课传授的信息 , 从不同角度 、 用不
同方式推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齐头并进 、 协同发力 。
撰写体现 “ 课程思
政 ” 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大纲 ,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 , 明确思想政治
教育的融入点 、 教学方法 、 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 , 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与
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 三 )
推进全方位协同育人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
学校是课
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者 , 应提高 “ 课程思政 ” 在全校的定位和格局 ,
设立课程思政的专门机构 , 统筹全校课程思政工作 , 积极营造 “ 守好一
段渠 、 种好责任田 ” 的氛围 。
学院与学校精准对接 , 构筑以课程教学特
别是思政课程为核心层 、 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为拓展层 、 以良好的社会
生态和正向的观念影响为延展层的立德树人同心圆 , 帧打造学院课程思
政的品牌和特色 。校内外教育资源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 围绕课程思政实
施的重大问题 , 整合人才 , 打破学科壁垒 , 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资源 ,
形成课程思政集群效应 。
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
多方密切合作 , 共建
共享优质课程思政资源 , 以理论研究回应实践需求 。
多方充实丰富课程
思政实践环节 , 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双向输入 。
三是建立政策协同机制 。
各级政府要结合课程思政的发展规划 , 为校内外各方开展课程思政提供
政策保障 。|1][2] 张文武 , 徐嘉婕.新时代高校专业课程微思政的构建山.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 , 2020
(
1
) .[3] 谢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N]. 人民日报 , 2019-09-
19(13).|4] 莫非.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 U]. 遵义师范学院学
报 , 2010
(
4
) .⑸李庆丰.大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对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 H 复旦教育论坛 , 2008(3).
|6] 史巍.论以 “ 课程思政 ” 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及有效落实山.学术论坛 , 2018(4) .项目基金 :
江西省 2019 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 :
基于国
家数据平台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常态监测研究与实践(编号
JXJG-19-13-16)70
篇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dquo;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核JI!I内涵的探讨木 李忠军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总体指向意识形态性,然而这一总体指向的核心要素、基 本结构、本质功能等关键问题尚未明晰,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核心内涵尚需深入挖掘和凝练。笔者认为 “铸魂育人”中的信仰、价值和精神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核心要素,其 “三 位一体”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基本结构。“铸魂育人”在当前内涵着中国梦、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 “三位一体”的灵魂铸塑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所规定的 时代任务。
[关键词] 铸魂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5)10—0104.005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对 “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元问题最深层规定性的破解,其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现 象存在和变化的普遍原因与深层根据,并对全部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内涵实质、功能构成、外化形 态、历史变迁等问题具有根本意义,是人们开展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前提和核心。对本质 问题的思考需要不断延续、更新和发展,需要把握以 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路径、方向及普遍共识,在此 基础上容涵时代发展要求并剖析何种深刻表述更能囊 括其核心要素、结构和功能,使对本质的表达更为明 晰和准确。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 会议上提出的 “铸魂育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 心要素、基本结构更明确的表述和本质功能更清晰的 表征,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一步凝练的方向。
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总体共识指向 “意识形态性 ”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从总体上说既体现在其重要 特性的表征中,也体现在其功能的发挥中,这两个角 度构成当前理论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的双重视 角。一是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特性或属性把握本质,形 成一元或多元的理解方式,如 “意识形态性”(石书 臣等)、“政治性”(孙其昂等 )、“阶级性”(刘涛等 )、 “人性 ”(李合亮等)等一元规定;“工具性与 目的性” (张澍军等)、“政治性与科学性”(陈志华等)等二 元规定;“阶级性、目的性、实践性”(张耀灿等 )、 “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郑永廷等 )等三元规 定;“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李辽宁等) 四元规定等。这些观点通过把握性质和特征方式切 中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启发了以属性或特征把握本质的 思路。二是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式或功能把握本 质。如 “灌输论”(刘书林等)、“思想掌握群众论” (骆郁廷等)、“主导性价值观教育论”(李辉等)、“社 会化论”(陈秉公等)、“社会治理论”(王学俭等)、 “意识形态教育论”(杨生平等 )、“转化论 ”(刘振安 等)、“调节论”(褚凤英等),这些观点通过对思想政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t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创新体系构建研究”(项 目批准号:13AKS012)的阶段 }生成果 。
■ 2o15年第10期(总第2o2期)
治教育实现方式或功能的把握凝练思想政治教育本 质,蕴含着从现实活动反观本质的思路。可 以发现这 两种把握本质的方式都瞄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涵、 特征和功能,力图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普遍揭 示,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 本质 问题把握的广度和宽度,推进本质问题探讨走向 纵深 。
分析理论研究者们的主要观点,能够从中寻获关 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基本共识:一是关于思想政治 教育属性或特征的诸多回答指向意识形态性。学者们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或特征做出的多元揭示中, 或者以政治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为其首要特征, 或将政治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内隐于 目的性的规 定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指它的政治 性、阶级性,也就是说它明确地属于一个阶级,并为 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lJ‘‘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 本质只有一个,即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这是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本质的一元性。,,【
在这里,意识形 态性容涵了阶级性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 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 的烙印。”【 】(P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表明思想政 治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特征;意识形态性也包 含了政治性的规定,即政治性中的 “政治信念体系” 构成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意识形态性凸显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以 政治信念体系为核心内容,体现出更广泛 的包容性, 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和特征的共同指向。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式和功能的探讨也指 向意识形态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任何运动形式, 其 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 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说 明实现方式或功能应是属性或特征的反映,特征或属 性则需要通过实现方式或功能予以表征,两者之间具 有决定与被决定、反映与被反映之间的关系。这就说 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式或功能应是回应思想政治教 育属性和特征而生发出来的。以此反观从功能出发规 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多样性界定,可以看到无论是 “灌输论”中强调的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 灌输”;还是 “思想掌握群众”中凸显的 “以本阶级 的思想来教育、影响、引导、掌握本阶级的成员”;
或是 “社会化论”中要求的 “按照本阶级社会化要求 培养阶级需要的人”;还是 “社会治理论”中对治理 主体的 “阶级、政党、集团”的规定,对思想政治教 育实现方式和功能的探究共 同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 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性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 共同指向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意识形态性是思想 政治教育普遍规定性的理论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识形态性规定全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 任务,即反映和支撑阶级集团根本利益及其主导精神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和维护阶级集团根 本利益及其奋斗 目标的政治追求、政治原则、政治认 同;凝聚和表征一定社会、民族、国家历史情感和传 统精神并被阶级集团承认和倡导的主流精神情感 、道 德传统。其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其他 活动特殊规定性的集中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 他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其他活动在完成 自身承担功 能的同时有助于实现巩固阶级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 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专门完成将主流意识形态转 化为主导思想观念进而转化为人们的普遍思想和观 念共识的任务,即通过某种途径和手段实现全体社会 成员的政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国家和社会意识的 要求完成转化,从而保证社会主导观念系统进入社会 成员的个体观念系统,使时代要求、国家与社会需求 和个体现实状况实现一致,培养起时代所需要的社会 成员的使命。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定性,而 意识形态恰是这一特殊规定最准确的表达。
二、“铸魂育人”是意识形态性内涵与 功能的准确表达 笔者认为,信仰、价值与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意 识形态性最核心的构成要素,铸魂育人之 “魂”就是 对其三位一体关系的准确表达,因此,“铸魂育人” 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的准确表达。
这里所说的 “铸魂育人 是指一定的阶级集 团, 为了培养、塑造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需求的社会成 员,而用融涵了本阶级集团奋斗 目标、核心价值、精 神基础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体系对社会成员实施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灵魂铸造实践活动,使一定 阶级集团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体系转化成为社会成
员的内心信仰、价值操守和精神原则,使社会成员在 灵魂深处 习得并生成一定阶级集团极力倡导和始终 坚持的一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体系的动态活动过程。
“铸魂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 系统提出的,将 “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 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 一代革命军人”作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这一 提法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使命和任务,是 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准确表达。“铸魂育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的思想资源可以在列 宁的表述中找到根据,“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帆”,因此 “即使在最困难 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 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 钢”。在这里列宁明晰地表达了铸魂育人的内容,铸魂 育人的方式,以及铸魂育人的意义 。这就将铸就作为 工人运动 “旗帆”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上层建筑之 “魂”所蕴含的引领性、核心性明 确的表达出来。
“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 的准 确表述,首先在于其 “魂”之内容蕴含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性的关键要素。按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 性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 “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 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 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 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 【P4)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蕴含在思想观点、政治观 点、道德规范中,这三方面内容既共同体现为意识形 态服务性,又各有侧重表达不同的意识形态内涵。思 想观点中的 “思想”主要指 “主体对 自身的社会存在 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 主体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 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51(P “思想”的特 殊性在于凸显 “主体生活需要”进而 “完成对外界信 息自觉整合”,这一过程就体现自我需要及外在世界 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恰体现为一定价值观影响下的 价值生成过程 。因此思想的形成关键在于价值观作用 的发挥,价值或价值观就是思想中意识形态性的核心 要素。“政治”的内涵最一般的意义隐含在马克思所提 出的 “任何问题的政治本质全在于它对政治国家的各 2ol5年第 lo期 (总第 2o2期) 种权力的关系”中,在具体的意义上政治指 “人们为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所采取的主动行为和由此建立的设 施及思想观念。”【oJ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政治”不同于 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其主要针对主流意识形态要求 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规范等,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期 待的坚定政治信念,即确立信仰的过程。信仰体现为 对政治性的思想方向性和 目标导向性的确定,是政治 观点中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道德规范指向品德,“品 德”是指 “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 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51(P200)作为社会道德准则和规 范是个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品德的生 成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既容涵不同民族对其特殊性 规定,更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对其有差别的回应。品德 着重体现国家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 良传统与时 代发展所要求的共有精神中,精神就是品德意识形态 性的核心要素。思想中对价值的强调、政治中对信仰 的凸显以及品德中对精神的重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意 识形态性正是通过强化信念信仰、价值观念以及共有 精神实现的,这三方面就是 “铸魂育人”中 “魂”的 核心内容,其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核心要素,因 而铸魂育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更精确的 表达。
“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内涵的 准确表述,其次在于其 “魂”之结构构成思想政治 教育意识形态性三位一体的动态关系。如果可以将 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时代或者群体所具有的总体性 精神结构的构成和各种特征”,[81(V66)那么意识形态的 关键要素就蕴含于精神结构之中。关于精神结构的构 成,马克思曾在 《路易 ·波拿 巴政变记》中做出回应,
“旧日的回忆、个人的仇怨 、忧虑和希望、偏见和和 幻想、同情和反感、信念、信条和原则”,“各种不同 的、表现独特 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 的整个上层建筑 ”,在这里马克思表明三个层次中的 三个核心要素应成为精神世界的主宰:一是人生观、 信念、信条和原则的意义世界的主宰,即信仰;二是 思想方式、同情和反感的观念世界的主宰,即价值; 三是情感和幻象、忧虑和希望的感性世界的主宰,即 精神 。意识形态直接体现为根本观念的具体化,即信 仰 ,还需要一定的解释规则作为整合的媒介,即价值; 最后需要民众共有精神作为共识形成的基础 ,即精
神。它们共同构成精神世界的主宰和引领力量。意识 形态的核心主宰力量是信仰。这一点在学者们对意识 形态的研究中已能寻获证据。意识形态的中:介主宰力 量是价值 。如果说信仰是人们确立世界观的最高支 柱,那么信仰所支撑的世界观需要以价值观的方式作 为具体呈现,价值或价值观便成为信仰在生活世界的 重要代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体现为以价值方 式为社会确立普遍规则和秩序,引导人们形成价值判 断,这是其落地生根的中介环节。正是在这一意义一L,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 系 ,,【8]实现对现存制度和生活的认同,而思想政治教 育的重要功能正体现为“通过把社会成员联合到一切 并提供集体共有的价值观与规范,成功的稳定社会”。
可见价值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中介,是信 仰现实化的重要体现。意识形态的基础主宰 匀量是精 神 。精神所承担的使命就是将信...
篇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博览QICHEBOLAN144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刘双景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
054000摘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立德树人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这一课程的中心环节。新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思想理念冲击着学生的观念认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立德树人教育逐步面临多层次的转变困境,除了认知不足,资源应用不利,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有待提升。要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提升立德树人教育效果,高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有效创新,明确内涵,构建深刻、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困境立德树人一直是高校教育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任务实践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影响立德树人教育效果。在新媒体时代,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培育目标出现转变的同时,教学方法、学生需求有了不同,显然在全新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挥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存在认知模糊、教育载体未形成合力等困境,从而影响了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培育效果。本文即在解读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困境的策略。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教育的困境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一直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是党和国家强调的关键教育事项。在新媒体时代,针对此项教学任务,不仅存在认知方面的困境,更在教学模式、教育者道德素质等相关层次上有较大的问题。一方面立德树人教育的标准并不明晰,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信息引导上存在模糊性,根本上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有所提升,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然而很多教师注重个人的学历资质,并未在立德树人理念和指导效果方面进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仅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却并未真正触及学生灵魂,让其获取有效的成长力量[1]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教育的对策 (一)进一步突出教师的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下,教育资源信息容量增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得到满足,但同时各种媒体网络语言冲击着学生的思维观念,要保证学生构建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要从根本上发挥立德树人教育职能,则要把握教师的关键位置,通过创造性、主动性、适配性的引导方式,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以此更好地转化为个人的行为方式[2] 。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时代下,因为信息来源方式的多样选择,传统理论课中教师对于信息传递的权威性受到干扰,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有效交互、探讨,并且赢得学生信任,教师需要完善个人的思政知识结构,不断地提升理论水平,呈现与时代相符合,能够正确启发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在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二)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知识、观念的传递基本局限于单一渠道,对于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有效满足,而在新媒体时代,要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教育效果,则要应用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地拓宽教育渠道,使得课程拥有多种载体,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一方面要提高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影响力。针对理论教育内容进行转变,通过丰富的案例、精彩的视频等方式来提高信息传递效果,使学生从中获取政治认同感,更深刻地认识自身与国家的关系,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连接,深化自身的思维观念;另一方面,开发线上理论教育模式,顺应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将优质思想政治内容及时共享在统一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积极地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增强思政综合素质。(三)健全立德树人教育服务体系因为新媒体时代下学生处于更加智慧化的学习环境以及复杂性的信息传播空间,高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教育作用,需不断地健全立德树人教育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在道德观念、行为素养等方面取得进步,通过课程内容的完善、信息传播形式的优化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思想指导[3] 。首先,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构建系统性的思政信息传播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熏陶;其次,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融入符合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内容,将学生的现实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结合,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发展中的问题,从根本上发挥课程的影响力。结语作为承担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媒体时代下存在师资综合素质欠缺、内涵认识缺乏深刻性等困境,从而影响了任务实践效果。那么这要求把握现实教学环境的变化和先进教学理念,健全立德树人服务体系,拓宽思政课理论教学渠道,通过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有效地发挥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参考文献 :[1] 钟俊生 , 左浩淼 . 新时代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35(04):129-134.[2] 张艳国 , 凌日飞 .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学习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4):17-24.[3] 姜朝晖 .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方向和新路径——兼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重庆高教研究,2019,7(04):53-63.万方数据
篇五: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iddot;98·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 年 4 月 20 日Apr.20, 2021第 41 卷第 4 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41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内涵建构与实践路径崔艳璐 赵昱霖(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摘 要:情怀是指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对于某种事物稳定而自觉的情感。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不仅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自身素养、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时俱进的时代情怀、立德树人的传道情怀、仁而爱人的仁爱情怀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怀。为了促进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养成,要从多个路径进行实践。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内涵建构;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98-02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 3 月 18 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其中,“情怀要深”是很重要的一条。思政课是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的课程。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必须厚植情怀,加强自身情怀养成。思政课教师只有有深厚的情怀,才能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完成铸魂育人工程。一、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科学内涵(一)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最深沉的情感,其应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价值和情感认同。一名不具备家国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是无法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思政课教师应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和民族,常怀赤子之心,传承民族精神,不负教师使命。思政课教师还应将对家国的情感同自身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以自身的家国情怀感召学生,与学生一起把爱国情、强国志及爱国行自觉付诸实践。(二)与时俱进的时代情怀思政课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情怀,在回应时代和社会问题的实践中不断铸就时代情怀。思政课作为一门“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应具有时代情怀,保持自身意识形态的前沿性,实现时代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时代及社会问题。思政课教师在不断关注时代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还应把自身的时代情怀体现在教学中,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教学实践,讲清楚当前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引导学生在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三)立德树人的传道情怀思政课教师担负着传道的使命,既要做到自身明道、信道,又要做到传道。思政课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不断用自身高尚的德行去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应将传道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增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传道情怀不仅表现在传道,而且表现在授业及解惑方面。教师不仅要把科学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把如何使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如何应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传授给学生。思政课教师既是“筑梦人”,又是“引路人”,所以,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厚植传道情怀,应是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的题中之义。(四)“仁而爱人”的仁爱情怀思政教育是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仁而爱人”的仁爱情怀。首先,教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完成以爱育人,让每个学生接受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思想教育,也让每个学生接受与自身个性相适应的教育,并让每个学生能够在爱的教育中独立而自由地成长,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仁爱情怀。其次,思政课堂是互动的,教师应当以自身的仁爱情怀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情感互通。再次,仁爱情怀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思政课教师的仁爱情怀应该是贯穿教育始终并不断加深的,应当在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个人情感。(五)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怀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任,应具备爱收稿日期:2021-03-18基金项目: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0 年度教研重点课题“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性研究与实践”(JYLX2020012)。作者简介:崔艳璐(1990— ),女,辽宁铁岭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赵昱霖 (1993— ),女,辽宁丹东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99·岗敬业的职业情怀。思政课教师应认同神圣的职业使命,并将责任感与使命感深深地印在心中,进而将对教师这份职业的认知上升为职业认同。爱岗敬业既应体现在课上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又应体现在课下对学生的关注和教育,应将政治关怀和人文关怀统一起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实现自身理想,而这些都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爱岗敬业、甘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职业情怀。二、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实践路径思政课教师情怀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的实践路径也是多方位的。(一)在自觉的理论学习中提升价值引领深广的情怀来源于丰富的理论知识沉淀与升华,思政课教师应在自觉的理论学习中提升自身情怀,不断用理论价值引领实践行动。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原著,夯实自身理论功底。通过研读《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原著感受理论的魅力,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提高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真信、真懂、真会”,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有效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给学生上好思政课。其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关注国家、社会热点时事,将理论知识融入鲜活的时事与案例中,以透彻的学理、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等吸引学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鲜活性和实效性 [1]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思政课永远保持“鲜度”,用有鲜度的案例,用最热点的时事,与学生产生共鸣。再次,思政课教师应在自觉学习中提高自身政治站位,讲好历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事实感召学生,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二)以树立高尚的师德师风培育职业素养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培育职业素养是促进教师情怀养成的有效途径。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制度体系。各院校不仅要加大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体系中师德师风的考核比重,而且要形成广泛参与的监督体系,在制度的约束下,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开展先进和表率评选及宣传活动,表彰优秀,激励广大思政课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使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能把讲好思政课当事业、当志业,彰显职业情怀。(三)在培根铸魂的教育实践中深化情怀情怀要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师生情感互通中深化情怀,自觉地将个人职业追求付诸教学实践,使个人职业理想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升华。首先,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关爱学生,以情育人。教师应如春风化雨般温暖学生、关爱学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学生充分的爱。思政课之所以是一门有温度的课,是因为思政课是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用心教好理论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情感认同。其次,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应在教学改革方面下功夫。在思政课程中,通过话语表达、教学技术革新以及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等方式,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再次,思政课教师深化情怀要自觉锤炼职业道德情操,在奉献中彰显情怀。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师应做到不求回报、辛勤耕耘,利用思政课堂的土壤培育好祖国的下 一代。(四)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亦有诸多尊师重道的规训。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有利于帮助情怀不深的教师提高思想意识;有利于激发思政课教师争做模范和争做优秀的积极性,并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利于让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尊师重道的氛围是加强思政课教师情怀养成不可或缺的人文要求。第一,各院校要积极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制定相关制度,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并形成长效机制,每学年投票评出优秀教师和学生加以奖励。第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良好品质,增强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尊师重道的氛围是校园精神文明的一种表达,它不仅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师情怀的养成,而且能够促进其他学科教师情怀的养成。结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求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情怀,才能以情感人,才能有效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参考文献[1] 孙杰 . 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1-7.(责任编辑:王玉玲)
篇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45 期2021·06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王胡英 鞠达苗摘 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供需失衡、信息化革命持续升温、青年学生的网络依存加深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铸魂育人效果,必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现实窘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准育人。把精准施教理念贯穿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必须牢牢把握规律性、时代性、针对性的价值内涵,从精准把脉学生需求、精准供给教学内容、精准选择教学方法、精准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关键词:供给侧;精准思政;价值内涵;实践路径作者简介:王胡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鞠达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 杭州 310018)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710058)、浙江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GK199900299012-205)的成果。DOI:10.19865/j.cnki.xxdj.2021.06.018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1)06-0053-03精准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1] ,这种全新的理念为深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 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是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而更需要进行精心栽培与精准滴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赋予了更多可能。在此基础上,推进前沿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供需不对称问题,以精准供给真正满足当代青年日益增长的合理诉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一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1. 把握规律性: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3] 。这一重要论述既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实施精准思政指明了方法论和着力点,可以说,只有整体把握和全面遵循“三大规律”,才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要求高校在实施精准思政的过程中,务必把准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在“为谁发声”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 —阶级性的应有之义。
“三大规律”中,第一个规律对“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作了回应,深刻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指向;后两个规律则对“如何培养人”这一实践疑问进行了解答,明确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言传与身教相统一,而且要善于洞察和捕捉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诉求,在把握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实施精准思政。2. 彰显时代性: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内在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离不开对现实的关照及对实践的把握,否则难以保证育人的精准性。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充分体现在教育这一重要民生领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美好教育的追求上,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与亲和力学 工 视 窗53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45 期2021·06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个体化的特征,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精准研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入,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元素愈加丰富翔实,但是给教育对象带来了理论困惑、思想“疙瘩”和精神藩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解答。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同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愈加突出,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其辨别不良社会思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大数据、新媒体平台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技术加持、开辟全新领域的同时,对信息媒介素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理念、注重新媒体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正确回答时代命题、回应时代之问,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亲和力和获得感的现实诉求,也是紧扣时代发展向度的深刻体现。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必须在目标理念上把握时代主题,在方针原则上找准时代方位,在内容任务上反映时代要求,在方法手段上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永葆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3. 增强针对性: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逻辑必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成长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实施精准思政的题中之义。高校在精准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实际和内心诉求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判断。我们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要以学生的不同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特点来设定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思路、情境、方法和手段,在全面掌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而非一刀切、一勺烩。现如今,人工智能(AI)、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智能技术为开展精准思政赋予了更多可能;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以及数据库资源的对接为精准研判大学生思想动态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开辟了新的实践进路。二、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1. 把脉“需求”,精准研判教育对象内心诉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脱离了对学生诉求的准确把握和思想动态的敏锐捕捉,那么即便是投入再多时间和精力,付出再多努力和汗水,也只会沦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陷入隔靴搔痒的尴尬窘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项客观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既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客体存在,也是接受教育的能动主体,只有把准他们的群体特质、思想脉搏和精神诉求,充分激活其主观能动性,方可拨动心弦,引发共鸣,实现教学付出与效果回馈的动态平衡。当前, “00 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被深深刻下信息化时代烙印的他们不囿于陈腐思维,喜欢标新立异、接触新鲜事物,其精神需求也更趋多元和立体。从“表层—内层—深层”的纵向维度来看,分为感性情感需求、知识思想需求及行为实践需求等不同层次。从横向维度来看,其精神需求又可以大致分为生命体验需求、娱乐交往需求、知识获取需求、价值认知需求等不同形式。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必须摒弃传统的“大水漫灌”思维,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构建学生数据库,绘制学生“行为轨迹”,形成学生“数据画像”,进而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和个性特征,在立足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的基础上,紧贴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靶向治疗”,提供精准教学供给。此外,还要从整体角度系统把握供需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改善结构,合理优化内容供给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时代跃迁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那么它的内容也理应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倘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代要求脱节,与学生需求断链,那么枯燥乏味、抽象晦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必将味同嚼蜡,进而导致学生“食欲”不振、教育成效甚微。因此,高校实施精准思政,要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精准研判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提质增效,增强内容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主动回应大学生成长发展关切,积极解决学生内心精神诉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需求无缝对接,教育对象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同步提升。首先,要着力提升供给内容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精准供给要想提升教学内容“思想含量”,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圆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半径,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绘制能够被学生心领神会、入心入脑的思想同心圆。此外,还要注意融合灵动话语、鲜活事例和具体实践对重大理论问题做好生动诠释,进而帮助学生解除思想“疙瘩”,学 工 视 窗54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45 期2021·06扣好理论“扣子”,燃亮真理火炬。其次,要增强教材内容和教学话语创新力度,以“内容为王”理念为指导,立足生活鲜活实际,对接社会高频热点,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精心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案,融合亲切的民族语言、鲜活的时代话语、朴素的群众话语、严谨的学术话语,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实现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和实践厚度的有机统一,以及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高度契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进而提升理论的亲和力。3. 提升策略,积极转变育人方式方法。培养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深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程中,供给方式和呈现手段是否科学新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成效。高校实施精准思政必须摒弃传统的“大水漫灌”式供给,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滴灌”式供给转变,提升供给针对性,彰显话语亲和力,增强教育有效性。一是以新技术新媒介新载体赋能精准思政,提升供给针对性。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 充分运用大数据和 AI 技术进行专业化的数据采集、信息挖掘,为学生精准绘制“数字画像”,建立专属学习模型、学科知识树及个人能力图谱,立足对学生知识理解和能力掌握情况的精准研判,进而促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备课授课,提供个性化学习解决方案,做到智能推荐、随需推送、科学供给。要抓住在线教育发展机遇,总结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搭建智慧教学网络平台,开发思政类慕课精品课程,融合 VR/AR 技术等新科技拓展学习场景,呈现情景式、沉浸式、交互式课堂,打造全场景个性化 AI “云学习”,努力实现思想引导与情感催化的统一,促使教育内容入脑入心。二是以话语方式创新催生精准思政发展效能,提升话语亲和力。转变侧重理论说教的传统思政话语方式,使话语方式从抽象化中解脱出来,化繁为简抓住要害,将浓厚的政治意蕴同时代的生活气息相结合,融合客观现实中的灵动话语和鲜活事例对思想政治的话语内容进行生动诠释和精准传递,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实内容,提升话语表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恰到好处地引出观点,厘清事实,拨云见日、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三是以教学方法创新拓宽精准思政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有效性。综合运用“微教学”方式,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同频共振,争取以主体参与多元化、交流沟通互动化、教学实践体验化、教学手段个性化为旨趣优化教学形式,转变话语方式,克服文本话语的单向度逻辑,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和实效性。4. 技术加持,精准评估教育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评判教育教学效果、检视存在的问题,对于师生来讲都是十分头疼的难题。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大多高校主要是通过学生评教、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评估。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介入,为精准评估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持,赋予了更多可能。依托 AI、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介入和算法支撑,借助主动辨识、无感采集等智能手段,在综合把握思想变化态势、勾勒行为变动轨迹的基础上,多维度追踪、分析、反馈青年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更好地完成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状况的动态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精准思政,妥善处理好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与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和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精准思政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强力介入和精准思维的贯穿指导下革新而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样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问题,准确把握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探讨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具体路径,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郑东风 . 以精准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N].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7-11(5).[2][3][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责任编辑 徐建秋学 工 视 窗55
篇七: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4 期 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笔会) 28“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二是要丰富评奖评优等激励手段,对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优先推荐各类教学奖励,优先推荐职称晋级,切实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 ]习近平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 . 人民日报,2016 12 09 ( 01 )[2 ]孙杰,常静 . 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 ] . 中国高等教育, 2018 ( 23 ): 15 17.[3 ]高德毅,宗爱东 .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 .中国高等教育,2017 ( 1 ): 43 46.(责任编辑:李良木)
[收稿日期] 2020 08 1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研究”( 2019JSJG238 );江苏高校哲 学社会 科学研 究项目 “基于 ‘ 9+5 ’方案的 思想政 治理论 课实 践教学 体系改 革 与 模 式 创 新”(2017SJBFDY43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坚强,男,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法学及思政课教学。通信作者朱娅,女,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背景、内涵与路径付坚强,朱娅(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指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构建体制机制、激励教师发挥主体责任、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深度开发课程以及健全评价体系。[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1173 ( 2020 ) 4 0028 07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非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 〕 3 号),将课程思政提高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层面,指出:“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但由于比较宏观和原则性较强,在具体的实施中应当如何来推进,难免存在认识上的不一致和行动上的差异性。本文将尝试梳理课程思政的推进进程,厘清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并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解决路径。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一)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是为了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29
“孤岛”困境,发挥各类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一段时间以来,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两个方面误区:一是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其他课程主要开展知识教育;二是片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职责,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教师主要进行知识传授。由此带来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隔离,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的割裂,出现思政课和其他课程观点抵牾、效果抵消现象。甚至有的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与思政课拉错调、讲跑调、唱反调,逆向而行、背向而为 [1 ] 。思政课“孤岛化”,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环境的高度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需要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挖掘不同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让高校的所有课程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二)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倾向的纠正,以全面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 [2 ] 。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师生是西方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渗透的重点对象,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杨舒平、田佳良、许可馨等辱华媚外学生的出现让我们深刻反思,这些学生掌握了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他们政治、道德、纪律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爱国情怀淡漠,究其原因是高校存在一定程度的育人不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视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课程价值取向导致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二元对立,淡化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3 ] 。课程思政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彰显教书育人的责任 [4 ] 。(三)自 2014 年“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及上海高校的试点,课程思政建设逐步从部分高校在“点”上的探索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识,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在全国实施,实现课程思政覆盖到所有高校、所有院系、所有学科专业和所有教师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年)》中,就提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思想。2014 年,上海市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并选择了一批试点学校进行推广,开启了课程思政的探索 [5 ] 。在 2016 年底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6 ] 这一重要论述提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进而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6 ] 378 随着会议精神的落实,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2017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 〕 31 号),强调“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017 年 12 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 〕 62 号)的通知,其中课程2020 年第 4 期(第 21 卷 总第 156 期)中国农业教育CHINAAGRICULTURALEDUCATIONNO.42020( Vol.21General , No.156 )
第 4 期 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笔会) 30
育人位列“十大育人”体系之首,文件要求全国高校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对课程思政从实施主体、实施要求、目标指向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2018 年 10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 〕 2 号),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文件推进了各高校课程思政实践广泛展开。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 〕 47 号),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还提出“四个一批”的建设目标,含“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遵循。2020 年 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 〕 1 号),提出构建学科教学体系,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把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由此,课程思政建设被推向了新的高潮,进入深化发展阶段,要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 7 ] 的局面。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意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核心在于挖掘课程(非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资源,发挥课程中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终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提升,也是对思政课主渠道的补充和支撑。课程思政、课程育人已然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词,但是当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认识方面的偏差,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因而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厘清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一)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是专业课程课程是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支撑。高校的课程体系是纵横交错的结构体系,与思政课相并列的还有理科、工科、人文学科等构成的专业课程群、公共外语类课程、体育类课程、通识课程等。课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于课程(非思政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其中,专业课程具有开设比重大、授课时限长的特点,高校教师的 80% 是专业教师,课程的 80% 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 是专业学习,这是课程思政建设重大命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7 ] 。所以,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消除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二)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课程育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8 ] 。各类课程都有显著的价值关涉性,承载着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职能。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
31
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 9 ] 受科技工具主义思潮的影响,高等教育工具理性倾向不断凸显,表现在学科和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虽然这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也造成了育人目标整体性被忽视 [10 ] 。课程思政旨在发挥课程(非思政课)立德树人、育人化人的功能和职责,把价值观引导融合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因此,课程思政是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维度,是课程育人本质的回归。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张黎声老师的“人体解剖学”课程,不是一门“冷冰冰”的解剖专业课,而是被打造成“一堂有温度的生命大课”,更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审视。(三)课程思政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 2019 年 3 月 1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 ] 这一重要论述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为课程育人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是“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课程思政的特点是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显性教育是正面直接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隐形教育即通过隐蔽的方式,对环境和情景等因素加以应用,把教育意图渗透给受教育者,具有渗透性、潜隐性 [11 ] 。显性教育突显教育自身及其效果的存在感;隐性教育则消除和掩蔽教育自身存在,受教育者缺乏对其所受教育的明确感知,甚至对“所受到的教育的不知不觉,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是无意中的学习”[ 12 ]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思政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13 ]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