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完整版】

时间:2022-08-16 14: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完整版】

 

  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后感 第一章中, 毛泽东着重分析了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

 他指出: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 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第二章, 毛泽东首先回顾了近百年来的革命运动, 接着分析了 中国革命的对象、 任务、 动力、 性质和前途, 指出: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国以后, 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勾结日本公开投降或准备投降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

 中国革命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 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

 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它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即一方面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另一方面又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革命。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

 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

 而在当时环境的有利条件下, 使其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更具有极大的可能性。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适当时候将其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革命任务。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全面考察了中国的历史、 现状和基本国情, 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对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

 教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 事实上回击了国民党的反共言论。

 这些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论》 的理论准备,成为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

 也成为它出版后几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的中国大陆历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分析体系。

 个人感想

 以上已大概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出来。

 总的来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 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性质, 分析了 各阶级、 阶层对革命的态度, 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 较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中国在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我想, 这就由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决定。

 而毛泽东能站在最宏观的位置考虑中国国情, 并从分析中国社会着手, 以此为基础, 对中国革命的对象、 任务、 动力、 性质、 前途等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应用了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法—全面辨证的看问题的方法, 以及用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清晰地把握住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这便是伟人的能力与魅力。

 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并不是说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的陈年旧事就没有它存在利用的价值了, 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 如果现在人把优秀的忘记了, 反而把腐败的铭记了, 那社会就真的倒退了。

 一个强大的国家, 必然是一个能够科学思考的国家, 一个强大的个人,也一定是个能够科学思考的个人。

 在大学里玩虚无、 玩后现代、 玩犬儒主义的结果就是让人彻底丧失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何以在一个万马齐喑的社会条件下缔造一个中国? 他没有显赫的家庭, 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 也没有留过洋, 就这么一个书生为什么能够缔造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 从此改变世界格局,改变几十亿人的命运?

 读了这篇文章就不难发现,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吃的很透, 又能把马克思的东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用一种全新的思维体系将亿万中国人的头脑武装起来。

 用这种思维体系武装后的中国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就会学会了思考。

 在那个年代, 中国缺钱, 缺工业, 缺武器, 可最不缺的就是人。

 故而, 毛泽东用马克思哲学体系将国人的思想汇聚到一起, 就能产生了一股莫大的推力。

 进而推翻三座大山, 完成了时代赋予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 农民工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 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 创造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一、 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1. 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 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比较轻, 也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 他们思想活跃, 向往城市生活, 有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 也较为容易适应现代工业生产要求, 但是总体素质仍然偏低, 多数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

 2. 以自发性外出为主.

 3. 以制造业,

 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为主. 4. 以在城乡 间双向流动为主.

  二、 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 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 但总的看, 农民工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 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 还不适应统筹 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不适应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当前, 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1. 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 欠薪现 象依然存在. 二是工作环境条件差, 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高.

  2.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 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 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 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农民工生病时, 由于无法承担城市高额的医疗费用, 因病重新返贫问题突出.

  3. 农民工基本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是农民工面临的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基本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 只有依靠高收费维持运转, 加重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

  三,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总体思路:

 中国农民工问题, 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 也关系到工业化, 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必须立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充分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明确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思路.

  目标:

 1. 坚持统筹城乡 就业, 把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 关键是统筹城乡 就业, 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 过多, 农民就业不充分的问题. 在就业问题上, 必须改变和摈弃重城市, 轻农村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必须把城乡 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整体, 真正把解决好农村的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 坚持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 大力发展乡 镇企业和县域经济. 中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人口数量巨大,不可能都进入大中城市, 相当一部分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

 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努力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鼓励沿海发达地区将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为农民就地, 就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3.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促进农民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 为了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 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城镇化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继续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切实发挥小城镇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4. 坚持依法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必须坚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 约束力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引导和促进形成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

  农民工这支活跃在我们身边的最庞大的新生力量, 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生活, 创造着新财富, 创造着新业绩.未来几年, 十几年, 几十年, 农民工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这既说明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现实性和长期性,也说明 研究农民工问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份报告提供的仅是一个全景式平台, 一个新的研究起点,希望能引起各级党委, 政府和全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 思考和探索.

  [摘要]从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都提出了 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是第一要义, 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继承 发展 一、 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以群众为基础, 他号召“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群众路线。

 他指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 而社会有发展。

 群众路线成为了后面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思想的理论源头。

  同时, 毛泽东意识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 必须通盘考虑统筹兼顾、 均衡发展的思想。

 在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指出“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 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 同各方面的人协商, 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同时指出:

 “在分配问题上, 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对于国家的税收、 合作社的积累、 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 必须处理适当, 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 在科学文化上, 要采取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等等思想。

 这些重要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 是那个时代的全面、 协调的发展观。

 二、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并将发展落实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上。

 他提出了“三步走” 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他要求坚持注重经济、 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方向, 并且要将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 江泽民的社会发展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 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也就是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江泽民指出, 党的一切工作, 都要依靠人民, 相信人民, 汲取人民的智慧, 尊重人民的创造, 接受人民的监督。

 他强调, 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实现好、 发展好, 把他们的积极性保护好、 发挥好, 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他在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 全面进步的社会的同时, 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推进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江泽民的发展观是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继承和拓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发展观, 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 科学发展观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历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基础上,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下提出来的。

 它不是简单的照搬。

 而是注入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 新观念, 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对三代领导集体社会发展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的统筹兼顾的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像城乡 差距、 区域差距、 贫富差距、 人口增长、 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问题突显出来,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毛泽东原有的统筹思想的基础上, 抓住五对矛盾, 提出“五个统筹” 的战略措施, 来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2、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和江泽民的全面、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第二, 为解决我国人口、 资源、 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

  3、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邓小平的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的理论。

 胡锦涛指出:

 “坚持改革开放, 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

 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观对三代领导集体社会发展思想的...

推荐访问: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完整版 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