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舆情应对,供大家参考。
网络具有容量大、 传播快、 影响广、 覆盖面宽的特点。
应对网络舆情, 首先, 要摒弃封堵思想。
古语云: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 决之使导; 为民者, 宣之使言。
” 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 开明的姿态、 阳光的心态面对媒体、 面对公众, 充分尊重媒体, 坦诚对待记者, 以对媒体和记者的尊重和诚恳赢得理解和支持。
要按照从“网上来” 到“网上去” 的思路。
加强与网络的沟通, 以面对面的方式和媒体的语言风格, 确保新闻和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 虚假信息, 变被动为主动, 先入为主, 确保更准、 更快、 更好地引导舆情。其次、 要抢占舆论先机。
列宁说过:
“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 能判断一切, 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 面对网络舆情, 要有政治敏感性, 要迅速核清事实, 拟定对外发布口径, 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 要先说事实, 慎说原因; 要边处理边报道, 不断跟进发布,增强对网络舆情把握能力和引导能力, 抢占引导先机和主动, 做到“止之于始萌, 绝之于未形。
” 引导网络舆论, 要由新闻发言人或网络评论员把话说出来, 避免把政府第一首长直接推到前台, 以保留更大的回旋余地。
再次, 要回应虚假信息。
网络舆情由于上网人员的隐蔽性和信息发布的随意性, 信息真假难辨, 致使一些政府或部门很容易成为不准确信息或舆情的受害者。
面对虚假信息, 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对抗, 对现今领导提出了 挑战。
如果以回避或对抗的方式出现, 就难免发生舆论危机。
稍不注意, 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舆论风潮; 略一迟缓, 就可能带来难以控制的舆论审判, 可谓“一言兴邦, 一网丧言” 。
流言始于封锁, 谎言止于公开。
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 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 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 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员队伍, 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贴和讨论, 号召广大领导干部参与网评, 扩大网上主流声音, 增强正面控制力; 同时, 也可以有选择的邀请一些媒体或“意见领袖” 做一些专访或现场报道, 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 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影响公众、 引导舆情。
通过这些有号召力的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驳斥一些消极的、 失真的社会舆论, 消除其负面影响, 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 畅通民意、 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
作为行使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机关, 对网络舆情要高度重视, 落实专人负责, 及时与网民进行网络交互, 把网络打造成沟通的平台、 理解的平台、 宣传的平台、 监督的平台。
笔者认为, 在网络审计信息公开上须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重” 而不要“藐”。
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 面对网路舆情不能不理不睬, 也不能只言片语, 敷衍了事。
审计干部在利用网络的互动性、 便捷性, 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 了 解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 了解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与要求的同时, 一定要正视网络的严峻挑战, 把网络作为日 益强势的新兴媒体来对待, 各级审计机关都要明确 1-2名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人。
应对网络舆情责任人, 每天要坚持“上网看看”, 搜索网上信息, 了解相关舆情, 包括正面的、 反面的, 对重大反面舆情要在第一时间掌握, 并根据舆情的不同情况, 研究确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二要“导” 而不要“堵”。
审计对网民曝出的审计信息, 不能熟视无睹、 漠不关心。
对正面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呼应;对网络出现的负面信息和过激言论, 要立足于疏导、 化解的原则, 不能不理不睬或者简单否认, 更不能采取删贴、 删除ID、 封网、 堵截、 对抗等简单粗暴的措施, 这些都会给网友以误导; 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 开明的姿态、 阳光的心态面对舆情、 面对媒体、 面对公众, 及时发布消息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 同网民坦诚沟通, 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要“急” 而不要“缓”。
传播迅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特点, 面对涉及审计工作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 审计部门不能久拖不决、 消极对待, 而要及时跟进, 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 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 抢占舆论先机。对于确有其事的, 一方面要在第一时间介入公布有关情况, 表明态度, 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初始状态, 并随着事件的进展及时发布最新消息, 释疑解惑, 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对于造谣生事甚至恶意诽谤的, 则要及时发布权威
的信息予以澄清。
另一方面, 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 同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反映真实情况, 争取支持。( 彭夫恒)
当前,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 与“民” 互动交流的新模式, “网络问政” 骤然兴起。
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 作为领导干部而言, 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 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 同时也关乎党委政府的形象。
本人以为, 正确应对网络舆论, 应把握三个关键。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领导干部应当了解互联网, 这是正确应对的基础。
一要加强学习。
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 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
二要了解网络舆论。
要看得懂网络舆论, 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
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 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 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谣言。
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 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 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
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 不成熟的不讲, 不合理的不讲。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 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
因此, 正确应对网络舆论, 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
首先, 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 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 不说、 不做与时代精神、 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 相违背的事; 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 然于胸, 不说外行话; 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领导干部身 份, 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 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 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 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 尊重民意, 不说“雷人” 的话。
其次, 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
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 堵死流言产生的现实途径; 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释疑答难; 加强与网友的沟通, 采取“做客” 、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 主动的说明问题; 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 主动设置话题, 主动的引导网友。
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
第三, 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 利益的一些决策的结果, 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
第四, 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
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 要知晓,能判断, 有回应。
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 有应对、 有措施。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 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论的落脚点。
具体要做到四个“坚持” :
坚持第一时间处理的原则。
对网络舆论, 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 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 第一时间应对, 不能拖拖拉拉。
坚持开放的原则。
网络在上达民意、 公开诉求、 舆论监督、 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
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 便捷、 互动、 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 这既是政府的职能之所在, 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坚持包容并蓄的原则, 对于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 一时做不到的, 吸收不了 的, 要进行充分地、 合理地解释, 解释要尽量做到详细, 不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没有采纳, 而且要讲清楚在什么条件下、 经过多长时间会采纳, 同时,还要讲清楚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 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
(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 形成了 崭新的网络舆论场,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
研究熟悉网络, 重视网络舆情处理, 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 了 解民意, 汇集民智, 是新形势下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 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
只要科学应对, 善于运用,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会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 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设性力量。
(一)
加强宣传和培训, 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 自 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 更要提升应对水平; 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 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
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 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 定期开展舆情培训, 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通过专门培训, 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运用互联网的能力、 舆论引导的能力, 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 占得主动权。
必须学习在群众和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络监督。
通过网络这个载体, 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 表达诉求。
让互联网成为执政党学习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把互联网作为向实践学习和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 借助互联网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良好氛围。
网络反映的问题, 有些不完全准确, 有些偏颇过激, 这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清醒的判断力, 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
同时, 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 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 把网络建设成为表达民意的平台, 善于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工作的盲点、 弱点和问题, 寻找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
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目前, 敏感度高和容忍度低, 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民生事件的共同特征。
而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而言, 主管官员对事态的判断, 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才是决定舆情应对得当与否的关键。
若将私利和仕途置于政府公信力之上, 致力于黑箱操作, 一味地“捂盖子”, 甚至干涉舆论监督, 就会使问题的处理偏离正常的轨道, 效果适得其反。
这一点, 在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上就有充分的显露。
换言之, 必须清楚地意识到, 唯有公开透明、 依法行事、 接受监督、 秉持正义, 才是应对舆情的正道, 才是促进官民理性互动、 实现双赢的良策。
1.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
法国哲学家、 社会学家 J.艾卢尔在《宣传:
人类态度的形成》 一书中谈到“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又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 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 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2]在突发事件、 危机事件中, 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准确消息。
在重要敏感事件中, “沉默”未必是“金”。2003 年 SARS 时期, 政府向公众对 SARS 情况的详细汇报和建立起的新闻发布制度, 有效的平定了谣言、 避免了恐慌;2008 年汶川地震, 政府每天的伤亡人数、 救援情况的信息发布和新闻媒体的及时迅速、 透明的报道, 在抗震救灾中打了一场漂亮仗; 四川成都 6.5 公交车燃烧事件中, 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 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 排名第一, 在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 6 月 5 日当天, 地方政府官网就发布了 13 条消息, 从事件发生、 伤亡情况到救援情况, 政府官员赶赴现场均有消息发布, 另外, 当地政府在 3 天内举办了 5 场新闻发布会, 即使公布事件处理情况,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有力依据。
2.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
在危机事件中, 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政府形象受到了严重挑战。
政府形象的形成具有如下基本模型:
图 2[3]
政府形象的形成既具有政府本身的行为, 也具有对政府行为的解释。
在公共危机面前, 政府信息发布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 政府形象的一部分, 二者相互支撑, 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 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 真诚透明的态度, 不仅可以化解危机, 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
“诚实透明”的理念即是, 面对公众, 功不夸大、 过不掩饰,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做一个取信于民、 言必行、 行必果的政府。
在成都“6.5”公交车案中, 当地政府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 很好的体现了 “流言止于公开”、 “透明赢得人心”。
“公众至上”的理念就是“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至上的理念。
在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中, 在事件初期, 地方政府面对网友在网上“实时”的报道, 却缺乏担当的勇气, 没有直面群众、 做好沟通工作, 而是简单粗暴的将警力推到了最前线, 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没有将“公众”的权利放在心上。
3.借助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传播信息, 由受众选择、 使用、 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
[4]施拉姆认为, “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空间、 时间的组织有重大影响, 而且对我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