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教育,红色基地

时间:2022-08-14 08: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革命教育,红色基地,供大家参考。

革命教育,红色基地

 

 革命教育 红色基地

 湖西革命烈士陵园 湖西革命烈士陵园地处苏、 鲁、 豫、 皖四省交界处的单县城区东南部, 始建于 1945 年,1946 年国民党军队进犯单县, 陵园遭到严重破坏, 1952 年原湖西地委重修, 改名为湖西革命烈士陵园。

 1992 年, 中共单县县委, 单县人民政府发动全县干部群众捐资叁佰多万元, 对陵园进行了改扩建。

 改扩建后的烈士陵园有西、 南两座大门, 计有烈士墓纪念塔、 纪念堂、 纪念亭、英名碑、 著名烈士单墓、 烈士公墓、 拱桥、 俊亭秀廊以及英烈门等 20 余座建筑物。

 园内安葬着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英勇牺牲的 2641 名革命烈士。

 其中有原湖西区行署专员李贞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十九旅旅长吴大名、 苏鲁豫区党委统战部长王文彬、 湖边地委妇女部长常俊婷等著名烈士。

 烈士陵园是青少年一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1988 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6 年被列为省级国防教育活动基地。

 1996 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国防教育活动基地, 2001 年 5 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2008 年湖西革命烈士陵园扩建成湖西公园, 成为人们休闲小憩的好去处。

 进入烈士陵园, 映入眼帘的是烈士纪念碑, 高大雄伟的塔基, 高耸入云的塔身, 与苍松相映。

 显示出了人们对英雄的无比崇敬, 胡耀邦总书记的题词刚劲有力。

 纪念塔建筑面积 1 200 平方米。

 塔座系三层平台, 青石结构, 塔身为花岗石钢筋混凝上结构, 高 26. 74 米。

 上面镌刻着“湖西革命烈士纪念塔” 九个分色光闪闪的大字, 顶端装有高 1 . 7 米的铝合金红五层。塔前有 2200 平方米的广场, 广场前沿有两个带形花坛, 20 余盏玉兰花灯, 使纪念塔更加巍峨挺拔, 雄伟壮观。

  再往里走就到了 高文甫烈士的纪念塔。

 高文甫(1908—1948) 又名高彬。

 湖南南县人。1923 年入长沙明德中学学习。

 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 年夏到单县中学任教,

 建立中共单县中学党支部。

 1938 年组建单县抗日自卫武装, 任抗日 义勇队二总队八大队教导员。

 同年冬任丰县

  县委委员、

 县动委会秘书。

 1940 年 5 月任单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1944 年 10 月任中

  共湖西地委宣传部长。

 1946 年底调任冀鲁豫行署工业处, 主管军工生产。

 1948 年,

 在冀鲁豫区党委于阳谷县坡里村进行的整党中, 含冤死去。

 1984 年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为其恢复名誉。

 高文甫的故事在鲁西南大地广为流传, 出生在湖南省南县白蚌镇岁丰村的 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七岁入学, 由于他天资聪明, 勤奋好学, 成绩突出。

 1922 年毕业于南县麻口高级小学. 随又读私塾一年。

 1923 年秋,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明德中学。

 在校期间,

 经常到图书馆博览群书, 尤喜读《新青年》 等 进步书刊, 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薰陶。

 这时期, 正值国共合作, 中国民主革命进入高潮时期. 湖南的工人、 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五卅” 惨案后, 全国各大城市工人罢工, 学生罢课, 声援上海工人, 使高文甫深受鼓舞, 他同长沙各校学生一道, 积极投入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运动中。

 由于他立场坚 定,斗争热情高, 1925 年在明德中学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1926 年初, 因父母相继病故, 高文甫在即将中学毕业时辍学回家。

 在家里他一面担负繁重的家务劳动, 一面勤奋自 学, 并团结农村青年与农村邪恶势力进行斗争。

 他还常到麻口村高级小学找老师、 同学攀谈, 宣传革命思想。

  1927 年, 湖南军阀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 对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团体进行血腥镇压,高文甫被迫躲藏到常德县舅父家中。

 1928 年初, 形势愈加恶化, 文甫只好将弟、 妹托付给舅父照管, 远离家乡 , 寻求革命的道路。

 这时冯玉祥在河南办了一个《革命军人朝报》 要招收编辑, 他想, 利用军队报纸进行革命宣传, 唤起军队中的爱国志士, 也是一条报国之门,便毅然从军, 当了《革命军人朝报》 的编辑。1930 年, 蒋、 冯、 阎中原大战之后, 他感到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在于唤起民众, 又毅然弃军, 先后到杭州私立明敏女中和济南东鲁中学任教, 在学生中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高文甫同志利用课堂宣传革命道理, 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 进步青年张子敬、 王存典和高老师感情越来越深, 就把他们在校组织“义愤团”

 的事告诉了高老师, 高文甫表示赞同, 并指出:

 “当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 政策, 大敌当前国难当头, 抗日救国是民族大义。‘义愤团’前面应加上抗日 二字, 这样名正言顺。” 张、 王两同学深表同意。

 从此“抗日义愤团” 就在高文甫的领导下, 积极开展“抗日救亡” 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斗争锻炼, 高文甫认为张、 王两同学具备共产党员的条件, 决定吸收他们入党。

  1934 年 10 月, 高文甫把张子敬、 王存典叫到自己住室, 向他们讲党纲、 党章、 党的基本 知识, 并郑重告诉他们:

 “今晚我介绍你们两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你们就是党员了。你们要严格执行党纲、 党章, 遵守党的纪 律, 保守党的秘密。

 定期过党组织生活。” 从此. 中党单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单县中学诞生, 高文前任支部书记, 张子敬、 王存典任支部委员。

 高文甫支持进步学生的行动, 引起了学校当局的注意, 决定不再聘高文甫任教, 高文甫离开单县去北平。

 临行前对张子敬、 王存典说:“不管今后有任何困难, 都要坚定地做好党的工作, 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张子敬遵照高文甫的指示, 毕业后回到家乡 , 在张花园小学以教书为掩护, 积极开展党的地下活动。

 到 1936 年春, 发展了七名党员, 成立了单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一张寨支部。

 又以张寨支部为中心, 发展了二十多名党员, 遍布单县东南。

 从此, 张寨一带成为单县的革命基地, 被誉为湖西区抗日根据地的“小延安”。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这片红色热土, 拜“读” 脍炙人口的抗日故事。

  扬眉吐气的“狙击战”

  1938 年 7 月 2 日, 刚刚被编为湖西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八大队的张寨抗日 自 卫团联队, 获知日军吉谷师团 1000 余人从砀山沿单砀公路向单县进犯。

 在教导员高文甫率领下,抗日自卫团联队火速赶往马良集附近狙击。

 待鬼子兵踏着大皮靴啪啪地接近时, 高文甫一声令下, 长枪齐鸣, 把鬼子打得晕头转向, 乱作一团, 当即死伤几十人。

 待鬼子头目哇哇叫着回过神来的时候, 机智的勇士们顿失踪影。

 气急败坏的鬼子头目 指挥着向他怀疑的方向好一阵猛烈扫射, 我掩伏在安全之处的勇士们哈哈笑着直骂小鬼子笨蛋。

  接着就到了烈士亭, 亭名浩然, 取‘浩然之气’ 之意, 表现了烈士们为建立新中国而‘抛头颅, 洒热血’ 的英雄气概。

 环绕烈士亭周围有四座烈士公墓。

 亭、 墓浑然一体, 庄严肃穆; 四周松柏常青, 瞻谒者不绝。

  接着就看到了烈士英名碑, 上面密密麻麻的刻着就义烈士的名字, 这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一个个血肉之躯。

 正是他们的付出, 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陵园中部, 法桐、 古柏掩映下, 并列着李贞乾、 吴大名两座烈士墓。

 李贞乾墓前挽联是:

 “当年神州陆沉义旗举苏北唤起千万健儿开展抗日根据地; 今朝河山解放懿范垂湖西激励广大群众巩固人民共和国”。

 墓上方为原湖西地委书记潘复生的题词:

 “李贞乾烈士永垂不朽”。

 李贞乾(1903-1942)

 名秉刚, 江苏丰县李新庄人, 湖

 西专署专员。

 1938年春, 经王文斌介绍, 李贞乾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领导下, 在他的家乡 成立丰县抗日游击队第六中队, 六月中旬, 六中队又与华山镇抗日游击队合编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 李贞乾任队长, 王文斌任政委。

 二总队运用游击战术, 神出鬼没的袭击敌人, 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日伪。

 1939年1月, 二总队与八路军115师685团合编为苏鲁豫支队。

 6月李贞乾率军挺进鱼台,在谷亭一战消灭日伪军七百多人,

 7月被鱼台县十个群众团体选为鱼台县抗日民族政府县长。

 1939年9月, 湖西发生"隶托"事件, 李贞乾被王须仁等诬陷为托匪, 被打的遍体鳞伤,得救后, 毫无怨言, 仍然积极从事革命工作。1940年湖西专员专署成立, 李贞乾被选为专员。

 1940年至1942年任专员期间, 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示, 通过普选形式, 迅速建立了专区,县、 区、 编村四级政权, 同时建立了县大队、 区中队、 村民兵小队等抗日武装, 成立了各级农救会、 青抗先、 妇联、 儿童团等抗日群众团体。

 他常对同志们说:“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兵,而不是上司, 要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 他对专署各科局的工作抓得很紧, 每逢召开县长会议, 他总是亲自起草报告和文件, 每逢行军, 他的大黑马不是驮着病号, 就是驮着办公用具,自己和机关同志一起步行。

 他的旧军装缝了又缝, 补了 又补, 他忘我的工作, 先人后已的作风, 受到湖西党政工作人员和群众的钦佩。

 单县人民把“廉洁奉公、 勤政爱民” 的匾额献给了这位好专员。

 1942年12月20日, 日军石井师团纠集步骑炮兵及各县伪军一万多人, 配合飞机、 坦克, 用拉网合围战术, 从丰县、 砀山、 单县、 金乡 同时出发, 对我湖西抗日地进行大扫荡。

 李贞乾同志率领专署机关部队奋勇抵抗。

 12月 21日上午10时许, 在单县城东45里的马桥一带与敌遭遇, 他奋不顾身, 与敌人血战两小时后, 发现敌我兵力悬殊, 便组织大家突围, 突围时, 他和几个警卫员、 通讯员始终在后面掩护。

 当机关同志撤完, 他们正准备撤退时, 敌人蜂涌而来, 他从容不迫, 边打边撤, 终因敌多势众, 炮火猛烈, 不幸中弹, 以身殉国。

 马桥一带群众含着眼泪安葬了李贞乾同志的遗体, 抗日战争胜利后, 湖西地委又将他的遗体迁葬在湖西革命烈士陵园。

 吴大名烈士墓前挽联是:

 “过草地走雪山披肝沥胆救祖国, 战章缝挫强敌碧血丹心为人

 民”。

 墓上方正中为刘伯承司令员1952年12月所题:

 “人民解放军阵亡旅长吴大名之墓”。

  吴大名烈士的故事;

 马背上的“摇篮”

 吴大明, 又名吴大名。

 1911年生于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豆腐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他8岁起就给地主放羊, 经常被地主用鞭子抽打。

 1927年, 16岁的吴大明参加了游击队,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随红军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保卫陕甘宁边区战斗。

 1943年夏, 吴大明任八路军2纵队新3旅8团团长, 1943年夏, 他调任冀鲁豫军区19团团长。

 从此, 他率军转战鲁西南, 多次机智灵活地打击日寇, 和菏泽大地结下不解之缘。

  1943年7月, 冀鲁豫军区六个主力团在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领下,在曹县东南地区发起反击国民党第28集团军李仙洲部的战役。

 吴大明带领19团趁敌人不备,如猛虎下山, 扑向李仙洲总部所在地外围村庄, 不到半个小时吃掉敌人一个连。

 随后, 李仙洲设在成武天宫庙的总部被包围。

 吴大明向杨得志提出了引蛇出洞打伏击的战术, 不到一个小时, 歼敌1000余人。

 李仙洲在遭受重创后, 慌忙与侯镜如的第92军会合, 连夜向陇海路以南溃逃。

 吴大明又和兄弟部队一起, 包围了侯镜如的第92军2000余人, 经与敌人短兵相接,只有侯镜如带着几个人乘雨夜逃跑, 其余全部被歼。

  1945年11月, 吴大明由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调任7纵19旅旅长。

 从1945年12月31日攻克郓城开始, 我军相继解放了巨野、 嘉祥, 1946年1月 9日又攻克了鲁西南重镇济宁, 全歼敌一万余人。

 连续紧张的急行军, 使吴大明胃病经常发作, 但他乐观地说:

 “没事, 蒋介石打不垮, 中国不解放, 我就死不了 。” 为适应紧张的战斗生活, 领兵打好仗, 吴大明还学会了在马背上睡觉的本领, 他称之为“马背上的摇篮”。

  出师未捷身先死 1946年8月, 我军对敌整编3师发起攻击, 吴大明带领19旅56团打小杨湖之敌。

 当时天正下着雨, 吴大明带着部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赶到小杨湖附近向敌人发起猛攻, 战斗持续了一夜。

 在吴大明的指挥下, 指战员们沉着应战, 冲进小杨湖, 把敌人分割成几块, 全部歼灭。

 在大杨湖战役中, 19旅在吴大明率领下, 激战三昼夜, 消灭敌人五个营, 活捉敌团长两名, 俘虏敌千余人。

 小杨湖之战, 国民党王牌军整编3师全部被歼, 师长赵锡田被生擒。

  1946年9月 29日, 巨野战役打响, 吴大明奉命率领19旅在章缝东面刘庄一线向敌11师实施突击。

 10月 5日上午, 吴大明从纵队接受任务回来, 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命令, 部署了具体的作战方案。

 然后带领大家到前沿阵地查看地形, 吴大明走在最前面, 敌人发觉后,一连打来三发炮弹, 第三发落在吴大明身边, 把吴大明等几人炸倒在地, 吴大明伤势很重,小腹和膀胱被炸伤, 肠子淌出一堆, 血流不止。

 当时的巨南县昌邑区担架队抬着他飞快向后方医院跑去, 但由于流血过多, 伤势过重, 没到后方医院他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 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年仅35岁。。

  在吴大明牺牲的地方, 地方党政领导、 19旅指战员和当地群众一起召开了追悼大会,吴大明的遗体被安葬在巨野县大义镇天阁村天庙内。1952年, 移葬在单县湖西革命烈士陵园。

 刘伯承元帅亲笔题词“人民解放军阵亡旅长吴大明同志墓”, 镶嵌在烈士碑上, 两边刻着一副挽联:

 ” 过草地走雪山披胆沥肝救祖国, 战章缝挫强敌碧血丹心为人民"。

推荐访问:革命教育 红色基地 革命 红色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