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遵义会议(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遵义会议 百科名片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是指 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 为了纠正王明“左” 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目录 会议背景
参会人员
起因
会议经过
主要内容
会议结果
会议意义
会议旧址
会议背景 参会人员
起因 会议经过 主要内容 会议结果 会议意义 会议旧址
纪念邮票
展开 编辑本段会议背景
1934 年 1 月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 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 王明“ 左” 倾冒险主义得
遵义会议会址(图一)
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领导下, 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了 ,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 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 “ 左” 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 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 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 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 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 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 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 六军团会合的企图, 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 年 1 月 7 日 , 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 [2]
编辑本段参会人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 按姓氏笔画为序)
毛泽东( 1893 年—1976 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遵义会议 朱德( 1886 年—1976 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 会主席、 红军总司 令兼红一方面军司 令
陈云( 1905 年—1995 年)
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长征开始时为红五军团中央代表, 军委纵队政治委员 , 遵义警备司 令部政治委员
张闻天( 1900 年—1976 年)
又名洛甫,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 会主席
周恩来( 1898 年—1976 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 会副主席, 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 , 长征开始时为中央“ 三人团” 成员
秦邦宪( 1907 年—1946 年)
又名博古, 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 长征开始时为中央“ 三人团” 成员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稼祥( 1906 年—1974 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 会副主席, 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邓发( 1906 年—1946 年)
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
刘少奇( 1898 年—1969 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 长, 长征开始时为红八军团中央代表, 黎平会议后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
何克全( 1906 年—1955 年)
又名凯丰, 共青团中央书记、 长征开始时为红九军团中央代表
参加会议的其他人员
刘伯承( 1892 年—1986 年)
红军总参谋长、 军委纵队司 令员 , 遵义警备司 令部司 令员
旧址 李富 春( 1900—1975 年)
中央候补委员 、 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代主任
林彪( 1907 年—1971 年)
红一军团军团长
聂荣臻( 1899 年—1992 年)
红一军团政治委员
彭德怀( 1898 年—1974 年)
中央候补委员 、 红三军团军团长
杨尚昆( 1907 年—1998 年)
中央候补委员 、 红三军团政治委员
李卓然( 1899 年—1989 年)
红五军团政治委员
邓小平( 1904 年—1997 年)
中央秘书长
李德( 1900 年—1974 年)
原名奥托· 布劳恩, 共产国际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 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 成员
伍修权( 1908 年—1997 年)
翻译[3]
编辑本段起因
湘江战役后, 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 继续向湘西前进。
这时, 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 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 重兵。
在此危急关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 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 2、 红 6 军团的计划, 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以摆脱敌人, 争
遵义会议 取主动。
1934 年 12 月 12 日 , 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 王稼祥、 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 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 坚持到湘西去。
15 日 , 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
18 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
经过激烈争论, 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 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 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
黎平会议肯定了 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改变了 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 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
黎平会议后, 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 连克锦屏等7 座县城, 于 12 月 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
12 月 31 日 晚至次日 凌晨, 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 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 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会议还决定, “关于作战方针, 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 , 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
这个决定, 实际上剥夺了 博古、 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1935 年1 月 初, 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 茶山关渡过乌江, 1 月 7 日 晨, 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
截至此时, 王明“左” 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 4 年之久, 给党和红军造成了 极其严重的损失。
还在中央苏区时, 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 一些军团指挥员 在作战电报、 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 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 己的正确主张, 但都没有被接受。
长征开始后, 随着红军作战迭次失
利, 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 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 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 是排斥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 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 强烈要求改换领导, 改变军事路线。
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对王稼祥、 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 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 围剿” 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得到他们的支持。
周恩来、 朱德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 也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这时, 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 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
在这种形势下, 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 总结经验教训, 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
同时, 中央红军攻占遵义, 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 以南地区, 取得了 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 也为中央召[4]
开遵义会议提供了 必要条件。编辑本段会议经过
1935 年 1 月 15 日 至 17 日 ,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 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
遵义会议 “围剿” 的经验教训。
首先, 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 围剿” 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力为“ 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
接着, 周恩来来作了 副报告, 主要分析了 第五次反“ 围剿” 和长征中战略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 自 我批评, 主动承担了 责任。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 重要发言, 着重批判了 第五次反“围剿” 和长征以来博古、 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
张闻天、 王稼祥、 朱德、 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 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 委托张闻天起草了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 围剿” 的总结决议》 , 并由常委审 查通过。
决议肯定了 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否定了 博古关于第五次反“ 围剿” 的总结报告, 提出了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 滇、 黔的敌军, 在那
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 当时应无常委之说) , 取消博
古、 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 朱德指挥军事。
会后, 常委进行分工:
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 毛泽东、 周恩来负责军事。
在行军途中, 又成立了 由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至此, 遵义会议以后的[1]
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
编辑本段主要内 容
遵义会议的内 容: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 围剿” 的总结的决议》 即遵义会议决议, 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
(1) 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 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 委托常委审 查后, 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 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4) 取消“ 三人团” , 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 周为军事指挥者, 而恩来同志是党内 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决议》 主要内 容
会议经过激烈争论, 根据多数人的意见, 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 容, 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 围剿” 的总结决议》 。这个决议起草后于“ 一九三五年二月 八日 政治局会议通过” , 2 月 16 日 中央油印印发了 这个决议。
《决议》 否定了 博古的报告, 认为基本上是错误的。
《决议》 列举大量事实, 说明红军在主观上、 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 围剿” 的条件,明确指出反“ 围剿”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 。
在敌人采用“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 的情况下, 我们的战略战术应该是决战防御(即攻势防御) , 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 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 以各个击破敌人, 以粉碎敌人。
然而。
我们却以专守防御代替了 决战防御, 以阵地战、 堡垒战代替了 运动战, 并以所谓‘ 短促突击’ 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 。
以分散兵力的作战方针代替集中兵力的作战方针, 违背了 我军战略上持久, 战术上速决的基本原则。
放弃诱敌深入的方针, 而搞“ 御敌于国门之外” , 结果造成严重损失, 使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
《决议》 指出, 政治上, “ 左” 倾机会主义者提出“ 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 , 没有利用敌人内 部的第一矛盾冲突, 拒绝援助福建事变, 丧失了 打破“围剿” 的良机。
《决议》 指出, 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 “ 左” 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 原则错误。
“在苏区内 同敌人拼命抗战、 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
退出苏区变成了 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
在干部中群众中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 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军作战受到困难, 使所有的部队变成掩护队。
《决议》 指出, 在领导作风上, “ 华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 , 在军委内 造成了 不正常现象, 博古同志不但不批评纠正、 反而支持。
他们的错误是“ 严重的政治错误” 。
《决议》 批判了 “左” 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 重新肯定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要求红军迅速完成从阵地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 为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斗争。
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 改为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遵义会议指出军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 博古、 周恩来 3 人, 而李德、博古负主要责任。
编辑本段会议结果
会议经过激烈争论, 根据多数人的意见, 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 容, 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 围剿” 的总结决议》 。这个决议起草后于“ 一九三五年二月 八日 政治局会议通过” , 1935 年 2 月16 日 中央油印印发了 这个决议。
《决议》 否定了 博古的报告, 认为基本上是错误的。
《决议》 列举大量事实, 说明红军在主观上、 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 围剿” 的条件,明确指出反“ 围剿”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 。
在敌人采用“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 的情况下, 战略战术应该是决战防御( 即攻势防御)
, 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 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 以各个击破敌人, 以粉碎敌人。
然而。
却以专守防御代替了 决战防御, 以阵地战、 堡垒战代替了 运动战, 并以所谓‘ 短促突击’ 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 。
以分散兵力的作战方针代替集中兵力的作战方针, 违背了 人民军队战略上持久, 战术上速决的基本原则。
放弃诱敌深入的方针, 而搞“ 御敌于国门之外” , 结果造成严重损失, 使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
《决议》 指出, 政治上, “ 左” 倾机会主义者提出“ 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 , 没有利用敌人内 部的第一矛盾冲突, 拒绝援助福建事变, 丧失了 打破“围剿” 的良机。
《决议》 指出, 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 “ 左” 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 原则错误。
“在苏区内 同敌人拼命抗战、 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
退出苏区变成了 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
在干部中群
众中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 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军作战受到困难, 使所有的部队变成掩护队。
《决议》 指出, 在领导作风上, “ 华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 , 在军委内 造成了 不正常现象, 博古同志不但不批评纠正、 反而支持。
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