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突出特色强产业,厚积薄发勇争先(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突出特色强产业
厚积薄发勇争先 ——合江镇工作汇报
合江镇位于距城区 27 公里的低山浅丘地带, 东邻眉山市洪雅县、丹棱县, 北接名 山县红岩乡 , 西临草坝镇林口 村, 南接草坝镇水口 村。因名 山、 鄢郑两河于此合流而得名 , 幅员 面积 27. 4 平方公里, 辖 10 个行政村, 56 个村民小组, 现有农户 2500 余户 8500 余人。
有林地 12287亩, 耕地 2989 亩, 建成全市万亩生态茶园科技示范基地、 万亩生态观光茶园, 素有“魅力茶乡 ” 之称。
近年来, 合江镇党委、 政府在区委、 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紧紧围绕“以枢纽为纲, 融入成都、 衔接攀西, 错位配套发展” 的经济发展战略, 以“统筹发展, 富民强镇, 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茶叶产业强镇”为目 标, 大力实施“党建强村、 产业强镇” 战略, 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的“助推器”, 把发展和壮大茶叶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不遗余力地打好“红色党建”、“绿色产业” 两张牌, 因地制宜调结构, 突出特色强产业, 强基固源促发展, 千方百计促和谐, 强力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全镇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 社会政治稳定、 人民生活改善、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可喜局面。
合江镇成为了全区乃至全市“党建试验田”、“产业示范镇”。
2008 年、 2011 年, 镇党委先后被评为全市、 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 奋发有为创新业 ( 一)
持之以恒壮产业, 打牢经济基础。
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合江镇党委、 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因地制宜,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资源, 坚持不
懈地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围绕打造茶叶产业大镇这个目标, 在盘活存量、 扩大总量、 提高产量、 提升质量、 增加市场占有量上下功夫, 按照“强服务、 抓龙头、 出效益、 保增收” 的工作思路, 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协会+农户” 的生产经营模式, 成功引进省级龙头企业老茶客公司、 兄弟友谊公司, 市级龙头企业雅泉公司、 三雨公司等企业投资建立了 12000 多亩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叶核心基地。
茶园面积逐年扩大, 2010 年达到 29400 多亩, 人均 3. 45 亩, 良种化率达 92. 6%, 现主要有福选九号、 福鼎大白、 名 山 131、 梅占等优良高产品种, 建成全市万亩生态茶园科技示范基地、 万亩观光茶园。
同时, 深挖潜力, 大力推广“桂花+茶园” 的种植模式, 提高茶园综合收益, 推动茶业上档升级,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 提高单产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茶叶精加工, 现全镇有 24 家茶叶加工厂, 其中雅泉茶厂为省级扶贫开发成长型企业、 市级龙头企业, 主要产品有蒙顶甘露、 蒙顶黄芽、 云台碧绿等, 产品远销北京、 上海、 杭州、 成都等地, 年产值 1600多万元, 上缴利税 28 万元。
2010 年, 全镇茶叶产量达 2765. 2 多万斤,实现销售收入 9221. 6 万元, 农户 人均纯收入达 5893 元, 其中茶叶收入达 4007 元, 占全年纯收入的 68%。
今年茶叶生产截止清明前, 共采摘鲜叶( 名 优茶)
890 吨, 实现鲜叶销售总收入 3238 万元, 人均收入已达3680 元; 茶叶加工企业加工名 优茶 177 吨, 实现销售收入 2478 万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 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聚宝盆”,“家家有茶园、 人人采茶忙” 成为春天合江的生动写照。
今年 4 月 初, 我们依托茶资源, 举办了 首届合江采茶节活动, 以茶为媒, 以茶会友, 向世人展示多姿多彩的合江, 开放开发的合江,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合江。
在主抓茶叶生产的同时, 统筹推进林竹、 蚕桑产业均衡发展, 建成纸浆原
料林基地 6000 多亩, 桑园面积 1080 亩, 年收益 4500 多万元。
此外,在张山村流转土地 100 亩, 种植薄壳核桃, 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 二)
千方百计惠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 镇党委、 政府积极争取交通、 建设、 水务、 农业、 林业、畜牧等部门支持, 大力实施道路“通达、 通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通村公路 26 公里、 生产便道 18 公里、 林区公路 8 公里, 完成沼气池建设 563 口 , 饮水工程 10 处, 解决了 53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特别是“5. 12” 地震后, 抓住灾后重建机遇, 积极争取项目 、 资金支持, 顺利完成了 徐坪、 蟠龙两个村集中安置点建设;争取省民建、 省青基会和红十字会、 香港特区政府分别对口 援建完成了镇卫生院、 塘坝村小和镇中心校建设并交付使用, 全镇社会事业大大向推进。
同时, 扎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 新农合、 新农保和农转非城镇养老保险等工作, 364 名 低保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 应退尽退, 动态管理;新农合参保人数达 7831 人, 参合率达 97%; 202 名 被征地农民加入了 农转非城镇养老保险, 3700 余人参加了新农保。
在社会管理方面, 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试点, 扎实抓好矛盾纠纷的定量评级、 分类管理和风险评估, 坚持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对矛盾纠纷实行紧急时会商, 必要时联调, 及时分流, 及早调处, 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把纠 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有力地维护了 社会稳定,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取得了 初步成效。
( 三)
殚精竭虑强治理, 纯净乡 风民风。
以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 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 掀起生态文明创建新高潮。
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 按照“清洁化、 秩序化、 优美化、 制度化” 要求, 强势宣传, 广泛发动, 精心组织, 扎实深入, 富有成效。
按照“七进” 、 “三延伸” 要求, 实行了 分片承包、 网格化管理、 门前五
包、 垃圾分类处理、 督查评比“五项制度” , 组建了党员突击队、 民兵预备役、 老协会员 、 低保人员 、 妇女同志“五支队伍” , 突出草合公路沿线、 场镇、 茶园观光点、 水库河沟“四个重点”, 落实了 专职保洁人员 、 义务监督员, 修建了 60 多个样式新颖美观的封闭式垃圾池, 配备了 垃圾车、 垃圾桶, 设计了 富有茶乡 特色的路标指示牌, 农户 院坝硬化率达 80%, 极大改善了 人居环境。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注重树典型、 抓带动、 拓载体, 深入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五星文明户 ”、“清洁示范户 ” 评选及新一轮星级示范村创建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以典型的示范带动扎实推动全镇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其中, 魏家村于 2008 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2009 年评为省级卫生村、 市级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 2010 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村。
( 四)
开拓创新抓党建, 筑牢战斗堡垒。
以创先争优为统领, 大力实施“党建强村战略” ,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创新组织设置模式, 在 2007 年第七届村级组织换届中, 在地域相邻、 产业相关的魏家、 塘坝两村开展了“跨村设置、 产业联建” ,建立了 联合党总支, 下设茶叶、 蚕桑、 综合三个支部。
有效整合党建资源, 实现了村级组织更强、 产业发展更强的“双联双强” 目 标。
选好配强镇村两级班子, 在去年 8 月 的村级组织换届和今年 6 月 的党委换届中,坚持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坚持“一好四强” 标准和“双强双带” 标准, 全面实行“三票两述一承诺” 、 “三推两述一选” , 选出了 组织信得过、 群众靠得住的新一届党委班子和村级组织班子, 通过换届, 换出了新活力, 换出了新气象, 换出了新思路。
推动活动阵地建设,启动了 蟠龙、 太坪、 横岩、 柏蜡四个村级组织活动室建设, 其中蟠龙为示范点, 其余三个村为标准点, 预计将于本月 底建成投入使用。
创新工作机制, 开展了 “七星” 创建, 实行了 村财镇管、 村干部辞职承诺制、
村干部值班制、 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 强化党建工作责任, 推进党内民主, 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 反躬自省求突破
近年来合江经济社会得到了 长足发展, 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下一步发展, 主要体现在:
( 一)
产业效应低。
全镇发展茶叶十多年来, 一直停留在原料基地的定位,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精加工水平低, 增值空间小, 综合效应低, 农民增收困难。
全镇 24 家茶厂, 仅有雅泉、 三雨两家取得 QS 质量认证, 90%为家庭小作坊, 布局混乱, 条件简陋, 设备落后, 卫生状况差, 无统一品牌, 有茶园优势无品牌优势、 有产量优势无产值优势。
( 二)
交通条件差。
草合路( 草坝到合江直至名 山红岩乡 )
为上世纪 90 年代初所修, 路窄弯急坡陡, 路面大坑小凼, 破损严重, 颠簸厉害, 虽经多次养护, 仍不能治本, 路难行的状况并未改观。
虽已建立客运站, 但因该路段至今未开通客运线路一直闲置, 群众出行、 学生上学极不方便, 只能搭乘无运营资格的民用车辆, 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 尚有 70 多公里的村组干道、 茶园生产便道、 林间公路急需硬化,观光茶园游道需拓宽。
( 三)
市政设施旧。
80 年代修建的场镇, 街道狭窄, 路面破损,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 无绿化、 无照明, 无排水系统, 无公共厕所和专业的茶叶市场、 农贸市场, 沿街房屋陈旧、 管线零乱。
( 四)
安全饮水难。
全镇 10 个村中横岩、 太坪、 徐坪、 魏家 4 个村没有建供水站, 村民饮水“靠天”、“靠山”, 即在田边地角挖塘取水或从山上“捡” 水解决饮水问题。
场镇所在村双合村供水站容量小、 压力小不能满足单位和居民用水需要, 全镇尚有近 1/3 的群众存在安全饮水困难问题。
( 五)
保障措施弱。
用地指标少紧, 财政资金紧张, 资金投入不足等也是制约下一步发展的因素。
三、 锐意进取谱新篇
经过多年的发展, 合江镇产业优势明显, 干部队伍纯洁, 社会风气良好, 优势突出, 基础较好。
在下一步工作中, 我们将紧紧围绕和认真落实区委三届五次党代会确立的“生态引领、 枢纽驱动、 工业支撑、城乡共融”四个战略重点, 借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和区委打造 “茶叶强县” 的契机, 以建设“生态宜居之乡、 茶叶产业强镇” 、 打造“中国茶乡第一镇” 为目 标, 在“生态立镇、 产业强镇、 旅游富镇、 科教兴镇、 依法治镇” 发展思路的统领下, 做好做足“茶叶” 这篇文章,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 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 壮大茶叶产业基地, 拓展茶叶精深加工, 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 提高茶叶品质、 提升市场竞争力, 培育经济增长极, 倾力打造“一乡二园三基地” ( 生态宜居之乡 , 万亩生态观光茶园、 茶叶品种展示园, 科技示范基地、 茶叶深加工基地、 良茶品种繁育基地)
, 打造成为集茶叶生产、 加工, 休闲旅游、特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乡 镇、 魅力乡镇,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 一)
找准抓手, 强力推进, 实现三产协调发展。
一是打造示范点, 提高产业化, 发挥第一产业综合效应。
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茶检中心落户 雨城和合江被纳入国家茶叶发展核心区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坚持走有机、 生态的路子, 在张山、 横岩等高山村大力发展有机茶种植, 加大科学管护力度, 持续推进中低产茶园的改良改种工作, 进一步壮大茶叶产业基地规模, 着力提高茶园品质, 建成万亩科技示范基地。
同时, 大力发展经济价值高的桂花茶园、 茶花茶园、 油茶茶园等茶园套种和茶香鸡、 茶香猪等茶下、 林下养殖, 加快现
代立体农业进程,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促进茶农增收, 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二是实现集约化, 树立新品牌, 壮大第二产业规模优势。
改变茶叶生产的传统模式, 采取“园区+企业+市场+基地+农户 ” 的模式, 在场镇中心区规划建设占地 150 亩, 建设内容包括茶叶深加工园、 茶叶交易市场、 居民安置点、 茶文化广场。
根据现有用地指标, 首期计划占地 30亩, 用于最急需、 最紧迫的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和地质灾害搬迁户 的安置。在茶叶市场、 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停车场、 附属道路设施建设中, 按“政府主导, 企业投资建设, 招商入驻, 到期移交” 的思路, 采用 BOT 模式,即由开发商投资完成前期土地整理、 市政设施及标准化厂房修建, 茶叶加工厂以租赁的形式入驻, 开发商收回前期投资后移交给政府。
在居民安置点建设中, 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集资” 的思路, 采用BT 建设模式, 即以镇政府为主导, 完成项目 用地的前期报批以及施工前的房屋拆迁和土地调整后, 由开发商参与前期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方案规划、 地勘、 设计以及土地平整、 市政配套设施施工; 在此基础上, 村民集资, 按户 分摊前期建设投资, 并自 筹资金, 按照前期规划的方案和施工图纸, 以及统一规划、 统一设计、 统一布局、 统一风格“四统一”要求自 建房屋。
三是寻求增长点, 增强吸引 力, 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辖区内有位于双合村的万亩观光茶园、 位于双合村附近的名 山双龙峡、 位于魏家村境内的龙洞子水库以及从镇南流过注入青衣江的名山河、 高腔河( “一峡一库两河”), 有位于横岩村境内的神奇桫椤谷, 茶林满园, 翠竹绕岸, 风景秀美, 旅游资源丰富。
为此, 我们将坚持“农旅结合、 以农促旅、 以旅富农” 的方针, 深度挖掘、 大力发展以“原生态、 慢生活”为特色、 以“回归自 然享受茶园” 为主题, 以“观山、 听水、 品茗、 炒
茶、 漂流”为内容的茶文化观光和订单式、 体验式、 拓展式生态休闲旅游业。
同时, 做好传统手工做茶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 资力度, 吸引 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合江、 关心合江、 开发合江、 建设合江, 进一步把合江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经济强势。
经积极努力, 上海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