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奋进”读书征文,供大家参考。
“感恩奋进”读书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编者按
为反映读书学习在四川“5· 12” 地震灾后重建中提供的精神支撑和知识帮助, 展现灾后眉山广大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 今年 1 月起, 由市文明办、 市文体影视新闻出版局、 眉山日报社、 眉山广播电视台、 眉山新华文轩公司联合在全市广大群众中开展了“中国人寿杯· 感恩奋进” 读书征文活动。
本次活动吸引了广大读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征集活动中, 共收到征文 156 篇,经市读书征文活动办公室组织评审, 共评出一等奖 3 名, 二等奖 5 名, 三等奖 8名, 优秀奖 10 名。
现将一等奖获奖文章刊登如下, 以飨读者。
书信里的牵挂
丹棱县双桥镇 王彬雁
汽车“哧” 一声停靠在了路边, 天微微亮, 雾气里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家乡 味儿。背上鼓鼓的行包, 拖上重重的年货, 张文全走下车, 一阵寒风让他情不自禁地裹紧外套, 朝着田野深处走去。
踏在曲折的小道上, 张文全发现今年回家的心情格外好。摸摸胸口温热的书信,张文全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他好想抱抱来信的人——他那 11 岁的儿子小哲。
7 年了, 为了给孩子一个舒适、 富裕的生活环境, 张文全一直在外务工, 每逢春节前后才回家一次。
就在两年前, 当小哲沉迷游戏、 不爱学习、 放学不着家、坏习惯太多成为了张文全电话里最常听到的、 书信里最常看到的关于儿子的信息时, 张文全卖苦力挣钱的动力减半了。
时常在儿子拒接自己电话后陷入是回家继续务农、 专心教育儿子, 还是在外继续务工、 尽快改变家里贫困情况的抉择中。
他苦恼于自己没有文化, 也无一技之长, 而落得不得不丢下妻儿务工养家的局面。
然而, 一切的苦恼在去年 4 月张文全收到儿子第一封书信时慢慢淡去, 自己的打工动力也在读完儿子书信后倍增。
“……爸, 你肯定听妈说我不听话, 爱和她对着干, 今天我在村委会的图书室里翻了本《青春期的那些事》 , 里面说我正处于少年叛逆期, 是正常的行为。
我和妈解释了, 可她听不进去!
……” 儿子第一次的来信, 让张文全又喜又忧。
忧的是小哲很明显是在抱怨家人对其的管束, 喜的是发现小哲居然还会去图书室翻书, 而且愿意通过书信和自己交心聊天。
读完小哲的书信, 张文全半睡半醒了一宿, 天一亮便先给村主任老郭打了个电话, 确认了儿子信里说的村“图书室” 原来是村里新建成的“农家书屋” , 里面有上千册包括农技、 文学、 心理、 科学等方面的书, 而且村民可以免费借阅; 再给妻子打一通电话, 交代她一定要多想办法让小哲多去几次“图书馆” , 她自己
也多去看看教育子女方面的书, 学习学习城里人管教孩子的科学办法。
然后在给儿子的信里, 张文全则当起小哲的好朋友, 好奇地打探这“图书馆” 的事儿, 还咨询有没有适合他这个爸爸看的书。
随着工地上的楼一天天高起来, 张文全和儿子的书信也渐渐多了起来。书信里,小哲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从《绿野仙踪》 到《三国演义》 , 也小大人似的给爸爸建议:
“郭伯伯说你可以考虑回来在家里搞养殖, 现在有政策支持, 不懂的技术有技术指导员, 不懂的知识有图书室呢!
” 每次电话回家, 妻子、 父母都在述说小哲的转变, 小哲不再是游戏厅的常客了, 妻子也不再是老师办公室的座上客了, 爱溜达的姥爷总能在村委会里碰到小哲, 小孙子看书的样子还有模有样呢!张文全焦虑小哲成长的心情, 在书信往来和亲人的述说中平静多了。
自己当初认真对待了孩子抱怨的书信, 相信了读好书、 看好书可以改变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的理念, 决定了和妻子一起努力引导孩子先养成好的习惯再发展其他, 所以才有小哲这一年来的转变。
又到过年时, 张文全收再次收到了小哲的书信:
“……爸爸, 回家过年吧!
前天我生日时, 妈妈说如果我听话, 爱读书, 爱学习, 你回家后就再也不出远门了,会一直陪着我们, 是不? 我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去村委会看书, 管书的朱阿姨都夸我呢!
我觉得我可以做你的乖儿子哦。
你知道吗? 爸爸, 我可准备了礼物给你哦, 那就是我这次期末成绩语文考了95 分呢!
老师还在全班读我的作文《我和图书室》 , 村主任郭伯伯都说我写得可好了, 我也把作文寄给你看看吧!
还有, 妈妈买了好多小猪啊, 是不是我们家也要成为养猪大户了啊? 妈妈可辛苦了, 你快回来吧……”
揣着儿子的书信, 张文全匆匆踏上了回家的路, 想儿子了便摸摸胸口的信。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彩, 照在了这片熟悉的乡 土时, 张文全抬头望见了站在村口的小哲和妻子。
他们身后不远处的薄雾中, 曾被自己不重视的村委会, 莫名地在张文全的心里变得高大起来。
张文全向妻儿飞奔过去, 牵起儿子的手, 高声道:
“走!
带爸爸去参观下我们农民的‘图书室’ !
我也借几本养殖的书回去研究研究!
” “好叻!
这就带您去!
” “去什么去啊, 天才亮, 村委会还没开门呢!
哈哈!
” 一家三口的欢声笑语融化了冬日的寒冷, 留下他们在薄雾中渐渐隐约的身影……
爱心书香
洪雅县人大办公室 刘玉莲
2011 年伴随着雪花翻开崭新的篇章, 节后上班, 收到省作协的贺卡, 上面是马识途老先生经典的书法:
“文章直欲清如许, 气宇何妨峻似山。
” 去年, 马老前辈来洪雅, 把自己写的书赠送给了县图书馆, 95 岁高龄的马老在座谈会上与众多文化爱好者谈笑风生一个多小时, 讲述自己读书、 写书的体会, 获得热烈掌声。
几天后, 马老小说改编的电影《让子弹飞》 上演红火, 票房数字飘升得老高,
该电影的导演姜文说爱读马老的书, 马老是他的福星。
也许, 物质生活蓬勃发展之后, 精神领域的需求也渐渐水涨船高。
一个文艺繁荣的春天就要来了, 这是一个让我和许多对文化情有独钟的人们颇生欢喜的期待。
我相信, 过去、 现在和将来依然会有许多人与书的故事演绎着人间百态、 万千情怀。
少女时代, 我就很喜欢买书藏书, 过年 2 角钱的压岁钱, 也要留着等到正月初五书店开门, 去买上 4 本连环画书(那时候的书是 5 分钱一本)
, 乐颠颠回家,美美地阅读。
第一次调动工作的时候, 把自己历年积累的几大纸箱子书搬回去堆在老家的屋子里, 没来得及整理。
婆婆不识字, 替我打扫屋子, 看见屋子里塞满了旧书旧纸箱, 嫌太乱, 竟然喊来收荒匠, 全部当废品处理。
等我回来, 婆婆把买废品的一百多元钱交给我, 还高兴地说:
“我辛苦了大半天, 把你的屋子收拾得又干净又整齐。
” 我冲进屋子, 看见书全没了, 立刻泪流满面, 嚎啕大哭, 慌得婆婆也哭了, 赶紧出门, 满坝去追寻收荒匠, 要替我要回书。
书虽然没有寻回来, 但从此家人朋友都知道, 书就是我的爱物。
如今我与我的书, 牵手走过了风雨数十年, 悲伤时看书, 转移情绪; 郁闷时看书, 释放压力; 朋友相聚时聊书, 雅趣横生其乐悠悠; 晚辈来访时送书, 温馨关爱尽在书中, 让孩子们读书读好书, 是对他们一生最好的启迪。
我的卧室、 书房、办公室里都放着不少书, 闲了首先想到翻看几页。
从小爱读书的习惯, 到开始写作, 发表文章, 集结成册出书, 从文学青年到被人称老师、 称作家……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路上, 书是最忠实的精神伴侣。
“5· 12” 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 电视里滚动的报道震撼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我和好友梅立即组织县作协会员们捐款, 一个小时电话通知完毕。
还在本地“4. 7” 级地震中惊魂未定的会员们积极响应, 捐款捐了 1600 元, 把钱交给县红十字会。
闻讯有志愿者马上要前往灾区, 我和梅买了 500 瓶矿泉水、 1000 个面包送去。
梅说:
“物质上我们送不了好多, 还得送点精神食粮。
” 恰好我和梅都出了自己的散文集, 我们又连忙回家, 各拿了 50 本书, 飞快地在每本扉页上签上:
“我们和灾区人民心连心,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一片爱心送亲人” 等许多简单却洋溢着关爱和鼓励的语言。
一幅鲜红色的标语贴在志愿者的车头, 内容是:洪雅作协爱心情系灾区人民。
挥手目送着志愿者的车辆远去, 我和梅的心情都激动不已, 忍不住相拥而泣。
虽然至今不知道重灾区是谁收到了我们的 《月光祝福》和《指尖上的流年》 , 不知道那些书是不是能给收到的人们心灵上一份安慰, 但是, 我们忙碌着这些事情的时候, 是自愿的、 凝重的、 充满圣洁爱心的, 很久以后回忆起来都是美好的、 快乐的。
大灾大难之际, 直接拷问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奉献爱心让每个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和提升。
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一份爱心, 一言一行, 简单真实, 温馨感人。
后来, 我回到故乡 , 想起乡 亲们对我的关心, 对父母的照顾, 虽然在外工作多年, 但是在物质方面实在无有回报。
就把自己的书拿了两百本回去, 挨家挨户送一本。
意料之外的是, 乡 亲们十分高兴, 说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老文书用毛笔写了赞美对联送来, 退休的语文老师写了读后感在报纸上刊登, 游船的师傅把书放到船上给游客看。
恰好同事陪客人去观光, 回来跟我说:
“你厉害, 船上的老乡都在帮你给力。
” 外地回来的民间文化人, 把书中的《滩上风情》 一文, 拍成了电视散文片《槽渔滩风情》 , 在市、 县电视台播放。
首播那天, 故乡 的家里挤满
了乡 亲, 大家一边看、 一边乐, 父亲母亲脸上笑成一朵花, 瓜子花生水果买了一大堆, 不停地散发。
儿子从部队回来休假, 我带着他给母校捐书, 儿子为学校赠送了几棵黄桷兰、紫玉兰树。
校长讲述我当年读书的趣事, 鼓励学生们说:
“只要努力、 一切皆有可能。
” 儿子流畅的演讲获得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挺拔的军装更是惹来男孩子羡慕的目光。
我为孩子们签名、 与孩子们合影, 儿子对我竖起拇指:
“嘿, 我的妈妈像明星!
” 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清脆的话语、 定格在相片中, 每翻看一次, 就感动一次。
后来, 我带着考上香港理工大学的小龙女和朋友们去了几个农村学校赠书, 我在课堂上演讲《播种写作之花》 的时候, 在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 欣喜地看到对文学的热爱和憧憬。
几年之后, 一位女孩子给我打来电话, 告诉我说:
“阿姨,你送的书, 让我开始喜欢写作, 现在如愿考上了大学中文系。
专门给你报喜, 谢谢你。” 我不敢肯定自己的书在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里, 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是听到这些消息, 心情舒畅, 的确增添了我再写文章的力量。
我给予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本书, 如果有一个或几个孩子能够获得些许启迪和动力, 步入阳光的人生之路, 也是无比的快慰。
我给县城小奎星家教学校里爱好写作的六十多名孩子们赠书的时候, 一个身材瘦弱的孩子在门外一直高举着书, 等候我签名。
当我最后一个给她签名的时候,手腕已经酸涩无比, 我依然耐心地写了一长段鼓励的话。
女孩子红着脸, 羞涩地低声地说:
“老师, 我长大了也要写书, 当作家。
” 这个场景多么像当年接过班主任老师赠送我一本《中学生作文选集》 的时候我的模样啊!
我拥抱了她一下,微笑地说:
“太好了, 我相信!
你的书一定更美丽动人, 我期待着读你的书。
”女孩子和我拉手拉钩, 抱着书, 蹦跳着离去。
我目送着她, 心宛如一朵春天的桃花嫣然盛开。
一句话的力量
仁寿县天峨乡 九年制学校 唐佳莉
2007 年的时候, 我有一本《励志诗集精选》 丢了 , 我把家里找遍了也没见它的踪迹。
后来我也就没太在意了。
2008 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将我家新盖的二层小楼无情地震成了危房。我们一家有家不敢归啊!
后来, 那危房在余震一而再、 再而三的入侵下, 光荣“牺牲” 了。
母亲拭去脸颊上的泪珠, 一咬牙说:
“咱再盖, 盖个比这好的家!
”
这以后, 我的母亲, 那个我看来无比柔弱, 实质上却刚毅、 坚强的女人鼓励着我父亲和一帮因地震而痛失家园的人, 用双手重建我们的家园。在母亲的带动下,在党的补贴政策下, 他们买来了重建家园的材料、 工具。
一天、 一天地在那不平
整的黄土地上一砖一石地垒砌着。
任凭毒辣的太阳肆虐, 大滴大滴的汗水洗净钢材划出的伤口。
我看见过他们的眼泪, 是充满痛苦与希望的!
母亲是用双手重建家园的发起者, 自然要累些。
她白天要先帮大伙儿的忙, 提提水泥, 抬抬钢筋, 我不知道瘦弱的母亲是如何提起这些比她自己轻不了多少的东西的, 也许是一种信念吧。
然后, 还要给大伙做饭。
晚上大家都在帐篷里熟睡时, 母亲在蜡烛下算一天的开销, 可恶的蚊虫不会怜悯在帐篷外熬夜算帐的母亲, 常咬不误!
晚上很晚才睡的母亲早上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做饭, 理由是让大家早吃饭, 早开工!
母亲真的很累!
我不止一次看见她流泪, 常常在泪流满面后看一本书, 一本像极了我从村上的文化站借来的《励志诗集精选》 的书。
过了不久, 我家和村上一些人家的房屋相继以比地震前更好的面貌出现了。
母亲瘦了整整一圈, 眼圈有些黑, 眼睛深深地凹下去, 没有一点神。
她望着新建起的房屋, 久久未说出一句话来, 泪水大滴大滴地滚下脸颊, 倚在父亲肩上, 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
她在搬水泥时的那股劲儿, 荡然无存。
那时的她和此时的她, 判若两人。
后来, 我问她, 那么苦的日子, 怎么熬过来的啊? 母亲一下子老泪纵横, 从床下摸出一本《励志诗集精选》 , 翻到 24 页, 指向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说:
“2007 年的一天, 我在村头树下捡到这本书, 翻开看到的就是这句话, 当时便觉得很有力量……后来, 我想要放弃时, 便看看这话……”
我呆住了。
又想起母亲在黑夜里, 满面泪流看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场景, 又看看眼前这美丽的新家园, 眼角有些湿。
这——就是一句话的力量!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红盾护农保春...
推荐访问:“感恩奋进”读书征文 奋进 征文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