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个到村到户精确扶贫情况汇报,供大家参考。
六个到村到户精确扶贫情况汇报 扶贫开发工作, 是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构建和谐 XX 的一项艰巨性历史任务。
2012 年来, 我县在省委、 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积极创新思路, 强化措施, 按照“最紧迫的民生是减少贫困人口, 最基本的民生是就业, 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 最关键的民生是社会保障, 最现实的民生是改善住房, 最普遍的民生是基础设施向下延伸”要求, 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始终坚持“四到村四进户”扶贫措施, 即扶贫规划到村、 项目安排到村、 扶贫资金到村、 跟踪管理到村; 政策扶持进户、 技术服务进户、产业培植进户、 扶贫效益进户, 对贫困人口精准化扶持, “减贫摘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来, 我们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 即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 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 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 基础设施到村到户, 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性、 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农户身上、真正用在贫困村寨, 创造了凝心聚力、 艰苦奋斗、 攻坚克难、 勇于争先的“XX 精神”, 成功闯出了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按扶贫老标准 24.37 万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 按扶贫新标准 47.42 万贫困人口已减贫 25.02 万人(2014 年新增减贫 15.9 万人), 目前还有 24.2 万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由 36.75%减少到 18.75%。
扶贫工作将实现由“漫灌式”到“滴灌式”的转变。
一、 “六个到村到户”精确扶贫工作情况
(一)
坚持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 为推动贫困村贫困户加快脱贫提供坚强保障。
几年来, XX 老书记和克志书记将 XX 县和 XX 镇作为扶贫挂帮联系点, 多次深入我县进村入户开展帮扶活动, 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 为我们作出了示范, 树立了榜样, 使我们深受教育和启发。
我县针对基层基础薄弱、 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切实采取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 开展“集团帮扶”、 “千名干部下基层”等系列活动, 大力整合县乡 党建资源, 强力推进党建扶贫工作; 鼓励各类企业、 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长效机制。
选派“五类”干部到“五类”村任职。
针对村级组织工作软弱、村干部“庸懒散”等问题, 采取选派党政干部到难村、 政法干部到乱村、 经济干部到穷村、 专业干部到产业村、 离休干部回原村的“五类”干部到“五类”村任职方式, 先后选派 846 名干部到村担任负责人, 全县“一好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达 96.5%, 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开展“四帮四促”和“局长下基层、 作风大转变”活动。
按照“一个单位结对帮扶 1 个村, 一名普通干部结对帮扶 1 户, 一名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 2 户, 一名县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 3 户”的要求, 进行“一对一”、 “一对多”结对帮扶, 推动干部下基层、 接地气、 摸实情、 解难题。
还建立了县、 乡科级领导干部联系农村、 企业、 重点工程项目工作机制和联系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机制, 帮助基层学习领会精神, 促进思想统一; 帮助理清发展思路, 促进科学发展;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增比进位; 帮助化解矛盾纠纷, 促进和谐稳定。
抓实“联乡 驻村”工作。在省委、 市委下派 58 名“帮、 联、 驻”干部的基础上, 实施了“千名干部到村帮扶”行动计划,选派了 561 名干部进驻到村开展工作, 56 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联系指导乡 镇工作。深化“集团帮扶”工作。
先后派出 26 个工作队、 抽调 398 名驻村干部, 按照“强基础、 抓产业、全覆盖、 促增收”的总体思路, 以“培育经济增长点、 加快减贫脱帽”为目标, 分赴 26 个扶贫类别乡镇开展集团帮扶工作。
开展同步小康驻村活动。
按照选取全县三分之一左右的行政村进行重点驻点帮扶的原则, 包括省、 市选派的 48 名驻村干部在内, 共选派 1017 名驻村干部组成 202 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对 202 个行政村进行重点帮扶, 选派 1659 人组成 414 个美丽乡 村建设驻村工作组驻村指导工作。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工作的开展, 我县广大干部发扬了“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带着感情、 带着课题、 带着责任下基层、送资金、 送项目, 走遍每个村组, 结对帮扶了每个困难户, 使扶志、 扶技、 扶资相结合, 从
根本上解决帮扶户的实际困难, 让他们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同时, 全县长期以来人口计生、 安全生产、 信访维稳等被动局面彻底改变, 基层组织工作软弱、 干部队伍活力不足、能力不够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有效促进了广大农村粮食增产、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加快了扶贫攻坚进程。
(二)
坚持产业扶持到村到户, 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
我县紧紧抓住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要机遇, 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统筹规划, 分类指导, 大力培育产业,加快减少贫困人口。
产业规划到户。
始终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三农”工作牛鼻子, 每户规划 1-2 个产业发展项目, 覆盖全县 362 个类别村近 3 万户贫困农户。
切实做好农业产业“五个一工程”, 即一个产业一个规划、 一个政策性意见、 一篇总结文章、 每一个产业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明确一名县领导负责。
产业资金到户。
通过政策引导, 支持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全县 2012 年财政扶贫专项资金达 4.57 亿元。2014 年全县种植玉米 110 万亩,良种覆盖率达 81.82%, 同比提高 3.34 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达 57.03 万吨, 增长 9.13%, 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好纪录。
草地生态畜牧业、 马铃薯产业、 烤烟产业、 特色农业等规模逐年扩大, 实现人工种草养畜 39.56 万亩, 畜牧业总产值 21.83 亿元, 增长 18%; 种植马铃薯170.33 万亩, 总产值 34.6 亿元, 增长 19.7%; 种植烤烟 35.77 万亩, 收购烟叶 73.69 万担,烟农收入 9.8 亿元, 实现财税 2 亿元, 增长 30.7%; 种植蔬菜 76.23 万亩、 核桃 51 万亩、 中药材 11.9 万亩、 苹果 12 万亩、 茶叶 5.6 万亩等, 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产业验收到户。
每个到村项目, 根据分片区验收的原则, 由各片区分管领导带领相关人员进村到户的查验收,对每户扶贫资金问询抽查, 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到户。
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 涉农企业、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产业带村带户, 增强辐射带动帮扶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
全县建立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 770 家, 实现每个村均有 1 家以上专业合作社, 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 15%以上。
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7 家, 扶贫龙头企业投资帮扶到村每年达 1000 万元以上。
引进 14 家企业实施现代农业发展项目, 打造了 XX 乐义基地、 泰丰园、 卯关基地等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致富。
探索扶贫信贷资金支持到户。
建立了 45 个村级互助资金组织, 发放产业发展信贷资金达 1000 万元, 覆盖 2000 余户, 对贫困村农户发展生产进行扶贫信贷资金支持到户。
并参照互享资金模式, 有偿使用、 滚动发展。
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重要抓手, 坚持“政府引导、 群众自愿、 产业带动、 规范运作”的原则, 采取转包、 出租、 互换等方式, 把土地连片流转给企业。
在 35 个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实现土地流转 23 万亩, 惠及农户 11 万户。
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收入、 入股分红、 给企业打工、 企业按照保底价收购农产品等获得收益。
探索加快农机化发展。
农机拥有量达 6.08 万台(套), 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达 60%, 农机总动力 55.1 万千瓦,使农民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过上轻松富裕的生活。
(三)
坚持教育培训到村到户, 增强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治贫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力度。
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注重抓村干部培训, 抓农村能人培训,抓贫困农户的当家人培训。
2012 年来投入资金 1585.5 万元, 培训农户 7020 户 2.8 万人次,覆盖全县 35 个乡镇, 520 余个行政村, 一大批新型农民迅速成长起来。
其中开展雨露计划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 5650 人次, 培训了种、 养殖业农村实用技术; 开展“雨露计划三位一体”技能培训 8667 名, 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电子电工、 家政服务、 建筑装饰等专业技能培训,90%以上推荐到企业就业; 组织村干部培训 760 人次, 切实帮助理清发展思路。
在农村广泛开展“学在农家”活动。
在推行阳光工程、 雨露计划、 订单式培训、 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等培训的基础上, 积极组织相关部门科技人员进村入户, 通过送书籍资料、 示范基地培训、 利用农家课堂开办培训班、 远程教育组织党员进行培训等形式, 开展实用技术、 劳务技能和创业培训, 培训农民 15 万余人次, 确保户户至少有 1 人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 切实提高帮扶户
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培训对象上, 因材施教, 拓宽培训内容路子, 使一大批农村党员干部脱颖而出, 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在稳定外转输出同时, 创造条件, 吸引务工人员回乡 创业, 增加就业岗位, 农民就地打工达 5 万人之多, 收入稳定增加。
加强示范带动培训。我们注重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 把党员教育培训与“三个一”帮扶工程(一个教员联系一批学员、 一名干部联系一村学员、 一个学员帮扶一户贫困户)
和“百个支部联建、 千名党员连心”等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 组织富裕党员和困难户进行“一对一”、 “一对多”结对帮扶,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
(四)
坚持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 有效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居住条件。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俱欢颜”。
2012 年 9 月 20 日, XX 老书记和克志书记在我县现场办公, 把我县列为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整县推进”试点县。
我们怀感恩之心、 立奋斗之志, 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完成, 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落实, 坚持“最危险房屋、最困难群众和茅草房危房户优先”的原则,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视家庭收入情况、 人员构成, 合理确定建筑面积, 逐村逐户建立档案, 按照公平、 公正、 公开的原则确定建房对象,让困难农户真正受益。
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到位、 资金筹集到位、 宣传引导到位、 严格对象评定、 严格标准质量、 严格资金管理、 严格档案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措施, 做到了资金直补到户、 部门帮扶到户、 责任包保到户、 技术指导到户、 产业配套到户“五个到户”。
四年来改造农村危房 83666 户, 许多群众告别了破廊倒壁的危旧房, 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四在农家、 美丽乡 村”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危房改造, 不仅让那些身处贫困、 无力改善居住环境的农户“住有所安”, 也激发了那些在产业发展、 外出务工中有了一定积蓄的人家新建黔西北民居的热情,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多重效应, 实现了“食者有其粮、居者有其房”的伟大目标。
(五)
坚持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 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
我县部分群众居住分散, 基础设施难以配套, 扶贫成本巨大, 地质灾害隐患较多。
为切实消除原地质灾害隐患、 杜绝新的地质灾害在发生, 有效解决移民二次搬迁、 缺房户、 低保户的住房问题, 有力推进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 我们审时度势, 科学决策, 把移民作为解决山区群众贫困和生态问题的主要方式, 坚持“政府引导、 群众自愿”的原则, 集中力量开展扶贫移民与生态移民,让每户搬迁群众都“搬得出、 留得住、 能就业、 有保障”,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政府积极引导, 群众自愿移民。
转变了“山里人”小家难移、 故土难离的传统思想,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观望、 等待的态度; 积极协调村、 组、 户的建房用地调整, 向上争取有关政策支持, 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减轻群众购房压力。
科学选点规划, 规模集中安置。
实行零星搬迁, 集中安置, 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规划设计, 对住房和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并在建筑外观设计中融入当地民族元素, 统一建筑风格, 分户实施。
2012 年来省扶贫生态移民办帮扶 196.8 万元实施 XX 镇、 XX 镇生态移民安置工程, 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328户 1378 人, 其中在 XX 镇 XX 村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 150 户 600 人, 在 XX 镇银龙村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 178 户 778 人。
安置点实现通电、 通路、 通水、 通光缆、 通电视, 有学校、有卫生室、 有文体活动室、 有垃圾中转站、 有公厕的配套设施。
争取扶持政策, 减轻移民负担。
鼓励支持农民尽快搬出来, 住得下, 富起来, 对安置点建设实行成本核算、 零利润运作,积极向上争取各项扶持政策, 尽最大可能降低生态转移的安居成本。
始终坚持增收富民, 抓住了“人到产业中去”的关键。
在移民过程中因地制宜,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 其适龄子女上学、 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确保移民不仅搬得出, 而且稳得住、 富得起。
(六)
坚持基础设施到村到户, 切实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 村”为抓手, 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 即小康路、 小康水、 小康房、 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 推动基础设施向下延伸。
小...
推荐访问:六个到村到户精确扶贫情况汇报 扶贫 情况汇报 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