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供大家参考。
作为 一名 青年教师, 我希 望 课堂不单是我个人展示风采的舞台 , 我更希 望 课堂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 的共同 发展, 这是我每一节数学课所追求的目 标!
探索三角 形相似的条件 (第一课时)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
何婕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初中几何部分一节很重要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内容, 思想和应用三方面。
从内容上来讲,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相似图形这章的重点, 既是相似三角形定义和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发展, 又是以后学习三角函数、 圆的性质的基础。
从思想方法上讲, 可以类比全等三角形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好本节课, 可以更好地学习测量几何等问题,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动手能力、 应用意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
2、 会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 来解决有关问题。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和应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 交流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和谐美、 动态美。
2、 通过小组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通过解决身边的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和人类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 的探索和掌握。
难点:
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 1 时, 如何找准两组相等的对应角。
用探究、 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求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突出重点; 让学生探索相似三角形的五种基本图形, 来分解难点。
[课型和课时]
1、 课型:
本课为新授课 2、 课时:
本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共 3 课时, 本课为第 1 课时, 学好判定方法一可以更好地学习判定方法二和判定方法三。
[授课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 [教具准备] 1、 三角形纸片(三个内角为 50º、 58º、 72º)
2、 PPT 课件、 几何画板课件 [教学方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动手操作,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 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 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根据学生的特点, 这节课我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 以 “延迟判断——适时归纳——注重过程——发展能力” 为教学特色, 并以我校这学期开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一课题为指导。
在教学策略上分四个层次来完成:
直观感知, 学生通过观察课前制作三角形模型, 得到直观的感受; 操作确认, 学生画三角形, 观察比较来对直观感觉加以确认。
形成新知,对探索过程进行概括提炼, 形成新知; 体验成功, 最后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法分析: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经历知识的产生、 发展、 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 学 流 程 ]
创 设 情 境
合 作 交 流
归 纳 总 结
分 层 作 业
激 发 兴 趣
探 索 结 论
形 成 认 知
巩 固 提 高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
设
情
境
激
发
兴
趣
《拿破仑测莱茵河宽度》 :
1805 年,拿破仑率领大军与德俄联军在莱茵河作战。
当时德俄联军在北岸步阵, 法军在南岸, 中间隔着很宽的莱茵河。
法军要开炮轰击须知道河的宽度。
拿破仑为此大伤脑筋。
他站在河边, 远眺对岸, 沉思良久。忽然, 他观察到对面岸边的一个标志 O,随即他在自己的阵地上找到四点 A、 B、 C、D, 仅利用测角仪和皮尺就求出了 河宽。(课件演示)
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
你知道拿破仑用什么办法测量河宽的吗?他找这四点的依据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测量方法呢?这三个问题都可以在本节课的探索过程中得到解决。
从而引入课题“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
学生倾听故事, 思考问题。
采取 “点而不破” 的形式, 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开始探索过程。
活动一:
直观感知, 操作确认
1、 直观感知:
只要确定三角形的形状需要哪些条件呢?
2、 操作确认:
只有一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画一个△ABC 和△A′ B′ C′
,
使
∠A=∠A′ , 剪下三角形, 与同伴交流,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内角为 50º、 58º、72º的三角形纸片, 与同伴比较, 会发现三边决定三角形大小, 三角决定三角形形状, 即“三角对应相等, 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师适时引导:
条件能不能减少呢? 学生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知, 可减少一个角。教师再次启发:
能不能再减少一个条件呢?
“操作确认”安排学生二人小组合作学习,观察, 交流。
教师展示一些小组作品。
一方面,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展示, 学生
数学实验和数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 常 见的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穿插实验活动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三个的课堂活动, 借鉴杜威“做中学” 的思想,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在自主活动中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直观感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 操 作 确认”让学生自主探O.
A.
.C ..D B 72º 58º 50º
合
作
交
流
探
索
新
知
活动二:
揭示本质, 形成新知 1、 揭示本质 “两角对应相等, 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
学生讨论论证方法。
学生将刚才画出的三角形六个要素测量后填入表格 甲同学 A
BC AABCBC数据
乙同学
数据
二人小组比较三角是否对应相等, 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
论证猜想是否成立。
2、 形成新知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
两角对应相等, 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图, 在△ABC 和△A’ B’ C’ 中, 如果∠ A=∠A’ , ∠ B=∠B’ , 那么 △ABC∽△A’ B’ C’ 。
活动三:
感受新知, 体验成功 让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拿破仑测莱茵河宽度》:
拿破仑想出的测量河宽的办法是他在自己的岸边选点 A、 B、 D, 使得 AB⊥AO,DB⊥AB, 然后确定 DO 和 AB 的交点 C。
然后测得 AC=120 米。
CB=60 米, BD=250 米,你能帮助他算出 莱茵河的宽度吗?
得到结论:
一角对应相等,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教师适时归纳:
三角对应相等条件太多,一角 对 应相 等 条件太少, 两角对应相等, 两个三角形相似, 条件刚好。
但仍需要进一步论证。
学生由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知, 论证猜想的方法是看“三角是否对应相等, 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 两人小组合作论证。
可能学生在作图和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所以教师应结合几何画板来进一步验证。
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判 定 定 理的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三者的转化。
教师说出拿破仑测莱茵河的方法并出示数据, 要求学生说出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计算出莱茵河的宽度。
索,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揭示本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 课堂应该是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 实践知识的发生、 发展、形成的认知过程,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使其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 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生活,用 来解决身 边的实际问题。
同时,前后呼应, 使整堂课浑然一体。
A’ A C B B’ C’ OOAABBDDCC
“假如我是拿破仑”:
“还有其他测量河宽的方法吗? ”
学生四人小组动手探究,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 设计出其他测量河宽的方法。
学生设计的典型方案:
方 案 一 :构 造 ∠ A= ∠ D ,∠ OCA= ∠ BCD, 得到 △ OAC ∽
△ BDC , 通过测量 AC,
CD, BD, 可求出莱茵河宽度 OA
方案二:
构造∠C=∠C, ∠BDC=∠OAC,得 到 △ CBD ∽ △ COA ,通 过测量 CD, AC, BD 可求出莱茵河宽度 OA
方案三:
构造∠C=∠C, ∠BDC=∠OAC,得 到 △ BDC ∽ △ OAC ,通 过测量 BD,
BC, CD, 可求出莱茵河宽度 OA
学生四人小组面对面地合作探究, 共同分析, 交流多样化的答案。
教师参与其中, 倾听想法, 发现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启发和引导,最后请各小组派出代表将方案在黑板上展示,组织全班同学讨论, 进行纠错补漏。
教师应及时进行归纳, 利用几何画板来演示这几种方案的内在联系, 这就是以后常用的相似三角形的五种基本图形:
创 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 题中 得到发展和创新。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为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解决“在利用 判定方法一的时候, 如何找准相等两组的对应角” 这一难点。
几何画 板将几个静态的、离散的图形 用 运动变E 化、辨证联系的观点来揭示, 进一步提高了 学生识图认图的能力。
以 上过程层层深入, 始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 “发生” 和“解决” 的整个过程, 巧妙地解决了难点, 充分展示了 “做中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学习 的乐趣。
O BC A D E DABD A C B “蝴蝶” 型 B O CD C “X”型A A O D E B C D “A”型A CB
方案四:
构造∠C=∠C, ∠CDA=∠CAO,得到△CDA∽△CAO, 通过测量 DA,
CA, CD,可求出莱茵河宽度 OA
归 纳 总 结
形 成 认 知
学 生 面 对 面 畅 所 欲 言 , 从 以 下几 个 方 面 小 结 :
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是:
掌握最好的地方是:
不明白或还需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本节课用的学习方法是:
今后努力的方向是:
学生四人小组面对面畅谈本课的感受和体会, 然后派出代表发言,教师进一步进行总结。
学生对本节课形成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通过交流评价引 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 的感受和经验, 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 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形成自我反馈机制。不仅在知识层面上能学有所得, 在情感层面上也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分
层
作
业
必做题:
活页练习 选做题:
A层:
习题 4. 7 第 1、 2 题。B 层:
课外拓展:
如图, 在 Rt△ACB 中, ∠ACB =90 度 ,CD⊥AB,
(1)
图中有哪些相似的三角形? 理由是什么?
学生利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完成必做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选做题。
体现 了 整体和局部相结合, 注重分层训练。一是必做题, 让所有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二是选做题, 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后都能有进一步发展深化的空间。
AA D C O “共角”型BC DE
“共角共边” 型 A B CD
巩
固
提
高
(2)
你能得出哪些比例线段? 从这些比例线段中你又能得出哪些好的结论。
BBBCCCAAADDD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活动性、 开放性、 选择性、 合作性和生成性,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并理论联系实际,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同时还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较好地体现了我校提出的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主动发现、 主动发展” 。
教学是一项事业, 事业崇高神圣, 需要我们去奉献;教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博大精深, 需要我们去研究;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永无止境, 需要我们去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