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几点思考(2022年)

时间:2022-08-04 17: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几点思考(2022年),供大家参考。

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几点思考(2022年)

 

 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既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也要把握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还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依托明确教育路径、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育方法。

 [关键词]“七一”重要讲话;四个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自信”的问题,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好“四个自信”教育,迫切需要深化对大学生“四个自信”相关问题的认识,深刻把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教育要求、实现路径等前提性认识问题。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四个自信”教育对于大学生意味着什么?这是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首先需把握的前提性认识问题。从“四个自信”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关系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路径和保障。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创新成果,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从道理、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位一体”中去深化认识,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是党和人民 90 多年来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必然的历史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和自信程度,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着我们事业发展的未来,直接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能否得到真正的坚持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四个自信”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之魂,从深层次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本任务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如果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深刻的理论认知,缺乏源自内心的充分自信,不能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文化基因的内在关联上,特就特在这四者的有机统一上,无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可见,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引领大学生深刻认

 识和系统把握“四个自信”,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四个自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绝不是一般意义的教育内容,而是处于核心地位、灵魂层面的教育内容,统帅和规定着其他一切教育内容。

  二、深刻理解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在逻辑要求

  “四个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四个自信”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首要而根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向大学生讲清楚“四个自信”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讲清楚“四个自信”的理论渊源和时代指向。这要求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要有理论内涵、学术品位和历史视野,要在社会主义 500 年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中引领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四个自信”。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有超过 500 年的发展历史,历经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两种理论形态,也历经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向多国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把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的发展历史划分为 6 个时间段。纵观社会主义 500 年来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它不同于别的理论学说,从来就是理论、运动、制度、文化的统一。人们不仅仅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予以认识和把握,而是要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去实践,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去构建,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去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深刻认识其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只有向大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及其辩证统一,才能引领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之所在,搞清楚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发展。如果讲不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逻辑、历史逻辑及其辩证统一,“四个自信”教育就缺乏深厚的历史土壤和深沉的文化基因,就难以走向大学生理论认知的心灵深处,就不可能真正植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会流于空泛和肤浅,教育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认识不到“四个自信”深层的内在紧密逻辑关联,就可能把“四个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简单相加或数字组合,就不可能把握“四个自信”的重大价值、根本渊源和必然趋向。很显然,这样的理解不可能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科学把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好“四个自信”教育?笔者以为明确教育的实践路径、把握实践要求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基本的教育路径和要求在于:

 一是立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四个自信”进行“整体学、专题讲”。理解“四个自信”,不能片面孤立地对待,要把它放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整体中予以把握。既要认识到“四个自信”与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畅谈未来的整体逻辑之间的关系,也要认识到“四个自信”与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之间的关系,还要认识到“四个自信”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四个自信”放到总书记讲话的整体中去把握和关照,才能深刻把握提出“四个自信”的战略考虑与时代坐标,才能把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把握引向深入。从另一方面讲,“四个自信”的提出又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个鲜明亮点,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需要就“四个自信”本身开展深刻的专题学习和讲解,把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讲解透彻。总而言之,要整体学,也要专题讲,整体学是为了保证学习理解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专题讲是为了保证学习理解的深刻性和透彻性,不可因整体学而流于一般理解,也不能因专题学而忘记了整体和初衷。

 二是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就是开展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笔者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四个自信”教育,要注意把握“专题讲、融入讲”的总体要求。所谓“专题讲”就是各门课程都应就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开展专题学习,学习内容就应该内涵“四个自信”,所谓“融入讲”就是各门课程要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中融入“四个自信”的内容,把“四个自信”作为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神之魂来对待,并且每门课程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切入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教育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也应把“四个自信”融入其中、贯穿始终,也应从各自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有区别地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四个自信”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三是把“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仅有课堂教育的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把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要借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党团建设、网络育人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宽,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教育形式与方法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开展“四个自信”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发挥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四个自信”教育,要注意把握好教育的时、度、效,要选准时机,安排好时间,把握节度,利用最佳时机和机会窗口;要把握好力度和分寸,掌握好火候,因事因时因人制宜,讲究教育的策略和艺术;要注重实效,讲究效果。既要努力避免集中教育时的铺天盖地,也要避免热闹过后的冷冷清清和无人问津。

 四是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常态机制建设。开展好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要避免教育流于形式和走过场,需特别重视完善教育机制。笔者以为要探索形成以下几种机制:其一,“三全”机制。所谓“三全”机制就是要建立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机制,要把“四个自信”教育作为高校每一位领导、干部、教师、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贯穿于教育全过

 程和方方面面,建构其“全天候”的育人网络,实现教育无死角和全覆盖。其二,要建立“三落”机制。所谓“三落”机制,就是要把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不能让“四个自信”教育停留在口号宣传的轰轰烈烈,也不能让“四个自信”流于教育场面的热热闹闹,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落实到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每一个教育内容的设计、落实到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落实到每一个教育方法的选择,等等。既从大处着眼,也从小处着手,努力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落细、落小、落实。其三,要建立“三恒”机制。所谓“三恒”机制,就是强调教育要恒常、恒久、恒新,不仅要把“四个自信”教育常态化,而且要持久坚持、久久为功、水滴石穿,立足追求教育实效,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推荐访问: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几点思考 自信 几点思考 大学生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