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为鉴

时间:2022-08-03 15: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英为鉴,供大家参考。

以英为鉴

 

 以英为鉴, 看崛起 开头: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 可正衣寇; 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在了解我国近代史的同时, 对其他世界强国的近代历史的学习和了解也尤为重要。

 因为要发展就要学习和借鉴那些成功的历史, 成功的改革。

 一个帝国的崛起, 要以科学技术、 统治者决策、 文化氛围等为基础, 缺一不可。

 成为一个帝国绝非易事, 但如有前瞻的思想、 有正确方向的“指挥棒”、 有良好发展的条件, 帝国也非幻想, 指日可待。

 崛起过程:

 1558 年当时英国的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 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

 全面来临的时代, 意味:

 发现世界, 抢到先机, 接受新思想, 打破旧价值观念, 就会富有和强大。

 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 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 120 公里, 女王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优势, 发展海洋贸易。

 从西班牙人虎口夺食。

 伊丽莎白一世十分清楚对手的实力, 她不希望在公开对抗中输给西班牙。

  从 1588 年战胜西班牙的大海战, 到 1688 年的光荣革命, 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英国一方面调整内部制度, 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

 百年时间的积蓄之后, 英国人开始释放自己的能量。

 光荣革命前后的英国, 人口大量增长, 商业和手工工业迅猛发展, 对外贸易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计民生。

  、 经过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最终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 。

 英国人来制定海洋竞争和大国竞争的规则。

 在建立帝国的道路上, 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

  科学技术:

 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 自由的宗教环境, 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 所以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

 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 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 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在近代世界历史舞台上忍气吞声二、 三百年的中国, 如何看待这些年已经成功崛起的国家? 是临渊羡鱼, 还是退而结网? 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 民族前途的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 使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得捉襟见肘。

 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 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工业革命)。

 为保障科技发展, 英国准备好了 将聪明才智纳入实用轨道的各种机制。

 这些机制, 如同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 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都搜罗到了英国。

 其中, 专利保护就是重要的一种措施。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 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 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我们被放在这有如戏院的世界上, 每个事件的起源和缘由却完全隐瞒不让我们知道, 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 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发生。

 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休谟说。

 它真切地描述了当时的人们看待世界的被动心态。

 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 他告诉世人:

 自然界存在着规律, 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牛顿的发现, 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

 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 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 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从 18 世纪末开始, 英国的各个行业相继实行了工厂化,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古老的生

 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整个英国仿佛形成了一个被源源不断的力量推动着高速运转的链条。

 亚当· 斯密的理论开始对这些国家的政策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此形成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斯密的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以前发表的, 它起了一个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使英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强国、 世界霸权国家, 也使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亚当· 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 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英女王:

 近代英国的兴起始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 这位女王的远见卓识和开明宽容是英国繁荣兴盛的重要原因。

 在伊丽莎白一世治国生涯里, 这位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女王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和威望, 她终身节俭, 不轻易战争。

 她严守《大宪章》, 不跨越王权, 不随意加税, 给人民以宽松的环境发展经济; 她有着长远的目光, 鼓励发展航海业, 是英国最终取代西班牙、 荷兰成为海上霸主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为她的宽容, 才造就了莎士比亚这位文坛巨匠和无数优秀的戏剧作品; 她为了维持权利的平衡和英国的独立, 终身未嫁; 当王权与议会发生矛盾的时候, 她总是会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让步。

 在她一生中, 王权的扩张始终控制在议会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和秩序给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比较:

 同样是“封建” 社会, 在欧洲与中国的含义却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呢, 它意味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代表着集权和专制, 在欧洲呢, 由于封建制就是庄园制,所以它意味着分权, 意味着国王没有大一统的权力。

 在英国实行封建制度初期, 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 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 不应该拥有什么。

 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 但是天长日久, 国王和贵族遵照彼此间的承诺, 各自履行义务、 享受权利, 成为英国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

 不过, 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关系, 并非一成不变。

 这种差别使我们不难分辨为什么封建社会腐蚀中国人民, 而却让英国日益壮大。

  大国要素:

 “大国” 不只是几个国家, 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发展趋势, 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重视并且应当融入这种潮流。

 观世界、 看历史, 这大概是最主要的。

 世界性的大国不是天生的, 当崛起的大国并不容易。

 有学者指出, 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历史机遇, 经济实力, 还有心理准备。

 在这三方面中, 历史机遇指的是客观环境, 它是最公正的, 几乎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 关键在于每个国家自己如何去解读, 怨天尤天是懦夫的表现。

  经济实力指的崛起者内部物质条件。

 可是, 经济实力的强弱在时空上总是相对的,中国现在GDP总量名列世界前茅, 而人均GDP排在百名之外, 那么, 中国经济实力是强还是弱?到底有没有崛起或复兴的基础? 因此, 心理因素可能更为重要。

 但是, 心理因素不只是短暂的冲刺状态, 而是一种恒久的强国意识。

 真正的强国意识是一种对待自己的充分信任, 是一种对待历史的平和心态, 是一种面向未来而非沉浸于过去的深邃眼光。

 强国意识应当是一种永远向上的心理常态, 是一种开放、 开拓与开明, 包容、 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观。

 机遇是给有强国意识的国家准备的, 实力是有强国意识的国家才能取得的, 而机遇、 实力只有在强国意识中才能进一步升华。

 结尾:

 这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今天的中国, 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也可以借鉴英国崛起的成功经验。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 如果说, 六十年前的大国多以军事力量作为崛起的杠杆, 那么, 今天则是以综合国力作为崛起的标志。

 如果说, 六十年前的霸权国家想要的是帝国, 那么, 今天的大国所要的则是市场。

 而占领市场的秘诀就是拥有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 那就是科技。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 是人才的较量。

 不客气地说, 中国由于

 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 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 都不是他杀, 而是自杀。

 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 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 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 有37个国家参展, 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

 在这次博览会上, 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 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 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 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因此, 我国只有重视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 善于借鉴别国经验, 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推荐访问:以英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