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关高位跨越高考作文审题立【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高位跨 越高考作文的 审 题立 意关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靳贺良 高考作文, 贵在审题立意。“意”, 是一篇文章的命脉, 它决定着文章的思想高度、 情感纯度和价值信度, 制约着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整体框架。
立意, 反映出考生理解命题意图、 对接社会生活的才智, 显示着考生发掘隐含信息、 透视事物本质的能力。
因而,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隘, 同时也是评判作文是否偏题离题、 是否切题合题的第一把尺子。
若在审题立意这一关出了大故障(离题, 失“意”), 那将会付出几十分的代价。
要想高位跨越审题立意关, 必须具备以下诸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 明晰题型, 把握规律。
多年来, 高考作文命题大都采用话题作文、 定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题型。
明确三种题型的各自模式及其在取材、 表述、 要求等各方面的不同特点, 是准确审题立意的关键。
话题作文是汲取了命题作文的长处, 并在材料作文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一种题型。
话题显然不能等同于标题; 话题前边的导语, 也不是借以扩写、 改写的材料。
话题的作用是, 框定了说话写作的范围, 不规定论点或主题; 提供了说话写作的由头, 不提供思辩论说的材料;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张力场, 不提出构思作文的具体背景。
可见话题作文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所给话题不是文章的标题, 不再限定文章的立意, 因而, 较大限度地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具有求异性的特点。
二是不再限定取材的狭窄走向, 考生可凭借丰富的联想想象, 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熟悉和各自爱好, 广开材源, 因而具有宽泛性的特点。
三是取消了体裁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限制, 考生可率性而为, 扬长避短, 因而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高考话题作文的命制, 具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材料型话题作文, 即提供一则材料, 择取材料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 概括成一个话题。
如 2006 年的广东卷、 江西卷的作文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和“雨燕减肥” 就是这种类型。
二是解析式话题作文。
为了帮助考生全面理解话题的含义, 以拓宽思维空间, 降低审题难度, 命题者在话题推出之前先来一段解析话题的文字。
请看 2006 年的安徽卷作文命题:
“自然是一本书, 社会是一本书, 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 同学是一本书, 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 各种接触、 交流的过程都是“读” 的过程。
读是面对, 读是探索, 读是为解, 读是感悟, 读是品味, 读是沟通, 读是超越……请以“读” 为话题, 写有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 同样, 2006 年的四川卷话题 “问”,也是采用这种题型。
对待这类命题, 我们千万不可忽视话题前的解析性文字。
解说语中的每一个或实或虚的义项, 恰好是审题立意的视点。
考生应当分析比较, 选择其中最熟悉的、 理解最深刻的义项作为立意的着力点。
三是直示式话题作文。
即不加任何导语引言, 直接出示话题。
上海市高考作文命题曾经使用过这种形式(以“忙” 为话题, 以“杂” 为话题)。
这种命题,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
四是隐蔽型话题。
命题并不出示具体话题, 而是出示一则材料, 让考生或以“材料的寓意为话题” 作文, 或根据自己阅读材料的“启发” 作文。
2005 年的湖北卷就采用了这种命题方式。
话题的表述方式,可以是一个词、 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
从话题的要素上看, 又可分为一元话题和多元话题。
从话题的意义上看, 有托物类话题, 如“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凤头、 猪肚、 豹尾”(2004 年、 2005 年江苏卷)、“一枝一叶一世界”(2005 年浙江卷)、“雨燕减肥”(2006 年江西卷)、“今年花胜去年红”(2005 年辽宁卷)
等。
有理念类话题, 如“诚信”(2001 年全国卷)、“心灵的选择”、(2002 年全国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2006 年浙
江卷)、“包容”(2004 年北京卷)、“双赢的智慧”(2005 年山东卷)
等。
有情境类话题, 如“跑的体验”(2005 年湖南卷)、“走与停”(2006 年重庆卷)
等。
有关系类话题, 它以多元方式呈现, 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其中有正反对比关系, 通过对比, 准确扬弃, 如“蛮横与谦和”、“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2004 年全国卷); 有对立统一关系, 表面对立, 实则统一, 如“看到别人与看到自己”、“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2004 年重庆卷)、“走与停”(2006 年重庆卷)、“出名与平凡”(2004 年辽宁卷)、“材与非材”(2004 年天津卷)、“忘记与铭记”(2005 年全国卷)、“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2005 年湖北卷)
等; 有因果相承关系,话题的两元之间呈现因果关系, 如“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3 年全国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2004 年全国卷)
等; 有条件结果关系, 条件制约着结果, 如“语言与沟通”(2004 年广东卷)、“位置与价值”(2005 年全国卷)、“人文素养与发展”(2004 年浙江卷); 有同类并列关系, 如“凤头·猪肚·豹尾”(2005 年江苏卷)
等。
明晰话题的各种类型, 有助于把握话题立意的规律。
材料作文是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高考作文盛行的一种命题方式。
它往往是出示一则或几则材料, 根据材料的寓意作文。
作为高考的一种命题形式, 较之定题作文, 它避开了当年的时政热点, 较好地、 有效地防止了猜题押题。
命题所选材料灵活多样, 有文字材料, 也有绘画材料。
材料中或援引新闻事件, 或叙写历史故事, 或假托寓言童话, 或组合名言警语,或出示一首小诗, 或叙述名人逸事, 或描绘生活情境, 或提供漫画图形。
由于材料寓意的丰富性和引发考生思维的多样性, 故材料作文相对减少了对学生创作个性的束缚。
但是, 也应看到, 所供材料因是为“考” 而设, 大都含有一定的隐秘性, 写作时稍有不慎, 就会偏题以至离题。
考生必须认真解读材料, 捕捉寓意, 触类旁通, 提炼出一个为文的主旨, 否则将会“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另者, 材料作文往往是援事而发, 因而有着文体的限制(适合写议论文), 无疑也会使一部分考生难以发挥文体的特长。
定题作文是高考作文命题经常采用的一种最传统的命题方式, 它往往是直接提供一个词、 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作为文章的标题(有时也要求考生自主填入空缺词语, 称为半命题作文, 如“我更喜欢漫画
”), 然后附加文体和字数等要求, 让考生作文。
但近几年来,随着话题作文这一形式的出现, 定题作文的形式也有了明显的改革, 它常常在出示题目之前加上一段引导性解说性文字。
例如, 2003 年北京春季高考作文的题目“水的联想” 前边加入了 一首诗歌; 2005 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安” 的前面出示了一串关于“安” 的词语,2005 年山东高考卷作文题“双赢的智慧” 前边引入了一则材料, 2006 年湖南卷“谈意气”题前解释了 “意气”
的三个义项等等。
这种由“材料”、“导语” 引出作文题目的方式, 吸收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一些长处, 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 有限度地扩大了考生立意选材的空间。
纵观近几年来十多家分省自主命题的作文试题, 定题作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定题作文较之话题作文, 有着较强的限制性, 它可以避开话题作文容易陷入的过宽过泛的弊端(因话题作文的内容只要与“话题” 有关即可, 故时有“克隆” 现象发生)。
无疑, 它也在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题的难度(特别是裸题作文)。
写作时应严密审题, 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或词素, 把握题脉, 切中题旨。
二、 巧妙用“法”, 审慎立意。
无论是何种命题方式, 在行文之前, 都要跨越多角度审题立意的门槛。
特别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其立意的多角度性更为明显。
新颖深刻的立意, 常常因其另辟蹊径、 别开生面而捷足先登赛台的制高点; 平俗的立意, 虽然合题, 但往往以其“大众化”(千篇一律)
和“撞车” 现象而陷入评分的低谷。
所以, 聪明的考生往往在立意上惨淡经营, 反复打磨, 力避大众化、 平俗化、 低幼化, 力争平中见奇, 淡中见深。
上乘之立意绝非一蹴而就, 它需想出一大“片”, 定准一个“点”。
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考生必须经历“看题面, 析题段, 定题魂” 这个重要过程。
所谓看题面, 就是确认命题形式是定题作文、 半定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若是话题作文, 是托物类话题, 还是理
念类话题; 是明示了话题, 还是从材料中提取话题。
断然不可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混淆不分。
所谓析题段, 就是关注命题的几个组成部分(如话题作文的“材料”、 解说语、“要求”等), 分析各自的要义及其关系。
所谓“定题魂”, 即提取“材料”、“解说” 中的关键性词语,特别是扣住话题或题目中的“主题词” 和修饰语, 演绎出多个义项, 从而敲定作文的“立意域”。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审题立意之法。
1、 抓“眼” 悟神法。
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 一则文字材料、 一个话题或一个标题通常也有其“眼”。
那就是其中关键的词、 词素、 词组或句子。
比如文字材料, 材料之“眼” 往往凸显材料的寓意, 特别是那些中心句, 或与历史教益有关, 或同现实意义相连, 或蕴涵深刻的哲理, 或凝聚着人生的经验。
只要留心, 不难发现其“眼”。
而命题者的立意也往往落于材料的“眼” 上, 要同命题者不谋而合, 就应从材料中找“眼”。
例如: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 结合社会生活现实,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 我的小伙伴们告诉我, 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 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
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呢? ”
“我的孩子, ” 大鱼说, “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 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
“可他们说, 那是最便宜的, 因为它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
” 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 , ” 大鱼说, “最便宜的很可能是最昂贵的, 因为它贪图别人付出 的代价是整个生命。
你知道吗, 它里面裹着一只鱼钩? ”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鱼钩, 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 ” 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 , ” 大鱼说,“一种东西, 味道最美, 又最便宜, 似乎不用 付出任何代价, 鱼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
分析这则材料, 我们不难发现, 寓言的寓意就含在大鱼的话语中,“最便宜的很可能是最昂贵的, 因为它贪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一种东西, 味道最美, 又最便宜, 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鱼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看到其中“最便宜”、“最昂贵”、“鱼饵”、“整个生命” 这些令人触目的字眼, 结合现实生活, 我们能不想到“防贪反贪”、“抵制险恶的诱惑” 等主题词吗?
2、 类比联想法。
高考作文命题, 有许多材料、 话题或标题, 提供的是自然现象或物体,若仅就其本身“原地踏步”, 很难立论。
对这些托物类的命题, 我们就应该展开联想想象的双翼, 开辟发散思维的通途, 分析相似的社会现象, 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
可从自然现象或物体的外形、 颜色、 成因、 性能、 功用、 此物与他物的关系等方方面面展开类比, 找出|其比喻义或象征义。
其常用思维模式是“由物及人, 由事及理, 由自然而社会”。
例如高考已考过的“毁树容易种树难”、“树木· 森林· 气候”、“花与刺”、“新老梧桐树皮”、“人与路”、“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
、“凤头、 猪肚、 豹尾” 等命题, 都需要运用类比联想的立意方法。
3、 探求原因法。
就是不停留在材料(含话题及标题前面所提供的材料)
所述事情的表象上, 而是探求表象背后的原因, 或根据材料所述之果, 探发形成此“果” 之“因”。
例如:
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五只苍蝇和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光亮的一方, 而将开口 朝向暗的一方。
过了 几个小时后, 科学家发现, 五只苍蝇全部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 出路, 爬了 出来, 而那五只蜜蜂全部都撞死了 。
对这一实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蜜蜂是烈士, 而苍蝇苟且偷生; 有人认为苍蝇非常聪明, 而蜜蜂有些愚蠢。
有人干脆把目 前社会上的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苍蝇型”, 一种是“蜜蜂型”。你的看法呢? 请自 定立意, 自 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写作这篇文章, 我们不能只停留于“苍蝇全部爬出来了 ” 和“蜜蜂全都撞死了 ” 这个结论上, 而要分析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然后才可确定赞同“苍蝇型” 还是赞同“蜜蜂型”的明确观点。
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推断:
蜜蜂之所以全部撞死了, 一是因为它们凭老经验行事, 认为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 二是他们每次飞向光源都是用尽全力, 它们被撞后仍然不
接受教训, 爬起来继续撞向同一个方向, 无疑这种执着是可悲的; 三是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它们(它们不可能同一时刻都撞死), 而且他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能互相提醒或分工合作……而苍蝇呢? 恐怕恰恰与之相反。
根据探出的这些原因中的一点或多点立意, 都应是切中材料的寓意的。
4、 逆向思维法。
即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观点反过来想一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不会相同。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 其核心是标新立异。
若能用逆向思维破除“历来如此” 的思维定式, 反其意而思之, 就会有独到的发现。
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 的结语本来含有贬义, 意在反责那些见异思迁之人; 若逆向思维, 我们何尝不能写成“把眼光投向更高处” 的文章, 赞扬那些不满足现状、 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呢? 同理, 面对“班门弄斧” 我们可写成“下棋找高手, 弄斧到班门”;面对“学海无涯苦做舟” 我们可以写成“学海自有无穷乐”。
5、 辨证析理法。
唯物辩证法是一面洞烛幽微的明镜, 运用它去分析作文命题中所包含的生活图景、 社会现象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推荐访问:意关高位跨越高考作文审题立 审题 高位 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