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2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_加快农村

时间:2022-07-31 16: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文2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_加快农村,供大家参考。

论文2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_加快农村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农村 群众文化建设步伐

 普洱市孟连县委党校

  魏大红 论文摘要: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 阶段性的成果, 但依然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

 本文从农村群众文化现状及问题分析入手, 论述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来改变目 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

 关 键 词:

 农村文化 现状

 问题

 加快 建设步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推动农村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工作,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 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 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

 六中全会《决定》 在总结历史经验、 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 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重要方针、 目标任务、 政策举措, 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文化强国挺进的号角。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 没有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成果, 就没有全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成就;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神指引下,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就在于加强新农村文化这个基础工程建设;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民族文化的根, 是原生态文化的发祥地, 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也是多样性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相互推动,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平台和基础, 是中华文化发展、 变革、 进步与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春天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准确把握农村文化的规律性与特殊性, 创新农村文化工作体制和机制,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文化先进性引领农村文化建设, 全面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积极的贡献。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 更要多措并举, 探索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投入的多元化、 文化活动内容的广泛性、 文化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因此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对于农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农村和谐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农村科学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农村民主建设的需要。

 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乡 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源, 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促进城乡 文化一体化发展, 这既是党在新时期加快乡 村文化事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重点。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繁荣乡 村文化, 成为当前农村工作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 农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区域性文化, 是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 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涉及理想、 感情、信念、 价值观、 道德、 风俗、 生活方式、 行为规范等方面, 具有主动性、 自发性、 广泛参与性、 历史延续性等特点。

 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农村文化产品创作、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总和。

 通过农村文化建设, 使农民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得到丰富, 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不断得到改变, 从而让他们进一步向有理想、 有文化、 有道德、 有纪律的“四有” 新型农民转变, 为促进农村产业化、 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农村群众文化现状及问题 (一)

 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 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

 农民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力度的加大, 农民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一大批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 城市文化的熏陶, 使得他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而也促使了农民文化生活的进一步发展。

  (三)

 农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增长, 使农民的消费趋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快速增长, 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乡 村文化发展不够平衡。

 从纵向看, 城乡之间、 乡镇及村组之间发展不平衡。

 目前, 县城已经建成配备了多层次、 多种类的文化设施, 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绚丽多姿; 但乡 镇、 村组的文化设施落后,发展速度较为滞后,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受到制约, 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从横向看, 文化生活是大乡 镇强于小乡 镇、 经济发达乡 镇优于经济落后乡镇、 文化底蕴深厚乡 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二是文化生活单调, 基层文化建设滞后。

 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 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 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

 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 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 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

 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 旧观念束缚严重, 思想不解放, 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 不思进取, 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 日出而做, 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 一方面限制

  了自身的发展, 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 新技术和新观念, 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不良文化较为普遍。

 受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 农村群众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但目前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总量仍然偏少, 难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 一些“不良文化”死灰复燃, 乘虚而入。

 一些农民缺乏正确的价值与思想道德 取向, 只讲实惠, 不讲情义, 只讲权利, 不讲义务,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农村社会风气有所滑坡,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打牌赌博之风多年禁而不绝, 村民聚集打扑克、 玩麻将等腐朽陋习呈现滋长蔓延之势;封建迷信也在农村有所抬头, 求神问卦、 测字算命、 装神弄鬼等现象大行其道, 这些都给农村先进文化普及带来了极大制约。

 四是农村文化阵地逐渐萎缩。

 长期以来, 县乡 财政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欠账较多, 县图书馆、 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馆舍陈旧, 书柜散架破烂, 报刊残缺不齐; 各镇乡 虽然都建立了文化站, 但配套的活动场所以及设备大多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个别文化站的书籍与设备严重缺失, 成为空壳站; 一些村的文化活动室、 图书室等没有专人管理, 往往紧锁关闭, 从没有用于村民开展活动。

 文化设施建设的滞后, 也导致乡村文化产业呈现出凋零态势, 县内文化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 规模小, 门类不全, 品位不高, 且大多是农村婚丧喜庆服务乐队, 产业发展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农村需要内容健康、 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 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

 实践证明,凡是文化生活比较丰富, 群众精神比较充实的地方, 社会风气、 社会治安状况就好。

 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 不论富裕程度如何, 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就会抬头, 社会治安恶化、 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突出。

 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而且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可以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 同时在稳定社会、 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 聚合民力的作用, 它将有力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面对如此现状和问题,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来改变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 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

 (一)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 消除愚昧、 落后的旧思想、 旧观念。

 镇、 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 文明与愚昧的界限,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从根本上铲除愚昧、 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

 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以寓教于乐、 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 来占领农村阵地, 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

 要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对当前小庙小庵的回潮和愈演愈烈的封建迷信歪风, 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 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 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

  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 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 坚决取缔和制止, 对于民间假道士等封建迷信职业者, 应一打到底, 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 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

 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 植树造林, 美化、 净化村容镇貌, 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 倡导健康、文明、 科学的生活方式, 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二)

 创新机制, 培育新型文化队伍。

 通过择优招聘, 将思想素质好、 专业水平高、 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 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 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

 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定期举办培训班, 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 进修, 有目的选送部分人员到相关院校深造。

 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 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 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三)

 提高认识, 强化领导, 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

 一要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规划好农村建设中基层文化阵地布局和建设问题。

 结合乡镇建设规划, 通过改建、 扩建、 调剂改造、 新建等途径, 加快乡镇文化站、 村文化室建设步伐。

 二要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农村的文化建设。

 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

 三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一方面认真落实

  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 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 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 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 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 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 满足乡 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四)

 创新手段, 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

 一是成立乡镇电影放映队或文化传媒中心, 推动农村电影 “2131” 工程(即在“21 世纪初、 全国农村 1 村 1 月保证看 1 场电影”)

 在农村得到落实, 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二是加大对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 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打造农民精神家园, 建设村级农村文化中心。

 在具体工作中, 要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按照“整合资源、 完善功能、 创新机制、 发挥作用”的思路, 全力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不仅实现了文化中心在所在村街的全覆盖, 而且通过实施农民体育建设工程、新农村书屋、 农村远程教育等文化项目, 全面完善了农村文化中心的整体功能, 初步构建了镇、 村、 社三位一体的文化网络。

 依托乡 村文化站点, 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 扶持民办文艺团体, 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 鼓励农民自编自演、 自娱自乐。

 三是建立“农家书屋”, 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

 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中心作用, 突出农民主体, 实行市场运作, 大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在农村蓬勃开展, 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求知、 求美、 求乐的文化需求, 形成了健康向上、 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 更是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的重要途径。

 要使农家书屋尽快达到规范化、 标准化, 村图书馆积极配合各乡镇村帮助购买图书专用柜, 积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买书贵、 借书难、 看书难”的问题。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 国家鼓励和资助各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 要求场所不小于 20 平方米, 书籍不少于 1000 册, 含有 30 多种各类期刊及 100 多电影光碟, 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五)

 以文化人, 着力体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

 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结合。

 建立社会主...

推荐访问:论文2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_加快农村 全会精神 贯彻 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