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完整)

时间:2022-07-30 14:0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史为鉴(完整),供大家参考。

以史为鉴(完整)

 

 以史为鉴 ——“贞观之治” 是怎样实现的?

  “贞观之治”是一个帝国的鼎盛时期, 大唐文化影响的是整个世界,尽管他是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王朝, 但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那么, 贞观之治的背后有哪些推动因素? 对今天我们有哪些启发?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历史, 分析一下推动“贞观之治”实现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发。

 一、 爱惜百姓, 关注民生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参与了灭亡隋朝战争的,强大的隋朝短短几年里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这给了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极大的震撼, 使他们对人民群众与统治者的关系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这才有李世民的所谓“君, 舟也; 民, 水也,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名言, 故李世民的执政, 特别爱惜民力, 爱护百姓, 关注民生。

  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 横征暴敛, 加上隋末的战乱和饥荒, 唐朝建立初期, 人口 锐减, 田野荒废, 社会萧条, 为了尽快振兴经济, 稳定社会, 唐朝实行了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的政策,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二是爱护百姓, 轻徭薄赋。

 唐太宗重视生产、 爱惜百姓、 关心民生:

 外臣每次回朝时, 他都要亲自 召见, 询问庄稼的收成, 百姓的生活情况; 他经常派使臣到各地“劝课农桑” ; 他还在皇家的园圃中自种庄稼, 亲自 劳作, 亲自体会农夫的辛苦, 时刻警醒自己要爱惜民力、 关注民生。

 贞观 628 年, 长安一带闹蝗灾, 百姓衣食无着落, 太宗非常着急, 但又无计可施, 呆在皇宫中烦躁郁闷的他于是走到皇家园圃中去查看庄稼的情况, 顺手捉住了几只蝗虫, 怒斥道:“人以谷为命, 而汝食之, 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 但当蚀我心, 无害百姓。”于是不顾身边

 大臣劝阻, 将捉到的蝗虫吞食了下去。

 正式因为唐太宗爱惜民力, 关心民生, 轻徭薄赋, 发展生产, 唐朝的经济才很快得以恢复, 社会才很快得以巩固, 为“贞观之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今天的启示: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与人民心连心、 同呼吸、共命运; 要高度关注民生, 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 标,我们必须全力向这个目标迈进, 确保发展的成果充分惠及广大劳动人民, 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二、 诤谏、 纳谏, 广开言路 关于魏征诤谏和唐太宗纳谏的故事广为流传。

 其实, 诤谏、 纳谏是唐朝治理国家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

 唐太宗继位始, 就规定“宰相商议军机大事时必须让谏官同时列席, 以便谏官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 以此防止发生错误决策。

 贞观时期,诤谏、 纳谏制度在太宗的推动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 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 , 当时的诤谏之风和纳谏之风前所未有, 据说唐朝的皇子、甚至后宫都可以自 由公开发表自 己的意见和看法而不会受到追究, 长孙皇后一生就曾经不断向太宗进谏, 她去世后, 唐太宗还因失去了一个“谏臣”而感到悲伤。

 更富“戏剧性”的是:

 当时民间人士也敢大胆向朝廷进谏, 史载贞观 647 年, 齐州有一个叫做段志冲的人居然进谏让“皇上让位于太子” ,此事在当时的朝廷里引起悍然大波, 这种“过火”的“进谏”在封建社会“理所当然”是要被“砍头”的, 朝中有大臣要求诛杀段志冲, 但唐太宗只是冷静的说“朕若有罪, 是其直也; 若其无罪, 是其狂也。”并未作任何的追究, 其心胸之广阔可见一斑。

 对今天的启发:

 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 营造党内民主同志关系、 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 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的知情权、 参与权、 选举权、 监督权, 通过党内民主对, 对主要领导的权力形成制约, 防止权力过分集中, 防止独断专行和权力腐败。

  同时,正如习 近平总书记所说:“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的党政机关要主动接受群众、 接受媒体的监督。

 共产党人“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我们没有自 己的狭隘利益, 做事光明正大, 何惧之有呢? 如果我们的工作有缺点和失误, 别人给我们指出来, 我们正好可以及时发现并改正, 要让批评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三、 求才若渴, 任人唯贤。

 唐太宗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深刻, 其所著《帝苑》 一书中有曰:“夫国之匡辅, 必待忠良; 任使得人, 天下自治。” 贞观时期, 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拨任用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太宗曾责令宰辅等大臣要“广开耳目 , 求访贤哲” , 他曾经批评过房玄龄、 杜如晦, 说他们整天“听颂” 、 求贤不力, 于是他让左右丞相处理尚书省的日常工作, 把“仆射”解放出来, 求访贤才。

 除了要求大臣要随时发现并选用人才外, 李世民自己更是亲力亲为、 不遗余力、 处处留心、 四方搜寻, 千方百计发现人才, 而且他还亲自召见、 面试选拨人才。

  唐太宗用人的原则是“唯才是举” , 从不计较资历、 地位、 人望、 亲属恩怨:

 魏征早时和他本是敌人; 中书令马周, 本民间教师, 穷困潦倒不得志, 无赖之下进入长安, 在中郎将常和家做“食客” , 因给常和出谋划策, 被李世民发现, 步步提拔, 一直做到中书令的高官; 张亮出身农家, 贞观时官至刑部尚书; 杜正伦只是隋朝的秀才, 开始时是在秦王府文学府干点小差事, 最终做到中书侍郎的官职, 如此等等。

 由于唐太宗求贤若渴,“唯才是举” , 用人从不徇私情, 不讲恩怨,不滥刑罚, 贞观一代, 可谓人才辈出, 群星闪耀, 有了人才,“贞观之治”是实现也就很自 然了。

 对今天的启示:

 人才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资源, 一是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重视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工程, 使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二是机关的用人, 必须唯才是举, 任人唯贤, 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严把用人关, 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 公信度, 真正把哪些品德端正、 想干事、 能干事、 干成事的人用起来, 严厉打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打击“任人唯亲”和用人腐败行为。

 四、 勤俭节约, 节制奢华。

 唐太宗一向坚持“勤俭节约”的治国理念, 而且从他本人做起, 率先垂范:

 唐太宗统治下的大唐, 沿用的是隋朝的宫殿, 很多地方已经损毁, 有人建议重修宫殿, 或者翻新一下, 但出于节约考虑, 唐太宗一直不允许; 据说太宗本人患有“气疾” , 所住的宫殿潮湿, 容易加重病情, 手下建议重修一宫殿居住, 但他考虑花费太大, 没有修建; 自隋朝以来, 厚葬之风盛行, 十分奢华, 唐太宗严禁厚葬, 让各地官府严格查处, 并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和皇亲国戚必须遵照执行, 不得厚葬。

 由于太宗率先垂范, 并设法制止官僚们过度奢侈, 在唐朝的官吏中, 已经形成一种崇尚节俭的良好风气:

 岑文本任中书令, 住宅低洼潮湿, 室内连帷帐都没有; 尚书戴胄死后, 由于家中房屋破败不堪,连举行祭奠的地方都没有; 温彦博为宰相, 家里穷得连安睡的正室都没有, 死后只好把尸体停放在旁室。

 如此等等。

 后人评论说:“隋氏纵欲而亡, 太宗抑欲而昌。” 对今天的启示:

 勤俭节约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但今天有些人已经将这一优良传统抛到九霄云外, 一些干部不拿国家的钱当回事, 竭尽奢靡享受之能事, 大势铺张浪费, 建高档办公楼堂、 买高档轿车、 拿

 公款大吃二喝等等, 一是大量浪费的国家资财; 二是在群众中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三是腐蚀干部的精神, 很多干部在吃喝玩乐中逐渐滑向腐败和违法犯罪的深渊。

 所以, 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务必继续保持我党勤俭节约的传统、 艰苦奋斗作风, 坚决打击整治奢侈浪费的不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