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集群是实现中小企业“由弱变强”成功之路,供大家参考。
产业集群是实现中小企业“由弱变强”的成功之路
产业集群是指围绕某一产业形成的,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相互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 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链条体系完整, 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之举, 是强县富民之策, 是政府应尽之责, 是促进中小企业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从组织形式看, 变“小舢板”为“大舰队”。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 竞争实力弱, 单打独斗, 散兵游勇, 一盘散沙的组织状况, 就必须走产业集群发展道路。
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 是将同一产业的中小企业, 由分散变为集中、 将单干变为协作, 将无数个“小舢板”连接在一起, 发展壮大成“联合舰队”, 一起经受市场风浪的考验。
实践证明, 产业集群组织形式, 优化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 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增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经历了金融风暴冲击的 2008 年, 我省产业集群仍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年营业收入 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 9738.7 亿元, 增加值 2641.4 亿元, 上交税金 223.8 亿元,出口交货值 475.8 亿元, 从业人员 353.7 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 22.7%、 23.3%24.8%、 55.8%和 5.68%; 产业集群占全省民营经济的份额也由 2007 年的 22.8%上升为 31.4%, 同比增加了八点六个百分点; 年营业收入 100 亿元以上产业集群比上年增加 5 个, 50 亿元以上产业集群比上年增加 10 个, 10 亿元以上产业集群比上年增加 15 个。
从发展方式看, 变“小而全”为“大协作”。
中小企业过去在发展方式上走的是“小而全”的路子, 造成了“同位竞争”, “产品趋同”, “单谋生存”, 经济效益低下, 产品档次提升缓慢。产业集群发展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发展模式, 变“小而全”为“大协作”。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 竞争力来自专业化分工协作, 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够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解决无序竞争问题, 使中小企业重视研发投入, 发挥企业比较优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相互关联、 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新格局。
桃城区工程橡胶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 使原本不起眼的小产业, 发展成为集产业园区、 龙头企业、 专业市场和技术研发、 产品检测、 产业信息、 人才培训公共技术平台为一体, 拥有 88 项国家专利, 占全国 45%以上的市场份额,年营业收入 70 多亿元, 全国最大的橡胶、 化工原辅材料集散地。
从布局结构看, 变“小集中”为“大集聚”。
中小企业的发展, 经历了一个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到发展工业小区、 专业市场、 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的过程。
实现了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的转变, 形成了企业集中、 产品集中。
产业集群从布局结构上要求, 集中做一个产业, 变工业园区为产业园区, 变小规模的企业集中、 产品集中为相互关联企业、 产品和支撑体系为一体的大集聚。
做到既有企业集中, 又有产品集中, 还有支撑体系集聚。
工业园区实现了由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 产业集群则实现了由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
工业园区是中小企业的立足点, 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全省民营产业园区 450 个, 实现增加值 1784.7 亿元, 营业收入 5814.6 亿元, 上交税金 188.3亿元, 完成出口交货值 275.7 亿元, 入区企业 65566 个, 从业人员 162 万人。
分别占全省产业集群总量的 67.6%、 59.7%、 84.1%、 57.9%、 42.3%和 45.9%。
从产品结构看, 变“小品牌”为“大战略”。
要改变中小企业的产品结构, 解决初级产品多, 最终产品少; 低档产品多, 高档产品少; 贴牌、 仿造产品多, 自主、 创新产品少; 低附加值产品多, 高附加值产品少; 一般产品多, 名牌产品少; 企业品牌多, 区域品牌少等问题,必须按照产业集群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实施名牌战略。
引导中小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开展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 开发系列产品, 实施产业升级晋档, 共创企业名牌和区域品牌, 提高产业集群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
我省一批规模较大产业集群实施名牌战略取得的效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如:
“中国皮都”辛集、 “中国丝网之乡 ”安平、 “中国羊绒
之都”清河、 “中国男装名城”容城、 “中国纺织名城”高阳等, 这些优势产业集群文化底蕴厚、品牌价值高、 发展潜力大, 不仅在县域经济中举足轻重, 而且在国内国际久负盛名,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截至目前, 全省产业集群共创国字号区域品牌 41 个, 中国名牌 25 个, 驰名商标 18 个, 分别占总数的 59.4%、 43.1%和 37.8%。
从技术层面看, 变“小戏班”为“大剧团”。
目前, 中小企业从技术层面上, 主要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和有限的人力资源、 智力资源, 进行革新、 改造、 新产品研制。
受资金、 技术、人才、 装备缺乏等因素影响, 企业的技术难以有大的突破, 只能在低水平、 低档次上运行。经济实力较好的中小企业, 也只能进行简单模仿和小改、 小革、 小发明、 小创造。
就其整体看, 科技含量低、 创新能力差、 企业单打独斗仍是中小企业技术层面的主流, 就像农村的“小戏班”。
要彻底改变目前中小企业技术状况, 必须按照产业集群发展方式走联合创新的路子,整合产业内技术资源、 人力资源、 智力资源, 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组建“大剧团”。
着力建设产业集群技术研发、 产品检测、 产业信息、 人才培训、 产学研合作等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解决产业内部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创新需要, 重点研究开发产业核心技术、 关键技术、 共性技术和新产品,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升级。
截至 2008 年底, 全省搭建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14 个。
其中, 技术研发中心 86个、 产品检测中心 17 个、 模具中心 7 个、 产业信息中心 2 个、 产学研合作中心 2 个。
这批省级公共技术平台, 拉动了中央、 地方和企业投资近 5 亿元, 是省级投入的 25 倍多; 引进科技人才 1576 名, 培训员工 85973 人次; 新增仪器、 设备 1410 台(套); 制定企业、 行业标准 732 个; 研究开发推广新技术 601 项、 新工艺 559 项、 开发新产品 1115 个、 获国家专利 138 项; 检测产品 41362 项(次), 对 9970 家中小企业开展了技术服务。
实现产业集群科学发展, 当前及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政策扶持。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推动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十分重要。
我省虽然制定过一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但就发展产业集群而言, 还缺乏针对性强、措施有力的配套政策。
因此, 有关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要求, 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聚
、 推动专业化协作、 延伸产业链条、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鼓励措施。
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 争取市、 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门科目、 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制定科学规划。
由于市场环境、 体制机制、 资源条件、 环境承载能力等多方面的变化,我省产业集群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明确产业集群的市场定位、 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 对保持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十分必要。
因此, 必须抓好重点产业集群规划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引导产业集群走环保型、 节约型、 循环式发展道路。
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 使产业集群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要加强对重点产业集群的规划指导, 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用科学的规划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搭建公共平台。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服务支撑体系, 是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 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 重点建设技术研发、 产品检测、产业信息、 人才培训、 信用担保和创业辅导等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采取政府扶持、 社会资助、 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进行, 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要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突出服务平台的公益性和服务性, 努力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
要继续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扶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要积极引导地方政府、 企业和其他渠道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平台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
做强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结合对口帮扶千家成长型企业, 有计划地在省级、 市级重点产业集群中扶持几个起排头兵作用的龙头企业, 给予重点帮扶, 促其上规模、 上档次、上水平。
支持龙头企业谋大发展, 上大项目, 搞大合作, 不断壮大集群规模, 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进专业协作。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主要来源于专业化分工协作, 这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 一要围绕龙头企业搞纵向延伸, 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 专业村、 专业乡(镇)。
二要围绕主导产品搞横向拓展, 形成技术优势、 规模优势、 区域品牌优势。
三要围绕新上项目搞完善补充, 延伸、 壮大产业链。
四要围绕本地配套搞分工协作, 形成紧密的、 全方位的内在联系和协作关系。
五要围绕产业发展搞综合服务, 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支撑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开辟专业化分工协作路径, 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 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 企业与物流之间、 企业与支撑体系之间, 专业分工明确,上下游紧密链接, 产业链条体系完整,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利益共同体。
抓好品牌培育。
区域品牌和企业名牌是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要加大区域品牌和企业名牌的培育力度,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提高产业集群产品质量。
通过几年努力,使每个重点产业集群培育 1-2 个国字号区域品牌, 2 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5 个以上河北省名牌产品或河北省著名商标, 10 个以上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
通过多方努力, 使我省产业集群产品质量、 名牌数量和品牌影响力有一个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