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造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名片”(20210224)(完整),供大家参考。
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的“ 国家名片” 作者:余剑锋(作者: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2021 年 02 月 24 日
来源:《红旗文稿》
2021 年 2 月 3 日至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和决策部署,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
2021 年 1 月 30 日,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 5 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名片”,这标志着我国和平利用核能事业进入了历史新纪元,标志着我国核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正在加快从跟跑、并跑向
领跑转变跨越,也充分说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之路是完全正确的。
坚持自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自主创新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和建设的主力军,中核集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要,努力实现一个个“从 0到 1”的突破,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形成体系完整的核科技研发平台,在核能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成果。被誉为“国之光荣”的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核电站,由中核集团完全自主设计与建造运营,1991 年 12 月 15 日开始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后,中核集团成功研发了 10 万千瓦、30 万千瓦、60 万千瓦和 100 万千瓦压水堆系列技术,核电产业快速发展,带动整个产业链迅速壮大,核电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行维护、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能力均实现了大幅提升。
研发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型号,是中国核工业人的共同梦想,这个梦想,起步于“国之光荣”秦山一期,成功于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我国 30 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核电发展经验,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其成熟性、
安全性和经济性满足国际三代核电技术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核能技术相继落地建设,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华龙一号”是核工业自主创新的创举,涵盖了从铀资源勘探、开采、核燃料加工,到核电设计、施工、建造运营,再到核技术应用以及乏燃料后处理的全产业链创新。我国早期的核电关键设备,大到压力容器,小到一根电缆、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技术上经常被“卡脖子”。中核集团坚守国产化路线,致力于推动我国核电技术真正独立自主、不受国外制约。中核集团在三十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非能动安全的先进理念,系统谋划、超前布局,从基础性应用技术研究、反应堆、先进核燃料、安全系统设计到装备研制,历时 20 余载,开展 54 项科研攻关项目,研制“三新设备”上百台套,共申请海内外专利 629 件,其中在英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海外国家申请专利 65 件,申请海内外商标200 余件,软件著作权 120 余项,掌握了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设备国产化率达 88%,实现了技术的自立自强。
“华龙一号”研制人员传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讲政治、保质量、争时间”的优良传统,弘扬严谨求实的治学之风和科研方法,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坚持系统观念,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
制。在蒸汽发生器设计研究中,研究团队常常 24 小时守在冰天雪地的试验现场,啃馒头、泡方便面,经过 27 个月的攻关,第三代核电 ZH-65 型蒸汽发生器问世。与国外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相比,我国自主研发的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压力更高、蒸汽湿度更低、经济性更好。
坚持大力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协同”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研制试验核武器,国家组织了多个方面的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充分显示了群策群力集体攻关的威力。领导、专家、技术工人紧密结合,理论、设计、实验紧密结合,围绕核心目标,无数次设想和辩论,努力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华龙一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参建单位众多,接口和管理关系极为复杂。每一个细节的创新,都对设计、采购、施工、调试,乃至商务、安全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整体的项目控制而言意味着更大的挑战。为了确保首堆工程顺利推进,“华龙一号”建立了从国家、中核集团到项目层的全方位协调机制。有关部委牵头成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协调小组,高效解决示范工程
建设过程中土建、安装、设备供货等重大问题,中核集团内部产业链各环节的成员单位分别承担了“华龙一号”的核心重点任务,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厂共同参与“华龙一号”技术研发,中核集团还与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协同完成关键研发工作。
在“华龙一号”的研发过程中,中核集团建立了“两总制”科研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及技术分层决策体系,并通过“小核心、大协作”,发挥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解决型号研发所需的人才、技术及研发设施等科技资源短缺问题,带动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针对“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技术难度大、参与单位多、专业交叉复杂和示范项目标准严格等特点,打造同心同路、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华龙一号”建设大团队。同时,建立健全了全过程管控措施以及全方位覆盖、多层级协同、多维度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互联网+”高效设计体系,缩短设计答复时间,国产化方案应对进口制约,沙盘推演谋划关键路径布局。
可以说,“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发建设,既是中核集团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举全集团之力取得的成果,也是统筹集团内外、国内外优势力量,大力协同、密切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谱写了雄壮的大国重器进行曲。
坚持安全发展 安全与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两轮。“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要使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核电的安全性始终是国家和人民关心的第一问题。我国核工业历来以担当国家使命为己任,铸“国之重器”更当如此。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方能利国利民。“华龙一号”具有当今世界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者把今后 60 年,甚至 100年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都考虑到。“华龙一号”采用完全的“中国芯”——177 堆芯和 CF3 燃料组件,深刻汲取国际上核事故教训,借鉴国际三代核电非能动安全的先进理念和运行经验,全面贯彻纵深防御的设计原则,创新采用“能动加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在安全、经济和性能指标上达到或超过了国际三代核电用户需求,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先进核电技术的垄断。
“华龙一号”能抵御大飞机撞击、抗九级强震,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为达到抗震要求,抗震设计团队的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奋斗攻关,经历五次抗震设计迭代优化,形成最优方案。在抗大飞机撞击的设计中,在方案中强化了应对极端外部灾害的设计。这一设计对于研发团队来说,完全是个空白,相关的模型和参数,在国际上是机密,无资料可寻,研发团队通过艰苦攻关自主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
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以安全发展为前提。在“华龙一号”首堆建设中,中核集团将全力保障核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贯穿始终,筑牢安全生产的基石。以管理创新为导向,按照“分级
管理、分线负责、全员覆盖”原则,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明确各单元网格安全管理的人员、职责和任务,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开展“金牌班长、五星班组”评比活动,持续对现场班组进行考核评价,形成安全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年”、“安全生产月”、安全承诺签名等主题活动,强化提升安全文化“软实力”,确保示范工程建设安全高质量稳步推进。“华龙一号”的先进科技本质可以有效避免日本福岛那样的核事故,守住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坚持服务“ 三新”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首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核电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核电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涉及产业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以“华龙一号”出口为例,单台机组所需设备,就有 200 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考虑
到天然铀、核燃料、运维、退役等全产业链的贡献,按目前在国际上已出口的核电机组来看,每台“华龙一号”机组直接带动的产值大概在 300 亿人民币左右,创造超过 15 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相关机电产品和材料出口近 200 亿元。
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有望成为我国核电建设的主力堆型。中核集团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为开端,开展全周期策划,有效提升项目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着力推动技术创新、高效工机具应用等技术优化工作,实现了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多重优化。2019 年 10 月 16 日,福建漳州核电 1 号机组正式开工,这是由中核集团建设的第五台“华龙一号”机组,开启了“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海南昌江二期工程也将采用“华龙一号”技术建设,为面向全球市场推广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及成体系出口提供强有力保证。“华龙一号”成为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走向世界。巴基斯坦卡拉奇的两台“华龙一号”海外首堆示范工程建成后,每年发电量将超过 180 亿千瓦时,可以支撑起该国近三分之一的电力缺口。中核集团还与阿根廷、保加利亚、沙特、巴西、阿联酋、加纳等近 60 个国家商谈核电及核工业产业链合作。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依托“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中核集团正在加快建设一套独立自主的、能够满足“华龙一号”国内建设与出口需求的、涵盖核电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标准体系。
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事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是我国的重大能源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核电是世界三大主力电源之一,在风、光、水、核清洁能源中,核电是可大规模替代煤电的基荷能源。“华龙一号”单台机组电功率 120 万千瓦 ,预计年发电量 90 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站相比,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 600 万吨,相当于造林 3 万公顷,对生态环境保护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爱国奉献 中国核工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血脉相连。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始终是发展核工业的根本保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强核报国,始终是核工业人的使命担当。“华龙一号”建设进度“遥遥领先”于国际其他三代核电技术首堆的背后,是过硬的创新能力以及爱国奉献的精神。
中国如期建成“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创造了三代核电首堆建设最佳业绩。在推进“华龙一号”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中核集团建立并完善了重大工程现场党建联建工作机制,现场参建参研单位党组织成立联合委员会,将党的组织体系与重大工程研发建设体系有机融合,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强化协同,构建了跨产业链、跨行业、跨单位的“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工作体系,有力穿透单位壁垒、打破利益藩篱,将现场各方建设者拧成一股绳。
一线作业班组党员进驻率 100%,关键时刻有党员冲锋、安全质量有党员把控、技术难关有党员攻克、关怀帮扶有党员落实。“有事儿找书记、找党员”,成为现场工人的共识。为打通服务员工的“最后一公里”,联合委员会建立现场班组意见建议反馈平台,通过党员进班组...
推荐访问:打造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名片”(20210224) 自立 自强 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