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数学学习真实发生3篇
让儿童数学学习真实发生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这本书中,吴正宪老师说过: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所以说看到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虽说平时的工作很多,没大有时间读书,但是每个星期都拿出一点时间,看看这本书,然后写写读书笔记。
上次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的提问和理答的策略,这次重点介绍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这个策略。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评价,教师运用怎样的评价语言,能够适时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到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又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评价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细读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这个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说过;‘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被赏识的渴望”小学生渴望受到表扬,赞赏的欲望更加强烈,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欣赏的眼睛,捕捉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
1、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激励评价:
例:刘德武老师所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中,有一个片段: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并分别说出,在尺子上从0到1是一厘米,从1到2是一厘米,从2到3是一厘米,……这时候,有个学生从右到左观察,说出从4到3是一厘米,这时刘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赞赏的说道: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依次往后看,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一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4到3也是一厘米,棒不棒?”
学生简简单单的回答’从4到3也是一厘米,”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孩子们应该掌握的知识,不会过多的去表扬孩子,只会一带而过。而刘老师却能够抓住这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发言用赞赏的语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众不同啊!”这样的赞赏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喜爱与欣赏,他给学生带来的是肯定,是愉悦,是自信,给予了他成长中需要的营养与动力,也许未来的小发明家会由此诞生。想想自己是不是断送了许许多多小发明家的前途。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像刘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住学生瞬间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
策略中介绍了刘德武老师在教学中策略,抓住了孩子在口算2.5*4和2.4*5,孩子们纷纷抢答,有一名学生稍微提前了一点,刘老师对这个孩子提出了特别的表扬:“我特别清楚地听到那个穿红衣服的男同学最快说出得数,特别的敏捷,尽管也许就快出了零点零几秒,但是就占得了先机。思维敏捷可以带动语言敏捷,当然前提是观察敏捷,2.5*4=10,2.4*5=12,这两道题也容易混。”
思维敏捷的教师带动思维敏捷的学生,语言敏捷的教师教出语言敏捷的学生,观察敏捷的教师发现观察敏捷的学生。虽说在我的课堂中,也捕捉到不少学生的闪光点,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常规课堂中,如果是公开课,心里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会不会完成,。而对学生的发言,有时候没有仔细的去听,就像上次王康的课堂,教师没有仔细的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更没有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很好的"评价。
3、适当的延迟评价给予学生自悟的空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应该急于得到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取结论的过程。
文中介绍了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学二分之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自己所发现的二分之一。有的用一半表示,有的画图表示,如:画个圆,平均分成2半。等等各种方法。这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二分之一,并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擦得可以擦掉,愿意保留的页可以保留。这时有两个孩子不愿意擦掉,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其中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图画擦去了,只剩下一个孩子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吴老师耐心的等待他并出示了百分之一,这个孩子画着画着,放下笔:说:不画了鹅,画图太麻烦了!此时吴老师握着这个孩子的手微笑着说: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这个分数。
这一点是不是值得的我们老师所借鉴,给每个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有效地课堂教学评价源自于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只有从内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接纳学生,才能够通过自然,诚恳,真挚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
让儿童数学学习真实发生篇2
英国当代数学家哈利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不断产生,犹如心脏律动般有力量。好的问题可以让数学课堂更加厚重。灵动充满思维的碰撞和峰回路转的荡气回肠。我们应该重视唤醒儿童心理那份对问题的情有独钟。鼓励儿童提出那些介于已知与未知之间而又须知的真实问题。
一、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某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贯穿教学始终。在常态课堂中,创设友善宽松的学习气氛,形成鼓励儿童体温的课堂文化氛围很重要。即便开始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比较幼稚,但只要儿童不断思考下去。发现提出问题的中,就会在他们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让提问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约定。有了约定后,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给而提问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根据情境或者是解决完后提出自己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做儿童问题的倾听者和鼓励者。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不应忽略和敷衍回应。而要成为倾听者鼓励者给予积极回应。
向儿童展示你的好奇心。老师的好奇可以源于数学现象,也可以源于生活现象。要经常字体字体自然地和儿童分享。还可儿童一起讨论,深入研究。
将家长纳入提问共同体。将有利于提问大环境的形成。首先要帮助家长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儿童思维力创造力等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可以经常与家长分享儿童提出的问题。并请家长关注孩子在生活中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探索问题的答案。还可以鼓励家长记录孩子的问题。在班级交流平台进行分享。分享的问题绝不仅限于数学,也可以包括生活中的问题。
每周一问,数学小讲堂都是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孩子在展示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保持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用好情境图。
刚把一幅情境图呈现在儿童面前时,各种信息会扑面而来,老师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提取信息。我们可以带领儿童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然后将提取的信息摘录并且简洁的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梳理,每一类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为儿童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儿童走进数学课堂时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的学习起点,当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相匹配时,儿童容易将新知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当学习内容与已知经验相悖时就会产生冲突,儿童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可以通过前期的调研来了解学生的经验,深入了解儿童答案背后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的经验和可能的学习障碍。课堂上有意识地暴露孩子的原有认知,引发学习需求。
让情境图贯穿一堂课。情境图通常可以成为呈现信息催生问题的载体,不仅可以出现在课的开始,还可以在课的学习过程中新知学习后发挥作用,在课堂的结尾,可以再一次回到情境图,鼓励儿童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次观察这幅图,你还有什么疑问?还有另外想要研究的问题吗?当儿童提出新的问题后,及时的将孩子的问题予以记录。问题多了就需要分类。可以根据问题与本节课核心内容教学目标的关系,对问题进行分类处理。
三、创设裸情境。
裸情境指的是蕴含的丰富信息,但没有明确提出研究问题的情境。根据张丹教授的研究,裸情境有4个特点,一是真实性:情境应该来源于儿童生活现实,一个真实的情境如果唤起了儿童的经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自然地产生了;二是挑战性:能够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三是开放性:可供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四是黏着性:可以激发学生持续思考的愿望。
将情境图变成了裸情境。
将贴近生活的挺进图变成真实的故事;将情境图变成有利于理解知识的体验活动;将有挑战性的情境图变成开放性的小实验。
运用“观察——思考——提问”的思维模型。
观察:我们看见、感受到了什么?
思考:我们有哪些相关的想法?我们发现了什么?
提问:我们头脑中有哪些疑问或问题?有什么好奇的?
定期开展问题分享会。
四、布置挑战性任务。
当儿童的好奇心找到了挑战性任务这块土壤,也就只下了问题的种子,作为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真实的生活+儿童的兴趣+学科的内容。催生挑战性的任务。挑战性任务提出后,可能会遇到由于任务挑战难度大,儿童无从下手的情况,此时需要搭建脚手架。让脚手架架设在儿童的已知与未知之间。并借用思维导图提出多个问题,以此引领儿童完成任务,并激发儿童富有创意的思考和实践
让儿童数学学习真实发生篇3
《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是由吴正宪老师所著,主要告诉我们如何教孩子学数学。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读《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读后感范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
20xx年寒假有幸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更带给了我动力,只要有好的方法和引领是可以在走在教育改革前端的。
书中说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是学生通过深层次的思考才能产生的,所以,能提出好的问题其实是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很好的体现,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已经失去或者被老师剥夺了提问的权力,为了唤醒儿童心底那份对"问题"的情有独钟,促使儿童:敢问—想问—会问—爱问,这将成为我们一线老师的首要任务,其实平时作为年轻的新一代教师,我很愿意接收这些新的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因此之前,就在高新区教研员游群英老师的带来下,一直在鼓励着孩子们再课堂上敢问、会问、乐问,但拜读了这本书后,又给了我很多好的启发,比如: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用好教学情境图;创设裸情境促发学生产生问题;布置挑战性的任务;设计一些体验活动,使儿童找到提问的感觉;解决问题后还要再引导儿童产生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让学生在:问题—思考—分享—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不过现阶段我正处在这样一个困惑期:学生们很会提问了,但脱口而出的大多都是: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中有什么用、怎样得到的、、、、很多时候感觉孩子们是为了迎合我、陷入了一种套路,知道这节课我需要什么样的问题,因此让我觉得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了解或者经过深度思考得出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提出来的很多时候并不是"真问题"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还缺乏联系,有解决一个问题后就段篇儿了,那么,如何使帮助学生和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点亮儿童学习过程,使儿童能够不断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此书再次给了我很大的激发。书中写到为了促使儿童持续思考,有这样一些方法:鼓励儿童展开丰富的联系;将疑问深化为猜想;开展问题接龙活动,让学生产生问题链(这是学生深度思考活动真问题非常有效的途径);设立提问本和提问角(这是为了鼓励学生多提真问,储存真问题并不分课中课后都进行连续思考的好方法,是我将会学以致用的方式,我其实之前也有尝试让学生准备一本问题收集本,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坚持,主要是缺乏引领,读了这部分非常详实的内容后,我就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我会继续坚持使用问题本和问题角来促使儿童持续思考)。
以上这些观点我将会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去尝试使用,并且根据自己学生的真实学情来进行应用,希望自己能够在本书的引领下,站在巨人肩膀上,让自己教的轻松,也能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在数学思维方面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