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杨志说两句话

时间:2022-07-24 17: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替杨志说两句话,供大家参考。

替杨志说两句话

 

 替杨志说两句话 ——关于《智取生辰纲》 的对话

 侯会

 甲:

 新版语文教材高中第四册, 收入《水浒传· 智取生辰纲》 一文。

 在我的印象中, 这似乎是一篇保留篇目。

 乙:

 不错。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 英雄反抗官府的发轫之举, 这段文字又是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早在解放初期, 该篇就入选高中课本, 算来已“年届半百” 了。

 ①

  甲:

 如此说来, 当年读过这篇课文的中学生, 如今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

 这足以说明好的作品有着永恒的魅力, 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只是半个世纪以来, 社会发展迅速,无论人们的思维模式, 还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这篇课文, 是否也应与时俱进、 有些不同的认识呢?

  乙:

 的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学分析” 常被“阶级分析” 所取代。

 50 年前的通常提法是:

 “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是‘水浒’ 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② 就拿本课中押送生辰纲的杨志来说, 以前的评价是:

 “杨志一心想做官, ‘博个封妻荫子’, 结果是赔尽小心, 依然落得一场空”; “对于杨志, 我们虽可怜其遭遇, 却鄙薄其为人”。

 ③ 更激烈的批评, 则直指杨志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他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效忠’ 统治阶级这一中心课题”。

 ④直至近年, 语文教材对杨志的评判, 也仍未脱离“做官心重” 的窠臼。

 这恐怕不合小说家塑造人物的初衷。

 我们知道, 《水浒》 作者塑造梁山一百零八将, 并非平均用力, 而是着力写好几个中心人物, 杨志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水浒》 成书之前, 南宋说话中已有题为《青面兽》 的单篇话本。

 ⑤ 早期《水浒》 材料《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和《大宋宣和遗事》 中, 也都有杨志的身影。

 到了今本《水浒传》 ⑥中, 杨志于第十二回出场, 在以下的第十三、 十六、 十七诸回中, 他也都是担纲主角; 其“戏份” 仅次于宋江、 武松、 鲁智深、 林冲等少数几位好汉。

 此外,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 五侯杨令公之孙”; 小说家将其定位为民族英雄杨家将的后裔,正是要明确其正面人物身份。

 ——作者又怎么可能去贬低他、 丑化他呢?

  甲:

 言之有理。

 只是用现代读者的眼光来看, 这个“智取生辰纲” 中的杨志, 确实有点官儿迷心窍”。

 你看, 为了求官, 他不惜降低人格, 打点钱物奔走于权贵之门; 为了换取保举, 他又甘当鹰犬, 替梁中书押解不义之财。

 总之, 杨志不大像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豪杰。

  乙:

 问题正在这里。

 读者对人物的好恶, 部分取决于他们的阅读期待。

 读《红楼梦》 者,期待欣赏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读《水浒》 者, 期待欣赏侠肝义胆的豪侠超人。

 ——而杨志更像是个普通人, 像是我们中间的一员。

 他在继承英雄禀赋和气质的同时, 心中又有着老百姓式的“小算盘”(或称之为“人生理想” 之类); 为了实现久存心中的生活目标, 风尘仆仆奔走于利欲之途, 甚至不惜忍辱负重、 屈己从人。

 这或许不合某些读者寻觅超人的阅读期待,但从文学进步的角度衡量, 杨志(还有林冲等)

 又是最接近现代文学理念的小说人物。

 有人曾总结说:

 一部西方小说史, 就是一部淡化英雄的历史。

 此言道出文学发展的大趋势, 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小说史的概括与评价。

 其实细想起来, 杨志的所作所为, 也并不难理解。

 他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 不可能有更高的人生起点。

 何况设身处地想一想, 杨志谋求做官又有什么不对? 在古代, 做官是人们择业谋生、 施展抱负、 实现自我的正当途径。

 李白、 杜甫不也追求过仕途通达吗? 白居易、 范仲淹、 欧阳修、 苏轼、 陆游……也都一生未离官场。

 武人当中, 岳飞、 韩世忠、 戚继光, 还

 有杨志的父祖, 哪一位不是出身行伍的军官武将? 人们并未因其效忠封建王朝而否定他们,又何必单单苛求于杨志? ——杨志是将门虎子, 习武从军正是他立身择业的首选目标。

 作为英雄之后, 他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指望把一身本事, 边庭上一枪一刀, 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在那个时代, 杨志的追求是天经地义、 无可厚非的。

 以“做官心重” 来批评杨志, 显然于理难通。

 甲:

 听您这么说, 倒也不无道理。

 不过杨志替梁中书押解生辰纲, 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乙: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 杨志生活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中, 很难挣脱“感恩遇、 酬知己” 的旧式报恩思想束缚。

 当其落难时, 梁中书荐拔他于囚徒之中,使他在失望中重新看到希望; 出于报恩的目的, 他自然不会拒绝“恩相” 委派的任务。

 况且封建时代的上下级关系, 被打上人身依附的深深烙印; 在“恩相” 的荫庇下, 也很难指望杨志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 对上司交办的任务能明辨是非、 有所选择。

 更何况屡遭权势者轻忽的杨志, 正需要一次完成艰巨任务的机会以证明自己; 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搀杂着谋求保举的希冀。

 另一方面, 作者让杨志执此鹰犬之役, 恐怕还另有深意。

 追寻“智取生辰纲” 故事的源头, 我们发现在原始《水浒》 故事中, 杨志与生辰纲本无关联。

 在宋元话本《宣和遗事》 中,“北京留守梁师宝” 派去押送生辰纲的爪牙人物是“县尉马安国”。

 而杨志的经历在书中另有交代, 他身为“指使”(制使), 与其他十一位指使一同“搬运花石”, 独自一人被困途中,因变卖宝刀而误伤人命; 在发配路上为孙立等所救, 一同去梁山落草。

 到了今本《水浒》 中,杨志取代县尉马安国, 成了押送生辰纲的主角, 整个故事也变得更加丰富、 生动。

 小说家作了这样大的改动, 大概不仅是为了删掉马县尉这样的赘疣人物, 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 也不是单纯为了增加押送者的分量, 以反衬晁盖、 吴用等人的聪明智慧。

 作者让武艺超群、 志存高远的英雄后裔来取代一个小小县尉, 执此鹰犬爪牙之役, 这本身就是对统治者有眼无珠、作践人才的指斥, 借此抒发作者久郁胸中的英雄沦落之悲, 大才难用之叹!

  甲:

 您的话, 使我想起晚明思想家李贽对《水浒》 主题的阐释。

 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中称:

 “ 《水浒传》 者, 发愤之所作也。” 而小说家所愤慨的, 正是“大贤处下, 不肖处上”、“小德役(役使)

 大德, 小贤役大贤” 的不合理社会现状。

 杨志的遭遇, 似可作如是观。

 乙:

 的确如此。

 杨志空有报国之志, 可惜生不逢时, 赶上了政治腐败、 世道混沌的封建季世。

 靠着会踢两脚球而发迹变泰的破落户子弟高俅, 居然坐上殿帅府太尉的高位。

 他一上台就官报私仇, 逼走王进、 逼反林冲。

 ——杨志进京谋官之前, 先在梁山脚下遇到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林冲, 这应是小说家的寓言之笔:

 在位的贤才尚且被高俅逼走天涯, 杨志的前途,是可想而知的。

 貌似识才爱才的梁中书, 比高俅好不到哪儿去。

 他提拔杨志, 不是为国求贤, 而是为自己网罗爪牙。

 因此他对杨志压根儿谈不上尊重与信任。

 金圣叹在《水浒》 第十五回⑦回前总批中反复陈说:

 梁中书派老都管及两虞候协同杨志押送生辰纲, 实则是对杨志不放心, “视杨志过轻, 视十万过重”, 生怕杨志监守自盗、 半路对十万贯财宝“吓然动心”。

 杨志的悲哀也正在这里:

 “堂堂一表、 凛凛一躯, 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 的将门之后, 不仅要受制于“蔡太师” 的奴才梁中书, 更要受制于奴才的奴才“老都管” ! 虎落平阳, 英雄末路, 人才贬值的悲剧, 至此达到了极致!——在小说中, 杨志是“天暗星” 临凡; 他绰号青面兽,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⑧, 给人满面晦气的印象。

 可知作者是把杨志当做悲剧英雄来塑造的。读“智取生辰纲” 至老都管喝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 等语,可以感觉到作者下笔时, 一定是感慨悲愤, 眼噙同情之泪的。

 甲:

 以前读“智取生辰纲” 也曾有过疑虑:

 若说杨志是负面人物, 作者却将其置于核心位置重点描摹, 行文中也很难看出有何贬抑、 损毁的倾向。

 相反, 杨志才干过人, 有着丰富

 的江湖经验, 对局势判断准确无误, 应对计划也周至细密、 无懈可击。

 若非毫无见识又妄自尊大的老都管破坏他的威信、 打乱他的部署, 吴用的计策再高明, 恐怕也奈何他不得。

 乙:

 是啊。

 有人认为渲染杨志的才干, 是为了反衬吴用的高明, 不能排除作者确有这样的意图。

 不过说到底, 导致杨志失败的主要因素来自内部。

 如你所说, 杨志是久惯江湖的行家里手, 老都管却是“城市里人, 生长在相府里”。

 然而这位“外行” 偏要指手画脚领导“内行”, 最终导致生辰纲的失陷。

 不过想一想, 治军外行的高俅却可以决定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 林冲的命运, 又可以毫无理由地将杨志赶出殿帅府; 可见外行领导内行、 排斥内行, 原是封建体制下统治者对待人才的常态。

 这也就是李贽所说的“小贤役大贤, 小德役大德” 吧。因此, 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 替报国无门的英雄感慨悲叹, 不仅是“智取生辰纲” 的主题,竟又是整部《水浒传》 的主题了。

 甲: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水浒》 作者在创作“智取生辰纲” 关目时, 仅仅利用了《宣和遗事》“马县尉失陷生辰纲” 的故事框架; 至于人物和思想, 则被作者赋予新的意义,从而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批判力度。

 ——若仅仅视为对杨志个人品质的讥刺与否定, 则无疑是曲解了作者的用意, 辜负了他的一片创作苦心。

 乙:

 我同意你的看法。

 顺带提到, 《宣和遗事》 中的“马县尉失落生辰纲” 关目, 其实也还有其原型。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 中, 有一则《燕仆曹一》 的故事, 应即此段情节的最初故事原型, 引录如下:

 舒州民燕五,

 在市煎货糍饵。

 淳熙十六年四月, 一男子自通为曹一, 求备舂粉使令之役, 衣饭外不请工钱, 燕留之为仆。

 小心祗恪, 颐指如意。

 虽令干置它事, 悉皆尽力。

 凡四年, 晓夕如一。

 郡人皆以为未尝见店铺众仆厮若是其谨者。

 一夜已寝, 外有十数人敲门, 称来就曹一索命:“我辈根寻他四年于此矣, 今日须将命还我!” 曹当时颤惧,亟告主人云:

 “其实府差罪过, 不敢有隐。

 昨经过连州, 见有十二商客, 所赍颇厚, 因诈作提茶人, 就山冈上倾茶与吃, 而和药于中, 皆困倒不醒, 即杀之。

 而拣取金银北还。今埋在本州宿松石桥下。

 若蒙相救, 当尽以答谢。” 燕五大骇曰:“十二人同行, 尚被汝坏了, 何况我家只六口, 又多幼小。

 早知汝行止如此, 那敢相留? 既冤债临门, 岂能奉救? ” 俄闻门外言:“燕五哥此说极是。” 已而门自开, 众鬼捽曹一去。( 《夷坚三志》 己卷四)

 你瞧, “智取生辰纲” 故事的要点, 在这段材料中全都具备了。

 甲:

 二者的确有不少相似点。

 首先, 被害者的身份都是携货甚丰的商人(自然,《水浒》中的商人是杨志等人假扮的)。

 其次, 二者又都是以少敌多:《夷坚志》 中是曹一独自对付十二位商客, 《水浒》 则是晁盖等八人对付杨志等十五人。

 其三, 作案地点都是在便于下手的山冈荒僻处。

 其四, 全都以贩卖饮料为下手契机, 不过有提茶、 卖酒的区别而已。

 乙:

 一点不错。

 此外二者也有不同之处。

 如《夷坚志》 中的曹一纯是杀人恶魔, 为“所赍颇厚”的一宗财货残杀了十数条性命, 如此罪行令人发指, 在任何社会中都是十恶不赦的。“水浒” 故事则对这样一段素材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将杀人越货的情节改写为夺取不义之财的正义之举, 原型故事中的血腥气息也大大削弱了。

 尤其是到了今本《水浒》 中, 经过施耐庵、 罗贯中大手笔的再创作, 生辰纲故事被演绎得起伏跌宕、 扑朔迷离, 生动酣畅之余,平添了无限机趣。

 更重要的是,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 还丰富了人物形象, 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 读者从中正可领略到《水浒》 作者点石成金、 化腐为奇的高超艺术才能。

 作为世代累积型的长篇章回之作, 《水浒》 就是这样通过众多作者的不断加工润色, 思想、 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终于成长为文学园囿中的参天大树的。

  ①据高阳(杨柳)《水浒人物论》(上海星火出版社, 1954)

 序, 1954 年以前的高二语文课本中选有与《水浒》 相关的课文三篇, 其中两篇是节自《水浒》 的《智取生辰纲》 和《大

 闹野猪林》, 另一篇是茅盾先生的《谈〈水浒〉 的人物和结构》。)

 ②③茅盾《谈〈水浒〉 的人物和结构》(原载《文艺报》 2 卷 2 期)。

 ④高阳《水浒人物论》 六“青面兽杨志”。

 ⑤见宋罗烨《醉翁谈录· 小说开辟》 著录。

 ⑥本文提到的“今本”, 悉指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刊出的杭州容与堂百回本。

 ⑦相当于百回本第十六回。

 ⑧七十回本第十一回。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037 来源:

 www.study-blog.com

推荐访问:替杨志说两句话 两句话 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