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民政部婚俗改革试点指导工作的指导意见(3篇)

时间:2024-08-23 09:15: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民政部婚俗改革试点指导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政部婚俗文化改革文件

  近年来,我国婚俗文化逐渐受到关注,并有所改革。为了进一步规范婚礼文化,民政部近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促进婚俗文化改革。

  这些文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限制婚礼炫富现象

  婚礼炫富现象已经被广泛批评,不仅让新人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婚姻的商业化色彩。为了遏制这种现象的发展,文件要求在婚宴的酒水、礼金、车辆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让婚礼回归简朴,强调以感恩、关爱等情感交流为主。

  二、强化婚姻法意识

  婚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但也需要付出承担。近年来,婚姻纠纷不断增加,很多原因是因为不了解婚姻法教育,缺乏法律意识。为了推广婚姻法知识,在准备结婚的人群中,增加对婚姻法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婚姻法,增强法律意识及婚姻保障。

  三、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在乡村,很多地方还存在着封建迷信、婚姻摆酒、娶妻彩礼等不文明习俗。为了打破这些陈旧的观念,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新的文明乡风,推行现代化的婚俗文化。

  四、鼓励绿色环保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环保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在婚礼举办方面,也要求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减少环境污染,使用不可降解的婚庆用品,拒绝一次性用品,推广婚庆节能理念,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总之,民政部出台的婚俗文化改革文件,是对我国传统婚俗文化的一次升级和优化。通过合理地引导新人和家庭,让婚礼回归慎重、节俭的本质价值,既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销,也可以让新人体现感恩、仁爱的精神。希望在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婚俗文化真正成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二:民政部婚俗改革试点指导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政部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解析

  一、介绍

  在当今社会,婚姻和婚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民政部发布的《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婚俗改革提供了指导,对于推动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这一指导意见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

  二、深度评估

  1.婚俗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婚俗改革是当前社会推进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政部发布指导意见,从根本上改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婚礼观念。这对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2.改革内容和重点

  指导意见明确了婚俗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包括婚礼形式、礼金习俗、婚礼花车队伍等方面。这些内容的改革将为人们的婚礼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选择,让婚礼更加个性化、时尚化。

  3.社会影响和期望

  指导意见的发布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带动各个行业的发展,激

  发人们的创新和创意。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婚礼的含义,提升婚姻的品质,促进家庭的和睦发展。

  三、广度评估

  1.从婚礼形式角度看婚俗改革

  民政部的指导意见鼓励人们选择更多元的婚礼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婚礼方式。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空间,让每对新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婚礼形式。

  2.从礼金习俗角度看婚俗改革

  礼金一直是婚礼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对礼金的规定,遏制了过度攀比的现象。这有利于减轻新人经济负担,让婚礼更加纯粹和真挚。

  3.从婚礼花车队伍角度看婚俗改革

  新婚花车队伍一直是婚礼的点睛之笔,指导意见鼓励创新婚车队伍的构思和搭配,让每对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能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

  四、总结回顾

  民政部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为人们的婚礼提供了更

  多选择的空间,让每对新人都能有一个独特、个性的婚礼。婚俗改革不仅仅是对婚礼形式的改变,更是对婚姻观念的更新和提升。全面解读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深刻、灵活地理解婚俗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认为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婚俗改革不是要废除传统,而是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需求,让婚礼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反映新人的个性和情感。希望通过婚俗改革,可以让每对新人都能在婚礼上留下美好的回忆,让婚姻更加美满幸福。

  六、结语

  民政部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为推动婚俗改革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对于促进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全面解读和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婚俗改革的内涵和意义,期待婚俗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人们的婚礼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婚俗传统正在走向现代化与个性化发展。此举不仅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也为人们的婚礼提供了更多元和丰富的选择,让每对新人都能有一个独特、个性的婚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想从不同的角度对婚俗改革进行深入

  探讨。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看,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让新人在婚礼上能够更好地展现个性和情感,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婚礼作为一种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是婚俗改革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从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来看,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也为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指导意见的发布明确了对礼金的规定,遏制了过度攀比的现象,减轻了新人的经济负担。鼓励创新婚车队伍的构思和搭配,让每对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能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和独特的体验。这样的改革让婚礼更加纯粹、真挚,也让社会风气更加和谐健康。

  从个人情感和精神追求的角度来看,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也为每对新人提供了更加美好的婚礼体验。指导意见鼓励人们选择更多元的婚礼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婚礼方式,让每对新人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爱情的到来。此举不仅让婚礼更加个性化、时尚化,也加深了新人之间对于婚姻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期许。

  民政部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它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的有效推动,更是给每对新人提供了更加美好的婚礼体验。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婚俗改革能够不断深化,为人们的婚礼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价值。愿每对新人都能在婚礼上留下美好的回忆,让婚姻更加美满幸福。

篇三:民政部婚俗改革试点指导工作的指导意见

  

  THEFORUMOFLEADERSHIPSCIENCE·观察思考·2023年第7期总第213期DOI:10.19299/j.cnki.42-1837/C.2023.07.006建设传统与现代有机交融的文明乡风——对移风易俗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王怡涵摘何得桂要:移风易俗是近年来地方实践热点,也是我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回顾既有研究发现,近年来,移风易俗逐渐走上乡风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并重的发展轨道,并已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移风易俗研究主题不断扩展和细化,研究话语从历史话语体系转向治理话语体系,研究议题的设置深受地方实践与国家政策话语的影响。婚礼、丧礼习俗承载着诸多中华传统文化,移风易俗治理在促进广泛参与、再造公共性以及推动共同治理方面具有优势性。然而,随着乡村文化共同体的逐渐消解,移风易俗进程中出现了治理主体内生动力相对不足、公共行政组织角色错位、政策执行缺乏弹性等问题。对此,学界主张采用积分制治理和柔性治理来推进移风易俗,并兼顾文化传承、留住美好乡愁。未来研究要综合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注重从经验和理论层面展开全面的学理思考,形成实践与理论深度结合的移风易俗研究体系,进而为建设传统与现代有机交融的文明乡风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关键词:移风易俗;文化振兴;积分制治理;柔性治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型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效能提升研究”(22AZZ006)。作者简介:王怡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何得桂(通讯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陕西杨凌712100)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7-0029-07移风易俗是减轻群众负担、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维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029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村振兴促进法》也提出“推进移风易俗,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的要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由此可见,移风易俗已被纳入国家治理的视野并广泛应用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领域,学界对移风易俗展开了系统的经验研究与深刻的理论反思,并已形成丰富的风”。2021年4月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研究成果。不论从学术研究还是治理实践来看,心的同时,国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其中,作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手段的移风易俗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移风易俗实践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展开,更加突出文明节俭、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在大力提倡“诚、孝、勤、俭、和”的同时还兼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美好乡愁。(二)地方实践和具体应用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大操大办、薄养厚1.事关民生福祉的移风易俗开展。21世纪以对移风易俗研究进行阶段性回顾、反思与展望,都具有重要意义。一、移风易俗的深刻内涵与基层实践(一)移风易俗的内涵及缘起风俗是具有地方文化特性的社会风气或时尚,通常表现为与官方正式文化制度并存的文化形态[1]。作为社会基石之一的风俗,自古以来发挥着社会教化功能。“天下治乱,系乎风俗人心。”移风易俗是有关组织在有意识促使风俗发生变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是变革与时代要求不符、阻碍社会秩序稳定且违背科学文明的不良旧俗、陋俗及恶俗的过程[2],其本质是旧制度的去制度化和新制度的建构维系过程,既包括对个体行为模式的改革,也包括对群体观念认知的改变,进而实现社会秩序良性运转[3]。风俗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推进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建设工程。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移风易俗来推进革命,同时又借助革命来移风易俗,把移风易俗作为铸造“国魂”的一种手段[4]。民国时期社团组织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从理论层面倡导改造摒弃不良风俗,集合各方力量积极促进新风尚发展之外,还利用其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影响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5]。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传统文化、重视移风易俗,将移风易俗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6]。社会风俗的变迁是时代革故鼎新的推动力量。移风易俗推动革命根据地建设,彻底改造了乡村,使乡村摆脱了千百年来的落后状况[7]。毛泽东同志把移风易俗工作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推翻旧中国旧思想的有力武器[8]。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公共治理力量成为移风易俗的主要动力,综合运用坚决打击、说服教育、宣传动员、经济引导等多种有效方式,提倡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减少人情应酬,共同促进乡村社会风气的改良[9]。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葬、高价彩礼、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影响了社会风气。与此同时,现代化转型冲击着乡村社会的内在秩序,部分农村处于“失魂”“失根”“失血”状态[10]。移风易俗工作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实践方式。其一,出台和执行与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相契合的村规民约是推动移风易俗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村规民约往往是中国古代政治教化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的产物。现代的村规民约具有以传统家庭教化形成家庭美德、以日常生活伦理培育个人品德、以惩恶扬善方式弘扬社会公德的自治和德治功能[11],其产生实质是国家治理自上而下推进和下沉的过程[12],对于深化移风易俗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村规民约方式推进移风易俗是“自下而上”的路径,契合风俗习惯内生性生长规律[1]。健全村规民约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彰显了基层自治功能,也较真实地反映了村民诉求。其二,作为传统治理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乡贤文化在移风易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乡贤是居住在乡村的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的复合型精英,可有效凝聚乡邻力量,通过道义整合利益,建立新时代适应乡村发展的共享价值规范体系,为民众提供行动准则,进而推动村民自治[13]。一方面,新乡贤可以在教化乡民、净化乡村风气、引领文明风尚、涵养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德法结合的引领者和监督者,新乡贤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办事的示范效应,对村民学法、懂法、用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14]。030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推进移风易俗是培育文明乡风的有力其三,简约适度婚俗礼仪、培育文明向上婚俗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教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创新婚育文化载体,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努力消解高价彩礼引发的社会问题。人情具有社会整合的积极功能。仪式性人情是仪式性场合的表达性馈赠。农村人情异化的根源是人情规则的公共性弱化,其对家庭发展和乡村秩序造成消极影响,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家庭和社会秩序。人情异化治理是矫正异化的人情、让人情运作重回正轨的重要方式。乡村社会内生秩序困境导致外部力量介入人情治理成为必要,基层政府、基层自治组织等要成为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积极力量,助力自上而下健全公共规则体系机制,协同推进人情治理。人情异化治理要取得预期成效主要在于公共规则与人情规则互动融合,公共规则可抑制各种人情名目,村民对公共规则的选择性遵从与利用可缓解公共规则与人情规则的冲突,两种对立规则融合共同再造乡村社会秩序[18]。举措。为此,既要强化党组织领导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又要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一方面,注重村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宣传文明行为和观念,强化正式制度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借助以宗族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力量,降低农村政策执行中的交易成本,融合国家与社会力量,促进移风易俗与乡风文明建设[15]。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发挥好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有效改变各种陋习。同时,要深化殡葬和祭祀改革,规范乡村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社会风气。2.婚俗改革与人情异化的积极治理。推动移风易俗主要涉及两大关键举措,即把彩礼和随礼的标准降下来、把操办的种类降下来,进而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把操办的种类降下来,这就离不开婚俗改革与人情异化治理。在一些地方,彩礼异化为确立婚姻关系的“筹码”,高价彩礼现象较为突出。高价彩礼本质上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基于“家庭支付能力”而展开日益激烈的本地婚姻市场竞争的产物[16],增加农民负担的高价彩礼容易引发农村社会内部村民关系的功利化倾向。2020年5月,民政部出台的《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2021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强调,要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治理农村高价彩礼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多元主体的优势,提高各主体间的协作能力,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要引入社会组织力量参与治理,依靠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对低彩礼家庭进行激励,对违反者通过民间舆论施加压力[17]。2021年4月和9月,民政部分两批共确定了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等地区,从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倡导031二、推进移风易俗的价值与限度(一)价值:参与增强、公共性再造与共同治理是基层治理和社会建设的内容,也是乡村实现高重基础。村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推进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村民的认同与利益表达。为此,要注重多元治理主体的沟通与协同共治,充分认识政府的主导地位、民众的主体地位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地位,提升基层治理主体的参与性。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一方面,借助村规民约调动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激发村庄活力和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农民群众在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12];另一方面,将公共行政力量有效介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借助党员与村民之间的互信有助于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2.重建乡村社会公共秩序。以血缘、地缘、亲1.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治理不良风气质量发展的需要。移风易俗具有伦理和治理的双缘关系为纽带的乡村社会成为以文明和法治为衡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量标准的社会基本单元。移风易俗是对乡村社会政府在移风易俗治理中存在认知偏差和能力不足[23]。公共行政组织大都遵循行政逻辑而不是服务逻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众参与显得无足轻重。与此同时,运动式治理与风俗惯性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24],主要表现为移风易俗手段措施生硬与风俗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政策引导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有所偏差,制度要求与地方实际存在较大出入,从而造成执行困难。行政推动型移风易俗对民俗文化发展规律关注较少,对农民的主体性较为忽视,其政策目标有时不能契合农民需求,由此可能造成农民对民俗习惯的坚守而对移风易俗政策形成隐匿冲突,间接引发行政主导型移风易俗无效等问题[25]。生活进行积极引导和有效规范、推动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与良性运转的重要力量,其通过摒弃陈规陋俗、调适异化的村庄价值生产机制,推动村庄价值生产恢复公共性,人情从私人化转向公共性,化解公共规则与人情规则表面的冲突,使乡村社会生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进而达致一种自治组织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移风易俗的过程是乡村社会秩序重塑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对村民的积极引导,激发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活乡村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19];另一方面,通过挖掘运用乡村传统自治文化中乡规民约、乡贤自治等经验与思想的有效部分,重建公序良俗,让乡村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睦邻友善的乡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筑牢道德屏障。3.凸显乡村共同体的再造。移风易俗要充分三、移风易俗的治理转型为有效解决移风易俗实践出现的农民能动性不足、政府政策执行存在偏差等困境,学界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其主要进路分为积分制治理和柔性治理。(一)基于技术与参与导向的积分制治理乡村治理中运用积分制,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民主程序,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对农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并给予相应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目的在于通过积分与奖励挂钩的方式规范社会失范行为,动员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治理,进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认可和激励是积分制治理的两大原则,有助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移风易俗治理格局:在治理技术维度上,注重协商共治和信息化;在治理功能上,引导群众发挥正能量,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正义感。作为嵌入村庄秩序的治理机制,积分制的内在逻辑是在村庄社会创造出新的规则化竞争关系,进而显性化呈现原本隐性的面子竞争,实现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协同互动。这有助于基层政府从村庄具体事务中抽身,以治理机制下乡的方式推动直接的硬治理转变为间接干预的软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激发农民主体的内碎片化的治理主体、治理资源,建立健全多元共治的协调机制,再造乡村共同体[20]。在此过程中,其生动力,借助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推进利益表达方式由过去分散的转化为有组织、群体化的,为民众、社会参与移风易俗积极搭建平台,注重激发社会内生力量,动员多元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在政府和社会力量协作中强化治理合力,最终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同治理[21]。(二)限度:治理主体对象缺位与政府组织角色错位社会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价值理念逐渐淡化,乡体的移风易俗是基层社会开展的自治实践,其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农民的思想认识。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年轻人口由乡村流向城镇,从而弱化了村民的移风易俗主体地位。此外,城乡融合发展不到位以及乡村人口自身文化素养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致使移风易俗内生动力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治理主体对象缺失等问题,乡村人口主体意识有待加强。2.政府组织角色错位现象。当前,部分地方1.治理主体对象缺位问题。当前,传统乡土村社会逐步失去文化认同的基础[22]。以农民为主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032理。积分制中的奖惩制度、评分细则、资金人才分培养民众的参与意识,引导其积极参与移风易俗。重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耦合的柔性治理既针对乡村社会的具体问题,又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运用宣传教育、文化引导等柔性方法来推动移风易俗。以村“两委”班子为主的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行政赋予和社会赋权的双重权威,可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整合,将较为抽象的国家政策要求具体化为乡土性的乡规民约,将制度刚性和治理柔性相结合[31]。如由多层社会组织相互嵌套而成的社会组织红白理事会可以有效整合体制内外治理资源和规则,通过制度规范、分类动员、精英示范以及名誉奖惩等治理机制,实现从政策主导到政策引导的转变,有利于当前政策介入的合法性、合理性、前瞻性与公共性,保障了移风易俗治理的有效性[25]。文化习俗体现的价值观念需通过教化等方式深入人心,从而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即以“文”化人。通过文化进行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32]。柔性治理重视发挥文化在移风易俗中的积极影响,充分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既定治理体制下实现治理机制创新,以促进国家治理目标在乡村社会中落地[19]。在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当前,推进移风易俗要以文化治理理念为引导,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承和发展乡村文明,激活农村内生文化动力,为乡村社会注入新的资源、要素与活力[10]。同时,加强对农村乡贤能人的教育和培训,推动乡村发展与乡村善治,以此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配方法均有严格的制度规定,资金合理调配、奖罚公开透明,是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的一种依据,不仅使国家制度规范在乡村基层贯彻落实,还将隐性的村规民约显性化、规范化[26]。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方式,积分制已显示出较强的乡村适应性与治理有效性。一方面,积分制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有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激活了各类村庄治理资源,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另一方面,积分制培育了良好的乡风文明,增强了村民的主体意识,制定了符合乡村风俗习惯和人情“面子”的制度规范,推动村域公共价值的创造,重建乡村秩序[27]。同时,积分制也存在社会参与不足、财政资金支持难以持续等困境。其根源在于,自上而下推动的积分制治理多以行政执行的逻辑代替多元共治的逻辑,对资源的高度依赖与下游的资源配置结构之间存在张力,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式与乡村社会需求之间时常存在错位[28]。一方面,积分制的指标设计较为狭窄,导致村庄现有资源难以有效吸纳各类主体参与;另一方面,积分制尚未建立与农户外在需要及内在追求相一致的奖励、惩罚机制。此外,积分制单纯依赖财政资源单一渠道无法为其提供长效的资源供给,且受益群体比例有些失衡,激励机制有待完善[29]。(二)基于文化与互动导向的柔性治理柔性治理是针对单一行政权威主导的刚性治理困境与复杂社会情境而提出的,是政府与多元社会主体运用非强制性手段,引导社会成员价值与行为的方式,强调政府和社会互动下的内生发展,是一种更人性化的回应策略,本质是基于刚性制度框架的一种策略调适[30],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移风易俗旨在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社会行动逻辑和风俗观念,而柔性治理承认治理对象的能动性和可塑性,能顺应和利用村庄社会的内在动力机制,基于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提供“疏”的渠道。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农民话语权在场的柔性治理有助于统筹基层党组织、社会、村民三大主体,增强治理的向心力和执行力,033四、我国移风易俗研究的主要特征与未来展望(一)研究特征移风易俗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亦是为推进基层善治提供文化内驱力、增强乡村善治能力的有效路径。从研究主题看,我国既有移风易俗研究成果集中于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两大主题视域下,主要讨论移风易俗在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中的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治理视角。学界最初关于移风易俗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中国历史领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移风易俗予以解读,并探讨其实施路径与积极影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积极推动下,推进移风易俗成为助力乡村治理和社会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界的研究场域从历史研究转向具体实践,关注重点是高价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的形成根源、治理路径,探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推进策略。1.研究领域逐渐从移风易俗的历史研究转向不同维度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丰硕成果,为深化移风易俗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系统梳理国内移风易俗研究成果之后,未来移风易俗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和拓展。1.在研究方法上,要增强比较分析法的应用与拓展。移风易俗实践已在我国各地普遍推行,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这为多案例比较研究提供了大量分析材料。但目前已有研究更多是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归纳,缺少比较分析的视角。未来的研究可以基于案例比较研究探讨移风易俗实践的共性与差异,同时要将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与统筹推进婚俗改革、殡葬改革和祭祀改革相结合,并基于深度田野调查,结合弘扬时代新风、助力乡村振兴、留住美丽乡愁等议题,运用基层治理相关理论,分析政府、社会与基层民众在推进移风易俗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为解决当前移风易俗中的治理难题和更好尊重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效路径。2.在研究视角上,要强化党建引领和国家主移风易俗的治理研究始于地方实践。学界起初的2.研究进路逐渐从经验叙事转向理论探索。关注重点除了一般的治理方式,如利用村规民约、新乡贤推动移风易俗外,更多是对于婚俗改革与人情异化治理等具体实践与应用的探讨与分析,旨在总结经验并分析存在的不足,以期为移风易俗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随着经验研究逐步推进,学者们开始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治理过程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学理性反思,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移风易俗治理中的根本价值、普遍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已产生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影响。移风易俗研究受到地方实践与国家政策发展的双重影响,每个阶段的研究主题与地域性探索实践、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大政方针高度契合。一方面,我国移风易俗实践探索历史悠久且不断演化发展,大量的地域性实践案例与经验为移风易俗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移风易俗研究具有浓厚的政策导向属性。近年来,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推进移风易俗日益成为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工作以及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移风易俗研究话语体系发生转变,学界更多基于现代乡愁的话语体系对移风易俗展开学理研究。(二)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针对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及社会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移风易俗,学界从导视角下的移风易俗研究。从既有研究视角看,多从基层治理视角对其进行理论反思性研究,围绕党建引领和国家主导视角的研究有待加强。学者们更多聚焦于移风易俗实践中不同治理主体的具体定位问题,着重讨论如何调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有研究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即移风易俗治理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由行政推动的基层治理机制,其背后是国家在发挥主导作用。移风易俗作为一种基层治理活动,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其重心是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到基层,改变基层社会的不良风气,提升国家善治能力。未来的研究要将移风易俗治理置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构建视角下,将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考量,以形成政党—国家—社会互动视角下的研究体系。3.在研究内容上,要关注移风易俗实践中的基层治理能力研究。移风易俗治理作为一种地方治理实践,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专项治理工作,是实现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抓手。然而,相对于移034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风易俗的具体案例研究,学界针对移风易俗中基(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7][8][9]周少玲.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党史文苑,2014(3).郭云.中国共产党推动革命根据地移风易俗的历史经验和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1).毛世全.毛泽东与移风易俗[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2).王颖.建国初期毛泽东移风易俗的经验和启示[J].现代哲学,2013(6).[10]李敏,张利明.当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态势、成因及对策——基于全国200多个村4000多家农户连续3年的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高艳芳,黄永林.论村规民约的德治功能及其当代价值——以建立“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9(2).[12]陈荣卓,李梦兰,马豪豪.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村规民约:现代转型与发展进路——基于“2019年全国优秀村规民约”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1(5).[13]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陈寒非,高其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分析与规制引导[J].清华法学,2020(4).[15]庄天慧,胡霜,贺家欣.村主任知识化、非正式制度与农村人情支出[J].农村经济,2022(2).[16]王向阳.当前我国农村“天价彩礼”的产生机制及其治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7]方军,陈奇.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阈下农村高额彩礼治理模式探赜[J].青海社会科学,2017(3).[18]郑家豪,周骥腾.农村人情治理中的行政嵌入与规则融合——以重庆市川鄂村整顿“整酒风”事件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20(5).[19]李永萍.村庄公共性再造: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福建省晋江市S村移风易俗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0]卢云峰,陈红宇.乡村文化振兴与共同体重建:基于浙江省诸暨市的案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层治理能力的研究较为薄弱。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移风易俗与基层治理能力分析,丰富移风易俗研究成果。具体研究议题可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在推进移风易俗中政府治理能力如何发挥作用。地方政府是推动乡村振兴与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移风易俗实践考验着政府的治理水平、治理能力。今后研究要重点关注移风易俗中政府治理能力的研究。二是分析移风易俗中内生型治理能力的生成逻辑及其效用,构建移风易俗治理的长效机制。移风易俗改革实践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凝聚多元主体治理合力。随着移风易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基层治理能力研究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治理能力的形成逻辑也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乡村居民的思想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移风易俗,并在突出文明节俭、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农业农村现代化背景下,移风易俗研究应顺应现代化进程、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需要,以建设文明乡风为根本追求,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主题,基于经验和理论展开全方位的学理思考,尽快形成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移风易俗研究体系,助力建设传统与现代有机交融的文明乡风。参考文献:[1][2][3]陈寒非.风俗与法律: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的方式与逻辑[J].学术交流,2017(5).曲彦斌.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民俗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4(4).郝海波.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移风易俗和乡村社会秩序重塑——以河南省N县农村高额彩礼治理为中心的考察[J].治理研究,2021(2).[4][5]严昌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5).盛美真.社团组织在移风易俗中的作用——民国时期云南风俗改良会考察[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下转第55页)035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业,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多层次、多方面地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蕴含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的独特内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地推动共同富裕,稳扎稳打,落实落细。参考文献:[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5]龚云,杨静.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N].光明日报,2022-01-10(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赖德胜,石丹淅.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构建社会保障的路线图,优化社会保障结构,拓宽社会保障政策的包容性,提升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的精准性,科学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统筹层级,搭建国家主导、多元社会组织参与的新时代福利平台,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辐射范围。第三,从保障社会公平的高度,全力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在全力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从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全力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保障社会立法,提供内容优质化、形式多样化、治理人性化的法治服务,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环境。第四,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完善权责明确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与综合监管制度,出台信息化管理制度细则,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分工与协作的有效衔接,提升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水平,彰显社会保障的治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责任编辑:周玉婷(上接第35页)[21]宋听松.用共同治理破解乡村人情风整治难题[J].人民论坛,2021(1).[22]王怡涵,何得桂.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价值、困境与路径[J].理论月刊,2022(10).[23]唐钱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移风易俗主题与政府角色转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9).[24]杨旭东.新时期农村移风易俗的历史观照与现实思考[J].中州学刊,2019(11).[25]邱婷.刚柔并济: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下风俗治理的有效机制——基于鲁西南农村移风易俗改革的经验调查[J].地方治理研究,2020(3).[26]王婷婷,郝炜.农村积分制运行的基本框架与治理机制——以山西省L市P县“道德银行”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2(4).[27]魏景容.党建引领与社会互动:村域公共价值创造的实践机制——基于粤中L村的考察[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6).[28]刘雪姣.从制度安排到实际运行:积分制的两难困境及其生成逻辑——基于鄂中T村的调研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6).[29]刘文婧,左停.公众参与和福利激励:乡村治理积分制的运行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和平村的个案调查[J].地方治理研究,2022(2).[30]武小龙.柔性治理的发生逻辑及影响效应——以拆迁纠纷事件中政府的回应策略为例[J].社会发展研究,2021(2).[31]邱婷.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风俗治理与乡风文明建设——以豫、鲁、赣、苏、黔五省农村丧葬仪俗的调查为基础[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6).[32]徐勇.两种依赖关系视角下中国的“以文治理”——“以文化人”的乡村治理的阶段性特征[J].学习与探索,2017(11).责任编辑:钟雪055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推荐访问:民政部婚俗改革试点指导工作的指导意见 民政部 婚俗 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