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导语:《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大家喜欢!一、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参考。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1
导语:《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2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第二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复杂情感。
【设计理念】
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韵味儿地朗诵,并背诵诗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
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人论世解诗题
1、思乡导入。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作者。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2)解读作者。
师:同学们,从王安石的身世简介,你试着概括归纳、梳理提炼,你认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他的人生怎样?
引导学生认识到王安石:为官三十几载,权至宰相;伟大抱负推行新法,政绩有声;仕途不顺两次罢相,新法终遭废弃;文如其人才华横溢,雄健清新。
小结过渡:同学们,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写。让我们通过欣赏这首诗,领会他刚离乡就思乡的复杂情感。
二、读通读顺明诗意
1、读出节奏: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读出韵律:
间:应读jiān,若读四声,则第二句的末字读一声,音调降度过大,读来别扭;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两音的朗诵效果(本诗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3、配图写诗:
师:诗中有画,会学的同学们,请你们用简笔画为《泊船瓜洲》配幅插图,并试着写几句散文诗,让画与诗辉映生趣。
三、字斟句酌悟诗情
1、“一”字琢磨。
设疑:京口瓜洲一水间,这水指什么?京口瓜洲一、水间,在诗人眼里看来,京口与瓜洲相距远吗?
1075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2、“只”、“数”字琢磨。
设疑:“数重山”之外的钟山近吗?那又为何是“只隔数重山”呢?
言为心声,定是家在诗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故乡,天涯若比邻,依依不舍回望钟山。
3、“绿”字琢磨。
设疑: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好好推敲一下,你认为一个“绿”字好在哪里?
一个“绿”字,令读者目睹:百草从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为诗句着上生机勃勃的底色;同时也为下句“思归”埋下铺垫,因为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唐朝王维《送别》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又”字琢磨
设疑:“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又”字,春风不只一次吹绿了江南岸,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吧,为会么非得说“又绿江南岸”?诗人言意何在?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写于1975年第二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所以是“又绿江南岸”。
四、情境朗诵品整体
1、欣赏配乐视频朗诵。
2、集体、个人配乐朗诵。
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共2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好范文搜索更多其他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说课稿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共3篇)
泊船瓜洲学习心得感悟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3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三读解文法”自学古诗词。
2、通过多读,分解句子,逐词理解然后联系一起的办法理解诗句的含义。并通过深入解作者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的行程,知道作者的家乡是钟山。
4、体会了作者情感后,把自己想像成作者想念着自己的家乡,并有感情地朗读朗诵诗句。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三读解文法”自学古诗词
2、通过多读诗句,分解句子,逐词理解后联系一起的办法理解诗句含义。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多读诗句,分解句子,逐词理解后联系一起的办法理解诗句含义。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主题: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赞美和怀念。师:同学们,我们即将学习第二单元的课文了,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读书的感受,第二单元的课文的主题,又是以什么?请大家翻开书,20页,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想想第二组课文。主题是什么。
生读阅读提示后,指名回答。师正答案。
师:本组课文,主要表达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赞美和怀念。并提醒大家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还要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希望大家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注意做到这几点。
活动二:启发淡话,激情引入。
师:对了,同学们,你们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同学去外地玩的呀? 生:有,与之谈话。谈起他会不会想念家乡及家乡的人,物,事。并说说这种感受的滋味。XX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时候,酸酸的,想哭。古代那些文人,他们在想念家乡的时候,又是一种什么什么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王安石在离开家乡时的感受吧。请大家看到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并说说题目的含义。然后,大家运用三读解文法,尝试自学古诗吧。还记得三读解文法吗?(出示课件1)
串词:真不错,记得比较熟悉,以前是让大家用三读解文法自学阅读课文,可今天,老师要求大家用同样的方法来自学古诗词,你们有信心做到吗?
生:有信心。
好吧,下面大家就自己去享受你们的学习过程吧。活动三:一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出示课件
2、3)
1、首先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生字词语。有就举手,2、然后尝试说说每句诗的含义。不会说的就逐字分解后慢慢思考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含义。
看来这首诗比较简单,字词都难不住你们了,看来你们积累得不错,那来挑战一下诗句的含义吧。完成“二读诗句”。先自己说说题目,以及每句诗的含义。一会在班上汇报一下情况。
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发言。教师适当组织,适当更正。尽量放手。
活动四:三读诗句,自主探究。(出示课件4)
同学们的表面真是让我惊讶呢,诗句含义能说得这么精采,不错。不过
读了这首诗,诗里面有几个的地名。你们了解这些地方吗?然后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哪个地方停泊?诗人的家乡又是哪个地方呢?慢慢读诗,你就会知道了。再读诗句,完成探究任务。
1、出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探究。
内容一:根据你对作者行程,以及对诗句内容的了解,你认为作者的家乡在哪儿,作者写诗的时候,又是在哪个地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内容二:作者作者的行程是从哪到哪,又准备去哪儿?写诗的时候正在哪里? 出示资料,让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找到正确答案。(出示课件5)
3、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师适当指正并给予指导性、鼓励性的评价。
活动五:三读诗句,升华感受。(出示课件6)
我们学古诗,除了弄清古诗的字词,句义,我们还应该感受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写诗时的情绪。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2、诗人又借助了哪些景物来表达这样的情感的呢(春风、明月)
3、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传神。
串:同学们,我们国家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中华五千年,留传下许多优美的诗句和文章,其中有些诗句,更是因为其用词巧妙传神而被世人传为千古绝句,这首诗里就有这么一句,你们猜猜是哪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写这句诗的时候,这个绿字,曾经想过“到,过,入,满。最后才选了绿字,你们来想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了”“绿”字。对了,这句诗中一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江南在春天来到后,大地披上新绿的静态美,而且还把春风吹绿了大地的动太美都写出来了。所以传神,它比用“到”“入”“满”“来”更好。
活动六:再读诗句,有感情地朗读朗诵。
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想像自己就是作者,有感情地朗读,朗诵诗句。活动七:拓展学习。总结学法。(课件
9、10)
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表达对家乡思恋的诗句,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小结:同学们我们的“三读解文法”,学习古诗或者课文,简单吗?好用吗?其实学习语文课,更多就是要多读,多想,多悟。读多了自然能想到,多想了,自然就悟了。你们明白了吗?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 钟山(家乡)绿明月
教学反思: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要把诗句的意思给学生讲清楚,就行了,然后让学生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的感情就行了。然后讲解方式就是教师给学生讲读,不讲求引导与探究,也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经过国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与《如何组织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培训与深入的学习,再加上我之前自学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后,我的教学理念得到的转变,我的教学方式得改变。我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打造我的探究式课堂,乡村小学,学生人数少,虽然在小组合作中缺少人力资源,但少有少的优势,我们可以一对一的,直接以班为小组进行合作,对每个学生进行精细化培养,把更我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说,自主做,自主学。让学生知学法,懂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提前预习温故知新习惯。而“让学理念”又让我们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自主性来。在我的引导下,这节课,他们在读中思诗义,在读中探诗境,在读中悟诗情。整个过程流畅完美。学生情绪高,有激情,教师任务轻,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2.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年的美国洛杉矶,这天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房屋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板书:了不起)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五、品味词句。
1.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师: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③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④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师: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师: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师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⑤ 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2. 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里,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指导朗读。
②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 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 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5.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六、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上完这节课,我很感谢同段组的老师给予的肯定和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这节课,让我从中收获许多,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说课稿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共5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同学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同学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同学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并适时提示同学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同学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同学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同学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同学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身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同学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同学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同学将想象与实际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同学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同学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同学结合自身的特出息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能够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作者推敲用词的认真态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推敲诗句用词。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泊船瓜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泊船瓜洲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5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自由填词”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古诗文学习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这节课的教学将“读”惯穿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由读、默读、齐读和教师引读。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读、看画面读等形式读出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目的。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6
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二、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学生:拿出词典,动手查“间、重、还”的几种读音及每种读音所表示的意思。
老师:出示课件作补充,你们看,瓜州在这儿,京口在它的对岸(江南),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无锡市。京口和瓜州,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四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所以应读一声。再看钟山在京口的西边(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这个“重”这会儿你一定能读准了。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课件播放春天江南的美景,生欣赏后放声诵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这个“绿”字的内涵。
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四、总结学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五、背诵、默写古诗
1、小声试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2、打开作业本默写古诗。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六、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一水间归心似箭
数重山恋乡思乡之情
又绿
何时还惆怅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瓜洲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等奖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王崧舟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及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六年级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方案表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