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音乐教学论文题目10篇(完整)

时间:2024-02-17 12: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摘要:音乐需要学生通过欣赏来感受、鉴赏、创造,音乐不是简单地将音符拼凑起来,而是作者内心真实感情的寄托。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欣赏音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学论文题目10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10篇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1

摘 要:音乐需要学生通过欣赏来感受、鉴赏、创造,音乐不是简单地将音符拼凑起来,而是作者内心真实感情的寄托。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欣赏音乐,还需要自我体会音乐的情感。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才能逐步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实践

高中是一个紧张的学习阶段,学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都在绷紧自己的神经,音乐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中,劳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高中的音乐教材会编入很多优秀的、艺术性较高的民族音乐,能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情感熏陶,但是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从音乐方面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由于高中课程比较紧张,学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接触艺术歌曲或歌剧,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把音乐的内容和背景故事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思想、内容、感情。比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亲眼看见过长江,高中生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教师可以准备关于长江的照片或短片,让学生欣赏过后,再欣赏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喜欢欣赏、学会欣赏对高中音乐的课堂效率是极其重要的。

高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位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主动听、主动欣赏,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教师可以在指导时提出有关音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学会主动地听,听对音乐的欣赏是重要的。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发挥想象力,想象音乐的情境,这样的欣赏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的欣赏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只有多听优秀的音乐,才能够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感受。著名的《沂蒙山小调》,不是听一遍就可以了解它的魅力,学生可以多聆听,了解作品的节奏、旋律、音色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做到对音乐的最佳欣赏。

欣赏音乐是高中音乐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在音乐课堂上缓解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地参与到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感受音乐。

参考文献:

杨碧颖。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青春岁月, 20xx(16)。

李芳。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研究.考试周刊,20xx(65)。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音乐; 音乐教学;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文化以及身体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21世纪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而音乐课程作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课程, 在学生综合培养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初中音乐教学要切实发挥教育作用, 不断创新形式让学生尽快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 同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尽快发现美, 并甄别出什么才是美。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平时辛苦的课程之余, 有机会放松心情, 陶冶情操, 更能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向全面综合以及高素质方面发展。

一、初中音乐教学阶段遇到的问题

(一) 对音乐课程的重视不够

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音乐并不是考试科目, 而是一门辅助课程, 因此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课程在闲暇之余上没问题, 但遇到了类似考试这类的活动中必须为主要课程让步。这就直接导致一学期的音乐课程标准被压缩到很短时间内完成, 而时间不够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教师为了赶进度, 将本应该属于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都尽力缩短, 学生没有动手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也就仅仅是留于表面。

(二) 认为理论大于实际

很多学校受教学条件的影响, 不能给学生提供全面的音乐器材, 而音乐课上的时间也就仅仅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音乐的理论知识而后让学生背诵, 或者直接什么都不说让学生自己看书。这样的教学形式根本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这违背了设立音乐课的初衷。学生无法真正放松紧张的心情, 陶冶情操也就无从谈起, 而且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理解不到位, 在潜意识中就将音乐课当成是平时上课的辅助, 认为音乐课就是玩, 就是上课跟同学聊天甚至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觉。由于上述原因, 很多有着音乐天分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而直接导致不再接触音乐。

(三) 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对大部学生来说, 印象中的音乐课程其实与其他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 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而讲学的内容也大都是教材上所写的内容, 没有更多的延伸和补充。初中音乐教学上的零互动也是导致学生无法建立音乐兴趣的重要原因, 学生以及教师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认为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导致效率低下。

二、如何解决初中音乐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 重视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音乐课程的地位, 按照课程的要求将音乐课程贯彻到底, 并制定教学进度, 其他课程的教师不能随意占用音乐课的时间, 保证教学课时。另外,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音乐理念教育, 让学生能认识音乐课的重要性。此外, 学校领导也要重视音乐课程, 让音乐课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切实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二) 创新音乐教学的内容

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音乐只是一个成品, 是创作者在一段时间内心血的浓缩。如果单单是学习这一段音乐本身, 不可避免地就会将之创作背后的目的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所忽视, 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音乐教育。在此基础上, 音乐教师可以适当地将音乐课程进行一个延伸。例如, 在教学《同一首歌》这首歌时, 教师可以首先模拟一下演唱者当时的情境,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安静倾听, 感悟创作者的心态。这时, 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将创作背景讲给学生听, 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以及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切实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 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发现美。音乐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努力拼搏, 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1。 在初中音乐学习阶段, 教师可以分组教学,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下进行音乐学习。分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还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此外, 教师可以让班级中有过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 由学生自己讲解自己所学乐器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心得, 帮助其他学生尽快建立起音乐学习的兴趣。

2。 此外, 多媒体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几首动情的歌, 在上课之前让课代表拿到班里播放。这样一来, 既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音乐课的状态, 又能让学生喜闻乐见、放松心情。

3。 提供几首纯音乐, 如:《鲁冰花》。我让学生辨别一共用到了哪些乐器并想象歌曲中描述的画面, 切实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 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再如, 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时, 我提前制作一个幻灯片, 其中插入许多充满爱意的画面, 提升歌曲的感染力,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音乐的号召力。

三、结语

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很多方面, 音乐素质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教师通过高效的音乐教学, 不但能提高学生音乐意识和音乐素养, 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人。对于教师来说, 我们要做的就是采取积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让学生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让素质教育在学生身上有一个更完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其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分析研究[j]。考试周刊, 20xx (94) 。

[2]黄彩霞。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xx (93) 。

[3]孙雨婷。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xx (12) 。

[4]石玮玮。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应对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 20xx (5) 。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3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

(一)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我国的古筝弹奏技法虽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传统弹奏技法依然居于重要地位。在古筝演奏中,运用较多的仍然是点、揉、吟、颤等传统的演奏技巧,这些传统技巧凝聚了古筝弹奏技巧的精髓,在古筝弹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传统技法又具有较大的地域性特征,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多元化音乐艺术需求。因此,古筝演奏技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改革创新,当前古筝演奏在规范基本演奏手型和姿势的基础上,又着重发展了左手演奏技法,使得古筝弹奏更加灵活多变。

(二)借鉴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

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乐器自身特点和音乐发展规律的,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元素加以融合,促使古筝演奏更有包容性和丰富性。古筝演奏对其他乐器的吸收一方面表现在对民族乐器技巧的借鉴上。例如吸收利用琵琶的扫弦法以及木鱼的敲击技巧等。另一方面是融合运用西方乐器演奏技巧,例如利用除了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参与演奏,同时,充分发挥左手在演奏中的功用。

(三)演奏技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的古筝弹奏技法除了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演奏技巧,还吸收融入其他乐器演奏技巧,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点、揉、颤、吟等技巧的基础上,还形成了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使古筝演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古筝演奏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特征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前音乐艺术国际化的时代特点。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古筝教育作为古筝艺术的基础与动力,既为古筝演奏提供动力源泉,又跟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必将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和体现,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古筝弹奏技法的创新要求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古筝的乐器特征和发展概况。掌握定弦、左右手手势、音位、基本手指指法等基础理论和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在训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弹奏时左右手指法的姿势和步骤是否正确。并且事先为学生讲解各指法较常见的弹奏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改正措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指法和手势,从而确保弹奏的音色和速度效果。其次,在古筝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不断训练和调整,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让学生通过对音节快慢、强弱、粗细的把握,充分展现不同曲调的情感和意境。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筝训练时,应当针对“复习曲目”和“新学曲目”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针对“新学曲目”要引导学生放慢速度,即便是节奏较快的曲目,也要从慢练开始。此外,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技巧手法比较复杂的曲目或片段,要分章节、分阶段逐层练习,在各章节熟练之后再融合练习,逐个击破训练的重难点。在学习新曲目的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安排学生有计划的复习已学过的曲目,做到温故知新。并且指引学生根据已熟悉的曲目总结弹奏技巧和规律,并根据新曲目类型加以实践检验。此外,古筝教学与其他音乐教学一样,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中,除了要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要求学生加强弹奏训练,通过举办各种晚会、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通过演奏实践,不断总结和思考,形成听觉与感觉的沟通交流,逐渐完善自己的音乐认知标准。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4

音乐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我还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我们一日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帮助。在这里,我就将我所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讨论一下。

一、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尽管幼儿天性喜欢音乐,但对这种兴趣爱好仍要注意培养,并给予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在幼儿园生活的短短几年中,使幼儿能对音乐抱积极态度,而且要使这种兴趣得以巩固、保留,并成为终生的一种需要。 要想更好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呢?

1、 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为幼儿播放进行曲时,他们马上会甩起臂膀,雄赳赳气昂昂的学起解放军齐步走来;当我们为他们播放欢快、激烈的乐曲时,他们马上会手舞足蹈,随音乐欢快的摆动身体--- ---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时刻观察,并进行保护。

2、 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后,就应该及时的激发和培养。首先要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音乐,增强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为此,我将音乐贯穿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用餐之前,我为幼儿 播放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等待用餐;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们专门创设了一个“音乐台”,里边有各种乐器和演出用的道具,幼儿可以随自己喜欢的音乐自由的演奏和舞蹈;在幼儿午睡时,我为他们播放催眠曲,让他们更快的进入梦乡--- --- 另外,我还经常组织幼儿玩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充分调动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 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学:

幼儿园的音乐教材,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音乐欣赏、律动,都韵含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每当我们拿过来一节课,分析教材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1、情感教育: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所以,我们在演绎音乐作品时,就应该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充分的表现 出来。针对这一点,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注意从情感入手,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表现力。例如:大班音乐歌曲《卖花姑娘》,是一首节奏缓慢、悲伤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体验悲伤的情绪,在课前,我为幼儿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在故事讲完后,我马上播放《卖花姑娘》这首歌曲,让幼儿始终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充分感受悲伤的情感。然后,在学唱这首歌曲时,幼儿自然就能够用低沉、缓慢的声音把歌曲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做到表情和声音的统一,使幼儿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2、品德教育: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品德教育,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是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讲述了小乌鸦长大以后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叼来虫子为妈妈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班有好多孩子都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礼貌。稍有不顺心意的是就大喊大闹。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着重向幼儿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连小乌鸦都知道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爱护妈妈,照顾妈妈,拿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在幼儿之间展开了讨论,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

3、音乐技能的培养: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要一点就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启发引导幼儿积极参加音乐艺术活动,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中,培养幼儿对音乐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幼儿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教学,教给幼儿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幼儿的音高感、节奏感、音乐感、力度感和曲式感等基本的音乐素质。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及创造力等方面的音乐能力,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水平的提高。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5

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抑制了当代的流行音乐的引入。通过上述的针对初中音乐教师以及初中学生二者的策略,将流行音乐引入到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堂中,让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情愉快,也能够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流行音乐,最初起源于欧美地区,后来传入中国。在中国内地,大部分熟悉的流行音乐作品还是内地和港台地区的歌曲。流行音乐因为曲调简单、通俗易懂、容易传唱的特点,被各阶层人士所接受,尤其是初中学生更是“疯狂”追逐。但是,就目前来讲,现在的初中的音乐教学情况究竟怎么样,又如何将好的流行音乐引入到初中的音乐教学之中,让初中学生享受到好的流行音乐呢?

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不均等,教师年龄也大小不一。初中的音乐教学情况也参差不齐,但基本上教学的内容是以古典音乐、民俗音乐为主,这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大部分的地区在初中音乐教学上普遍以当地音乐教材为主,年轻的音乐老师可能会教一些轻快、活泼一点的课外歌曲,但也是万事不离其宗,初中音乐教材还是放在第一位。就年龄比较大的音乐教师来说,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接受新鲜的潮流音乐时会有抵触心理,所以很大程度上不会教初中生一些流行音乐,这是由于他们对于流行音乐的认识还不够。在这种原因之下,初中学生在本应该放松快乐的音乐课堂中会表

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所共同探讨的课题,这正如教育家舍吉宁所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孤立的教师,而要学生+教师。”

为此我们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互动”的原理,在音乐教学中,我进行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两部分实践。

一、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回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作法不公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 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

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互动式”教学模式启发了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再如,一年级新教材中的《幸福拍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在我每次上音乐课时总是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并准备了很多宝石花、小五星来鼓励大胆的学生。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我在设计学生认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了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打击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还可以和学生装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甚至与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例如:我上的《森林奏鸣曲》这一节音乐活动课,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体现“互动”为音乐课堂所带来的最佳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6

一、视唱练耳音乐教学的现状

这一学科传入我国很快便成为了学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最初在我国成为“视唱听音”或者“视听唱”等名称,而教学模式也是按照西方国家的传统方式。国家教育部门直到九十年代以后对这门课程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阐述了从几个方面培养识谱视唱能力、对音乐的感知和听辨记忆能力;初步掌握视唱练耳的教学音乐语言;发展音乐的审美能力,初步理解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我国视唱练耳这门课程在音乐专业中普遍开设。教学模式还是依照传统模式,很多班级人数过多,一块黑板,一台钢琴在反复的训练学习,教师虽然想方设法在改变教学方法,想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终究还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在上面弹,同学在下面听,这样的教学形式很难体现出视唱练耳本身的学科价值,教学有待改进和提高。

二、视唱练耳音乐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

歌唱是以听觉、记忆、音准和读谱为基础的,在课堂上重视视唱练耳训练可以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视唱练耳训练是发声练习与作品视唱的基础

在发声练习时要表达出音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音色、音域、发声的位置、换声点等。视唱练耳训练是基础,教学中,教学教师选择发声练习曲不尽相同,难易度和复杂程度不同,复杂的发声练习曲篇幅也很大,唱起来难度大,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要求高。而作品视唱是对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的处理,对旋律处理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老师可以作为视唱的示范,掌握教师的试唱示范需要良好的练耳训练基础。

(二)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改善学生的音准、音乐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

音准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首要条件,是声乐演唱的最基本要求,是音乐的基础。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的骨架。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视唱练耳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听觉,辨别音的高低、音色、长短、节拍和调式调性,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另外,视唱练耳也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通过听、唱、记等形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三)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与表现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是音乐相关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表现的依据是对音乐的解释,对音乐作品的表现特色、艺术风格、创作方法以及力度、速度、结构、演奏法等各方面的了解程度,并且善于精确地表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视唱练耳训练中逐渐获得丰富的词汇,丰富音乐知识,也能够获得较多的感受和较深的理解,唤起学生一种内在的音乐感受能力,活跃思维,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7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简要介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一部分是练习节奏与旋律。节奏的练习主要是指练习的规则与姿态以及反应能力的练习,用声势进行节奏的训练,对节奏基石的提取和练习以及对于节奏进行引导、自编和补充练习等内容。而旋律方面则主要是指演奏歌曲或是乐曲、音乐乐器等其他乐器的演奏规则和方法,为歌曲伴奏,即兴演奏以及自编乐曲、欣赏教学、识谱教学等内容。另外一部分就是基本形体动作的训练,这主要是指动作训练、反应训练、舞蹈表演、动作的伴奏以及即兴动作和动作游戏等内容。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舞蹈创编的影响

(一)对于舞蹈教学中节奏方面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节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的节奏清晰明确。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强,幼儿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抢拍或是拖拍的情况,这就直接降低了舞蹈动作的整齐度。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要求舞蹈教学中,选择节奏鲜明清晰的音乐,从而在强重音的刺激下,唤醒幼儿的记忆功能。幼儿对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记清了,他们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就轻松很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舞蹈教学选择旋律易记的音乐,这样也可以缓解幼儿紧张与焦虑的情绪。

(二)影响舞蹈教学中听力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影响着舞蹈教学中幼儿听力能力的培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将原本性音乐与动作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听觉神经,让幼儿学会倾听、辨别甚至是想象各种生活中的不同的声音,从而能够帮助幼儿在舞蹈的学习中有效提升他们的听力能力,使他们更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三)肢体训练之于舞蹈创编的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肢体的训练。比起传统的音乐教学重理论知识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主要是注重幼儿的实际训练。因此,肢体训练便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肢体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舞蹈创编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幼儿舞蹈时的各种肢体语言与动作,从而保证他们快速地将教师所教的内容吸收并牢记在心。因此,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对于舞蹈创编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

(一)契合舞蹈主题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首先表现在教学法要契合舞蹈的主题。在幼儿舞蹈创编中,要与具体的舞蹈主题相契合,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质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汇集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以及表演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契合音乐的主题是基础。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表现。

(二)节奏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节奏的把握,这对于幼儿舞蹈创编是非常关键的。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一种回归人性、回归自然的音乐,它主张幼儿去倾听以及辨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因此,对于节奏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对音乐的节奏把握清晰了,才能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准确地辨别区分。而舞蹈创编过程中,注重了节奏的训练,有助于舞蹈创编的顺利完成,并且还能确保舞蹈的旋律与节奏不出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节奏的重视,就为舞蹈的创编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坚持人本主义,教学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正确把握音乐舞蹈的节奏,从而更有效地学习。这就有效解决了舞蹈创编中对于节奏训练的要求,因而获得广泛应用。

(三)增强想象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求幼儿学会倾听,学会想象,能想象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如身边人的声音、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等。通过幼儿对不同声音的倾听,可以增强幼儿的想象力。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会对所听到的音乐给予一定的肢体反应。这个过程便是幼儿在听到的声音之后,然后经过大脑的想象,从而给予了肢体上相应的动作的配合。而想象力对于舞蹈创编是相当关键的,只有增强想象力,才能更好地运用在舞蹈创编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恰好实现了想象力的加强,因而在舞蹈创编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四)感情升华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应用,除了通过契合舞蹈主题、节奏训练以及增强想象力等三方面的内容来体现,还需感情的升华。无论是何种音乐,没有感情作基石,那么它就不是好音乐。对于舞蹈也是一样,若是舞蹈不能打动人心,不放感情在其中的舞蹈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幼儿感情的激发,让幼儿用心去跳舞。通过引导幼儿倾听、辨别以及想象,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在想象的过程中,幼儿的感情也随着音乐一同起伏,最终达到感情升华的效果与目的。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只有将感情注入其中,才能编出更有生命力与活力的舞蹈。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所发挥的作用才会越来越大。

四、结论

通过本文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应用,我们了解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舞蹈创编中的节奏、听力能力以及肢体动作等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舞蹈创编中的具体应用则是表现在音乐主题的契合、节奏的训练、想象力的增强以及感情的升华等多方面。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帮助我们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8

一、基本情况

录像课来自北京市参加20xx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学业水平测试的区县和学校。每个区县随机抽取一所学校的测试班,每个测试班摄录一节常态课。全市共录制10节。见表1。

二、研究结果

本项目的评价是针对10节音乐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从分析的整体结果看,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相差不大,其中教学内容的平均值最高,为8.4分;其余均为8.2分。

(一)教学目标

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分别从3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值为8.2分,这表明课堂教学目标比较恰当。3个二级指标的平均值均在8.0以上,且差异不大,表明教学目标在符合课程标准的程度、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可操作的程度三个方面均有良好的体现。其中,在可操作程度上得分最高,平均值为8.4分,表明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例如,“多数学生能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正确完整演唱墨西哥民歌《拉库卡拉查》,能够准确演唱歌曲中一音多字和弱起节奏的部分”。这样的表述既有学生应达到程度的具体标准,又有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可以在课时结束时进行检测,可操作性强。但有的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上,存在标准不明确的问题,例如,“丰富学生对国外音乐的认知,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体验并喜爱美洲音乐”。这样的表述标准不明确,一节课无法承载这样的责任,既无法达成也无法检测。

(二)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分别从6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内容的平均值为8.4分,这表明10节课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比较妥当。通过对6个指标的比较,我们发现,没有科学性错误这一指标得分最高,平均值为9.7分,说明教师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较好。教学内容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这一指标得分最低,平均值为7.7分,说明教师对教学目标对于其他子系统的指导作用认识不够充分,致使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明确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唱歌课《红河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为:学习歌曲《红河谷》,表现歌曲舒展、宽广的意境,初步了解北美洲音乐的风格,从而产生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愿望。教学内容设计为:演唱、识读乐谱、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目标中“初步了解北美洲音乐的风格,从而产生了解世界各地音乐文化的愿望”的达成,必然要涉及音乐风格和音乐与社会生活两方面内容,但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这两方面并未涉及,说明该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意识不够强。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分别从4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过程平均值为8.2分,这表明10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比较合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比例合适、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这两个指标得分最高,均为8.4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的处理比较妥当。1.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分析项目组采用s-t评价方法对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了分析。10节课学生行为占有率平均值为56.1%,教师行为占有率平均值为43.9%,这表明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见表4。从课堂教学模式来看,10节课中除1节器乐教学课为练习型外,其余9节课均为混合型,体现了音乐学科实践性、体验性的学科特点,见表5。2.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分析在教学过程的二级指标中,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评价最低,平均值为7.6分,说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方面的思考还有待加强。例如,唱歌课《茉莉花》(b)的教学时间安排:第一环节聆听导入(5分钟);第二环节学唱歌曲(包括竖笛演奏5分钟)(21分钟);第三环节拓展欣赏(11分钟)这是一节唱歌课,核心内容应为演唱,相关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该较为充分。但课堂实录中第二环节学唱歌曲的实际时间仅为16分钟,占课时的40%;第一环节聆听导入和第三环节拓展欣赏的时间却用了16分钟,占课时的40%。学唱歌曲时间不充足,致使唱歌学习中的基本目标“唱会”都未能达成,课时结束时学生演唱不但存有音准的问题,而且不能较熟练完整地演唱歌曲,“能够比较熟练准确演唱歌曲”的教学目标未能达成。(四)教学效果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4个二级指标进行。总体来看,10节课教学效果平均值为8.2分,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见图3。通过对4个二级指标的比较,我们发现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平均值最高,为8.7分,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况,较好地面向全体施教。例如,在唱歌课《茉莉花》(c)教学实录中,教师不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歌曲的教学,而且分别对男、女生进行了演唱声音的关注与指导,并适时进行了个体演唱评价反馈与指导。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较高。但教学目标达成度平均值相对较低,为7.9分。结合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上得分较低,这说明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有针对性的了解和分析,致使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易达成,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达成度关注不够,动态调整教学行为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结论

10节课从4个一级指标评价值来看,差异不大。其中,教学内容平均值为8.4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平均值为8.2分。这表明10节课整体教学质量多处于良好水平。从4个一级指标下的所有二级指标来看,差异较大。其中,教学内容下的二级指标“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平均值最高,为9.7分,教学过程下的二级指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合适”的平均值最低,为7.6分。从单一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来看,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差异性相对较小,教学内容下的二级指标差异性相对较大,其中,“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平均值最高,为9.7分,“围绕教学目标”的平均值最低,为7.7分。

(一)优点

1.教学目标确定准确,可操作性强10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较为准确,基本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字描述标准、有层次,加之可观察行为动词的运用,使得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教学内容核心突出,知识传授准确无误教师多能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核心内容,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呈现教学内容,同时确保所授知识准确无误。3.教学方法得当,凸显学生主体10节课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比例方面较为恰当,突出了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能够较好地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注重发挥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4.信息技术使用恰当,有效辅助教学不论是哪一种课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都较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从而有效辅助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问题

1.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方面有待加强个别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与了解不够深入、全面,致使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指标的评价值相对较低。2.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个别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地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和文本写作能力方面有待加强,表现为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3.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欠妥当由于缺乏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核心内容进行设计的思考,教学中表现出核心内容的环节时间设计较短,相关辅助内容的环节时间设计较长的问题。4.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关注不够,动态调整教学行为能力缺乏,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有待提高。5.授课类型选择过于集中采样的10节课中,从授课类型看,器乐课1节、欣赏课1节,唱歌课8节,表现为授课类型过于集中,也折射出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有待提高。

四、建议

(一)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每个领域又包含三至四项内容。演唱不是音乐教学中的唯一内容也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各区县小学音乐教研员及教师应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如欣赏教学、器乐教学、创造领域的相关教学等,提高教师对不同领域内容教学的认识及教学设计、实施能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关注目标达成

教学目标设计中,个别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能力,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行为,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相对较低。建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前,对学生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细致、准确、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针对每课教学的原有知识技能储备,使教学目标的确定更趋于合理与实际;同时,提高动态调整教学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个别教师存在教学内容设计不全面、表述不确切的问题。建议教师认真学习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加强作品分析,明确音乐话题和教学话题;同时认真学习北京市小学音乐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与表述形式,进一步明确每课的核心内容,从而围绕教学目标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个别教师的教学环节时间设计欠妥当,致使教学目标达成度相对不高。建议教师进一步关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时间安排。一方面要确保核心内容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掌控能力,通过确实有效的教法、学法,提高时间效益、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者:程郁华 郭宝 工作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9

摘要:小学的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了解音乐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丰富小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如今,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融入到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之中,并对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及质量产生了许多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情境化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情感情境为例探究了情境化教学模式对小学音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情感情境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感知力,也可以丰富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及形式。当前的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需求出发,通过教师运用多种情境辅助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并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来感知事物,且对动态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把音乐教材中各种抽象晦涩的文字和图片以更加直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在视听结合的双重影响下深受启发与感染,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又能加强学生对音乐教材相关内容的认识和掌握。音乐的课堂教学相比于其它课程来说,更应该保持课堂氛围的轻松和愉快,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音乐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创设直观化、形象化的情境来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歌曲欣赏、歌词创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传统民谣《乌苏里船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吹奏琴笛来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旋律中所蕴藏的意境之美,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演展开想象与联想,把听到的各种形象直观化、具体化,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音乐奥秘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机[1]。在讲授《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可以借助动物世界中的各种音乐来指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神奇和奥妙,并通过对不同动物和植物的观察来让学生逐渐融入到大自然的奇妙环境中,提高学生对学习这首歌曲的主观积极性。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专门的音乐厅或音乐教室进行深入地学习,加强学生对各种乐器的了解,鼓励学生自由搭配组成小型“乐团”,指导学生完成乐团的日常练习和培训,最后通过举办音乐会和汇报演出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音乐才华和团队配合的魅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的内在规律。教师设置具有引导性和指示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结构,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去深刻理解音乐。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音乐作品别样的美感,这就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在学习《龟兔赛跑》这一课时,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加深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室的帮助与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乌龟和兔子各自所具备的特点,并对学生的个体思考进行启发,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自己对比音乐的节奏快慢,并分析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境[2]。兔子相比于乌龟来说速度很快,所以与之对应的音乐节奏也很快,而乌龟慢悠悠的,它的音乐也就应该是节奏舒缓的,如此一来,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创设情感情境,提供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人类心灵的一座桥梁,其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时空,无须过度的言语描述,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品味、去体验,并能产生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共鸣。音乐有让人回归自然、还原心灵本真、超脱世俗纷乱的功能。情感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最显著的特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曲作家的创作心境和情感表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坚韧自强的奋斗精神。例如,在讲解《我的祖国》这一章节时,可以用《义勇军进行曲》来创设一个爱国情怀的情感基调,用雄浑壮阔的曲调最大程度地点燃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然后选让学生学习《红旗颂》,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比学习[3]。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知道,这两首歌在前奏方面虽然有些相似,但是相比而言,《红旗颂》的紧迫感更加强烈。学生在学习这些爱国主义歌曲时所彰显的爱国情怀和红色精神,正是情感情境所激发出来的,这些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进取的心态,用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鼓励和支持他们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四、结语

如今,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情景教学模式,整合多种情境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欣赏音乐能力和审美素养,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音乐的课堂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梅.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20xx(4):15.

[2]金星星.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j].情感读本,20xx(29):11.

[3]许伟彬.乐在乐中学: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师道教研,20xx(3):91.

音乐教学论文题目篇10

1音乐教学目标

在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中音乐教学目标并非是将音乐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到脑中,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应降低对于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情况。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音乐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形美,音乐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目的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授,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音乐自身的魅力,这样他们自身才会感受到各种风格的音乐会给他们带来的不一样感受,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2。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

2。1提高音乐审美认识程度

要在音乐课堂上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特征。从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随处都在,小到未出生婴儿的胎教音乐,大到老年人听得经典歌曲,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关,就中学音乐教学来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进而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认知,从音乐中发现生活的另一种美。

2。2提高审美认识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审美认识的能力,就要让他们亲身去感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己听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或是受家人影响,无论哪种方式,都能加强对音乐认识的能力。

3。音乐审美的研究对策

3。1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

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轻快的音乐给人带来放松的感觉,沉闷的音乐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音乐节拍的快慢、节奏的强弱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所谓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人对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试、音区、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即音乐的感知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离不开音乐语言的学习。多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而非听那些稍纵即逝肤浅的流行音乐,多去用心感知音乐,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3。2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以及后天培养的。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会时,才会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喜爱;音乐审美的意义在于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有助于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存在,加深对音乐的印象,音乐是有声语言,在学习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听唱体验不同旋律的音乐,了解音乐的背景和时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对音乐的认知和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