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话精神(完整文档)

时间:2022-07-19 12: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讲话精神(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学讲话精神(完整文档)

 

 学《讲话》 精神

 谈教育科学发展 县老科协文教专委会会长

  孙汉杰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 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前不久全国又召开了“两会”, 教育成为“两会”的热议话题,此时,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讲话》 ) , 对于我们理解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 年 7 月 , 中央召开了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 是党中央、 国务院在新世纪召 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总结交流教育工作的经验, 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动员 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在 7 月 13 日 到会作了 重要讲话。

 讲话共分三部分:

 一、 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 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改革科学发展而奋斗。

 总书记首先对新中国教育的六十年作了 全面的科学的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教育的六十年,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日 益完善的六十年。

 ” 我认为六十年是一个大年轮, 六十年的教育使中国教育逐步成为独具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日 益完善的六十年。

 科技工作者 建议征集材料

 六十年的教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党和国家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 得出了 十分重要的结论。

 总书记的讲话对这一重要的结论总结了 五点。

 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教育的根本目 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 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要求,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教育公平、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 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 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这些重要结论对于我们弥足珍贵, 已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 更要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牢牢把握并不断丰富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是我国的奋斗目 标,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对于建设富国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讲话》 指出, 教育是国计, 也是民生; 教育是今天, 更是明天。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 坚持育人为本,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 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011 年, 是我国“十二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 三月 初两会的召开为总结经验, 制定今后五年社会事业的发展描绘了 新的蓝图。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讲话》 又作了 进一步的阐述, 更加明确了 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因此,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

 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培育文明风尚, 增强民族凝聚力。“核心价值观” 就是集爱国主义思想,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育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 面向现代化于一身的价值观。反映在教师中就是要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自 己的岗位、 事业。热爱学校, 热爱学生的思想, 做到了 这些, 也就实现了 自 己的人生价值。

 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 智育、体育、 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 和思想品德的统一, 理论学习 和社会实践的统一,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书记在《讲话》 中对教育面临的问题作了 深刻的阐述: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教育事业还面临很多问题:

 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学生的课业负 担过重, 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 实用型、 复合型人才紧缺, 教育体制机制不尽合理, 城乡 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落实。

 这些问题制约了 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阻碍了 教育潜力释放。

 ” 在上述问题中笔者着重谈“素质教育何以推进困难的问题”, 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的传承, 又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其核心是教育如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多元人才,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多样人才的培育观。

 素质教育理论形成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 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追求片面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现象提出的。

 虽然素质教育理论形成较晚, 但其思想却源远流长。

 自 中国古代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及相应的教育实践。

 从西周的教育就注意提高人的多方面素质。

 当时兴“六艺”之教: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孔子致力于“真善美” 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注重理想人格塑造,“性近习远” 的教育原则,

 “学思结合” 的为学之方, “启 发诱导” 的教学之道,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的勤勉精神, 以及之后的孟子、 董仲舒、 韩愈、 朱熹、王阳明、 颜元等许多教育家都为后人留下了 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但是由于古代的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分离, 整个社会的知识系统相

 对简单, 而且注重提高少数人的素质, 多数人与正规的教育无缘,只 能在家庭及社会生产生活中有限度地提高自 身的素质。

 即便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人, 也往往受科举考试制度(如在中国) 和宗教教育(如在西方) 的制约, 难以充分发挥自 己的潜能, 影响了 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到了 近代, 伴随着国运的兴衰, 思想家与教育家们对人的素质培养的要求有了 新的内容, 达到了 新的高度。

 著名 学者蔡元培强调国民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 为根本目 的, 主张“五育” 并举, 即全面实施军国民教育, 实利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 理论, 主张“教学做合一” 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发出创造儿童的乐园, 提出“五个解放” (头脑、 双手、 嘴巴、 空间、 时间) ,开启了 新教育的大门。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 由于政治、 经济、 战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们这些思想很少能够在实践中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教育实践有了 新的发展, 为素质教育思想由理论到实践奠定了 社会基础。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这个过程极其复杂而缓慢 。

 1952 年我国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1953 年教育部决定办重点中学, 新中国的教育逐步走上了 有序的发展轨道。

 但伴随而来的是以应试和升学为目 的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在此期间, 尽管尚未形成素质教育的概念, 但促

 进学生全面而生动活泼的发展的问题已 明确提了 出 来。

 尤其是1957 年 2 月 27 日 毛泽东在《正处》 中所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者” 的教育方针, 对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为提高受教育 者德、 智、 体等方面的素质付出了 艰辛的努力,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 担,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方面, 积累了许多至今仍可借鉴的经验。

 不幸的是, 十年劫乱期间不仅否定了前 17 年的教育成就, 而且造成了 教育事业的倒退与混乱, 正常的考试制度被破坏, 缩短了 学制,“精简” 了 课程, 似乎解决了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业负 担过重的问题, 但事实上, 为一代人的素质带来了 难以弥补的缺憾。

 自 1977 年逐步恢复了 正常的高考制度, 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学位制度, 1978 年恢复了 重点学校制度后, 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迅速得以恢复, 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与此同时, 学生课业负 担过重和“片追” 问题又严重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邓小平在 1979 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要尽可能把全班学生教好” 的思想, 不久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在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 “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的思想, 对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我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拉开了 素质教育的序幕。

 1982 年“素质教育” 一词先后在有关学术刊物上出现。

 之后的几年里相继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 素质教育逐渐成为

 专门问题领域, 引 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整个 20 世纪八十年代, 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思潮, 有了 深刻的社会原因。

 80 年代初, 面对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人们深切意识到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 人的“素质” 问题成为国内外某些学者探讨的一个新话题。

 1999 年 6 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和法律行为。

 那么 , 素质教育推进何以艰难呢? 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 素质教育有着年轻的理论, 其素质教育思想却十分古老。素 质教育的推进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2、 素质教育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反悖于应试教育, 可现阶段 又无法取消考试制度。

 3、 全面衡量教育、 教学质量, 应有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具有可操作性, 目 前仅处于研究, 探索实践阶段。

 4、 中国的教育应是一个多元化、 多层次的教育。

 素质教育理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还有待于日 臻完善, 我们期待着更系统,更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来指导中国的教育事业。

 总书记在讲话中就如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总结出了 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三,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第四,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多年来, 略阳的教育在中、 省、 市、 县的关注下取得了 一些发展, 特别是 5. 12 地震后, 中央和天津人民的鼎力支持使全县的办学条件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改变,“双高” 普九为略阳的基础教育带来了 不可多得的契机, 教育经费的大投入, 校舍的大手笔, 使教育得到了 较快的发展。

 这里列几个数据足以说明, 2008 年以来全县校建实际建设总投资 61839 万元, 涉及各级学校 49 所, 其中略阳天津高级中学 18453 万元, 天津援建 16541 万元, 中央包干资金 1912 万元; 略阳天津职教中心投资 11997 万元, 天津援建10665 万元, 中央包干资金 1332 万元; 略阳县荣程中学投资 4986万元, 天津援建 3708 万元, 中央包干资金 1278 万元。

 但是,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略阳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素质教育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的问题, 也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与 优先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结构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教育质量与建设教育强县的目 标不适应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 略阳教育的科学发展, 阻碍了 教育潜力释放。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 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着力提升教师素

 质, 优化队伍结构, 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 业务精湛、 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 专业化教师队伍。

 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加强教师培训、 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 平均工资并逐步提高, 为 教师发展成长提供更有利 条件。

 ”

 这既是党和国家对各级党委政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又体现了 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关心, 更是对广大教师的一种诚信与希望。

 前苏联一位教育家把教师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夸美纽斯在他所著的欧洲第一部教育专著《大教学论》 中把教师比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教师这个职业在无垠的大千世界中是高尚的, 也是永恒的, 但也是十分清贫的, 尤其在当今响唱经济流行曲的今天, 他显得更加清贫, 难怪党和国家反复强调尊师重教要提高教师的地位。

 我与教育、 教师结下不解之缘,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