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6篇

时间:2023-10-13 14: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一、本学期指导思想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6篇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篇1

  一、本学期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要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

  四、课时安排

一、我们健康成长

1、品格的试金石

2课时

2、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3课时

3、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3课时

二、为了建设新中国

1、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2、劳动者的来源

三、腾飞的中国

1、春天的故事

2、国家的主人

3、在世界舞台上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六(2)班有学生43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从小学创造、从田野到车间、走近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足迹、我们去环球旅行。各单元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1、“从小学创造”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创造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力。

2、“从田野到车间”这个单元教育学生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认识日用农产品及生活用品,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知道农业、工业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农业,感受工农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快乐、幸福。

3、“走进信息时代”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现代通讯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4、“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5、“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积极得心态去面对创造中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尝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通过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2、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服务工农业将更造福人类的道理。

3、了解并遵守网络使用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方便和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调控能力、节制能力。

4、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5、通过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另外,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六、课时安排

(略)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及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二、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现实生活。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障了我们的权益。

3、了解国家所蒙受的耻辱,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4、通过生动的事例,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满机遇和挑战。

  四、教学措施:

(一)

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

(二)

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

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六、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此外,教材编写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现出范例式教材的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六(2)班有学生29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三、教材的基本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四、教学进度

周次时间课题课时备注第四周9.19-9.23社会需要诚信1感受诚信1第五周9.26-9.30成长中的变化1男女同学怎样交往1第七周10.8-10.14我们都是炎黄子孙1中国古代的世界之最1第八周10.17-10.21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1古代科技文化与建筑1第周10.24-10.28侵略战争与不平等条约2第十周10.31-11.4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行2第十一周11.7-11.1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第十二周11.14-11.18军旗升起的地方2第十三周11.21-11.25二万五千里长征2第十四周11.28-12.2延安窑洞的灯火2第十五周12.5-12.9新中国的成立2第十六周12.12-12.16走进新时代2第十七周12.19-12.23走向世界强国2第18——19周复习考试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篇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5个主题,本教材以六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单元:从小学创造、从田野到车间、走进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足迹、我们去环球旅行。

“从小学创造”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益处,初步认识创造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是创造,明白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创造力。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造中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尝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通过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

“从田野到车间”这个单元教育学生了解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与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认识日用农产品及生活用品,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知道农业、工业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农业,感受工农业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快乐、幸福。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白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服务工农业将更造福人类的道理。

“走进信息时代”这个单元教育学生感受现代通讯和现代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现代通讯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了解通讯方式的变迁,感受现代通讯的飞速发展,体验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了解并遵守网络使用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充分享受信息带来的方便和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调控能力、节制能力。

“人类文明的足迹”这个单元教育学生 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

知道一些著名的建筑、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作品等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我们去环球旅行”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了解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感受地球之美。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四、教学进度:

周 次教 学 内 容备 注1从问题开始2创造的快乐3让田野告诉你4走进车间5插上科技的翅膀6坐在家里看世界7沟通无极限8我的信息生活9灿烂的古代文明10伟大的科学成就11绚丽的文学艺术12文明遗产知多少13地球有多大14飞越太平洋15和非洲朋友共舞16迷人的欧洲风情17世界真奇妙18期末总复习19期末考试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35人,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

1、教材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有机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积极探索综合课教材编写的体系、途径和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材和呈现方式有助于启发教师的思维,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进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2、教材编写的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三、教材特色: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品德与社会课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六、教学内容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屈辱的历史

2、不屈不挠的抗争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永久的缅怀

5、人类文明的摇篮

6、 丰富的思想宝库

7、 永恒的文化遗产

8、 大自然的坏脾气

9、 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10、灾难无情人有情

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13、科学家的启示

14、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推荐访问:教学计划 上册 品德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怎么写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表图片 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品德教学工作计划 六年品德与社会上教案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法治计划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六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与进度 六年级上册品德教学计划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