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面推动转型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3篇

时间:2023-10-10 14:3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全面推动转型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央广网北京x月x日消息2020年脱贫目标实现后,应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这项重要工作”,x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推动转型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3篇,供大家参考。

全面推动转型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3篇

全面推动转型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篇1

央广网北京x月x日消息2020年脱贫目标实现后,应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这项重要工作”,x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xx经济峰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xx表示。

最近几年,我国扶贫事业稳步推进、成绩斐然。在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实现以后,扶贫事业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怎样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在x日的峰会上,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对接点应该从防止返贫和防止新贫困发生这两个方面来考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指出,真脱贫、不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我们既要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同时还要防止刚脱贫就返贫现象的发生。

李小云强调,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把脱贫攻坚期间的各种资源和机制,包括财政、金融资源等,以及已经形成的机制,包括领导机制、组织机制、市场机制等,转化成服务于“两个防止“目标的一套乡村振兴体系。他举例,”大量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是不是可以逐渐转化成为防止贫困发生的资源,通过乡村振兴来推动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提升。还有在脱贫攻坚中已经形成的非常有效的组织资源,比如第一书记制度、对口帮扶等,这些机制怎么能够转化成一种长期性机制“。

“2020年以后需要对反贫困、扶贫济困事业作出一个新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应该要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编织一张非常严密的社会安全网。对2020年以后,相对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或者低收入的群体,也要有一定的支持政策”,韩俊表示。

除此之外,产业扶贫和产业兴旺是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和“牛鼻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钱文挥认为,解决农村经济问题既不能依赖市场,也不能脱离市场。“首先,财政投入力度不能减,还要进一步加大,要保证财政支出在农业农村方面的比例不能降低,绝对额还要进一步增加。其次,在市场化条件还不充分的地区,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给涉农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更便利地金融化服务,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最后,应该进行市场化运作,吸引更多市场在农业产业兴旺方面发挥更加突出作用”。

全面推动转型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篇2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仅对巩固经济稳定复苏态势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有重大意义。

一、疫情后消費恢复明显滞后

今年以来,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但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5.9%,而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8%。消费与投资增速的缺口由疫情前消费比投资高3个百分点左右,逆转为今年前10个月消费比投资低近8个百分点。按照目前的趋势,消费年内很可能难以转正。消费恢复滞后,主要有几个因素。

一是疫情抑制消费倾向和未来预期。受疫情冲击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今年居民消费倾向明显下降。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0.6%,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下降6.6%。与此同时,居民储蓄水平明显提高。在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今年前3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近10万亿元,明显高于过去3年前3季度新增存款平均6.2万亿元的水平。除了服务消费尚未完全恢复带来的被动性储蓄增加外,这主要是受到收入预期影响和预防性储蓄增加的结果。

二是低收入群体消费下降更为明显。这次疫情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低收入群体冲击更大。从调查数据看,月薪4000元以下职位招聘数量同比下降近三成,比平均水平低约两成。年收入10万元以下家庭消费显著下降,而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家庭消费回升较快。

三是居民负债水平上升挤出消费。近年来,居民个人住房贷款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居民购房贷款依然强劲。2020年上半年,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7%。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标准,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超过60%。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往往伴随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回落,对最终消费会形成较强的挤出效应。

四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消费。201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8,已经连续19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比较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五等份分组,城镇和农村居民中最高20%收入组与最低20%收入组之间差距分别为5.9倍和8.5倍。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边际消费倾向更强的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偏低,对扩大消费形成明显制约。

五是宏观政策偏重激励供给。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生产恢复明显好于发达国家,而消费恢复又相对滞后。而刺激政策向居民倾斜,使得发达国家终端需求更快恢复,零售总额已回升到疫情前水平。这与宏观政策偏重激励供给还是刺激消费有一定关系。由于发达国家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部分刚性需求通过进口来满足,使得“中国生产、欧美消费”的国际循环模式有所恢复,带动了我国近几个月外贸出口的较快增长。

总之,消费恢复滞后将传导到生产和投资,最终将影响经济稳定复苏。如果生产恢复较快,消费跟不上的话,库存就会增加,企业营收也会受到影响。在外贸出口增长随着订单转移量减少而回归常态,投资恢复仍受到制造业和民间投资恢复偏慢制约的情况下,推动经济稳定复苏,必须更加注重扩大消费。

二、消费变革和升级的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消费变革呈现一系列新趋势。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消费变革和升级呈现的新趋势,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是商品消费高端化。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对产品质量、品质、品牌的需求日益提升,时尚、品质、节能、智能等升级类产品受到市场欢迎,比如,疫情期间,高端品牌汽车销售的增势仍然非常强劲,高端化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既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变化,也是推动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是消费结构服务化。实物消费占主导的消费结构日益转向服务消费占主导的结构。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5.9%,并将保持继续上升趋势。通信服务、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正在成为消费新热点。

三是消费方式网络化。随着移动支付普及率快速提升,网络零售全方位融入居民生活,网络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今年前10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2%。

四是消费产品智能化。伴随人工智能及语音交互快速普及,2019年我国智能音箱市场总出货量达4589万台,同比增长109.7%。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驾驶、智慧教育等加快向居民生活渗透,将激活消费新动能。

五是消费群体年轻化。我国“90后”“00后”新一代消费群体,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不同于上一代,相较于价格,他们更看重质量和性价比,追求时尚和品牌,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成为催生新型消费的主力军。

六是城乡市场融合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覆盖范围扩大,特别是国家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网上零售持续向农村下沉延伸,改善了农村的消费环境。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更加有效连接起来,优质农产品通过网上销售进入城市千家万户,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适应消费变革和结构升级的新趋势,要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持续增强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三、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循环中,消费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释放内需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主要着力点。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约为6万亿美元,接近美国6.2万亿美元的规模,2020年大概率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把稳就业放在优先位置。保企业、稳就业,才能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消费才有更大空间。稳就业,既要重视稳定现有就业岗位,更要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就业形态。要完善新就业形态的扶持政策,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探索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扩大新就业形态发展空间。

第二,加大促进消费的政策力度。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消费激励措施,并加快餐饮、住宿、旅游、文体、培训等服务业复业复市,发展服务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轉变,促进住房健康消费。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全面促进消费回升。

第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是购房买车、教育医疗、休闲旅游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的主力军,是引领消费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多样化、个性化升级的中坚力量,对于扩大消费有强大支撑作用。要争取用15年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翻番,由现在4亿人增加到8亿人,成为扩大消费的主力军。

第四,坚持“房住不炒”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完善长租房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监管,严控信贷资金过多流向房地产市场,降低高房价和居民高杠杆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第五,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国2.9亿农民工已经占到4.2亿城镇就业总人口的近70%,但农民工进城落户仍面临不少“玻璃门”“弹簧门”。有研究表明,如果农民工按照城市居民消费方式消费,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27%。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

第六,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度,简化社保参与、转移接续等手续,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本文为作者在第十八届中国改革论坛上的发言,有删节)

相关热词搜索:;

全面推动转型工作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篇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出版,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思想建设上的一件大事。著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著作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是更加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权威著作。学习这部著作,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认识,将更加坚定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著作着眼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强大思想武器,必将极大地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毅前行,满怀信心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民盟秘书长我要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民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民主党派中落实落地。

一要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我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并要团结带领更多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做到坚定捍卫核心地位、维护核心权威、紧跟核心奋斗,推动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做好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各项工作。同时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实,带领广大盟员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政治能力,切实增强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服从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民盟**市委完成了换届工作后,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的要求,不断传承和弘扬民盟优良传统,志不改、道不变,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始终不忘合作初心,努力践行自身使命。要自觉讲政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要深入开展好“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和“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加强“五种能力”建设,提升“七项能力”,增强“八种本领”,提升履职效能,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薪火相传、根基永固。

三要有效汇聚多方力量,努力提升履职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从战略高度洞察全局、深刻研判、精准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引领中国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行。作为有中国特色的参政党,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做好事”的民盟履职方针,团结和带领广大盟员紧扣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民盟文化教育为主界别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提高研究谋划工作的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时代站位,围绕我市的“十四五”规划,聚焦生物经济、数字经济、冰雪产业发展,找准**民盟参政新方向,突出保障民生福祉和助力现代化国家建设这两篇大文章,在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履职实效上下功夫,努力为党和政府提供更多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实现**民盟履职尽责新作为。

;

推荐访问:转型 基本思路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