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的文章(2022年),供大家参考。
坚持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的文章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他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明确地表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思想。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群众史观作为关于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问题的唯一正确和科学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原理在人的作用问题上的运用和体现。人民至上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运用。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形成的逻辑起点。十五、十六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根本利益,受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能力的制约,他们的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陷入悲惨处境,深入思考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打破枷锁获
得解放的途径,期望未来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理论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目标导向,是以维护和捍卫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的。这就使社会主义由空想状态的思潮变成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利益、改变命运、争取自由解放的科学。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人民至上是其整个思想体系和全部理论观点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不可动摇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类大同社会。人民至上为无产阶级政党肩负起推动人类社会最终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重任提供了根本的精神支撑。
人民至上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9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全面践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至上的最新运用与发展。
不忘初心,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的主体
地位,体现在社会的各领域、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历史的各维度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利益主体、权力主体、价值主体的统一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中坚力量。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高度重视人民利益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利益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外在表现,既是人的主体性的产物,又是人的主体性的社会表现形式。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党历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至高价值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准确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阐述,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永远是最中坚、最彻底的力量且不可替代。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
主义群众史观,将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一独特优势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至上在新时代的实践意蕴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的实践中,立足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在全面推进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建设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得到最多实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历史逻辑与现实使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制度保障,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得以实现的制度体系,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社会力量。我们党自诞生之初就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实
现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作为价值评判的最终依据和根本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是凝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接力奋斗。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国家富强,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幸福;只有民族振兴,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磅礴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的文章
坚持胸怀天下 ——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⑥ 刘余莉(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2021 年 12 月 15 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是其中一条。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使命,矢志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比如,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弘扬万隆精神,从“三个世界”的划分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从倡导建立新
型大国关系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积极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一百年来,我们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不仅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比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又如,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维和行动第一大出兵国,新时代的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胸襟、格局与担当,还可以从中华文明 5000 多年发展历程的广阔视野来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文明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深厚的文化土壤、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底蕴。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展现了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坚持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的文章
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世界担当 作者:康萌、覃吉春(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2021-12-0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其中,“坚持胸怀天下”这一提法是第一次总结为历史经验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坚持胸怀天下,是以开放的姿态、合作的诚意、共赢的目标,推动中国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重要论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典型体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本质上具有国际主义的视野和情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他们在宣言中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并在宣言中响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这些论述都彰显出马克思、恩格斯为
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国际主义思想情怀。
中国共产党是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坚强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提倡以人民为中心,旨在为世界各个地区所有人谋幸福、谋未来。这一理念从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的角度来思考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类情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担当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延续和创造性发展,既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思想精髓,又在 21 世纪新的时代环境下对其进行补充发展,为中国以及世界的未来贡献了重要方案指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非凡意义,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的赓续。在中国人眼中,“天下”意味着包含所有人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并不以地理为界,不囿于一地一国,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天下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宏大格局的文化建构,凸显出平等包容的东方思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天下”情结,古诗词中“天下”一词更是耳熟能详、比比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始终涵养的家国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始终追求的美好愿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始终敬仰的大爱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始终弘扬的崇高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始终崇尚的品德胸
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始终恪守的责任担当。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尊崇,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国为民大情怀。
中国共产党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硕的营养,延续了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来追求的和平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品格与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坚持胸怀天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刻体现,也是古代先贤思想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
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确立了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自觉以世界眼光,站在全人类立场,始终朝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奋斗目标奋勇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胸怀天下正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世界发展,促进人类进步,实现共产主义使命担当的强烈体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胸怀天下的信念,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持续推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碳达峰及碳中和承诺、派出部队参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完成世界救灾任务、中国基建等中国制造驰援世界、广泛搭
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将“坚持胸怀天下”贯彻于长期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切实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宝贵历史经验,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恢弘气势和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满足人民期待为努力方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诺言,不断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担当。百年风华正茂,踏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继续为世界文明谋长远发展,继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的文章
1 学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体会文章-把坚持人民至上贯穿工作始终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再次热情讴歌人民,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坚持人民至上贯穿各项工作始终,作为履职尽责的根本遵循。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原有大仗硬仗基础上,还要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以及世界局势不确定性增加带来的巨大压力。这种形势下,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推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南落地见效,面临的困难不可谓不多、压
2 力不可谓不大。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把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类实际问题解决好,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以党委政府过紧日子换取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面对汹汹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能够在 3 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贡献。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同样需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湖南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同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湖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各地各部门要在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创造热情上多想办法、多出实招,更好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
3 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今年我们党将兑现庄严承诺,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在数字“算账”,关键在群众“认账”。湖南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各地各部门要着眼群众“认账”这个第一标准,慎终如始、真干实干,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正让全面小康成果实实在在地惠及三湘大地每一位父老乡亲。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只要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就能凝聚起前行的磅礴伟力、非凡之智,团结和带领人民无惧风雨、踏平坎坷,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坚持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的文章
1 学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体会文章- 坚持人民至上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重视化解可能出现的‘疫后综合症’‛……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谋良策,心系民生冷暖、胸怀万家忧乐,‚人民‛是一个念兹在兹的主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着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
2 践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彰显政党性质,也体现在重大关头的价值追求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上至 108 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 小时的婴儿,我们全力以赴投入救治,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我们党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那是因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
3 表者,除了人民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精准扶贫,‚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的反腐败斗争,‚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强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才能在960 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书写下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
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今天,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怎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推进各项工作?怎样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怎样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说到底,就是要心里装着人民,始终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用心用情用
4 力做好为民服务的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年全国两会上,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动:人民大会堂里,全体与会人员肃立默哀,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哀悼。‚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就一定能与亿万人民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奔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