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8篇

时间:2023-09-21 13: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8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篇1

1、《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二)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文言词语

【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三)

《望 岳》(杜甫)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杜甫)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四)

《石 壕 吏》(杜甫)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天刚黑就有差役进村捉人。这家的老汉听到动静爬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去看情况。

差役吼叫声是那样的凶,老妇人的啼哭又是那样的悲痛!

只听到老妇人上前向差役诉说,她说:我一共有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去守邺城了。最近有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活着的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就都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可以抓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这孙子,所以他母亲还没有离家而去,只是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啊!你们如果非抓一个人不可,就抓我老婆子好了,我虽然衰老没什么力气,但今晚跟你们去,还能支应河阳紧急的差使,赶得上给部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嘈杂的说话声消失了。我似乎听到隐隐约约的哭泣抽咽。天亮后,我启程赶路,只好单独跟老汉一个人告别。

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五)

《归园田居》(陶渊明)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六)

《使至塞上》(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七)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八)

《游山西村》(陆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

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注释】

①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④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⑤箫鼓:吹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⑧若许:如果这样。

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⑩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1、含困境中蕴含希望哲理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附:名句综合运用

1、生活中,常有艰难险阻后豁然开朗的情形,引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表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古诗中劝学的诗句很多,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篇2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

日(巴金)

月(巴金)

9海燕(马克西姆·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

浪之歌(纪伯伦)

雨之歌(纪伯伦)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严春友)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

13*旅鼠之谜(位梦华)

14*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15喂——出来(星新一)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科海泛舟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乾)

19*春酒(琦君)

20*俗世奇人(冯骥才)

泥人张(冯骥才)

好嘴杨巴(冯骥才)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陶渊明)

行路难(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

课外古诗词诵读

1赠从弟(刘桢)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4终南别业(王维)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7无题(李商隐)

8相见欢(李煜)

9登飞来峰(王安石)

10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儒勒·凡尔纳)

《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罗曼·罗兰)

附录

欣赏唐人狂草

短语结构类型表

句子成分简表

标点符号用法

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相关知识积累

带*是略读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篇3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_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 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问题归纳

1、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找出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2、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3、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埋下伏笔。

4、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好女子”和下文的“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5、第7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6、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议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明态度作铺垫。因此,不多余。

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高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呼应开头。

七、课文主题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赞美了白杨树倔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团结向上、坚强质朴的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篇4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篇5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二、故事背景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三、理解词义

1、鲜腴:新鲜,肥美。

2、方比:比较,比得上。

3、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4、格调: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⑨):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五、问题归纳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二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调”一词?

“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5、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6、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7、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处。

“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8、如何理解最后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沉沉”既是对漫天细雨的形象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反复、抒情。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六、课文主题

文章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篇6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篇7

一、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理解词义

1、洗涤:冲荡;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5、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五、问题归纳

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文主题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抒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篇8

学习的四大误区:

①盲目备考 ②忽视教材 ③钻进题海 ④焦虑情绪

考试成功的关键:

①钻研考试要求和对试卷编排胸中有数(初中阶段了解即可) ②夯实教材,深刻理解考点内容 ③分析错题,提升解题能力 ④调整心态,从容应考

首先明确考试考什么?

——考知识、考能力、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回归教材①基础知识是继续学习的工具。不仅是记忆,要理解和应用。②基础知识是应用分析的依据,考试题把基础知识与新材料,新情境问题重新组合。

“四环一步”学习法:

上课由:“预习——上课——整理——作业”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章节(单元)结束,要进行“系统复习总结”这一步骤,使每课时的小环环环相扣,形成整体。

一、认真预习 初步加工

预习,即课前自学,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可以提高听讲水平,可以提高笔记水平。那么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新讲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

二、专心上课 积极思考

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一个中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各科知识的获取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上课这一环节完成。从学法调查中可知:凡是学习得法、成绩好的学生都十分重视上课这一环。凡是未学好、成绩差的同学,最主要就差在没有专心上课上。

那么怎样才能专心上好课呢?

1、专心听讲。课上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表情;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

2、 抓住关键。一般老师上课分成几个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启发引导同学们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

上课时要能抓住本节课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和学科特点上的关键。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因学科及具体内容而异。一般而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老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

3、理清思路。指自己的思路不但要跟着老师走,而且要把知识发展思路及教师引导思路理清楚。

4、当堂弄懂。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数理化生中的公式、法则、定理、 www..c om 定律要知道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如何变形和运用。对政史地文中的原则、要点、方法要当堂理解和记忆。对英语中的新词、句型、语法关系要及时熟记和掌握,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尽量不留尾巴,不增加课后负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当堂懂呢?

一是课堂上始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在理解过程中出现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的地方,应争取在老师允许下提出问题。当场把它弄懂。如果课堂上不允许停下来解答你的问题,这时的思路就不要停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应该暂时跨过去,继续听老师分析讲解下面的内容,等下课后再去请教老师,把课上“卡壳”的地方弄懂。

二是当老师、同学讲到某个问题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不懂、或有什么好的想法时,可在纸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课后重点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或有价值的地方漏掉。

三、及时整理理解消化,有的同学课上听得很好,可能还有好的想法,但过几天就忘了,这就说明一部分同学忽略或不重视课后整理、理解消化这一环节。按照正常学习程序,下课后,应把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复习整理、理解消化吸收。具体地说,应做好下面四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1、尝试回忆

就是独立地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回想一遍,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动脑筋。象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重映”上课时的一幕又一幕,理解、消化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

尝试回忆的好处:一是可以检查当天听课的效果。二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培养爱动脑筋的习惯。三是能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进行尝试回忆?

第一,回忆预习的经过。问问自己预习时不懂的地方现在懂了没有。

第二,回忆上课的经过。自己懂的部分老师是怎么讲的,自己理解与教师讲的是否一致?自己不懂的部分老师又是怎么讲的,关键的地方老师又是如何启发、引导点拨的?为什么自己预习时弄不懂,老师比自己高明在什么地方?

第三,回忆刚学的知识,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点是否衔接?尤其是理科内容,新知识是如何从旧知识推导或引入的,思路是否贯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

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边对照课本和笔记,也可以先全部回忆一遍,把回忆不起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记下来,一起看书、查笔记,或请教别人把它弄通弄懂。

2、 看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应从头至尾地看教科书,要一面看书、一面思考。因为这时已不是初次看书,而是在预习、听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全面过目,重点思考,要在那些回忆不起来、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的地方多花些时间,直到彻底弄懂记住为止。

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新概念、关键地方、容易忽略之处勾划出来。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果书上写不下,也可以写在一张纸上,贴在书上的眉头或边角上。以便今后看书时,从这些地方迅速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之处。

3、 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主要是把上课时未记下的部分补起来,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把次序颠倒、逻辑顺序不清的地方整理一番。笔记的内容应当简练明白,提纲携领,详略得当。一般来说,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1、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不太好或已忘了的旧概念、定理、公式等。

2、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或体会。

3、自认为的重点、难点、关键。

4、听讲看书时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

5、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

6、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7、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

8、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对本课内容有极强针对性的材料等。

4、 看参考书

关于参考书的问题不在看不看上,问题在于看什么样的参考书和怎么看。下面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1、选择深浅相宜,解疑释难的参考书。

2、紧紧围绕老师讲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

3、参考书中有精彩的论述、精彩的题目,可以缩写注在课本上的有关地方,也可摘录放入笔记本的相应部分。4、看参考书的时间也可以放在做完作业之后,时间长就多看,否则就少看。

推荐访问:下册 人教版 八年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最新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图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电子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目录 八下语文书人教版目录2020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本目录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人教版2021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目录人教版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