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黄校长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主要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如何落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13篇,供大家参考。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1
黄校长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主要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指引了方向。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数学课程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究竟在哪里?如何把“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这一切让我倍感压力。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细致地去研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教学,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2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收获颇多: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明白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懂得课堂教学中要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课改中践行理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四基→四能→十一大核心素养→三会,而原来的十大核心素养增加了量感,变成了十一大核心素养。量感本质上就是在谈如何准确地理解“量”。培养量感,就是帮助孩子们形成对量的准确理解。这句话倒过来说,只有对量达成准确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成为自觉的状态,量感也就存在了。而量感的存在,支撑了孩子们的思考水平。量感是在长时间使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精确的关于量的把握能力,如同一个相马者,看见一匹马时能估计到这匹马的奔跑速度。因此,量感是孩子们在数学思考中从无到有到熟的成长成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味的、丰富的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紧密相关的又使学生感爱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周围,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明白得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在讲《平均数》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上课先进行口算,再收集数据,利用各组的口算的数据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学生都关心自己组的口算成绩,从而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中,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3
《数学课程标准(2022)》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实用性,从生活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如在学习“租船问题”时,很多学生很难较好的理解为什么车的座位应该比人多,但又不能多太多的问题。若我们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景模式中去考虑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将能很好的理解这些问题和条件。如我们可以用班级出游“租车问题”代替课本中的“租船问题”,那么学生便会提出车座数量应该大于或等于班级人数这一问题,并能够在车座空位较多的时候理解不划算、浪费等问题。如此一来我们也能较好的解决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问题,更好的帮助学生加强对“租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考虑问题能力的更好发展。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受到启发,在未来的学习发展活动中也会更加的严谨,考虑问题时也会更加的注意细节,进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估算”、“认识钟表”,“年月日”的知识,以及各种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前的思维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很多生活经验,我们要积极的引导他们将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学习,从而提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
二、将单独的知识点转化为“知识串”。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比较多,传统的数学观念更注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总是将各个知识点一个个的加以落实,并辅以强化训练,这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分数”,所以学生学得很有压力,更不用说在数学中获得综合素养了。学习新课标之后,我们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错误教育观念,并能够结合“核心素养导向”更好的转化自身的教育理念,如结合科学化的教学观作文吧念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我们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重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也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无法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遵循知识的认知规律较好的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理解速度很慢,学习效率差。如教学“分数”部分知识点时,觉得这部分知识不难,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讲表面现象,而对与分数的本质、分数与整数、小数之间的关系、分数运算法则与整数、小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都轻描淡写,学生则可能因自身的理解能力较弱而出现较多的学习问题,慢慢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畏难心理,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数学素养也不会得到提升。
三、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是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导、计算、验证等方法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预习就是一个变“我要学”的好方法: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学习内容,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习题,对那些存在疑惑的新知识进行探究、思考。学生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确实,不依靠老师自己也能独立思考学会知识,而且自己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些新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就愿意上课。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问题,他回答对了,会很有成就感。在预习中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会促使他更愉快地学习。
其次,就是要在教学过程进行的“探究”学习也是“我要学”的表现。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使他们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应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教给学生不仅“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4
今天我通过李勤工作室发送的视频,学习了史宁中教授为大家解读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二、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三、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教育步伐也从未停滞。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到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再到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我们教育更应该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聚焦核心素养,反映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5
《数学课程标准(2022)》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实用性,从生活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经验。如在学习“租船问题”时,很多学生很难较好的理解为什么车的座位应该比人多,但又不能多太多的问题。若我们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景模式中去考虑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将能很好的理解这些问题和条件。如我们可以用班级出游“租车问题”代替课本中的“租船问题”,那么学生便会提出车座数量应该大于或等于班级人数这一问题,并能够在车座空位较多的时候理解不划算、浪费等问题。如此一来我们也能较好的解决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问题,更好的帮助学生加强对“租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考虑问题能力的更好发展。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受到启发,在未来的学习发展活动中也会更加的严谨,考虑问题时也会更加的注意细节,进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估算”、“认识钟表”,“年月日”的知识,以及各种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前的思维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很多生活经验,我们要积极的引导他们将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学习,从而提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
二、将单独的知识点转化为“知识串”。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比较多,传统的数学观念更注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总是将各个知识点一个个的加以落实,并辅以强化训练,这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分数”,所以学生学得很有压力,更不用说在数学中获得综合素养了。学习新课标之后,我们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错误教育观念,并能够结合“核心素养导向”更好的转化自身的教育理念,如结合科学化的教学观作文吧念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我们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重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也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无法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遵循知识的认知规律较好的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理解速度很慢,学习效率差。如教学“分数”部分知识点时,觉得这部分知识不难,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讲表面现象,而对与分数的本质、分数与整数、小数之间的关系、分数运算法则与整数、小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都轻描淡写,学生则可能因自身的理解能力较弱而出现较多的学习问题,慢慢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畏难心理,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数学素养也不会得到提升。
三、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是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导、计算、验证等方法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预习就是一个变“我要学”的好方法: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学习内容,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习题,对那些存在疑惑的新知识进行探究、思考。学生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确实,不依靠老师自己也能独立思考学会知识,而且自己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些新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就愿意上课。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问题,他回答对了,会很有成就感。在预习中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会促使他更愉快地学习。
其次,就是要在教学过程进行的“探究”学习也是“我要学”的表现。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使他们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应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教给学生不仅“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就是有问题,而问题和兴趣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时紧扣教学重点,提出新颖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学生定会产生急于求解的心情,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那么,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及日常教学实践谈一谈有效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问题情境童趣化
爱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同时对于刚开始接触,一切都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具备有很强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师应充分融合这两个特征,借助趣味性强的数学故事情境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打造互动性强、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舞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分数基本性质》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利用课件创设了“唐僧师徒四人分饼”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唐僧就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取出其中1块给八戒;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2块给沙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4块给了悟空。可八戒吵着说师傅的分法不公平。”虽然是高年级的孩子,但是学生对于故事还是无法抗拒的,当看到熟悉的动画形象时学生瞬间兴趣高涨,蕴含新知的故事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师适时提问,“你觉得师傅的分法公平吗”,同学们各抒己见,并借助圆形纸片折一折、比一比在操作中发现用圆形纸片表示是一样大的,从而激发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进一步探究。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有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增强学习内驱力。
二、立足生活经验,让问题情境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在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提到了,“要联系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新课标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主题式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精于细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研究教材中触手可及的生活原型,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开展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之在理解数学的同时,也在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时,教材中就创设了“买风筝”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元、角、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另外,我们还可以针对教学当堂的教学内容,自己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中,我创设了“我是小小售货员”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角色扮演,一组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组扮演顾客,将练习纸币分别每个发给学生,让他们用手中的纸币去购买售货员卖的不同的东西,通过在交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纸币,学生们就能够清晰地分辨不同面额的纸币有什么区别和用途,并且能够牢记于心。又例如在学习“平行与垂直”时,在初步理解平行与垂直后,我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平行或垂直的呢?”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大家纷纷寻找身边的“平行与垂直”,感受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游戏活动,让问题情境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就是最好的活动方式。例如,我在“2、5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新授前我让学生出题考老师,“随便说一个数,老师就能判断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考老师可是学生的最爱,大家都争先恐后要出题,当学生发现任意一个数老师都能瞬间判断出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数,孩子们自然就会主动去思考“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规律”,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很快进入新知的探究学习中去。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上课前我设计了一个“猜水果”的游戏:课件出示很多圆片,学生任意说第几个圆片,老师都能很快说出是什么水果,老师打开圆片,果真是教师猜的水果,孩子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会这么神奇”,顺理成章地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观察水果排列顺序上了,很快学生就会发现水果是按照“2个苹果、1个香蕉”的顺序有规律排列的,随后同学们在动手圈一圈的过程中轻松理解、归纳出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动手实验操作,让问题情境活动化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堂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去参与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得到主动地发展。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部分内容时,我创设学生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新学期开学,我们班上要重新选班长,在同学们的推荐下,需要选3名同学作为班长候选人,同学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并收集选票,让不同小组分别用“★”、“▲”、“●”做统计,并把统计结果的数据填到统计表里,整个选举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制定图表等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同时深刻体会到数据整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五、巧设悬念问题,让问题情境思维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发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追根问底,如果课堂上能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新知识、新方法适时激疑,让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材中展示了两块等底等高的长方形花坛和平行四边形花坛,要求哪块花坛占地面积大?问题一提出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各抒己见。很快有学生提议“算一算”,可学生并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老师找准时机再提问“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帮学生瞬间打开思路,开始积极探究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激疑”,一下子把同学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再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同学回答:“是圆的。”“假如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同学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假如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同学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同学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设疑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求知的迫切之中,同时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初步的感知,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都会很深刻。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应加强教学策略优化改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思维,实现素质能力全方面提升,为今后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7
秋阳骄横,热度肆意。在这令人烦躁的天气中,能与一群志向相同的老师于宁静一隅共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难悠闲,为燥热的暑假送来冰点畅意。为进一步了解、熟知新课标内容,工作室推出了“跟着专家学习课标”的线上研修活动,共有六场。今天是首场研修,跟着史宁中教授总体上了解课标内容。
隔着屏幕,看见小小窗口史教授的脑门越发鲜亮,瓶底镜片越发宽大,顿感教授的不容易及被教授对数学教育执著的精神感动。史教授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为题,从三个方面:一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二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三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涵盖内容新而精,设计领域广而丰。注意聆听,认真笔记,努力思考,体会颇深。
一、明白编制的来龙去脉。
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颁布,不是凭空出世的,而是在之前的课标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清晰的知道了几个重要调整变化的原因,深感新课标的编制更加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更能促进新时代人的培养。
二、再认核心的融会贯通
史教授说: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核心素养,我们可以说成数学核心素养,而不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人的思维和做事就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数学核心素养是以“三会”统领四基、四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明确教学的风向航标
在以素养导向为基调的数学课程标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呢?史教授不仅谈了内容的变化,还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教师要知道数学知识体系与相应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把握,学校教师知道自己教学的位置,知道前后的联系,从最初概念提出到最后实际应用都要一致性,并能按照数学知识进阶,核心素养进阶的阶段性实施。
在这之前,断断续续地也听了一些史教授同题的报告,但从未进行这样的梳理和领悟。组团共研,任务前置,无心学习成为有意而为,在老师们互相监督、催促之下,相信这样的研训安排,会让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有个全新的认识。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8
史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我醍醐灌顶,让我更加认识到数学的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是这么的重要。新增加的尺规作图作为教师觉得教学难度增大,然而听了解读方觉得放在小学,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系实际,培养几何意识是这么必要。在教学代数计算时,我们原来往往重视竖式的表达,觉得竖式中的算理非常重要,殊不知横式比竖式更重要,横式才体现算理,竖式是算法,让我猛然惊醒。像这样启迪在整个讲座中非常多,特别感谢教育局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的机会,让我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在今后的培训和教学实践中,我会悉心研读新课标,对照新课标,整改自己的教学实践,让自己提升,让学生受益。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就是有问题,而问题和兴趣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时紧扣教学重点,提出新颖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学生定会产生急于求解的心情,从而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那么,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及日常教学实践谈一谈有效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问题情境童趣化
爱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同时对于刚开始接触,一切都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具备有很强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师应充分融合这两个特征,借助趣味性强的数学故事情境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打造互动性强、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舞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分数基本性质》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利用课件创设了“唐僧师徒四人分饼”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唐僧就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取出其中1块给八戒;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2块给沙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4块给了悟空。可八戒吵着说师傅的分法不公平。”虽然是高年级的孩子,但是学生对于故事还是无法抗拒的,当看到熟悉的动画形象时学生瞬间兴趣高涨,蕴含新知的故事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师适时提问,“你觉得师傅的分法公平吗”,同学们各抒己见,并借助圆形纸片折一折、比一比在操作中发现用圆形纸片表示是一样大的,从而激发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进一步探究。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有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增强学习内驱力。
二、立足生活经验,让问题情境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在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提到了,“要联系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新课标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主题式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精于细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研究教材中触手可及的生活原型,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开展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之在理解数学的同时,也在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时,教材中就创设了“买风筝”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元、角、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另外,我们还可以针对教学当堂的教学内容,自己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中,我创设了“我是小小售货员”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角色扮演,一组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组扮演顾客,将练习纸币分别每个发给学生,让他们用手中的纸币去购买售货员卖的不同的东西,通过在交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纸币,学生们就能够清晰地分辨不同面额的纸币有什么区别和用途,并且能够牢记于心。又例如在学习“平行与垂直”时,在初步理解平行与垂直后,我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平行或垂直的呢?”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大家纷纷寻找身边的“平行与垂直”,感受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游戏活动,让问题情境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就是最好的活动方式。例如,我在“2、5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新授前我让学生出题考老师,“随便说一个数,老师就能判断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考老师可是学生的最爱,大家都争先恐后要出题,当学生发现任意一个数老师都能瞬间判断出它是不是2或5的倍数,孩子们自然就会主动去思考“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规律”,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很快进入新知的探究学习中去。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上课前我设计了一个“猜水果”的游戏:课件出示很多圆片,学生任意说第几个圆片,老师都能很快说出是什么水果,老师打开圆片,果真是教师猜的水果,孩子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会这么神奇”,顺理成章地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观察水果排列顺序上了,很快学生就会发现水果是按照“2个苹果、1个香蕉”的顺序有规律排列的,随后同学们在动手圈一圈的过程中轻松理解、归纳出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动手实验操作,让问题情境活动化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堂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去参与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得到主动地发展。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部分内容时,我创设学生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新学期开学,我们班上要重新选班长,在同学们的推荐下,需要选3名同学作为班长候选人,同学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并收集选票,让不同小组分别用“★”、“▲”、“●”做统计,并把统计结果的数据填到统计表里,整个选举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制定图表等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经验,同时深刻体会到数据整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五、巧设悬念问题,让问题情境思维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发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追根问底,如果课堂上能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新知识、新方法适时激疑,让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材中展示了两块等底等高的长方形花坛和平行四边形花坛,要求哪块花坛占地面积大?问题一提出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各抒己见。很快有学生提议“算一算”,可学生并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老师找准时机再提问“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帮学生瞬间打开思路,开始积极探究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激疑”,一下子把同学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再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同学回答:“是圆的。”“假如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同学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假如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同学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同学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设疑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求知的迫切之中,同时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初步的感知,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都会很深刻。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应加强教学策略优化改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思维,实现素质能力全方面提升,为今后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10
今天我通过李勤工作室发送的视频,学习了史宁中教授为大家解读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二、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三、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教育步伐也从未停滞。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到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再到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我们教育更应该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聚焦核心素养,反映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11
黄校长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主要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指引了方向。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数学课程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究竟在哪里?如何把“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这一切让我倍感压力。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细致地去研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教学,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1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出台,为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个暑假我对新课标进行了认真研读,只有跟着新课标前行,我们在教学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从中看到新方案、新标准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主要凸显了“4个深化”。
一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科育人目标。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细化到小学阶段的11个核心词、关键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二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重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三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对于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这一改编很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四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此版课标首次将“学业质量”加入其中,明确的指出学科质量的要求就是为了素养的达成和发展情况,并对每一个学段都有具体的要求。
素养教学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一线教师,新课标的第一践行者,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我结合课标学习和各位同仁分享交流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数学课堂应该“看见光”
“看见光”指的是看到希望,看到信心,看到求知欲。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熟知、亲近的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数学,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价值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课堂应该“追随光”
“追随光"指的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教学民主,教师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讨论、交流、合作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3、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光”
“成为光”指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将知识内化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中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老师讲例子、讲方法,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动脑多思考。老师讲的少(举一),学生悟的多(反三),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遇到类似的题型,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分析,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善于迁移。学生能力的获得,不在于老师授予,而在于历练习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4、数学课堂应该是“散发光”
“散发光”指的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落脚点。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课堂教学要从“片面教授”提升为“全面发展”,应以传播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素养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新课标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活学活用才是关键。心中有课标,教学有航标,学而思、思而行、行则成。我将以课标学习为契机,乘新标之风,奋小数之楫,积极探索新课标和“双减”的有效融合,期待核心素养之花在张小深耕的教育沃土中绚丽绽放,且行且思共芬芳。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篇13
暑期期间,我再次观看了专家对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醍醐灌顶,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1、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
2、注重跨学科的实践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比如语文课本里的曹冲称象,也能跨进数学课例,孩子通过重现曹冲称象的故事,能够自己探索“总量等于分量之和”这样的数学概念。通过综合与实践这个主题是希望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和传统文化。生活处处皆数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以致用。
3、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华
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空读理论难以理解,当我认真研读后面附的例子时,才慢慢感悟课程内容选择的高度引领与概论的深意。例如:欢乐购物节了解中国货币的历史知识,了解简单的金融知识;时间在哪里展示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如漏壶、滴漏,解释其中的原理,让学生体会逝水流年的意境,鼓励学生收集机械钟表和电子钟表的图片,感受科学计时的进步;土圭之法的故事感悟时间、历法和太阳运动周期的联系,感悟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农耕文明。对于这样例子,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选用,可以补充,也可以替换,其实在我看来这些例子最大的作用就是抛砖引玉,带给我们一线教师启发与思考,善于发现素材隐藏的数学元素,数学关系,挖苦数学研究的价值。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做到: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解读 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ppt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视频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202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笔记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202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享的心得体会微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几何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