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11篇(完整)

时间:2023-08-23 09:2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并不古老但很神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知识点11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学知识点11篇

心理学知识点篇1

心理学是一门并不古老但很神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于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似乎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当然了,我也不例外,说实话我接触心理学这门充满神秘气息的课程之前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但是随着这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以往的看法存在着很多的偏颇:在走上坡路时,总是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作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禁,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在不得志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得过低,把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作自己的无能,以至于做什么事总是很极端。

心理健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我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自认为对"心理"有不小的心得体会,但恐怕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至今日,在杨老师的讲座下,对其认识不知不觉中已是不同往日。对普通人而言,一件事物最值得关心的莫过于其价值。同样,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在大学里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了。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将心理学概括为以下几类:

经过一个学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

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还是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即将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学知识点篇2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应用

描述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心理学家一般把这种观察称为他们的数据。行为数据(behavior data )是关于机体的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环境的观察报告。当研究者进行数据收集时,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设计出能保证客观性的度量行为的方法。

解释发生的事情

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地超越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中心目标都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心理学家希望发现行为是如何工作的。

心理学的解释通常承认大多数行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智力水平或自尊。行为的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作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 )。它们是关于机体的一些特殊内容。就人类而言,这些决定因素是所谓的秉性变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 )。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作用。对行为的外部影响是环境变量或情境变量。

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用他或她对人类经验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现象已经发现的事实,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确定几种解释中的哪一种能最精确地解释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

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中的预测是对一个特定的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的关系将要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对一个潜伏于特定形式行为下的原因的精确解释,常常能让研究者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精确的预测。

控制发生的事情

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的目标。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者不发生——引发它,维持它,停止它,并且影响它的形式、强度或者发生率。如果一个对行为原因的解释能创造控制行为的条件,那么这个解释就是有说服力的。

控制行为的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了帮助人们改进他们生活质量的途径。

心理学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得出结论。心理学家有这样几个目标: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行为何时会发生,以及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

心理学研究目的

一、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心理学知识点篇3

“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并不是什么娱乐性的话题,它的背后是关于工业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严肃问题。不过,在这个时代,人们就是喜欢把一个严肃问题娱乐化,这实际上是人们在心理上耍的一个小聪明。

如果在若干年后,未来的社会学研究者要选择用一张图片和一首歌来概括反映20xx年以及此后若干年中国社会b部分中下层的生存状态,那么我相信当下流行于网络的“葛优躺”和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一定会入选:

葛大爷斜靠在沙发上,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外表邋遢,肌肉松弛,神情颓废,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最为应景的背景音乐则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

代替性表达

“葛优躺”出自于20多年前的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于今年突然爆红于网络,成为被网友玩坏了的表情包;而《感觉身体被掏空》则是今年出自上海的一个名叫“彩虹合唱团”的音乐团体,该曲首发之后即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显而易见,“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爆红网络,是因为其深刻地触碰到了社会痛点:在现代工业社会的都市中,人们疲于奔命,缺乏活力,渴望休息。这就是当下部分中下层的典型面相。

就好像两千年前的诗经反映了先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一样,“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勾勒了进入工业化成熟时期中国人的形象。

在这个意义上,“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具有了普遍性和时代性,从而获得了比其他网络表情包和流行歌曲更为深刻的历史价值。

有必要首先指出的是,爆红于网络的“葛优躺”里的“葛优”已经不是《我爱我家》那个意义上的“葛优”了,他已经被重新赋予了时代性的内容,那其实是一个疲于奔命的部分中下层的集体形象。

从心理分析的视角考察,“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在传播上的成功并不难理解:无数个在当下中国都市生活的中下层在“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里看到了他们的那个疲于奔命、缺乏活力的“自我”,他们又无法直接地、毫无障碍地表达他们的情绪,而“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具备了代替人们进行自我表达的功能,人们在转发和传唱中以一种隐蔽的形式发泄了他们的情绪。在娱乐和宣泄中,生活的空虚感、无意义感得到缓解和治疗。

从这个角度说,“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是人们无声和有声的集体表达。尽管这种表达是无意识和娱乐化的。

说白了,在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生无可恋的葛大爷和加班到吐的彩虹合唱团,大家无非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工业社会需要娱乐业来治疗

如果我说“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反映了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弗洛姆就在他的《人类破坏性研究》一书中指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慢性无趣(无论是补偿了的,还是不能补偿的)虽然到最近才受人注意,却早已构成了一个主要的精神病理现象。”

他这样描述“慢性无趣”的精神病人:“……在他里面有什么东西死掉了,没有了生气,与人断了关系……”剥开娱乐化的外衣,透过葛优那空洞的眼神,认真地去体会由葛大爷集中表现的部分中下层的内心,会发现这个群体的了无生趣,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让他们兴奋和激动,弗洛姆这段写于1973年的文字,简直是为“葛优躺”量身打造的心理描写。

在他们里面,有什么东西死掉了。

《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歌词浅显直白,几乎属于直抒胸臆,它描写了一个加班族内心的疲惫和呐喊:“我累得像只狗”是在说自己生命力的枯竭和活的缺乏尊严,“我要去云南” 显然是在向往“云南”所象征的与工业社会对立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活,“我要去接爸爸”则是内心情感生活的需要。

为什么会这样?

让我们先重复一点心理分析+社会学的老生常谈:在一个以社会价值排序为主导的,通过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官僚制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每个原子化的个人都作为社会零件嵌入到这个精密而庞大的社会机器中。每个人的生活内容、生活轨迹、生活节奏都是像程序一样设计好的,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被强制性地取消了,他的生活里没有什么能够让他激动和欣喜的东西,他所有的活动与他的内心并没有什么联系,他只是为了他肉体的生存而活动,他被降格成了“物”,并且被“物”所统治。

这正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背后的深刻隐喻:在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里,人被取消了主体性和创造性之后,他生命的活力被榨干了,他的尊严被降低到“物”的层次,就像一条狗一样。

当然,尽管一个利维坦式的工业社会对人的影响力是如此强大,但是人性并不会善罢甘休,它始终想要逃离这种生存状态,恢复自身的尊严,就像歌里所唱的“我要去云南,告别回龙观”。

所以,“葛优躺”和《感觉身体被掏空》并不是什么娱乐性的话题,它的背后是关于工业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严肃问题。不过,在这个时代,人们就是喜欢把一个严肃问题娱乐化,这实际上是人们在心理上耍的一个小聪明,通过将严肃问题娱乐化,那么在心理上就不用认真对待严肃问题了,严肃问题就这样轻巧地被回避过去,不用直面真相的残酷。

这一点,在歌名《感觉身体被掏空》的表述上获得了体现:在事实上,并不是人们身体的“体力”被掏空了,而是生命本身的“活力”被掏空,它表现为缺乏生活的热情,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为什么会把“生命”表述为“身体”呢?因为“生命被掏空”则涉及到对生命价值本身的否定,这并不是一般人愿意面对的残酷,将“生命”置换为“身体”,这样就回避了真正的问题,如果只是“身体被掏空”的话,那么好好休息一下就可以恢复了。这是隐藏在语言中的玄机。

这样看来,工业社会真的太需要娱乐产业了,它几乎是对治工业社会所制造的人类存在困境的一剂良药。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运行方式让人逐渐丧失了生命的活力,这当然是非常残酷的现实,但是通过开动娱乐产业,人们获得了一种“逃避自我”的途径,用一些肤浅的方式来消解空虚和无聊,从而让这部社会机器继续维持下去。

空虚、无聊,缺乏生活的热情等等这些症状并不是西方工业社会所独有,它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的“负效应”。

问题和未来

毫无疑问,工业解放了生产力,将人们从田间地头主动或被动地配置到现代化的工厂或写字楼里进行工业生产。对于传统社会的农民来说,他们只需要看天吃饭,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来播种、施肥和收割,并没有“劳动纪律”的说法,农民群体也只在一种极低的组织化程度上存在。这种低组织化的情况,就像马克思说的,他们只是“麻袋中一个个马铃薯”。

不过,他们也是相对于工业社会的人们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马铃薯”。

但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及其的运转,不得不依赖高度组织化的科层制,这要求人们按照制度、流程以及“劳动纪律”来行动,他的自主活动空间被大大压缩了。

借助经典的弗洛伊德的观点,“文明”建立在对人性的压抑的基础之上,现代工业文明则将这种压抑进一步深化和隐蔽化了。而这,将以牺牲人的内在活力为代价。

弗洛姆曾经提出了一个叫做“社会性格”的概念,他认为,一个社会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会培养人们适应这种社会需要的特定的性格结构。比如,奴隶制社会会培养人们驯服、顺从的社会性格,现代工业社会则因需要人们消化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会培养人们喜欢消费和占有、善于自我表现、富有纪律性等社会性格。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所培养的“重占有”的生存倾向会使得人们内在的情感、理性、想象力等心灵的潜能无法得到充分发展,并且窒息人们生命的活力。

弗洛姆所指出的工业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去解决得更好。

20xx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红网络,获得亿万网友的关注和转发,但是到了20xx年,人们只想在wifi和空调房里“感觉身体被掏空”、“葛优躺”了。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社会心理的一个转向:从抱有还想逃离的动力和幻想,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兴奋,到只想什么也不干地躺在沙发上,失去对生活中其他事情的兴趣。

这种社会活力的透支即带有工业社会的普遍性因素,也与当下的经济下行、房价高企等现实因素有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一个缺乏活力的社会当然并不值得期待。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和谐,都有赖于人们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这代表着一个社会是富有成长性的,它的未来是乐观的。

心理学知识点篇4

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边缘学科。

基础心理学广义上是指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狭义的是指普通心理学(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2、人格(个性):需求和动机(倾向性 动态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特征 静态的)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需要: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需要就变成了动机。

有了动机才可能去行动。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

·气质: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三、心理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这一认识得到了人们生活经验,监床事实,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脑解剖和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

心理是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自己)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是有能动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是大脑活动的结果,而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形象,概念,体验。

心理支配行为,行为表现心理,按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行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动物)、知觉(脊椎动物)、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思维和意识(人类特有)四人阶段。

四、心理学流派及当代研究取向

1、构造心理学

冯特和铁钦纳采用实验内省法(被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组成,以及意识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例如哭、笑、思考背后的心理元素。

后来看来内容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不能将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2、行为主义

华生研究人的行为,查明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规律性,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组合。

3、格式塔心理学

是德语的音译,又称完形心理学。

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等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

4、机能主义

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连续的整体,不应分解成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应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5、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潜意识(人的本能冲动,出生以来被压抑的人的欲望)、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心理状态)。

人的心理结构分三层: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健全的人。

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心理和人格的影响,这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仍至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人本心理学

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力。

7、认知心理学

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反人看作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8、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力,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包括脑解剖,大脑的物质变化与机能定位等。

五、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下,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个案法,实验法(其中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的额外变量)。

心理学知识点篇5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专家杨宜音主编的,20xx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使我大致了解现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大致历程和发展经历,,现代心理学界一般认定,1908年是现代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大约在上个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出现让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都意识到了文化的意思。

全书共分8个部分,分别从跨文化的自我透视、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的理论分析、学科制度精英、符号霸权和社会遗忘、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中国人的“显我”与“隐我”、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等8各部分从个性特征到规律性特征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总结,为揭示中华文化与社会心理的相互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理学知识点篇6

摘要:

现今小学生大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也因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等亲人对孩子百般宠爱、有求必应,从而使得许多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与不端品行。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因离异家庭或留守儿童的理由,导致这些孩子没有监护人的严格管理和正确的教育抚养,最后自身缺点逐渐增加,甚至自暴自弃,失去希望。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喜欢被任何人约束,对师长的教育置若罔闻,有的还有抵触、反抗情绪。对于这些心理上需要帮助、情感上需要关怀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教育 教育策略

一、尊重孩子的差异

每位学生的性格与智力都是不同的,就像有的孩子生来就是高智商,有的生来身体或头脑就有残疾一样,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衡量每位学生,更不应该对不同孩子持不同态度,而应一视同仁,把所有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培养,给予后进生足够的关怀与爱护,不让他们产生被歧视与被疏远的感觉,而应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爱。不要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或感到厌烦,否则只会给这些后进生以极大的伤害,严重的还会毁了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与教育理念,让这些后进生感到被重视、被理解、被关怀、被尊重,教师的尊重会影响其他学生对后进生的态度,这样大家都没有了歧视,剩下的只是尊重与关怀,将对后进生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

后进生会表现出封闭、羞怯、害怕、孤独、倔强、暴躁等不良行为,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本理由有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家庭因素。因此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开展教育,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家庭状况,掌握家庭实际情况对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转变这些孩子的切入点,或治病救人的药引子。教师要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状况不是简单易行的,因为这些学生本身会有自卑心理,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家事,对家庭情况有所隐瞒。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开导教育,给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尊重,不要伤害他们的心理,可让学生或敞开心扉或侧面了解,在得到其家庭实际情况后,我们便可以根据这些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或开展教育行动,总之不能盲目地对这些心理上有理由的孩子展开说教,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好心办坏事,伤害学生。

三、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不断鼓励

后进生时间久了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觉得社会不喜欢我们、家里得不到关爱与温暖、学校里到处是歧视看不起的眼神,让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四处遇冷受挫,而自己不可能转变这种目前状况。因而破罐子破摔。经常打架的会觉得还需要打架,让大家怕我也是一种骄傲;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经常与老师唱反调,这样在同学面前感觉很威风等不良现象愈演愈烈。此时教师应该与这些后进生真心交流,与他们交朋友,谈他们喜欢的话题,让他们把自己当做可以吐露心声的人,之后再寻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以鼓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有可取之处,不只是缺点毛病,如果把这些优点发挥好同样会让同学、老师刮目相看,甚至他们的某些优点可以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经常得到鼓励,这些孩子就会看到希望,有了希望他们就会有所转变,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及实现理想的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后进生同样如此,只是他们会把理想埋在心底,深深地埋藏起来,他们觉得自己如果说出自己有某某理想,想实现某某目标会被同学、老师笑话,自尊心会被伤害。所以他们通常让人觉得自暴自弃、没有理想就是自己的真实状态,但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些孩子也有理想、也有目标,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说出来,并朝着这个理想目标努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帮他们树立近期可以实现的小的理想目标,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这些切合实际的目标。之后再逐渐树立远大目标,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重拾信心,不放弃理想、不抛弃自我,只要自己不断努力,理想均会实现。

五、做学生的楷模,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的第一榜样,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有了这个重要角色,教师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的榜样的魅力与力量,可以和学生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坎坷与磨难、艰辛与不易跟学生分享。通过现身说教告诉学生,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道路上不只有甜蜜跟坦途,人总要经历各种磨难与不幸才会逐渐成长为能抗击风雨的强者。有的人会经历家庭的不幸,有的人生来就是身残或智残……不幸有各种各样的,但相同的是只要自己努力拼搏、相信生活、乐观向上,未来就会是丰富多彩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变化,给他们足够的关怀帮助,逐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心理学知识点篇7

内容简介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评价),“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作者E·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影响的著作。

作者简介

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 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另外,在他许多的荣誉中, 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Gordon Allport 奖,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

1981年, 他被授予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理事会的年度教授称号,1992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些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目录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致谢

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 从众

3 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4 社会认知

5 自我辩护

6 人类的攻击性

7 偏见

8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9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词汇表

英文注释

英文人名索引

英文主题索引

心理学知识点篇8

人这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有时候累了,就会从潜意识里认为别人都比自己生活得舒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总是不知足,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的家庭生活更美满,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也总觉得别人的工作挣的更多,恰恰相反的是认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感觉命运对你自己不公,可是你真设身处地的去考虑过吗?去感受过别人的处境吗?

我来告诉你,事实上你想错了,你只看到别人表面风光潇洒,却没有看到他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也没有看到他背后为了自己家庭还有生活的圆满付出的辛酸和劳累,你感觉自己苦累,是拿自己内心上的累,和你眼睛看到的别人表面上的风光作对比,最终你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再加上偶尔心情不好,遇到点小挫折,就更让你坚信这一点,于是你就恶性循环,让你更感悲伤。

阿龙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这个家庭充满了暴力,他爸妈经常在一起吵架,并且偶尔还互相打得头破血流,另外因为家里穷,阿龙很小就辍学出去干活打工挣钱,这让阿龙小时候内心里埋下了阴影,他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最不幸的,没有人比他自己的生活更苦更累了,这让他长大后也是变得非常内向,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甚至后期想到了自杀,直到后来有一次他坐出租车,遇到了同龄人王孔,才改变了他的看法。

王孔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一次阿龙坐他的车,聊了起来,阿龙感觉王孔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就认为他的家庭生活状况一定会很好,可听王孔说完他自己的经历,阿龙才感觉自己其实跟他比起来是很幸福的。原来王孔在六岁的时候,爸妈就因为车祸去世了,于是跟着仅在世的爷爷生活,而爷爷经常出去打麻将,偶尔输了钱喝点酒,回来还打骂他,在王孔12岁的时候,爷爷像往常一样,喝点酒往回家走的路上摔了一跤,摔到脑神经了,从此瘫痪在床,于是王孔12岁开始,他就担负起了照顾爷爷的任务。他每天去田地里干活,还要回家做饭,照顾生病的爷爷,也是命苦的不行。不过由于他乐观努力,而且有孝心,被一个隔壁村的有钱人家看上了,把姑娘下嫁给他,后来才开上了出租车,现在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

听了人家一番话,我才恍然大悟,我才明白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光看到表面人家挣钱很容易,却没看到人家的付出和劳累也是很大的,从那开始我也不感觉自己上班特别累了。

通过以上两段经历也能看出,不论是精神的劳累还是身体的苦累,总有人比你更苦更累,所以不要认为你是最苦最累的,看了这篇文章,心理平衡多了吧,你还感觉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吗?欢迎评论。

心理学知识点篇9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17-18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

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 1879年,【德国】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

种元素;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

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

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20s-1950s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1950s“第三势力”——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

过程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 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感觉。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用于度量感受性的高低的值。

?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两种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听觉适应、嗅觉适应、痛觉适应较难发生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 视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彩色视觉多为负后像

不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噪音下,视觉会受影响

2.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盲人听力敏锐

3.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

1.按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2.按人脑所认识事物的特征分:

1) 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2)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即事物运动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似动: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运动。 主要形式有:

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剪个和时距相继呈现时,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2.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3.自主运动:暗室里,注视光点,感觉在动

4.运动后效:注视一个运动物体后,注视静止物体,看到静止物体在向相反方向运动

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包括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 知觉与感觉的联系:

1) 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2) 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1)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3) 从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合作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3.外显记忆、内隐记忆;4.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系列位置效应: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1)时间极短(小于1s);2)容量较大;3)形象鲜明;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图像记忆(主要),声像记忆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特点:1)时间很短(小于1min);

2)容量有限: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米勒提出组块的概念:指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所组成的单位;

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主要),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储存:复述——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3.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特点:1)容量无限;2)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双重编码)——表象编码、语义编码(最主要)

? 语义编码的特征:串行加工(节点和线:节点代表概念或事件、线代表有意义的联系)

长时记忆的储存: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1. 识记: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

2. 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3. 回忆:是把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新呈现的过程。

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识记的分类:

1. 按照识记有无目的分:

? 无意识记:是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 有意识记: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和意志努力的识记。

2. 按照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方法分:

? 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 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主要方式)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心理学知识点篇10

今年涉猎了心理学范畴的多本书,如《社会性动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人性的弱点》、《自控力》,但是都不如《社会心理学》全面,翻译流畅,读起来不像《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语言晦涩,排版和内容也比《社会性动物》更能让人爱不释手,大量的例子、名言、漫画、表格让人进一步理解书中的观点。

在内容方面基本上涵盖了《社会性动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两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心理学的范式教科书。这本书反反复复、读读停停持续大半年,是目前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很高兴自己坚持读完了,并且以后还会反复翻阅。也是因为这本书,开始学做思维导图,日积月累,最后完成的时候也惊叹于自己的耐力。

相见恨晚的同时也感谢自己在这个年纪读了这本书,更够更全面的看待社会,更包容、多方位的看待他人,更重要的,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了解“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学会和自己相处,接纳自己爱自己。

心理学知识点篇11

人际交往必知的

1.门槛效应

“得寸进尺”的好方法,可是一定要把握好度。

2.马太效应

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3.蝴蝶效应

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无法预料的结果。

4.迁移效应

先行学习的内容、方式等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5.木桶效应

团队管理中应用。

6.首因效应

第一次见到某人或某事后,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认识人或事物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对以后认识这些人或事物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

7.近因效应

最近获得的信息对我们的认知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

8.破窗效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9.詹森效应

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10.从众效应

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事情,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正确,我不一定适合自己。

11.巴纳姆效应

星座预测。要克服巴纳姆效应,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

12.月晕效应

在生活中我们就不该轻易去评判一些人、一些事,同时也要学会不在意他人的错误判断。

13.定位效应

把一个人自己选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发生太大的变化的现象。

14.三明治效应

批评的艺术。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批评者愉快的接受。

15.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

16.责任分散效应

三个和尚没水喝。

17.标签效应

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18.出丑效应

一个有缺点的人才显得更为完美一些。

19.阿伦森效应

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20.鸡尾酒会效应

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某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声。

21.安慰剂效应

由安慰剂产生的心理反应。

推荐访问:知识点 心理学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消费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小学生心理学知识点 应用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