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听了潘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一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一、新课程目标的把握比较到位。潘老师通过具体实例,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出的各种情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评课稿14篇,供大家参考。
评课稿篇1
听了潘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一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新课程目标的把握比较到位。潘老师通过具体实例,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出的各种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并能逐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如:让学生说说本班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使学生明确: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百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百分数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师充分利用情景问题,当学生初步感知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后,教师此时也没有刻意强调用百分数的意义,而是加深这种体验。之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百分数,学生的这种迁移表述虽然不够准确,教师却在用心呵护,耐心地鼓励学生继续叙述。其实百分数的概念用语言表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教师注重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将概念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巧妙无痕的,生成是精妙自然的。整节课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如:你想学到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因为前面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不少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老师问他们想学到什么,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接下来的小组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四、灵活处理教材。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百分数的意义,二是百分数的写法,潘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层次感较强。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也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同时还安排了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的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评课稿篇2
本次学校组织的教研课,我听了郎老师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收获很大。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郎老师组织教学很好。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郎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得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郎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
《分数除法》评课稿5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有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陈老师就通过“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旧知——用分数乘法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这样既巧妙地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如果是已知体内所含的水分,你能求体重吗?”此时,陈老师又不露声色地将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自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
本节课中,陈老师非常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从引入题到新课的例题,再到练习题,每做一题,陈老师都要先让学生分析其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找关键句、单位“1”、说数量关系式和画线段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在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细节,她通过“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28千克画在哪儿?”“?标在哪儿?”等问题来帮助学生画线段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开拓思维
在新课教学中,陈老师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议:在试一试中,我个人认为,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解决,不用再像分析例题一样去分析,这样可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课稿篇3
今天上午聆听了贾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心里感触颇多。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老师来说,能不温不火地、且颇有条理地完成这堂课非常得不容易。相比较她刚来时课堂上的青涩与生疏,现在的她已经慢慢地走上了正轨。这与她一学期以来孜孜不倦地学习与脚踏实地地工作密不可分,当然,她的师傅更是功不可没!
纵观这堂课,教师的设计比较合理,知识的储备含量也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掌握情况。教学伊始,老师以有趣的谜语导入,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接下来的自由提问更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效地将全文的核心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为接下来的提炼文章内容埋下伏笔。教师的"板书设计也很有趣,巧妙地概括了故事的核心内容,更能学以致用,让学生结合板书再次地复述课文内容,而不是单纯地仅仅为了板书而板书。这些优点可圈可点,值得保留,值得坚持。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开头的谜语导入很有吸引力,但一开始的“向日葵”谜语和本课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可以去之。在生字词教学时,老师请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记字”方法,但很明显,孩子们的方法都怪怪的,或者说不能称之为“记字”的方法,这还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作为三年级的教学,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必不可少,像“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词语,完全可以在第一课时进行一些词意的渗透。在接下来的范写环节中,老师比较含蓄,一带而过。其实,在范写生字时,老师应该放慢速度,关键部位更要边写边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指导写字的作用。另外,由于田字格较小,范写的生字显得不够清晰。复述课文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将“分自然段读课文”放在“结合问题写板书”之前,这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会更加熟悉,无论是答疑、还是复述都会更加得得心应手。展示学生的作业,是一个很好的环节,但仅仅是“描红”,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生字,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老师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亲切自然的教态非常重要,也许因为比较紧张,她整个人显得比较拘谨,情绪也不够高。但听了贾老师的课,我还是很激动,因为课堂的些许不成熟掩饰不了贾娟老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我相信,假以时日,这颗星星一定会更加闪亮!
评课稿篇4
蔡老师执教的《分数乘分数》这一课,它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在课的开始,教者通过两组题目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在新知教学中,教师结合直观图,逐步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在练习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商榷之处:
1、例4的教学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2、直观图的出示最好应该利用课件分步出示,使学生更加明确。
评课稿篇5
曹老师执教的《落日的幻觉》是八上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四单元选编的都是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它们都是事理说明文,且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在文章中也都娴熟地运用准确简明、形象生动的语言,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曹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及能提炼文章主要信息的语句。2、理清说明顺序,品味文章准确严密、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根据本单元以及本文学习的要求和特点,特别是对幻觉原因解说时涉及到的一些科学方面的问题,确定了文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品味文章准确严密、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重点)。文中对幻觉产生原因的理解和概括(难点)。
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也贯彻了编者单元设计意图——事理性说明阅读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尊重了教材特点——科普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明事理的条理性,把准了学生学习困难这个脉。
《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曹老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从整堂课来看,曹老师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重点突破。教师块状式结构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浑然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堂扎实有效的课,呈现了很多的亮点:
1、导入自然流畅,近乎完美。
且看:“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我们知道了大自然通过丰富的物候现象与人类进行交流,它像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告诉了我们许多神奇的知识。可大自然有时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时不时和人类开一些玩笑,把不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人类。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黄天祥的《落日的幻觉》,以期去感受一下美丽落日背后的真实。” 教师语言优美,简洁,一则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课,巩固了已学内容;二则,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板书字迹漂亮,匠心独运。
在师生互动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极为融洽。曹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彩处,并适时加以小结、引导,让课堂往深层次发展。让我佩服的是,曹老师在讲解对话的过程中,不慌不忙地板书知识要点,字迹端正、漂亮,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尽现了老师的魅力所在,试想:谁不喜欢有魅力的老师?让我诧异的是,曹老师在板书造成“落日景观”的“原因”时,没有跟前面的“落日景观(幻觉)”时,别有匠心,故意不一一对应。然后让学生上黑板来连线,一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造成“落日景观”的真正“原因”,二来可以巩固课堂所讲的重点内容,三来,老师顺此问:“也许同学要疑问:为什么不对着现象写原因?你看老师是按什么来写的?由此引出老师的`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解说原因时,没有按照描绘的景观逐一说明呢?”就这样,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曹老师带着大家突破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真是一箭多雕!这样的板书,非常有创意,回想我们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让多媒体代替了我们的讲课内容,让多媒体代替了我们的板书。而曹老师的多媒体,仅仅是起了个辅助作用。
3、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
阅读是一种对话,是文本、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心灵对话,新的课程理念应充分关注学生对话中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这堂课上,曹老师很关注这一点。比如曹老师在引领学生“研读课文重点段落,把握文章说明顺序”时,探究产生幻觉的原因时,有这样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把你认为最有把握的现象的原因讲出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方面来谈,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这里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学生放在课堂的第一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还有学生能做的事情,曹老师坚决不包办。比如在学生交流了本文语言的形象、生动的特点之后,曹老师有这样的引导:通过刚才的分析,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使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类似的细节,还有不少。而这些,无不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
当然,在曹老师的课堂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 “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这个环节时,曹老师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作者在描绘日落景观及解说幻觉时的语言有什么不同?2、你能举例来分析一下它的形象、生动吗(朗读第2节,让学生分析)?3、你能举例来分析它的准确、严密吗?我们可否这样来设计:在《落日的幻觉》的教学中,在“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这个环节时,我们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给你留有深刻印象的词语或是句子,然后读一读,并说一说其原因。等学生的例子找得差不多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本文语言的特点,并细化为描绘日落景观及解说幻觉时的语言特点,再得出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最好老师能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说明文中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的区别。这样的话话,一课一得,就落实得非常到位了。
另外,在“开启探究之门”的环节,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给最后一节‘落日变大’做一个科学、大胆的解释吗?”个人觉得这样的探究题,不适合在课堂上解决,因为它需要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才能做出一个合理而又科学的解释。
诚然,瑕不掩瑜,曹老师的课,绝不因为这样的小问题而掉价,因为它是一堂真正的扎实而有效的课!
评课稿篇6
在处理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用了电子黑板,制作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ppt课件。我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任务型教学原则,采用以学生的学、练、测为主线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即:师生、生生之间在互动、合作的状态中达到在学中用和在用中学的境界。
1、教学方法方法灵活多样,课堂上我通过不同的媒体进行教学,将数字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在“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只小鸽子,让它将不同的物品叼到各个位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件中插入了音频及视频等内容,并进行了声音的录制插入,这都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2、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回答不够好的,继续让其他同学发言和评价,在比较中优选好的答案,以达成目标。营造了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3、创设合适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使用所学词汇、句型,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了在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并让学生展示他们完成任务的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
有些问题没有事先充分考虑到,如,电子黑板在使用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干扰(如苍蝇触屏导致的翻页)等。由于试讲条件的限制,各种多媒体设备组合使用还不够熟练,出现了一些操作方面的问题,如,无线鼠标和投影笔在组合使用时可能互相干扰等。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教学环节处理不够理想,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没有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当堂的笔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这都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苦练基本功,在多媒体技术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评课稿篇7
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本课的教学理念有: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资料,这一部分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好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基础。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的认识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白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规律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决定及动手实践的潜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用心主动学习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观察事物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说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直观演示法
先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2、实际操作法
指导学生亲自动一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多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启发式教学法
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用心的思维
4、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分层练习法,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到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四、说学法
1、学生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学生在折纸上画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后,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之后老师透过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证明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让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自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到达检验自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为:
第一、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王大爷分地的故事,让王大爷给三个儿子分地,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用心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先,三个儿子分到的地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但是是平均分的分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第二、发挥群众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潜力。为了有效解决教学中“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现象,我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观察相等分数的变化规律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滴,逐步发现从左往右,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依次乘2、乘4、乘8,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变化规律。从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潜力。数学教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传统教学教师往往进行所谓的题海战役,让学生反复做、重复做,这样不仅仅做累了学生同时也做怕了学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所以如何使学生愿做、乐做,同时又能到达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潜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也精心设计练习题。首先是题型变化丰富。练习中,我安排了一些决定题、口答题。题型的丰富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总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
评课稿篇8
这次教研组活动以“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概念课的教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我认为“先学后导”是一个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动态过程,不单体现在课堂,也应体现在课外,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它的目标指向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陈瑞省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新型课堂的魅力,充分利用先学后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陈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首先,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课前整理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通过课前搜索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信心十足。陈老师在第一个学生发言后及时补充:“汇报时,尽量跟前一位同学不一样。”这样,避免了学生重复叙述,提高了课堂效率。陈老师在这一环节后,肯定了学生介绍的精彩,类型的多样,对于未出示的资料在课后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陈老师展现了不同的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陈老师从建构四分之三的意义中让学生用材料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然后再小组汇报,引出有5种东西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概括单位“1”,举例单位“1”。通过四分之三这个特例到其他分数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解中什么叫分数,然后和课本中的什么叫分数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陈瑞省老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扎实的数学教学功底让我们敬佩;他现手拈来的幽默,关键的导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开放的空间里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所有任务。
评课稿篇9
这节课是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如果单纯的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以来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漆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下面我做一个简单的点评,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合理,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同时,漆老师还准确地抓住分数和出发这个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强化,关键的知识得到落实。漆老师对教学素材做了个性化处理。这节课的开始从把8个蛋糕、4个蛋糕、到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最后到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蛋糕的多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老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分圆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不仅体现了“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的主题,而且学生个性在小组活动中得到表现,张扬思维个性化。郭长有评:同时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这样的演示更能让学生明白分蛋糕的过程,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既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孙志忠评:对于本节课也有一些看法,和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在主动方面:这节课的内容较简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还可以把更多主动权下放。例如:在后面总结规律的"时候,教师大可不必一步步带着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老师适时的点拨即可。分数与除法”重难点强化的次数不够,后进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不是都理解了呢,学生的个性是不是都得到了体现,是不是还有泡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增加一次小组活动讨论,多一次“做”数学的机会:是提出问题:对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你有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在此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再次下放,即达到了强化重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再次在做中积累数学经验。篇二:《分数除法》案例设计评课稿
评课稿篇10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资料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唐教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头我就将自我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情感主线简明,教学版块清晰有层次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教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教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经过与文本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资料,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鸟儿诚信。
二、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小鸟的真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当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同时,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唐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加提示语读、分主角读等等,并将朗读与默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一样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如:
[提议]我们都明白,不管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感悟,仅有放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体会得更深刻。小鸟的询问没有了对方的回应,显得空洞无力。那又怎样能让学生感受到鸟儿的那份焦急呢?没有感受的朗读,当然也就没有感情可言了。如果将对话成组出现进行教学,其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三、抓住两个“看”,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终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作者略去了鸟儿应对灯火时的心理描述,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唐教师抓住文中的两个“看”加以想象与比较:
第一次鸟儿“看着”灯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二次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两次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诚实守信。
[提议]如果在这一环节,教师能抽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动动笔,将自我体会到的感情,或者是小鸟看着灯火想对大树说的,或者是当大树听见了小鸟的心声后心中的所想写下来,会不会让情感的落实更到位呢?
评课稿篇11
这两天在万市的活动让我有很多的感受,感觉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教师与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真的感到很欣慰。在这次活动中我见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还认识了不少新同行,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成长,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自由的、争抢着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都让我印象深刻。
做为一个六年级的老师,这两节课我都上过,但是行色匆匆,从来没有好好的静下心了认真去思考,相比较而言,《百分数》的这节课我听到的次数比较多,所以重点来说说我的感受。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经过前一天的探讨,我们基本达成的框架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初步感知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势;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百分数的具体含义;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大家的初步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生活中的百分数导入;
(2)利用几个具体情境,让孩子们自己读写百分数,老师做必要的提点;
(3)充分利用情境,结合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4)将百分数和分数进行区分;
(5)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百分数的意义;
(6)必要的练习。
这节课的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从具体的情境到抽象概括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这点是比较难的。而区分分数与百分数更是让孩子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今天听了郑老师的课,以及后来大家的评论,以下几点让我有所体会:
1.好的老师更注重对细节上的修缮。在写百分号这个环节中,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在老师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更需要一个明确清晰的指导,即便是我们成人不注意也会对百分号这样的小问题产生偏差,更何况是从未接触过的孩子呢?如果对于102.3%这样的百分数多加提点,也更容易让孩子发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重要的不是降低教学的难度,而是降低教学的坡度。五年级的孩子来上六年级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认知上的差异的,但是从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有了很好的坡度,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百分数的产生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部分量与总体的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对于部分和总体的比较我觉得郑老师的做法是很好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就容易让孩子理解。但是在甲乙两个量的比较上我的意见是做成动画形式,将比较量进行不断的增长而标准量不变,这样既能突破100%的局限又能体会到百分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3.数形结合更利用孩子的理解。郑老师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她做的很好。首先是在一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60%这一环节上,孩子们通过另外的一种方式更好的理解了百分数,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撑才能进一步有抽象思维的提升,只是在学生呈现的方式上如果能更丰富一些,比如出现十分之几的形式进行比较的话就更好了。其次郑老师很好的利用了百格图来理解了百分数,这点是在以往教学中比较忽视的,个人认为百格图更利于教学部分量与总体这类百分数,同时也可以看到凡是这类关系的(合格率、成活率等)都不可能突破百分之百。
4.取舍之间方显教学的灵动。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也更应学会“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重点只有一个。在这节课中,百分数意义是重点,而作为拓展“ 500毫升中有多少果汁”这样的问题,在这节课中点到为止,以后百分数解决问题才来细细研究可能更好。
5.因为没有完美的课堂,才能留下我们进步的痕迹。这节课很多学校都“磨”过,很多老师都上过教研课,但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见解也有所不同。
新教材的使用已经有一定的时间,百分数这一知识点在老教材中也有,但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虽然我们看上去每天都在重复着教学,但是对人的教育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变,老师在变,只要有想法,只要有思考,就会有新发现。
评课稿篇12
听了余执教的《分数的意义》,给我总的感觉是设计简约,方法简单,语言简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选认知起点,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余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分苹果,说分数的活动。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既找准了起点,又调动了积极性、导入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缘于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二、重直观感知,动手操作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然而,分数毕竟是一种数,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并不常见,怎样让学生理解理解其意义。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余老师在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后,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1/4”,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同时引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的情况,从而为抽象单位“1”做好了准备。
《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余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为什么加上“1”。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余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紧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动手圈一圈,写出找到的分数。整个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先动手,再归纳,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三、精练习功能,成功转化
练习,不只是巩固,更要发展。传统教学的形式,是先传授,再巩固,练习沦为授课的附庸。而余老师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发展、建构新的知识。通过几道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一般性认识变得更为全面、丰富、深刻,推动着知识的螺旋上升。特别是考考你,猜猜有几根的练习,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困难,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从更高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分数。
总的来说,这堂课体现了理念新、做中学、练习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建议加大开放度把教师的精彩转化成学生的精彩。
评课稿篇13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钱老师首先由复习分数单位引入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同时也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和孕伏。本节课李老师能够运用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把握课堂教学的主线,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如教学中通过直观、比较、发现等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从而对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与特征理解透彻。课堂教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也解决得轻松自如,学生在本节课中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整节课练习题题型多样,由易到难,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不断强化了新知,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我受益匪浅。
听完钱老师这节课后,我有三点建议:
1、根据学生的实际,是否能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如:可以用故事导入,教师可以先讲述《猪八戒吃西瓜》故事,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把藏在故事中的分数找出来,这样的导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2、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问题是要给予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看到了今天的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立即想到“分数还分真假吗?”“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等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3、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钱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涂圆片的`等分的直观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除了这一种直观教学方式,是否也能用数轴上的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揭示真分数,假分数的大小以及与1的关系,这样“双管齐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评课稿篇14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语速适中,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老师作为主导的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练习巩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复习具体详细,讲练结合,使学生明白目标重难点。在教学中能尽量使用口语教学,板书工整,有条理。在传授新知识时能做到循序渐进。
教师教态自然,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复习充分详细、教学形式多样,练习充分。教学中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知识讲解详细,容量大。教态亲切大方,板书工整漂亮。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归纳能正确回答课文后的问题,而且讲完后的复述很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老师的讲到最后都能大致背诵课文。思路非常清晰明了。
教师准备充分,讲解详细,板书工整,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参与率较高。
知识讲解详细到位,拓展面宽,系统化较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再次在课堂上,老师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老师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来对课题发出质疑,然后又让他们在文中自己找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也学生要懂得发现问题,然后再努力解决问题。
总之,老师的课堂过渡语真是非常精彩。我们知道,适合的课堂过渡语不仅能理清学生的思路,也能让学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当然,这么精彩的过渡语离不开老师课前的辛苦准备,真努力。
推荐访问:评课 评课稿万能模板 评课稿怎么写 评课稿从哪几个方面写 评课稿模板一等奖 评课稿标题 新颖 评课稿结束语 评课稿模板 评课稿标题 评课稿开头套话怎么说 评课稿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