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1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8-19 15:4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发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往往片面地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13篇,供大家参考。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13篇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1

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发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素养的培育。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一尴尬大家可能都曾遇到过。

究其原因,自然很多。

“我喜欢流行音乐,书上的歌曲太老土。”“音乐课纪律太吵,我不喜欢。”有的同学干脆说:“我唱歌不好听,所以不喜欢唱歌。”很多学校到了期中考试,音乐课干脆变成了语文、数学课……总之,原因很多,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都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是否思考过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也让学生真诚地说一句“我喜欢音乐课”呢?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这本书中提到,学科综合是解决音乐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技能传授的最佳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元素,会给音乐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就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节奏的因素,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创造性。

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都是他们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工具。

他把孩子们的身体形象的比作一个管弦乐队,身体的各部分代表乐队中的各种不同乐器。

手指、脚趾、手、手臂、脚、足跟等就好比是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可以分开独奏也可以一起合奏。

经过训练,孩子们都可以指出哪种工具表达哪种节奏效果最好。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两难局面。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社会的发展应“不法先王之法”因为“事异时移”,而墨守成规的“守法弗变则悖”。

那么今天,同样面临着知识更迭大潮的冲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传承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艺术的滋养,更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目前社会上用人制度相对的不成熟,客观上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要创牌子,升学率必须抓上去,主课成绩就必须提高。

于是出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成了其它主课的“附属品”。

同时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与学生素质增长的需求相比也明显滞后。

然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的重要性在于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很多知识的载体。

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下子给音教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确立,到教材内容的重新选编;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都围绕着激发兴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看得见舞蹈。

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乐记,师乙篇》记载:“故歌之为言也……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的是唱歌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了。

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

舞蹈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中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音乐教育日益走向综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等一身,被人们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音乐。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舞蹈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划分,前者属于听觉艺术,后者属于视觉艺术。

然而二者又相互结合,水融。

舞蹈借助于节奏,通过人体动作表现情感。

而人通过欣赏舞蹈画面或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表演,则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情感意境的理解。

1、用舞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用各类的舞蹈律动学习歌曲。

3、用形象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4、用即兴的舞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利用相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

强调规范性系统性,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加强舞蹈成品赏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方式,收集各研究阶段的学生反映。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不断反思自己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

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

5、考核法。

采用公开课形式进行,检查各研究阶段取得的效果。

第一阶段(20**年12月-20**年1月):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确定实验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目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习的歌曲和舞蹈;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第二阶段(20**年2月—20**年5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对研究方案进行学习,明确此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目的。

2、分别制定整体方案和阶段性方案。

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定期汇总,定期考核。

3、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形式,摸清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统计调查问卷;根据摸底调查结果。

分析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并对阶段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按阶段性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2

我校在信息技术建设和教育科研上有着一定的基础,尤其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实践研究上取得一定的成效。自从承担本课题以来,课题组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立足课堂、坚持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强化管理、总结经验、扩大研究成果。学校对该课题研究予以高度重视,把该课题研究作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构筑科研优势的途径;加强了课题组管理,为课题组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

本课题于20xx年6月向济宁市教科室申请立项,并制定了研究方案,20xx年7月举行了开题会并开始研究,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式,并不断完善教学目标,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交往的教学过程,形成自主、探索、发现的教学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数学工具去思维、去创新的习惯,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需要的人才。

本课题中的“自主创新学习方式”,就是要有创意、要出新,克服原来教学方式的弊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改变为启发式教学,使数学教学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语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人文精神。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和观念。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对原有知识的不满和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渴望,教育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手段怎样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纵观我校实施新课程实践,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成绩,但是,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缺乏经验,更缺乏广义上的信息技术环境的信息互动交流的理念与策略。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然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课题组拟展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数学教学情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能更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教师教学艺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强教育的魅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意义:课题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能够弥补因师资、环境等问题带来的城乡教育的不均衡,让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理论价值: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优质教育理论,为广大农村小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优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指导。

1、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新,教师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能。

2、我校教科研起步较早,已具备一批课题研究骨干。每年教师中有十多篇论文发表或获省市级乃至全国奖。本课题组成员是一批具有相当业务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课题组负责人马树兴老师是我校校长,市优质课执教者。他本人曾多次参加过市级、省级研究课题,是研究经验丰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有十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励。鱼台电视台曾多次报道我校的教育成果。此外,本课组的刘金花同志所撰写的《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文,曾被中央教育科所评为二等奖。还有本课题组成员甄恩波曾组织过多个县级实验题。并且已有多篇电教论文获市、县论文的各种奖项。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3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

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

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

2.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2001.9——2002.7侧重于文章学,识记、理解,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王兴国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

(2)2002.9——2003.7侧重于文学教育,分析、综合,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崔国平

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4)2003.9——2004.7侧重于文化学,品味、评价,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崔国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5)2004.9——2005.7

总结文章、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实践,再检测,再研讨,梳理形成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徐建新。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4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

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

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

2.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2001.9——2002.7侧重于文章学,识记、理解,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王兴国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

(2)2002.9——2003.7侧重于文学教育,分析、综合,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崔国平

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4)2003.9——2004.7侧重于文化学,品味、评价,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崔国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5)2004.9——2005.7

总结文章、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实践,再检测,再研讨,梳理形成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徐建新。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5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按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达到二级的目标要求。在二级目标中,读的要求有: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小短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然而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可培养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还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重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读和写技能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纵观国内,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已被大家所重视,广大教师对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较大成绩, 其研究表明:

从学习语言的规律看:成功的学好一门语言要进行大量地吸收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 通过对语言 充分阅读,用心感悟,不断积累、运用,才可能真正体味到地道英语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看: 小学生具有很好的感性思维,富有情节的故事、童话学生更感兴趣;贴近自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短文、对话更能吸引他们。英语教学已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的封闭、单调、划一的就教材教教材的僵化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

研究的预期目标:

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与内容: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同时尽量与牛津英语的主题式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纪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汇编出四套系统的阅读教材。

2、研究小学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阅读课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其任务着重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句子中的词义,帮助他们把音、形、义结合起来。因此,使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大有帮助。

3、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总体英语发展水平的关系。

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3、整体性原则:注意英语牛津教材与阅读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

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2、实验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1、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内存”,抓住他们的“愤”、“悱”之处展开教学。教师要真诚地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不仅允许他们赞同、接受,而且允许他们否定乃至拒绝;学生之间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流、讨论,让理解、信任、尊重、宽容、民主、合作充满整个课堂。 同时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2、加大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力度。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由读去感知语言、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同时积累语言。在此基础上,更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时间和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逐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为今后的主动发展打下根基。

1、基本进程阶段:

(1)准备阶段(20**年2月~20**年4月)

课题的构思和定位,方案的撰写和论证。

(2)实施阶段(20**年4月~20**年4月)

a、课题的实施、研究;

b、中期论证;

c、课题的发展、完善。

(3)总结阶段(20**年5月~20**年7月)

成果的总结,经验的推广

组长:邓x莉 xx市xxxxxx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成员:钱x琴 金坛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研组长(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王x凤 xx市xxxxxx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温x玲 xx市xxxxxx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

王x琴 xx市xxxxxx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

刘x芸 xx市xxxxxx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金坛市骨干教师)

1、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教师论文、案例分析等。

3、cai课件、研究课教案等。

4、学生作品,包括作业、学习体会等。

1、本课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课题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2、课题组成员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为课题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证。

3、本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本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会得到有力保障。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6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提要: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

20__年度—20__年度尚有部分立项课题没有结题,按照学校规定,这些课题必须在6月底前整理好现有资料,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为便于教师撰写,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格式简单整理如下,希望对课题研究者有所帮助。

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结题报告应该包含三大块的内容:标题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

一、标题部分

标题:题目中看内容,要求简练、体现报告的主观点。

署名:一般不超过三个,以对课题研究的贡献大小排列。

摘要: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常用200字以内。内容为“为什么做?”、“怎么样做?”、“得到了哪些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英文摘要50个单词左右,用第三人称描述,时态是过去时。

二、正文部分

包含“引言”、“方法”、“结果分析”、“讨论”、“结论”五大部分。当然在文字在表述上不需要一定按照五类的说法。

“引言”:即前言、问题的提出,必须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相对应。

“方法”:即课题的对象与方法,

如果是实验报告,需要阐述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材料、量表工具,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等等。

现在我们教师大都采用的叙事方式的阐述,写明课题研究的设计程序、整个研究过程的客观描述。

“结果分析”:文字表述和数据描述相结合,即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在数据描述时,可以采用饼图、曲线图、条形图等图形帮助说明,在表格形式进行描述时,可以采用三线表格形式。

“讨论”,讨论包含以下内容:

讨论预期与结果的一致性,判断为什么一致。

讨论本研究与其他的同类研究的异同,说明本研究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讨论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结论”:简单、明了。

三、附录部分

包含“参考文献”、“附件”两个内容。

“参考文献”:即时性强,不要引用许多年前的杂志或专着。格式如下:

“附件”:非必要,有就附上。

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一般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一、”“二、”……

“(一)”“(二)”…..

“1.”“2.”……

“(1)”“(2)”……

科技项目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1”“2”……

“”“”……

“”“”……

“”“”……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7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该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方面的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3)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4)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3、课题研究方法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8

一、 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教师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老实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

二、 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中的交往和认识兴趣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依据起因不同,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因此,坚持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 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础,要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所要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能揭示自然事实的性质和特征,体现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电磁铁(一)》的教学,一位教师选用三套不同的制作电磁铁线圈的材料:① 用较细的漆包线(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实验材料);②使用直径毫米的裸铜线;③ 使用带绝缘塑料的电话线。教师把三套材料分别用于三个班的教学,其结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时间占用约20分钟,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且制作的电磁铁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线圈,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充裕,探究的气氛热烈,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性质。有此可见,第三套材料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适合学生的探究。

(二)指导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

1.精心诱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学生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然而,知识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处的。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形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2.指导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资讯和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们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而在科学研究中,评价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担负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课,必须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①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认识,即按整体à部分à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习。例如《鱼》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鱼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鱼身体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对鱼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认识,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②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例如《各种各样的根》一课中认识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③ 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用按顺序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观察,用对比或模拟的方法实验等。另外,还应渗透数学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运用。

3、恰当的评价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具体体现。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保护积极性原则。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导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② 重过程评价的原则。不简单以成果、结论肯定或否定每一个探索者。过程的体验、过程的实施方法和操作是评价的重要取向。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9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提要: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

20__年度—20__年度尚有部分立项课题没有结题,按照学校规定,这些课题必须在6月底前整理好现有资料,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为便于教师撰写,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格式简单整理如下,希望对课题研究者有所帮助。

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结题报告应该包含三大块的内容:标题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

一、标题部分

标题:题目中看内容,要求简练、体现报告的主观点。

署名:一般不超过三个,以对课题研究的贡献大小排列。

摘要: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常用200字以内。内容为“为什么做?”、“怎么样做?”、“得到了哪些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英文摘要50个单词左右,用第三人称描述,时态是过去时。

二、正文部分

包含“引言”、“方法”、“结果分析”、“讨论”、“结论”五大部分。当然在文字在表述上不需要一定按照五类的说法。

“引言”:即前言、问题的提出,必须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相对应。

“方法”:即课题的对象与方法,

如果是实验报告,需要阐述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材料、量表工具,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等等。

现在我们教师大都采用的叙事方式的阐述,写明课题研究的设计程序、整个研究过程的客观描述。

“结果分析”:文字表述和数据描述相结合,即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在数据描述时,可以采用饼图、曲线图、条形图等图形帮助说明,在表格形式进行描述时,可以采用三线表格形式。

“讨论”,讨论包含以下内容:

讨论预期与结果的一致性,判断为什么一致。

讨论本研究与其他的同类研究的异同,说明本研究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讨论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结论”:简单、明了。

三、附录部分

包含“参考文献”、“附件”两个内容。

“参考文献”:即时性强,不要引用许多年前的杂志或专着。格式如下:

“附件”:非必要,有就附上。

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一般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一、”“二、”……

“(一)”“(二)”…..

“1.”“2.”……

“(1)”“(2)”……

科技项目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1”“2”……

“”“”……

“”“”……

“”“”……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10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认为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历史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历史,逐步学会认识和评价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对当今的社会问题能够进行思考和研究。然而,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素,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基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运用史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是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在历史课堂中更灵活,更科学,更恰当地运用史料,是优化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实践深入探究的课题。

运用史料展开教学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正确选择,也是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特色。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鉴别史料,选择史料,分析史料是我们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历史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史料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对的这些问题,无疑是我研究此次小课题的着眼点与用力点。

1、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教学论

新教材更加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的史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才能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通过史料,学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历史,提高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促进自身思维水平的发展。

2、研究意义:

实践证明:近年高考中,史料入题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史料教学,能够使学生提高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说明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联系所学知识,培养其理解、概括、比较、分析及文字表达能力,对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大有裨益。

1.对我所教授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问卷调查与情况分析;

2.研究探讨史料教学对历史教师、高中学生及测试的作用;

3.探索了史料搜集与积累,选择与运用的方法及策略;

4.对史料教学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形成了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5.形成了对史料教学的深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并撰写了相关的论文。

1.问卷调查法:

对我校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进行了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史料在学生们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运用情况,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法:

通过阅读有关史料教学的文献资料,对相关材料进行搜集、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对史料教学的独特认识和观点;并撰写出了相关的随笔、论文和教学设计。

3.案例分析法:

通过自己对史料教学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亲身实践于史料教学,形成了教学案例。我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出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1.问卷调查,分析总结

我对我所任教的高三年级文科班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做为即将参加高考的文科学生,其中大部分人对史料的含义、概念都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史料就等同于史实;还有大部分学生对史料阅读不感兴趣,这使得学生们的历史学习的视野得不到长期的开拓,也是学生们在考试中主观性试题失分率极高的重要原因;但是大部分学生希望史料能走进我们的历史课堂,积少成多逐步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他们普遍希望历史老师能够教授给他们解读史料的技巧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看到了中学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缺失,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视野的开拓。

2.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3.善于实践,及时反思

我做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始终认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是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而服务的,而非纯粹的理论研究。在做小课题的过程当中,我一面对史料教学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一面将这些认识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我设计了两篇教学设计,我根据本校的学情将史料教学的理念和原则深入到我们的课堂实践当中。这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各项能力,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针对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的困惑,例如:就如何解答试题中的主观性试题,我对此进行了专项总结。这不仅使学生们的困惑得到了解决,也积累了我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我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实践为我在后面的结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准备素材。

通过此次小课题的研究,我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为我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

此次小课题是我人生当中做的第一次课题研究,由于没有任何经验,从一片空白到逐步积累。我从一个连博客都不会开的人到发表博文二十五篇,我自己都很惊讶自己的“成就”。由于自己的理论水平还很有限,此次研究可以说是一边学一边用一边总结,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我经历了积少成多的过程。虽然我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但是我在这一年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理论,为我20xx年的小课题研究积累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2.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调查情况分析,我认识到了目前我们中学历史课堂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刻不容缓。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积少成多,逐渐地成长。这些理论成果一直指引着我的教学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提高了我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

通过此次小课题研究,逼迫着我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和阅读。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大大提高。我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和总结不足的过程。这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这些都对我以后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次小课题研究过程当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不足:

1.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所以在分析问题时深度不够,难以深入问题的本质,这一点有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提高。

2.理论的东西呈现过多,深入教学实践及关注教师和学生本身的东西较少,这是我以后需要加以改进的。

3.由于科研能力有限、人手有限、经验不足,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还是感觉到时间仓促,获得的成果有限。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会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和善于学习的习惯。今后我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同时在教学中多教研、多反思、多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都能够得到提高。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11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负责人:

成 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12

结合做it咨询工作和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经验,谈谈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谈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刚开始不清楚方向和研究目标是重要的,所以需要的只是大量的阅读和资料文献的收集和消化。从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来找寻关键的研究方向,论文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研究方向一定是问题驱动的,而问题本身又可能是在不断的阅读和分析比较中产生出来的。阅读和分析过程本身也是深入学习的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业界的标准研究方法,业界参考模型,业界标准等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分析和比较。这是后续研究的基础。这个工作完成后才谈得上对以往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炼如下几个方面重要的内容,包括目标和问题域,关键约束,算法和工具,而这三点刚好又是我们所说的一个模型应该包括的最基础的内容。分析中可能发现的进一步研究点包括:

新的问题域,该问题域本身原来涉足研究的不多,或者没有进行相应的建模。问题和目标没有变化,但是影响目标的约束变化了,需要进一步优化。问题和约束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发现有根据合适的算法来解决问题,提出了新算法。什么都没有变化,引入其它领域的老算法可以解决问题和目标,开题报告《谈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而以上这些内容往往就是最适合开题的点,开题不要去想创新和突破,而是更应该多的是去考虑优化和改进,能够提出适当的优化和新的思路往往就是重要的贡献。

到了这一步后,我们选择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域基本上就提炼出来了,然后接着要思考的就是这个问题我如何去解决和研究,应该遵循如何的步骤,提出问题往往仅仅是选题的第一步。而对于步骤的考虑仍然遵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定义,也就是确定目标,在确定目标后进一步找寻影响目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约束因子,也就是把要研究的问题真正搞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建议仍然参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思路,从问题的结构组成和问题的形成过程两个方面来完整定义问题。而问题定义完成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完整的建模过程,用模型来量化的阐述和说明问题,即把目标,影响因子结合起来,参考业界的标准模型来完成模型的构建。

其次是算法的选择,模型有了如何来求解模型,模型的求解两大基本思路。一个是基于数学和组合规划的方法,来进行求最优解;一种是通过计算机模型的方法来找寻可行集。前者的理论基础是运筹学,离散数学,图论之类的东西;后者的基础是概率统计和模拟技术。

最后是在求解后如何来验证最后的答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一步一定不能少,否则整个问题定义,分析和解决过程就没有闭环。建模和求解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又必须有明确的验证方法来说明问题确实解决了。比如你可以建立相应的验证原型来进行验证,你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来说明等。

核心的步骤就上面三个,核心的步骤说清楚后再来说选择的方法,工具和技术。包括建模用什么方法?算法用什么?原型搭建用什么?业界参考标准和模型要借鉴什么?收集数据用什么?分析数据用什么?问题求解用什么?而在开题的时候这些可能仅仅停留在初步想法上,当时必须要去考虑,如果不提前考虑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后续论文题目根本不可行。

有了以上这些,再考虑把论文的最终研究成果做一个总结,成果可能是新的算法,新的模型,也是可能是新的验证方式,也可以是优化点。但是一定要说明研究本身的差异化和创新点,哪怕是很小的创新也是创新。

最后,不可回避的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选题本身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风险,存在什么样的前提和假设,存在什么样的外在环境约束等。有了风险意识在实际过程中才可能去考虑风险的应对,避免风险转化为问题,不考虑风险的后果往往是论文做了一大半有推倒重来。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篇13

一、 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习”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在“事实学习”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教师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老实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学习。

二、 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成就感、学习中的交往和认识兴趣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依据起因不同,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因此,坚持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的教学。

三、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 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础,要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所要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能揭示自然事实的性质和特征,体现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电磁铁(一)》的教学,一位教师选用三套不同的制作电磁铁线圈的材料:① 用较细的漆包线(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实验材料);②使用直径毫米的裸铜线;③ 使用带绝缘塑料的电话线。教师把三套材料分别用于三个班的教学,其结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时间占用约20分钟,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且制作的电磁铁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线圈,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充裕,探究的气氛热烈,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性质。有此可见,第三套材料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适合学生的探究。

(二)指导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习”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

1.精心诱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学生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然而,知识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处的。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形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2.指导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资讯和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们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而在科学研究中,评价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担负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课,必须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①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认识,即按整体à部分à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习。例如《鱼》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鱼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鱼身体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对鱼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认识,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②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例如《各种各样的根》一课中认识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③ 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用按顺序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观察,用对比或模拟的方法实验等。另外,还应渗透数学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运用。

3、恰当的评价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具体体现。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保护积极性原则。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导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② 重过程评价的原则。不简单以成果、结论肯定或否定每一个探索者。过程的体验、过程的实施方法和操作是评价的重要取向。

推荐访问:国外 课题研究 现状 国外研究项目国外课题研究现状如何 课题国外研究现状怎么找 本课题国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况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怎么写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课题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模板